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经
济结构问题、金融体系失控、政府政策失误等原因,日本经济遭遇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停滞不前、通缩压力增大、失业率飙升等严重后果的一段时间。
日本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
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大规模发放贷款和减税等措施,导致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1985年,日本政府签署了广场会议
协议,人民币升值,日元贬值,这使得日本以更低的成本向全球倾销产品。
货币盈余不断增加,形成了大量没有价值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
为了应对泡沫破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和货币放松的力度,但这样的做法反而加剧了经济问题,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但在日本的政府观念里,“最重要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采取的是“救援”而非“整顿”政策。
想要通过也就是将不良
贷款变成股权或对赌协议将它们变成有价值的「产业」来摆脱问题,而没有靠着市场的力量去压倒那些不适宜生存的公司。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失业率攀升到了历史高位,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经营困难。
此时政府采取的政策失误致使日本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实施的时机过晚、力度过小,加上管控不力、恶性数量庞大、解决方式简单粗暴、社会成本过高,这些都使得日本长期处于失速状态,债务增加,经济成长慢。
日本央行重复进出通缩的局面,造成了日本经济长期的困境。
日本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是,政府应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监管与改善,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全球化进程,注重创新和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日本经济危机原因浅析
第一部分:1990年1月伴随着股市、地价的下跌,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了。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尤其是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因经营破产而依法实行临时国有化更是日本原有金融体系瓦解过程中具有象征性的大事件。
回顾和分析日本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并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 讨论日本9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不得不讨论日本80.90年代房地产泡沫,因为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演进以及破灭之中的诸多因素是日本此次经融危机形成的最基本原因。
第三部分:日本房地产泡沫简单介绍: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和一组数据:房地产泡沫在80年代末,关于房地产泡沫流传一个小故事: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退休后,准备从东京返回乡下老家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不料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
看门老人转眼成为富翁,财气十足地以阔佬的气派衣锦还乡。
东京房价之贵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与美国土地资产总额比较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以及其破灭后对日本整个金融的影响,从而得出此次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
1.人们相信在日本土地价格永远上涨的神话(某些人竟然相信购买房产是唯一保值增值的办法)价格在1955—1987年保持年均增长16%的速度。
土地的稀缺性,加上日本人的盲目性,产生了土地神话。
土地只会升值不会贬值的逻辑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2.失败的货币政策。
由于过量的货币供给和极低的利率(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已经降到了有史以来的低点)泡沫于1985年开始。
自1985年10月22日广场协议之后(主要工业化国家一致通过迫使日元升值38%),由于害怕因出口受挫而影响日本经济,日本财政部决定放宽货币供给。
过量投机资金云集不动产行业。
3.银行业对房地产业无限制的发放贷款。
房产开发公司斥巨资投资土地,银行对本不具备放款要求的企业大量借贷4. 80年代日本金融国际化和金融改革。
日本当年经济崩溃的原因
日本当年经济崩溃的原因日本当年经济崩溃的原因并非允许日元升值,而是其长期严重压低日元汇率。
其次,日本在推行强势日元的同时,实行过度宽松货币政策,这才酿成了金融领域的严重泡沫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应该从日本身上学到两点。
一是尽快允许人民币升值,且应该逐步升值,而非骤然大幅升值;二是货币政策不应该太过宽松。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中国经济崩溃就不会近在眼前,也不会无可避免。
[详细]松本健一1964年,东京举办了奥运会,四年后的1968年,通过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42年后的今天,虽然日本依然勉强维持着这一地位,但即将在今年被中国取代。
这十几年来,零利率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同时,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国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一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那么,实现了1960-197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的日本沦落到眼前如此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契机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很清晰。
那就是发生于19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及1990年3月开始的破灭。
Japan As No.1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
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
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
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
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用于自己的国内产业,而资金则从利率更低的地方借来。
即使没有宽广的领土,没有丰富的资源,只要通过进口和加工,再把工业产品积极出口的话,就能够获取财富。
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也正是奉行这一战略,在狭窄的土地上,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发展。
浅析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原因
浅析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原因摘要:1997年,日本接连不断地发生金融机构倒闭和破产的事件, 给日本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日本第七大证券公司三洋证券公司、第11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位列第四的山一证券公司、德阳城市银行、日本骨干证券公司等纷纷倒闭或破产,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不仅震撼了日本, 也晃动了世界。
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给日本的股市、汇市乃至整个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引以为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泡沫经济股市产业空洞化一、金融危机中的日本经济运行状况昔日的经济明星近来的经济状况着实让人担优首先, 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股汇双市在下滑中动荡。
日经指数在1989年12月的抱沫经济高峰时达38915日元,之后在动荡中直线下滑,1996年6月最高为22666日元,而至1998年6月,最低滑至15000日元以下,汇价尽管飘忽不定,但这两年总体上还是处于贬值之中, 美元对日元比价曾在1995年突破1 : 80大关,而到1998年6月,日元则跌至7年零9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与美元比价为14 :1。
股汇两市的动荡与下滑,正反映了日本经济的动荡与危机,其次,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形势严峻。
自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增长就差强人意199 2-1994年年均增长不到1% ,1995年为1.4%,1996年出人意料地增长了3.5 %,1997年则出现了23年来首次战后最坏的负增长, 预计1998年经济增长率更糟,为-1.8%。
