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解析版汇编
2010年山东高考试题文综历史解析版doc下载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9.(2010年山东文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9.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10(2010年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0.C 【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故本题答案为C。
11.(2010年山东文综)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11.A 【解析】从笔记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理由中“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可以排除B,因为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排除D,因为北伐战争中没有提出任何的关于近代化的思想主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中“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可以排除C,因为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和法令,故不是破坏了生产力,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提出了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C、D,而B不符合题意,故A项为正确答案。
12.(2010年山东文综)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D 【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0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试题评析
等难 题 为主 。 别是 试题 考 查 特
的层次 , 从记忆 的层次提升到
了理 解 的层 次 和运 用 的层 次 。
善
囊垂 蠹
能 灯 的 主要 因 素 和 企 业 要 生 产 节 能灯应 主 要考 虑 的 因素 , 是 将 消费知 识 、 企业 的知识 与 时 政 材 料 相 关 知 识 整 合 在 一
要 集 中在经济 常识 的商品 的
价 值 量 、价 格 、宏 观调 控 、 企
推进节能减排 工作体现 的政
府活 动原 则 , 以及履 行 管理 经
业、 农业 、 消费 、 经济全球化 、 我 国的对外贸易等内容 ; 哲学
常 识 的 唯 物 论 中 的 意识 的 能 动作用 、 辩证 法 中的联 系 的观 点 、 历 史 唯 物 主义 中社 会 意 识 、认识 论 中 的认识 的观 点 ; 政 治 学 常 识 的我 国 的 国 家 职
21 0 0年 高 考 已 落 下 帷
试 题 的难 度 较往 年 略微 降 低 , 表 现 在 考 查 内容 的 比 例 和 题
型上 。在 选择 题 的考 查 上 , 突
能 和我 国的 国家机 构 、 民民 人 主、 政党 制 度 , 国的 宗教 、 我 国
幕, 但它 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 和启迪。 现在我们要认真总结
2 1 年全国的试卷符合 《 00 考 试大纲》 的要求 , 试卷包括 容
易题 、 中等 难 题 和 难 题 , 中 以
济职能的具体 内容 。 这是一道
将 节 能 减 排 措 施 与 我 国政 府
的活动原则 和经济管理职能 具 体 内容进行 知识 重组和整
合 的一道 综 合试 题 。第 二 问 , 考 查 影 响 家 庭 购 买 和使 用 节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3.(4分)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578 27638.617.918.8188785 78736.419.624.3188986 18735.517.425.7189195 39433.417.125.1189288 81635.217.226.0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4分)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6.(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7.(4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详解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解析第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答案】A【解析】全国卷自07年以来,第一题都将文史知识有效结合。
让很多人感觉不是在考历史。
此题信息较多,按其顺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五行”、什么是“相生相克”,这是解题难点之一。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谓“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图所示)。
接下来的一个难点就是朝代更替怎样用“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定位”。
考试中不妨“望文生义”,“克”应该是斗争对抗,如朱元璋通过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生”则是一种和平过渡或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一般是形式上的改名),如清朝是在原后金基础上建立的,由皇太极改为“大清”。
题干中“禅让”一词,很容易将西晋代曹魏理解为“相生”。
那么逆向推导,便可知西晋是由曹魏(土德)“生”的金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A项;材料中有“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
此题的难度体现在B 项的干扰迷惑。
但是如果能注意到B项的表述是“完成式”,就可以排除。
欧阳修的上疏正是指出书籍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D项比较好的反映了材料之意,材料中的现象引起欧阳修的重视进而上疏强调雕印文集需经“官司详令”,足以看出“雕印文集已经影响到政府管理。
历史(全国I卷)答案解析201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 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故正确答案为C项。
2、(4分) C 解答此题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
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这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 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
故正确答案为C项。
3、(4分)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项。
4、(4分) A 此题考查工业革命之后法国农村的变化。
B项说法本身错误,当时法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只说明了工厂在农村实行加工生产,没有体现工业化,所以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从“工厂”“承包商”“家庭加工”可以看出工业经济的多元结构。
5、(4分)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830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试论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总体认识】1、考查内容:强调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
本套试题主要考查了五行相生、北宋文化传播、晚清贸易、辛亥革命、重庆谈判、中苏关系、法国工业、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珍珠港事件、跨国公司、明清商品经济、早期维新思想、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隋唐政治中心等知识点。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知识,从内涵到外延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特别是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度和因果关系等。
2、学科能力: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主要考查概念理解、材料处理、分析阐释和论证探讨等历史学科能力,糅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遵循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体现国家意志。
特别是主观题第37题,就是一份集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价值为一体的难得的综合套餐,第39题还有效渗透了政治和地理的学科知识。
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线索,研读历史史料,探索历史规律,论证历史启示,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审时度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让历史闪耀智慧的光芒,实现思想的交融,留下深邃的思索,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知识结构:突出“古为今用”和经济史的地位。
