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合集下载

三吏 三别

三吏 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此地,根据所见,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村),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走:逃跑。

7.一何:何其、多么。

苦:凄苦。

8.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9.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10.戍:防守; 念shù11.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12..新:最近。

13.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4.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5.室中:家中。

16.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17.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高中语文必考必背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考必背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一)作家并称1、屈宋: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

2、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3、班马:也叫“马班”,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

(三班:指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班超父子三人。

)4、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二人都擅长辞赋,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

5、扬马:汉代辞赋家杨雄和司马相如的并称,两人都精于大赋。

杨雄有《长扬》《甘泉》二赋,司马相如有《子虚》《上林》二赋。

6、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曹丕、曹植。

7、建安七子: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ú)、应玚、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其中以王粲文学成就最高。

8、竹林七贤:曹魏正始年间的七位诗人。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以阮籍和嵇康成就最高。

9、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

陆机以文学理论专著《文赋》著称于世。

10、陶谢:指晋末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11、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并称。

12、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13、王孟: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

14、高岑: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

15、李杜:指唐诗人李白、杜甫。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李白号称“诗仙”,其诗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号称“诗圣”,其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6、韩柳: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

17、韩孟:唐文学家韩愈、孟郊的并称。

18、孟诗韩笔:指孟郊的诗和韩愈的散文。

19、元轻白俗: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

20、郊寒岛瘦: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诗歌特征的形象概括。

21、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家。

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因明代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其作品而得名。

三吏三别指什么

三吏三别指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一、杜甫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部分原文: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石壕吏部分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潼关吏》部分原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2]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二、杜甫的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婚别》部分原文: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杜甫的三吏三别主要是哪些?各自讲了什么内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

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杜甫《石壕吏》赏析: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典范

杜甫《石壕吏》赏析: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典范

杜甫《石壕吏》赏析: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典范杜甫的《石壕吏》是“三吏三别”中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作品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2、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杜甫诗《三吏三别》

杜甫诗《三吏三别》

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好一点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运气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作者: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

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七: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三吏三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杜甫三吏三别。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三吏三别。

”2、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4、。

三吏三别原文及翻译

三吏三别原文及翻译

三吏三别原文及翻译《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无家别》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文: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无家别》是杜甫的一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期百姓的无家可归和漂泊流离的悲惨境遇。

诗中写到一个流离失所的老人,他失去了家园和家人,只能在路上流浪,无处可归。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强烈地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下面是诗的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无家可归者,流落在路边。

衣食不知处,每夜宿荒田。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篁。

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知识点《石壕吏》知识点《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差役乘夜捉人的故事,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文学常识1、作者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作品背景《石壕吏》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这场战乱使得唐朝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征兵,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杜甫在颠沛流离中,目睹了这一惨状,写下了这首诗。

二、字词解释1、暮投石壕村投:投宿。

2、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走:跑。

3、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

4、听妇前致词前:上前。

致词:说话。

5、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6、一男附书至附书至:捎信回来。

7、二男新战死新:最近。

8、存者且偷生且偷生:姑且活着。

9、死者长已矣已:停止,这里指完结。

10、室中更无人更:再。

11、惟有乳下孙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12、有孙母未去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3、老妪力虽衰妪:老妇。

14、请从吏夜归请:请求。

15、急应河阳役应:应征。

16、犹得备晨炊犹得:还能够。

三、诗句翻译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石壕村,差役夜里来捉人。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喊叫得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是多么悲苦!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听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6、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三吏三别中的名句

三吏三别中的名句

三吏三别中的名句
《三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诗作,描写了三位吏员在处理案件中兢兢业业的形象。

《三别》是白居易的另一篇诗作,描写了三次离别的情景。

以下是两篇诗作中的一些名句:
《三吏》:
1. “苦心人天不察,但看人事如烟雾。


2. “吏缙绅而顾问,满招秽欲求清白。


3. “草头微露尺余长,纵使相逢应不识。


《三别》:
1. “黄烟平日对青天,不觉羽化而飞烟。


2. “冉冉孤生寄物情,凛凛斧斤惜朝昏。


3. “念君未展英雄志,岁月虚度如茫茫。


这些句子既有情感的表达,又有对人生、社会的触动,充分展现了白居易的诗歌才华和思考深度。

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知识点《石壕吏》知识点《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征兵事件,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以下是关于《石壕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背景知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持续七年多的战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国家的统治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杜甫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

