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釉下、釉中、釉上的区别
陶瓷分类
陶瓷分类(一)按瓷种分。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日用瓷器、骨灰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普通陶瓷和精细陶瓷烹调器等。
除骨灰瓷外,其余产品又按外观缺陷的多少或幅度的大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等不同等级。
(二)按花面装饰方式分。
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釉上彩陶瓷就是用釉上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700~850℃烤烧而成的产品。
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只能紧贴于釉层表面。
如果用手触摸,制品表面有凹凸感,肉眼观察高低不平。
釉中彩陶瓷彩烧温度比釉上彩高,达到了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
用手触摸制品表面平滑如玻璃,无明显的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制品的全部彩饰都在瓷坯上进行,经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制品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无高低不平的感觉。
色釉瓷则在陶瓷釉料中加入一种高温色剂,使烧成后的制品釉面呈现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如黄色、兰色、豆青色等。
白瓷通常指未经任何彩饰的陶瓷,这种制品市场上销量一般不大。
以上不同的装饰方式,除显示其艺术效果外,主要区别铅、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上。
其中釉中彩、釉下彩和绝大部份的色釉瓷、白瓷的铅、镉含量是很低的,而釉上彩如果在陶瓷花纸加工时使用了劣质颜料,或在花面设计上对含铅、镉高的颜料用量过大,或烤烧时温度、通风条件不够,则很容易引起铅、镉溶出量的超标。
有的白瓷,主要是未加彩的骨灰瓷,由于采用含铅的熔块釉,如果烧成时不严格按骨灰瓷的工艺条件控制,铅溶出量超标的可能性也很大。
铅、镉溶出量是一项关系人体健康的安全卫生指标。
人体血液中的铅、镉含量应越少越好。
人们如长期食用铅、镉含量过高的产品盛装的食物,就会造成铅在血液中的沉积,导致大脑中枢神经,肾脏等器官的损伤。
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基本知识
景德镇瓷器基本知识一、瓷器的发展1、制瓷工艺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
瓷器与陶器的烧制过程非常相似。
但瓷器与陶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瓮、罐、瓶、尊、碗、豆等等。
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
从此以后,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代青瓷发展到顶峰。
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
唐宋时期,白瓷也发展到高峰。
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
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
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都饮誉中外。
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2、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到了清明期的彩瓷的种类有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与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
釉上彩是先烧在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
釉下彩是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青花、釉里红)。
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
二、瓷器的类别1、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器(或者烧成单色釉瓷),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600度—900度)二次烧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2、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彩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陶瓷色釉】八大陶瓷釉面分类及特点分析
【陶瓷⾊釉】⼋⼤陶瓷釉⾯分类及特点分析 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的⽆⾊或有⾊的玻璃质薄层,是⽤矿物原料(长⽯、⽯英、滑⽯、⾼岭⼟等)按⼀定⽐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经⼀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
釉⾯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按烧成温度,可分为⾼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釉、有光釉、⽆光釉、裂纹釉(开⽚)、结晶釉等;按釉料化学成分,可分为⽯灰釉、长⽯釉、铅釉、⽆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釉的发明与使⽤,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
⼤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在烧制⽩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瓷器涌现出了各具时代特⾊的釉⾯,本⽂将介绍⼋⼤釉⾊瓷器。
1、青釉瓷器 青瓷⾊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氛中焙烧所致。
但青瓷中还因含铁量的不同和还原⽓氛的差异,⾊调呈现青黄⾊或黄褐⾊。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东汉时开始成熟。
