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27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2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c2345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e.png)
余秋⾬《⽂化苦旅》读后感(精选27篇)余秋⾬《⽂化苦旅》读后感(精选27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下⾯是⼩编整理的余秋⾬《⽂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余秋⾬《⽂化苦旅》读后感篇1 看了余秋⾬的这些散⽂我感触颇深,余秋⾬先⽣的每⼀篇⽂章都带给我⼀次⼼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是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余秋⾬先⽣的<<废墟>>这篇⽂章,它⾥⾯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数的⼈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
余秋⾬先⽣却提出了⼀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种美,也许嫩绿的叶⼦象征着期望,但是谁⼜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次⽣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个新的⽣命的开始,落叶是⼈们⼼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贵的⾝份和⽆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过去时,看见的⼜是些什么呢?是⼀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
当有⼈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个废墟⼀般的存在,也是⼀种美,另类的⼀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种美,残酷⽽真实存在的美。
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被世⼈所遗弃,相反的,⼈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们珍藏在⼼中最深的那个⾓落。
余秋⾬《⽂化苦旅》读后感篇2 有⼀本书,刚出世就极度畅销,也引起了媒体的攻击,此为何书,《⽂化苦旅》是也! 我⽆意间在书店中发现了它,它⾥⾯的描写细致⼊微,使⼈⾝临其境,它⾥⾯的故事真实精彩,引⼈⼊胜。
于是,我便在字与字间游览起来。
此书选取了⼏个⽐较典型的遗迹,来⾃于中国,南亚,欧洲等地,各地各有特⾊。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831765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5.png)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5篇拿起《文化苦旅》,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e1e92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7c.png)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篇1《文化苦旅》这本书时余秋雨的散文集。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其中有的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盛衰,使人见识历史的深邃与苍凉。
有的却是以柔的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神情俱佳,更神奇的是他竟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现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他在祖国文人所留下的风景中走走停停,行行止止,并在每个所到的地方都能感受到沉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他沉醉其中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由此提笔,做出了自己一些有关文化的评论,希望亦或是奢望。
纵古观今,多少文人墨客抓狂于桌前,消失于桌前。
为什么?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生活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为什么诗、文人总是要等到他们消失之后才会万古流传;为什么总是等着所有人沉醉、沉溺于其中或消亡于其中之后才能留下辉煌的知识文明,如果现在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都需要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为代价的话,那再过千百年,文明必定会自己的精神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
若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习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不知何时才能达到一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想余秋雨一定是本着这样的想法踏上了旅程开始了振奋人心的苦旅,我不能想象真正站在那一个个神奇的景象面前时,秋雨的心灵受到了多大的冲击,我甚至都不敢想象那一次次的精神洗礼有多么的猛烈,一定会像一个傻瓜一样木然的站立着,时而脑海里满脑章句,时而满脑空白,我羡慕、向往、嫉妒。
我羡慕他,有这样的机会,我向往,他有这样的经历,我嫉妒,他有这样的但是和气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一份才气。
我记得第一篇,《道士塔》有一种心碎的痛,王道士的身影时时浮现于眼前,挥之不去,他干燥的、看看一点碎银就裂开的嘴,还有那一道迎着外国人讽刺的目光恭敬的递出一卷卷经书,拿劣质颜料粉刷精美壁画的身影,我好痛,为国家痛,为民族痛好似我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智者,心动伴着心碎。
《文化苦旅》读后感 (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 (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9083a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7.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 (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1翻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永远兴趣浓浓。
近日停留在《牌坊》一文,竟然思绪神游。
这篇回忆散文,透过孩子的目光,借孩子的口吻,叙述乡间的牌坊、村里的尼姑庵,着重写了几个从外地来的女教师的命运。
用小学校(尼姑庵)里的花圃、藏在梁上的绣品,隐喻女性青春、女性生命的美丽灿烂,以一位女教师的自尽结束回忆。
文中多见“看不懂”、“颠三倒四”、“很浑”、“思绪混乱”等词句,不露声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残忍。
“妇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血泪浸染最多的一页。
从地图上看,余秋雨先生的家乡浙北余姚与安徽黄山在同一条纬线上,两地直线距离300多公里。
黄山一带古称徽州,徽州一带古建筑闻名遐迩,听说过徽派古建筑就一定知道徽州牌坊,徽州牌坊中贞女坊占了六成多。
徽州最后一座贞女坊建于,距今103年。
从古徽州的大山里走出无数商人、读书人,当然都是男人。
女人呢?小小年纪的女孩由父母做主嫁于小小年纪的男孩,男孩大了,离家远行,读书求功名,徽商遍天下。
女孩大了,开始等待,开始期盼:远行的丈夫何日归?男人有的回了,几天后又走了,直至暮年才回;有的再也不回了,或死了,或不知去向了——外面的世界比大山里的精彩。
女人呢?白日刺绣,夜晚孤灯,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苍。
守着、盼着,希望着、失望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青春、热血、生命、岁月,换来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贞节牌坊。
余先生描述:“……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
”谁敢说、谁忍心说,牌坊是石头做的啊!?从徽商我想到了晋商,余秋雨散文集《山居笔记》中的《抱愧山西》一文,让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名扬天下。
山西的男人要离家,恋人送他,唱着《走西口》。
