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案例04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案例04: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一、墨西哥货币危机的成因近年来墨西哥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实行了稳定汇率的政策,即利用外资的流入来支持本已非常虚弱的本国货币,使新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仅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
但由于外贸赤字的恶化,外国投资者信心动摇,在资本大量持续外流的压力下,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贬值15.3%。
然而这一措施在外国投资中间引起了恐慌,资本大量外流愈加凶猛。
墨政府在两天之内就失掉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少于一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政府不得不被迫宣布让新比索自由浮动,政府不再干预外汇市场。
几天之内新比索下跌了40%。
墨西哥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从1990年起,其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每年流入量达250至300亿美元;其次是实际汇率逐步持续上升,损害了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增加到每年约23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再次是国内储蓄率急剧下降,上1990年的19%降到1994年的14%左右,同时,国内投资和生产率停滞,经济成长率仅为2%。
第二是墨政府推行控制通货膨胀措施之一的稳定汇率政策时间过长,使外国投资者觉得这是一种隐含的“汇率保障”,为他们减少了风险,因而吸引了外资证券投资的涌入。
然而大部分外资被用来增加消费,投资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这就使整个经济过分依赖外资。
一旦外资流入减缓,外汇储备就大量减少。
外国投资者一旦察觉,便开始把投资于股票证券的资金回撤回本国,由此触发了危机。
二、美国救援了墨西哥1995年初墨西哥发生的“龙舌兰酒效应”使金融监管当局谈“酒”色变。
分析家的分析表明,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如果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不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则美国将在墨西哥的销售额1995年减少100个美元,使本来贸易赤字高企的美国外贸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墨西哥比索危机起因经过结果启示

阿根廷比索危机国际金融论文目录一、危机的起因、经过、结果 (3)1、危机的起因 (3)(1)汇率和利率政策失当 (3)(2)债务负担沉重 (3)(3)经济结构脆弱 (3)(4)政局不稳 (4)2、危机的经过 (4)3、危机的结果 (5)二、危机的影响 (5)三、阿根廷比索危机的启示 (6)1、维持金融稳定 (6)2、钉住汇率制度的应用要把握进退时机 (6)3、增强民族经济的竞争力 (7)4、管理好政府债务 (7)5、逐步完善国家银行对金融体系的调控手段和机制 (7)四、参考文献 (8)阿根廷货币名称为比索。
80年代后半期,阿根廷靠印刷钞票弥补财政赤字,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
梅内姆政府执政期间,为遏制通货膨胀,将本国货币比索与美元挂钩,采取比索与美元1:1的固定汇率制度。
德拉鲁阿上台以后,沿用了这种固定汇率制度。
机械地实行这种汇率制度虽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维系阿根廷比索的美元价格急剧增长,比索的币值因而也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从而大大削弱了阿根廷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失业率大幅增长。
一、危机的起因、经过、结果1、危机的起因自1997年起,阿根廷的经济便开始由黄金发展期走向了衰退,虽然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在2001年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究其原因如下:(1)汇率和利率政策失当20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采取货币局制度[1],实行比索与美元1:1的固定汇率,在美国经济的繁荣时期,这一制度为阿根廷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阿根廷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这种固定汇率制度反而牵制了阿根廷经济的复苏,比索币值高估,削弱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难以拉动经济增长。
(2)债务负担沉重2001年,阿根廷外债高达1540亿美元,比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还要多。
相反,受连续多年经济衰退的影响,阿根廷还债能力不断减弱。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二战后50年间,墨西哥通过奉行积极的进口替代发展政策,逐渐建立了工业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新兴工业国的大国发展模式。
1992年,墨西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3030美元,是拉美国家中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国。