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肃等地的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了⼤量的青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瓷窑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种类繁多,质量进⼀步提⾼。
南⽅和北⽅所烧青瓷各具特⾊:南⽅青瓷⼀般胎质坚硬细腻,呈青灰⾊,釉⾊晶莹纯净,常⽤如冰似⽟来形容。
北⽅青瓷胎体厚重,釉层玻璃质感强,流动性⼤,釉⾯有细密的开⽚,釉⾊青中泛黄。
⾄唐代越窑青瓷⼤兴,以“千峰翠⾊”的釉⾊擅场⼀时,其⾊泽最佳者被称为“秘⾊”瓷。
隋唐之际各种釉⾊的瓷器相继出现,⾄宋代更是名瓷迭出,但青瓷并未因此⽽没落,还衍⽣出许多著名的品种。
宋代五⼤名窑中,汝、官、哥窑均属于青釉瓷器。
宋代官窑、哥窑青瓷,为显出庄重凝厚、古拙质朴的美感,特意在胎体中加⼊适量的含有氧化铁的紫⾦⼟,以形成“紫⼝铁⾜”,其釉⾯⾃然⽣成的开⽚纹饰更是饶有趣味。
陶瓷基本常识 (1)
陶瓷基本常识一、依材质可分为下列各种。
1.白云土,又称低温瓷。
dolomiteA.在大陆普遍用重质土,土质密度较佳。
重量比台湾的重,且声音吭锵脆耳。
有些工厂如盛朋,则用可烧高温的白云土,以较高温去窑烧,成型后较为坚实,可通过微波炉及洗碗机测试。
2.半瓷,又称中温瓷。
stoneware3.全瓷:又称高温瓷,或高白瓷。
porcelain4.强化瓷intensify porcelain5.骨瓷:(含骨成份约在40%左右)。
bone china6.新骨瓷:高温瓷土烧中温。
new bone china7.红土:低温红土,高温红土。
terra cotta8.陶土:范围,土质种类繁多。
二、烧成温度:基于不同土质之特性,烧成温度有异,其成型后之密度/坚硬度与烧温成正比。
1.白云土:1000~1050?C,烧成后之变形度较少。
2.半瓷:1080~1150?C,烧成后颜色偏黄,大多会以大白釉或上其它釉色处理可选择的釉色多。
3.全瓷:1250~1300?C,因到了这种温度所有土中杂质都已烧掉,几成玻璃化了。
防渗水性也最佳。
高温烧成会还原成磁土的原色(白色),可选择的釉色少。
4.骨瓷:1250?C~1300?C。
5.强化瓷:1360?C。
三、缩水比例:从土坯到成品,窑烧前后的比例不同,窑烧前因有大量水份及杂质会在窑烧过程中蒸发掉。
土性不同,其缩水比(土坯与烧成型之比例)亦不同。
1.白云土-5%~6% (有的土只有%)2.半瓷-10~12%。
3.全瓷-约在15%上下。
缩水比愈大,愈难掌握。
四、制作方式依产品的形状、尺寸…等不同。
有下列各种方式:1.手拉坯hand shaping2.注浆(灌浆、倒浆)slip lasting (pour and casting)3.高压注浆pressing4.车台stamping5.冲压五、表面处理从土坯到成品,一定会经过表面处理,来展示产品的美感与特色,可概分为下列几种:1.施釉:最为普遍的表现方式,其方法有浸泡釉、淋釉、喷釉…等。
景德镇陶瓷的贴花瓷和手绘瓷的鉴别方法
景德镇陶瓷的贴花瓷和手绘瓷的鉴别方法贴花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釉下的,顾名思义就是在陶瓷的素烧坯上,让后上釉料,高温烧制。
另外一种称为釉中贴花,是在烧成的白瓷上贴上釉中贴花纸,进过高温烧成后,贴花料融入釉中,景德镇的贴花瓷往往用了这两种方法,而由于釉中贴花成瓷效高,和层次分明,景德镇青花贴花瓷主要采用中温贴花。
釉上贴花也是一种常用的贴花方式,它也贴于成瓷上经过低温烧制而成,但不好做食器,含铅量高。
贴花是贴花纸有专门的生产厂生产,规模都不大,它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或自己创作图样,在商店里售卖。
生产瓷器的个人和厂家都可以直截买来、贴上,送去烧就行了。
不需技艺,也不费力气,省工、省料、省时,适合大批量生产。
如日用瓷、陈设瓷等等。
大大降低了成本。
现在工艺瓷器也大量采用贴花瓷。
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建议收藏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
手绘陶瓷,是在素烧而成的坯上,通过拍图(用孔渗透色料打稿),手工构线,混水,经过135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
手绘的画师一般要通过两到三年的学徒才可以出师。
所以难度很大,关键是青花料在烧成之前是看不到任何浓淡变化的,完全是靠画师的感觉和经验去控制。
而且出来的作品每个都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观赏性。
贴花瓷和手绘陶瓷的区别主要有一下九点:一、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
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
如缸、碗、杯、瓶之类。
二、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
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
三、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
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
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容一辨别。
四、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五、从颜色上判断。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是什么哪个更好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是什么哪个更好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画上彩和釉下彩是我们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中经常涉及到的两种技术,它们是对建筑、雕塑、陶器等的装饰技术。
但是很多人对这两种技术的区别和优劣并不是非常清楚,本文将从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分析和介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以及哪一种技术更好。
一、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1. 釉上彩:是在白瓷或者素瓷上进行的一种装饰工艺,通过彩绘在釉面上并在高温下烧制,形成的图案具有眼花缭乱的效果,富有光泽。
俗称“彩陶”,主要用于外观装饰和室内装饰。
2. 釉下彩:是在素瓷上绘制图案,再将瓷器素胎涂上釉后,在高温下进行烧制,瓷胎上的颜色随着釉的透明和明度呈现,使得色彩呈现柔和且自然的效果。
俗称“青花瓷”,主要用于茶具、餐具和陶器等的制作。
二、釉上彩和釉下彩的流程1. 釉上彩的流程:(1)设计: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和策划,确定色彩和图案的大小和位置。
(2)制版:根据所需的图案和色彩,在制版上进行定制,制作出印版或绘图版,准备用于印刷或彩绘。
