故事大全-杏林虎啸 精品 (2)
历代咏杏林诗词辑录
历代咏杏林诗词辑录“杏林”一词是医界常用来赞誉医德的词汇,典出汉末道医董奉。
董奉医技高超,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他在庐山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而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赈济饥民。
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今辑录历代文人咏赞董奉和杏林的诗词十二首,以飧读者。
(一)题董真人(咏三国庐山神医董奉)宋·张景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①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②,栽成红杏上青天。
【注释】①刘郎:“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见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莲花峰下客:指道医董奉。
【作者】生卒不详,里籍乏考,南宋文人。
(二)太乙观宋·余崇龟旧闻太乙宫中杏,便似玄都观里桃①。
葛往今来共陈迹,空余松桧暮风号。
【注释】①旧闻太乙宫中杏,便似玄都观里桃:意思是过去听说太乙宫的杏就像天宫中的仙桃一样灵验。
意指道医董奉运用杏的根、茎、叶、花、果、实,妙手治诸病。
【作者】余崇龟,字景望,生卒不详,南宋官员、藏书家,浙江仙游人。
(三)太乙观宋·王溉遥想苍崖几万重,何如亲到宝莲峰。
垂垂平野云初合,濯濯阴崖雪已封。
梅弄疏花明老眼。
杏高仙种阿芳容①。
蕊宫绛阙山深处,声咽霜林闻古钟。
【注释】①杏高仙种阿芳容:指医仙董奉植杏,并用杏治皮肤病及美容。
见《敷浴治疠》、《杏丽胡君》。
【作者】王溉,生卒不详,南宋官员,江南石埭(今安徽太平西北)人。
(四)杏林①明·胡奎匡庐西望大霞边,种杏仙翁不计年。
花坞日高闻虎啸,芝田云暖借龙眠。
活人何惜千金药,积谷全胜万顷田。
回首紫薇山下路,万株团雪照晴天。
【注释】①杏林:在庐山山南般若峰下,一说在山东北莲花峰下。
据说三国时董奉为人治不受谢,惟令病好后种杏,数年成林,后仙化。
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三)杏丽胡君
裔丽胡菪
镑 江 西 ・ 模 健 冯 陈 辉 整 理
“ 江 之 口 . 省 通 衢 ” 九 江 . 杰 地 三 七 的 人
丁 妻 见 此 . 夫 君 年 事 渐 高 . 误 传 嗣 虑 恐
大 任 , 与 士 彦 商议 休 妾 再 娶 之 事 。士 彦 无 便
奈 . 认 为 胡 家 乃 当 地 名 门 望 族 . 一 纸 休 但 以 书 将 胡 君 打 发 回 家 又 觉 不 妥 . 便 以 治 病 为 由 . 胡 君 送 回 了修 水 娘 家 士彦 也 劝 发 妻 将 勿 提 纳 妾 之事 . 是命 中 注定 , 嗣传 后 恐 无
本也 窈窕端庄 .
初 入 丁 府 . 丁 对
救 。董 奉 让 她在 草 堂 居 住 . 与 百 禽 群 兽 游 日 戏 杏 林 , 以杏 果 、 仁 、 脯 粥 , 以杏 花 、 食 杏 杏 药
桃花 、 瑰 、 附 、 萼梅 、 花 、 银花 , 玫 香 绿 梨 金 或
妻执礼甚恭 . 对
胎 。
相 公 纳 妾 . 彦 故作 推 诿 一 番 , 拜 谢 发 妻 , 士 便
遂迎 娶 修 水 大 户胡 员 外 之 女 胡 君 为妾
胡 君 生 得
原 来 . 君 回 娘 家 不 久 . 入 膏 肓 . 奄 胡 病 奄
一
息 . 家 人 即 送 胡 君 来 杏 林 草 堂 求 董 奉 相
三女视 同 己出 .
