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五次金融危机比较与对策

五次金融危机比较与对策

五次金融危机比较与对策经济观看报报道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开始至今,包括此次次贷危机,差不多发生了五次重大金融危机。

另外三次是:1986-1995年美国储贷银行危机,1990年代芬兰、瑞典、挪威银行危机和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

摩根富林明证券、高盛、中金等国内外多家知名研究机构最新有关报告显示,从危机爆发到政府介入,每次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从危机起源看,五次危机差不多上廉价的资金成本加上金融法规的开放,导致投资风气大盛,刺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飙涨。

同时,最终均有政府介入。

当私营部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金融危机时,政府出面主导包括注资、成立专门资产治理公司以及银行资本再造等是最后的“解药”。

再者,危机历来是“危险”与“机会”的混合体。

摩根富林明证券研究发觉,从往常四次金融危机来看,在政府出面提出大规模挽救方案后,平均而言股市在3个月上涨27%、6个月上涨55%,一年后上涨148%。

另外,除了美国储贷银行危机以外,其余三次危机中,银行类股票表现均为上涨,在3个月、6个月和1年三个时点,最高涨幅高达448%,最低为7%。

就不同点而言,政府在挽救金融危机的时机和具体措施上差不专门大。

大萧条时美联储紧缩政策以及后来的爱护措施让国际贸易完全停滞。

日本银行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态度摇摆不定,致使金融危机耗时10年。

因此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同时关于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大萧条时各国政府各自为战。

相比较次贷危机,各国联手挽救金融体系,幸免了其走向崩溃。

还有,大萧条时股市崩盘前夕,美国实体经济指标差不多显现了下滑。

去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时,美国经济要紧指标还在增长,直到今年第二季度其GDP仍为增长状态。

因此,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体系危机仍在蔓延之中,专门是接踵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加大,这一场“百年一遇”的危机以后走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机构观点和建议西班牙对外银行(BBV A)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这次经济复元时刻相信要较以往长。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金融危机是指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运转失调而引发的金融大动荡。

它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等金融指标急剧恶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投资者基于资产价格急剧下降的预期而大量抛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兑换成货币。

金融危机有局部性的,如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等,也有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

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异同点下面主要对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相同点三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从宏观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从危机征兆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

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时刻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存在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事件。

历经多次危机事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提高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本文将从历次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我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美国发生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动荡。

虽然当时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有限,但这次危机仍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性风险。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经济崩溃,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较大冲击,资本外逃、股市下跌等问题凸显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存在。

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我国勉力应对了这次危机,但也增强了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

四、我国反思与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使得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推行金融创新,拓宽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的分散化程度。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然而,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权力垄断,增强金融市场的自律和风险防控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避免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对涉及金融安全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和追责。

此外,提高金融机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监管,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加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

总之,历次金融危机反思告诉我们,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历史上爆发过的几次著名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历史上爆发过的几次著名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增长。
第二 、 债务 以浮 动利率 为 主 。如 下表 :
部分 国家 18 90年 一 9 1 的浮动利率 负债所 占比例 18 年 国 家
阿 根 廷 巴 西 哥伦 比亚
浮动利率负债比率 国 家 浮动利率 负债比率
5. 83 6. 43 3_ 92 墨 西 哥 秘 鲁 委 内瑞 拉 7. 30 2. 80 8. 14


5. 82
整个拉美
6. 45
资料 来 源 :全 球 视 角 的宏观 经 济 学》 上 海 三联 书 店 , 海 人 《 , 上 民 出版 社 , 1 0 第 0 0页 。
发展 中 国家 的这 一债 务结 构 , 味着 它极 易受 到 意
世界利率的改变而导致债务负担加重。 第三、 债务以私人贷款借款者 为主 , 主要是在 国 际市场上向商业银行借款。如下表 :
成极大 的损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 其传导途径更是迅速 , 对全球经济 的影响可谓“ 牵一发 而动全身 ” 。本
文对历史上爆发过 的几次著名的金 融危机进 行篙要的比较分析, 人更容 易了解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使
关键词: 金融危机 ; 银行危机; 借贷危机 ; 比较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1 F
文献标识码 : A
DOI1 .9 9 .s .6 2 0 0 .0 01 .1 :03 6 4i n1 7 — 4 72 1 .00 0 s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 9 1
文章编号 :6 2 0 0 (0 0 1— 2 — 2 1 7 — 4 72 1 )0 0 2 0
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 通常是欠国际银行业的债务 ) 。 发展 中国家在 2 世纪 8 年代大举利用 国际金融市 0 0 场借举外债。这些外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 第一 、 外债增长速度 决, 债务规模 比较大。 整个发 展 中 国家 的对 外 债 务 在 2 纪 7 0世 0年代 初 约 为 50 0 亿美元 , 而到 了 8 年代末 已突破 10 亿美元 。在这 O 00 段时 间发 展 中国家 的外债 规模又称金 融 风暴 , 指一 个 国家 或几 个 国 是