(3)印刷或彩绘:印版或绘图版制作好后,依靠手工或机器将图案印刷或彩绘在素瓷或者白瓷上。
(4)烧制:将彩绘好的瓷器放在高温下烧制,根据瓷器的质量和需求,烧制时间和温度均有所不同。
(5)检验与包装:瓷器在烧制完后,进行检验和评估,评估合格的瓷器进行包装和销售。
2. 釉下彩的流程:(1)设计: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和策划,确定色彩和图案的大小和位置。
(2)制版:根据所需的图案和颜色,在制版上进行定制,制作出印版或绘图版,准备印刷或彩绘。
(3)印刷或彩绘:与釉上彩不同的是,釉下彩是先在素瓷上绘制图案,再将瓷器素胎素胎涂上釉后透过釉层呈现颜色和图案,所以它需要在刚刚成型的素瓷上进行釉下彩的印刷或彩绘。
(4)烧制:釉下彩需要先在素瓷上绘制图案,再进行釉层的施工和烧制,使得颜色呈现柔和且自然的效果,才能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
(5)检验与包装:在烧制的时候,釉下彩会受到釉层的影响,所以在烧制完成后需要进行检验和评估,评估合格的瓷器进行包装和销售。
浅瓷酌彩绘陶瓷有几种你知道吗
浅瓷酌:彩绘陶瓷有几种你知道吗?
彩绘陶瓷分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三种。
目前最为安全美观的是釉下彩。
釉下彩是什么: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釉下彩的特点: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与釉上彩区别: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摆布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
其彩料运用广泛,釉色漂亮,种类丰厚且艺术性较强。
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而且颜色为了漂亮,多彩用含铅的花纸或色料。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画今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
烧成后的图画被一层透明的釉膜掩盖在下边,显得晶亮透亮。
与釉中彩区别:
釉中彩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办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约半小时),使颜料进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关闭的装修办法。
具有细腻晶亮、润泽顺眼,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有些作用,但颜料或许不能彻底被釉层包住,虽然
有釉下彩的部份作用,再加上或许含铅的颜料,因而,严格来说,釉中彩只是釉上彩的一种,无法抵达釉下彩彻底环保的作用。
资料提供:浅瓷酌。
釉 下 彩
釉下彩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
简介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
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历史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
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
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
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
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
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
釉中彩、釉下彩、釉上彩的区别你知道几个?
釉中彩、釉下彩、釉上彩的区别你知道⼏个?釉中彩、釉下彩、釉上彩的区别你知道⼏个?陶瓷产业平台2016-12-05阅读原⽂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仅⼀字之差,对美的诠释却相差甚远,今天带您区别这三种彩的不同:(⼀)产⽣年代不同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直延续⾄今。
釉中彩:七⼗年代发展起来的⼀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因此可以说釉上彩绘源于釉下彩绘。
(⼆)制作步骤、过程不同釉下彩:在⽣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直接⽤⾊料进⾏创作,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成,⾊料可充分渗透在瓷器当中。
釉中彩:在⽣坯上⼀层釉料,然后在表⾯上彩绘完毕后,再在绘画的表⾯全部覆盖⼀层釉。
釉上彩:先要烧成⽩瓷胎,再在瓷器的表⾯⽤⾊料进⾏创作,最后窑烧⽽成的,故画作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三)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釉下彩:1、在⽣坯上直接进⾏创作,只需要⽤⾊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1300℃左右的窑⽕烧成就可以了;2、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则先把泥坯⽤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1300℃左右的窑⽕烧成。
釉中彩: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在表⾯喷⼀层薄釉,再经1060—1250℃的⾼温快烧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
釉上彩:先⽤1200℃⾄1300℃左右的窑⽕烧成⽩瓷坯,⽤⾊料创作完画作后,再⽤800℃进⾏⼆次窑烧。
(四)外表不同釉下彩:画法是先⽤⾊料进⾏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
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彩光润,表⾯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泽鲜艳度。
釉中彩:在⾼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釉内,当冷却后釉⾯封闭,花⾊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滋润恍⽉,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
釉上彩:⾊料颜⾊有⼏百种,表现⼒极强,⾊料的最终烧成温度很低,烧成之后⾊彩的变化不⼤。
玩瓷笔记:不是所有的釉下红,都是釉里红!
