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拿来主义》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拿来主义》PPT优质课件
教学过程
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怎样理解?
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 作者要论说的“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导致了“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有“往”无“来”的,它必然导致国势日衰、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国将不国 什么是“送去主义”?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内涵的? 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论证,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都是贴切的。比如,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类对待文化遗产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部分。比喻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教学过程
先破后立、强烈的反衬,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拿来主义”是标题,但作者在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把它们驳倒,自然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而且批判前两种错误倾向,为阐明“拿来主义”作了铺垫。前两种错误倾向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
感谢聆听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这一题目启发读者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2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2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2《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拿来主义》课时计划第1课时(总第15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类似相声艺术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声言学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学习用品是从商店里“拿来”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从国内外企业“拿来”的;在改革、开放之时,许多方面我们提倡实行“拿来主义”。

在学生纳闷并急起欲辩之时,让他明白这里所说的“拿来”与“拿来主义”与平时作“偷窃”解的“拿来”含义是不同的(自然解题):“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引入本文。

二、介绍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指导学生复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拿来主义”的含义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ppt课件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ppt课件


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小结
先破 错误的观 点,再提 出相对的 正确的观 点,先破 后立。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破 立


拿来主义
对 比 论 证
• 作业:拼音
鲁迅
(第二课时)
1文中的穷青年,对祖上阴功而来的“大宅 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大 宅 子
文 化 遗 产
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比喻论证)

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 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 “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作者 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 写文章写演说稿要认真修改推敲的 道理,妙趣横生。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 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 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 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 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 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 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读最后一段
• ①揣摩“使用”“存 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 关系。 •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 是什么? •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 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 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 创新 艺”。即“拿来”的目的是 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鲁迅的文章杂文是“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 利和幽默。
问 题 2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 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幽默含蓄, 而锋芒毕露!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
鱼 鸦 翅 片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散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 )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8课拿来主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8课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一、文本名句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二、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3.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8.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脑髓.()②譬.如()③吝啬..() ④羡.慕()⑤玄.虚( ) ⑥残羹.冷炙.( ) ⑦鱼鳍.( ) (2)多音字①孱⎩⎪⎨⎪⎧ 孱.头( )孱.弱( )②挑⎩⎪⎨⎪⎧ 挑.选( )挑.战( )③钉⎩⎪⎨⎪⎧钉.子( )钉.扣子( )④与⎩⎪⎨⎪⎧ 赠与.( )与.会( )⑤冠⎩⎪⎨⎪⎧冠.冕( )冠.军( )⑥炮⎩⎪⎨⎪⎧枪炮.( )炮.烙( )2.辨形组词 (1)⎩⎪⎨⎪⎧翎( )诩( )栩( )(2)⎩⎪⎨⎪⎧憋( )鳖( )蹩( )弊( )(3)⎩⎪⎨⎪⎧辨( )辩( )辫( )瓣( )(4)⎩⎪⎨⎪⎧粹( )悴( )淬( )碎( )3.理解词义 (1)自诩:(2)残羹冷炙: (3)冠冕: (4)摩登: (5)孱头:(6)勃然大怒: (7)鱼翅: (8)徘徊:(9)礼尚往来:(10)不管三七二十一:4.选词填空 (1)吝啬·吝惜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________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新人教版必修4)
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
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
世界民族之林。
“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 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 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 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 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