全球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比较及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比较及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比较及启示提要美国次贷问题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被认为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它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重要影响。

本文比较本次金融危机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起源地、货币制度环境、政府救市政策、形成原因等方面的异同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差异;相似性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都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两者都带来了股市崩溃、高失业、银行倒闭、通货紧缩等危害。

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大萧条进行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把握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两次危机的差异性(一)危机起源地不同。

本次金融危机是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泡沫导致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下,进而引起全球流动性的紧缩。

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前,房地产自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成为美国经济又一轮增长引擎,同样出现了近八年的长期繁荣。

美联储长期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范围内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再次威胁经济发展信贷急速膨胀引发过度消费,并导致房市泡沫过度膨胀而破灭。

资本市场中高度衍生化的金融产品设计者的道德缺失和投资者的贪婪同样聚集大量金融风险,金融杠杆率过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全面崩溃,尤其是几百万亿美元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直接消灭了大批流动性,更为严重的是,金融机构或破产或转型或追求资产安全,纷纷在场外金融衍生品上去杠杆化,使各国央行释放的流动性陷入“流动性黑洞”,全球一度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局面。

关于大萧条的起源地,笔者以为大萧条虽以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的崩溃为导火索,但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在1929年之前就遭受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袭击,这说明当时欧洲经济危机至少部分独立于美洲发展,大萧条若简单地解释为是以美国为起源地是有失偏颇的。

以德国为例,在一战后它的财政金融就一直处于混乱状态。

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 几点认识

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  几点认识

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几点认识班级:2012级金融数学与统计专业姓名:马一晨学号:2012114037纵观近几年来的金融危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国次贷危机、越南外资危机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三次金融危机让人们对外资利用、金融衍生品、信用评级等多个方面有了全面的认知和进一步的改革经验。

如果说08年越南的外资危机是由于外资利用不当,09年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是由于财政政策失误,那么美国次贷危机则是由外资利用、政策失误、金融衍生品滥用、监管措施漏洞等多个复杂的因素构成。

可以说,美国次贷危机是前者的综合。

而其相同的便是,都不约而同的充当了多米洛骨牌的第一张,造成了区域乃至全世界的金融震荡。

认真了解和研究这三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分别对三次有代表意义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了外资适当引入、人民币汇率等多方面金融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金融危机、衍生品、信用风险一、越南金融危机的形成及根源 (1)二、希腊信用危机的形成及根源 (1)三、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根源 (3)四、小结 (4)五、两种问题在我国的现状 (6)1、关于我国外资利用的讨论 (6)2、人民币汇率的讨论 (7)六、参考文献 (8)一、越南金融危机的形成及根源:在全球经济的版图上,越南并不起眼,然而这个国家却在21世纪后不声不响的进入了经济快车道,2000年至2007年,越南经济平均增速达到7.5%,2006年股市涨幅145%,07年头两个月上涨51%,似乎一颗新的经济明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07年的股市暴跌、房价跳水、汇市走低逐渐拉开了越南金融危机的序幕。

回过头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越南当局多年来都在追求吸引大量的国际热钱。

一方面为了促进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越南政府制定了比较激进的外资政策,大量的外资涌入虽对经济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国内资产价格被进一步推高,产生明显的经济泡沫。

美国次贷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摘要:金融危机已经成为经济中的常态,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近二十年发生的两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进行对比。

分析了两次危机的特点和共性,揭示出金融危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美国次贷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比较一、两次危机的概述(一)美国次贷危机2006年,美国房地产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出现危机前兆。

2007年4月,曾为全美第二大次贷公司的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

2007年7月,以贝尔斯登两支次级债基金停盘并引发大量类似基金评级大幅下调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低价收购,美国政府加大紧急救助力度,危机态势在随后几个月略显平缓。