玩瓷笔记:不是所有的釉下红,都是釉⾥红!⼀我想,我可能犯了错,需要在这⾥郑重向⼤家道歉。
前不久,我写了⼀篇瓷友在直播间买到瑕疵器物的投诉⽂章,有⼀些影响。
⽂中提到:主播表⽰那是“青花釉⾥红”的精品器物,烧成很困难,所以价格不菲。
⽂章发出后,有位业内⼈⼠给我发了私信,指出我这篇⽂章不严谨、不科学、很外⾏。
我当时还很⽣⽓,刚被⼈称为“烦尔摩斯”,怎么突然就“不严谨、不科学、很外⾏”了?但这位业内⼈⼠只说了⼀句话,我就哑然了。
他说,这根本就不是“青花釉⾥红”⋯⋯相关陶瓷资料上是这么定义的:青花釉⾥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釉⾥红加绘纹饰的⼀种瓷器装饰⼿法。
青花,是指⽤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温⼀次烧成的釉下彩。
釉⾥红,是指⽤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釉的坯胎⼟)描绘纹样,再盖⼀层青⽩釉,然后装匣⼊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氛,使⾼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沉着的红⾊花纹。
那么,这业内⼈⼠凭什么说那款器物不是“青花釉⾥红”呢?⼆今年,随着春风压⼿杯价值20万的故事传开,青花釉⾥红热得像中了暑⼀样。
前两天,我将⼏年前买的青如堂压⼿杯挂了个⾼价放在咸鱼上,居然没多久就被⼈拍⾛了,⼀时让我有点错愕。
但是更让我错愕的是,这釉⾥红的风潮⾥有⼀些东西总觉得不对味,它们的品相好得过于异常。
釉⾥红想要什么颜⾊就有什么颜⾊,猪肝⾊、朱砂红、鲜红、桃红应有尽有,不仅发⾊极佳,那红还不晕不流不发青不泛⿊,线条⽐青花还清晰,完全不像我之前印象⾥的东西。
譬如说,某代理开的窑⼝就很擅长烧制此类釉⾥红器物,⽼板还乐于帮⼀些品牌窑做代⼯。
某⼆三线流量窑⼝以千⼉⼋百的批发价包了上百只,落上⾃⼰的款后转⼿在直播间⾥卖上万块。
这堪⽐贩DU的利润,割⾲菜的感觉是不是很上瘾?之前也有⼈解释说,这些品相异常好的釉⾥红是当代陶瓷⼯艺的进步,只是在铜料⾥加了稳定发⾊的配⽅才有如此完美的呈现。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作文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陶瓷上那神奇的釉上彩和釉下彩,看看它们到底
有啥不一样。
先来说说釉下彩吧。
这釉下彩就像是个害羞的小姑娘,总是躲在釉的下面。
画师们在还没上釉的坯体上作画,然后再给整个坯体罩上一层釉,最后放进窑
里高温烧制。
这样一来,图案就被釉层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啦,颜色不会轻易
磨损掉色,能一直保持鲜艳和清晰。
就好像给图案穿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防护服,岁月的洗礼也拿它没办法。
而釉上彩呢,就像是个活泼外向的孩子。
它是在已经烧制好的釉面上进行
彩绘,然后再低温烧制一次。
这釉上彩的颜色那叫一个丰富鲜艳,就跟开了一
场色彩的狂欢派对似的。
不过呢,它可没有釉下彩那么“坚强”,因为图案是
在釉的表面,所以使用时间长了,可能会有掉色或者磨损的小烦恼。
从手感上来说,釉下彩摸起来很光滑,图案和釉面融为一体,没有凹凸感。
釉上彩呢,你用手轻轻一摸,就能感觉到图案有一点点凸起,就像给陶瓷做了
个“浮雕”装饰。
再从视觉效果看,釉下彩的色彩比较柔和、含蓄,有一种内敛的美。
釉上
彩则更加鲜艳夺目,就像在大声呼喊:“快来看我,我最漂亮!”