熏 蒸 浸 浴 . 汤 饮 外 敷 . 到 一 年 的 功 夫 就 或 不 顽 疾 痊 愈 , 落 得 如 仙 子 一 般 。胡 君 将 所 食 、 出 所 用 、 乐 、 悟 尽 传 于娘 家 人 , 奉 毫 不 介 所 所 董
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二)草堂求雨
草 堂安 居 。
屋 只差 和 泥 夯 墙 。但 和 泥 这 年 正 值 禾 谷 抽 穗 时 节 , 桑 ( 县 了 , 顶 也 盖 好 了 , 柴 古 名 , 汉置 , 址 在 今 江 西 九江 市西 南 ) 西 故 大 没 有 水 , 正 欲 派 人 到 数 里 外 的 长 江 去 运 董 “ 傍 旱 , 壑 干 枯 。 水 , 奉 劝 阻 说 :不必 去挑 水 , 晚就 会 沟 众 候 若 再 不 下 雨 , 下 大 雨 。” 人 于 是 席 地 面 西 而 坐 , 太 阳
姓 , 与府僚 、 便
( 辑 肖 婷 ) 编
必 失 收 而 闹 饥 下 山 。 到 了傍 晚 时 分 , 然 天 空 雷 鸣 电 闪 , 果 下 荒 。 县 令 丁 士
彦 上 为 保 赋 税 起 了 大 雨 。雨 水 把 远 近 高 低 的 田地 都 灌 满
官 粮 的 征 收 及 了 , 人 欢 呼 雀 跃 , 谢 董 奉 。有 诗 为 记 : 众 拜 头 上 乌 纱 , “ 人 齐 力 筑 杏 林 草 堂 ,董 仙 施 法 降 久 旱 下 众 为 抚 治 黎 民 百 甘 霖 。 ”
情 越 来 越 严 重 。 于是 , 家 神 不 佳 。 他 询 问 道 : 你 候 只 是 伤 风 感 冒 . 大 夫 “
人 便 去 请 大 名 医 汪 石 山
能 给 我 讲 讲 你 的 病 来自 ? ”给 开 了 些 发 汗 的 药 . 我
乞 了 之 后 . 侄l 出 了 艮 是
前 来诊 治 。
了 , 何 处 避 ? ” 彦 心 领 神 我 士
会 说 :先 生 只 管 行 法 祈 雨 , “ 我
马上 派人将 先生 的房屋 建好 。” 第 二 天 , 令 亲 自带 着 官 员 、 工 一 县 民 百 多 人 , 来 竹 子 、 材 , 架 很 快 立 起 来 运 木 屋 边 为 当 地 山 民 施 医 治 病 , 边 择 地 筑 建 一
董奉“杏林”医德典故
董奉“杏林”医德典故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
“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杏树。
轻症愈后种一棵,重症愈后种五棵,不几年,竟种了十万棵。
等杏树挂果,董奉并不卖,而用来换粮食,一斗换一斗。
他在杏林中建草房置竹囤,兑换者自将粮食倒入竹囤,摘一斗杏而去。
换的粮食则用来赈济穷人,穷人们盛赞董奉仁义。
董奉居杏林,犹如后来唐玄宗在梨园排戏。
“梨园”成为戏剧界代名词,“杏林”则是中医界代名词。
现在,在董奉的老家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还植有成片杏林,建有董奉草堂。
除了“杏林”的典故很外,董奉还有其他神奇的故事流传下来。
据传说董奉所在县的县长为官一任,调任他乡,50年后途经故地再见董奉时,发现董奉容颜一如往日。
更神奇的是,董奉南游交州(今广东广西),交州刺史垂死,就是快要死了,三日不醒。
董奉喂药三丸,灌水,摇其头,将药丸冲下。
一会儿,手脚似动;再一会儿,脸上有了颜色;半日,能坐起;四日,能说话。
这在古代就叫起死回生。
在今天看来,董奉喂的应是当时的“速效救心丸”或“丹参滴丸”。
董奉在庐山住下来,一如在老家,看病不收钱,只让种杏树。
后来董奉得道升仙,妻子儿女靠杏林为生,却有老虎守护杏林。
此虎亦为董奉所救,护杏林以报恩。
传说此虎猎食未吐骨头,鲠在喉咙,向董奉求救。
董奉胳膊套上竹筒伸进虎口取出骨头。
据说后世游走乡间的郎中套在手掌上的环铃就是由董奉胳膊套竹筒演变而来,这环铃不叫“环铃”,医界称之为“虎掌”。
董奉高明医术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也成为我们后世的典范。
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一)杏林春暖
流 行 期 间 , 了预 防其 传 染 、 播 , 疫 为 传 在 哈 医 民 间 有 “ 骨 折 病 以外 的病 均 除 区 及 居 室 ( 源 空 间 ) 外 以 系 红 布 来 可 传 染 ” 谚 语 , 诫 人 们 没 有 不 传 染 病 门 的 告 告 诉 人 们 : 警 惕 , 是 病 源 空 间 。 若 的病 , 时 刻 警 惕 。 骨 折 的 产 生也 正 是 请 这 要
每 年 布 施 二 万 余 担 , 余 甚 多 。 人 将 医 药 尚 后
树 叶 祛 风 利 湿 、 目 , 治 眼 疾 、 肿 : 树 界 的 善 事 美 谈 称 为 “ 林 佳 话 ” 以 “ 林 春 明 可 水 杏 杏 . 杏 皮 可 治 苦 杏 仁 中毒 :杏 树 根 可 解 毒 并 可 堕 暖 ” 赞 誉 医 者 的 仁 心 仁 术 来 胎
冬 季 阴 寒 虚 热 , 感 内 伤 连 绵 不 断 其 根 难 施 治 。 很 快 使 缠 绕 山 民 的 顽 症 得 到 了 治 愈 外
杏 为 蔷 薇 科 落 叶 乔 术 . 食 兼 用 . 身 不 能 满 足 与 日俱 增 、 慕 名 而 至 的 行 旅 及 灾 药 一 民 的 药 食 两 用 。 董 奉 对 前 来 求 治 者 分 文 不 取 , 求 重 病 愈 者 种 杏 五 株 . 病 愈 者 种 杏 要 轻
一
定 喘 、 肠 通 便 的功 效 , 杏 仁 偏 于 滋 养 . 润 甜
用 于虚 咳或 老人 咳嗽 , 杏仁 治 实证 咳嗽 : 苦 杏树 枝可 治坠 马扑 损 , 血在 内的 堕伤 : 瘀 杏
株 。 此数 年 , 十万 余株 , 林 百亩 。 如 得 杏 董
奉 以杏货 谷 , 救 贫 乏 , 给 行 旅 不便 者 . 赈 供
儿童故事-董奉杏林的典故
董奉杏林的典故传说三国时,东吴有个名叫董奉的术士,他既懂得法术,又懂得医术,且医术十分高明,来找他治病的人络绎不绝。
董奉的诊所在庐山脚下,当时那儿荒山荒地很多。
他替人诊病,从来不收诊金,连药也是免费供应。
不过他有一个独特的规定:凡是重病人,经他治愈后,必须在荒山地里种上五棵杏树;轻病人治愈后,必须种一棵杏树。
这样几年下来,附近的荒山地里竟种上了十多万株杏树,昔日的荒山林成了一大片杏林。
董奉又在杏林旁边造了一个大谷仓,等大片的杏子成熟时,他对那些来买杏子的人说:“我这杏林的杏子不是卖的,而是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
如果你要一筐杏子,就带一筐谷子换,而且不要告诉我,只要自动地把谷子倒入谷仓就行了。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如果谁想占便宜,那他就会受到惩罚。
”那些来买杏子的人良莠不齐,当然也不乏贪小便宜之辈。
有一次,有个人见杏林这么大,又没人看管,而谷仓中也没有专人负责量谷,就拿了半筐谷子倒进谷仓中,却装了满满一筐杏子。
