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属于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师还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动手操作的环节,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领悟。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式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一、新知铺垫(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①(出示主题图1)一天,白兔和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
请仔细看图,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白兔一共有几只?2+2+2=6(只)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只?3+3+3+3=12(只),这里又有几个3相加,得多少?(板书:4个3相加得12)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先思考,再互相讨论)加数都相同。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
1、相同加数连加
2、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有关1和0的乘法的认识)
3、综合练习。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五、教法和学法:
操作法、观察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2、重视在具体情景中,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时候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重视直观操作与体验,让学生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4、重视学困生的辅导,和他们多沟通,多交流,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乘法的概念。
2.能够熟练地口算小于10以内的简单乘法。
3.能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概念及应用。
2.口算小于10以内的简单乘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小黑板、彩色粉笔、各种水果等实物。
2.学生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问:小朋友,你们最喜欢吃哪些水果呢?学生举手回答:苹果、香蕉、葡萄、橘子、西瓜、梨、桃子等。
教师引导:好,那我们来和这些水果玩一玩。
2. 学习乘法: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式子:2 x 3 = ?教师问:小朋友们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乘号。
教师问:那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两个三组成的一共有多少。
教师引导:好,那我们来算一下,2个3一共有多少?学生一起喊:六!教师总结:乘法其实就是把若干个数合成为一个数,合成的方法就是用乘法符号“×”表示。
例如,2 x 3 = 6。
3. 练习口算:教师展示一张小黑板,上面写着10组小学生每组4个,让学生猜一下总共有多少个小学生。
学生估算后,教师让学生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接下来,教师写出一个算式:10 x 4 = ?教师要求学生口算,完成后把答案告诉老师,并核对答案。
教师出示更多的例子,让学生口算,体验乘法的威力。
4. 应用乘法:教师出示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有4个苹果,另一个盘子里有3个苹果。
教师问:如果我们要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应该如何计算呢?学生思考后,有人回答:4 + 4 + 4 + 3 + 3 + 3 = 21。
教师指出: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繁琐,我们可以用乘法简化计算。
例如,4个苹果一共有3组,所以一共有:4 x 3 = 12个苹果。
教师引导:好,那我们再来试一试。
如果第一个盘子里有6个苹果,第二个盘子里也有6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学生思考后,有人回答:6 + 6 + 6 + 6 + 6 + 6 = 36。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详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能正确的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简单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可聪明了,是真的吗?(答:是)今天就让老师来见识见识好吗?同学们说,人的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说着伸出右手)(答:五根)好,那同学们跟老师一样,伸出你的右手,两只手有几根手指头呢?是十根,也就是两个五,三只手有几根?四只手呢。
同学们真的是太棒了!(二)创设情境师:那同学们,你们去过马戏团吗?生:没有。
师:今天,马戏团来我们这里表演了,同学们看看,现在出场的是谁?生:是魔术师。
师:魔术师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同学们看,他来啦!他的魔法棒一挥,同学们看变出了什么?生:鲜花。
师:这鲜花可真漂亮呀!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这幅图,提一个数学问题呢?你来说生:一共有多少朵花?师:这个问题好不好?非常好,这就是老师想要的问题。
这位同学请坐。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朵花呢?为了方便看,我们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一个圆表示一朵花,要求一共有多少多花?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计算,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生:2+2+2=6(朵)师:真棒,那同学们看这次魔术师变出了什么?生:灯笼。
师:谁来提一个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个灯笼?师:非常好,那哪位同学能来解决这个问题?生:3+3+3+3+3=15(个)师:非常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乘法符号“×”,建立初步的乘法意识,能做到看懂、读懂、写懂数学语言。
2.培养学生使用乘法的能力,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乘法符号“×”,学会使用。
2.学会使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发掘小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学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本质,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具体内容包括数学符号“×”的介绍,小学数学讲义以及乘法实际问题的图片和视频等。
2.准备记录教学内容的笔记本或白板。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班上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步: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知及使用(板书课件显示数学符号)1.讲师向学生介绍数学符号“×”,并告诉学生“×”符号代表乘法。
2.学生可以用手指或画图的方式解释这个符号的意思。
3.讲师向学生指出“×”符号可以用来计算两数的积。
第二步:学习乘法基础概念及相关练习题(课堂上的互动练习)1.讲师向学生讲解乘法的基础概念,告诉学生什么是乘法以及如何使用乘法符号来计算两个数的积。
2.讲师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讲解乘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的概念。
3.讲师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练习乘法。
第三步: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授课)1.讲师给学生展示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绘画等等。
2.讲师向学生举出一个实际例子,让他们应用乘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巩固练习。
第四步:复习1.讲师向学生重点讲解乘法的基础概念、相关技巧和应用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复习乘法相关知识点。
2.讲师向学生提供涵盖乘法的相关练习题,以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乘法符号“×”的使用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乘法,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概念,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概念。
2.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 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4.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乘法的概念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难点: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玩荡秋千吗?”引导学生用加法列出算式,为乘法的引入作铺垫。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荡秋千的画面,提出问题:“荡秋千的小朋友有几个?我们可以用加法怎样表示?”让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加数都是相同的。
(2)教师讲解乘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3)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如:4个同学每人有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的概念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2)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评析。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的概念、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概念,掌握了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讲解。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1. 乘法的概念: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第2节“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乘法概念的理解:如何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乘法现象,理解乘法的意义。
2. 乘法计算的掌握:如何引导学生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熟练进行乘法计算。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乘法口诀表。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乘法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乘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乘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活动探究:分组进行乘法计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计算方法。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乘法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乘法的概念2.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3. 乘法计算的步骤4. 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法计算方法。