2008年8~9月,以“两房”被接管、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并购、大摩和高盛放弃独立投行身份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第二轮冲击来临并在欧洲等国引发连锁反应,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危机,即申请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发问题;第二阶段是流动性危机,即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相关金融机构不能拥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应对债权人的变现要求;第三阶段是信用危机,即公众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引发恐慌。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贬值,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当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将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

11月中旬,韩国爆发韩元危机,同时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与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东南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直至1999年结束。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6月~12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投机者瞄准泰铢注入大量热钱,迫使泰国政府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对策

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对策
中的中小企 业筹 资较 为困难 。
2 O世纪 8 0年代 拉美债 务危机 分 析
2 0世 纪 8 0年代 ,由于债 务结构 的不
合 理 ,拉 美 地 区 爆 发 了有 史 以 来 最 大 的~ 场 债 务 危 机 。 这 场 危 机 持 续 时 间 长 ,涉 及
击 了投 资 者与 消 费者 的信 心 。政 府干 预 过 度 、竞 争 力下 降 以及被 迫 的 “ 制转 体 轨” ,是 深层次 原 因。 日本政 府主导 的赶 超型 经济 下 , 主导产 业选 择失误 , 量资 大 金投 向房 地产 及 相关 产 业 ,泡沫 经济 造 成 赤字 财 政政 策效 果 不 明显 、内需难 以 启 动 。产 业结 构 至今 仍 是 以汽车 和 家用 电器 等 传 统工 业 为主 ,而 同期美 国大 力 发展 高 科 技产 业 特别 是信 息 产业 ,促 进
面 对 严 重债 务 危机 ,各 债 务 国纷 来 了 巨大
灾难 ,本 文 将 对近 3 0年 来 的 经 济金 融 危机 的影响和 对策进行 剖析 。 关 键 词 :金 融危 机 经验
采 取 了一系列 措施:控制现 金支 出 。 2 在 0
日本 经 济 衰 退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和技 术 发 展方 向选 择 不 当 ,影响 产业 升 级 。融 资政策 ,支持银 行大量 贷款 ,出现 问题 由政 府帮 助 解决 ,助 长 了银 行放 贷 的 随意性 。间接金融 不够 发达 , 缺乏风 险 投资 机制 , 新兴产 业 、 高科技 企业和 创业
经 济 破 灭 以 来 , 日本 以 赤 字 财 政 政 策 为
通 货膨 胀 率 达 到 了历 史 最 高 水 平 ,甚 至 出 现 了恶性通货膨 胀。

全球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比较及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比较及启示

危机是美 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和房地
刚性管死, 弹性管活, 建立起合法、 有序、 集约 集约用地; 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切实保 的农地利用制度。应把基本农田不折不扣落 护农民土地权益;进~步调整土地收益取得
实到地块 , ‘ 变 总量控 制” 空间控制”一经 格局, 为“ , 合理分配、 使用土地收益: 进一步发育 划定就是“ 禁区 ”必须“ , 管死 ” 除了关乎国 农地流转市场 , 。“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总之 , 无 家全局 、 有利于区域生态改善的重大工程 ( 论是新农村建设 ,还是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 如 南水北调) 不得不占用基本农田外 , 其他项 目 与完善 , 都要立足 当前 、 眼长远 , 我们 着 统筹 建设一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对必须 占 用基 安排、 科学规划, 广泛听取基层和农 民群众的 本农 田的项 目, 要按照当地征收征用土地 的 意见和建议; 要尊重 自 然规律、 经济规律和社
( 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保护耕地、 四) 特别 从土地的收益中拿出更大的比例用于支持新
是保护好基本农 田。新农村建 设中, 必须继 农村 的建设,让农 民更多收益 。国土资源部
续完善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 李元表示 ,明年中央和地方土地收益直接用 “
农 田保护制度 , 还应该进一步探索 建立和完 于支持农业发展 的数量将大大增加,预计将 善最严格的适合我 国国情 的耕地保护 制度, 超过 100 ,0 亿元 ”三是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 ;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 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 出让收益用于失 是对于非农建设经批准 占用耕地 的, 按照“ 地农 民社会保障 、 占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 农村基 多少 、 多少” 垦 的原则 , 由占用耕地 的单位 负 础设施建设、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和风险备用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回顾20世纪以来的各次重大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已经远远超过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很多官员和学者甚至将本轮危机与大萧条相提并论。