由于长期经济衰退,日本企业及金融机构亏损或破产,日本的就业形势日趋恶化1996年完全失业人数达225万,1997年达230万,完全失业率为3.4%。
至1998年5月,完全失业人数为293万,完全失业率为4.1% ,预计1999年完全失业率将达5.2% ,再次,从微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私人消费与投资不旺,金融机构亏损严重,破产增加。
对经济前景的暗淡预期使得人人锁紧钱包据日本政府发表的统计,日本1997年民间最终消费支出比上一年下降1.2% 。
日本金融危机的制度背景及应对
日本金融危机的制度背景及应对日本的金融危机有以下制度性背景。
一是对银行不良贷款相关的信息公开的怀疑,二是包括破产手续在内的企业复兴制度的不完善,三是脆弱的经营基盘和扭曲的金融自由化之下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
因此,政府一边对银行监督系统的新体制进行完善,一边实施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对银行实施的严格的检查监督、企业复兴相关的制度与组织的完善、财政资金的投入等。
其结果是,虽然在2005年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也抑制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考虑到克服危机所付出的巨大成本,对银行信息披露和经营秩序的改革还是应该更早着手。
当下,中国没有重现1997年秋天日本的情形,但是我期待中国当局能前瞻性地推进综合性结构改革。
九十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基于我曾经在金融厅从事金融危机对应相关工作的经验,我想谈谈日本的金融危机的制度性背景和应对。
在日本进入90年代后,泡沫破裂,大量的不良贷款威胁着银行的经营。
最开始以为只是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丑闻,直到90年代后期才发现会对经济整体产生严重影响。
1997年秋天,不良贷款问题致命地恶化,产生了金融危机。
这是战后日本经济从未有过的惨状。
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因为资金链断裂陆续倒闭,全国很多银行存款流失,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交易大量消失。
政府宣布对银行包括存款在内的负债全部进行保护,缓解了挤兑的情况。
但是,担心自己资金链发生问题的银行回收了贷款,形成非常严重的信用收缩,令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我在此之前几年一直从事金融自由化等的制度改革,以此为契机开始了金融危机应对工作。
面对1997年的危机,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齐心合力共同努力,我则负责进行相关调整。
从当时的具体症状来看,人们越来越不信任银行的披露信息,特别是破产的金融机构中之前没有披露的问题逐步显露之后。
为了消除人们对银行披露信息的不信任,我们修改了银行法,并按国际标准强制披露不良资产的数额。
日本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日本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第一章:日本金融危机的概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了一场被誉为“失落的十年”的经济困境,这场困境被认为是由日本金融危机所引发的。
这场危机由三大主要因素所导致:过度信贷、资产泡沫和投资泡沫。
这场危机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深远,但也给全球金融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这场危机的教训和启示。
第二章:过度信贷与监管缺失日本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过度信贷,这种过度信贷主要表现在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高容忍度和对借款人的宽松放贷。
这种高容忍度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极为恶劣,因为它鼓励了银行和借款人的激进风险行为,进而导致了资产泡沫。
但是,一方面,银行由于背负了太多的不良贷款,于是只能继续放贷,以求得更多的收益,进一步加剧了信贷的过度。
另一方面,日本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是监管不力。
他们未能实现对银行进行充分的监管。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金融危机的教训,要求银行采取更为谨慎的放贷政策。
同时,强化对银行的管理监管,防止他们出现类似于激进放贷的现象。
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监管不力对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第三章:资产泡沫与买方市场资产泡沫是日本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之一,资产价格如同一个气泡逐渐地膨胀起来后最终破裂,带来了一系列的市场崩溃和金融危机。
这样的泡沫主要是由于过度信贷所引起的。
过度的信贷导致了资产价格和房价的飙升,形成了“买方市场”的过程。
这个市场,让银行对于自己的贷款风险做出了不准确的评估,并使得整个市场充斥着夸大的市场信号。
从教训和启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系统中,评估风险是至关重要的,评估标准要以实际市场参数为准,并要尽可能的将人为因素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要警惕资产价格泡沫的,采取合理的措施,纠正市场的偏见并坚守自底的原则。
因此强调对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章:社会保险和金融市场日本金融危机告诉我们,社会保险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金融市场的状况可以对社会保险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摘要】日本泡沫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在日本的一场经济危机,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资产价格高涨、经济泡沫破裂,最终引发了经济崩溃。
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是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保持金融政策的稳健性和谨慎性,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
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告诉我们要警惕经济泡沫的出现,谨慎运用政策工具,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应该及时调整政策,提升监管力度,加强风险防范,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政府干预,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中国经济,启示,总结,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日本泡沫经济是指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发生的一场经济泡沫,这场泡沫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长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了许多教训,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干预措施,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干预过度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衡,产生了过剩产能和恶性竞争,最终加剧了经济泡沫的形成。
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松绑政策也给泡沫经济埋下了隐患,金融机构大规模放贷、资金过度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使得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形成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
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政府需要警惕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类似的经济泡沫风险。
通过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日本泡沫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对于我们研究其形成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其影响
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其影响以上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其影响一.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上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经过30 年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1955~1970 年GDP 年平均增长9.7%,1970~1979 年GDP 年平均增长5.2%,1980~1989 年GDP 年平均增长3.8%,1989 年总量达到50000 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2/3,位居世界第二。
美国打击别国经济的惯用手段,就是制造泡沫,造成他国经济繁荣景象,然后击碎泡沫,让其经济陷入低迷,并通过这种手段使他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装进美国的口袋中。