按照板块划分,中国古代史约36分,中国近现代史约28分,世界近现代史约36分;按照专题划分政治史约32分,经济史约60分,文化史约8分。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评析及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喜 的变化 : 历史试题 的历史 味道浓 了, 说得更具体一点 , 试题所考查 的知识 和能
力与考生平时的学习关联度高 了。它传递 了一个信息 :我们平时 的学习是 有用 的, 更是必须强化的。在今后的高考 中, 希望这一特征能够延续下去。( ) 2 学科综
合性更强。今年的高考试题学科 问联 系紧密 , 这一特点在第 3 9题 中体现得最 明
【 解析 】 遇到此类试题考生一般要从横 向和纵 向的变化 中去发现规律 。中法
战争后清政府 的关 税权没有加强 , A错 ; C与题干 不符 ; 故 B、 表格 中关税收入逐
年 增 加 , 明 清政 府 财政 收 入 越 来 越 倚 重 商 品 流 通 。 正确 答 案 为 D。 说 1. 9 3年 , 5 11 某身 着 日式服 装 的 革 命 党 人 途 遇 一老 农 , 农 询 问其 国 籍 , 老 某 称 “ 中 华 民 国 人 也” 老 农 “ 作 惊 状 , 绝 不 解 中华 民国 为 何 物 者 ” 当被 告 知 予 。 忽 似 ,
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往年的综 合性 主要表现在问题的设置 , 在答 案中未见
体 现; 而今年在第 3 9题第 ( ) 1小题 的历史答案 中出现 了“ 中地理位置优越 ” 关 这
一
地理知识点 , 可见不 同学科 的命题人在制订答案时进行 了充分沟通 , 这有利于
二 、 题 解 析 试
【 解析 】 通过禅让 , 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 系。 、 、 、 、 木 火 土 金 水五行的关系是
依次相生 , 隔一个相克。即木生火 、 土、 火生 土生金 、 金生水 、 水生木 ; 木克土 、 火克
l :
金 、 克水 、 克 木 、 克 火 。曹 魏 被定 为 “ 德 ” 土所 生 为金 , 土 金 水 土 , 正确 答 案 为 A。 客 观 地 说 , 道 试 题 可 以 以 考 生 课 外 知 识 的 掌 握 程 度 进 行 区 分 。但 就 依 据 这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4分)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4分)如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4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6.(4分)如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7.(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8.(4分)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2010年北京高考试题文综历史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时间的掌握。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大画家;吴道子是唐朝的大画家;李贽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王祯是元朝时期的农学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
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B.王韬C.宋教仁D.胡适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2010年高中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及其知识点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历史必修一考试大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的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历史】2010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历史分类汇总必修1(解析)
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总必修1(解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整理张彦华2010年新课标高考涉及到历史的共有13套试卷,即山东文综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全国文综卷、上海文综卷、上海历史卷、广东文综卷、江苏历史卷、海南历史卷、福建文综卷、安徽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天津文综卷、北京文综卷。
因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分类汇总时,以人教版的教材体系为主。
答案有详细解析。
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2010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 宋朝时设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为制约宰相,又分别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其目的是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2010北京文综卷,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C 解答此题的解答需要看清地图抓住有效信息和必要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知识储备。
读图可知,信息有“涿郡”、“广阳国”、“上谷郡”等等,便可知道“郡国并存”,继而判断应为汉朝。
4.(2010福建卷,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B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
B 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
5.(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郡县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B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4分)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4分)如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4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6.(4分)如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7.(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8.(4分)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共11页word资料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今年是北京市文综命题的第六年。
从考试的覆盖面上看,试题涉及三大块内容。
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占27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占36分,世界史部分占37分。
根据新课改及教材模块特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模块中,政治史、经济史基本上是均衡的,文化史占的比重少一些,这和我们的预期是基本吻合的。
试题类型仍然是两大类: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
今年的试题变化也很大,跟往年相比,一方面,考得比较细,再认再现的内容比较多,考的点比较小,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比如说年代等;另一方面就是考的内容比较偏,离主干知识比较远,且不能让学生在进行深入的思考、推理后形成答案,我们传统上说的高考考“双基”基本上没能在这份试卷上体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份试题比往年试题的难度都大,但认真研究分析,将会对我们研究新课改下的历史备考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解析]本题以汉初“郡国并行”的基本史实切人,既考查地方史,又考查考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到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削减封国,加强中央集权。
依据图中“涿郡”、“广阳国”、“上谷郡”等信息,便可知道是“郡国并存”,继而判断应为汉朝。
正确答案为C。
[启示]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阅读地图能力的培养,适当关注地方史内容。