鉴于其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墨西哥一向被称作经济改革“样板”和投资“热点”。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墨西哥却突发了一场金融危机,不仅造成本国金融市场严重混乱,国家财政濒临崩溃,而且波及邻近国家,震撼了全球金融界。
一、危机发生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概况二战结束后到80年代初这段时间,墨西哥是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国家,政治形势比较平稳,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
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多年中,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7%。
虽然其人口年增长率高达3%,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可保持3-3.8%的增长率。
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墨西哥以其政治稳定的特点有力地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产业部门发生了深刻的结构变化。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50年的20%降至1980年的9.3%,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比重大幅上升。
1980年,制造业所占比重已由在1950年的17.8%上升到24.1%,从而使墨西哥由战后落后的农业和矿业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逐步变为经济结构多样、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国。
在经济和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城市化和商业及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墨西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
在全国2800万劳动力中约只有600万人从事农牧业,城市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2%以上。
商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从20世纪70年月起,XXX选择了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愿由此快速实现工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是,由于墨西哥经济、技术落后,缺少必要的中间投入品,在实施进口替代计谋的过程中,不能不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中间产品。
墨西哥金融危机:热钱成为幕后推手

者就疯狂抛售比索, 抢购美元 , 导致 比索汇率急剧 下跌 。 面对几近失控 的局
面 , 西 哥 央 行 迅 速 抛 售 十几 亿 美 元 来 平 抑 汇 率 。 相 对 于 汇 市 的 巨 大 抛 墨 但
压, 十几亿美元只是杯水车薪, 根本无法抑制墨西哥比索的跌势。 墨西哥汇率
4 ETEI 8训 sR R 2口 Fl ^ 口I 0B 口 I N l
1 9 年 底 , 钱 迅 速 逃 离 , 天 之 内 墨 两 哥 比 索 94 热 三 兑换 美 元 的汇率暴 跌了4 .7 商 接 引发 了墨 两哥 金 21 %, 融 危机 。 而今, 美国量化宽松政 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等刺 在 激下, 自美欧 日的大 量 热钱正 囤积香 港 , 机 进入 内 来 伺 地进行投机 。
墨西哥 金融 危机 ● ■ 热钱 成为幕后推手
文/ 本刊记者 高潮
引
 ̄ 2l年7z以后,前9 " —直风平浪静的香港港 币 oo o 3 4a - 兑换人 民币市场突然变
得异常 火爆,大 JJ 、、 J的外币 兑换 点,均不 约而同 出现 了 队兑换人 民币的场面。 地 排
9 底 时,0 年香港8亿元人 民币 月 21 0 0 兑换限额还剩下一半,但到 了 0 底剩下的4亿 元 1月 O
目 前包括 中国在 内的新兴
市场均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热钱压 力。有港媒报 道 , 目 前约有 60亿 港元屯兵香港 , 50 伺机进八内地 ,其中就 包 了 O 括 携9亿美元卷土重来的索罗 斯。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披
值 , 国投资者 大量撤 走资金 , 外 墨西哥 外汇储备 在2 日至2 2 内锐 减近4 亿美元 。 0 1 天 H 0 墨西哥 金 融市场陷入_片混乱。 曾几何 时, 墨西哥在 拉丁美洲被 称为经济 改革的典 范, 并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 “ 墨西哥 模式” 尽管在 18 年前的2 年内, 。 98 0 墨西哥曾有4
墨西哥金融危机

五、教训与启示——对中国的启示
产业结构调 整适度 我国的产业 结构调整不可 “一蹴而就”, 既不能超前于 经济体制改革, 也不能落后于 他国。 合理的汇率 制度 中国目前采 取的汇率制度 说是比较好的 保守选择。在 人民币升值不 利于出口的情 况下应该大力 发展内需。 政局稳定 即使金融体 系不够完善或 存在危机,也 能够有时间进 行调整和化解 危机。
银行缺乏有效监管机制,信息披露不足,资产 质量恶化,流动性负债以每年43%的速度扩张。
4.政府政策不当、经济结构失调
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资本短缺,而资 金来源不外乎有两个渠道:国内储蓄+国外投 资。在国内储蓄率很低的情况下,适当利用外 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裨益。但不可盲目利用外 资却忽视了国内的资本积累。
1.国内政局不稳, 社会动荡
危机!