他正得意地想回去,突然,杏林中窜出几只猛虎,大声吼叫地向他追来。
那人惊恐万分,抱着筐拼命地跑,结果被石头绊倒在地,杏子倒翻了很多。
他惊魂未定地回到家中,用秤称了称杏子,不多不少,正好和自己拿去的谷子一样多。
还有一次,有个人到杏林中去偷杏子,结果遭到老虎的追逐。
他吓得飞奔回家,那老虎竟追到他的家中,把他活活咬死。
他的家人知道他的杏子肯定是偷来的,才会遭到惩罚。
于是,他的家人急忙把他偷来的杏子称了称,并加倍将谷子送进谷仓,再去向董奉叩头谢罪,乞求董奉救活被老虎咬死的家人。
董奉见他家中的人很有诚意,而且偷杏子的人也是偶而初犯,就来到偷杏的人家中,把那偷杏的人救活了。
董奉每年出产的杏子,可以换到二万斛谷子。
他就用这些谷子去救济那些特别穷困的人。
因此,董奉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声誉,人们既佩服他的仙术,更称誉他的医术和人品。
后来,“董奉杏林”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仙人一类的事情;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师的高明医术。
中医药文化的典故
虎守杏林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
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
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
”老虎点头走了。
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
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
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再世华佗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
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青囊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
《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曰:‘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
’吴至金城,取又藏之。
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
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曰:‘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
’”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
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生命。
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工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
”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杏林春满
刘晓玲组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 庐山。他长年为别人治病,却不接受病人的报酬。 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 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棵杏 树。 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 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 十分欣慰。就在林间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 到杏子熟了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 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 装一盆杏子。” 董奉又把用杏子接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 “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 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注音】xìng lín chūn mǎn杏林春满 【解释】满:充满。杏林春意盎(ang)然。赞扬医 术高明。 【近义词】誉满杏林 杏林春满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赞扬医术高明,我们现 在常常看见有的大夫医术非常的高明,把别人的病给治好 了,就会送一面旗帜来表达谢意。
谢谢观赏
杏林春满的故事
杏林春满的故事杏林春满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杏林生长在这个村庄的周边,每到春天,杏花就会开满整个村庄,好像村庄被染上了一层粉色的纱。
因此,人们也把这个村庄称之为“杏林春满”。
这个村庄的人们都是朴实善良的农民,为了赚取生计,大部分人都在田里干活。
村里的房屋皆是简陋的土坯房,村庄里甚至没有几家店铺。
但是,当村庄里的人们步入春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挂着笑容,好像村庄里的短暂美好能抹去他们的辛劳与疲惫。
这年的杏花开的特别美,比往年都要绚烂多了。
村民们看着杏林里的杏花,每个人都感到满心的欢喜和兴奋。
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了村庄的远处,他沿着坡路慢步走着,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子,他低着头,目光闪过一丝忧伤。
他叫刘家辉,他已经在外地打工多年,一直想回到家乡见家人,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如愿。
这次回家,他带着一份特别的心愿。
刘家辉抵达村庄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认出了他,他们兴奋地跑去围观他,并且纷纷过来打招呼。