积毁销骨
B.摩登
C.时髦
譬如
包涵
磕头贺喜
亟待解决
人才备出
祖上荫功
D.炫耀
鱼鳍
勃然大怒
走投无路
【解析】选D。A.“古懂‛应为‚古董‛;
B.“人才备出‛应为‚人才辈出‛;C.“祖上
荫功‛应为‚祖上阴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 无可非议。
国。中国不是太阳,子孙拿不出东西来,磕头贺喜,
讨残羹冷炙,‚送去主义‛媚外,卖国。
“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 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 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 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古今反动派由 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其后果是“送来”了 侵略。在对这惨痛的历史教训进行反思后, 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刻不容缓,即无产阶级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 化遗产的观点。“破”是为了“立”,“破” 得彻底,才“立”得牢靠。
是关键。‚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拿‛。
(2)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是否有用。从而
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或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3)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拿来主义》教育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拿来主义》教育教学课件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本文的语言艺术
闭关主义
枪炮打开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义 梅博士出国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 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 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及“拿来主义”的对比
特点 实质 利弊
闭关主义 不送不拿
写作背景
当时在文化工作 者中间,在对待 外国文化问题上, 存在两种错误认 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 和“全盘西化”。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 义”,其结果是落后挨 打;鸦片战争以后,清 朝政府和北洋军阀以及 后来的国民政府奉行卖 国政策即“送去主义”;
针对这些错误认 识,鲁迅写了这 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 口号,阐明了对 待外国文化的正 确态度。
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4段)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 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2
第二部分(第5—9段)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 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 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3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 义”的人应具有的学识和品质, 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
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呢?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 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 杂 文 集 , 如 《 坟 》《 而 已 集 》《 二 心 集 》《 华 盖 集 》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拿来主义》课件52页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拿来主义》课件52页PPT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 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自己可走
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它。 ------鲁迅
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选择,人生之路也 同样面临着选择。是选择前进,或是后退,将 决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和事业(对事物也同样面 临着选择)
(18作81者作--者简19介介36绍:):伟大的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 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 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 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 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辩别

gēng
zhì
残羹冷灸 炙
guān miǎn 冠免堂皇 冕
脑髓 suǐ
礼上往来 尚
犀利 xī
瞌头

给予 jǐ
拿来主义
结构思路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拿来 3.怎样拿来
问题探讨:
一、本文题目是论证“拿来主义”,在文章开头, 是不是直接就论述“拿来主义”?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论证“拿来主义”而是从论证闭 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开头。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鲁迅是笔名。1898 年离家到南京学习, 1902年留学日本, 1909年回国,1918年5 月发表《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 础。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 、《南腔 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8.《拿来主义》课件2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8.《拿来主义》课件26页
指哪类人?
废物
崇洋媚外全盘西 化的投降主义者
思考?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 化遗产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比喻论证: 形象具体、浅显生动。

吃 掉 喻文化精华
翅 鸦

送药房
喻精华糟粕 并存的文化
大宅子里的遗产
烟枪烟灯
送,毁 掉
姨 太太走散
喻文化糟粕
喻腐朽 的封建文化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 产是:
孱头
第一种错误态度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
指哪类人?
害怕继承拒绝借 鉴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指哪类人?


盲目排斥的
虚无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思考: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 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 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
(2)“拿来”有什么方
或使用,或存来放”,或!毁灭
式(3?)“拿来”有何意
新主人新宅子
义(4?)怎样才能“拿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举例论证(1) 2.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4.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5.因果论证(全篇)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 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 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 花 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 本 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 漫 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 s 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 必修一 教学课件《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 必修一 教学课件《拿来主义》
本文即出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 月里,倾注了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 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杂文所显示的“不克厥敌,战 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传统士大夫的 “中庸”之道,集中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现实性与 反叛性。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 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 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掀起一 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 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 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拿来主义”的当下意义: 创新,既能分辨,又不要丢掉文化自主性;既要广泛接纳,
又要有文化自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就是真正 能面对世界,理直气壮与世界对话,向世界学习同时宣传自己 文化的心态。
创新的“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也 就是培养“新人”。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重 要的是培养有眼光、有辨别、有创新、不自私的人才。
8.三种错误态度 9.三个组成部分 10.新人,新文艺
“占有”:敢拿 “挑选”:会拿
创新
“拿来主义” 的三重内涵
拿来主义,不仅仅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可以指对 待传统文化。
1907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 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意 思是择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分,融合外来新思想和良 规,创立新文化。
“送去主义”:(列举事实) “送去”的态度:“捧着”“一路的挂过去”等动作, 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卖力、郑重、恭敬,有讽刺的意 味。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 点进步了。”“进步”,用了反语,表明一味地进行文化 输出,只能导致文艺上越来越贫乏。 “送去”本质:媚外行径,保守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拿来主义》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拿来主义》PPT精品课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介绍
梳理文本
文本细读
篇章结构
文本探究
课后作业
选自《且介亭杂文》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外国人
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 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 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 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 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背景介绍
梳理文本
文本细读
篇章结构
文本探究
课后作业
1.作者在第一段批判了哪两种主义?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作者对这两种主义分别是如何批判的?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钉子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直接批判
背景介绍
梳理文本
文本细读
背景介绍
梳理文本
文本细读
篇章结构
文本探究
课后作业
杂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件或 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 短小、锋利、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 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 利器;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针砭 时弊的作用。
背景介绍
梳理文本
文本细读
篇章结构
文本探究
课后作业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战斗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4.短小精悍。
背景介绍
梳理文本
文本细读
本文结构特点:先破后立
篇章结构
文本探究
课后作业
破: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依据文本设置的问题,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锻炼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分析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综艺吗?说出你喜欢的综艺节目的名字。

