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3关注表述分析推断__观点态度题测试含解析20200505235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 专题15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专题15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考点解读】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高考典题】(202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2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2整体看结构,局部看手法——论证分析题一、(2019·武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
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
这个看法值得商榷。
“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
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
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
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
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
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
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
《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
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
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即“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2
一、理清局部层次 第①段层次结构:
第②段层次结构:
第③段层次结构:
二、理清全文结构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规范思路]
第一步,由文到题,找准答题依据
选项
分析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 此项就整篇文章而论,先总论后分论,分析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 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 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 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 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 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2 整体看结构,局部看手法——论证分析题
栏 目 导 航
自我诊断 素养提能 专题测试
论证分析题是一个命题角度灵活、涉及面广的题型,它既着眼于考生对论述思路的 把握,又注重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分析。因此,论证分析题能够有效地 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证分析题作为近两年的新题型,成了一个热门考点。考生 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出现信息混乱、顾此失彼的问题,因此,考生应该增强研读文本的意 识,提高把握论证要素间关系的能力。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学习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 文化观。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 批判性。 C.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持儒学道统的坚 定态度。 D.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 序推进的。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1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 |阐述类文本核心3 题核心点 1抓住细节,增强比对推测——信息挑选题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9 分)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科技对艺术助力的震惊和艺术对科技批评的震惊对比,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限制是一种“委婉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以科技为第一世产力,科技理性常常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
那些离开科学知识的艺术创意遇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评,被当作是迷信。
在科技理性盛行以后,神话与传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行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
科技其实不是以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御自然力。
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藏形匿影了。
与之遭到近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
这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艺术向来被视为人类独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
只管这样,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单是那些需要学徒吃苦耐劳的艺术复制环节逐渐被相对轻松的数码加工所代替,那些需要真人演员经过涉险展现勇气与才干的角色逐渐被数码殊效所取代,并且,那些本来仰赖天才、灵感、直觉、顿悟的领域也逐渐为人工智能所蚕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固然在感知、记忆、应付、决议等方面显示出某种与人类智能相像的特点,但既没有自己需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动机、态度,也没有独立意志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旧是人类的助手而已。
可是,很多人早就预知上述场面发生根本变化的“ 奇点” 。
这种质变能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此刻,科技与艺术互动的平台已经不限国家,甚至也不限于地区性国家结盟,而是结合国这样的世界性组织。
科技沟通更多被当作硬实力输出,艺术沟通被当成软实力输出,经过艺术展现科技实力(或许经过科技展现艺术实力)则组成了巧实力的一种形态。
这种文化产品往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单推行了其意识形态,且展现了其科技水平,在精神层面对被输出国家的观众形成了某种震慑。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炼专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精练)复习风向标:“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从命题形式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三个题目。
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在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上,高考试题新增了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
解题技巧:(一)阅读基本法:读文时:快速通读文本,标注出自然段的序号,圈画出文章论点、分论点,将常见的表层次的词语、表句间关系的词语、举例解说的词语、时间性词语、可能性、或然性等词语圈画标注出来,这些句子和词语往往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我们读文时要注意的“敏感点”。
读文示范:阅读要领:(1)读文时,注意关注勾画敏感点,如举例解说的词语、时间性词语、可能性、或然性等词语等。
(2)注意观点句的提取(下文已用横线标记),通过观点句把握文章主体内容,敏感段落间观点的逻辑关联。
(3)注意段落序号标记,敏感文章结构层次,初步知悉文章整体内容。
(4)注意关注标题,透过标题初步感知文章中心内容。
(二)做题基本法:做题时:可分“三步”走。
“圈画敏感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
圈画文本和选项中的敏感信息、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找准对应点),关键在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即落实设误点)上,这一步其实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的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的问题。
做题顺序:通读全文,梳通理清结构内容后,迅速完成第二小题,并借助第二小题部分选项,强化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再还原、比对第一、三小题。
(三)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
通读全文,一定读懂。
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
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
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
2020高考语文提分二轮讲义:专题1 提分攻略2 题型3 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
