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读经典,陪伴即教育)

合集下载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们的故事传承千年,成为了人们讲述友谊和音乐力量的经典典故。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他们的友谊和音乐的魅力始终深深地感动人心。

据传说,俞伯牙是一个身材矮小、智慧过人的音乐家。

他精通琴技,并以此为生。

他的琴音独特而悠扬,常常使得听众陶醉其中。

而钟子期则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琴童,他天资聪慧,琴艺出众,被誉为神童。

两人在音乐上的才华使得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俞伯牙正在山上弹琴,他的琴曲如溪水般流淌,引来了钟子期的注意。

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音着迷,他立即走到俞伯牙面前,对他的琴技表示了极高的赞赏。

俞伯牙也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赞叹不已。

从那天起,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音乐、琴曲和艺术。

他们常常一起弹琴,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他们的琴声相互交织,如同欢快的小溪奔流,或是轻柔的春风拂过。

他们的琴曲旋律一天天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凝聚着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如人们所愿。

俞伯牙的家族遭到了一场不幸的厄运,俞伯牙被迫离开了家乡。

这一离别对两位好友来说是如此的痛苦和沮丧。

他们深深地明白,即使远离彼此,他们的音乐友谊仍将永存。

多年后,俞伯牙成为了一名游方琴师,他漂泊四方,用琴音传达自己内心的挚爱和思念。

在他旅行的途中,他遇见了一位钟造得非常精巧且漂亮的琴器。

俞伯牙买下了这架琴,从此他的琴声更加动人。

一天,当俞伯牙在街头弹琴时,一个人靠近他,弯下腰凝视着他的琴。

俞伯牙抬起头,惊喜地发现这个人就是他多年未见的好友钟子期。

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尽管他们已经分别多年,但那深厚的友谊并没有改变。

俞伯牙和钟子期回到了钟子期的家中,他们再次坐在一起,弹起了琴。

他们的琴音依旧和以前一样和谐,仿佛时间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友谊和热情。

他们共同弹奏的琴曲充满了深情和思念,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两位好友感受到了无尽的喜悦和宽慰。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

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

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6篇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6篇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6篇一扇窗子,一盏孤灯,一片黑暗,也许是很多孩子所熟悉的夜晚,人们口口声声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可是,如果当你置身于黑暗,独自守着一扇小窗的时候呢?你会有什么所作所为?继续坚守沉默吗?还是,找一个人聊天谈心?总之,不要在固执的守护着那扇窗子了,它,不是你的一切!你需要朋友!在我们独自上学时,家长们会告诉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们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有说有笑的上学,那时的我们不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认为和陌生人说话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那么,如果你现在的朋友,同学,亲人,老师都不在你的身边呢?你还会选择沉默吗?当有陌生人与你说话,你还会抗拒吗?你还要固执的守护着那扇小窗吗?不,不会了。

你会去接受,因为,你是孤独的!只能守着一扇小窗不觉得太凄凉了吗?只能透过这扇小窗凝视天边,只有在梦境里,你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有心事,只能像小窗倾诉,幽深的黑夜吞没了你,你被孤独卷入黑夜的长河,挣扎着,再也逃不出来......不知不觉的,一切都变得陌生了,对于你来说,任何人都是陌生的,没有人理解你,你生活在属于自己的黑暗世界,而你却仍要牢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你也变成陌生人了吧!所以说,陌生人,你还是不要独守小窗了吧!推开门,找一个人做朋友吧!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不能和陌生人说话,新同学,新老师,就连爸爸,你第一眼见到时不都是陌生的吗?朋友就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了解才产生友谊的。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成为千年美谈,他们原本也并不相识,然而却成为知音知己,留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惆怅与无奈。

陌生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和了解不也可以成为朋友吗?所以,朋友,不要在独守小窗了,走出你的阴影!请和陌生人说话,你会有着走过崎岖山路的舒缓,越过艰难险阻后的坚毅沉稳。

推开门,拥抱世界,你会发现,实际上,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真善美的事,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和我们一起上学吧!不要在拒绝了,不要再独守小窗了。

当世界一片黑暗,所有人都是陌生人的时候,丢掉一句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记住这句话:请和陌生人说话!让我们互相关心,彼此呵护吧!第二篇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谜语大全有关历史的谜语小编导语:谜语有哪些?猜谜语除了有乐趣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人文,今天小编就分享几个和历史有关的谜语。

