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资料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资料

第一章【问答】物理性污染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物理运动的强度超过人的耐受限度,就形成了物理污染。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特点: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光、热、放射性等在环境中永远存在的,本身对人物还,但是强度过高过低时都会危害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一般为局部性,在环境中不残留,一旦污染源消除,物理性污染会消失。

种类:声,光,热,电磁波,放射性物质等。

第二章【问答】P8~~~噪声控制的途径通常的途径有三种,从声源上根治噪声、从传播途径采取降噪措施和在接收点进行防护。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单一途径或是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使控制措施可行有效。

【问答】P43~~~吸声降噪的原理当声波入射到多孔吸声材料表面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一部分声波投入多孔材料衍射到内部的微孔内,激发孔内空气与筋络发生振动,由于空气分子之间的粘性阻力,空气与筋络之间的摩擦阻力,是声能不断地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此外,空气与筋络之间的热交换也消耗部分声能,从而达到吸声的目的。

P43~~~影响吸声降噪的因素多孔材料的吸声特性主要受入射声波和材料的性质的影响。

其中声波性质除与入射角有关,主要和频率有关。

一般多孔吸声材料对高频吸收效果好,低频吸收效率差。

另外,还与厚度,密度,使用时的结构形式和温度、湿度等有关。

厚度:厚度越大,低频时吸声系数越大,频率达到500HZ以上,与厚度无关。

孔隙率与密度:孔隙率越大,密度越小;孔隙率越小,密度越大。

存在一个最佳吸声性能的密度范围。

气流:应根据气流速度大小选择一层或多层的护面层。

P31~~~响度和响度级响度:是用来描述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量,其单位是“宋”,定义为1000HZ纯音声压级为40dB时的响度为1sone。

响度级:表示响度值随声压级和频率的变化关系。

换算公式为:LN=40+10log2(N)【响度为N,LN为响度级】第三章振动控制的五个环节:1.确定振源特性与振动特征:不同性质的振源引起的振动不同,其解决的方法也不同,首先要确定振源的位置、激励的特性(简谐性、周期性、窄带随机性或宽带随机性)…振动特征(受迫型、自激型或参激型)。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

第2章噪声1. 噪声的特点(P7)∙噪声只会造成局部性污染,一般不会造成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局部性)∙噪声污染无残余污染物,不会累积。

(无残余)∙噪声源停止运行后,污染即消失。

(瞬时性)∙噪声的声能是噪声源能量中很小的部分,一般认为再利用价值不大。

(能量小)2. 噪声的控制途径(P8)∙从声源上降低噪声∙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在接受点进行防护3. 噪声控制的程序(P9)∙调查声源污染及其污染情况,进行噪声测量,取得有关噪声的物理量数据,并进行数据查理,分析噪声的频率特性和时域特性(实地调查)∙根据声源及噪声所影响的环境,选择噪声允许标准(选择标准)∙根据降噪量和噪声的频谱特性,设计控制方案,采取控制措施(设计方案)∙进行工程评价,包括声质量评价、经济性、适应性评价,论证控制方案是否达到控制目标(工程论证)∙控制措施实施后,在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是否达到控制目标,否则应重新设计,直至达到标准(实施评价)4. 频程、频带、带宽(P11)人耳可以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致为20Hz~20kHz,把这一宽广的频率变化范围划分为若干较小的段落,称其为频程或频带或带宽5. 倍频程和1/3频程(P11)★或(n=1/3,称为1/3频程;n=1,称为倍频程)6. 频谱(P11)组成声音的各种频率的分布图形7. 声压、有效声压、峰值声压(P15)声压:由于声波引起的压强变化有效声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将瞬时声压对时间求方均根值峰值声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最大的瞬时声压值8. 声阻抗率(P16)在声场中某位置的声压与该位置质点振动的速率之比9. 声强、声功率(P16)声强I:在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声功率W:声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声能量10. 声压级(P17)11. 声压级相加与相减的计算(P19)★12. 温度及风速对声传播的影响(P26)在夜晚,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声速也随高度增高而增大,声波传播方向将向地面弯曲;在晴朗的白天,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下降,声速也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声线向上空弯曲,声源辐射的噪声在距离声源一定距离的地面上掠过,在较远处形成声影区。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1. 关于室内声场混响半径r的说离法,正确的是:离声源距离为r处,直达声与混响声的影响相同。

2.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缺点是易堵塞。

3.声压级80dB的声压值0.2pa。

4. 关于声波频率f的表达式错误的是f=λ/c (λ为波长,c为声速)。

5. 按噪声产生的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噪声。

6. 关于房间内混响的说法,错误的是:混响一定会改善房间的音质,产生更好的听音效果。

7. 双层中空玻璃板不是常用的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

8.当声压为1Pa时,对应的声压级为94 dB。

9. 不属于可见光污染的是红外光污染。

10. 某双层薄板隔声结构由0.75mm镀锌钢板、100mm空腔、2.0mm铝板及轻钢龙骨组成,拟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该双层隔声结构的隔声性能,加强该双层薄板隔声结构的刚性连接是无效的。

11.有关声场及声压的描述错误的是:声场内的各点声压不随时间变化。

12.某发电机房工人一个工作日暴露于92dB(A)噪声中4h,暴露于98 dB(A)噪声中24min,其余时间均在噪声为75dB(A)的环境中,则该工人一个工作日所受噪声的等效连续A声级为90.5dB(A)。

13. 对阻性消声器的消声性能影响较小的是消声器外壳体刚度。

14.如果在房间的内壁饰以吸声材料或安装吸声结构,或在房间悬挂一些空间吸声体,吸收掉一部分混响声,则室内的噪声就会降低。

15.四个声音各自在空间某点的声压级为70dB、67dB、73dB和67dB,求该点的总声压76dB。

16. 城市环境噪声的评价指标有:A声级和等效连续A声级;交通噪声指数和噪声污染级。

17.某频率声音的响度级是指,该声音引起人耳的感觉相当于1000Hz纯音的分贝数。

18.人们简单地用“响”与“不响”来描述声波的强度,但这一描述与声波的强度又不完全等同,人耳对声波的响度感觉还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19.电视发射台和雷电不全是人为电磁污染源。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名词解释4、环境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污染。