有的一走,走出了一个乔家大院、走出了一个包头、走出了一个“日升昌”……但也有没走好的,无颜回家,于是,儿子长大再接着走,大儿子走了,小儿子又走……这些男人背后的女人呢?那首《走西口》唱了一生: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5篇)精选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5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9bf952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c.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5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那么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
我与文字一起去阅天地、览神州。
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
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再说,假设他有爱国之情,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让我畅游了一遍中国,明白了一个国家的伟大,感受了一个国家的风情,也懂得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切。
这样,即使废墟也能放射光荣,我们要永远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平凡的一天也精彩。
想想平时,我总是无味的过日子,自从读了?文化苦旅?,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地观看世界,发现每一天都与众不同,生活也因此快乐起来。
?文化苦旅?让我收益匪浅,我希望大家都读一读。
?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
通过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余秋雨,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
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去探寻。
往往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
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
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和历史渊源,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眼前似乎浮现出我当初去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潺潺流动的河水,悠闲划着小船,并唱着歌的渔民们。
当然还有色彩缤纷,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吃。
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适。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7b5e3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c.png)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苦旅读后感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自古以来,学习就讲究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在广袤的书海中,我认为更以如此。
只读讲述大道理的书,实际作用并不大,所以我喜欢读游记。
用或浅或深的文字述说一次次旅行,让人沉醉其中并受益匪浅。
游记中,我极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起初,仅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当真正翻开此书时,我如痴如醉,仿佛在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开展了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
观赏世界风景,经历人生风雨。
在书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天时间,我便读完此书。
可却读不到自己的感悟。
遂我读第二遍。
仿佛重新开展了一场旅途。
这次旅途我放慢了脚步,仔细观察身边风景。
读毕,我认为《文化苦旅》主要写了四种元素,即:风景,历史,文化,人生。
自古以来,华夏文明有许多文化皆是隐匿于山水之间,可以说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生真谛,见到它也许我们就会想起一段历史。
而秋雨先生并不大张旗鼓的描写山水,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
一个不经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体的画面,令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与秋雨先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再自然地引出这处风景的历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读者在陶醉中丰富了历史知识,领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
使我不禁感叹大师的功力。
这次文化苦旅对我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读了《文化苦旅》,我认为真应该出去走走。
旅行是对一个人的历练,它使一个人趋于成熟,洞悉人生百态,使一个人增长见识,了解各地文化,使一个人逐渐沉稳,领悟人生真谛。
而我们却常常两三天闷在家里,坐着无聊而重复的事,想挣脱这种现状而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蓝大海,看看那荒凉沙漠,看看那辽阔草原,看看那祖国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风景!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充满了太多未知,而知识就是这场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获知识,领悟文化,体会人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12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ea5d0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5.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12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就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
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咱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象如今咱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
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
”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咱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历史中的咱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象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
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
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
而当咱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咱们的,也是历史教给咱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
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
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咱们宠辱不惊,使咱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读后感2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ad222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8.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惊叹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
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
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
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曾经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