刘家辉受到了村里人的热情欢迎,他感到既惊讶又开心,也有一些感慨。
村庄和村里的人们都和他印象中的一样,但他却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多情感上的变化。
当晚,刘家辉来到了杏林中间,他仰头看着树梢的杏花,感到非常的美好和祥和。
在那个空灵的时刻内,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要给村庄和村里的人们带来一份大礼。
第二天,刘家辉开始为这个村庄的每一家庭出谋划策。
他借来了一部小摩托车,他会用它在村子里奔波,为村里的每个人提供服务。
他帮忙修理了大部分的家庭物品,帮忙购买了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还买了许多玩具和文具给儿童。
刘家辉的这些举动,让每个村庄儿童和村民都倍感温暖和感动。
村里的人们不禁发问,这个年轻人是如何找到这么大的善意,把他的所能都奉献给这个村子呢?而刘家辉只是微笑着,对每个人都说:“这个村子都是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我很喜欢这里的人们,这个村子也让我感受到了很多。
”刘家辉觉得他落得这份钦佩和喜爱,也是因为他在这里有过自己的生命实感。
杏林佳话——董奉
78互动交流 ·医苑奇趣□陈 宗杏林佳话 ——董奉东汉时期有“建安三神医”一说,其中张仲景为建安三神医之首,被后世誉为“医圣”。
他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还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也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华佗医术全面,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其精于手术,其创制的“麻沸散”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但今天的主角并非二人,而是拥有杏林佳话的第三人——董奉。
下心中的恐惧,仔细给老虎检查起来。
他令老虎张开口,发现它喉咙里面卡着一块大骨头,便伸手进老虎口中将骨头取出,老虎的病也就好了。
后来,为了报恩,老虎就在董奉的杏林里当起了“守林虎”。
当杏林的杏子成熟时,董奉在杏林旁边建了个谷仓,并告诉人们,但凡有想要杏子的,不用交钱,也不用和他打招呼,只要带一些谷子放入谷仓,就可以拿走同等重量的杏子。
董奉便用杏子换取来的谷子接济周围的贫苦老百姓,以及没了盘缠的过路人。
由于对董奉的敬重,来换杏子的人很多,也都很自觉,既不多拿杏子,也不少交谷米。
一次,有个人多拿了杏子,杏林中的老虎就冲出来对着他大吼,他拼命逃跑,杏子撒了一地,回到家一看,剩下的杏子竟然刚刚好和送去的谷子一样多。
还有一次,有个人空手来偷杏子,老虎追着他回了家,还把他咬死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他医术高明,但给人治病时并不收取钱财。
晋代葛洪《神仙传》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说的就是董奉给人治病不求钱财,只要疾病痊愈者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重病愈者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因着他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远近的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片杏林。
董奉的杏林还有猛虎看守,传说这猛虎也是董奉的“患者”。
某天,董奉在回家途中看见路旁的茅草堆里躺着一只老虎,虽心中害怕,但职业敏感让他注意到这只老虎表情痛苦。
杏林文化系列故事(十) 虎口取骾
时 , 移 了病 人 的 注 意 力 , 有 利 于 疾 病 转 更 的痊 愈 , 且 为病 人 省 下 了药 费 。 而 此 外 , 是 由于 人 体 的 整 体 性 , 体 正 人 某 一 部 分 的 病 变 对 其 他 部 分 甚 至 全 身都 会 产 生 影 响 。比 如 , 脏 病 变 , 据 五 行 相 肝 根 生 相 克 , 可 能 影 响 到 脾 脏 , 发 生 脾 的 有 而 病 变 。 治 疗 时 就 要从 整体 出发 , 意脏 腑 注 之 间 的 联 系 , 早 采 取 行 动 , 止 疾 病 的 提 防 传变。( 续 ) 待 ( 辑 肖 婷) 编
颂 “ 守杏 林 ” 故 事 。 在 褒 扬 董 奉 与 自 虎 的 意
似 是 乞
怜求 救 。 董 奉
似 乎 明 白
然 和谐 共 荣及 董奉 艺高胆 大 、 畏 凶险 、 不 普
度 众 生 的 高 尚 医 德 此 事 传 开 . 行 走 江 湖 的 郎 中 们 纷 纷 效 仿 . 环 便 成 了 外 出 时 必 备 之 物 。 人 逐 渐 铜 后 将 铜 环 改 成 手 摇 的 响 器 一 来 可 以作 为 行 医 标 志 . 二 来 是 因 为 医 仙 董 奉 与 老 虎 的 渊
了 老 虎 的
意 思 . 唤 便 虎 张 开 嘴 让 其 望 诊 .
见 一 锐 骨 卡 住 了 老 虎 的喉 咙 。 董 奉 轻 抚
源 . 郎 中 们 便 把 它 作 为 保 护 自 己 外 出 行 医 的 护 身 符 了 。 铃 唤 诊 美 称 为 “ 撑 铃 医 ” 摇 虎 , 同 时 也 成 为 古 代 医 家 派 别 称 谓 即 “ 林 中 杏
人 ”. 为 不 畏 艰 辛 、 心 赴 救 的 苍 生 大 医 。 意 一
虎守杏林的成语典故
虎守杏林的成语典故虎守杏林的成语典故虎守杏林是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
大家了解虎守杏林的典故与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虎守杏林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虎守杏林的成语典故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人也。
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
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得经候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
问言“君得道邪?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
”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
