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案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

合集下载

巨人集团的衰败分析

巨人集团的衰败分析

巨人集团的衰败分析企业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巨人集团最终因为资金链断链而破产,与这三类活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管理不善有关,要么是主业经营不佳,要么是投资巨额亏损,再要么是融资来源切断或者无法抵偿巨额债务,下面是巨人集团是如何一步步向这三种情况逼近的分析图:巨人大厦仅是巨人集团破产危机的导火索,而在巨人集团沉浮起落的背后,有一种内控分析的视角。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巨人集团当初能够从战略风险开始实施内部控制,情况或许就大不一样了考察现代企业会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没有阻挡一些企业连续亏损,甚至破产。

究其原因,除了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之外,还有过分强调细节或流程的控制,内部控制硬化、不近人情,花很大力气设计的内部控制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执行等因素。

为此,目前的内部控制框架要求企业从重视细节和流程控制,转向重视企业战略风险控制,在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内部控制时,均从战略风险的角度考虑内部控制以及控制的效率。

内部控制转向从战略风险实施控制,并非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理念,而需要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指导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需要公司治理机制的保障,需要企业明确战略目标,并能够组合所有支持战略目标实现的资源(人、财、物、市场与技术)。

这些条件和基础在不同的企业表现不同,不可能设定一个统一的模式,但其风险的关注点却基本相同。

我们结合巨人集团的案例,来探讨从战略风险实施控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巨人”沉浮成立于1989年8月的巨人集团至1993年12月就已经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实现年销售额300亿元,年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1994年2月,巨人大厦动土,计划3年完工,史玉柱当选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1994年8月,史玉柱突然召开员工大会,提出了“巨人集团第二次创业的总体构想”,总目标是:跳出电脑产业,走向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 终稿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  终稿

• 二、不注重核心竞争力,走泛多元化道路。
巨人是做计算机发家的,但是史玉柱认为太辛苦了, 便选择了房地产和生物工程两个相关性不强的产业,无法 集中全部资源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不科学
• 一、军事化组织运作。
史玉柱走上多线开战、俱荣俱损的大冒进之路后,亲自挂帅,成 立了所谓三大战役总指挥部,下设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 西南、西北和海外八大方面军,其中30多家独立分公司改变为军、师, 各级总经理都改为“方面军司令员”或“军长”、“师长”。此举一 看便极具大跃进运动式发展,完全不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理念。
• 五、建立起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首先是 财务管理、监督、审计和制约机制的建立, 保证财务管理的健康透明。加强对财务管 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管理监督,时刻保持 财务危机意识,随时防备最坏的结果,让 企业永远保持充沛的资金流。
• 六、构建以企业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首先在精神文化层面培育企业的诚信理念 和诚信精神,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第二, 注重广告宣传的同时切忌过于夸大产品效 果,欺瞒消费者。第三,建立与消费者的 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反馈信息,接受消费 者的监督,互相形成信任关系。
领导不力
• 一、零负债理论的“杯具”后果
史玉柱崇尚零负债理论,坚决不贷款,对于巨人大 厦资金的缺口光凭着卖楼花和自有资金支撑,本来以为这 是一招妙棋,却不知道房地产行业需要金融资本做后盾的 定理,且其卖楼花赚到的甜头更是把预期利益当成实际利 益,以此为基数开展计划,却没想到巨人大厦的预算不断 上升,后来终至不堪重负,无法继续。 盲目扩张经营, 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 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但整个扩张过程 都只是在规模方面,其亟待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组 织结构却严重滞后。

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兴衰一、史玉柱当年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内竞争压力很小,软件电脑产业处于新兴产业,外来企业无法进入导致了环境的宽松,这个了史玉柱很大的机遇,也同时降低了他创业的难度,这说明首先是那个时代造就了他。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史玉柱首先在大学就经历了电脑及数学的专业培训,在此领域他很熟悉也擅长此道。