3.固汇制度的 不合理性
2 .“飞燕式资 本”占比过大
1.国内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农业的持续衰退、政府对 农业的补贴减少和外国农 产品的大量进口造成数百 万农民破产。 同时12月塞迪略就任总统, 群众抗议州长选举不公正
1994年1月东 南部恰帕斯州 印第安农民发 动武装暴动, 农民与萨帕塔 解放军进行激 烈对抗。
1993年,虽然 通货膨胀率下 降到9.3%。但 外汇储备的大 量减少使墨西 哥政府又迎来 的新的难题— —固汇即将瓦 解。
3.固定汇率制的不合理性 官方汇率变化
3.固定汇率制的不合理性 由于CA账户赤字,进口量大,大量外汇储备被用 于购买进口商品,外汇储备被不断耗失。 (Transactions Demand)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央行要再外汇市场上卖外汇 买本币,外汇储备进一步被耗失,增加了墨西哥应 对危机的脆弱性。 (Precautionary Demand)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原创]墨西哥金融危机
![[原创]墨西哥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57eb4ee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f.png)
案例四: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对墨西哥债务危机的思考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萨利纳斯担任总统后,为了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债权国的债务压力,墨西哥政府根据“华盛顿共识”的要求进行改革,开始实施空前的私有化工程。
首先,借助外国资本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单方面降低贸易壁垒,实现资金和贸易的自由流动,使墨西哥成为美国制成品的第二大销售市场。
⑧其次,墨西哥与美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在1993年加以实施。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政治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协定承诺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应对墨西哥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把改革写入协定将会大大减少墨西哥放弃进行经济改革的可能性。
⑨“华盛顿共识”并没有改善墨西哥吸引外国资本投资的环境,反而导致在美国众多企业和产品涌入后,墨西哥大批民族企业垮台,⑩改革引发了国内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高失业率、贫困化,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正等结构性问题。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时,比索迅速下滑至交易区间的下限,萨利纳斯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冒险措施,如发行短期债券“tesobons”,将价值300亿元的债券与美元汇率挂钩。
这种债券销售容易,但到期兑现困难,除非比索贬值的压力得到缓解。
但发行“tesobons”,使墨西哥赢得必要的时间,萨利纳斯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墨西哥股票市场攀升、全球原油价格上涨的基础上。
由于短期债券“tesobons”的数额庞大,且又与美元相联系,因此墨西哥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墨西哥政府实施有限制性的比索贬值,但不能阻止国内金融资本外流。
按照“华盛顿共识”经济改革模式,克林顿政府原先预测墨西哥大选后资本流动会恢复正常。
[11]但美国人想象的结果没有出现,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表示,不应该再允许墨西哥从美国借款来支持已经高估的比索。
墨西哥政府只有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需要兑现230亿美元的“tesobons”债券。
墨西哥政府面对的困境是,如果为了将外国资本留在国内而将利率提得很高,投资和就业就会受到破坏,流入国内的外国投资将大大减少。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被认为是新兴市场国家在“新兴市场时代”爆发的第一次金融危机。
虽然这一危机产生的“龙舌兰酒效应”早已消失殆尽,但它留给人们的启示依然是非常深刻的。
一、背景自80年代中期以来,墨西哥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实行对外高度开放和国内经济改革及政策调整,取得了宏观经济形势改善、经济相对稳定增长的积极成果。
但与此同时,在经济指导方针上也出现较严重的偏颇,造成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矛盾激化、政局不稳的后果。
墨西哥金融风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一)改革开放步伐过快,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削弱1985到1987年,墨西哥通过取消大多数商品进口的配额控制和许可证制度,分阶段减免关税,改革海关制度,推行金融市场自由化、单向的贸易自由化计划。
继1986年加入GATT 后,1992年墨与美国、加拿大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94年生效。
与此同时,在国内推行经济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改革和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步伐过快,幅度过大,造成对国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冲击。
贸易自由化使国内企业被骤然置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广大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在对外开放和宏观经济改革各项措施中得益最大的是实力雄厚或有着跨国公司背景的大企业、财团。
金融业、服务业、与外贸相关的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相比较之下,其他行业则出现萎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
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国营企业私有化计划,大量国营企业被出售,公共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
这种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被削弱,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二)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部资金流入墨国内资金的积累远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增长,国内储蓄率在14%上下徘徊,国内投资率也只是稍高于20%,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资金。
金融危机真相1994墨西哥