1985 年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
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
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
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 美元兑240 日元上升到1986 年5 月时的1 美元兑160 日元。
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
这样,到1988 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 美元兑120 日元,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 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
具体的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签定广场协议前后(提前知道协议内容的美国金融大亨可以提前用美圆换取日圆,取得将来升值的最大空间),大量外资潜入日本,为了能够预见的汇率利润----长期单方的升值预期,一定会带动大量的热钱进入大家认为升值的国家,热钱的大量进入,加大升值幅度,最后这个国家必然因为热钱的推动,形成:热钱进入——货币升值——货币升值继续吸引大量热钱的恶性循环。
——热钱逐步进入日本,日圆快速升值2.热钱进入日本后,根据热钱赢利稳定,变现方便的特点,分别进入日本的股票,房地产,实体企业(主要以对赌形式进入),古董文物。
日本金融危机
一、日本金融危机的背景和本质
进入1995年以来,日本金融业的运气极其不佳,坏消息频频传出,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年初,东京协和、安全两家信用社发生挤兑,致使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出资200亿日元才得以解决。7月份,柯斯摩信用社又发生挤兑被停止部分业务。8月份,宇宙、木津两家信用社破产。9月份,兵库银行又创下日本战后第一宗银行倒闭案。11月初,一则惊人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界:日本大和银行因长期非法交易美国国债,导致1100亿日元的巨额亏损。美国联邦和纽约州银行管理当局联合下令,限令大和银行在美国的17家分行及大和信托投资公司必须在3个月内结束在美国的一切业务,撤离美国,并规定大和银行3年内不得在美国重新开展金融业务。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大陪审团还指控大和银行非法隐瞒其纽约分行高达11亿美元的交易损失。如果指控成立,大和银行可能被判处13亿美元的罚款。12月份,日本金融机构在美又爆丑闻,日本野村国际证券公司因违反股票交易规定(未按规定维持足够的资本和现金准备,并提供不实财务资料),被纽约股票交易所处以100万美元的罚款……。
通过对日本金融业目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日本金融业今年以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日本的金融体系缺乏透明度和应变能力。大和银行事件说明,日本的银行虽然拥有庞大的资金量,但是却不很熟悉国际上先进的金融交易,而且也暴露了银行内部管理混乱、信息度透明度低、违法的秘密交易盛行等重大弊端。事件本身使人们确信日本金融系统对海外银行业务疏于管理,可能还有不少潜在的隐患。美国表示无法信任日本银行体系“松散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程序”。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和纽约、加利福尼亚等州银行也认为,大和银行数年来对经营信息,特别是巨额亏损秘而不宣是与整个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相违背的,这会对联邦管理职能的信心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两次金融危机造成日本整体衰落
两次金融危机造成日本整体衰落重庆社会科学院丁新正日本的衰落是客观事实,对于起因,则说法不一。
本人认为,日本是被西方的金融经济规则(包括自己)玩死的。
从今起来说,具体表现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日本作为一个狭小岛国,资源匮乏,二战后日本崛起靠的是美国的援助和购买拉动经济,之后日本成功的确立的自身高质量低能耗、国际跨国发展的战略,成为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和成功典范。
但是,日本正是由于依靠外向型出口经济,使得对外依赖度大,当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他的主要购买力受到巨大冲击之后,日本自身也就受到拖累。
一、9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9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南亚、东亚地区的大面积金融泡沫。
再加上美国还与西方各国联手,通过操纵国际外汇市场的走势促使日元升值来打击和制裁日本,日元的急剧升值,无疑使处于萧条、急待恢复的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后果是,破坏了日本国内的价格体系,企业收益降低,资本纷纷外迁转移,国内投资不振;同时,产业空洞化加剧,失业率上升,收入增长停止,消费低迷,从而使日本经济更加举步艰难。
加上美国等国为了本国经济尽快恢复,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保护本国贸易成为他们的一道措施,更成了日本的紧箍咒。
使其本就备受打击的出口业雪上加霜。
日本本国物价本就很高,失业率高,人民不愿花钱,本国消费力疲软。
经济没有国内拉动力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日本本身在经历了十年的经济衰退之后,本身实力大损,不足以消化金融风险影响,造成了日本在金融危机中经济产业进一步衰退。
同时,日本的经济体制本身具有其固有缺陷。
日本是一种政经相互影响牵制的经济体制,使得日本企业发展受限,而日本一直未能完成其在政经混乱关系上的改革,是其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所在。
2011年以来,日本右倾加速,导致中日、中韩关系恶化,特别是中日关系的恶化造中日经济贸易萎缩,使其整体衰退进一步加剧。
金融不稳主导的日本经济停滞与金融政策
金融不稳主导的日本经济停滞与金融政策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的长期经济停滞中,金融因素不仅贯穿始终,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泡沫经济崩溃后银行出现的不良债权问题,贯穿于整个经济停滞期间,不仅严重困扰了日本银行业的经营和引发金融动荡,甚至被认为是经济停滞长期化和深刻化的罪魁祸首。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开始了更深刻的衰退,主要表现在日本金融体制的动荡(金融危机)、不断加重的通货紧缩,以及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货币金融政策的失效等方面。
与金融相关的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诸多因素,其产生和解决都与金融政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日本的金融政策成为争论的焦点。
本文将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期间的金融政策作为主题,分析该时期金融政策作用的理论机制,并对实际效果进行初步的经验研究。
一经济停滞深化与金融调控日本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金融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内容之一,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
因此,日本银行的金融调控方式也随之改变。
此前,日本银行是以“再贴现率”作为直接的利率调控手段,通过变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成本,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同时辅以“窗口指导”的直接控制政策。
金融自由化以后,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以及与再贴现率相关联的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再贴现率对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已经大幅度下降,而且通过“窗口指导”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直接控制更是早已不合时宜。
于是,在1991年,日本银行废除了长期实施的“窗口指导”方式,1995年7月,日本银行宣布短期市场利率作为金融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标志着日本金融调控方针的重大变化,即开始实施短期利率调控政策。
此后,再贴现率尽管仍然起着表明金融政策立场的信号作用,但是已经丧失了实质性金融调控手段的机能。
所谓的短期利率调控政策就是将短期金融市场利率作为金融调控的直接目标,公布短期利率的政策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扩大或收缩市场资金供给,以此改变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的存款额,从而改变短期资金市场的资金供求平衡,使短期利率向确定的目标变动。
日本经济问题的背景,成因及启示
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经济学1班黄诗怡120142160摘要: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让日本经济经历了惨痛的十年。
然而,当日本经历了痛苦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财政调整和企业倒闭后,却在新世纪迎来了它的另一个“失去的十年”的开始。
第一个十年积累的遗留问题延续到了第二个十年,高收入陷阱时期又给日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日本政府错误的政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着日本经济,在借鉴了日本的教训后,中国经济又得到了新的启示。