这说明自身的实力也造就了他,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很好的战略眼光,在销售方面具备很强很远的眼光,排版系统及广告的铺天盖地,是他成功发现市场的目光成就了他,更重要的是他敢拼敢冲敢闯的不服输的劲造就了他,也是他前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什么,巨人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属于何种战略,它是否与其核心资源相匹配,答:(1)巨人集团最核心的资源就是领先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技术使他们有了第一笔创业资金,奠定了创业的基石;其次,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班子,他们抓住了市场的需求,并在成长期将供应链迅速扩大,抓住客户,使企业资金快速增长。

(2)第二次创业巨人集团将其形象地成为“三大战役”,走向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采取了多元化战略。

(3) 采取多元化战略与其资源不相匹配:a、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与其核心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并以培植公司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中心,从而有助于维持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b、确保公司有限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从而在资金上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C、公司集团化必须与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保持同步发展,集团公司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集团。

而财务控制制度建设是集团公司整合的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

三、运用SWOT理论,对多元化初期的巨人集团进行分析,从你的分析来看,他此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答:多元化的利弊:近年来,不少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减轻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第一篇:巨人集团案例分析巨人集团案例分析一、巨人集团的兴衰史1989年8月,在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硕士毕业的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借来的4000元钱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并用手头仅有的4000元钱在《计算机世界》利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做了8400元的广告,将其开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

广告打出后13天,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

巨人事业由此起步。

到9月下旬,史玉柱将收到的款项全部再次投入广告。

4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从而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1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

8月,史玉柱投资80万元,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

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1汉卡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往珠海。

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19亿元。

史玉柱任总裁,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12月底。

巨人集团主推的M一6401汉卡年销售量2.8万套,销售产值共1.6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

年发展速度达500%。

1993年1月,巨人集团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员工增至190人。

12月,巨人集团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

集团在一年之内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

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3亿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由于国际电脑公司的进入,电脑业于1993年步入低谷,巨人集团也受到重创。

1993、1994年,全国兴起房地产和生物保健品热,为寻找新的产业支柱,巨人集团开始迈向多元化经营之路一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房地产。

巨人集团的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的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发展历程
巨人的复兴
• 1999年注册建立生产保健类产品的生物医药企业——“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 • 2000年12月21日注册成立“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在珠海收购巨人大厦楼花。 • 2000年,史玉柱自称和原班底人马在上海及江浙创业,做的是“脑白金”业务。 表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并定下了2000年年底还钱的时间表。 • 2001年,史玉柱在上海申请注册一个巨人公司,谋求上市。 • 2004年11月18日,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史玉柱任董事长。 • 2005年11月15日,《征途》正式开启内测 。 • 2006年7月26日,史玉柱和其18位公司高管在开曼群岛正式注册“Giant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此公司通过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名 为“Eddia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的公司控制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 公司的100%股权。 • 2007年6月11日,“Giant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正式改名为 Giant Interactive Group Inc.,同时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 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07年11月1日,在纽交所成功上市。挂牌代号:GA;营业务: 网络游戏
巨人集团的发展战略
总体战略
1、明确使命 使命:科技成就人类美好生活 核心价值: 科技以人为本 2、明确远景 远景:50年后成为世界五百强的高科技企业集 团
主要战略
• 成长型战略 (一种使企业在现有的战略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
的战略)
巨人集团要利用自身具有的诸多优势,采取一种成长型的战略。 即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王牌产品的竞争力、强大的市场占有 率、营销能力和雄厚资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巨人集团成败之处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巨人集团成败之处

物流12302班学号:09 姓名:白力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巨人集团巨人集团4000元起家,并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改革开放的亮点,“巨人”二字也因此响遍全国;1996年的巨人大厦将巨人的发展带向低谷;2004年“征途”项目启动,将巨人事业带向另一个辉煌。

巨人的成败,带给了我们许多管理启示,值得我们学习与警醒。

一、企业组织与文化现代企业制度是具有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特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