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中。
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封塞之,不复见外光。
忽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杜燮’,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
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个持节,呼燮上车。
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
”因起谢曰:“甚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
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
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
如是一年余,辞燮去。
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
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
”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
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奉见嘱云:“为谢燮,好自爱理。
”燮闻之,乃启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
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丹书作符。
后还豫章庐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疠疾,垂死,载以诣奉,叩头求哀之。
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
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匝。
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
良久物去。
”奉乃往池中(明钞本池中作除巾),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当愈,勿当风。
”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
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
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九)虎溪三啸
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九)虎溪三啸
冯模健;陈辉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2010(017)010
【摘要】@@ 庐山龙门沟有一条从山北虎跑泉顺山势而下的小溪流经董奉杏林草堂右侧,名叫九道河.至一道河以后,名称发生了变化,由"河"变成"溪",名唤"虎溪",环绕庐山脚下,向东流去.溪流的内侧是杏林,另外一侧是松林.虎溪的内侧有一护林岗,就是著名的虎守杏林故事的原址.闲杂人等不得逾越虎溪,否则,老虎就会吼啸三声.啸声令人心悸,众人闻声而却步."虎溪三啸"的典故由此而来.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冯模健;陈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一)杏林春暖 [J], 冯模健;陈辉
2.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二)草堂求雨 [J], 冯模健;陈辉
3.杏林文化系列故事(三)杏丽胡君 [J], 冯模健;陈辉
4.杏林文化系列故事(四)浔东斩蛟 [J], 冯模健;陈辉
5.杏林文化系列故事(十一)杏林中人 [J], 冯模健;陈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杏林故事——精选推荐
杏林故事
“杏林”作为医界的别称,由来已久。
但是,为什么单单将“杏林”作为医界别称呢,这⾥还有⼀段故事。
在三国时代,庐⼭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之术。
他看病有⼀个特点,就是从不收取病⼈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
⼀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数不甚数,他园⼦⾥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后来,董奉⼜告诉⼈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不要付钱,只要拿⼀些粮⾕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
于是,每年董奉⽤杏换来的粮⾷堆满了仓库,他⼜拿这些粮⾷救济了⽆数贫民。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下,种杏千余株。
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
明代的书画家赵孟(兆页)病危,当时的名医严⼦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幅《杏林图》送给严⼦成。
后来,⼈们在称赞有⾼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时,也往往⽤“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等词句来形容。
近现代的⼀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
“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
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要努⼒提⾼医技,解除病⼈痛苦的典范。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
邱县香城固东关村,解放前一直叫杏林村。