关键字:失去的二十年、泡沫破灭、高收入陷阱一、日本经济问题的背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被迫大幅升值,其结果使得出口主导型的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为防止经济因出口下降而下滑,日本政府开始实施金融缓和政策,试图通过下调银行贴现率刺激国内需求。
从1986年开始到1987年2月,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先后5次下调贴现率,使之从原来的5%降之2.5%的超低水平。
日本的经济增长,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经济酝酿了巨大的泡沫。
当时经济增长高达 4.5%,股市和房市也迎来空前繁荣时期,但这些都是泡沫。
当时的物价水平,由于日本的升值并没有跟随货币供应量的迅速膨胀而上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虽然下调了5次贴现率)。
根据1988年的数据,当年日本CPI指数的通胀率只有0.2%。
日本政府没有意识到经济泡沫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及时采取紧缩政策。
泡沫终究会破裂,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以地产狂跌拉开序幕。
10年的浩劫遗留的众多问题带给日本新世纪另一个“失去的十年”的开始,与泡沫破灭期不一样,从2001年至今,日本处于高收入陷阱时期。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增长乏力,日本实际GDP从1990年到全球危机前2008年之间,只增长了25%,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处于高收入的欧美经济体。
究竟是什么因素带给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二、日本经济问题的成因首先,错误的政府政策。
在陈述日本经济问题的背景下,已经谈及当时日本政府在日元被迫升值的情况下,为增加货币供给量5次下调贴现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效果却不如预期所想,由于日本经济由大量投机者支撑导致在此之间以产生大量泡沫,政府没有采用紧缩政策,却反其道而行之,加剧了泡沫形成的速度并最终亲手戳破了泡沫。
日本金融危机
1990年,日本股市出现了由3.8万日元至2.9 万日元的暴跌,到9月又跌至2万日元.91年开始, 日本的地价也开始大幅下跌,一般均跌去20%以上, 在经济尚未能及时得到恢复的时候,97年日本又遭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出口萎靡不振,国内需求不旺,银行、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失业,形成了日本的金融危机. 本文试从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这一角度来探讨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对策.日本金融危机的原因从表面上看, 此次日本金融危机主要是由泡沫破裂和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债权引起的.在大量不良债权的拖累下,许多金融机构如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纷纷破产, 大和银行被赶出美国金融市场.但从深层次分析,可发现引起这种相象的多重原因.一.金融方面的原因1.分业经营导致企业成本上升.日本的金融业具有分业经营的特点,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初期,分业经营确实为国家的重点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当时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那时最主要的经济背景是战后资金的严重短缺,而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日本金融业的资金供应已经非常充足甚至可以说是过剩了,再实行分业经营,必然使金融机构利用分业优势形成行业卡特尔, 垄断本行业的资金供应,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同时也导致了"寻租"行为的泛滥.2.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使泡沫经济产生.战后,日本为了减轻企业成本,刺激经济发展, 长时期内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确实这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日本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的七十年代, 仍旧采取人为的低利率政策就必然使大量的资金拥入风险大但利润率高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银行业对此乐此不彼,资产急剧膨胀, 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形成了巨大的泡沫.90年2月,当人们对保持低利率的信心丧失后,泡沫也就破裂了.股价、房地产价格暴跌, 给持股的银行及对房地产贷款的银行留下了巨额的不良债权,使金融机构严重亏损和自有资产严重不足,破产也就不可避免了.3.金融机构透明度不高使日本的金融机构不适应国际化的要求.95年,日本大和银行因长期非法交易美国国债,导致1100亿日元的巨额亏损. 美国联邦和纽约州银行管理当局联合下令,限令大和银行在美国的17 家分行及大和信托投资公司必须在3个月内结束在美国的一切业务,撤离美国, 并规定大和银行3年内不得在美国重新开展金融业务.大和银行数年来对经营信息特别是巨额亏损秘而不宣, 导致了国际金融社会对日本金融业失去了信心, 竞相对日本的海外金融机构的融资征收高达1%的保险费,增大了经营成本,再加上国内大藏省对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率的要求愈发严格, 导致了日本海外金融机构纷纷从欧美金融市场撤回.4.扩大内需不力促进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亚洲国家对日本的商品需求下降,使日本的出口面临一定的困境.同时, 日本由于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家纷纷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使日本的出口重头项目电子产品、汽车等在海外市场受到其他国家本国产品的冲击,出口量也有所下降.在出口不力的情况下,必然需要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从日本国内的消费需求来看,由于97年4月日本政府将消费税从3%提高到5%,个人消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随后许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山一证券的破产又给消费者造成心理上的打击, 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又使消费者对前景的预期下降,消费需求也就无法提高了.由于国内消费需求的下降, 公司利润也减少,而公司利润的减少又恶化了破产和失业,引起了消费需求的又一轮下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利润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欲望也降低,并且银行由于受巨额不良债权的困扰,对企业投资的热情也下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同步下降使扩大内需仅仅成为金融当局的一个愿望.5.日本银行的独立性不强使其对金融危机有错误的对策.<<日本银行法>>规定, 日本银行的使命是必须专为完成国家的目的而行动,为完成日本银行的目的,主管大臣在认为必要时,可以对日本银行发布必要的业务命令.49年修改银行法时,又加入了"政策委员会"一条,政策委员会由日本银行总裁以及国会同意、内阁任命的4个"任命委员"和2名" 政府代表委员"共7人组成,其中政府代表委员没有表决权.从表面上看,四位任命委员对国会负责 ,好象政策委员会具有独立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日本银行总裁在委员会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想法也就代表了政策委员会的金融政策,而总裁的任免权还是由内阁单独掌握的, 从而央行的独立性也就谈不上了.由于央行不具有独立性,在制定金融政策时, 往往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而是要从对选举的影响这个角度考虑,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1987至1989年,当时政府从短期的视野出发,一味追求刺激经济,缩小经常项目顺差, 防止日元升值等物价以外的政策目标,放任货币的过量供给,导致了1988--1993年的资产膨胀、资产贬值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二.政治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日本政府的更迭是十分频繁的,无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各个政党为了自身党派及小集团的利益,置国家经济于不顾,极力反对其他党派的经济政策,推销自己的经济政策,使日本的金融改革计划屡屡搁浅, 对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策也是各执一词.党派斗争的结果是政府倒台屡见不鲜,不仅金融危机是政府盲目刺激经济的结果, 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也有党派斗争所引起的处理不及时、对策有失误的原因.三.经济方面的原因进入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经过高速增长后,再依靠原有产业的扩大再生产已不能取得原来的高额利润了. 而日本又由于经济的增长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这部分资金必然会选择利润率更高的场所.