如:放射性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特点:局部性的,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139、环境振动污染是指振动超过一定的界线时,对人体的健康和设施产生损害,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干扰,或使机器、设备和仪表不能正常工作。

环境放射性污染是指因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电离辐射超过环境放射标准时,产生放射性污染而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感觉危害,是一种瞬时性的能量污染,过量的环境振动会使人们不舒服、疲劳,甚至导致人体损伤。

174、环境电磁辐射污染是指人类使用产生电磁辐射的器具而泄露的电磁能量传播到室内外空间中,其量超出环境本底值,且其性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综合影响引起周围受辐射影响人群的不适感,并使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受到损害。

电磁辐射污染的传播途径:①空间辐射:由射频设备所形成的空间辐射②导线传播:当射频设备与其他设备共用一个电源供电时,或者它们之间有电器连接时,那么电磁能量就会通过导线进行传播③复合污染:同时存在空间辐射和导线传播所造成的电磁污染。

环境热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水温升高超过一定标准,而危害生态环境或降低使用功能的现象。

275、环境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室内光环境:主要指由光与颜色在室内建立的同房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室外光环境:是在室外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

自然光源的类型:(1)热辐射源。

热效应产生的光称为热辐射源,如太阳光、蜡烛发的光等。

(2)气体放电光源。

原子发光为气体放电光源,即荧光灯灯管内壁涂抹的荧光物质被电磁波能量激发而产生光,霓虹灯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光环境的影响因素:(1)照度和亮度(2)光色(3)周围亮度(4)视野以外的亮度分布(5)眩光(6)阴影277、眩光:在视野中由于亮度的分布或者范围不当,活在时空方面存在着亮度的悬殊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的感觉或降低观看细部或目标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眩光。

物理性污染控制各章节知识题目解析(全)

物理性污染控制各章节知识题目解析(全)

物理性污染控制习题答案第一章略第二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1. 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答:从心理学出发,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

噪声是声的一种;具有声波的一切特性;主要来源于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噪声的物体或机械设备称为噪声源。

噪声的特点:局部性污染,不会造成区域或全球污染;噪声污染无残余污染物,不会积累。

噪声源停止运行后,污染即消失。

声能再利用价值不大,回收尚未被重视 噪声对人的健康危害有:引起耳聋、诱发疾病、影响生活、影响工作。

2. 真空中能否传播声波?为什么?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真空中不存在能够产生振动的弹性介质。

3.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试求出500 Hz 、5000 Hz 、10000 Hz 的声波波长。

解:, c=340m/s,3400.6815003400.068250003400.0034310000c fm m m λλλλ======= 4. 声压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时,声压级提高多少分贝? 解:2'20lg , 20lg 20lg20lg 2000'20lg 26()p ppe e e L L p p p pp L L L dB p p p===+∆=-==5.一声源放在刚性面上,若该声源向空间均匀辐射半球面波,计算该声源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解:22S 4==2 DI=10lg 10lg 2 3.01W S 2S WS Ir Q Q I r θππ=====半全,半全6.在一台机器半球辐射面上的5个测点,测得声压级如下表所示。

计算第5测点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解:0.18.58.78.68.48.91110lg(10)10lg (1010101010)86.6()510.110220.10.10.1(8986.6)01010 1.7420.1102010lg 10lg1.74 2.4L n pi L dB p n i Lp L L I p p p p I L p pp DI Q θθθ==++++=∑=--=========.7.已知某声源均匀辐射球面波,在距声源4m 处测得有效声压为2Pa ,空气密度1.23/kg m 。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专升本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专升本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吸声带宽是对于有吸收峰的共振吸声装置和结构,其能量吸收系数从吸声特性曲线峰值下降一半时所对应的两个频率之差2、位移振幅倍率3、吻合效应因声波入射角度造成的声波作用与隔墙中弯曲波传播速度相吻合而使隔声量降低的现象,4、振动加速度级加速度与基准加速度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以分贝计。

5、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6、吸收剂量单位质量物质受辐射后吸收辐射的能量7、隔声量8、放射性去污污是指针对放射性污染物项,采用相适应的方法从物项上除去或减少不希望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动9、照度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光通量10、射频接地二、填空题1.电磁场屏蔽的机理是。

2.滤波的机理是。

3.辐射防护的原则是、和。

4.放射性废物的特点有、和。

5.固化技术有、、和四种。

6.大气热环境温度测量的方法有、和三种。

7.影响吸声特性的因素有、、、和5个。

8.单腔共振结构的吸声原理是。

9.单层匀质墙隔声的频率特性曲线中分三个区,分别是、和。

10.隔墙的噪声衰减公式是。

11.消声器按照其消声机理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和5类。

12.振动波按照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分为和。

三简答题1.电磁辐射的场区分几类,每一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答:区场一般分为远区场和近区场,、答:电磁辐射近区场内,电场强度E与磁场强度H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一般情况下,电场强度值比较大,而磁场强度值则比较小。

2、电磁辐射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的电磁场强度大得多。

而且近区场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电磁场强度衰减速度更快。

3、电磁辐射近区场的电磁辐射与场源密切相关,近区场不能脱离场源而独立存在。

在电磁辐射远区场中,所有的电磁能量基本上均以电磁波形式辐射传播,远区场辐射强度的衰减要比近区场慢得多。

更多防辐射知识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2、在电磁辐射远区场,电场强度E与磁场强度H有如下关系:在国际单位制中,E=377H,电场与磁场的运行方向互相垂直,并都垂直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考试试卷综述说课材料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考试试卷综述说课材料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考试试卷综述第一套:1.物理性污染的特点为局部性和无后效性。

2.声波的基本物理量包括:频率、波长和声速。

3.具有相同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和固定相位差的声波称为相干波。

4.吸声控制能使室内噪声降低约 3-5 dB(A),使噪声严重的车间降噪 6-10 dB(A)。

5.室内声场按声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声源直接到达听者的直达声场,是自由声场;另一部分是经过壁面一次或多次反射的混响声场。