釉下彩像是个低调持久的“耐力选手”,釉上彩则像个高调耀眼的“短跑健将”。
它们各有各的魅力,就看您喜欢哪一款啦!怎么样,这下您能分清釉上彩和釉下彩了吧?。
釉下彩名词解释
釉下彩名词解释釉下彩名词解释:就是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加入不同色料的有色化工原料,经过1280 ℃以上的高温烧成后形成各种颜色的装饰面,再于1300 ℃左右的低温窑气氛下烧至釉面熔融,呈现胎骨、露出白色化妆土,称为“露胎”。
釉下彩名词解释:它具有以下特点:在釉层未干时即进行彩绘,一次施釉,永不脱落。
由于釉下彩都是施于釉下,因此在任何光线照射下,彩绘的花纹仍然清晰可见,这也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发明创造,故称之为“釉下彩”或“釉里红”。
釉下彩名词解释:陶瓷鉴赏家认为景德镇四大瓷系指明、清以来民窑青花、釉里红、青花玲珑瓷和彩瓷。
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制作方法划分,可以把彩瓷划分为两大类: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系是在瓷器的表面加彩,又叫做“釉上五彩”,由于先于瓷器烧成而使用较早,所以习惯上把瓷器上的彩绘统称为“釉上彩”。
釉上彩又可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
釉下彩是在坯体已经干燥的素坯上进行彩绘,烧成后再施釉入窑,釉下彩受到的彩绘影响较小,故不易脱落,釉上彩则需要在烧成后的瓷器表面再施釉,釉上彩在釉上多数不经烧,这样才能保持原来的面目。
釉下彩和釉上彩相比,前者的烧成温度约为1300 ℃,烧成难度较大;而后者的烧成温度约为1200 ℃,烧成难度较小。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釉料配制方法基本相同,但前者施彩与釉下彩相比更为简单,绘画也较为随意自然。
釉上彩又可分为釉下青花、釉下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釉下刻花、釉上开光等品种。
釉上彩对材料的要求不如釉下彩那么严格,其生产条件亦较为宽松。
釉上彩(glazed-color)瓷器。
是指在已烧好的素坯上,以彩绘方法进行装饰的瓷器。
釉上彩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釉上进行彩绘,在烧好的釉下彩瓷器上再施一层釉,入窑烧成。
如果在釉下彩瓷器上直接施彩,称为釉下彩。
如果在釉下彩瓷器上进行绘画,然后在高温烧成的釉上彩瓷器上施一层低温釉,入窑烧成,便成为釉上彩瓷器。
从釉上到釉下的过渡叫“过彩”。
古瓷鉴赏系列——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
古陶瓷鉴定学之釉质鉴定俗话说:“胎是骨,釉是衣”、“人靠衣服马靠鞍”。
陶瓷表面通常施有一层或两层与玻璃相似的釉,使产品美观而实用,并能提高器物的强度与表面的硬度,以及抗化学腐蚀能力。
自瓷器诞生之日起,釉就不离其左右。
对釉的鉴定也是古陶瓷鉴定的重要内容。
它大致包括对釉料性质和施釉方法两个方面的鉴定。
以当代化学分析为基础的釉料研究告诉我们,釉料主要是由基料、色剂、熔剂和辅料四种化学物质组成。
基料,顾名思义就是形成釉的基础材料。
基料中首先要有的化学物质就是硅。
二氧化硅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形成无色透明的均质体——玻璃。
在绝大多数釉的组成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占50%以上。
它在釉中能与很多氧化物化合,特别是与盐类更易化合,形成复杂的硅酸盐。
混以适当物质,能制成带色或乳浊的过冷溶液。
三氧化二铝也是基料中的重要成分,一般采用分散性较大的黏土或高岭土。
他在釉料中主要起固熔剂作用,调节釉的熔融温度和高温黏度,增大釉面硬度和抗化学侵蚀能力,增强色剂的稳定性。
绝大部分釉都具有颜色,即便是白釉和透明釉也会多少有一点颜色,如:淡青色、牙白色等。
真正无色透明的纯玻璃釉在古陶瓷中是不存在的。
釉的颜色是由其中所含色剂决定的。
熔剂,又叫助熔剂。
俗话说:“无灰不成釉”,最原始的釉就是用草木灰做熔剂的,其中含有大量钾、钠、钙、磷等化学元素,它们都可以起到降低瓷土中石英熔点的作用。
辅料,虽然在某些釉料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也不可小视,它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人们通常根据釉料的原料组成、制作方法、烧成温度以及外观特征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配料成分不同,可分为灰釉、石灰釉、长石釉、铅-硼釉等;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挥发釉;根据外观特征不同,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纹片釉、无光釉等;根据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
上述四种分类方法,都不能明确反映中国古瓷制釉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不能充分表述当代古陶瓷釉质鉴定的基本思路。
釉上彩
材料卓越111 许沛
一 简介
1.1 定义
釉上彩:在釉烧过的釉面上用低温颜料进行彩绘,然 后在不高的温度(600-900℃)下进行彩烧的方法称为釉 上彩。
1.2 特点
(1)优点:色调极其丰富,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生产成本低; (2)缺点:画面易磨损脱落,光滑度差,受酸性物质侵 蚀时会溶出铅镉等毒性元素。
新彩和粉彩的区别
(1)成功率:粉彩的工艺比新彩工艺复杂,成功率低, 烧之前和烧成后颜色的呈色变化大,需要填色者对颜 色料有相当多的经验来预见烧成的颜色来掌控填色, 养成有画、填分工的习惯,一件作品甚至要分几次专 填色和炉烧,来达到花鸟、山水、人物等色彩的和谐。 而新彩颜色烧前和烧后几乎没有色相上的变化,所以 说粉彩的成功率比新彩要低。粉彩作品的成功率来之 不易,所以其艺术价值高于新彩。
2.4 填色
填色是指按设计要求在笔器画面上填上红、绿、黄等