相传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此,感其景物幽美,民风淳朴,于是留在村东寺庙内为百姓治病,不受谢,不收钱,只希望患者愈后在寺旁植杏三株。
若干年后,植杏林面积达百亩以上,葱郁成林。
杏熟以后换谷赈济灾民。
此间有老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
老虎似乎有灵性,不再危害人畜,为报答救命之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坐骑。
现杏林寺重修一新,存有古碑三幢。
言杏林寺:落梅香继杏林新,蝶舞蜂拥喜煞人,更传佳话虎守杏,令我年年踏青吟.
干木富义
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木,战国时期晋国人,其故里郝段寨(邱县梁二庄东南4里),至今尚存“段干木故里”碑。
段干木是战国时代清高贤士,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其出任宰相,段干木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
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就‘扶轼’向里仰望表达诚意。
魏文侯的车夫对他的举动颇为不解,问:“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不是太过分吗?”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有君子之道。
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扬千里,我经过他的住所,怎能不表示出对其的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这个人正是我应该学习、尊敬的呀!”魏文侯的行为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拜为宰相。
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雄才大略辅政安邦密
不可分。
杏林的历史典故
杏林的历史典故
杏林的历史典故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杏林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杏林的历史典故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董仙杏林的意思
董仙杏林的意思
董仙杏林是什么
传说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隐居匡山,为人治病,却不接受病人的报酬,只要求治好的病人在他屋旁种杏树。
治好的重病人种杏树5株,轻病人种杏树1株。
几年以后,董奉的屋前屋后栽满了杏树,当地人就把这片杏树林子叫作“董仙杏林”。
董奉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自己住在草房中。
待到杏子成熟时,他就让人们用米来换杏,只要把一盆米倒进董奉的米仓,自己便可收走一盆杏果。
有的人想占便宜,用半盆米去换整盆杏子,以为董奉不会知道,可是林中的老虎却为他守林,见到偷杏的人就来追赶。
董奉每年都把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农民。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来赞扬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
该故事还说明了早在二千多年如《山海经》(公元前400—250年)载: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
杏的核仁称杏仁,既是一味健身强体的中药,又是内服外用的美容佳品。
杏仁分苦杏仁和甜杏仁,甜杏仁以食用为主,苦杏仁则以药用为佳。
药籍记载:苦杏仁能止喘,是治疗支气管炎,皮肤脱落,肠胃病等症的良药。
杏林典故4则
杏林典故4则
1 樊哙和左慈
樊哙和左慈是古代杏林典故中的哲学家,他们曾有过几次激烈的
辩论。
传说樊哙和左慈最初是来了开封城外讨饭吃的,但他们却把贫
贱当胜利,把清贫当励志,共同弘扬着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境界。
2 姜太公钓鱼
独孤求败姜太公(古代传说人物)曾坐在渭河边钓鱼,一位蒙面
来人让他把掣子甩出河里去,而又预言“今日耕夫回来的大路上将有
一条大鱼跟着它而来”,于是姜太公不顾难以置信,把掣子甩入河中。
没想到,他果然如愿以偿,半日时间里他已经把一大群大鱼拉上来了。
3 苏秦演讲
公元前460—375年,苏秦是著名的诗人、思想家,他曾在西晋国
里进行演讲,结果得罪了国王。
苏秦对国王说:“人的毛发从生来就有,把它赐予别人,并不会损失多少。
如果他们拒绝受赠,那么你也
将没有损失。
但是,把聪明当作物品去赠与别人,你却不可能得到那
样的回报,因为在若干情况下,聪明是不可复制的。
”
4 项羽引虎
据传,项羽围攻洛阳时,反为被围堵,仓皇之下,他把旗帜放在
古桥上,站在森林中,传令士兵开马招募皇帝到桥上,并把虎笼放在
桥下,最终其功成身退。
于是提出“项羽引虎”的故事便流传了下来,
成了一句象征勇气的典故,后来,项羽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勇敢的人,他的故事一直传奇至今。
中医别称趣说
家庭医药 2013.0674编辑/李宇杰****************中医别称趣说□ 杨鹏飞杏林——杏林春满杏林的故事,来自三国名医董奉。
杏林一词出自晋代著名养生学家葛洪所著《神仙传》。
据其记载:三国名医董奉长期生活在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庐山脚下,一心一意行医救人。
董奉为人治病,不收诊金,只要求病患康复之后,根据自己病情轻重来植树造林。
轻症患者种植杏树2~3株,重症患者种植杏树4~5株。
几年下来,他治愈的人越来越多,而康复的患者纷纷加入植树大军,种植的杏树竟蔚然成林。
杏林春满的生动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董奉让患者植树的目的不得而知,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他是个倡导环保的好医生。
与杏林类似的还有一个词——杏坛,但两者并无联系。