当时日本未能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向高精尖技术的方向发展, 也就未能给这部分资金提供充分发挥利用的场所, 于是这部分资金在政府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引导下,大量拥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90年,泡沫破裂了,大批的证券公司、银行和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形成了这次金融危机.另外, 近年来日元一直走势疲软一方面有日美存在较大利率差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有日本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必然结果.日本对金融危机应采取的对策从短期来看,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1.解决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 日本发生这次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良债权的拖累, 因此解决不良债权也是当务之急.对自身经营确实难以为继的银行,要实行" 公营承接银行"制,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破产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承接过来,实际上是实行国有化,利用国家信用令投资者增加信心. 对于那些因不良债权的拖累而使自有资本严重不足的金融机构,则要采取以下措施:(1).注销巨额坏账.巨额坏账注销后 ,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自有资本严重不足,二是严重亏损 .自有资本可以补充,而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的盈利来弥补.(2).抛售所持有的股票以充实资本金. 将手中所持有的收益性差的股票抛售,不仅减少了不良债权,还可以增加自有资本的流动性,得到的资金也可以用来充实自有资本.(3).国际国内同步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对银行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据日兴证券公司介绍,如果日元升值30日元,以外币结算的资产换算成日元就会减少,那么所有大型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将提高0.6个百分点.2.刺激消费及投资,扩大国内需求.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在出口乏力的情况下,除了扩大国内需求也就别无选择了. 而扩大内需又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1).财政政策.首先是全面减税,减轻公众的压力, 使他们有钱可花;其次是出台新的景气政策,通过扩大对公共品的需求来扩大内需.(2).货币政策.主要是降低利率.虽然日本长期以来实行低利率政策给自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目前降低利率的好处还是很大的:能够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与消费,促进日本经济的好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并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财政政策会更快地见效.但也不能只采用财政政策而忽视货币政策,二者必须结合运用.从长期来看,则应采取以下对策:1.应当看到, 日本这次金融危机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想尽快结束危机并消除后果是不可能的,只能缓解.因此,日本不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能去适应这种经济衰退,在调整中发展,以免留下新的更大的隐患.2.继续改革金融体制. 日本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不仅针对日本国内的金融问题,还顺应了金融国际化的潮流,把它继续进行下去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1).取消分业经营制度. 分业经营制度的必然结果就是形成垄断,不利于公平竞争,这与市场原则是格格不入的. 为此,必须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业务领域中的相互准入,最终彻底拆除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防火墙".(2).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长期以来,日本金融业的经营状况一直是一个"黑箱", 民众对他们的经营业绩不甚了解,这次发生了金融危机,使民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日本金融机构隐瞒自己的真实战况,使他们失去了国际金融界的信任,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经营成本,也为自己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设了一道樊篱 .由此可见,增加透明度不仅是国内民众的要求, 也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必备条件.(3).通过修改<<日本银行法> >提高日本银行的独立性.这一点已经做到了.(4).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改变过去的以"护卫舰" 制度为基础的日本金融制度.(5).设立固定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 以解决金融业的不良债权问题.民间企业可以设立"讨债公司",参与不良债权的回收业务,帮助金融机构讨债,也可以设立股份制的" 不良债权回收机构",负责收购和处理不良债权.3.实行适度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目前,日本由于日元的急剧贬值使其进口商品价格更低, 带动国内商品及劳务价格下跌,可以说日本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这时实行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对发展经济是极为有利的, 一方面它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人们的信心, 更何况国际上也公认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4.确立一个正确的经济增长点.八十年代以来,日本一直想把住房当做自己的经济增长点,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加以控制,地价狂炒 ,使日本成为世界房价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普通职工又买不起,形成了严重的泡沫.我认为把房地产作为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点也未尝不可, 但要有国家相关的政策加以限制,使它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龙头,不要成为带动泡沫经济的龙头.另外,日本还可以考虑以高科技产业作为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扩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改革原有缺乏活力的科研体制,尽量发挥各类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简析日本经济泡沫成因
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简析日本经济泡沫成因日本经济泡沫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出现的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它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对日本经济泡沫成因进行分析时,货币政策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货币政策直接涉及到货币供应、利率水平以及对经济周期的调控,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与发展与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增加了货币供应,导致了日本国内的利率水平低廉,同时也刺激了信贷的扩张。
随着货币的宽松和信贷的扩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水平也随之暴涨。
这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形成了巨大的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泡沫与货币政策还有着诸多微观层面的联系。
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企业的投资扩张,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进一步推高了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形成了资产价格的恶性循环。
这也使得企业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对房地产和股市的投机,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过度投机现象。
这种投机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过度泡沫化,导致了整个经济的不稳定和不健康的发展态势。
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相伴随的还有金融监管的松懈。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信贷活动都明显增加,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把控和管理也相对松懈,甚至违规违法的行为时有发生。
这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不健康,一旦泡沫破裂,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和负面效应也将会大大加剧日本经济泡沫危机。