2. 提高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研究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乘法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乘法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4.家长协助题: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次乘法购物实践活动,记录购物过程中涉及的乘法运算,并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总结购物清单。
5.小组合作任务: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乘法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时间、长度、面积等,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乘法应用海报,展示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乘法相关的数学故事书籍,如《爱因斯坦小小数学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拓展乘法知识。
7.观察日记:鼓励学生记录一周内遇到的乘法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将解决过程和心得体会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
9. **跨学科整合**:将乘法知识与语文、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如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新课,例如:“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盒彩笔有3支,你们想买4盒,那你们一共会买多少支彩笔呢?”通过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乘法的实际意义。
3.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的乘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以巩固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3.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课程:二年级上册数学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概念,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乘法意义的理解。
2. 乘法运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乘法口诀表。
2. 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提问:如果有多个相同的数相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简化计算呢?二、新课导入1. 引入乘法的概念,解释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的意义。
3. 举例说明乘法的应用,如:计算几个相同物品的总数。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乘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如乘法口诀。
2.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如乘法可以看作是多个相同加数的和。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练习,熟悉乘法运算。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乘法的简便之处。
教学延伸:1.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法的知识。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乘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同时,要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重点关注的细节:乘法意义的理解乘法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同数连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变魔术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很多相同加数相加的方法计算比较麻烦,由此感知乘法产生的必要性,进而明确乘法的含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明确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初步将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相互转化。
2.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
3.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初步将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相互转化。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定的时间内,摆出几个相同的作品。
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请列式算一算,你们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师:谁愿意交流一下?要求能说清是几个几相加。
2.看图填空。
(1)(2)()个()相加()+()+()+()+()=()()+()+()+()+()=()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操作后交流。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
的学生可能会直接写出乘法算式。
在交流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体会到乘法的简捷及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思考。
同是看图列式,但属于不同层次,图(1)气球每束6个,所以在列加法算式时一般只会列成“6+6+6=18”;而图(2)则可横向观察,也可纵向观察,因而加法算式可列成“5+5+5+5=20”,也可列成“4+4+4+4+4=20”。
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
()×()=()()×()=()3.你问我答。
课件出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学生说出与其对应的加法、乘法算式。
2+2+2+2+2+2+27×39+9+9+9+9+9+98×44.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青岛版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青岛版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岛版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乘法的含义是后面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我把知道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的方法。
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选用: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让学生采去:“互相说一说”、“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具:多媒体课件,卡片若干张,小棒若干根。
七、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2.掌握乘法口诀;3.学会应用乘法口诀计算简单的乘法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乘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2.乘法口诀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乘法的初步理解;2.乘法口诀的记忆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上课前,教师把一些数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引出乘法的概念;2.教师再简单介绍一下乘法的定义和符号。
2. 讲解(15分钟)1.介绍乘法口诀,让学生默写;2.讲解乘法的基本性质;3.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乘法运算,并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 温故知新(10分钟)1.回顾之前学过的加减法知识;2.配合加减法知识,讲解乘法的衍生性质,例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4. 练习(20分钟)1.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乘法题目,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进行计算;2.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乘法口诀,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5. 总结(5分钟)1.教师请学生复述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并询问学生的收获;2.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让学生记住课堂要点和重要的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编写10道乘法题,并进行计算;2.尝试自己编写一些有趣的乘法口诀。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以及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从导入到总结, 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且课堂内容新颖实用,丰富多彩,突出知识的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设计的任务也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观察、概括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结构,能够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3.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概念及意义2. 乘法算式的结构3.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4.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的概念、乘法算式的结构、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加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朋友分糖果,引出乘法的概念。
3. 探究发现: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理解乘法的意义。
4.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乘法的概念,强调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5. 算式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学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6. 操练巩固: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知识。