各种不同的水色颜料。它属瓷器画面进一步美化的工艺 过程。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填色技艺。粉彩填色分为填 色、接色和罩色三种方法,其中,填色要注意颜料的浓 稀度,过浓不易填平,过稀则会水、料分离,产生水痕, 而填玻璃白时更要求平整光滑,厚薄均匀;接色是指在 同一部位填上两种以上的不同颜色,而两色之间有一种 过渡色,这种方法多用于山水画;罩色是指在色面上重 罩一种颜色,以增加层次和浑厚感。
瓷器于窑内烧成始施彩画,彩画后复需烧炼以固颜色, 爰有明,暗炉之设。小件则用明炉,炉类珐琅所用,口 门向外,周围炭火,器置铁轮,其下托以铁叉,又将瓷 器送入炉中,傍以铁钩拨轮令其转旋,以匀火气,以画 料光亮为度。大件则用暗炉,炉高三尺,经二尺六七雨, 周围夹层以贮炭火、下留风烟,将瓷器贮于炉膛,人执 圆板以避火气,炉顶盖板墨泥封圆,烧一昼夜为度。凡 烧黄、绿、紫等器,法亦相同”。
化学版青花瓷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化学版青花瓷九年级上册知识点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
而在化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知识点,来理解到青花瓷背后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原理。
本文将从化学角度解析青花瓷的形成过程、釉料的配方以及其与其他陶瓷的区别。
一、青花瓷的形成过程在化学中,我们常常遇到的一类物质是氧化物。
而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中,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下得以还原,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而在高温下,氧化铜分解,释放出氧气,使得铜元素重新氧化成了无色的氧化铜。
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形成了黑色图案。
因此,青花瓷的艳丽色彩正是由于氧化铜的存在而形成的。
二、青花瓷中的釉料配方青花瓷的釉料是其制作中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保护了陶瓷的表面,还赋予了陶瓷独特的质感。
在釉料的配方中,主要包含了硅酸盐和金属氧化物。
硅酸盐是陶瓷中最基本的成分之一。
它可以提供瓷器的稳定性,防止其变形或龟裂。
而金属氧化物则是赋予陶瓷特殊颜色的重要物质,比如使用的铜元素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剂,如石英砂、钠元素等,它们可以增强釉料的附着力和流动性。
三、青花瓷与其他陶瓷的区别虽然青花瓷也是陶瓷的一种,但它与其他陶瓷在某些方面却有所不同。
首先,制作工艺上的区别。
青花瓷采用的是釉下彩的工艺,而其他陶瓷则多采用釉上彩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青花瓷的图案往往更为鲜明、精致的原因。
其次,成分上的差异。
青花瓷中的氧化铜是赋予其独特颜色的关键。
而其他陶瓷则使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以达到不同颜色的效果。
最后,烧制温度的不同。
青花瓷需要在高温下烧制,这样才能够实现氧化铜的分解和再氧化的过程。
而其他陶瓷则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完成烧制。
综上所述,化学版青花瓷九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中,我们学习到了青花瓷在制作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变化。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青花瓷与其他陶瓷在成份、工艺和特点上的不同之处。
通过化学的知识储备,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瑰宝,也能够欣赏到其中的科学之美。
中国陶瓷釉色分类大全(二)
中国陶瓷釉色分类大全(二)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
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白釉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
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
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
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白釉出现于北朝。
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黒釉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
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
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
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青白釉瓷器的一种,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
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鸡头壶,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莲花口灯盏,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间的青白釉缠枝莲大罐。
成色原理是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
白釉黑彩又称“白地黑花”、“白地黑彩”,瓷彩品种之一。
烧制过程为先在成型的瓷坯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并在化妆土上用毛笔蘸细黑料描绘图案,然后上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造。