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与货币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刺激了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也助长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整个经济的粉饰性增长和不健康的发展态势。
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避免过度的货币宽松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1990年1月,日本股市结束了长达5年的牛市,开始了崩盘,这次股市崩盘成为日本经济多米诺骨牌倒塌的开始,接踵而至的是房地产的崩盘和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衰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未能完全从这次崩盘中恢复过来。
无数的人流离失所,生育率严重下降,直到现在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仍然不得不在外打工补贴家用。
那么日本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日本二战战败之后,接受了美国的单独占有,美国一开始还将日本作为自己的敌对国,但紧接着的美苏冷战的开始让美国重新布局国际战略。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桥头堡和代理人,对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美国不仅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赔款,更在60年代的朝鲜战争时期,从日本订购了大量的军事订单,帮助日本利用军工迅速完成工业化升级。
现在的三菱、丰田等企业公司,都是在朝鲜战争时期通过生产武器完成的崛起,后来才在此基础上向汽车领域进行了转变。
也许是二战时期,核武器给日本留下的心理阴影太大,日本政府对科技发展十分重视。
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到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从美国大量购买新兴技术专利,花重金挖科技人才。
由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态度,大量人员、技术、资本都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促成了日本60-80年代的工业化大发展。
日本由于二战损失了大量人口,为了鼓励生育,将女性结婚年龄降至13岁,并在一段时间内规定一家要生育五个孩子。
而且日本在7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
为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日本在1968年,二战之后仅仅用了23年,就成为了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银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资源调配作用。
日本政府先是规定了固定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同时不允许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确保了银行的利润和居民对银行的信心,继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为工业发展做好了资金来源的储备。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分析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寻其长期低迷的原因,其有信服力的解释有这样几种:1.金融体制的缺陷与泡沫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日本的融资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在大量中小企业与房地产业的资产泡沫破灭后,形成了巨额的银行不良债权,不良债权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2.企业尤其是国内经济部门的企业效益低下的影响,日本国内企业规模偏小,内部治理结构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创新能力不足,开发新技术提升产业层次缺乏微观基础.3.日本陷阱的出现与宏观政策调控不当的影响。
以上解释归根结底都是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三大需求总量不足以拉动经济的进一步解释.分析一.经济衰退是日本经济体系转型的结果美欧日工业发达国家均属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原则上都是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市场法则配置经济资源,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但是,与日本相比,欧美经济市场调节的比重更高。
所以,日本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关于在市场中和谁交易的问题上,更看重长期形成的伙伴关系,这一点与欧美国家有明显的不同。
在日本型经济体系中,虽以市场经济为法则,但尽量回避市场调节,更多地采用契约关系的方式,长期合作。
此外,从日本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看,行政力量对经济的干预也远比欧美国家强。
就政府的作为进行分类的话,可以把日本称之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美国则可称之为“自由市场经济”。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背景下,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其行政干预力量较强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其改革的原则就是所谓的国际化和自由化。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改革出现了加速度,由于日本政府没有掌握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导致经济滑入严重的衰退。
二金融改革导致金融动荡与经济衰退1997年秋季,在金融层面上以大型金融机构破产、股价暴跌和日元汇率狂泄为表象的日本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引起全球的关注,海内外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这次深刻的日本经济调整同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时间上的巧合,于是,有人甚至把日本同其他遭受危机的国家相提并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解。
1988年日本金融危机_从日本的金融危机看企业融资行为
1988年日本金融危机_从日本的金融危机看企业融资行为日本金融危机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日本金融机构的纷纷倒闭,而金融机构的纷纷倒闭则是由其巨额不良贷款造成的;所以日本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
一、日本存在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贷款是银行和企业借贷行为的结果,贷款之所以会变成不良贷款,与借贷行为的非理性有关(在此暂把理性界定为行为主体的行为是以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因此理性的贷款者应根据借款者的信誉、贷款资金使用风险等情况,在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贷款;而借款者则应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借款成本以及投资项目收益率等决定是采取借款筹资还是采取股权筹资,是向A银行借款还是向B银行借款。
一般情况下,理性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是较高的,只有在预期失效等意外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贷款得不到偿还的现象,所以一个银行若遵循理性的基本借贷原则,是不可能拥有巨额不良贷款的。
由此可见,日本银行的非理性贷款行为对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在不该贷款的时候却仍大幅度地贷款。
大多人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与日本的主银行制融资模式密不可分,因而把金融危机的根源全都归源于主银行制。
但我们必须看到,主银行制作为一种融资模式,它本身并不一定会造成银行的非理性行为。
一般意义上的主银行制是指一个企业与某个特定银行之间保持长期的关系,该企业从主银行那里的借款占该企业借款总额的份额最大,这一融资模式相对于其他融资模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点。
一是企业只要有好的投资项目,一般资金都能得到保障,所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银行作为企业的稳定债权人,对企业的信息了解得比较充分,从而使银行对企业的监管成为可能,且这—监管成本相对于其他债权人和所有者来说要低得多,所以这种融资模式对企业和银行来说都是低成本的。
还由于双方的信息比较对称,因此相对风险不高。
但要使这种融资模式达到上述的效果,得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银行和企业的行为都必须是理性的,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终极目标。
日本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分析3)
日本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分析(3)在这些短期措施基础上,日本金融厅同时制定了中长期监管治理措施:将行政资源尽早投入到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把握和分析上,尽早采取应对措施;明确证券化商品原资产的可追查性;加强对评级公司的监管;强化金融厅的内部体制,设立新的部门专门负责把握市场动态。