6.孔隙对隔声的影响,与隔声墙板的厚度有关,墙板越厚,孔隙对隔声性能的影响越小。

7.一个有源控制系统包括两个部分:控制器和电声部分。

8.振动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振源和人为振源。

9.当激振力的频率与机械或构筑物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就会发生共振。

10.一般在坚硬的基础上存在表面层时,瑞利波的速度受到频率的影响,那么这种现象称为频散。

11.以场源为零点或中心,在1/6波长范围之内的区域称为近区场。

12.电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振幅相等,而相位相差90°或270°时为圆极化波。

13.埋置接地铜板分为竖立埋、横立埋和平埋三种。

14.电离辐射对人体辐射的生物效应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15.放射性寿命长短的区分按半衰期 30年为限。

16.光环境包括室内光环境和室外光环境。

17.放射性废气中主要的挥发性放射性核素碘同位素采用活性炭吸附器进行处理。

1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 ;周平均最大温降≤2 。

第二套:1.列声波始终以相反相位到达,两列相干波声波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干涉现象;驻波是其特例。

2.当声场处于稳态时,若生源停止发声,室内声能密度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的过程称为混响过程。

3.在声源与接收点之间设置挡板,阻断_直达声_的传播,这样的结构叫隔声屏或声屏障。

4.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这两种系统的控制器分别由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组成。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题型:名词解释5*3’=15’简答题4*5’=20’计算题4*10’=40’综合题12’+13’=25’第一章绪论要求掌握:物理性污染基本概念,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物理性污染的定义:物理运动的强度超过人的耐受限度,就形成了物理污染。

】物理性污染的特点,与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相比有何不同特点:(1)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

(2)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光、热、电磁场等本身对人无害,只是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才会造成污染或异常。

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随时间增长而累积,即使污染源停止排放,污染物仍存在,并且可以扩散。

物理性污染是能量的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物质的污染。

】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物理性污染的(1)机理规律(2)评价标准(3)测试与监测(4)环境影响评价(5)基本控制方法与技术第二章噪声】噪声定义:噪声是一种主观评价。

心理学: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医学:大于 60 分贝,物理学:许多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波杂乱无章无规则的组合。

】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四种:①交通噪声②工业噪声③建筑施工噪声④社会生活噪声】噪声的危害:1、干扰正常生活2、诱发疾病3、损害设备和建筑物】噪声控制基本途径:①声源控制②传播途径控制③个人防护】声源控制技术:①改进结构和工艺,如减少振动、摩擦、碰撞等;②采用声波吸收、反射、干涉、隔离等方法。

③减小作用力:如改进机器的平衡,隔离机器振动;④减小振动:增加阻尼、润滑,改变共振频率等;⑤调整设备的使用时间:如夜间停开等;⑥新技术如有源消声、有源吸振等。

】噪声控制不是越低越好:一方面技术上难以达到,一方面投资大。

】为什么声音在晚上要比晴朗的白天传播的远一点?答:因为在夜晚,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升高,声速也随高度增高而增大,声波传播方向将向地面弯曲;而在晴朗的白天,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声速将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声线向上空弯曲,声源辐射的噪声在距离声源一定距离的地面上掠过,在较远处形成声影区,即声线不能到达的区域。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资料讲解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资料讲解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资料讲解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物理性污染?答:物理运动的强度超过人的耐受限度,就形成了物理污染。

2、物理性污染的特点,及与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相比有何不同?答:物理性污染的特点是:(1)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

(2)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光、热、电磁场等在环境中永远存在,它们本身对人无害,只是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才会造成污染或异常。

而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随时间增长而累积,即使污染源停止排放,污染物仍存在,并且可以扩散。

物理性污染是能量的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物质的污染。

3、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答: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物理性污染机理及规律(2)物理性污染的评价与标准(3)物理性污染测试与监测(4)物理性污染环境影响评价(5)物理性污染控制基本方法与技术第二章噪声污染及控制1、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答:当声波入射到多孔的吸声材料表面,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另一部分声波透入多孔材料衍射到内部的孔隙,激起孔内空气与筋络振动,由于空气分子间的粘滞阻力及空气与筋络间的摩擦阻力,使声能不断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此外,空气与筋络之间的热交换也消耗部分声能,从而达到吸声的效果。

2、影响材料吸声的因素有哪些?答:a. 材料厚度的影响,厚度增加,提高低频声的吸收效果;对高频音影响不大。

b. 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

c. 材料中空腔的影响。

d. 护面层的影响。

e. 温度、湿度的影响。

3、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亥姆霍兹共振原理)当共振吸声结构的固有频率与入射声波的频率一致时,产生共振,将部分振动转化为热能,达到吸声效果。