《金融危机真相》试读: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在20世纪大部分年份里,墨西哥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而它碰巧位于美国这样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的南部。
墨西哥的繁荣始于20世纪70年代。
到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已经把它的经济转变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兴市场的成功史话。
相继上任的墨西哥总统--何塞·洛佩兹·波蒂略、米格德拉·马德瑞德(Miguel de la Madrid)和卡洛斯·萨利纳斯(Carlos Salinas),都是制度革命党(PRI)人--在1976~1994年期间建立了"新"墨西哥形象。
随着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缔结了于1994年1月1日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墨西哥的前景更加乐观。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比索突然遭受巨大的抛售压力。
在几天时间里,比索对美元的比价降到了先前的一半以下。
一次大规模宏观经济紧缩紧接着出现,破产像野火一样蔓延,墨西哥人民开始经历巨大的经济痛苦。
墨西哥什么出了问题?弗兰西斯科·希尔·迪亚斯和奥格斯特·卡斯特斯这两位墨西哥银行的经济学家研究了这场危机并说道:"我们发现明显的证据,墨西哥经历了一场由政治引起的投机性攻击,而不是一场基于真实经济混乱的危机。
"然而,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会看到比索的贬值实际上源于真实经济影响。
正确的事后分析必须从墨西哥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
墨西哥的"爬行钉住"汇率制的运行机制如下。
从1991年11月11日开始,墨西哥银行将比索对美元的价值固定在一个官方干预的区间内。
比索对美元的上限是3 0520。
下限每天按0.0002比索扩展,也就是说比索逐渐贬值在理论上是允许的。
最低限价上的这种日常变化在1992年10月21日每天被增加到0.00 04比索。
尽管实施了比索稳定化计划(要求政府随时按照钉住汇率购买比索),墨西哥利率和美国的利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墨西哥债务危机分析

墨西哥债务危机分析——原因分析、比较分析一、墨西哥债务危机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墨西哥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对工业化的强烈追求与薄弱的现实基础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一方面,由于墨西哥曾沦为宗主国的殖民地,“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在这个国家的民族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因而它在取得政治独立后,渴望加速经济发展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尽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另一方面,墨西哥面临薄弱的经济基础,即资金十分匾乏,无力大规模投资,资本积累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此,墨西哥大举借债发展本国经济。
应该说,外部资金曾推动墨西哥经济稳定而高速的发展,在举世瞩目的“墨西哥奇迹”之后,7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5%,其中“石油繁荣”时期(1978~1981)各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2%、9.2%.、8.3%和8.1%。
但与此同时,墨西哥惯台高筑,10年中外债总额增长近20倍。
纵观这一时期的外债膨胀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埃切维里亚政府时期(1970~1976),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公共与私人外债由50亿美元增至近300亿美元,增长了5倍;第二阶段波蒂略政府时期(1976~1982),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2%,外债总额又增长2倍。
到1982年年底,墨西哥外债高达876亿美元,负债率(外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3%,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额占本国商品和劳务出口额的百分比)为75%,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临界线(分别为5%~20%和20~25%)。
这年经济增长率降到-0.6%的本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墨西哥终以支付危机为爆发点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深渊。
这次危机较1940年、1953年和1976年的3次大危机更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整个80年代未能摆脱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墨西哥债务危机的爆发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无法逆转的客观原因。
可以说,这次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墨西哥超国力的高速发展战略和无节制的举借外债是70年代末外债过度膨胀的重要原因的话,那么到80年代墨西哥经过经济调整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困境,则主要归咎于不利的外部环境。
1982年墨西哥危机

1982年墨西哥危机1982年墨西哥危机,是指墨西哥在1982年遭遇的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对墨西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拉丁美洲地区产生了重大的震动。
1982年墨西哥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墨西哥政府大规模借款,用于实施各种经济发展计划。
然而,由于石油价格下跌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墨西哥的债务开始快速积累。
同时,墨西哥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不合理的财政赤字和过度依赖外债。
到了1982年,墨西哥已经举债过多,无法偿还债务。
在过去几年中,墨西哥不断借贷并推迟偿还,以维持其国际储备和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做法已经失去了持续性,导致墨西哥无法继续借到更多的外部资金,并遭遇了银行系统的崩溃。
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宣布无法支付到期债务,将其外债支付延期。
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投资者纷纷撤资,导致墨西哥比索贬值和通货膨胀上升。
为了控制危机,墨西哥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实行外汇管制和提高利率。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成功稳定墨西哥的经济,相反,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
