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
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总结
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总结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审老师、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某某某学校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实施工作总结报告的汇报人。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中高职一体化实施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现将我校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实施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一、总体情况在2024年,我校高职与中职融合发展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我们确立了以服务就业、促进学业顺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工作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实施工作。
二、学生管理1. 学生培养计划: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制定了个性化的学生培养计划。
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使学生在中高职一体化实施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使学生更好地在职业道路上实现发展。
2. 学生评价考核:我们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三、教育教学1. 教学资源整合: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导向培训。
2. 教学改革创新:我们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就业指导1. 就业服务平台: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规划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2. 职业规划辅导: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开展职业规划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职业目标,提高就业满意度。
五、成果展示1. 学生优秀作品展:我们定期举办学生优秀作品展,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 教师培训成果展示: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并及时总结、分享培训成果。
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总结
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总结
近年来,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和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推动了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教育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了中专毕业生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继续接受高职教育。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优惠政策,为中专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
其次,学校在教学和培训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为中专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全面的教育资源。
学校不仅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企业在就业和实践中也给予了中专毕业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举办招聘会等活动,为中专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和职场中。
总的来说,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专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更多的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之门。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本次调研旨在研究中高职衔接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网络调查、电话访问、面对面访谈等。
通过采集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学历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调研结果表明,学历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仍然显著。
在受访者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在职业晋升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同等工作年限的情况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更容易获得高级职位。
因此,教育经历的选择仍然是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高职教育的学科匹配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从中专或职校毕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进行深造。
这种现象导致了中高职教育的学科匹配问题。
学生在接受中高职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科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匹配度,以便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三、缺乏职业规划与职业导向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或者进行了职业规划但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导向和发展方向。
因此,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职业规划及职业导向的指导,帮助学生生成清晰的职业规划,明确未来职业目标。
四、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仍然非常高。
在近几年的招聘中,中高职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企业认为,中高职学生学习时间短、重实践、可上手能力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因此,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人才。
综上所述,中高职衔接问题在职业发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学生应该注重学科选择,并且在中高职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及职业导向。
中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更好地培养符合职场需求的人才。
自考中高职衔接工作总结
自考中高职衔接工作总结
自考中高职衔接工作是许多自考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考中高职衔接工
作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
首先,自考生在准备工作中要注重实践。
自考中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个基础,真
正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因此,自考生应该积极参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其次,自考生需要注重技能的培养。
在职场中,技能是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自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进行培训,提高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另外,自考生还需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职场中,除了专业技能外,自身
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考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
最后,自考生需要注重职业规划。
在自考中高职衔接工作的过程中,自考生应
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总之,自考中高职衔接工作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自考生应该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素质提升和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中高职衔接培养有关情况报告
中高职衔接培养有关情况报告一、背景介绍中高职衔接培养是指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为中职毕业生提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本报告旨在介绍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相关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发展。
二、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现状分析2.1 中高职衔接培养政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政策文件,鼓励高职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推进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的开展。
•政策还规定了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的招生政策,要求高职院校为合作学校中职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招生名额。
2.2 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模式•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主要模式包括直接推荐入学和初中、高中三年制职业化培养模式。
•直接推荐入学是指中职毕业生经过评估并达到一定条件后,可以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初中、高中三年制职业化培养模式是指中职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高中学习,并设置职业化课程,提前接触高职院校的培养内容。
2.3 中高职衔接培养的问题•目前,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的推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中职学生对衔接培养项目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相关信息。
其次是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导致学生和家长对不同模式的了解和选择困难。
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培养安排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影响了培养效果。
三、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建议3.1 提高中职生的认知度•可以通过开展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对衔接培养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中职生对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了解和认知度。
3.2 统一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应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流程,减少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困难,提高培养的效果。
3.3 加强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培养•高职院校应通过完善职业课程和实习环节,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3.4 加强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的评估•针对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应定期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政策。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结题报告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研究报告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1、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在当前“农民市民化”和“土地城市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力资源支撑,满足并服务于区域产业需求成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涉农专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对于新型农民的要求日趋迫切,对于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生产技术的提高有了更深的要求,特别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教学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要求。