4、隔声的概念答:由于声能被反射和吸收,穿透障碍物传出来的声能总是或多或少地小于入射声波的能量,这种由屏障物引起的声能降低的现象称为隔声。

5、隔声结构的类型:隔声墙、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障。

6、吻合效应:声波入射会引起墙板弯曲振动,若入射声波的波长在墙板上的投影恰好等于墙板的固有弯曲波长,墙板弯曲波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会导致向墙板另一侧辐射声波,此时墙板的隔声量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吻合效应”。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4.噪声对人的干扰程度的评价涉及到心理因素,一般认为,低频噪声比同样响的高频噪声更“吵闹”。
5.声在传播过程中将产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但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引起衰减。
6.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是有效控制交通噪声的措施之一。
7.对室内声源进行分析,当受声点离声源很近时,室内声源以混响声为主。
8.一般来说,阻性消声器具有良好的中高频消声性能,对低频消声性能较差。
A直达声B混响声C宽频声D低频声
4。墙根(远离墙角)处声源的指向性因数Q=()。
A1B2C4D8
5.厚度和密度影响超细玻璃棉的吸声系数,随着厚度增加,中低频吸声系数显著()。
A增加B降低C不变D无法判断
6。人们简单地用“响”与“不响”来描述声波的强度,但这一描述与声波的强度又不完全等同,人耳对声波的响度感觉还与声波的()有关。
2.在半自由声场空间中离点声源2m处测得声压级的平均值为80dB,求其声功率级和距声源10m远处的声压级。(10分)
3.某一工作人员环境暴露噪声93dB计2h,90dB计2h,96分贝计1h,试求其噪声暴露率,是否符合现有工厂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车间内部允许噪声级(允许噪声级/dB和每个工作日噪声暴露时间/h)为90dB允许时间为8h,93dB允许时间为4h,96dB允许时间为2小时。(5分)
7、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按噪声产生的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电磁噪声。
A振动噪声B工业噪声C空气动力性噪声D褐噪声。
2。大多数实际声源的噪声是()。
A宽频噪声B纯音C窄频噪声D无法测定
3.如果在房间的内壁饰以吸声材料或安装吸声结构,或在房间悬挂一些空间吸声体,吸收掉一部分(),则室内的噪声就会降低。
A平面波B球面波C频率D频谱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知识点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知识点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物理性污染特点:1.能量的污染2.普遍为局部性污染,区域性和全球性较少见3.无残余物质存在,一旦污染源消失,污染也就消失4.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光、电磁场在环境永远存在,本身对人体无害,只是环境中含量过高或过低才造成污染或者异常。

2.环境污染:1.化学性污染2.生物性污染3.物理性污染(注:前两个属于物质污染,最后一个属于能量污染)第二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一)概述1.噪声的定义:物理学观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无规律地组合心理学观点:人们不需要的声音2.噪声的特点:.1.局部性2.无残余污染物,不积累3.噪声源停止,污染消失4.能量小,利用价值不大3.噪声控制的途径: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最根本有效):1.降噪材料2.改进设备结构3.改善传动装置4.改革工艺生产2.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最常用):1.闹静分离2.利用声源指向性降低噪声3.利用地形4.绿化3.在接收点进行防护(最无奈):隔声岗亭、耳塞等(二)声学基础1.声波的组成:空气介质中中声波为纵波,固体液体介质中声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2.声波基本物理量:频率、波长、声速(空气中为340m/且固体>液体>气体)3.声音的波动方程:.1.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2.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定律)3.物态方程(绝热压缩定律)4.名词解释:频程:把频率变化范围划分为若干较小段落,称为频程波阵面:同一时刻相位相同的轨迹平面声波:波阵面和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平面声波声压:局部空气产生压缩或者膨胀,在压缩的地方压强增大,在膨胀的地方压强减小,这样在原来的大气压上产生了压强的变化,此压强变化由声波引起,称为声压瞬时声压:声场中某一瞬时声压值称为瞬时声压声能密度D:单位体积介质所含的声波能量声强I: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声功率W:声源单位时间内辐射的声能量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5.计算题:6.温度升高,声速增大,白天高度升高温度降低,夜间高度升高温度升高7.声影区:声线不能到达的地方8.温度、风速对声传播的影响(图是重点)9.声源的指向性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指向性越强10.噪声在传播中的衰减:1.扩散引起的衰减2.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3.其他原因(植被、土地表面结构等)(三)噪声的评价和标准1.频率:20Hz—20kHz(次声,可听,超声)声压:2某10^-5Pa—20Pa(可听阈,痛阈)2.人耳对强度(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相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感觉3.响度:描述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量,单位是“宋”(one)定义1000Hz纯音声压级为40dB时的响度为1one响度级:调节1000Hz,声压级为40dB的纯音,让某声源的噪声听起来与该纯音一样响,则噪声的响度级等于此纯音声压级值,响度级的单位是“方”(phon)3.等响曲线(图P31):响度级,声压级,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每条曲线是相同响度的声音对应点的连线,相当于声压级不同,频率不同,但响度级相同的声音的连线、(对曲线的三方面解释:1.最下面和最上面的两条线分别为可听阈和痛阈2.低频部分声压级高,高频部分声压级低,说明人耳对低频不敏感而对高频敏感3.声压级高于100dB时曲线变平,说明人耳分辨高低频的能力变差,此时响度级与频率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声压级)4.计权网络:为使声音的客观量度与人耳的听觉主观感受接近一致,模拟人耳的听觉特性,在测量仪器中安装一套滤波器,称为计权网络。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第⼀章1. 请举出四种物理环境。

2. 关于物理性污染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物理因素在环境中永远存在B. 任何时候都会对⼈产⽣危害C. 具有⼀定的局部性D. 消除污染源后,物理性污染随之消失第⼆章第⼆节3. 关于噪声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前噪声能量可再利⽤B. 噪声污染是局部性的C. 没有残余污染物D. 噪声源停⽌运⾏后,噪声污染随之消失4. 从环保⾓度来说,噪声是指。

5. 在声波传播过程中,空⽓压强的起伏变化与静态压强之差称为。

6. 下列关于声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听到的是声压的有效值B. 电⼦仪器测得的声压是瞬时值C. 总声压为各声压的代数和D. 声能量与声压的成正⽐7. 下列关于声波传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实质是振动的传播B 、传播出去的是物质的能量C 、空⽓分⼦本⾝随声波⼀起传播D 、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8. 三个声⾳各⾃在空间某点的声压级为79dB 、85dB 、83dB ,则该点的总声压级为。

9. 声⾳的传播过程由、、三个环节完成。

10.声波在空⽓中传播会发⽣衰减,列举三种不同性质的衰减、、。

11. 半⾃由声场的声强与声功率的关系为() A. 24r WI π= B. r W I π4= C. 22r W I π= D. rW I π2= 12. 某⼀声源发出的声波在空⽓中传播,在此过程中不变的量为()A. 声压B. 声压级C. 声强级D. 声功率级13. 下列对于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对声⾳强度的感觉正⽐于强度的对数值B. ⼈⽿对于⾼频声的感受较低频声敏感C. ⼈⽿的正常可听声范围是听阈痛域之间的声⾳D. 同样的噪声在⽩天对⼈的影响⽐夜间的影响要⼤14. 在车间内测量某机器的噪声,在机器运转时测得声压级为87dB ,该机器停⽌运转时的背景噪声为79dB ,被测机器的噪声级为。