相传著名教育家孔子从周游列国而四处碰壁的现实中警醒,深感重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于是毅然回归故里,设杏坛来教授弟子,教出不少好学生,号称“从游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从此,杏坛也成为教育的雅称。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多种称谓,也有着与之相应的美好传说,其中,被称为中医四大别称的有杏林、岐黄、青囊以及悬壶,下面请看它们的故事(编者注:悬壶以及悬壶济世的故事,本栏目已做过相应介绍,参见本刊2013年第2期66页相关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医学语文青囊——青囊传业青囊的故事,来自三国名医华佗。
明代沈绎曾在诗中写道:“白发至亲唯最审,青囊传业有儿孙。
”这里的青囊,指的便是药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诊治曹操的过程中实话实说,却不幸惹恼了曹操,甚至动了杀机。
在被曹操杀害之前,为报一狱吏平时酒肉侍奉之恩,华佗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送给他。
华佗死后,狱吏开始行医,这一青囊使华佗部分医术得以流传于世,后世也因此称中医为“青囊”。
编者注:也有说法是狱卒担心自己一旦答应此事,曹操查到后会予以加害,所以他没有答应华佗的请求,无奈之下,华佗只能将自己的毕生著作付之一炬,进而失传。
我们更愿意相信前一种传说,但如果事实是后一种,则让人颇感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林虎啸杏林虎啸妙手回春救路人冷酷无情抓异己八月的骄阳像个火球,烤得大地一片炙热。
尤其是正午的日头,热气逼人,就连那翠绿的叶片似乎都给烤萎缩了。
气温实在是高,道上断了行人。
就连村里的狗也停止了吠叫,躺在地上,伸出寸把长的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牛群泡在水洼里惬意地打滚;蝉儿热得不耐烦了,躲在树技的浓荫处一个劲地聒噪。
唯有那伙顽童,顶着烈日,一丝不挂地泡在水里纵情地嬉戏、冲凉……看死人哕!看死人哕!突然,从村口传来一个伢子尖细的嗓音,显然是朝正在戏水的小伙伴打招呼。
蓦然间听说村里突然死了人,伢子们自然感到又惊讶,又惶惑,以至有点忐忑不安起来。
不过,大多数还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理,竞相爬上岸来,连衣服都顾不上穿,便光着屁股,一双双小脚板像擂鼓似地,呱哒、呱哒地朝村里跑去,瞧瞧热闹。
死者是位外乡的后生子,二十余岁,梳着个小分头,娃娃脸,金鱼眼,仿佛稚气未褪。
瞧这模样,十有八九是个读书人。
他直挺挺地摊在一扇破门板上,脸部、手脚均是冷冰冰的,毫无血色;牙关紧咬,鼻息全无,早已呜呼哀哉了。
唉,可惜了一位好后生!有人叹息着,不无遗憾地连连摇头。
得赶快通知他的家属前来收尸啊!一位老者急忙提醒众人道。
收尸!谁来收尸?有人嘿嘿冷笑,仿佛讥讽老者的提问是多余的。
可不是,这尸首是刚才让一位妇女在洼地里发现后招呼众人抬进村的。
当时嘴里尚有一丝游气,后来便逐渐消失了。
既是外乡人,又没有临终遗嘱,教人往哪儿去寻找死者的家属?况且,压根儿不像这附近的山里人。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仿佛本不该管这桩闲事。
蛇死有人挑,人死有人埋。
天气这么热,总不能这样搁在这里吧!等下让尸体发臭腐烂了,有你们好看的!还不是全村人随着遭殃受罪!还是刚才那位老者,听罢众人不着边际的吵嚷,气得抖眉跺脚,又大声吼了起来。
不知是出于对老者的敬畏,还是这番话语确有千钧之力,众人立时不再七嘴八舌了。
众人稍微愣怔了片刻,随即仿佛意识到有场瘟疫会降临似的,很快振臂呼应了老者的建议:赶快凑几块木板,做个匣子,装了去掩埋完事!大多数人听罢老者的训斥后,深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便赶快一哄而散,各自像避瘟疫似地逃进了家里。
村口只余下了几个青壮年,正在老者的指挥下,准备为这陌生的死者料理后事。
木匣很快钉好了,死者随即给装了进去。
有人正要将木匣钉死——且慢!倏地,一声断喝,吓了众人一跳。
只见跟前不知什么时候站着一位青布长衫、肩背药箱的走方郎中。
只见他身材伟岸,天庭饱满,一双慧眼,炯炯有神。
活华佗!老者惊呼了一声,急忙扑上前去,喜滋滋地问道,什么风把你这位大善人刮到这里来了?众人随着呼地一下,团团围上来,争着嘘寒问暖,显得十分亲热。
原来,这走方郎中不是别人,正是翠屏峰誉满杏林、闻名遐迩的医生方济民,人送雅号活华佗是也!三年前,驻扎在金鸡岭上的一支红军部队里,不少指战员中毒,染上了一种蜘蛛疮,久治不愈,一个个性命危在旦夕。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党代表胡雷亲自下山,深入虎穴,历尽艰险曲折,总算将这位名医请上了金鸡岭,为红军部队中的患者治好了这种怪病。
后来,为了防止白匪对他的暗害,活华佗也就一直留在红区内,为红军和苏区群众驱疾治病,更加名声大振。
今天,活华佗刚好前往一个村庄出诊,路过此间,凑巧撞上了这位陌生的死者。
他驻足观察了两眼,发现这人是一种假死现象,所以随即喝住了钉死木匣。
与众人匆匆打过几声招呼以后,他便急忙蹲下身子。
先探手试了试死者的鼻息,又扯起眼皮瞧了一番,嘴角绽出了一丝笑容:谢天谢地,还算他运气好,应该有救了!众人一听还能起死回生,莫不惊讶万分。
一个个伸长脖颈,且看活华佗怎样救法。
只见活华佗放下药箱,双手探进木匣内,对着躺在里面的死者又是掐人中,又是揉穴位。
如此拨弄了半个时辰,直累得气喘吁吁。
那死者果然起了一番变化,先是脸部的肌肉开始在轻微抖动,嘴巴和鼻子里又有了一丝游气,接着,游气逐渐变粗,四肢五官都活起来了……只喜得一旁围观的众人,莫不拍掌惊呼:啧啧,不得了,方先生硬是神仙下凡!活华佗妙手回春,名不虚传!等下这人活转以后,让他给这位恩人立长生牌!……众人赞不绝口,活华佗却满不在乎,仿佛在做一件自己本该要做的事一般。
嘴里自言自语地喃喃解释着:天气太热了,他是中了暑,作了痧,假死过去的。
也是他命不该绝,要是我晚来片刻,恐怕又要误了一条性命!众人听罢,无不对活华佗投去崇拜、钦佩的目光。
老者则连念三声阿弥陀佛,赞不绝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活华佗等那后生子转危为安,完全醒转来以后,这才招呼众人将他抬回村里,继续调治。
因自己急于出诊,便仔细叮嘱了众人一番,方才告辞。
大伙将他送出村口,才各自分手。
活华佗因为无意之中又救活了一条性命,所以心情格外舒畅,突然,迎面那堵墙壁上一条用石灰水刷写的标语闯入了他的眼帘:铲平山头主义,肃清一切暗藏的‘’团分子!活华佗的身子不由自主地抖了两下,一股痛苦而又悲愤的情绪迅速传染了全身,心中顿时像压了块石头,感到沉甸甸地难受极了。
这场正在红区内大张旗鼓开展的肃清‘’团分子运动,已经搞了半年多时间,人人过关,个个自危,而且杀了不少人。
奇怪的是,这些人有的是县、乡一级的苏维埃政府的干部,有的是赤卫队员,有的还是红军队伍里的指战员。
可是,就因为人家一句话,有的早上还在前线杀匪,下午便给逮了起来,第二天便推上了刑场,罪名是暗藏的‘’团分子。
