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满井游记》表格式导学稿(新版)语文版
《满井游记》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李树锐发髻.( ) 鬣.( ) 罍.( ) 蹇.( ) 浃.背( ) 曝.( ) 呷.浪( ) 恶.能( )课题 《满井游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 习 目 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关于“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为中坚领军人物,袁中道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文学主张:①反对盲目尊古,主张通变。
袁宏道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②去伪存真,抒写性灵。
袁宏道进一步指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③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缺点:作品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思想贫乏。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整理:1、一词多义辨析:(1)⎩⎪⎨⎪⎧冻风时作( )春和景明之时( )(2)⎩⎪⎨⎪⎧欲出不得( )悠然自得( )(3)⎩⎪⎨⎪⎧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鳞浪层层( )呷浪之鳞(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 引语: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走近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满井游记》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3.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难点)4.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二走近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公安三袁”。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瓶花斋集》等。
三写作背景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他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万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课堂探究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燕①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②时作,作③则飞沙走砾。
局促④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⑤返。
廿二日⑥,天稍和⑦,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⑧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⑨冰皮始解,波色⑩乍明,鳞浪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⑫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⑬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⑭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⑮之。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语文版
第24课满井游记(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的文言句式;掌握难词、难字;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准确生动地描绘景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生动贴切的比喻。
3.体会作者郊游时欢快的心情,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积累】1.作者常识: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代家。
字,号,公安(今湖北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
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
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
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
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
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2.写作背景:这篇游记写作时间,作者在文末说是“己亥之二月”,即万历二十七年(1599)。
作者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入京,作顺天教授、国子助教,事务很清闲,便于次年初春,游览了满井,写下了这篇情致盎然的游记。
【课上突破】一、预习反馈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廿()鹄()鬣()茗()罍()蹇()倩()髻()鬟()浃()乍()澈()靧()曝()呷()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文本解析1.讨论并概括各段段意:⑴第一段:⑵第二段:⑶第三段:2.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原文作答)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阅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⑵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满井游记》(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满井游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某某:2、词类活用解释(1)、泉而茗者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2)、罍而歌者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3)、红装而蹇者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4)、飞沙走砾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区分(1)柔梢披风..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2)局促..一室之内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3)恶.能无纪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1.(1)时常,副词时候,名词(2)能够,能愿动词得意,形容词(3)初、开始,副词突然,副词(4)像鱼鳞,名词用作状语鱼,名词鱼鳞,名词2.(1)茗喝茶。
名词作动词(2)罍端着酒杯。
名词作动词(3)蹇骑驴。
名词作动词(4)飞、走使……飞,使……走。
动词的使动用法3.(1)在风中散开名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2)形容受束缚而不得舒展拘谨,不自然(3)安,哪憎恨,不喜欢(5)、土膏..微润土土膏:肥沃的土地(6)、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4、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
(1)、晶晶然 /如镜之新开/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 倩女之面 /而髻鬟之始掠也(3)、始知/ 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而/ 城居者 /未之知也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
放眼望去景色空旷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满井游记》导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简述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揣摩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省)人。
明代文学家。
(2)背景知识袁宏道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做“公安派”。
提出了“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二月,是郊游的好去处。
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
【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及郊游所感。
第三段:议论,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2)中心意思这篇课文紧扣景物的季节特征,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轻松喜悦的心情。
(3)写作特点融情入景,比喻新鲜、贴切。
白描笔法,形象鲜明。
(4)课文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
(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
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成排地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匣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语文版八年级上《满井游记》导学案
(1)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答案在幻灯片中展示)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来表现季节特征?
(3)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话?