墨西哥的通货膨胀率飙升到超过100%,失业率也不断攀升。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墨西哥社会陷入混乱状态,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
墨西哥政府在危机爆发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重建市场信心。
其中包括削减政府支出、降低通货膨胀率、推行自由化政策和吸引外资等措施。
然而,这些改革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社会保障。
墨西哥危机对整个拉丁美洲地区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墨西哥作为地区的经济大国,其崩溃激发了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并引发了区域性金融危机。
多个拉美国家相继违约,并遭遇了类似的经济困境。
总的来说,1982年墨西哥危机对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这场危机也使得墨西哥在经济政策和金融体系上进行深刻的改革,并对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南亚_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经济纵横》1998年第2期●金融论坛●东南亚、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启示张 岗 一、东南亚、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导致了泰铢的贬值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与此同时,泰国的股市、债市也发生暴跌。
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结果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印尼盾、菲律宾比索都发生了7%-30%的贬值。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它国家共160多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下,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的共同干预之下,这场金融危机才得到缓解。
国际金融投机者冲击东南亚各国货币的压力也才减轻。
这便是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股市下跌、货币不稳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由此,不仅使我们想起两年多以前,即于1994年底至1995年初在墨西哥爆发的那场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上任伊始的墨西哥新政府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的汇率贬值15%,从而引发了墨西哥金融市场的极大动荡。
在之后的48小时内,比索汇率再度贬值15.3%。
由于公众对墨西哥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缺乏信心,比索连续贬值。
最终美元对比索汇率由1∶3.74跌至1∶5.9,贬值达60%。
比索的暴跌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各种资本从股票和证券交易市场中撤走,爆发了金融股市暴跌。
发生于墨西哥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波迅速危及世界货币和股市的稳定,拉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的股市大幅下挫。
这就是席卷全球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相隔两年多发生的这两次金融危机,其发生都具有相似的经济上的结构性原因。
二、东南亚、墨西哥金融危机起因的比较分析墨西哥金融危机原因。
到1994年底以前墨西哥一直被称为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成功“典范”,被作为经济改革的“样板”,而成为投资的“热点”。
但在这种表象之下,却孕育着极大的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墨西哥长期的外贸逆差,消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引发比索大幅贬值,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
海洋工程融资租赁墨西哥项目失败案例

海洋工程融资租赁墨西哥项目失败案例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外海的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原油外泄已整整过去5年,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2010年4月20日,BP租赁的“深水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并沉没,导致11名工作人员死亡,319万桶原油持续泄漏了87天。
近1500公里海滩受到污染,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盖,并引发影响多种生物的环境灾难,当地渔业和旅游业都受到波及,成为美国“史上危害最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
尽管BP公司今年3月声称,由于各方给予史无前例的关注和清理工作,当前墨西哥湾环境表现出强劲的回复迹象。
但美国当局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环保部门NOAA和EPA、内政部和农业部,以及受油污影响的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得克萨斯州回应:“BP在评估完成之前过早且不恰当地得出污染造成的影响结论。
”如今,黑色原油仍堵塞着小型湿地的边缘,工人们继续清理海岸线上的焦油球和巨大的风化石油沥青。
国家野生动物联盟最近一份报告显示,约20种海洋植物和鸟类健康受损,2010年参与喷洒散油剂的人们正饱受头痛、恶心等症状的困扰。
路易斯安那州牡蛎养殖业商人塞瑟瑞(Al Sunseri)抱怨,自己135年历史的家族生意被BP漏油事件毁了,不仅销量减少2/3,他们再也无法向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牡蛎。
此前,世界大战、经济萧条和飓风等自然灾害未受影响其生意。
当地其他渔业生产情况也类似。
海鲜包装厂经理皮尔森(Trey Pearson)表示,漏油事件后,公司营业额下降40%,却只得到25000美元的和解协议。
该公司和其他墨西哥湾沿岸8000多客户向BP提出起诉,目前仍有5000余件是未决诉讼。
BP表示,漏油事件后已在清理、法律和解、刑事处罚、海洋测试及各种其他名目上花费超过400亿美元,后续的民事罚款数额还尚未裁定。
事实证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将继续钻探,联邦政府开放了更多的勘探领域;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和应对计划也不能保证事故不会再发生。
案例二十: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一、案例介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墨西哥当局放宽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全面开放金融证券市场,外资大量涌进墨西哥,至1994年达730亿美元,但其中70%~80%属于有价证券投资。