这样涉农专业的教育中职向高职的衔接自然而然形成并发展。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科学有效衔接,也必将成为推进中、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各省级政府都积极地不断推出了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已经形成了“3+1”模式、综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等。
虽然全国各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总体的理想的目标模式,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两种教育发展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结硕果
“中高职衔接”结硕果“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无缝衔接。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升学与就业机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就“中高职衔接”结硕果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政策扶持,衔接环境优化政策扶持是中高职衔接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学校间协作、鼓励高校扩大对中职学生的录取比例、加大奖补力度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职学生升学提供了更多机会,为高校扩招提供了更多来源。
各地也在积极落实政策,加大对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投入。
例如在学校协作方面,深圳市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发展专班”,专门负责促进中高职学校之间的合作发展,推动学生顺利升学。
在奖励政策方面,吉林省出台了“中职生统考成绩与高职招生增分政策”,对通过高职统一招生考试的中职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升学机会。
二、课程设置,专业衔接有序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升学后能够顺利适应高校的学习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各地纷纷调整了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加强了专业衔接的有序性。
中职学校加强了通识教育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储备。
与此也加大了对通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力度,为学生升学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职学校方面,也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以中职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课程,设置了专门的衔接课程,接轨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弥补学生的学习差距。
还建立了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合作机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触和掌握实际技能。
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与南京工程学院联合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生在中职学校就可以接触到高校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为日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招生政策,多元升学途径为了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各地不断探索招生政策的改革,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升学途径,让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大。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SGH10345课题名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结题报告目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八、附件1、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教学课程设置调整与改革方案;2、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3、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4、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计算机基础课程调整方案;5、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语文课程调整方案;6、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技术物理课程调整方案;7、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实用英语课程调整方案;8、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数学课程调整方案;9、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调整方案;10、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体育课程调整方案;11、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园林工程课程调整方案;12、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园林美术课程调整方案;13、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语文》课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和基本框架;14、相关论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结题报告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存在很多滞约因素,不利于中高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课题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切入点,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进行浅尝的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有效衔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010年7月29日,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高职贯通总结汇报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贯通班办学情况总结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市教委“关于2012年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精神,在深入开展贯通培养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以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和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为衔接载体,依托两校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原中职和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合理衔接,达到文化基础加强、专业领域拓宽、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经过近一年的试点,两个班75名学生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一步步在付诸实施中。
现将近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建立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中高职贯通得到了两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
我校从顶层设计出发,成立了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工作小组,构建了比较健全的贯通培养组织机构。
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规范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由中高职院校院长和校长担任组长,由中高职院校的校级领导和相关专业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专门负责院校之间开展贯通培养模式的统筹协调工作。
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负责人担任主任或组长,由从事试点专业教学和管理的相关教师担任成员,负责对专业教学和管理进行安排和指导。
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协调中高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的文本制度并加以落实,建立工作小组例会制度,就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工作开展研究。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的精品专业,中高职贯通教育在我校是第一次试点,学生刚入校就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向学生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办学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还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再次告知和强调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
今年3月,我校邀请了上海电机学院的夏建国校长来我校做展望未来的报告,对学生的学业和成长给予鼓励和希望。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篇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鲍贤俊报告撰写人:吴国伟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一、实验研究目标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本项目自XX年9月起开题,至XX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
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本次调研旨在分析当前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情况,旨在探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1.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在毕业前决定升入高职学习,他们自我评价中等左右,在平时学习与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自信心和毅力方面较强。
高职生相比中职生,自我评价更高,平时学习更刻苦,但是在自主学习方面稍有欠缺。
2. 学校教学质量90%的中职生和85%的高职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且高职生对此比中职生更有信心。
调查中也发现了部分学生反对高职毕业生对高级职称职务、手机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 学生升学机会从问卷结果看,四分之三的中职生有升上高职的机会,其中约1/3的人准备继续读研,另有1/3的人准备就业。
4. 升学方式接下来,我们分析了中职生和高职生升学的方式。
结果显示,升学主要通过网上报名、独立报名、督导报名和学术派单等方式实现。
另外,高职生也通过就业路径升学。
其中,独立报名成为中职生主要的升学方式,督导报名和学术派单成为高职生的主要升学方式。
5. 学生转专业从统计数据中可见,约4%的中职生中转专业,主要原因是对专业的选择不满意或者因就业压力更换专业,而高职生更多的是因为兴趣或者就业前景选择转业。
二、结论结论显示中高职衔接问题不算太严重,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机会而且是通过独立报名方式进入高职学习。
但是还有一些可改进的地方,比如为考虑就业方面的工作设立一些新的课程;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议学校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科技活动,以及通过创新教师和学生相互协作,建立互信、互帮和互相学习的科技团队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底政策。
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总结