4、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整理本文的写作背景在下面。(播放三分钟左右纪录片《明代中国》片段。)
4、自读课文,自行翻译。(遇到的问题整理在下面)(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将学生遇到问题较多和重点掌握的词语展示出来。)
课文研讨
1、播放课文《满井游记》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把握朗读节奏。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照注释,小组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播放3分钟左右《百家讲坛》中喻大华教授评说的嘉庆王朝片段)
检测达标(通过展台把做的较好的同学的导学案给全班展示,答案在幻灯片上展示给学生)
课题
满井游记
课时
1课时
实验学校
朝阳市第七中学
撰写人
冯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更形象地感受景物特点。
3、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袁宏道。(幻灯片展示作者及作者图片)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3. 学会运用描写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二、导学内容1. 阅读《满井游记》。
2. 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分析《满井游记》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三、课堂导学1. 导入新课:通过导师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 学生独立阅读《满井游记》全文。
(2) 学生小组合作,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展示复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梳理出《满井游记》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如:“碧潭映绿,蓝氛如染”、“历史的琥珀”、“石阶上翠华繁盛”,等等。
通过描写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课文中活泼生动的描写语言带来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
如:“我生在乡间,究竟是生在天上”、“人间繁华似海,而我却如此偏僻寂寞”,等等。
通过对比,课文中的旅行者更加鲜明地表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及对自然景色的难以抵达的渴望。
4. 小结与拓展:总结课文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强调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拓展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例子,并创作自己的游记。
四、作业根据学习的内容,写一篇自己的游记,运用所学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满井游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散文游记。
萧红,原名谢娇娥,1911年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她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被誉为“鲁迅之外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在《满井游记》中,萧红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展示了一个偏僻寂寥的村庄中的一口井,以及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丽和哀愁,引起了读者对于生活和心灵的思考。
《满井游记》以一名旅行者的眼睛讲述了他探访乡间偏僻的村庄,被村民引领到一口琥珀色的井边。
尽管这口井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它因为周围的环境和历史而显得格外深远,成为了旅行者心中无法忘怀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24 *满井游记【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重难点)4.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法指导】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
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
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官至吏部中郎,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有《袁中郎集》。
2.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使更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4.读准字音花朝.节(zhāo) 砾.(lì) 妍.(yán) 倩.(qiàn) 髻鬟..(jì huán) 鬣. (liè)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浃.(jiā) 曝.(pù) 呷. (xiā)5.一词多义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个作副词,尝,曾)余之游将自此始.(动词,开始)乍: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副词,初,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副词,突然)然:娟然.如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连词,表转折,然而)6.词类活用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都是名词作动词,泉,用泉水煮。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满井游记导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满井游记导学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满井游记导学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满井游记导学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满井游记单元絮语:本单元有五课。
前四篇为游记,均为名家所作.柳宗元、苏轼为唐宋八大家,徐霞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袁宏道是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诗词五首分别出自唐宋的五位作家之手,风格多样,有古风、格律诗、词,展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
24、满井游记一、整体感知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二、字词积累、生字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飞沙走砾.(lì) 廿.(niàn)二日波色乍.(zhà)明倩.(qi )女靧.(huì)面浅鬣.(liè)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 汗出浃.(jiā)背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堕.(huī)事恶.(wū)能无纪1、一词多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乍:刚刚,乍3、通假字恶能无纪.(纪“通”“记”)4、词类活用①泉.而茗者(泉,用泉水,名作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满井游记》(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通过渔人的所见所闻、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某某: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是作者观景之后写的一个议论句,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即郊外田野不是没有春光,只是城里居住的人还不知道罢了。这个转折句,也启迪读者: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却往往受限制而看不到,很可惜。我们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摆脱限制,扩大视野,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写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写山: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1、重点词语理解:
(1)冻风:__冷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娟然:________美好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
(3)晶晶然:________亮晶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
(4)潇然:____________潇洒无牵挂的样子。_______
C.作者在文中是写春游,但先写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X。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语文导学案(83)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赵光冲审核:课题:《满井游记》课型:新授时间:XX-5-31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家长签字:课前预习:1、根据课文填空①《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
②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
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课堂自学: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第1段:第2段:第3段: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3、阅读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①分析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七句,第八句,第九句②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3、本文是写景的小品。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