7. 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的意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解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法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乘法知识的复习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结构,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发现: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理解乘法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是学生从加法到乘法过渡的重要桥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乘法的引入、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口诀的初步学习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的理解。
2. 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3. 乘法口诀的初步学习与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乘法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乘法的含义、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乘法口诀等。
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乘法的基本概念。
2. 提高作业:设计一些实际情境题目,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作业:研究乘法口诀的规律,尝试自己编写乘法口诀。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3.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4. 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乘法问题,感受乘法运算的价值。例如,通过设计“水果店”的情境,让学生计算购买水果的总价,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2.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乘法知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乘法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究乘法运算的方法。
2.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确保讨论效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的概念、运算规律和计算方法。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3.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竞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乘法学习成果。
4.注重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学会2~9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运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乘号“×”。
2.掌握一些乘法口诀。
3.认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口诀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情分析此单元为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是孩子们初次接触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建立并保持正面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过程四步教学法1.导入新内容教师通过板书或口语,引导孩子们认识数学中的乘法和乘号。
2.概括方法教师告诉孩子们乘法口诀“一乘不变,零乘有幸,九乘淘汰,大数先乘首尾加,小数先乘尾数省。
”3.巩固和拓展(1)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6×2的结果是多少?•5×4的结果是多少?•9×1的结果是多少?•7×0的结果是多少?通过让孩子们计算,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2)教师提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让孩子们明白“2×3与3×2结果相同”以及“(2×3)×4与2×(3×4)结果相同”。
4.简单应用教师让孩子们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乘法的例子,如计算购买苹果的总价等。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二年级数学上册中的第一单元,通过使用四步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认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等,较好地达到了教育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很重要,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很重要的,这需要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来让学生投入其中。
同时,教师要耐心、细心地辅导学生,及时反馈错误及进步,鼓励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发展,这样能增强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的信心和意愿。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乘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2.会用乘法算式表示两个数的积,初步掌握乘法运算方法;
3.练习口算和填空题的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口算乘法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向学生展示一个3行4列的矩阵画,让他们观察和思考;
2.让学生口算20以内的数相乘;
3.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乘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可以表示为一个矩阵;
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本质是求矩阵的面积;
5.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的概念。
2. 讲授新知
1.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乘法运算;
2.依次介绍加号、乘号和等号的意义和运算规律;
3.演示如何根据乘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口算乘法的运算。
3. 练习
1.练习口算乘法:先让学生计算小的乘数,再计算大的乘数,最后相加两个结果;
2.练习填空题:口算算式和作图找规律等方式。
4. 拓展
1.针对已经掌握了乘法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过关游戏或数学竞赛活动;
2.针对掌握得不够熟练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巩固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认识乘法并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能够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问题,并善于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老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思考口算乘法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口算速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准备《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材中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乘法的定义、乘法口诀和乘法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实物学具。
多媒体教具包括乘法的图片和视频,实物学具包括小棒和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物品,引入乘法的概念。
2. 讲解乘法的定义:我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定义,即重复加法的过程。
4. 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
5. 随堂练习:我给出了一些乘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乘法的定义、乘法口诀和实际问题解答的板书,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乘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题目是: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答案是:5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口诀,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乘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能够将乘法应用到更广泛的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乘法的定义乘法的定义是学生理解乘法的基础。
我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乘法的意义,即重复加法的过程。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同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提出问题由“看魔术”的话题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1、仔细观察第一页情境图,同桌相互说说图意。
2、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内容:(1)魔术师变花,变了()次,每次变()朵;有()个鱼缸,每个鱼缸里有()条鱼;空中挂了()串灯笼,每串有()个;有()盏聚光灯,每盏有()个灯泡。
(2)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相互说说。
(3)根据以上问题,请你在下面列式计算:①一共变了多少朵花?②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③空中一共有多少个灯笼?④4盏聚光灯中一共有多少个灯泡?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一题:2+2+2=6(朵)第二题:4+4+4+4=16(条)第三题:3+3+3+3+3+3=15(条)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生: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
2+2+2是几个2相加?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学生尝试动手写算式:3+3+3+3……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生:用乘法。
师:大家真爱学习。
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习。
三、巩固练习1、尝试练习:一个人一只手有5个指头,你和你的同桌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指头?2、达标练习:(1)一个同学有5支铅笔,你和你们组4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2)自主练习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下棋?学生观察图意,独立列出算式,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
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
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
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全班交流。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
快。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