日本未进行金融监管大调整的深层次原因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各种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之时,日本并没有采取大的金融监管调整措施,而是基本维持了原有的体制,分析起来,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泡沫经济崩溃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企业及金融机构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金融机构的损失源于两方面:一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变成了坏账;二是银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及土地抵押的价值急剧贬值。
泡沫经济崩溃后,实体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衰退,金融机构则因为坏账缠身而长期挣扎在破产边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资产负债表极其虚弱的日本金融机构雪上加霜。
直到2003年后,日本金融业才伴随着企业界走出衰退,通过合并、改组等开始逐步走向振兴。
对过往金融危机教训的总结使得日本各界对于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清醒、理性的认识,不盲目夸大金融以及金融市场的作用,对于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传统上,日本的银行为日本企业的高速发展和扩张提供了大量资金,二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大衰退则从反面证明了,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泛滥不仅导致金融危机,而且会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
因此,已往的经验教训使日本的金融机构增强了控制风险的意识。
在2007年经济开始好转之前,日本政府和社会主要集中精力应付解决自身经济危机问题。
无论是日本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还是《金融商品交易法》,都没有关于购买类似美国次级贷款资产证券的直接限制。
而根据2008年1月的统计,日本一共购买了140亿美元的美国次级债,其中商业银行占63亿美元。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日本是最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借鉴日本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邢福俊 · 成 吉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之时,以1997年11月24日日本山一证券公司向日本大藏省提出“自主停业”申请为标志,拉开了日本金融危机的序幕。
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所诱发,而日本则主要是由于其国内金融体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脆弱性所引起的。
而我国目前金融体制上存在的脆弱性,与日本的状况则十分相似。
因此,仔细分析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对于我国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健全金融运行机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1997年,日本接连不断地发生金融机构倒闭和破产的事件,给日本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日本第七大证券公司三洋证券公司、第11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位列第四的山一证券公司、德阳城市银行、日本骨干证券公司———丸庄证券等纷纷倒闭或破产,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不仅震撼了日本,也晃动了世界。
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给日本的股市、汇市乃至整个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引以为鉴。
一、内部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日本金融也一样。
我们只有找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才能为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服务,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通过了解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全貌,我们认为,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因素。
1.不良债权严重。
据日本官方在1997年公布的数字,其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为50万亿日元,而据日本的经济学家估计,最少为400万亿日元。
这就是说,官方的数字是大大低估了不良债权的数额,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
但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预测,都不能不说不良债权严重是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罪魁祸首,这么说一点也不算过分。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不良债权严重是其发生的最直接的主要原因。
自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以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就成为日本经济中最严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1986~1990年间的经济泡沫使日本资产价格暴涨,人们以价格被大大高估的资产如股票、房地产等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贷款;但自从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在1991~1997年间,这些资产的价格发生了暴跌,大幅贬值使贷款难以回收,因此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债权。
同时,由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纷争,往往出现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搅在一起的状况,也无疑增加了解决不良债权的难度,从而使金融机构本身对于不良债权处理缓慢,造成了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纷纷将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国外,使日本金融机构失去了投资者有力的支持,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金融宏观监管无力。
日本政府对于金融宏观监管无力,是日本金融体系本身的脆弱性所在,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系统原因。
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应是包括监控协调者、业务运作者、社会监督者这样“三位一体”的完善体系。
而日本金融危机的发生,正是在最上层的监控协调者这一环出了差错。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速列车进入90年代后速度骤减,几度达到零或负值。
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日本经济去年增长率仅为0.5%。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却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的监管失灵,风险管理不力。
尤其是当一些上市公司在年终结算时为了避免出现账面赤字而将贬值的股票进行非法转卖,对此管理当局监管不力,作用变得荡然无存。
这无疑为其进行非法交易提供了无形的帮助,实际上是纵容犯罪。
3.公司信誉低下。
以山一证券为例子,它曾向黑社会组织“总会屋”缴纳保护费,曾从事向大客户提供保障投资回收的非法交易,还涉嫌挪用客户保证金、非法向法人机构贷款等。
这些事件使山一证券声名狼藉,公司信誉极其低下,造成了顾客“挤兑”现象,纷纷提出保证金,或转移到其它的证券公司,从而导致其破产倒闭的发生。
在银行业,“人情贷款”、“优惠贷款”等层出不穷,没有真正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也使银行的信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1997年,当山一证券破产后,国际权威资信评估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等对日本金融机构的等级评估纷纷下降,相当多的公司得到了A-的信用评级,甚至一些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被评为B级。
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性部门,公司的信誉等级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它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
所以,日本的一些公司信誉低下,往往成为其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4.政府一味扶持保护。