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
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势,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
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
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
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
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
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静下心来,将文化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2每一次,读《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场沙尘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间步履维艰,被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压得抬不起身子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b2d5e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8.png)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
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那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
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而我觉得,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从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
这本书本身的资料并不甘甜,正因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
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味道。
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只有书籍能把个高贵的生命早已遗逝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较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
”我带着崇敬的情绪翻开了它,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去重新认识这些古老深厚的礼貌,没有肤浅的欢笑,有的只是与作者一齐感慨,一齐深思。
《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骚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
天一阁承载的礼貌与历史太多太多。
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
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余秋雨先生却并未丧失继续发奋生活、前进的勇气。
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余秋雨先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此刻则为余秋雨先生的涅盘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
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d7fbd090c69ec3d4bb753a.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篇一:文化苦旅读后感】在充满了欢乐的寒假中,我被推荐读到了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
它是一本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以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密谛。
其中邙阳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凉的黄河文明的盛兴与衰败和历史的深邃苍凉,而“白发苏州”以及“江南小镇”描绘了形神俱佳的世态人情和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
其它许多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我从未知道的地方,了解到了我从未想过的历史,了解到了我从未触及的知识《文化苦旅》这本书十分深奥,仅管我有许多不太懂的地方,但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一句话:“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读了它,我开始深思: 是呀,艺术是无处不在的,绝不会局限于某个方面。
历史遗留的文化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朋友们,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便可和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的苦旅。
【篇二: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整个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历史构成。
从《道士塔》中,我们了解到了莫高窟的神秘色彩和悠久文化,同时也知道了一个千古罪人一王园禄,他变卖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这里也反映出了那时社会的腐败。
从作者锐利的笔锋中,处处可见对腐败官僚和庸俗的中国平民的讽刺,中华灿烂的文化从他们手中失落!《莫高窟》的字里行间透漏出一种激情和壮阔,莫高窟不再是“尘封多年的洞穴,而是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强悍的舒美的灵魂,他屹立在一个锦绣的中华天地中。
从他色彩无息地变化中,作者联想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朝代,完全陷入了流沙中,我似乎看到了他的动,他的流畅,它不得不让人有股冲动,它的蕴含全部囊括在这文化的神窗中,人们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人性全被它的神韵所表现出来。
一个宗教胜地全被展现出来,他不愧为超越宗教的宗教,胜于明珠的明珠!【篇三: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
文化苦旅读后感分享11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分享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0c4e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8.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分享11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搜寻高质量文章的好去处可能是“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后试着写读后感对我们特别有关心,由于读者从作品中可以获得许多生活启示。
读后感是评价文章的好方法,它能为我们的写作供应支持和素材。
盼望大家能关注以下资源,供参考之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退”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如是写到。
他以他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内外文化的考察和思索带给我迥乎于其它小说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感,给我巨大的心灵震撼。
在这本书中,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会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深思着中国文化的进展。
在道士塔中我对那些宝贝的损失深感痛心,在上网了解了故事相关背景下,我转变了对王道士恶劣的观感。
王道士发觉藏经洞是由于在清除洞窟淤沙时发觉的,而他当时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缘由: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
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冲突,极不情愿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状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这让我们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化苦旅》的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对不同历史文化的深思,让我不禁去探寻故事背后的背景。