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它甚至比大萧条更为严重。

一、世界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1、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融 指 标 在 短 期 内急 剧 恶 化 , 险 不 断 累积 , 风 而使 整 个 经 济
受 到严 重 破 坏 。
部Hale Waihona Puke 已成为不 良资产 .银行不 良资产 占 G P的 2 3 D — %
( 日本 G P总值为 5 0万亿 日元 ) 99年 , D 0 。1 8 日本 收紧货
币 政 策 , 破 资 产 泡 沫 。9 0年 股 市 崩 溃 , 9 年 房地 产 刺 19 1 1 9
关 键 词 : 济金 融 危 机 ; 因与 规 律 ; 经 原 比较 ; 示 启
中图 分 类 号 :¥ 1 9 F 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3 9 3 (020 - 0 3 0 Ohl.9 9 .s.0 3 9 3 .0 20.0 10 - 0 12 1 )3 0 4 - 3 D 0 6/i n10 - 0 1 1.31 3 js 2
H圳

翌 兰曼 垦舅目 曼j曼 垦l 曼 舅l 羹垦 ! 曼 l 璧
近三十年 来主要 金融 危机 的比较研究
王 玉鉴
( 中国进 出口银行 , 北京 10 3 ) 0 0 1
摘 要 : 发 的金 融 危机 是 全球 经 济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本 文 回顾 了近 三 十年 来 六 次 影 响较 大 的金 融 危 机 , 点 分 频 重 析 了金 融 危 机 爆 发 前 的共 性 特 征 , 总 结 其 原 因和 规 律 , 而 通 过 对 比 历 次金 融 危 机 的救 治措 施 , 炼 出对 我 国 经 济 并 进 提 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有益的启 示。
近 3 年 来 , 世 界 范 围 内 发 生 了 拉 美 债 务 危 机 0 (9 2 18 年 ) 日本 经 济 衰 退 (9 0年 )欧 洲 货 币 体 18 - 9 3 、 19 、 系 危 机 (9 2 19 19 - 9 3年 ) 墨 西 哥 金 融 危 机 (94 19 、 19 - 9 5 年 )东 南 亚 金 融 危 机 (9 7 19 、 19 - 9 8年 )美 国 次 贷 危 机 及 、

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对策

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对策

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对策摘要:近30年来,世界上爆发过几次比较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这几次经济金融危机,尤以本次美国金融风暴为代表,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灾难,本文将对近30年来的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对策进行剖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验近三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了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目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等几次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就近30年来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各国紧急应对措施做一概括分析,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启示与建议。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分析20世纪80年代,由于债务结构的不合理,拉美地区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

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债务数额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债务危机使拉美国家面临巨大的还贷压力,还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首先受到波及的则是社会开支。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用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食品补贴等方面的开支人均减少30%,人均教育经费由1980年的91美元减至1985年的66美元。

各国还普遍减少了许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如墨西哥政府放弃了改建首都自来水供水系统计划。

民众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社会动荡加剧,罢工、街头抗议、甚至哄抢超市的事件时有发生。

拉美债务危机,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甚至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

面对严重债务危机,各债务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现金支出。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国会监督与批评政府利用预算灵活性条款扩大支出超过国会授权的额度;及时披露预算执行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了审计署,智利政府没有责任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制定财政绩效指标。

财政部使用这些信息建立了财政绩效指标体系,在讨论年度预算时作为背景资料提供给国会,这些举措在一些拉美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如智利实现财政盈余,阿根廷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明显改善等。

历次金融危机成因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历次金融危机成因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一、世界几次主要金融危机的成因1.1929-1933年金融危机及其形成机制。

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最先发生在1929年,大量经济学家对其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研究。

费雪认为,在经济高涨和繁荣的状态下,市场参加者会由于盲目的乐观而产生过度负债。

当负债过多,以至于全社会由于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偿还到期债务时,就会出现以破产、失业和货币流动速度下降为特征的金融危机。

米什金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他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内在特性使其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这种困境传递到经济的各组成部分,进而产生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

托宾和沃尔森也认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紧缩过程中银行业出现恐慌,会迫使企业清偿债务,增加企业破产数,进而引发经济危机①。

简言之,费雪、米什金等人核心思想是,金融危机是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的一种金融现象,而危机的产生和积累主要源于市场上的非理性和非均衡行为。