第二段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4、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第一层第二层5、给本段划分层次第三层合作研讨:这篇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24《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4、《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语。
2.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文体简介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在万历二十年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飞沙走砾()廿二日()波色乍明()靧面()髻鬟()罍而歌()浅鬣()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而jiăn()者pù()沙之鸟xiā()浪之鳞泉而míng()者wū()能无纪汗出jiá()背3.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方法链接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疏通文意,自主填写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24、满井游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4、满井游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满井游记》。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3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和方法。
1.4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学习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和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及其生平。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袁宏道的背景资料。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1划分段落,概括各段意思。
2.2.2找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讨论。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3.1.1课文描绘了满井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3.1.2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是什么?这种顺序有何好处?3.1.3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合作探究4.1.1课文中的自然景观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4.1.2课文中表达了哪些生活哲理?4.1.3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课后作业6.1熟读并背诵课文。
6.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学反思1.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1.2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观察方法?1.3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如何?2.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4.满井游记(导学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第24课满井游记袁宏道八年级()班学生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
2、积累文言词汇,注音释义。
3、学会翻译,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填空: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籍贯),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因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公安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yān )地花朝.(zhāo )节走砾.(lì)廿.(niàn )偕.(xiã)鹄.(hú)倩.(qiàn )女靧.(huì)面浅鬣.(liâ)罍.(leí)蹇.(jiǎn )髻.(jì)鬟.(huán )汗出浃.(jiā)背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堕.(huī)事恶.(wū)能3、读课文,填空。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课堂练习:1.读课文,结合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1)余寒犹.厉(还)(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经常)(小石块)(3)土膏.微润(肥沃)(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洗脸)(梳掠)(5)汗出浃.背(湿透)(6)山峦为.晴雪所洗(被)(7)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喝茶)(饮酒)(骑马)(8)曝.沙之鱼(晒)(9)而此地适.与余近(刚好)(10)恶.能无纪(安,哪)2.根据意思找出例句。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主题:《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一下《满井游记》的内容,简要复述故事大意。
2. 提问:在故事中,满井是怎样得名的?满井对渔夫有什么要求?二、阅读理解与思考(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满井游记》的文章,关注细节,理解作者的用意。
2. 提问:为什么满井要求渔夫给他一口水?这样的要求有何特殊之处?3. 提问:在故事中,满井为什么要反复询问渔夫是否满足他的要求?4. 学生分组交流答案,并让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三、深入探究《满井游记》的主题(15分钟)1. 提问:满井的要求和行为传达了什么样的寓意?是什么道德价值观在其中得到体现?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分析满井的要求和行为所展现的深层含义。
3. 让学生思考满井与自己或身边人的行为有何相似与差异。
四、语言运用与写作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故事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提问:你认为故事是否有其他的结局?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改变故事的结尾?3.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展开想象,撰写一个改编版的《满井游记》的结尾。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提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道德观念?2.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教材内容。
2. 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撰写一个改编版的《满井游记》的结尾。
导学案注:以上导学案仅供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满井,是匪夷所思的存在。
故事中,满井是一个要求渔夫给他一口水的井,但这口井并不渴望得到水的滋润,反而因为满足他这一要求而感到愉悦满足。
满井的要求似乎没有任何实际用途,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但作者却通过满井的要求,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道德价值观。
满井的要求和行为所展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满井代表了人类贪欲无止境的一面。
满井游记导学案.doc
《满井游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语言。
2、能力目标:重在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 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口味语言,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查找有关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案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飞沙走殍()甘二日()藏地寒()脱笼之hu ()牛浪之鳞()嗥沙之鸟(泉而茗者()WU ()能无纪2、解释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1)局促一室之内(2)土膏微润(3)娟然如拭(4)泉而茗者(5)红装而蹇者3、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恶能无纪通,。
(2)夫不能以游堕事通。
4、本文是一篇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弟合称“公安三袁”。
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 ,主张。
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第1段写了城中“”的景象和的苦恼。
(2)第2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山水历来是中国文人最为欣赏的对象,尤其对于那些仕途坎坷的失意文人,山水更是最好的寄托,最好的慰藉。
在自然山水面前,他们自学或无意地忽略了一时的功利计较,将浩茫的心事、低沉的情绪、抑郁的情怀统统倾诉于山水之中。
于是我们今天能有幸读到一篇篇写景抒怀的游记佳作,诗人人生的困厄于山水中得到了解脱,我们从山水景色的描绘中探索诗人的人生历程。
这节课, 将与我们亲密接触的就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三、研读理解(过渡)同学们,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这样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品味出其中的美感的,而且好的朗读是分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基础,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本文的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学习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温故互查】1.给下列字注音。