高山流水典故原文

高山流水典故原文

高山流水典故原文篇一:《高山流水的典故》高山流水的典故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

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

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

结果,钟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

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

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据说后来钟子期过世,俞伯牙愤而摔琴,说:“子期一死,还弹给谁听呢?!”篇二:《高山流水的典故(注音版)》gāoshānliúshuǐdegùshì高山流水的故事gāoshānliúshuǐshìgǔqínqǔchūnqiū《高山流水》是古琴曲。

春秋 shíyǒugèjiàoyúbóyáderénjīngtōngyīn时,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 lǜqínyìgāochāoshìdāngshízhùmíngdeqín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 shīyīyèbóyáchéngchuányóulǎnmiànduì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 qīngfēngmíngyuètāsīxùwànqiānyúshìyòu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 tánqǐqínláiqínshēngyōuyángjiànrùjiā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 jìnghūtīngànshàngyǒurénjiàojuébóyá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 w énshēngzǒuchūchuánláizhījiànyīgèqiáo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 fūzhànzàiànbiānbóyáxīnxiǎngyīgèqiáo夫站在岸边,伯牙心想,一个樵 fūzěnhuìdǒngdewǒdeqínshēngyúshìbó夫怎会懂得我的琴声。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了,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要比这个要长一些,它的记载是: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冬声里,弥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

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

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2、豫让吞碳春秋时,晋国人豫让投奔智伯后,受到重视和尊重。

后来智伯被庄襄子杀死,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报答智伯”。

意思是志士要为欣赏自己的人献出生命,美女要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

他将替智伯报仇。

于是他躲进山里,改变自己的形貌,又用吞火炭的方式弄坏自己的声带,不让别人听出自己的声音。

经过伪装后,他找机会接近了庄襄子,不料被庄襄子察觉。

豫让看报仇无望,便自杀了。

《战国策》2、季札挂剑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径徐国时去拜见徐君。

两人闲谈时,徐君将季札所佩的宝剑把玩许久。

季札很明白徐君想要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必须带上佩剑,因而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经过徐国,想把宝剑赠给徐君,遗憾的是此时徐君已死,季札便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

但徐君的继承人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你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目前的树上,方才离郑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3、管鲍之谊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感叹说:“我年少时穷困,曾经同鲍叔合伙做生意,总是多分钱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是因为我贫困。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_俞伯牙和钟子期个人简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_俞伯牙和钟子期个人简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_俞伯牙和钟子期个人简介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

它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较适于口头讲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

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

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5篇】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5篇】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5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篇一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我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明白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应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

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之后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

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

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小编整理的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查看,仅供参考哦!1、故事内容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

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

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

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

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

千古绝唱──“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千古绝唱──“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千古绝唱──“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古琴台是在武汉市汉阳区,西临月湖,北瞰汉江,东接龟山,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是到武汉必看的景点之一。

古琴台又叫俞伯牙台,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而闻名于世,古琴台始建于北宋,远远晚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春秋时期,应该是后人有感俞伯牙对钟子期知音真情,于是在此建台以示纪念。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

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但布局精巧、层次分明。

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
展开剩余49%
知音桥、同心锁,以及各种“知音文化”、“楚文化”也都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虽然谈不是格外秀美,但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建议大家可以到这里小坐、休憩,都是不错的选择!
人很少,景区很安静,看着那些屹立在风中的雕塑,仿佛看见当年那两位惺惺相惜,相敬如宾的知己,高山现在依然流水,古琴却已经石化在烟云中,留取一段佳话在人间。

在这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历史典故,更是可以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

平台声明。

《高山流水遇知音》原文及翻译含赏析

《高山流水遇知音》原文及翻译含赏析

《高山流水遇知音》原文及翻译含赏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心想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陆续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悲壮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真是太好了!我练琴时所要表达出的,和你听到琴声时心里所想象的都一样。

我的心声去哪隐匿呢?
世上知音难觅,所以古人有“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感叹,所以这段“高山流水”的佳话传颂至今。

俞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可以听出其志在高山,俞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可以听出其志在流水。