《石壕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诗歌内容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时分,诗人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夜晚来抓人服役。

“暮”“夜”两个时间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吓得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去应对官吏。

这里展现了百姓对官吏的恐惧。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呼喊是多么凶狠,老妇的啼哭是多么悲苦!通过“怒”和“苦”的对比,突出了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无奈。

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情况: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您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这一段老妇的陈述,令人心酸,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破坏。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这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感受到老妇被带走后的凄凉。

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了,诗人上路前行,只和老翁告别。

“独”字表现了老翁的孤独和凄凉。

作家作品并称中的“三”和“四”

作家作品并称中的“三”和“四”

作家作品并称中的“三”和“四”1、作家并称三班:指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班超父子三人。

三曹:指三国时期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三李:唐代诗人李白、李贺和李商隐,三人的作品皆为浪漫主义特色。

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三袁:指明代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史兄弟三人。

桐城三祖: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姚鼐、刘大櫆三人,都是安徽省桐城人。

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三剑客:欧•亨利、杰克•伦敦、马克•吐温。

苏门四学士:指苏轼门下四位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他们曾受苏轼奖掖和提携,当时皆有文名,故天下称之为“苏门四学士”。

南宋四家:南宋诗人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当代散文四大家:指杨朔、秦牧、魏巍、刘白羽。

2、作品并称《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戒:指柳宗元的三篇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糜》。

三吏三别:“三吏”指杜甫的《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指杜甫的《新婚别》《垂老别》《离家别》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史:指最早的四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大传奇:指明传奇中的《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又称“荆刘拜杀”。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临川四梦:明代临川汤显祖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部传奇剧本的合称,因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故称“临川四梦”。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寻觅语文乐趣学生版3

寻觅语文乐趣学生版3

寻觅语文乐趣(三)雨版一、文学常识到1、 (作者)的“三吏三别”分别是:、、;、、。

2、“三言二拍”分别是:(朝代)的(作者)、、和(作者)的、。

3、.《春秋》三传指的是:、、。

4、文房四宝:、、、。

5、佛教四大名山:、、、。

6、四书指的是、、、;五经指的是、、、、,简称为“、、、、、”;加上合称六经,六艺指的是、、、、、。

7、、、、合称元曲四大家,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

8、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形象。

二、列子侃侃谈歧路亡羊《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三、妈妈呵护说呵护那一点点光林元亨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

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

蚂蚁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

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

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

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

有一次马路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走过马路去丢雪糕纸。

妈妈看着她走过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三吏》《三别》思想意义
《三吏》《三别》最受人推崇的是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对人民的无限同
情是《三吏》《三别》的显著特征。

《三吏》《三别》被人誉为“一组辉煌的史诗”,辉煌就辉煌在诗高度的人民性。

向来论诗的学者都把《三吏》《三别》当杜诗中最具有现实主义的作品,原因就在于诗人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达到了他以前的作者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变衰的一个急剧转变时代。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
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促使了他的世界观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的《三吏》《三别》就是基于长期广泛接触人民的生活实践和对人民无限同情的思想倾向下的杰作。

组诗中,诗人同情人民主要是通过揭露黑暗的兵役制度表现出来的。

诗人写到他行走在新安道上,遇到了军吏“喧呼闻点兵”,而所见“点”之“兵”中的“中男”都“绝短小”,引发了与军吏的一番问答对话,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来反映诗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真诚关切。

诗人还通过泣血送别的母子们难分难舍场面的具体描写,用“青山犹哭声”来表达自己对造成人民不幸的统治阶级的愤恨和对受苦受难人民的真情。

劝慰人们“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天地终
无情”是诗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判,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是对造成人民苦难的最高统治阶级的皇帝最直接地无情鞭挞。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
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