题型三__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题型特点]1.题干表述明确论述类文本的第3题,通常为“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2.选项设置灵活 选项命题方式 (2018·全国卷ⅡT3-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 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考查假设关系) 复句类型 选项通过复句间关系的表述形式来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2017·全国卷ⅢT3-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考查文意推断)结论表述 选项通过“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考查对文意的推断。
(2018·全国卷ⅡT3-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考查趋势预测)趋势预测 选项通过“启示是”“应该”等考查对文本的预测。
判断观点类选项要“两看”“一思”一看复句类型,比对原文,分析关系是否成立。
复句类型常用关联词 判断 假设复句 如果……就……判断这类选项正误要看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假设或条件、目的等关系是否成立。
条件复句 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
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
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目的复句 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
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示例](2017·全国卷ⅢT3-D)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是”“启示是”“将会”“应该”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示例] (2017·全国卷ⅡT3-D )[典例剖析][例3]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述类文本之 梳理思路,辨明关系,精准分析论证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 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般都会对 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考生一定要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 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 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3)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和句子。 ①关键词语 a.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b.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等。 c.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换言之,等等。 d.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 e.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f.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可见,等等。 ②关键句子 主要是论点句、论据句,以及揭示脉络层次的过渡句等。
一、梳理步骤和方法 1.步骤 面对非完整、摘编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我们首先要通读全文,圈 出每段的关键句,尤其是每段的中心句;然后逐段概括段意,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时要概括准确,不能笼统;在此 基础上,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行文脉络。
2.方法 (1)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分析一个段落 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出段落 的结构和思路。各段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思 路也就理清了。 (2)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 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 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 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2020高考语文提分二轮: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版 专题1 提分攻略2 题型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题型二__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题型特点]
1.题干表述明确
论述类文本的第2题,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2.选项设置灵活
[技法回顾] (一)“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解题3步骤
(二)论证常识
[典例剖析]
[例2](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题流程】。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苏教版高中语文2020江苏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策略(共34张PPT)
提分策略二:筛选整合,规范表达,做对主观题。
分析概括题 是江苏卷论 述类文本的 考查重点
提分策略二:筛选整合,规范表达,做对主观题。
例:2019年高考江苏卷论述类文本《书家和善书者》
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关键词语设误类型
“添”(无中生有,任意添加等,改变原意) “漏”(删除原文的定状补语,遗漏重点等,断章取义) “改”(偷换概念,扩大缩小范畴,张冠李戴等,曲解文意) “凑”(东拉西扯、随意拼凑、嫁接等,改变原意)
二重比对——比对句子关系 第一重:比对关键词语
例:2019年无锡市高三期中考试《文艺评论的‘评’与‘论’》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 现实的顺序推进的。(与第四段论证思路一致,正确)
三要素的比对要领
1、论点和论题要注意区分,论点的提出重点关注标题、 开篇、结尾等处。
2、论证思路题是江苏卷一贯的考查重点,包含全文思路 和段内思路。常见结构:总分、并列、递进、对比等。 可抓住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小结句等 进行突破。
三重比对——比对三大要素
例:2018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第2题,2019江苏《考试说明》样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 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 者的关系进行论证。(与文章层次结构一致,正确)
精准比对,规范表达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策略
回顾考纲,明确考点
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议论文)。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 达方式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具体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全国卷(二)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2020二轮复习】(论述类)题点2 论证分析题
-19-
3.看结尾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①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
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文中的某些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②
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归纳总结?③得出结论——作者在
归纳总结时,是否得出了结论,发出了倡议或警示?
失分类型二:分不清论证手法
-20-
第三段。 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其具有幽默与欣赏的余裕。D 项 强加因果,分析错误。
【我来答题】D
【失分类型及考场方略】
-18-
失分类型一:不明论证思路
应对策略 1.看开头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①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中心论点?提 出了什么中心论点?②怎样提出的论点?论点是如何呈现的?③文章开头是如何将论点 引入论证过程的?作者是否使用了过渡句? 2.看主体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五件事:①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中心论点 时,是否提出了分论点?文章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还是间接论证中心论点?②选择论 据——文章选用了哪些论据?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引用了哪些内容作为论据?③确 定论证方法——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④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 是反面)进行阐述?⑤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即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事实论 据进行了深入剖析?