我读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很长时间,始终没读完。
在读《抱愧山西》时,刚好是刚学完历史中古代商业商帮的学问不久,让我不禁感慨:这本书掩盖面之广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它还让我加深了对课本学问的印象。
而在《风雨天一阁》中,我对1561年建成的天一阁感到了深厚的爱好,对范式家族坚守藏书楼的执着感到鄙视。
余秋雨在文中说范式家族拥有“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我对他们的意志力感到深深的感慨,很难想像在今日大多数读书人人生活在那个年月,会有如此的意志力和毅力吗?范钦一生守护的天一阁在风风雨雨后仍矗立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
文化苦旅章节读后感(精选24篇)
![文化苦旅章节读后感(精选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3bb76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2.png)
文化苦旅章节读后感(精选24篇)文化苦旅章节读后感篇1“贬官文化”的确是中国文化中很重的一笔,贬官们仕途兴隆、官运亨通时不见有特别优异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贬外放了,才“只好与山水亲热”,有了悲戚哀愤的常情,文采竟也飞扬起来,“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可见贬官们的写作与抒情岂能不暗怀着盼主上查阅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贬”了,就无奈的写写东西,这写出的东西便恰好印证了贬官的“文品”,既是别有深意和目的而写,则这制造出的“文品”确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虚伪得紧。
那么,倘若中国文化“极其夺目”的一笔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员们弄出来的,就不晓得到底是中国的贬官们太有才了,还是中国文学创作的自我评价“太有才”了。
不过文学在此文只是装裱,重要的是“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的“声名”效应,贬官们都化了灰,山水亭阁也仍是这样的山水亭阁,还理会他什么“文学”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赚得的“声名”才是眼睁睁的取之不竭的实利,文学既“帮衬”了贬官的官运又“帮衬”了旅游景点的声名,大约可以名垂青史,不朽于后人了。
读懂了余秋雨的“帮衬”,也就读懂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半。
文化苦旅章节读后感篇2文人因其对山水景致的吟咏而招引来世俗的拥挤,从而失去了此山此水,于是“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但中国文人真的有叙述的这么高尚超拔吗?“苦旅”之“苦”会因为“世俗的拥挤”而消失飘散?其实,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贵族们感到苦涩,而文人在面对山水世俗化后反觉其“不苦了”,欲别寻苦境,这说明无论“苦”或是“乐”实际都未进入文人的精神深处,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后沉积转变成的苦与乐,而停留在感官层面;倘若不是这样,进入了精神层面而犹言世俗化的“不苦”与原貌之“苦”,则说明中国文人的精神较之我等俗辈凡夫实也无特异超绝之处,可以不必扬起文化优越感的架子,要独占这山那景观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贾”站成一线凑这很抬身价也很势利很虚荣的热闹。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9253e85f0e7cd185253687.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0篇)《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0篇)《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余秋雨在自序里如此写道。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
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
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
他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龙华》、《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诞生了。
《文化苦旅》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
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六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9dea9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4.png)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
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
茶,只有慢慢去品位。
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
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
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
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
这些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余秋雨是怀着侠士般的情怀和心胸去旅行,孤独地在敦煌、阳关、柳祠、三峡、西湖、天一阁……在江边、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历史的脉博上行走,在责任与道德的正中心行走。
带我们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又不忘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令人痴迷的风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现象,还使读者对文化产生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
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
对于这余秋雨做到了。
人的一生是一段历史。
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
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20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0ab4e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4.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2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写得十分精彩,他从文人的角度带我们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融贯古今,写遍了中国的各色景色。
不得不承认,余秋雨果真是文学大家。
他写的文字,有时婉约秀丽,有时却又雄浑壮阔,我最爱的是他在《青云谱随想>中的一段“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
”写的无比凄婉悲凉。
很久都没有被文字感染的心酸酸的了,《这里真安静》里有几句‘’也许是不敢,也许是不愿,她们狠狠心拧过头去,朝着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牵肠挂肚,不再幽恨绵绵,连眼角也不扫一扫那之前天天思念的地方。
“‘这些战俘白天在英军的监视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来,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谋。
他们决定,寺内寿一的墓碑必须采用柔佛(今属马来西亚)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为这座石山上曾发生过日军和英澳联军的激战,好多石块就浸染了日本军人的鲜血。
他们要悄悄派出几个目睹当年激战的人去,确定当年日军流血最多的地方,再从那里开采巨石,躲过人们耳目,拼死长途运来。
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啊!太可怕,太让人寒心。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2初开篇便是《道士塔》与《莫高窟》,那个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却是没有一个游者对它的解读深刻。