由于金融投资的特点是追逐高额利润,缺乏稳定性,具有很强的投机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瞬间抽走,转移他国。
1994年西方经济开始复苏,利率随之上扬,加上墨西哥政局不稳,一些外国投资者便开始大量抽走资金,结果造成外国资金大量外流,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动用国际储备干预外汇市场。
当1994年12月1日,墨西哥新总统塞迪略就职时,外汇储备所剩无几,已无法维持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因此,墨西哥当局决定通过比索一次性适度贬值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阻止资金外流,稳定外汇市场,并于1994年12月19日深夜突然宣布比索贬值15%。
在国内外金融界事先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极大的恐慌,人们纷纷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降。
中央银行一天之内抛售几十亿美元,仍无法抑制比索汇价跌势,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干预外汇市场,比索与美元实行汇率自由浮动,结果不可收拾。
12月2日外汇市场收盘时1美元兑换3.987比索,跌到12月27日的1美元兑换5.75比索,1995年3月9日,美元兑换比索已跌破1:8.9。
比索大幅度贬值导致股市行情狂跌。
12月20日一天之内墨西哥股票交易所的收盘价下跌6.26%,至1995年1月10日,股票市场价格按美元计算下跌50%。
外国资本纷纷外逃,国际储备大量流失,由1994年11月的170亿美元陡然下降到1995年1月6日的55.46亿美元,月余时间减少100多亿美元。
因比索贬值与物价上涨互相攀升,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银行利率不断上场,大批企业陷入资金困难。
1995年1月上旬,全国加工工业协会的8万家企业中的2万余家因资金困难陷入瘫痪。
一些靠进口零件进行生产的工厂,由于比索贬值引起成本上升而被迫停产,造成职工大批失业。
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来龙去脉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江时学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财政部长塞拉在与工商界和劳工组织的领导人紧急磋商以后,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将被扩大到15%。
这意味着比索将被贬值。
尽管财政部长塞拉表示,比索汇率浮动幅度的这一变动是为了使货币当局在管理比索的币值时拥有更多的灵活性,但是这一不大的贬值幅度导致人们纷纷抢购美元,因为他们深信,这一贬值意味着盯住汇率制难以为继。
墨西哥中央银行进行了有力的干预,但在“羊群行为”的刺激下,外国金融投机者和本国投资者依然担心1982年的债务危机会重演。
仅在短短的2天时间内,墨西哥就损失了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0亿美元的储备。
12月22日,即在宣布贬值2天后,墨西哥政府被迫允许比索自由浮动。
这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因为自由浮动后比索又贬值了15%,更多的外资纷纷逃离墨西哥。
与此同时,股市也大幅度下跌。
一场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终于成为现实。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无怪乎国外学术界亦将这一金融危机称作“比索危机”。
但是,贬值并非必然会诱发危机,因为墨西哥在1954年和1976年实施的两次贬值并没有带来危机。
可见,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系列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发生质的变化的必然结果,不是墨西哥政府所说的“运气不好”。
概而言之,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用短期外资弥补经常项目赤字。
如果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而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2)以“汇率锚”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却高估了比索的币值,因为比索的贬值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也不足以抵销墨西哥通货膨胀率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从而打击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据估计,在1991~1993年期间,比索累计高估了26%。
94年墨西哥与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概述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
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
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
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l美元,狂跌13%。
21日再跌15.3%。
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
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
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
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数跌6.26%。
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
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数已跌至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2881.17点已累计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比索贬值的幅度。
为了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过多方协商,推出了紧急经济拯救计划: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货膨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
为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关,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损失,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的信心。
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原因根源显而易见,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
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无法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率。