单项选择题仍为重要的考查形式,新高考试模考题中增加了主观试题考查, 能力等级上也提升为分析综合。
【考查新动向】
-3-
在2017年至2019年的高考试题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一 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二题,分值是3分。
2020年山东、海南新高考适应性模拟考试的试题中,该考点不仅以选择 题形式考查论据“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分 值3分;而且首次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 明”,分值4分,同时相应提高的是考查的难度。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多维细目表考题年份卷别题号涉分考查内容选篇出处考点题型考查能力难度试题结构素养要求(高考方向)13分《论传统表演艺考点2、3选择题理解、分析易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课标全国Ⅲ23分术的保护与传考点5选择题分析综合易四选一升、文化传承与33分承》考点3、6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理解13分《论杜甫七律之考点2、3选择题理解、分析易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2019课标全国Ⅱ23分演进及其承先考点5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升、文化传承与33分启后之成就》考点3、6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理解课标全国Ⅰ1233分3分3分《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全国Ⅲ1233分3分3分《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易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018课标全国Ⅱ1233分3分3分《“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课标全国Ⅰ1233分3分3分《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13分考点2、3选择题理解、分析易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课标全国Ⅲ23分《留住乡愁》考点5选择题分析综合易四选一升、文化传承与33分考点3、6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理解课123分《明考点2、选择理解、易中四选思维标全国Ⅱ201733分3分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3考点5考点3、6题选择题选择题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中一四选一四选一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全国Ⅰ1233分3分3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总计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平均分值3分3分3分3分占比2%2%2%2%考频9题/9卷18题/9卷9题/9卷9题/9卷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规律与趋势01考查内容04备考建议辨析论证逻辑的思维能力。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4.找出文章 表程度的词语 例如:总共 .基本 .大致 .最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 ,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7.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 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 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 “资料 ”和 “事例 ”,段落的大意自然好理解多了。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 4)是否绝对。 (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二、答题注意点
1 思路: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 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8.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在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
;在资料、事例这类叙述
性的文字中, 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 成果等的相关词语。 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现
在题目的被选择项里面,重点勾画,以便我们在做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容。
9.猜测、推断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的意思
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使读懂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难点,
B. 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 可行性。
C. 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
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替能治理的重要
意义。
3
2020年最新
D. 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指代型词语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难点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专题
限时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
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点3 关注表述,分析推断——观点态度题一、(2019·太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
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
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惨败。
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
《武成》是其中的一篇。
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
这一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
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
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
《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
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
他说,《尚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
他还举出《尚书•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
“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
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
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
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
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
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
比如,《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过苛了。
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流漂杵”的程度。
B.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子的“不疑”论。
C.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漂杵”的可能。
D.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
解析:选D D项,“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无中生有,据“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
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王充只是进行合理分析,并未体现出他“亲往实地调查考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
B.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
D.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贲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实,况远古之事。
解析:选C C项,“对比论证”错,文中先是利用武王伐纣事件引出《尚书•武成》的记载;再写孟子的批判,张载、朱熹提出了读书要有“疑”;接着写“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进一步写王充的批判;最后得出结论。
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3.(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凿傍说。
B.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
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真,产生新学说。
C.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D.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解析:选D A项,“原因”解说不全面,“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凿傍说”只是原因之一。
B项,“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据最后一段“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应对不同的“书”区别对待。
C项,“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错误,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固然不同,但文学作品也当来源于生活,也应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2019·重庆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
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
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
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
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
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
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
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
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
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
换句话说,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
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
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
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
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
”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义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
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
因为作品的思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
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
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
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
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
至于文学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
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
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
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红楼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
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
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
解析:选A B项,“总是”“紧密”与原文“往往取材于社会生活”不符。
C项,模仿现实的梦想当然可以实现,原文只是说作品价值不在于是否取材于社会生活,而在于意义追求。
D项,“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理解错误,原文没有对二者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比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B.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
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内涵。
解析:选B B项分析错误,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证明的是“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
6.(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
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
C.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
D.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并不密切。
解析:选D D项,从文中“那倒也不见得”等信息,可见作品思想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不能由《红楼梦》思想“自能发光”推出其与社会组织关系不密切。
第三练关注表述,分析推断——观点态度题一、(2019·重庆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