15. 在半⾃由声场中离点声源2m 处测得声压级的平均值为85dB ,其声功率级为,声功率为。

自考 环境工程06613物理污染控制技术复习 学习资料

自考 环境工程06613物理污染控制技术复习 学习资料

06613物理污染控制技术1.天然辐射对人体的总剂量等于外照射剂量与内照射剂量的总和。

2.常用生理热环境指标有干-湿-黑球温度、操作温度、有效温度。

3.1000Hz下,人耳的闻阈声压是2×10-5 Pa,人耳的痛阈声压是20Pa。

4.使用加速度计测振时,加速度的感振方向应和振动物体测点位置的振动方向一致。

5.在均匀地面上施加振动力时,波的质点运动方向与震动传播方向平行的是P波;以振源为中心呈圆柱波传播的是R波,波的质点运动方向与震动传播方向垂直的是S波。

6.隔声性能评价指标有隔声量、隔声指数、插入损失。

7.按我国放射性废物分类以及处置方法规定,高放废液需要厚屏蔽、冷却和特殊处理。

8.噪声分为固体声、水声和空气声,噪声控制问题中所研究的主要是空气声。

9.对辐射表面的污染监测除了可用表面污染检测仪直接测量以外,还可以间接采用擦拭法。

10.土壤污染的特点有隐蔽性、持久性、潜伏性、严重性。

11.由于人对夜间的声音比较敏感,因此在夜间测得的所有声级都要加上10分贝。

12.辐射的内照射通常采用监测排泄物内含量的方法来监测。

13.噪声测量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学仪器是声级计。

14.黑球温度法的测量结果可反映出环境热辐射状况,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的差值反映了环境湿度状况。

15.在振动监测中,测量位移用静电式换能器,测量速度用动圈式换能器,测量加速度用动圈式换能器。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城市1类区是居住和文教机关,城市0类区是疗养区、高级别墅区等。

17.目前,人们公认的处理高放射性废液较为成熟的方法是硅硼酸盐玻璃固化。

18.NO x在大气中转化的最终归宿是生成硝酸和硝酸盐。

19.常用来描述振动体噪声辐射的是振动速度。

20.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特点有加工方便;结构简单;吸声频带宽;适于高温潮湿环境。

21.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规定,在室内进行噪声测量时,室内噪声限值应低于所在区域标准值10分贝。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课程代码 37201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1-30题为单选,31-45题为多选)1. 传声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和声波传播方向相同的波称为( )A. 纵波B. 横波C. 相干波D. 不相干波参考答案:A2. 传声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和声波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称为( )A. 纵波B. 横波C. 相干波D. 不相干波参考答案:B3. 波阵面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 )A. 纵波B. 横波C. 球面声波D. 平面声波参考答案:D4. 在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称为( )A. 声压B. 声强C. 声波D. 声功率参考答案:B5. 下列哪项不属于声波的类型( )A.平面波B.球面波C.柱面波D.相干波参考答案:D6. 如果室内各处的声压级几乎相等,声能密度也处处相等,那么这样的声场叫做( )A. 自由声场B. 半自由声场C. 扩散声场D. 其它参考答案:C7. 两列波频率、振动方向相同且具有恒定相位差的声波,合成声仍是同一频率的振动,在空间某一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加强,在另一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声波的( )A. 衍射现象B. 干涉现象C. 散射现象D. 其它参考答案: B8. 空气分子转动或振动时存在固有频率,当声波的频率接近这些频率时要发生能量交换。

能量交换的过程都有滞后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A. 空气吸收B. 经典吸收C. 弛豫吸收D. 其它参考答案:C9. 声波入射会引起墙板弯曲振动,若入射声波的波长在墙板上的投影恰好等于墙板的固有弯曲波长,墙板弯曲波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会导致向墙板另一侧辐射声波,此时墙板的隔声量明显下降,这种现象为( )A. 空气吸收B. 吻合效应C. 弛豫吸收D. 经典吸收参考答案:B10. 对各个频率的声音作试听比较,以频率为横坐标,声压级为纵坐标,得到的响度相同的等值线,通常称为( )A.等响曲线B. 噪声标准(NC)曲线C.线状谱D.更佳噪声标准曲线(PNC)参考答案:A11. 任一个物理量在某一定值附近作周期性的变化均称为( )A. 振动B. 波动C. 跳动D. 振荡参考答案:A12. 物体运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或角位移)按余弦(或正弦)规律随时间变化称作( )A.振动B.阻尼振动C.简谐振动D.受迫振动参考答案:C13. 当振动物体不受任何阻力的影响,只在回复力作用下作振动时,称为( )BA. 阻尼振动B. 无阻尼自由振动C. 简谐振动D. 受迫振动参考答案:B14. 在回复力和阻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 )A. 阻尼振动B. 无阻尼自由振动C. 简谐振动D. 受迫振动参考答案:A15. 物体在周期性外力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 )A. 阻尼振动B. 无阻尼自由振动C. 简谐振动D. 受迫振动参考答案:D16. 针对职业照射,在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 )A.0.01W/kgB. 0.2W/kgC.0.1W/kgD.0.02W/kg参考答案:C17. 针对公众照射,在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 )A.0.01W/kgB. 0.2W/kgC.0.1W/kgD.0.02W/kg参考答案:D18. 封闭导体壳不论接地与否,内部电场不受壳外电荷与电场影响;接地封闭导体壳外电场不受壳内电荷的影响称为( )A. 静电屏蔽B. 电场屏蔽C. 磁场屏蔽D. 电磁场屏蔽参考答案:A19. 在静电平衡状态下,不论是空心还是实心导体;不论导体本身带电多少,或者导体是否处于外电场中,必定为等势体,其内部场强为零称为( )A. 静电屏蔽B. 电场屏蔽C. 磁场屏蔽D. 电磁场屏蔽参考答案:B20. 对直流或低频磁场的屏蔽,利用高磁导率的铁磁材料做成屏蔽罩以屏蔽外磁场称为( )A. 静电屏蔽B. 电场屏蔽C. 磁场屏蔽D. 电磁场屏蔽参考答案:C21. 由于带电粒子和壳层电子间的静电作用,使壳层电子获得足够能量而脱离原子、分子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1.物理性污染的定义:物理运动的强度超过了人的忍耐限度,超越了环境中物质的含量的本底值,就形成了物理性污染2.物理性污染的特点:能量的污染;局部性很少全球性和区域性;不会有残余物,污染源消除,污染也就消失了。