此种工艺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与制瓷工艺有机的结合起来,题材多为吉祥图案,黑白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浓郁的笔墨情趣和醇厚的民间色彩。
白釉釉下彩为宋代磁州窑创烧特有品种之一,磁州窑系的另外一种装饰方法是用针尖状工具在黑色纹饰上勾划出轮廓线和花瓣叶脉,将黑彩剔除,露出白色的化妆土,然后上施透明釉入窑烧造,其纹饰黑白分明,立体感较强。
釉中彩的概念和机理
釉中彩的概念和机理釉中彩是一种在陶瓷制作过程中施加在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它能够赋予陶瓷作品丰富的色彩和纹理效果。
釉中彩的机理涉及物理、化学和光学等多个方面。
首先,釉中彩的概念是指在瓷器或陶器的釉面上使用不同颜色的彩釉进行装饰。
这些彩釉能够在高温下融化,并形成一层玻璃状的涂层覆盖在器物表面上。
釉中彩可以用于绘画、印刷或倒花等形式,使陶瓷作品拥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个性化特征。
釉中彩的机理涉及到陶瓷材料的性质、彩釉的成分以及高温下的化学变化等方面。
陶瓷通常由氧化物组成,如硅酸盐、铝酸盐和碱金属氧化物等。
在制作陶瓷过程中,彩釉所含的金属氧化物、矿石和颜料等会在高温下与瓷质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会改变彩釉的颜色和性质,使其具备艳丽的色彩和玻璃状的涂层。
彩釉的成分对釉中彩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彩釉的基本成分包括氧化物、颜料和稀释剂。
氧化物是彩釉的主要成分,它能够在高温下与陶瓷的矿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和物相。
颜料则负责赋予彩釉特定的颜色,常用的颜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化合物等。
稀释剂则用于调整彩釉的黏度和流动性,以便于施加在陶瓷作品表面。
在高温下,彩釉会与瓷质发生化学反应。
此时,彩釉中的颜色颗粒会分散在瓷质中,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纹理效果。
这种反应过程包括物质的扩散、晶体的生长、氧化还原反应等。
扩散是指彩釉中的物质在高温下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迁移,这种迁移会导致颜色的变化和纹理的形成。
晶体的生长是指在瓷质中形成的微小结晶体,它们的形状和分布会影响陶瓷作品表面的光学效果。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彩釉中的金属离子在高温下与气体之间进行电化学反应,使彩釉的颜色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釉中彩在陶瓷制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彩釉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使陶瓷作品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和纹理。
了解釉中彩的概念和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陶瓷艺术的魅力。
传统青花与釉中青花瓷画创作
51青花瓷创烧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明代成为主流产品,清代康熙朝达到顶峰。
青花瓷,以含氧化钴的矿物质为彩绘颜料在坯体上进行彩绘装饰,烧成后装饰纹饰呈蓝色。
传统的青花装饰工艺属釉下彩绘工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釉中彩绘工艺研发成功,青花便有了釉中彩绘工艺。
本人从事釉中青花瓷画创作多年,结合个人实践,本文拟从创作角度谈谈感悟。
一、工艺说明1、何谓“釉中”釉中是陶瓷彩绘工艺之一。
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陶瓷彩绘工艺有釉上、釉下、釉上和釉下结合三类:1)釉上彩绘工艺,是用釉上彩绘颜料在瓷胎上进行彩绘装饰;2)釉下彩绘工艺,是用釉下彩绘颜料在瓷坯上进行彩绘装饰;3)釉上和釉下结合的彩绘工艺,是先在瓷坯上用釉下彩绘颜料彩绘需在釉下完成的装饰内容,然后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烧成半成品,然后,再在半成品的瓷胎用釉上彩绘颜料完成需在釉上完成的装饰内容,再入窑烧成成品。
釉中彩绘工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研发的彩绘工艺,它使用的是“高温快烧陶瓷颜料(一种介乎釉上和釉下的釉中彩颜料),装饰方法和釉上彩相似,即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彩烧温度为1060~1250℃,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左右,烧制过程中彩料会沉入釉中,形成晕散效果。
这种效果,制作‘瓷上国面’十分理想”。
传统的青花装饰工艺属釉下彩绘工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釉中彩绘工艺研发成功,青花便有了釉中彩绘工艺。
2、釉下与釉中的工艺把握青花瓷有釉下彩绘工艺和釉中彩绘工艺两类。
釉下青花彩绘工艺与釉中青花彩绘工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釉下青花的彩绘纹饰有时会出现下凹的现象,原因是釉下青花是将颜料直接彩绘于坯胎上,而坯胎是泥质,对彩料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且罩釉的时候彩料在釉水消耗气压下自然匀平造成的。
2)釉中青花的彩绘纹饰有时会出现凸起的现象,原因是“釉中彩绘器是在平匀的釉面加绘一层彩料,增加了纹饰部分的总厚度,这样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烧成效果:①若在高温粘度较低、流动传统青花与釉中青花瓷画创作胡接生 胡海茜摘要:青花瓷,以含氧化钴的矿物质为彩绘颜料在坯体上进行彩绘装饰,烧成后装饰纹饰呈蓝色。