两个人借助琴声,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钟子期死后,再无人懂伯牙之志,所以他摔烂琴身,扯断琴弦,终身不复鼓琴。

知音难觅,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即使今天通讯如此发达,人们交往如此方便。

交流的手段多了,然而交流时走心的人少了。

1/ 1。

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摘要: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以及解释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成语故事]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

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

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伯牙和知音是历史上的一对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描述了彼此的默契和懂得。

小编整理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荆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与晋国君出来办事,由于留恋故土,就推病迟回,泛舟江上。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泛舟汉阳江口,忽然狂风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书僮取琴来弹,弹的是"孔子哭颜回"。

四句歌词才弹了三句,忽然弦断。

俞伯牙说:"莫非有人偷听?莫非有刺客?"命书僮寻找。

这时,忽然听见一个人说:"大人休怪!我是一个樵夫,因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听您弹琴。

"俞伯牙便叫这樵夫上船来,询问他关于弹琴的道理,樵夫对答如流。

俞伯牙便为他弹了一首曲子,此人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多么美的曲子啊,广阔高远,您此时的心情在高山啊。

)俞伯牙又为他弹了一曲,此人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多美的曲子啊,浩渺无际,您此时的心情在流水啊。

)俞伯牙大惊,没想到一个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难得的知己啊。

于是以礼相待,询问他的姓名。

樵夫说:"我是汉阳钟家村人,姓钟,名子期,二十七岁。

"俞伯牙说:"我大你一岁。

"于是两个人约定第二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之内再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约而至。

来到后,便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村里人告知说:"钟子期已经死了。

"俞伯牙便拿着琴到钟子期坟前凭吊,边弹琴边唱着悲伤的歌。

众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听后愤而碎琴。

一个老头问他: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俞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再不抚琴。

小故事大道理: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高山流水的故事概括

高山流水的故事概括

⾼⼭流⽔的故事概括
故事概括:有个叫俞伯⽛的⼈,琴艺⾼超。

⼀夜他弹起琴来,听有⼈叫绝。

伯⽛弹起⾼⼭的曲调,他说道:“好像⾼耸⼊云的泰⼭⼀样!“伯⽛弹起波涛时,他⼜说:“好像看见滚滚的流⽔⼀般!”伯⽛激动地说:“知⾳!”
原⽂
伯⽛善⿎琴,钟⼦期善听。

伯⽛⿎琴,志在⾼⼭。

钟⼦期⽈:“善哉,峨峨兮若泰⼭!”志在流⽔,钟⼦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所念,钟⼦期必得之。

⼦期死,伯⽛谓世再⽆知⾳,乃破琴绝弦,终⾝不复⿎琴。

翻译
伯⽛弹琴,钟⼦期聆听。

刚开始,琴声似在赞美着巍巍的⾼⼭。

钟⼦期说:“弹得真好啊!仿佛见到了⾼耸⼊云的泰⼭。

”过了⼀会⼉,琴声⼜似表现出奔腾澎湃的波涛,钟⼦期⼜说:“弹得真好啊!宽⼴浩荡,波涛滚滚如江河。

”钟⼦期死后,伯⽛摔琴,断弦,⼀辈⼦不再弹琴了,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钟⼦期那样的知⾳值得⾃⼰为他弹奏了。

故事概括
有个叫俞伯⽛的⼈,琴艺⾼超。

⼀夜伯⽛乘船游览。

⾯对清风明⽉,他思绪万千,于是⼜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佳境。

忽听岸上有⼈叫绝。

伯⽛闻声⾛出船来,只见⼀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是知⾳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弹起赞美⾼⼭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庄重,好像⾼耸⼊云的泰⼭⼀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说:真好!宽⼴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边的⼤海⼀般!伯⽛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你真是我的知⾳。

这个樵夫就是钟⼦期。

从此⼆⼈成了⾮常要好的朋友。

中国寓言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中国寓言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中国寓言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高山流水遇知音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

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

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高山流水》探究感悟

《高山流水》探究感悟

《高山流水》探究感悟
探究
1、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次偶然相遇时,伯牙弹奏了《高山流水》,子期完全听懂了伯牙琴声中蕴涵的情感,两人相见恨晚,成为知音。

感悟
2、(1):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2):子期意味深长地俗话哦:“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这里紧扣7段中的“一见如故”,讲述了伯牙和子期因音乐而结为知己的过程。