(强度,时间,空间三个方面考虑)3.噪声的定义:各种频率,振幅杂乱无章组合的声音;令人不愉快或讨厌,甚至影响或危害人类健康的声音都是噪声。

4.声波的相关内容:声源:我们把产生声音的振动物体称作声源。

声源发出的声音必须通过媒质才能传播。

根据媒质质点振动方向与声波传播方向可分为:纵波: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声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声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5.声的物理量: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出的总声能量平均声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传播方向上面积为S的平均声能量6.声波的衍射:在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或孔洞时,如果声波的波长比障碍物尺寸大得多,声波会绕过障碍物而使传播方向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声波的衍射。

声波波长与障碍物尺寸相比的比值越大,衍射越大如果障碍物尺寸远大于入射声波波长,虽然也有衍射,但在障碍物后面边缘的附近将形成一个没有声波的声影区。

当声波波长小于障碍物的尺寸时,反射波增加,在障碍物后面形成一声影区,这一声影区随着波长缩短而扩大。

7.声压与声强:声压级L p :待测声压的有效值Pe与参考声压P 0 的比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20,单位dB。

即:L p=20lg p+94声强级L I :待测声强I与参考声强I 0 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以10,8.单位为dB。

即:L = 10lg I + 120声级的加法:p0=(100.1Lp1 + 100.1Lp2)声能的衰弱量和传播距离和声波频率有关,对于一定的声源,其声功率级不变的,而声强和声压随着观测点不同而变化。

9.声音的频谱和频程:不同的声音,其含有的频率成分以及各个频率上的能量分布是不同的,这种频率成分与能量分布的关系称为声的频谱。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题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物理环境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在重力场、地磁场、电场、辐射场中以不同运动形式进行能量交换和转化。

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过程即构成了物理环境。

2.有效声压pe一段时间内声压的均方根值。

3.听力损失又称聋度或听力级,是人耳在某一频率的听阈比正常听阈的分贝数。

4.混响时间室内声场达到稳态后,声源立即停止发声,室内声能密度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要的时间,记作T60,单位:s(秒)5.隔声的插入损失(IL)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的隔声构件设置前、后的声功率级L W1和L W2之差。

即IL=L W1-L W26.振动污染振动超过一定的界限,从而对人体的健康和设施产生损害,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干扰,或使机器仪表不能正常工作。

7.临界阻尼任何一个振动系统,当阻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运动是非周期性的,物体振动连一次都不能完成,只是慢慢地回到平衡位置就停止了。

当阻力使振动物体刚能不作周期性振动而又能最快地回到平衡位置的情况,称为“临界阻尼”。

临界阻尼系数c c。

8.弹性积极隔振也称为主动隔振,是在机器与基础之间安装弹性支承即隔振器,减少机器振动激振力向基础的传递量,迫使机器的振动得以有效的隔离。

9.射频电磁场高频电流(每振荡十万次以上的交流电)周围形成的高频率电场和磁场,也称高频电磁场。

10.城市热岛效应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城市地区,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与其他自然条件共同作用致使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郊区,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11.光污染过量光辐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主要指由人工光源导致的违背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或有损于生理与心理健康的现象。

12.人工物理环境人类活动的物理因素干预天然物理环境所产生的次生物理环境。

13.等响曲线对各个频率的声音作这样的试听比较,得出达到同样响度级时频率与声压级的关系曲线,通常称为等响曲线。

14.混响声经过一次或多次反射后到达受声点的反射声的叠加。

(整理)物理性污染控制考试复习资料

(整理)物理性污染控制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物理性污染:物理运动的强度超过人的耐受限度。

2、物理环境:物质能量交换与转化的过程,分为天然和人工的3、物理性污染的特点,及与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相比有何不同?答:特点(1)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

(2)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光、热、电磁场等在环境中永远存在,它们本身对人无害,只是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才会造成污染或异常。

而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随时间增长而累积,即使污染源停止排放,污染物仍存在,并且可以扩散。

物理性污染是能量的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物质的污染。

4、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答: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物理性污染机理及规律(2)物理性污染的评价与标准(3)物理性污染测试与监测(4)物理性污染环境影响评价(5)物理性污染控制基本方法与技术第二章噪声污染及控制1、噪声: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及社会生活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声音。

2、噪声的特点:①相对性(主观性)②局部污染性③无残余性④声源停止,污染消失⑤缓致病性3、噪声的危害:①损伤听力②干扰睡眠③影响人体生理机能④干扰语言交谈和通讯联络⑤对精密仪器的影响4、噪声控制途径:①从声援降低噪声②从传播途径降低噪声③在接收点进行防护5、声源:振动而发出声音的物体6、频程:为研究应用需要,在声学学科中把20—20千赫兹这一范围划为若干个小的段落,即为频程。

7、声能密度:单位体积介质所含声波能量8、听力损失大于或等于25分贝为耳聋标准9、频谱形状:线状谱、连续谱、复合谱10、波阵面: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同一时刻相位相同的轨迹11、平面声波:波阵面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12、声强:在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的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13、听阀:正常年轻人听到的最小声音14、痛阀:超过可容忍程度,使人耳发痒或疼痛,一般130-140分贝15、掩蔽效应: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敏感因另一个声音而降低现象16、F:计权因子倍频程F=0.3,1/2倍频程F=0.2,1/3倍频程F=0.1517、计权声级:为使声音客观量度和人耳主观感觉近似取得一致,通常对不同频率的声压级经某一特定的加权修正,在叠加计算后得到噪声总的声压级。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

