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65文化艺术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65文化艺术大类6501 艺术设计类专业代码650101专业名称艺术设计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熟悉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艺术设计能力,从事艺术设计,电商美术设计,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制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主要面向设计公司、网络企业、媒体、时尚产品制造与流通企业、相关设计工作室等,在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策划师、艺术设计制作制造等岗位,从事艺术(电商美术/工艺美术)设计、制作制造及管理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具备艺术设计的沟通与合作能力;3.具备基本的艺术设计构思与造型能力;4.具备艺术设计形象的表现与应用能力;5.具备艺术设计形象的制作能力;6.具备艺术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7.具备艺术设计的规划能力;8.熟悉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1.核心课程艺术概论/艺术设计概论、市场营销、摄影摄像基础、设计市场调查、艺术设计策划、设计基础(含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图形图像制作软件、三维制作软件等。
2.实习实训在校内进行二维设计、三维设计、四维设计、网页设计、交互(媒体)设计、数字音视频技术及后期加工、三维与影视特效、材料加工技术与工艺、网站与网页技术与工艺、电商美术设计、时尚设计及其制作(制造)等实训。
在设计公司、网络公司、传媒和时尚产品制造与流通企业,以及相关设计工作室进行实730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装饰美工(中级、高级)多媒体作品制作员Adobe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ICAD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D级)衔接中职专业举例网页美术设计数字影像技术美术设计与制作接续本科专业举例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摄影专业代码650102专业名称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熟悉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能力,从事视觉传播设计、视觉传播策划、视觉传播制作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4月5日).doc
附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本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育人为本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研究新成果,体现社会进步对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一)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
第三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第四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和指导全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制度。
第二章学校艺术课程第六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第七条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开设的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或者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教学中使用经国家或者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通过的教材。
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艺术类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进行教学。
第八条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科目。
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课程应当进行考试或者考查,考试或者考查方式由学校自行决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xx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4一.课程性质4(一)人文性4(二)审美性4(三)实践性5二.课程基本理念5(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5(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5(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6(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6(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6三.课程设计思路7(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7(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7(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7(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8 (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8第二部分课程目标8一.总目标8(一)情感.态度.价值观9(二)过程与方法9(三)知识与技能10二.学段目标10(一)1~2年级10(二)3~6年级11(三)7~9年级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2一.感受与欣赏12(一)音乐表现要素13(二)音乐情绪与情感13(三)音乐体裁与形式14(四)音乐风格与流派14二.表现15(一)演唱15(二)演奏16(三)综合性艺术表演16(四)识读乐潜17三.创造17(一)探索音响与音乐17(二)即兴编创18(三)创作实践18四.音乐与相关文化18(一)音乐与社会生活19(二)音乐与姊妹艺术19(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2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一.教学建议20(一)教学中应注童的几个问题20(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22二.评价建议23(一)评价内容23(二)评价的方式与方法23三.教材编写建议24(一)教材编写原则24(二)教材内容编写建议25(三)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议25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26第一部分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全国版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
全国版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初级中学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初级中学,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制定。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和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发展音乐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弘扬民族精神。
3. 课程内容3.1 音乐基本知识- 音乐术语:音符、节奏、音高、和声等;- 音乐形式: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 音乐风格:古典、民间、现代流行等。
3.2 音乐技能- 歌唱: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呼吸方法和咬字清晰等;- 演奏:研究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 创作:运用音乐基本知识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3.3 音乐欣赏与分析- 欣赏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等。
3.4 音乐实践- 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活动,如合唱、乐队等;- 结合其他学科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4. 教学建议-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信心;- 开展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展示学生才华。
5. 评价与反馈- 定期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以检验研究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及时给予教师教学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 课程资源- 教材:采用国家审定的音乐教材,确保内容质量;- 音响资料:收集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音乐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7. 课程实施与保障- 加强音乐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配备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和器材,保障教学需求;- 加大投入,鼓励学校开展音乐活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本课程标准从2023起在全国初级中学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2019版美术课程标准(最新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内容说明二、分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说明二、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艺术是人们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基本要素创作艺术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传递信息与沟通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社会文明发展,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融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衔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艺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活动,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丰富审美体验,增强感性认识,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关注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劳动生产、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与其他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联系,提高理性认识,发展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公共艺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进一步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艺术鉴赏兴趣;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能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能依据文化情境,分析、判断、评价有关艺术作品、现象及活动,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发掘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美化环境生活。
使学生在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艺术核心素养方面获得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结合经验和艺术知识,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感受、体验和认知的意识与活动,是开展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基础条件。
义 务 教 育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感受与欣赏二、表现三、创造四、音乐与相关化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4)一、课程性质 (4)二、课程基本理念 (4)三、课程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7)(二)过程与方法 (7)(三)知识与技能 (8)二、学段目标 (8)(一)1~2年级 (8)(二)3~6年级 (8)(三)7~9年级 (9)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9)一、感受与欣赏 (9)(一)音乐表现要素 (10)(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10)(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10)(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11)二、表现 (11)(一)演唱(二)演奏 (12)(三)综合性艺术表演 (12)(四)识读乐潜 (13)三、创造 (13)(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13)(二)即兴编创(三)创作实践 (14)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4)(一)音乐与社会生活(二)音乐与姊妹艺术 (14)(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5)一、教学建议 (15)(一)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 (17)1.感受与欣赏 (17)2.演唱 (17)3.演奏 (17)4.识读乐谱 (17)5.创造 (18)二、评价建议 (18)(一)评价内容 (18)(二)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8)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涮评相结合 (18)3.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三、教材编写建议 (19)(一)教材编写原则 (19)(二)教材内容编写建议 (19)(三)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议 (2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0)第一部分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美术课程标准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成了当代美术教育的基本取向。