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总结
近年来,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更多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升
学和就业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学校以及企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中专毕业生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
首先,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他们需要根
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中专教育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中专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校在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的高职院校和专业。
同时,学校也需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开展职业规划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和就业环境。
最后,企业也是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需要积极参与
学校的职业指导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积极招收中专毕业生,并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晋升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的来说,中专中高职衔接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
中专毕业生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各方能够继续携手合作,为中专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解中高职衔接情况,本次调研对中高职学生和相关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查。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本次调研主要对象包括中职和高职学生,以及相关教育机构。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调研对象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学生调研结果:(1)关于学习动机:58%的中职学生表示选择继续学习高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技能和就业机会;而高职学生则有58%的学生认为是继续深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关于就业前景:65%的中职学生认为高职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比较好,而只有45%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后容易找到好工作。
2. 教育机构调研结果:(1)学校对接情况:62%的中职学校表示他们能够和高职学校进行有效的对接,而只有43%的高职学校表示他们和中职学校之间的对接情况良好。
(2)课程设置: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完全契合,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四、结果分析综合以上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中高职衔接问题主要存在学生学习动机、就业前景以及学校对接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较佳的教育资源配置可帮助中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接和衔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对策建议1. 加强学生教育引导:针对中职 students,学校应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加强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高职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学校之间的对接: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定期交流和沟通机制,以更好地做好学生的衔接和教学内容的契合。
3. 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更加关注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适应中职生的学习需求。
六、结束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中高职衔接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高职衔接美术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中高职衔接美术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美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明确指出:“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美育的重要课程。
它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塑造学生具有人格美、道德美、修养美的基本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不高,现实生活中欣赏作品的机会不多,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且欣赏多为大师作品,与学生的生活有所偏离;第二,学生对美术欣赏能力的欠缺,学生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产生对作品的浅显认识;第三,学生对美术欣赏缺乏表达和评述的平台,大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致美术欣赏课缺乏有效的交流。
以上诸多片面的认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美术名作欣赏课的兴趣,严重挫伤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本质意义。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时代的隔膜。
当今的学生已经习惯沉醉于多彩易懂的动漫中,部分学生对现代艺术也能给予关注,而对于年代十分久远的古代名画,则失去了了解的兴趣。
第二,学生美术知识的贫乏。
欣赏美术名作,除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直觉感知之外,应该具备一些必要的美术知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兴趣的缺乏和理解的困难。
第三,学生交流平台的'缺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美术名作后,对美术名作的欣赏仅限于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的交流。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结题报告《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中央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精神,立足内蒙古自治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了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衔接、招生等方面衔接的现状、问题和成因,等等。
在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上,创新性地提出在“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这一新模式。
第一部分所涉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基本概念技能型人才: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劳动者,其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模式: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所应用的培养手段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二、核心概念“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应重点在十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等。
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推进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使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能够顺利过渡,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我校高度重视中高课程衔接工作。
二、工作内容1. 制定衔接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方案》,明确了衔接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及保障措施。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了中高课程衔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衔接工作的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优化课程设置针对初中和高中的课程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衔接课程,如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预科课程。
4. 开展教学研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中高课程衔接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5. 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中高课程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三、工作成效1. 学生适应能力提高通过中高课程衔接工作,学生较快地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在中高课程衔接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家校关系更加融洽家校沟通更加紧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信任和支持。
四、存在问题1. 部分教师对中高课程衔接工作认识不足,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2. 家长对中高课程衔接工作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3. 中高课程衔接资源不足,部分课程难以开展。
五、改进措施1. 加强对教师的中高课程衔接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 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中高课程衔接工作的关注程度。
3.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增加中高课程衔接资源。
总之,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中高职衔接”结硕果
“中高职衔接”结硕果“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愈发密切。
中高职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前景,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高职衔接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体系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薄弱、学校间和学段之间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交流、社会认可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制约了中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中高职衔接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的中高职衔接机制,完善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中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一方面,中高职衔接的成功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衔接机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转化培训,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升学,顺利就业。
社会各界也需要关注和支持中高职衔接的改革和发展。
社会应该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
社会也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支持,为中高职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中高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中高职学生的就业困难、中高职衔接政策的不完善等。