那么,墨西哥为什么会面临外汇储备不足的困境呢?萨利纳斯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把比索钉住美元)。
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
比索危机的形成机理分析
比索高估造成经常项目逆差——经常项目 逆差需要外资的大量流入来弥补——外资 流向逆转引发金融危机。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墨西哥金融危机
(一)比索高估造成经常项目逆差
1、比索汇率长期高估的原因 造成比索高估的主要原因是墨西哥政府出 于反通胀的目的,把钉住美元作为“名义 锚”,长期维持比索对美元的汇率稳定。
墨西哥金融危机
比索危机的背景
到90年代初,美国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还更多地利用贷款的附加条 件,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 改革,推销“华盛顿共识”。
墨西哥金融危,墨西哥 的三任总统德拉马德里(1982-19 88年)、萨利纳斯(1988-199 4年)和塞迪略(1994-2000年) 都致力于经济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模式转 换,把“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 作为经济改革战略的两大支柱。
(二)经常项目赤字主要靠外资流入弥补
1991年至1992年,墨西哥国内实 际利率高达20-25%,远高于国际市 场利率。墨西哥政府还通过种种优惠政策 吸引外资。同时,墨西哥的外债规模也不 断扩大。
墨西哥金融危机
(三)外资抽逃引发比索危机
1、美联储连续提高美元利率 2、墨西哥出现国内政治动荡
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
比索危机的背景
墨西哥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 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的 转变;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宏观经济 形势曾一度有所好转。
墨西哥金融危机
比索危机的背景
新自由主义改革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第一,国有企业私有化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第三,民族企业陷入困境 第四,国家职能明显削弱 第五,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濒发。
墨西哥金融危机 完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发生了一个 重大变化,即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的直 接投资(FSFDI)迅速增长
2021/4/13
发展过程
•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 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 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 換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 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 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 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 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2021/4/13
墨西哥发生 了一场 比索汇 率狂跌 股票价 格暴泻 的金融 危机
2021/4/13
2021/4/13
•
2021/4/13
• 1995年初墨西哥发生的"龙舌兰酒效应"使金融监管当局谈 "酒"色变。分析家的分析表明,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三大贸
易伙伴,如果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不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则 美国将在墨西哥的销售额1995年减少100个美元,使本来 贸易赤字高企的美国外贸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2021/4/13
1.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也产生冲击作用。由于阿根廷、 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国家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相似,都不
同程度地存在债务沉重、贸易逆差、币值高估等经济问题,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这些国家。由于 外国投资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机扩展到全拉美国家,纷纷 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引发拉美 股市猛跌。在墨货币危 机发生的当天,拉美国家的股票指数同墨股票指数一起下 滑。其中巴西股票指数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 利下降3.4%。 1995年1月10日股价指数与1月初相比,巴 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证券交易所分别下跌9.8%和9.1%,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下跌 15%,秘鲁利马证 券交易所下跌8.42%,智利证券交易所下跌3.8%。同时拉 美国家发行的各种债券价格也出现暴跌。在股市暴跌中, 投资者从阿根廷抽走资金16亿美元,从巴西抽走资金 12.26亿美元,相当于外资在巴西投资总额的10%,整个拉 美证券市场损失89亿美元。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 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二战后50年间,墨西哥通过奉行积极的进口替代发展政策,逐渐建立了工业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新兴工业国的大国发展模式。
1992年,墨西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3030美元,是拉美国家中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国。
鉴于其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墨西哥一向被称作经济改革“样板”和投资“热点”。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墨西哥却突发了一场金融危机,不仅造成本国金融市场严重混乱,国家财政濒临崩溃,而且波及邻近国家,震撼了全球金融界。
一、危机发生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概况二战结束后到80年代初这段时间,墨西哥是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国家,政治形势比较平稳,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
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多年中,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7%。