作为巨人总裁,史玉柱曾说过:“虽然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但事实上只要我决定的,也就定音了”。

而对于一般的股份制企业,公司需设股东大会、董事会组成决策机构,经理及助手、职能参谋组成执行机构,以及监事会形成的监督机构。

然仅史玉柱一人就占有公司90﹪以上的股份,虽聘有许多老总,但都不持有公司股份,故不能再公司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正是过分的集权,才造成后来巨人大厦建造过程中一再加高却无人提出反对意见,最终造成资金链断裂,财务危机产生。

同时巨人集团没有成熟的企业文化,对于巨人项目随时都有新想法,计划目标随时都可能变。

特别那些只有在大跃进期间才能看到的不切实际的企业目标,也是直接造成巨人崩溃的原因之一。

二、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

一个企业只有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取长补短,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发展战略,企业才能有长足发展。

巨人集团在经历巨人大厦事件后,显然想走混合行多样化道路,但他忽视了混合经营的基本要求。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融入,应按企业自身特点和资源进行取舍。

巨人的这个转型,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

其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高利润”,忘记了风险对等原则;而巨人又缺乏在该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更没有长期规划。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员工激励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再生性、时效性、磨损性,人力资源开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

“巨人集团兴衰”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兴衰”案例分析
民营企业创业时在申请贷款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因此他们已 习惯于滚雪球式的自我积极累,赚点钱就投入,再赚钱再投 入,而对现代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不熟悉,当面临较大较复 杂的投资时很容易出现财务运作上的问题。
第三步险棋
突变式的巨人管理变革。管理的目标就是如何 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就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利 润。管理的进步和升级,是需要基础的,毕竟 管理中人的成分用8:2原则来讲,人占了 80%,,是动态的人,针对人的管理变革,管 理基础系统不能少,缺乏基础的管理变革经不 住不良的市场环境下的冲击。巨人的管理变革 几乎是大换血的方式运行,风险是巨大的,要 么走向成功,要么走向失败。
巨人集团在现有主业的基础上,未能有效运用内部管 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延伸企业生命周期曲线, 巩固和发展核心能力,而冒然跨入一个自己完全生疏 的行业,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以持续存在。 尽管这种外延式扩张的道路暂时掩盖了各种矛盾,但 因缺乏培植企业新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为企业理下了致 命的隐患。
第一步的险棋随着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浪潮康柏惠普astibm等国际电脑公司开始围剿中国的电脑公司电脑业于1993年走入低谷超出自己能力十几倍的投资巨人大厦几乎采用了破坏式影响主业发展的方式来建设这个巨人大厦由原来的18层增至38层后来当地政府的一些领导建议巨人集团为珠海建一座标志性大厦因此巨人大厦又由原来的38层改至54层64层最后决定盖个70层的大厦预算也因此从2亿元增至12亿元
史玉柱其人
柳传志:1993、1994 年在泰山会议的时候, 我基本上不怎么太跟 史玉柱打招呼,原因 就是我感到他当时要 出大漏子,而且我觉 得他浮躁。
史玉柱其人
1962年出生的史玉柱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 学数学系,1989年从深圳大学取得软科学硕士。 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在其主要产品中文电脑 软件M-6401经历五代更新后,38层的巨人大厦 也计划窜至70层。“巨人”成为中国第二大民 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推出“脑黄金”,一炮 打响。1996年巨人由于管理不善,资金告急, 巨人大厦终在1997年停工,“巨人”名存实亡。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问:归根到底,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问: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里?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巨人集团兴衰第五组

巨人集团兴衰第五组

返回
四、总结思考
巨人集团正是缺乏 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 对财务没有健康地控制, 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 在信息和沟通方面未能 及时合理地表达,结果 导致内部控制系统漏洞 百出,最终成为其资金 不足,走向破产的根本 原因。
四、总结思考
四、总结思考