13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e是A 荀子、董仲舒B 荀子、孟子C 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本题考查文化模块第一单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试题本身很简单,弄清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汉代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荀子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是战国时期进行变法的法家代表人物,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20102010高考辽宁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解析
. . . ....2010高考辽宁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解析大连开发区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一、整体印象今年是辽宁省采用新课改考试的第二年,整体感觉今年的试题学科特点鲜明,依据“依纲不依本”的原则,秉承传统,科学灵活,立足基础,能力为本,注重创新。
◆从难易度看:难易适中,与去年比难度下降。
◆从模块比重看:必做部分政治史占5题共20分,经济史占45分(8分选择,37分问答),思想史占16分。
从题型上看:没有变化,无论是选择还是问答,材料的呈现方式比较常规化,主要是文字、表格、图片三种形式,都是平时出题时常见的,所以考生在做题时不会感觉慌乱。
◆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看:继承传统,知能并重。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核,90%以上所选材料都是教材所不曾涉猎的“新”材料,“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
融能力考察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中,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从今年的试卷和考生反映来看,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辽宁卷)与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结构基本相同。
选择题和去年相比难度基本持平,材料分析题大部分基本同去年持平,但在今年材料题个别题中加大了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考查所以在难度上略高于去年。
二、试题特点第一,紧扣考试大纲,立足于教材试卷中所有考题都是在考试大纲的要求之内的命题,并且在分布上比较均匀,突出政治和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了对思想史的考察,较为全面。
另外在选修的考查内容中材料比较新颖,但所考察的内容均可以用选修中的内容予以解答,与教材在考点上紧密相连。
第二,突出基础,强化综合试卷考查了对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观点以及对史料、史学观点的分析等。
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史学材料为支撑,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则在能力上加大了对学生的考察、纵观本套试题还突出了对学生史分析能力和史学观点的考查,较为突出了史学方法,对今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世袭制。
二、商朝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它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授民授疆土于诸侯,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亲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深厚的专制色彩。
(2)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第2、3、4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确立):内容:中央:①建立皇帝制度;②建立三公九卿制;③制定严酷的《秦律》地方:④建立郡县制。
影响:积极:①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
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大街小巷、新闻媒体、形形色色的群体,对高考的关注的程度不亚于暑期的炙热。
作为一线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有必要对高考试题做深入的分析,有必要在纷繁浩杂的知识、无尽的题海中去寻找那有如蛛丝马迹的命题规律,以便于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今年河北省文科考生文科综合使用的依然是全国Ⅰ卷,本人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现把政治试题作如下分析,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宏观考查总体来讲,今年的试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命题思路、考查重点比较贴合高中实际情况,如有些老师所讲,比09年的试题更适合学生作答,更贴近教材,更能有效的指导教学;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梯度合理,便于高校对学生的选拔。
今年全国Ⅰ卷文综政治试题历年高考主观题是学生拿分的薄弱环节,但今年主观题学生应该都能拿分,只不过分值有多有多少罢了。
今年主观题的设问没有刁钻古怪的角度、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盲区,设问和考查的内容也比较切合高三学生平时训练的实际,因此考生感觉良好,作答也很正常。
经济常识2道主观题,哲学常识2道主观题,政治常识1道主观题。
经济常识38题(2),考查了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寻求发展,题目很正规,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9题(5),考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只要学生分析到位、作答到位,拿分不成问题。
38(3),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内容,分析到位,也能拿分。
39(6),考查了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比较微观,也较容易得分。
38(1),考查了政治常识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和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比较容易得分。
今年的客观题,共12道选择题,4道题考查了经济常识、3道题考查了哲学常识、5道题考查了政治常识。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政治常识5道选择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知识扎实、作答仔细,基本上都能拿分;经济常识第24、27题比较容易,但25、26题难度较大,是学生容易出错地方;3道哲学题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都丢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解析版汇编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10年上海历史卷)34.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34.(2)8226;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8226;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10年上海历史卷)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解析:D。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
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10年上海历史卷)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0年浙江卷)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答案:D 考基本的记忆内容。
1783,清廷册封哲布尊丹巴,颁给金册金印,掌握喀尔喀教务(10年浙江卷)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10年重庆卷)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 考查基础知识,②是张骞,④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
(10年安徽卷)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10年北京卷)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年福建卷)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10年山东卷)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故本题答案为C。
(10年全国卷2)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0年全国卷2)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
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火德”后应为“土德”。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补充】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