虽然其人口年增长率高达3%,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可保持3-3.8%的增长率。
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墨西哥以其政治稳定的特点有力地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产业部门发生了深刻的结构变化。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50年的20%降至1980年的9.3%,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比重大幅上升。
1980 年,制造业所占比重已由在1950年的17.8%上升到24.1%,从而使墨西哥由战后落后的农业和矿业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逐步变为经济结构多样、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国。
在经济和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城市化和商业及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墨西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
在全国2800万劳动力中约只有600万人从事农牧业,城市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2 %以上。
商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从20世纪70年代起,墨西哥政府选择了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希望由此快速实现工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是,由于墨西哥经济、技术落后,缺少必要的中间投入品,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过程中,不得不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中间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
比索大幅度贬值导致股市行情狂跌。 外国资本纷纷外逃,国际储备大量流失。 因比索贬值与物价上涨互相攀升,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银行利 率不断上场,大批企业陷入资金困难。 比索贬值引起成本上升而被迫停产,造成职工大批失业。通货膨胀与 失业扩大并存把大批低收入居民推向极端贫困之中。
背景
1994年年初,由于社会贫富悬殊问 题引起墨西哥恰帕斯州农民武装暴 动。12月19日新政党上台不久,全 国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导致了 金融市场的强烈动荡,外国投资者 担心无法收回债权,纷纷抽回在墨 西哥的投资,这使得墨西哥货币比 索贬值的压力骤然增大。 为阻止资金外流,减少巨额贸易逆 差和国际收支赤字,1994年12月20 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贬值15%, 金融危机终于爆发。在不到一年时 间里墨西哥比索贬值竟达到126%, 震惊了美洲欧洲乃至亚洲。
导火索
美联储提高美元利率,美元走向强势。墨西哥开放了资本账户,在美 元疲软的情况下本国债务美元化现象蔓延。在危机之前,墨西哥的美 元债券数量是1500亿比索,但危机之后,由于比索贬值等因素,墨西 哥偿还了3000亿比索,占GDP的10%。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 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无法 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率。
根本原因
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 政府用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取代一种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券。 当政府宣布比索贬值后,金融投机者便大量抛售短期国债。 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机 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金融 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墨西哥金融危机
基本概述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 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 机。这场金融危机震撼全球,危害极大,影 响深远。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 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这一决定 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 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汇 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l美元跌至3.925比 索兑换l美元,狂跌1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 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 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 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 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 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 见的。
危机教训
作为“新兴市场时代”出现后的第一次大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给人 们留 下了深刻的教训,除必须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外,下面两条也是 值得吸取的教训。 首先,要正确把握实现金融自由化的速度。 其次,必须慎重对待经常项目赤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经济原因
墨西哥金融危机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总结于以下三点: ①金融市场开放过急,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 ②政局不稳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③忽视了汇市和股市的联动性,金融政策顾此失彼。
解决措施
一是接受美国的苛刻条件—同意以石油出口收入为抵押,获得了美国 20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二是政府宣布实施紧缩经济和稳定金融的紧急计划 除举借外债墨西哥政府还采取了下列稳定比索汇率的主要措施 ①实行浮动汇率。 ②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 ③实施全面紧缩计划,紧缩财政,增收节支,限制工资增长幅度。 ④逐步降低利率。 ⑤在国际上发型面值近百亿的美元的政府财政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