听到“志在高山”部分时,子期“啧啧赞叹”,听到“志在流水”部分时,子期又“意味深长”。

3、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住伯牙的手。

子期的两句话,令伯牙“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理解伯牙的激动,一定要回扣第2段中的“始终”一句,从而才能更深地了解伯牙所说的“知音难遇”。

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

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住伯牙的手。

子期的两句话,令伯牙“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理解伯牙的激动,一定要回扣第2段中的“始终”一句,从而才能更深地了解伯
牙所说的“知音难遇”。

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遇知音》
——读经典,陪伴即教育
俞伯牙和钟子期
音乐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到音乐就必须要提《高山流水》,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此曲悠扬清婉,使人仿佛置身于俊朗高山、幽幽清风、澄澈流水之中。

此曲也见证了伯牙和子期的“知音”友谊,他们也成为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人,伯牙最擅长弹琴,从小就对音乐有极高的天赋,造诣极深。

荀子曾对伯牙评价道“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足以见得伯牙高超的弹琴技艺。

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是他对音律却十分精通,因此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1. 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善古琴,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伯牙从小就对音律有极高的天赋,他拜师名门,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代杰出的琴师,但是没有人能懂他,没有人能懂他的音乐。

一天伯牙行至山涧,晚上的江面风平浪静,伯牙兴致大发,携琴而弹,突然琴弦震颤,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有人在附近听琴,果然看到一个樵夫状的男子,他就是子期。

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伯牙邀请子期上船详谈,子期一见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造的。

”接着,子期又把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伯牙心中暗暗佩服。

伯牙又为子期弹奏,子期聚精会神聆听。

伯牙弹奏一曲《高
山》,子期感叹道:“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奏一曲《流水》,子期又叹道:“善哉,洋洋乎若流水(多么浩荡的江水啊)!”听到子期的评价伯牙既激动又佩服,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至此伯牙与子期惺惺相惜,成为生死之交,并相约第二年中秋在此江边,伯牙抚琴,子期赏琴。

2. 知音再难觅,伯牙终绝弦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而至,但是子期迟迟没有出现。

伯牙用琴声召唤子期,子期依旧没有出现,伯牙失落而归。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下落,才得知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

临终前子期留下遗言,让后人将他埋葬于江边,到中秋之时,他就能听到伯牙的琴声。

知道实情,伯牙悲痛万分,他来到子期的墓前,弹奏了《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子期的墓前砸毁。

伯牙悲叹道:“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认为只有钟子期才能听懂他的音乐,如今,子期已逝,就再没有人能懂他了。

这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知音,人们因他们的故事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子期的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人生苦短,得一知音而无憾。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然而能遇到惺惺相惜的人是人生一大幸事。

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知相惜的基础之上的。

“伯牙绝弦”是结交知音的千古佳话和楷模。

伯牙将自己的感情融入琴声之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的伟岸情怀,像流水一样的深邃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与智慧与他产生了共鸣。

在当下的生活中,友谊似乎变得“吹弹可破”,在网络上网友戏说友谊就好比一艘小船,说翻就翻。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其实友谊从古至今本质上都没有变,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坚守本心,从心出发,用真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友谊之树就会长青。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思想内涵,不仅是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

和合内涵:
中国“和合”文化的根本在于和谐、和平、合一、大同,彰显的是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价值观。

“和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明、文明与文明等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融合的过程。

“和合”文化呈现的是个人及群体主动追求的精神价值趋向、行为实践方式与整体合一的统一场状态。

中国和合文化作用于个体,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生命观,即生命的本有、生命的追求、生命的情怀、生命的延伸与超越、生命的不朽、生命的圆满等;中国和合文化作用于群体,核心在于培养群体与群体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的和谐共生理念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享,即“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和合文化作为实践的价值观与行动力,其实践基础在个人,实践目标在群体,实践境界是合一大同。

所谓“合一大同”,即认为个体生命的享有及发展是群体生命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只有在发展和谐生命的过程中才能积极创造和谐的现实世界;同时,群体的共生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了发展与完善自我的舞台,是个体和谐成长与发展的现实基础。

两方面的共同价值理念的树立与实践推动才能使“和合”走向真实,这是中华文化贡献给世界的重要理念与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