证据呢?全靠逼供信,屈打成招。
有不少人无辜下狱后,刑罚难熬,只得胡乱招供,牵连别人。
有位屠夫蒙冤受屈后,经不住严刑逼供,只好把自家账本上那些赊欠肉款的人名全报了出来,承认是自己的余党。
其结果不言而喻,那些人自然也随着成了刀下的冤魂。
这样一来,自然把好端端的红色区域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人人不寒而栗,有人甚至提出了疑问:这究竟是在革谁的命啊?尽管怨声载道,质疑四起,然而并未引起上级的重视。
因为上级还有上级,顶头还有中央。
看样子,这场肃反运动正方兴未艾哩!活华佗曾经亲自耳闻目睹过那些含冤负屈的无辜同志死不瞑目、遗恨绵绵的惨状,心中同样悲痛万分,真想大声疾呼:何罪之有,株连无辜?然而,自己一介儒医,有何权力?就连党代表胡雷暗中也经常提醒他:祸从口出,不该讲的话千万莫要多嘴!然而,正直的活华佗如何能忍看朋辈成冤鬼!他实在憋不住了,借着给那些领导看病的机会,吐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们千万要慎重啊,韭菜割了可以生发,人头掉了可再也安不上了。
不能滥杀无辜啊!可惜遗憾的是,这些领导同志听完他的忠告之后,有的表示沉默,有的告诫他少管闲事,有的则当场批评他阶级立场不稳……您得管住自己的嘴巴,要不,总有一天大祸会落到您的头上。
到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党代表胡雷一次又一次地对活华佗发出了警告。
可他一撞上那看不顺眼的事,便又要火山爆发,什么都忘啦!这会,一瞧上这刺眼的标语,活华佗又窝火了:看来这场运动越闹越大了,说不准哪一天还会搞到我自己头上来咧?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仿佛预见了什么不祥之兆,双腿顿时感到像灌了铅似地沉重起来……活华佗的忧虑不是多余的。
数天以后,他被召进了肃反委员会。
我是行医的,凭啥唤我到这地方来受审?活华佗愤怒地提出了质询和抗议。
你可明白自己该当何罪?端坐在上首的那位审判官正在翻一册宗卷,连头也没抬。
你们不要诬陷好人,滥杀无辜!活华佗气愤已极,竟忘却利害关系,大声疾呼起来。
放肆!审判官在桌上砰地擂了一拳,抬起了头,目光似剑,笔直刺了过来。
就在这一瞬间,活华佗猛然大吃一惊:天哪,这位审判官竟是那位被自己救活过来的陌生人!杏林虎啸()特派员颠倒是非活华佗无辜下狱不错,这位审判官果然是数日前被活华佗亲自救活,死里逃生的那位陌生人。
他叫刘丰,是湘赣特委派遣前来指导肃反运动的特派员。
因他手上握有尚方宝剑,因而也就掌着生杀大权。
这刘丰年纪轻轻,平步青云,被上级授以重任后,更加沾沾自喜。
上面打雷,他就下雨;领导一句话,他便奉为金科玉律。
在这场肃反运动中,他更是好大喜功,大开杀戒,宁左勿右。
搞得红区军民人心惶惶,他却反而变本加厉,耍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花招,诱捕那些所谓的隐患。
据说有一次,他在山里撞见了几位挑板子的山里老俵,便指着说:这是‘’团分子!让手下人给拿下来,严刑逼供。
果然全都招认了,第二天便陈尸在乱葬岗上。
有人问特派员,如何慧眼识奸?刘丰笑着解释道:他们挑的木板不就是一个‘’字?我就瞧出了这暗号。
原来,山里人挑木板,总是将两头的板子顶上靠拢,下面放宽,中间插上一条木扁担,活脱脱的一个字形。
这种挑法乃是上千年、数百年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想不到今天竟成了置人于死地的把柄。
所以,这番天机泄露以后,众人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刘丰以为众人给这触目惊心的阶级斗争吓呆了,反倒大言不惭地吹嘘起来:肃清这些隐患,一靠脑灵眼尖,二靠手狠心肠硬!还要善于捕捉战机,主动出击。
为了捕捉战机,主动出击,刘丰还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到四乡各个村子,搜集情况,尤其是关注对这场肃反运动有抵触情绪的言论。
这样一来,活华佗的不少反革命言论,自然记上了特派员的宗卷里。
只因刘丰还未与活华佗见过一面,只是听说这郎中先生在红区内德高望重,还替不少红军高级领导人治过病,所以不敢贸然下手。
那天,刘丰顶着毒辣辣的日头,独自下乡去搜集党代表胡雷的反革命言行,不承想,在这半路上中了暑,被痧作倒在地,几乎毙命。
幸亏遇上活华佗这位大救星,妙手回春,救了他一条命。
按理,刘丰应当对活华佗感恩戴德了。
可是,这位无毒不丈夫的特派员硬是一颗铁石心肠,毫不领这个情。
尤其是当他搜集到活华佗的大量反动言行之后,更决定把他当作一只老虎来打,以期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望。
就这样,这位誉满杏林、闻名遐迩的名医,一夜之间,竟成了肃反部门的阶下之囚。
铁面无私的特派员,面对着这位有过救命之恩的恩人,首先来了一番自我剖白的表演:方先生,咱们打开窗子说亮话。
公归公,私归私。
革命不能掺半点假,你于我私人有恩,我自当牢记心间,但今天在公堂上,咱们就不能讲这交情了,你得老老实实坦白交待自己反革命的罪行!懂吗?反革命?活华佗嘴角边发出了一迭连声的冷笑,鄙人在翠屏峰下放着安乐窝不恋,宁愿跑进红区来受苦遭累,来为红军指战员驱疾治病,挽救过无数同志的性命,其中包括你这位审判官大人在内。
试问,世上有这样心地善良的反革命么?刘丰给活华佗这席理直气壮的话语堵得双眼翻白,恶狠狠地反驳道:不!这些都是为了蒙蔽我们红区群众!他拍了拍手上的宗卷,像掌握了最可靠的证据一般,据我们调查研究,你潜入红区有两种可能,一是受白匪迫害,狗急跳墙;二是充当白匪的内奸,蓄意打入我们红区搞破坏。
现在,根据你平常的言行,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你是货真价实的内奸,是个十恶不赦的反革命分子!活华佗听罢这段肆意诽谤、诬蔑自己的不实之词,气得双眼发黑,五内俱焚。
他竭力镇静下来,一字一顿地从口里吐出了几个字:苍天在上,有胡雷、蛮牯同志为证!胡雷、蛮牯?这会轮到刘丰发出冷笑了,他在桌上又擂了一拳,哼!蛮牯已经牺牲了,死无对证!胡雷正好和你是同党,已经立案审查,也许可以成为你反革命的证据!还有,关于蛮牯之死也是个可疑的谜,为什么你们三个人一齐突围,偏偏牺牲了他,而你俩却平安无事,岂不是明摆着有鬼!快快从实招来!活华佗想不到这位特派员竟然如此信口雌黄,越扯越悬乎,简直可以生出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来,于是气得浑身发抖,嘴唇哆嗦,愤怒地顶撞道:既然如此,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你只管将自己想好的罪名,往我头上套来便罢了!刘丰嘿嘿两声:瞧你这个样子,真是个不怕死的角色哟!活华佗并不示弱,反唇相讥:自古道,谗言败坏君子,冷箭射死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