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第一篇:物理性污染控制期末复习物理性污染控制1.铀238和铀235在自然界的分布铀238 99.3%铀235 0.7% 2.电离辐射:凡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3.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次数。

SI单位专用名为“Bq”4.半衰期?cIPu 5.照射量:定义单位质量重要点6.吸收剂量:表示单位质量受照物质吸收的平均辐射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

因此,在给出吸收剂量时,必须指明辐射类型、介质种类和所在位置。

SI单位为“戈瑞”,符号“Gy”7.剂量当量:为衡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将吸收剂量乘以若干修正系数,即为剂量当量。

H=DQNQ:品质因数,用以剂量的微观分布对危害的影响D:在该点所接受的吸收剂量,GyN:修正系数SI单位为“西沃特”,符号“Sv”。

8.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外照射,内照射,放射性核素体表沾染,复合照射9.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1.)确定性效应: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加大而增高,如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皮肤损伤。

2)随机性效应: 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如癌效应、遗传效应等。

10.职业照射: 职业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值为50mSv 公众照射: 公众成员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值为1mSv 11.放射源的种类按辐射类型:分为α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低能光子源,中子源等。

按结构 :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按应用:分为工业用源,医用源,实验室用源,如:同位素仪表用测厚源,离子感烟探测器用火警源,穆斯堡尔效应测量用穆斯堡尔源,X射线荧光分析用低能光子源,γ照相探伤源,静电消除源和同位素热源等。

12.我国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思想,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Ⅴ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13.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得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物理性污染?答:物理运动的强度超过人的耐受限度,就形成了物理污染。

2、物理性污染的特点,及与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相比有何不同?答:物理性污染的特点是:(1)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

(2)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光、热、电磁场等在环境中永远存在,它们本身对人无害,只是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才会造成污染或异常。

而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随时间增长而累积,即使污染源停止排放,污染物仍存在,并且可以扩散。

物理性污染是能量的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物质的污染。

3、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答: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物理性污染机理及规律(2)物理性污染的评价与标准(3)物理性污染测试与监测(4)物理性污染环境影响评价(5)物理性污染控制基本方法与技术第二章噪声污染及控制1、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答:当声波入射到多孔的吸声材料表面,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另一部分声波透入多孔材料衍射到内部的孔隙,激起孔内空气与筋络振动,由于空气分子间的粘滞阻力及空气与筋络间的摩擦阻力,使声能不断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此外,空气与筋络之间的热交换也消耗部分声能,从而达到吸声的效果。

2、影响材料吸声的因素有哪些?答:a. 材料厚度的影响,厚度增加,提高低频声的吸收效果;对高频音影响不大。

b. 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

c. 材料中空腔的影响。

d. 护面层的影响。

e. 温度、湿度的影响。

3、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亥姆霍兹共振原理)当共振吸声结构的固有频率与入射声波的频率一致时,产生共振,将部分振动转化为热能,达到吸声效果。

4、隔声的概念答:由于声能被反射和吸收,穿透障碍物传出来的声能总是或多或少地小于入射声波的能量,这种由屏障物引起的声能降低的现象称为隔声。

5、隔声结构的类型:隔声墙、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障。

6、吻合效应:声波入射会引起墙板弯曲振动,若入射声波的波长在墙板上的投影恰好等于墙板的固有弯曲波长,墙板弯曲波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会导致向墙板另一侧辐射声波,此时墙板的隔声量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吻合效应”。

7、质量定律答:质量定律物理意义:单层墙的隔声量与其单位面积的质量的对数成正比;声波频率越高,隔声量越高。

8、消声器:是让气流通过使噪声衰减的装置,安装在气流通过的管道中或进排气口上,有效地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

9、单层匀质隔声墙的隔声频率特征答:单层匀质墙的隔声量与入射声波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根据隔声量与入射声波频率的变化规律大致可分为3个区:第I区:刚度和阻尼控制区:刚度控制区的频率范围从零直到墙体的第一共振频率为止,此区域内,墙板的隔声量与墙板刚度和声波频率的比值成正比,墙板的隔声量随着入射声波频率的增加而以每倍频程6dB的斜率下降。

当入射声波的频率和墙板固有频率相同时,引起共振,进入板共振区即阻尼控制区,此区隔声量最小,随着声波频率的增加,共振先下愈来愈弱,直至消失。

第II区:质量控制区:随着声波频率的提高,共振影响逐渐消失,在声波作用下,墙板的隔声量受墙板惯性质量影响。

该区域内,隔声量随入射声波频率的增加而以斜率为6dB/倍频程直线上升。

第III区:吻合效应区:在该区域内,随着入射声波频率的继续升高,隔声量反而下降,曲线上出现一个深深的低谷:越过低谷后,隔声量以每倍频程10 dB趋势上升,然后逐渐接近质量控制的隔声量。

10、双层隔声墙的隔声原理:声波透过第一墙,由于墙外及夹层中空气与墙板特性阻抗不同,造成声波两次反射,形成衰减,又由于空气层的弹性和附加吸收作用,使振动能量衰减较大,再传给第二墙时,又发生声波两次反射,使透射声能再次减少,导致总的透射损失更大。

11、隔声措施选择原则:(1)当是独立的强噪声源,可采用密封式隔声罩、活动密封式隔声罩以及局部隔声罩(2)当不宜对噪声源进行隔声处理时,允许操作人员不经常停留在设备附近时,宜采用便于控制、观察、休息使用的隔声室(3)当是车间大、工人多、强噪声源比较分散,且难以封闭,宜采用留有生产工艺开口的隔声墙或声屏障12、消声器综合性能要求:(1)消声:在正常工作状况下,要求在较宽的频带范围有较大的消声量,特别是对突出频带的噪声必须保证其消声量。

(2)空气动力性能:对气流的压力损失要小,压力和功率损失在允许范围内,基本不影响设备的动力性能。

(3)空间位置及构造:位置合理,构造尽量简单、便于装卸。

所用结构和材料要坚固耐用,满足各种使用环境下的声学性能稳定。

13、消声器的分类:(1)阻性消声器(2)抗性消声器:扩张室消声器、共振腔消声器、干涉式消声器(3)阻抗复合式消声器(4)微穿孔板消声器(5)扩散性消声器:小孔消声器、多孔扩散消声器、节流减压消声器14、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是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吸收型消声器。