从中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很多综艺节目是从国外买的版权。

针对这种情况有网友调侃:中国不生产综艺,只是外国综艺的搬运工。

而国民综艺节目《奔跑吧》第一期节目播出之后,网友们为《奔跑吧》高立意的城市环保主题打call,有网友赞叹通过综艺进行城市环保的正向引导,这期立意真的刷新了奔跑高度。

《人民日报》新媒体则以一篇名为《能爆笑亦能自省,<奔跑吧>首播将垃圾分类送上热搜》的文章点赞该节目。

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想通过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二、授课过程1、快速地浏览文章,找出作者对待文化的态度?(提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赞成拿来主义,反对送去主义。

2、什么是拿来主义?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不仅送去,还要拿来,是双方面的交流。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拿来主义的要旨)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崇洋媚外,卖国求荣。

送去主义的危害是贻误子孙,国家衰败)4、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用大宅子喻外来文化。

又指出对待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错误态度是什么?孱头不敢接受昏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肯定5、作者提出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①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②如何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鱼翅喻文化中的精华鸦片喻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烟枪烟灯喻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喻文化中的糟粕③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己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从本句中可以得出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还要创新。

【文档】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拿来主义》(语文人教版必修4)

【文档】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拿来主义》(语文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盲目地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主张实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指出了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写作素材】1、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落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再多的“本”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五篇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五篇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五篇高一新生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新环境,新的制度,学习难度也会上升,老师也应该充足的准备能够带领同学更快掌握知识的教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语文的部分教案,方便老师借鉴学习。

高一语文教案1《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来源。

2.理解“拿来主义”的优缺点,能够客观、评价该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3.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审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来源。

2.掌握“拿来主义”思想的优缺点。

3.尝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1.能否全面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来源,并运用到现实问题中去。

2.能否深刻地理解“拿来主义”的优缺点,对该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是“拿来主义”,并通过引入一个现实例子,如“买房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拎包入住’,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装修等麻烦”,来引发学生思考。

2.请学生讨论一下,这样的做法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二、阅读文本(10分钟)1.将《拿来主义》课文中的第一部分(第1-2段)分发给学生们,请学生们静读,并思考:“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它从哪里来?2.完成问题:根据文中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简单回答下列问题:(1)“拿来主义”的来源是什么?(2)拿来主义认为借鉴既不可避免,也是有益的。

你认为为什么呢?三、理解文章(10分钟)1.将《拿来主义》课文中的第二部分(第3-5段)分发给学生们。

请学生仔细阅读,什么是“拿来主义”?它的独到之处在哪里?2.完成问题:(1)“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有所取舍,对所选取的‘东西’加以改造和发展,赋予自己的新的特征和风格……”如果你是某品牌的设计师,你如何发挥创意,创造出和其他品牌有区别的设计?四、核心思考(20分钟)1.将《拿来主义》课文中的第三部分(第6-8段)分发给学生们,让他们把文中的思想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想有哪些适用的场景。

2.通过小组合作,在以下问题上开展讨论:(1)你觉得哪些行业适用拿来主义?(2)“拿来主义”的优缺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创作思想?(3)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4)如果你是一名产品设计师,请设计一款运用拿来主义的产品并给出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教学设想: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

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

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

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

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

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

“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

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

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

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

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3)学生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

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学生朗读第三节,体会内容与写法。

(4)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

“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

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

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4.指着板书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

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学生自由朗读1至4节,认真体会其内容与语言的表现力。

5.作业:(1)给加黑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1.注音:礼尚(shàg)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

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

吝(lìn)啬(sè)为(wéi)髓(suǐ)(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3)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

“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

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齐读、背诵第七节。

(5)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6)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7)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

“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8)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9)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义,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

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

(在板书“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别写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

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读最后一节;教师提问,学生背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

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

“拿来”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

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背诵第四句。

全文的主旨是------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

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

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

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写作方法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的板书,运用这节课的板书,L 扼要说明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说明运用贴切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阐明抽象的深奥的道理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