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则具有不同的思路。

他们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失误积累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其突出表现是:重要金融机构破产,引发银行业恐慌,存款货币按照乘数数倍紧缩,引发银行偿付能力下降并相继破产。

布鲁纳和梅尔茨也认为,即使在经济平稳运行时,央行对货币供给控制不当会导致货币紧缩,危及银行偿债能力和打击存款人信心,进而加速银行破产。

总之,货币主义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失误,而主要途径是银行体系负债减少,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2.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及其形成机制。

欧元产生以前,为抑制汇率的不稳定性,欧共体开始探索采用类似固定汇率制度的汇率机制。

但是,欧洲汇率机制并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作用,反而成为金融工具严重失控引发货币危机的典型案例。

关于欧洲货币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投机者的信念和预期可能导致政府捍卫或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第二,投机攻击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但是危机并不仅由此产生,关键还要看政府预测和判断,政府和市场相互作用才真正促成了危机。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摘要。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深重的灾难,还有关于危机的思考。

“经济学是健忘的”,历史很容易重演。

因此,对各类危机进行比较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这两次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方面分析,讨论二者的异同点,并最终得出这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比较分析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分析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出口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巨大。

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基本相似,同时它们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它们对发达国家需求的变化和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敏感。

例如1996年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而这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90年代转为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

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一次重击。

(2)“泡沫经济”也是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

当时,亚洲经济的繁荣发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的巨额收入使得大量资金进入这个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

因此,亚洲经济工业化进程被缩短,货币化程度过高,多余的货币没有实际的劳务和商品作为依托。

(3)国际游资的参与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时,以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资基金在亚洲兴风作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的巨大压力,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2、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1)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

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并通过投资银行对其进行证券化,卖给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者。

这不仅使银行将资金回收,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还使得所有相关的金融机构串在一起,同时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使风险不断放大。

(2)信用风险管理不严格。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假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长,因此,发放贷款时就不考虑借款人的信誉。

国际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比较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比较研究

国际司:国际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比较研究过去十余年间,全球范围内先后爆发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亚洲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两次危机虽然在不同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尽管如此,对两次危机的爆发原因、应对措施和效果等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来预防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两次危机爆发原因比较(一)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普遍认为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东亚国家过快地开放本国的资本账户。

上世纪90年代早期,大量外资流入东亚国家,其中主要是短期外债和证券投资,直接投资比重相对较低。

外资流入在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造成金融机构面临显著的“双重错配”。

一方面,由于本国金融机构举借大量外债,同时发放大量本币贷款,使其资产负债表面临货币错配;另一方面,由于外债大多期限较短,而本币贷款大多期限较长,使得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面临期限错配。

“双重错配”表明东亚国家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脆弱性。

一旦外债到期后不能展期,金融机构将面临收缩长期资产的窘境。

而外资流出将导致本币贬值,使金融机构面临外币负债膨胀的风险。

实际上,外资流入在1997-1998年间突然逆转,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而东亚国家金融机构的“双重错配”,加剧了外资流出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冲击,是导致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重要原因。

二是危机爆发前东亚国家本币汇率显著高估。

1990-1997年间,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均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仅韩国在1993年存在例外)。

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需要通过本币贬值来实现再平衡,但由于当时东亚国家均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本币汇率未能及时调整以反映出口竞争力的变动。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1637年郁金香狂热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固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大崩溃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一致程度的下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2009年的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然而,“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综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银行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均可见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以往几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为本次金融危机拨云撩雾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贷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

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做过多高风险的贷款。

1985-1989年,北欧三国(芬兰、瑞典、挪威)房价与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

房市股市荣景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人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与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后来政府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特别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固及民间消费行为。

政府介入: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政府陆续采取不一致方式拯救市场。

金融危机事件的全球比较分析

金融危机事件的全球比较分析

金融危机事件的全球比较分析一、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涉及股票市场、货币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多个领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全球金融危机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特点、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以期为今后的金融市场稳定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起因。

该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市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普遍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市场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为主要资产的市场,这些贷款由低信用度的借款人持有。

这些次贷贷款在精明的投资者之间往返买卖,形成了高风险、高回报的利润。

然而,2007年,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激增,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市场受到极大冲击。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进而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三、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一场以房地产及股票为主的泡沫经济。