从釉面看瓷器的年代
从釉⾯看瓷器的年代(⼀)古瓷釉⾯的变化古瓷因地球引⼒和氧化的长期作⽤,釉⾯物质会古瓷因地球引⼒和氧化的长期作⽤,釉⾯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有种温润的⽟质感温润的⽟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那样发出酥油光哥窑釉⾯那样发出酥油光。
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
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呈果冻状。
有的古瓷如⽉⽩等淡雅釉⾊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尤其处⾼湿或液态环境中⾼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玻化质变会出现加釉⾯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体糠状玻化、莹透⽴体现象现象,这点与⾼古⽟的质变莹透⽴体现象颇相似。
此现象易发⽣于器物似。
此现象易发⽣于器物⼝沿、棱⾓、底⾜胎釉结合处及⼝沿、棱⾓、底⾜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其它相关部位;⽤显微镜观察,;⽤显微镜观察,釉⾯⽓泡萎釉⾯⽓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显微观察虽⽆起伏佚荡之质感;对釉层较薄的釉⾯显微观察虽⽆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变幻之美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变幻之美。
古瓷釉⾯沉静深邃主要由古瓷釉⾯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重结晶质变与与⽼化萎缩纹⽼化萎缩纹两⽅⾯原因造成。
两⽅⾯原因造成。
古瓷有古瓷有铅釉、⽯灰釉、⼲粉釉、盐釉、⽯灰碱釉铅釉、⽯灰釉、⼲粉釉、盐釉、⽯灰碱釉等多种等多种,分液态和⼲粉态,因原料⽐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灰碱釉始⾃南宋⽯灰碱釉始⾃南宋,其他釉类⾃商周起⼀直相继沿⽤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以纯净、悦⽬、细腻、均⼀为上釉⾊以纯净、悦⽬、细腻、均⼀为上,古瓷发⾊多为过渡⾊,古瓷发⾊多为过渡⾊,纯正者相对较少,釉⾊纯净悦⽬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釉下、釉中、釉上的区别
全文共1090字,图片11张,阅读需3分钟。
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这三者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非常难以分辨。
釉中彩花鸟之枫叶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釉中彩: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古彩麻姑献寿匏尊杯
二、烧制工艺不同
釉上彩(胎——釉——彩)
又叫“炉彩”,指先把瓷坯烧成白釉或单色釉瓷,再对它们进行彩绘,最后再入窑低温烧制(入窑低温600—900℃),主要是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稳定性。
古彩麻姑献寿匏尊壶
釉中彩(胎——釉——彩——釉)
指先在素坯上施了一层釉料,然后在表面进行彩绘完成后又覆盖一层玻璃体釉衣,高温快烧(通过1100—1330℃),在1330°的高温下颜色在釉料中间会渗透,呈现一种晕染的感觉。
釉中彩荷花杯
釉下彩(胎——彩——釉)
又叫“窑彩”,指在成型的素坯上绘制,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浅色釉,一次烧成(入窑高温1200—1400℃)。
烧成后的图案被釉衣覆盖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平滑细腻,永不褪色。
缠枝釉里红杯
三、表现特点不同
釉上彩(有凹凸感,色彩鲜艳,价格较低)
颜色鲜艳,纹样突出于釉面,用手触之,有凸起感觉。
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成温度低,着彩选料广,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
古彩麻姑献寿匏尊壶
釉中彩(工艺复杂,色彩晶莹,价格高)
釉面细腻光滑,色彩玉润柔和,滋润恍目,有玻璃光泽,抗腐蚀、耐磨损。
釉中彩向日葵茶洗
釉下彩(光亮、色彩柔和,价格高)
表面平滑不凸出,色彩莹润、光亮柔和,渗透感强,永不褪色。
釉下彩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玲珑、及釉下三彩、五彩瓷等。
缠枝釉里红杯
四、如何区分釉上彩、釉中彩与釉下彩?
釉上彩不必说,因为在表层有明显的突起,肉眼能够看出来。
那么釉中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工艺上的区别,导致效果的不同,虽说釉中彩的第一层上的釉流动性差,但也不能和完全不流动的坯相比,因为底釉有那么一点的流动性,所以釉中彩在烧制中会晕染开,有国画的笔墨韵味,可以画出类似宣纸的效
果,可谓之国画的大写意画,而釉下彩则完全不会流动,当然也不排除釉下彩也有大写意,但明显能看出笔痕釉中彩基本看不到笔痕。
釉中彩荷花盖碗
这种效果也就导致釉中彩很难画的很细致,一般只画写意,内容多是花鸟,而釉下彩可选择余地就非常多。
另外有的釉下彩的青花也有类似的晕染,但仔细观察,这种晕染方向是主要向下的,而不是均匀的向四周,这其实是因为烧制温度过高或釉与青花料不耐高温而导致的,俗称烧糊了。
寿桃釉里红杯
这些精美的瓷器,总是让人满心欢喜、怜爱,或鲜艳或柔和,或热烈或缠绵,都散发出淡淡的的芳菲~
寿桃釉里红杯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