美术教育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独特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遵循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形成学生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的美术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修订版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修订版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修订版课标准》是教育部新出台的一项教育政策,旨在规范全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标准1、认知目标:积极开拓学生的思路,努力实现认知目标,促使学生的知识更新更深入。
2、课程定位: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掌握学科常识。
3、教学目标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课程标准体现的理念1、课程是体现教育文化价值、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共性要求的载体,为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社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人才提供依据。
2、课程体现国际化的理念,唤起人们深刻的思想,强调以统一标准建立课程,推进国际国内学习者在课程领域的共同开发,让中国教育和全球教育融为一体,辐射全球。
三、课程标准重点内容1、赋予学生更多能力——通过活动和项目,让学生拓展自身能力,培养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推动研究型学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科学研究,创造性思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独立思考和创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引导学生做到拒绝抄袭,开拓自己的思路,调动自主思考和创新创造精神。
四、新课标准促进教育改革1、要求加强学生的潜力发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2、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升优良课程的比例,更好的提供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
3、融合科技发展趋势,开发应用型教育资源,更好的支持高质量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修订版课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旨在规范全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它以认知目标、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三部分强化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规范要求,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价值和理念的体现,突出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并加强了学生科学发现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对抗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4月5日).pdf
附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本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育人为本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研究新成果,体现社会进步对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一)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教育部令第13号.
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8年11月3日[字号:大中小] [推荐给好友] [收藏] [打印] 标签:教育社会法律2002-07-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
第三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第四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和指导全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制度。
第二章学校艺术课程第六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第七条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开设的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或者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教学中使用经国家或者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通过的教材。
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艺术类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进行教学。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篇一: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2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二、课程基本理念(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操程内容(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培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堆择运用的空间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橱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上述课程目标以下列三个维度表述。
(一)情感一态度一价值观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培养音茸;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三)知识与技能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二、学段目标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明显变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在课程理念上,该标准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
在课程目标上,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此外,该标准还指出,艺术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且课程时长达到九年课程总比例的9%—11%。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可以访问教育部官网或中国教育新闻网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
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
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一、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概括起来,艺术课程具有如下性质和价值。
(一)课程性质●人文性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
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
●创造性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像力的空间,艺术课程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
●愉悦性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经典性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
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
这些方面的探求和学习,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价值●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感价值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智能价值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艺术涉及的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文化价值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用价值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毕生受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富创造性。
二、基本理念(一)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的条件和环境。
为了使学生便捷而有效地获得艺术能力,本课程从下面四个角度为学生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
1.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不管是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还是在整个人类的早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经常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
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民族歌舞以及西方的歌剧、舞剧等,都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方式。
在现代艺术生活中,综合艺术形式仍然是人类主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
艺术教学应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2.联系个人成长环境,发展艺术能力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
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
3.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艺术课程要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接触各个时期的艺术,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受到当时文化习俗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人类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4.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艺术能力需要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
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
艺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联系起来,使艺术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使艺术创作丰富和强化艺术感知,使艺术反思对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做出梳理和评价,并为进一步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二)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艺术课程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
本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
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四)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像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
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
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人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三、设计思路总目标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目标的四个方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分段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内容标准第二学段(3~6年级)内容标准第三学段(7~9年级)内容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分目标艺术与生活1.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
2.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展生活经验,学会体验生活的乐趣。
3.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艺术与情感1.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
3.体验、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艺术与文化1.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
2.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3.学会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
艺术与科学1.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
3.尝试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
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必须促进学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基本艺术能力的发展。
各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师资、教学条件、社会资源、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
艺术教学必须体现鲜明的人文特色。
艺术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本课程强调四门艺术学科的综合,既保持各学科的特点,又防止生硬、盲目地把各艺术学科简单叠加,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另一种是"多科综合"。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二、评价建议评价是整个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价,学校和社会可以验证艺术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掌握艺术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一)对学生的评价艺术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则:●全面发展原则艺术课程的评价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既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同时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