辄()廿()鹄()靧()髻()鬟()鬣()茗()罍()蹇()浃()曝()呷()堕()恶()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1)袁宏道,字,一字,号,朝文学家,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2)记是古代的一种,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设问导读】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能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正的方式。
2.听录音或教师X读,给有疑惑的字词注音,划出之前朗读中有问题句子的正确停顿。
然后自读,再次互相听读课文,相互纠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同桌合作,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4.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板块,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当堂检测】1.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巩固练习】1.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拓展延伸】1.赏析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X》)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景物。
语文:第24课 满井游记 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满井游记(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学习细致、准确、生动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领略文章意境。
2.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走近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不公,湖广公安县人。
万历进士,历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和礼部主事等职。
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诗人,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其诗风格清新,有些篇章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有《袁中郎全集》。
二、阅读感知,整体把握1.字词积累燕 ( ) 地花朝 ( ) 砾()廿()堤()鹄()倩()女靧()髻()鬟()鬣 ( ) 罍()蹇()浃()呷()堕()恶()能无纪未百步辄返:偕数友出东直:鲜妍明媚:泉而茗者:罍而歌者:呷浪之鳞: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时节的美景?能说一说作者的心情吗?3.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绘了满井初春的美景?余下段落有何作用?4.小组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写景的那些语句?并说明理由。
5.作者在游览途中怀着怎样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讨论、交流。
6.作者主要写满井初春之景,而开篇却写北京早春的风沙天气,有何作用?【知识小结】【基础训练】一词多义:余之游将自此始:始始之郊田之外: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自悠然自得:余之游将自此始:【拓展训练】比较分析:课文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试分析三位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总结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
【温故互查】
1.给下列字注音。
辄()廿()鹄()靧()髻()鬟()鬣()茗()罍()蹇()浃()曝()呷()堕()恶()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1)袁宏道,字,一字,号,朝文学家,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其弟
袁中道并称“”,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2)记是古代的一种,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设问导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能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
处及改正的方式。
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给有疑惑的字词注音,划出之前朗读中有问题句子的正确停顿。
然后自读,
再次互相听读课文,相互纠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同桌合作,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4.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板块,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词汇
和句式。
【当堂检测】
1.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巩固练习】
1.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拓展延伸】
1.赏析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景物。
3.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景物。
2.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温故互查】
1.解释下列词语(有词类活用需标明)。
冻风
..:..时作:___________ 泉.而茗.者:___________ 辄.返:___________于时
___________
呷.浪之鳞.:___________ 波色乍.明:___________ 堕.事:___________局.促.:___________
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___ 恶.能无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
1.四人一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要求做到:每个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一人
做好记录,推举一人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展示本组讨论成果。
1)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句子中可
以看出?
2)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3)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的那句,并说出理由。
(学法指导:从语言特色、词语的运
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赏析)
4)归纳总结本文所采用的写景方法。
5)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当堂检测】
1.本文以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_____的________景
色,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巩固练习】
1.《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
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
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
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拓展延伸】
1.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
《满井游记》第一课时答案
【温故互查】
1.略
2.略
3. 1)中郎无学公安三袁公安派
【设问导读】
1. 略
2. 略
3. 略
4. 略
【自学检测】
1. 略
【巩固练习】
1. 1)亮晶晶的,好像刚制成的镜子(被打开后)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2)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
3)(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并非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拓展延伸】
1.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运用对比手法,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舒雅之情.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第二课时答案
【温故互查】
1.略
【设问导读】
1. 1) 作者是在初春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作者心情很无奈,同时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等句中可看出。
2) 满井初春景象. 先写全景,然后依次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3). 略
4). 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 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5).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在第3段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将以这次出游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自学检测】
1. 略
【巩固练习】
1. 略
【拓展延伸】
1.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如《小石潭记》借景抒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答谢中书书》借美景抒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记承天寺夜游》抒发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和乐观豁达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