只记得,乐僔和尚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王道士“打开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门,丝路花雨滋润了这方土地……“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任岁月剥去红装,无奈伤痕累累。
荒凉的古堡中,谁在反弹着琵琶,只等我来去匆匆,今生的相会……”一曲《飞天》奏响在耳际,只觉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
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闻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辉煌灿烂的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aa8c8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5.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这本新编的《文化苦旅》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中西方文化对比与近代中国对文化的阻碍。
后两部分分别来自余秋雨老师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
因为三部分写作时间不同,文笔、内容均有较大差异性。
就文学性来说,刚开始读时觉得行文对仗、词藻优美,但过多的堆砌显得有些腻,特别是《天人对话》最后一段,很优美但有些多余。
我想将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至《风雨天一阁》)推荐给即将高考的学生,会对考试的行文有很大帮助。
就内容来说,这本书在文化方面带给我很多启发。
书里一些超前的观点也在现在得到了印证。
我本是冲着传统文化而来,但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在当今社会文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原《文化苦旅》中的《牌坊》《寺庙》让我们看到文化是如何通过时间的洗刷去粗取精流传下来的;《道士塔》让人体会到文物遭到窃取的心痛;《都江堰》《阳关雪》《宁古塔》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血性。
可是反观现在,部分文人和作为文化传播介质的媒体似乎无法认清自己的职责,让文化传播变了味。
精华被人慢慢淡忘,粗劣的却被部分保留了下来。
这种潜移默化温水煮青蛙般的影响跟一次大型文化灾难又有什么区别呢?除了文化方面的思考外,我也从本书的第二、第三部分得到一些别的感悟。
比如:媒体的作用是什么?是掀起舆论增大关注度还是如实报道做沟通的桥梁?还有,什么是言论自由?一些没经过验证且危害到他人的言论也是自由的么?再如,在社会大环境下,是随大流顺应社会还是维持心中的一把秤勇于做自己?总体来说,第一部分让人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第二部分升华文化,通过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对比,了解自身文化的特殊性;第三部分通过文化引出现代社会争论热点。
推荐想进行文化熏陶的朋友读第一、二部分;推荐想进行深度思考的朋友读第二、三部分。
选择需谨慎,越往后越累,累脑又累心。
文化苦旅读后感2读到这里我的脑中也开始了一片惨白,可这也只是悲剧的开始。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c2d1d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a.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
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
让两房在其中挑选。
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极其不公平的决定。
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她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巨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十分彻底。
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权力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刻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
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巨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24be2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8.png)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读后感1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迹的道士塔。
它的主人竟然是那个王圆箓。
他将那些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全部卖给了外国人。
我真是想不通:一个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那么无知愚昧的人来看管!跟随着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丽与辉煌。
但是这个王圆箓却将这些经文等便宜卖给外国人。
那都是精华啊!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跟火烧圆明园又有何异?不也是一样,咱们中国的国宝被外国人抢去。
所以:咱们中国历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抢劫案。
而现在咱们的专家考古学家却要拜访外国去看咱们中国的古物去研究。
带着胶卷,用着放大器来研究。
这是一种多么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当时的中国,很多的人没文化,愚昧。
换做别人,有可能还不如王圆箓呢!看了他的简介,我更是纳闷,当时也并不是没有有志向的人,为什么清廷就那么轻视一个文化宝库呢?他曾经给清廷写过信,为什么那些当官的文人就不能保护一下呢?治不好国就算了,连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读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愤怒也有悲伤。
为王圆箓的行为而愤怒,为我们的文化被盗取而悲伤。
唉!但是事情已发生,今天我们只能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使它真正的富强起来,把我们曾失去的都全部夺回来!文化苦旅读后感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处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如果中国文化是太平洋,那么虞丘是一个航海家,我几乎不是他的小跟随者。
一路上,余虞丘带领我走遍全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
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文学世界中旅行。
可以说,他从山脚飞到山顶,从河南岸飞到更远的地方。
在第一站,我们到达了道斯塔。
青砖和黄泥很常见。
只有经过仔细的探索,我们才能知道它有一个巨大的神秘,但它也是一种耻辱。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精选五篇)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ceee4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1.png)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文化苦旅读书报告《文化苦旅》读书报告——深邃的叹息本书由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市仙霞路335号)1992年出版,作者是余秋雨。
该书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本书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游记。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
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
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
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
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翻开《道士塔》,眼睛就慢慢地湿润了,心中有一股莫名的酸涩。
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对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
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旅者语言独到,循序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
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