在此期间,经济和股票价格飞速涨高,导致许多不透明的谎言和市场情况,投资者对风险认识不足,对泡沫经济进一步的买入进。

1991年,房地产市场崩溃,危机降临,整个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被称为“失落的20年”。

日本泡沫经济的危机一方面是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却是受政策失误引发的,其中最糟糕的政策失误之一就是大规模的银行信贷刺激政策,致鼠导到日本银行在1990年代初期面临大规模的信贷违约。

四、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1998年,东南亚地区爆发了金融危机。

该危机起源于泰国,但很快扩散到其他亚洲国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亚洲货币及股票市场崩溃,货币贬值及资产价格下跌,大量资本外流。

亚洲金融危机的危害有限,并且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如逐步开放经济市场、重视金融稳定机制、强化外汇储备等。

尽管如此,该危机仍然告诉我们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五、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面对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和全球化趋势,各国政府和企业应紧密协作,采取更加适用不同经济市场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王玉鉴2012-3-28 9:04:17 来源:《海南金融》 2012年第3期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六次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共性特征,并总结其原因和规律,进而通过对比历次金融危机的救治措施,提炼出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金融危机;原因与规律;比较;启示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拉美债务危机(1982—1983年)、日本经济衰退(1990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等六次涉及面广、影响大的金融危机。

从全球范围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提高经济体系的弹性,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我国在后危机时代需要重点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一、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基本情况这六次典型的金融危机共同表现为:起源于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力,造成金融体系混乱,并突出表现为绝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恶化,风险不断累积,而使整个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一)拉美债务危机(1982—1983年)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金融危机起源于外债引起的货币危机。

当时,西方商业银行看好拉美和东亚国家的发展势头,在政府担保的背景下,大力向其贷款。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三个拉美大国的净银行债务从1977年的365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末的3350亿美元,约为发展中国家总外债的一半,对外借款成为这些国家为贸易赤字融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利率大幅度提高,投向拉美国家的资本有减少的趋势。

但这时,拉美国家总体负债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借款国平均每年要用其出口创汇的50%以上来还本付息。

1982年,墨西哥宣布不能按时还债为先导,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爆发。

(二)日本经济衰退(1990年)1985年,五个发达国家达成“广场协议”,同意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促使美元贬值,日元、马克升值。

日本经济因日元升值而受挫,日本政府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价格猛涨,形成“泡沫经济”。

同时,日本银行实行超低利率政策,储户对银行丧失信心而发生挤提,导致银行最终破产倒闭和政府提供大量援助,产生了银行危机。

1985—1989年,日本银行贷款的增加额为128万亿日元,其中62万亿是贷向不动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0世纪90年代,银行的贷款的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不良资产,银行不良资产占GDP 的2~3%(日本GDP总值为500万亿日元)。

1989年,日本收紧货币政策,刺破资产泡沫。

1990年股市崩溃,1991年房地产价格狂跌,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长期衰退。

(三)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爆发,根源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均衡,其导火索是芬兰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实行自由浮动。

当时,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变,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提高。

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一直不景气,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

但统一后的德国出现了财政巨额赤字,政府担心通货膨胀和社会问题而提高利率,引起了外汇市场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

(四)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1982年的债务危机后,1986年的石油价格暴跌再次重挫墨西哥经济。

经过艰苦调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墨西哥通货膨胀得以控制,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猛,墨西哥中央银行积累了几十亿美元的储备。

但是,北美自由贸易同盟于1994年初生效。

1994年12月20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贬值,通货膨胀再次飙升,墨西哥经济重新陷入严重衰退。

(五)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7年泰铢贬值开始,危机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形成一场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台湾、韩国、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的金融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波及到美国、新西兰及欧洲。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国际货币投机者洞悉了泰国经济金融体制的脆弱和缺陷而进行的趋势性投机,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六)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规,为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次贷市场急剧扩大。

同时,金融机构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信用增级后,受到各国投资者的欢迎。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规模,从1995年的65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末的1.3万亿美元。

但从2004年中期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房贷利率也随之攀升,加剧了贷款者的还贷压力。

2007年,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攀升,并衍生出一系列事件(诸如贝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洲银行收购等),演化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二、六次金融危机前的共同特征分析(一)经济持续增长掩饰了经济结构问题以东南亚为例,泰国、韩国和菲律宾在1997年前已连续15年保持6%~8%的经济增长。