中高职衔接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改革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我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高职衔接问题能够迎刃而解,为每一个中高职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就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篇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鲍贤俊报告撰写人:吴国伟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一、实验研究目标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本项目自XX年9月起开题,至XX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
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研究成果本项目按照市教委教研室明确的“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成的实验研究成果,由“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试点方案”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的“研究报告”由“项目结题报告、项目主题报告”组成。
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主题报告,分别于XX年12月和XX年11月,荣获上海市职教协会XX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获”。
第二部分的《上海市中、高职学生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认识的调研报告》,系本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支撑材料。
第三部分的“试点方案”,分别由我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施方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核心课程标准》等组成。
以上项目研究成果,既是我校开展教改活动的实验案例,也可供本市相关职业院校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时参考。
现遵循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关于汇编“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通知要求,就本项目“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概述如下:(一)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背景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重点从“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这一背景分析加以切入,以力求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较系统地把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项目认为,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就项目研究的重要性而言,在构筑中、高职教育“立交桥”平台时,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它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也是本项目着力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层面,就项目研究的目的性而言,本项目的研究,旨在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避免教育资源或智力资源的浪费,并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一体化衔接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案例。
第三层面,就项目研究的适用性而言,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力求适用于中、高教育衔接,尤其适用于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改革实践。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并聚焦于“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的筹划。
一是就“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言,本项目认为,可用“两个研究、两个形成”加以归纳。
所谓“两个研究”,即: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点模式、方法和内容;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问题和方案选择。
所谓“两个形成”,即: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调研报告、实施方案;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二是就“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本项目按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筹划的基本思路是:①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定位;②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③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内容;④坚持以典型服务为载体,设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活动;⑤坚持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强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技能训练。
3.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
本项目主要从“实验任务”的直接背景,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内容”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明确本项目研究所依存的“土壤”,力求使本项目研究朝着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的方向发展。
首先,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发现,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来看,我国现阶段正在向工业化科技强国迈进,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单纯依靠中级技能型人才已难以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移。
因此,在不断完善中职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并积极构筑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已显得十分迫切。
大家知道,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无论是“中、高职对口招生”,还是“中、高职贯通培养”)不仅能够尽早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使其毕业生能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遇,而且也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从而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
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职业性和技能型的特点,两者又处于相邻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层,两者“互相衔接”或“贯通培养”均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其次,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分析,本项目认为,我国现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可分类成“中、高职对口招生”和“中、高职贯通培养”两种。
这两种试点模式,就其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前者远超过后者。
权衡两种模式的衔接效率,显然是后者实现了中、高职实质性的接轨,即:实施了一体化衔接的课改方案;而前者仅仅是实现了“两种学制”的接轨,其“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尚未落实,从严格意义讲,“对口招生”并没有完成中、高职实质意义上的衔接。
另外,也有研究者把国内各种试点模式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分析,将其试点模式归纳成两大类:一类为一体化结构模式(有人称“一贯制”模式),主要包括“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四五套办”等,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本项目以为,自XX年起,本市最新推出的、有职教集团化办学背景、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有别于上述“一贯制”模式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模式也应属于“一体化结构模式”。
另一类为独立性结构模式(有人称“分段衔接”模式),包括中职学校毕业生参加单独的招生考试(3+X),到专业对口的高职学习2-3年模式,也包括保送中专毕业生到对口高职深造的“4+2”模式等。
而本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聚焦的是“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第三,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分析,本项目认为,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各种改革试点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罗列很多。
如:从招生考试制度分类,可分为“考试衔接法”,即通过考试,按成绩选拔优秀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与“非考试衔接法”,即保送或推荐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进入高职学习。
从专业文理属性分类,可分为“文理对口衔接法”、“非文理对口衔接法”和“文理兼收衔接法”等。
无论是哪一种衔接,本项目认为,“课程衔接”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灵魂与核心。
因为,实践证明,国际上成功的中、高职衔接范例,都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
犹如英国创立的单元衔接法,法国创立的课程分类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的培训包,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段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方式等。
第四,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内容”分析,本项目认为,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中,对教育衔接基本内容的研究起步较晚。
具体包括教育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的衔接等。
而且,许多研究者认为,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衔接是核心和落脚点。
同时,本项目还认为,中、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种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其在职业能力上的互相衔接,能较完善或系统地解决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中高职升学考试、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特色本项目主要从“以中、高职在校学生问卷调研结论为基础的项目立身之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改方案设计,以通用、专项和拓展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本项目的研究特色,并力求构建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的课程方案体系。
1.以中、高职在校学生问卷调研结论为基础的项目立身之据。
为多角度地寻找《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立身之据,本项目于XX年上半年,采用抽样问卷的办法,对本市在读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开展了“中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要求”以及“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建议”的调研活动。
抽样情况,涉及本市4所中职,2所高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被调研高职学生系中职考入高职的三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本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2257份(其中高职1123份,中职1134份),回收有效问卷2210份(其中高职1103份,中职1107份),问卷回收率达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