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纪念: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
大罗山去温大五六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
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
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
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
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
余是想濯足其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足以畅叙幽情。
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
湖畔早有人尔,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
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
然山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
是故嘱文以记之。
-规划了很久,自己的云南之旅,并在回来的时候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我和我的小板凳》:昨晚失眠,以为自己会想起某个人,可是很久睡不着之后,在我脑海中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我才知道,原来我心中并没有住着一个人,我的心是空的,我乐观的告诉自己,我不会一直孤单,总会住进去一个的人。
而在住进去一个人之前,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小板凳。
小板凳是我在丽江忠义市场外的商店里买的,由于改签火车硬座早已没有,为了不让自己在火车上站漫长的一个夜晚,我去买了一个红色的小板凳。
小板凳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昆明我有好几次差点丢掉它,终究没有,还是会寻找,或许是自己累了,走远了要坐下休息一下,所以会对它有点依恋,后来坐着火车来的安顺,离着温州近了一步,以为小板凳不会失去了,它会随我到我的终点站,会陪我更长的时间。
可是终究在安顺的包车上,我将它遗失。
或许一个小板凳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是如果是一个和你共同走过一段路程的小板凳,在昆明,由于一个晚上没睡,很困,原本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我当时如此这般形容自己:就我一个身着破破烂烂,脸比纳西族的还黑,还奇葩的买了个板凳坐在昆明的大街上??要是再有个破碗和墨镜就好了,就这副流浪汉大叔的样貌,肯定有人给钱的??多少有些心酸,心酸的事情总是带点凄美,或许我们再也不想去经历那些蹉跎的岁月,可是当我们回首的往事的时候,总是佩服曾经的自己,或许因为勇敢,或许因为.......反正会有很多佩服自己的原因。
我很勇敢,这个夏天我用了二十多天,走过十几个城市,涉及八九个省。
我愿意佩服自己,但我不愿意再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对自己说,以后我绝不会再这样了,一个人的旅行到此结束,除非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才会考虑。
可是我还是会喜欢这次旅行,毕竟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多,有过苦痛,也有欢乐在其中。
在我旅行前半程,一直都是一个人,安排的紧凑,从青岛到武汉,从温州到厦门再到广州桂林昆明都是一个人在走,没有空余的时间瞎想,每天都是不同的风景,自己沉浸其中,虽然在广州自己很累很累,可是为了看更多的东西,不停的寻找,累并充实着。
当然也会有心酸,在广州,找不到地下通道,中国式过马路差点被车撞死,然后问交通协管员,很慈祥很和气的说其实是有地下通道的,很多外地人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
差点吐血,立个牌能死啊。
好歹哥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是一笑而过,心里画了很多个圈圈。
在韶关,遭遇泥石流。
被困一天,粮草断绝,作为一个胖子发扬了尊老爱幼的风格,把仅有的吃的让给他们,但是他们终究抢不过那些饿了的成年人。
那是第一次见识泥石流,火车缓缓的驶过刚刚抢修过的轨道,真担心会再次大雨,再次泥石流,那样以后死了挖的坑都省了。
不过泥石流还是很吓人的,山坡像是被撕了道巨大的伤疤,厦门河里的睡都是黄红黄红的,像是伤痛后留下的鲜血。
好像上面那些与我的小板凳无关。
而我在进入云南后,遇到了很多和我的小板凳一样的人,他们陪我走过了一段路程,可是最后都分别,只是留下一个美好的不可追寻的记忆。
在桂林认识一个瑶族女孩,一个江西男人和不知道哪里的女子,好像有留过联系方式,可是终究不知道都放到了哪里。
在大理和丽江两次遇见一个陕西女孩,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在大理去往丽江的火车上,和四个陕西女孩聊天,依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在大理的客栈里,认识了一些学艺术湖南人和一个激情半夜去看裸奔的河南妹子,不过连个名字没能留下。
在丽江木府,认识了一个福建泉州兄弟,一起游木府,第一次留下联系方式。
在回昆明路上,半夜和一群萍水相逢的朋友聊天,那时我第一次带上了我的小板凳,还好有留联系方式。
在安顺,和两个四川妹子一个重庆爷们儿一同在黄果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在区贵阳的路上,和两个广东姐妹一起谈论饮食,聊天。
或许他们都和我的小板凳一样,有过短暂的接触,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但是因为有了他们,自己的旅行才有了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
其实我想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我感觉现在我有点语无伦次,所以留着吧,待到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会慢慢回忆那些天,我和我的小板凳共同经历的事情。
篇二:文化苦旅读书报告读书报告---读《文化苦旅》有感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余秋雨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所言"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品读历史,也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苍老了些。
我认为,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弱。
于是,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也踏上了这一段文化的苦旅。
随后,我继续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参观敦煌县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解读柳侯祠的碑文,感受江南小镇的惆怅??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践行,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篇三:读书报告--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中国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年份:2006 今天本不打算上网的,但今天看完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有点感受。
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其中既有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也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等等。
我也有个小梦想,就是能够到中国的各处去走,体味体味。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这样才明白书要怎么用。
现在我的小梦想还无法实现,但能够追寻他人的足迹也未尝不可。
不知余教授在行路之中是否想过徐霞客等前辈。
或许每个人游览祖国的目的不同,我也不知道我将来为什么游览。
最近在看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他讲到你所写不过是你的经验罢了。
我想或许余教授也是这样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序中写的,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我悄悄的出发了。
在书中我跟随作者到处走,看着他在各地的经历,我也游览了一遍。
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苦旅?我以前想为什么不叫甜旅。
那是没看这本书时,没有体会到那种苦。
好像记得这本书是2011年买的,一开始听说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没怎么看。
今年下定决心看,终于在今天把它看完了。
书总是??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