而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保持在4%左右。

其中,1987—1990年日本GDP实际增长率分别高达4.9%、6.0%、4.5%和5.1%,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4年危机前,墨西哥同样经历了较长的经济繁荣期。

总的来看,在这些经济体持续繁荣的吸引下,资金不断投入,加剧了经济体的不平衡,经济结构问题被表面上的持续繁荣所掩盖。

(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经济持续高增长以及政策因素吸引了外部资金的大量流入,使这些国家更容易受到反向资本流动的影响,尤其是在外部资金以流动性极强的短期债务和热钱为主要形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如,危机前的泰国为吸引外资,实施了一系列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措施,鼓励从国外以低成本借入美元,导致资金大量流入。

墨西哥以及其他拉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危机前,都经历了大量外资流入的情形。

(三)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各国为维持固定且相对较高的汇率,导致国内流动性明显增多。

例如,1981—1997年,韩国、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各国国内信贷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3%、17%和25%。

而金融自由化使外币贷款非常容易。

比如,墨西哥利率自由化改革使银行以粗放扩张来降低成本,银行贷款以每年20%-30%的高速增长。

日本在经济泡沫时期,金融资产收益大幅上升,促使企业大举从银行贷款并投资金融资产,法人企业在1985—1990年间共筹集405万亿日元中,有185万亿来自金融机构贷款。

(四)普遍的过度投资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信贷快速增长和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乐观预期下,危机前各国普遍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资产价格泡沫隐现。

例如,1986—1995年,韩国、泰国以及印尼等国的投资占GDP平均比例分别高达33.9%、36.3%和32.6%,导致电子、汽车等一些关键工业部门以及房地产出现生产过剩。

1990年前,日本兴起投资股票和土地热,企业和个人大举借贷投资金融资产和土地。

(五)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大量资金转向投机性强的资本市场。

例如,日本股票市值从1981年的81万亿日元剧增至1989年的527万亿日元,而同期日本GDP增长不到一倍,股票市盈率已达到250倍的异常水平。

危机前,泰国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比高达25%,商品房空置率偏高,股市、楼市乃至整个经济出现过度繁荣。

1993年末,危机前的墨西哥股市也同样极度繁荣,以美元计价的股价达到1985—1989年平均水平的10倍。

(六)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危机前,这些国家贸易状况不断恶化,逆差持续扩大,造成了对维持本币币值的信心丧失,使得经济在外部冲击面前不堪一击。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平均70亿美元猛增到1975年的310亿,逆差的持续增加使得这些国家大量依靠对外债务融资,从而增加了利息负担。

1990—1996年,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7%,而且由于不恰当地维持高汇率使得竞争地位不断下降,外界对泰国维持币值能力的信心开始动摇。

(七)货币普遍被高估危机前,这些国家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例如,在“广场协议”背景下,日元兑美元汇率由1984年的251上升到1986年的160。

泰国、墨西哥等国在危机前都选择了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本币逐渐被高估。

三、金融危机的救治措施比较(一)财政政策发生金融危机时,这些国家出现了货币大幅贬值,为防止财政大幅恶化,这些国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例如:拉美债务危机时,各国要求压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欧洲货币危机时,英国政府减少对外举债,缓建一些政府的工程项目;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国要求政府官员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出国访问;马来西亚1998年政府支出削减18%,部长工资降低10%等[1]。

(二)汇率政策世界银行统计,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比例始终高于固定汇率国家。

发生经济金融为危机时,汇率动荡,为控制汇率暴跌局面,有关中央银行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国动用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印尼也多次进场干预,具有一定成效。

(三)货币政策发生经济金融危机时,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管理,控制货币发行量,尽力使货币增长率同经济增长率相一致。

例如: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时,部分央行审慎地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并对中长期贷款贷前进行了严格的审批,对市场流动性也作了从紧管理。

东南亚及金融危机时,马来西亚、菲律宾都对房地产业的贷款额作了限制。

(四)消费政策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始终是救治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例如,日本为振兴萎靡不振的经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利率,居民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减税购买住宅使东京等大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量大幅回升。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国鼓励国民购买国货,多次举行“泰人助泰、食国产、用国货”的廉价国货集市。

马来西亚号召国民减少进口货的消费,韩国也大力提倡使用国货。

四、启示(一)深入客观分析金融危机的实质有助于准确认识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危机的发生虽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特别要注意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结构性矛盾的积累问题,微小的外部冲击都可能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

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有利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