日本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对本国金融机构的保护和扶植,大藏省曾多次声明决不让20家大银行和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倒闭,并向这些金融机构提供多种保护,创造了日本大型金融机构不倒的神话。
例如在1965年,日本政府就曾向当时濒于破产的山一证券公司实施“特别融资法”,向该公司提供了所需的无担保贷款,使山一证券公司得以起死回生。
同样,日本政府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也都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这样做的结果是助长了它们违法经营的势头,造成了对政府的过分依赖,然而这并没有使它们从根本上加强对于公司的管理。
5.市场竞争的结果。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优胜劣汰,日本许多金融机构倒闭也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现象。
尤其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日新月异,服务手段多样化,如果谁还是单纯依赖政府、一味靠拉关系进行市场竞争,而不从改进公司的经营管理出发,那么它面对的只能是退出市场这一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二、外部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它往往能够加速事物的发展。
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本原因是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但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加速了其危机爆发的进程。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于日本的金融市场实行了自由化,所以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就更加强烈。
尤其是日本政府鼓励外国券商进入本国金融市场,这就给日本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很大压力。
在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的股市中股票价格纷纷下降,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奏响了“前奏曲”。
2.大量国际游资的存在。
目前,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使得国际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游资,以寻求利润的增长点为目的,四处游荡。
由于日本已实现金融自由化,这些国际游资有可乘之机,对日本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三、借鉴与思考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金融作为一种市场媒介,它有着自身的脆弱性。
所谓金融的脆弱性,主要是指由金融体系所产生的有可能影响、破坏本国及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和效率的因素,包括银行不良贷款过多、资本充足率不高、金融机构经营利润减少等。
这些,已经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关注。
此外,金融宏观调控无力,也是金融体系的缺陷。
在我国现阶段,一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尚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经营利润相对于国外的大银行来说又显得较低,不良债权较多,都显示了我国的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而这些,与日本金融业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有效地防范于未然,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深化。
1.切实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建立起“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
从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政府对于金融业宏观调控无力,是其金融危机爆发的系统原因。
我国政府在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切实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
我们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和证监会的外部监管为主导,商业银行和券商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立体金融监管体系。
对于中央银行(或证监会)来说,要按照集中审批、统一监管、属地管辖的原则,通过重申、细化、调整和充实等途径,健全和完善中央一级的金融监管责任制,并把监管职责分解到各个监管职能部门;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金融监测和预警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或券商)来说,则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强化规范经营的管理,以切实防范风险。
最后,上面这两个层次的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管理和经营业绩,以利于社会的公开监督。
2.严格经营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认真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充实经营资本金,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中国城市金融1998.5 对银行贷款中大额款项的管理,事先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尽量采取抵押担保贷款的方式,以减少风险。
对于投资银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指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要严格委托手续。
投资银行主要从事一种委托代理工作,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对它们开展业务工作时的每个手续环节,都要严格加以规定,以防止“地下交易”的产生。
3.金融机构要真正实现公司化运营(央行、政策性银行除外)。
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实现公司化运营,要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主负亏、自我约束”。
目前,我国许多金融机构资产经营质量低下,不良债权过多,达不到“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商业银行法》规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特别是“软着陆”得以成功实施后,广大群众对银行的资信信赖程度较高,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得以有序运行。
所以在现阶段,要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快实行金融机构的公司化运营,以实现政企分开,轻装上阵。
4.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目前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实现风险转移的时机尚不成熟。
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作法,建立不良债权的担保抵押机构。
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债券化。
金融机构通过将应收账款以适当的贴现率兑付给应收账款购买机构或者以此为抵押发行定期可流通债券,进而置换出资金,并能够转移风险,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有步骤地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经营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向金融自由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还不很完善,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因此不能急于实现全面的金融自由化。
无论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还是日本、韩国的金融动荡,都与金融的自由化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1997年11月,由于日本实现了金融自由化,日本股市受到了国际投机资金的冲击,股市暴跌,更加剧了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步伐。
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可急于从事。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责任编辑:郑垣)“我谈21世纪工商银行改革和发展”有奖征文启事 1998年,是工商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一年。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分行长会议精神,展望工商银行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把我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与《中国城市金融》联合举办“我谈21世纪工商银行改革和发展”有奖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