吸声材料固定在气流通道内,利用声波在多孔吸声材料中传播时,因摩擦阻力和粘性阻力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消声目的。

15、抗性消声器的消声机理:主要是利用声抗的大小来消声,借助管道截面的突变或旁设共振腔等在声传播过程中引起的改变,产生声波的反射或干涉现象,从而降低由消声器向外辐射的声能,达到消声的目的。

16、微穿孔板消声器的消声原理:微穿孔板消声器是一种高声阻、低声质量的吸声元件。

由理论分析可知,声阻与穿孔板上的孔径成反比。

微穿孔板孔小,声阻大,提高了结构的吸声系数。

低穿孔率降低了其声质量,使吸声频带宽度得到展宽,同时微穿孔板后面的空腔能有效控制共振吸收峰的位置。

17、为什么逆风传播的声音难以听清?答:当有风时,声速应叠加上风速,叠加效果使声速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声线将向上空弯曲,距离声源一定距离处形成声影区,所以较难听清。

18、影响声波衰减的因素都有哪些方面?答:(1)扩散(2)空气吸收(3)绿化带的植被(4)土地表面结构(5)屏障和建筑物的反射(6)空气中的尘粒、雾、雨、雪对声波的散射19、扩散衰减中,点声源、线声源、面声源的划分原则。

声压:受声波的传播扰动,局部空气产生压缩或膨胀,压缩的地方压强增大,膨胀的地方压强缩小,这样在原来的大气压上产生压强的变化,此压强变化称声压。

声压级:该声音的声压与参考声压的比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20,声强:在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称为声强,用I 表示,单位:瓦每平方米。

声强级:该声音的声强与参考声强的比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10,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总能量,单位:瓦。

声功率级:该声音的声功率与参考声功率的比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10,频谱: 指组成声音的各种频率的分布图形。

频谱分析: 对噪声源发出声音的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在各频率的分布特性进行分析,考察频谱特征。

这种对噪声频谱特征的分析叫做频谱分析。

频程: 为方便起见,通常将宽广的音频变化范围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频段,称为频程、频带或带宽。

20、声波的类型:(1)平面波: 声波的波阵面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一系列平面时,称为平面声波。

(2)球面波: 波阵面是以任何值为半径的同心球面。

(3)柱面波: 波阵面为同轴圆柱面的声波称为柱面声波。

21、噪声的特点:(1)噪声只会造成局部污染,不会造成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2)噪声污染无残余污染物,不会在环境中富集;(3)噪声源停止运动后,污染即消失;(4)噪声声能是噪声源能量中很小的部分,一般认为再利用价值不大,故声能的回收尚未被重视。

22、噪声的控制途径:(1)声源降低控制噪声:选用发声小的材料制造机件、改革设备结构、改革传动装置、改革生产工艺。

(2)声传播途径中的控制:闹静分开、利用声源的指向性降低噪声利用地形地物降噪、绿化降噪、利用声学控制手段降噪——吸声、隔声、消声。

(3)接收器的保护措施:防护面具、耳塞、防声棉、耳罩、头盔、隔声岗亭。

第三章振动控制技术1、什么是振动污染?答:振动污染:即振动超过一定的界限,轻则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干扰,降低机器及仪表的精度;重则危害人体健康、引起机械设备及土木结构的破坏。

2、振动评价指标有哪些?答:振动的评价指标有:(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2)振动级3、简述常用的振动控制技术。

答:一、消振——振源控制:如改进振动设备的设计和提高制造加工的精度、改善机器的平衡性能、改变扰动力的作用方向、增加机组的质量、在机器上安装动力吸振器等。

二、隔振——过程控制:使振动传输不出去,以减小受控对象对振源激励的响应,通常在振源与受控对象之间串一个子系统来实现。

1、采用大型基础2、采用隔振元件3、防振沟4、距离衰减三、吸振——受控对象控制:在受控对象上附加一个子系统使某一频率的振动得到控制,称为动力吸振,也就是利用它产生的吸振力减小受控对象对振源激励的响应。

四、阻振,又称阻尼减振:在受控对象上附加阻尼器或阻尼元件,通过消耗能量使响应最小,也常用外加阻尼材料的方法来增大阻尼。

五、修改结构:通过修改受控对象的动力学特性参数使振动满足预定的要求,不需要附加任何子系统的振动控制方法。

7、振动的定义:广义地讲,任一个物理量在某一定值附近作周期性的变化均称为振动。

8、机械振动: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9、振动的利用:琴弦振动;振动沉桩、振动拔桩以及振动捣固; 振动检测;振动传输、筛选、研磨、抛光; 振动压路机、振动给料机和振动成型机等。

10、振动污染特点:主观性局部性瞬时性11、环境振动污染的主要来源:自然振动,人为振动12、振动源分类:1)工厂振动源2)工程振动源3)、道路交通振动源4)、农业机械5)、低频空气振动源13、振动对人体的危害1)局部振动:风动工具电动工具局部振动——全身性危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其它系统局部振动病: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和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发作性手指变白是其典型表现。

2)全身振动——一般为低频率大振幅振动振动病:亦称晕动病,由不同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反复过度刺激前庭器官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反应症状。

患者先出现疲劳,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继之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血压下降,视物模糊,频繁呕吐还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少数严重反应者甚至出现休克。

14、振动对构建物的危害:振动通过地基传递到房屋等构建物,导致构建物破坏,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强度。

共振的放大作用会带来更严重的破坏的危害15、简谐振动:物体运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或角位移)按余弦(或正弦)规律随时间变化。

16、振动相关概念回复力:作简谐运动的质点所受的沿位移方向的合外力, 该力与位移成正比且反向。

振幅: 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的绝对值。

周期:物体作一次完全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频率:单位时间内物体所作完全运动的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