(一)制度先行,内控优先。 (二)量入为出,专注主业。 (三)居安思危,现金为王。 (四)需求导向,打破陈规。
三、原因分析

3、控制活动
巨人集团采用的是控股型组 织结构形式,在使各厂属单位 (子公司)保持较大独立性的同 时,却又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制度, 从而使公司违规、违纪、挪用贪 污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加 速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困境的步伐。
三、原因分析


3、控制活动
巨人集团没有充分估计自己的资金实力,在设计建造巨 人大厦过程中不断加成,不断增加资金预算,使巨人 集团的资金严重不足。作为企业,应该确保公司有限 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持资产结构与资 本结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从而在资 金上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然而巨人集团显然犯了这 个错误。
三、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内部漏洞
集团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也是的内 部的管理变得浮躁而混乱。由于缺乏规范的基础性内部 控制,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诸如截留、坐支、 挪用公款、搞虚假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最终酿成了资 金断流、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如此可见,巨人集团的内 部环境存在着多大的漏洞。
二、案例回顾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 和他的巨人集团一个丰碑式 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 有上百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 团衰落的开始。面对一个白 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 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 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 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

二、巨人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属于何种战略? 它是否与其核心资源相匹配?

1994年8月巨人集团提出“二次创业”的构想,其 第二次创业属于多元化发展战略,规模和范围都是 非常宏大的。
正如案例所说,在房地产方面,投资12亿元兴建巨人大厦, 投资4.8亿元黄山兴建绿谷旅游工程,投资5400万购买装修 巨人总部大楼,在保健品方面,准备斥资5个亿,在一年内 推出上百个产品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巨人集团原有的核心资源都具有很大的行 业差距,不相匹配,投资风险加大。

(2)资金结构的失误 巨人在对外融资方式上更多地是三种途径:卖楼、 贷款和自有资金。一个方面债务融资比重大,风险 也就大,何况贷款却不利用银行的作用,是没有充 分利用现代银行信用的体现。另一方面,没有利用 权益融资方式,权益融资虽然成本高,但风险小, 而此时巨人已经拥有前期大规模的发展,资金相对 充足,适合权益融资。

五、史玉柱应该如何说服投资者接受他最后提 出的两个计划?

(1)史玉柱应该坦诚的面对投资者,说明集团内部的 现状,让投资者感觉他是诚实的,真诚的,给人一 个良好的形象,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者对 巨人集团所产生道德怀疑,也会给企业树立一个良 好的企业形象。
(2)把企业的财务状况真实完整地展示给投资者,让 投资者心里有数。 (3)把现在企业具有良好盈利的相关产业的财务状况 提供给投资者,这样会让投资者把资金放心投给公 司,会让企业和投资者实现共赢。
当决定踏入房地产时应观全局稳步前进毕竟这是一次全新陌生的领域而不应该像案例中那样1994年2月开始动工的巨人大厦从开始的18层自用办公楼设计一变在变一直涨到70层投资从2亿涨到12亿气魄越来越大这种一味追求项目快大险的做法对于刚刚进入房地产这个新领域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创伤

巨人-管理学案例分析

巨人-管理学案例分析

巨人-管理学案例分析大厦倾颓——论“巨人大厦”决策成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掀起一股改革开放热潮;珠海首届科技重奖“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让不少科技工作者感到“科技的春天到来了”。

珠海似乎由此探索出一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一度成为海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圣地。

1992年,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当地开始了“巨人大厦”的筹划准备,但这一项目的开展后,与巨人集团的发展趋势截然不同,甚至有人说是它拖垮了巨人集团。

这样的说法完全合理吗?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因果关系呢?下面,我就决策这一过程谈谈巨人集团的兴衰。

一、机会识别的基础——“巨人”的飞速发展决策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达到想要的目标,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影响力,必然是其最主要的目标。

纵观巨人发展初期,几个年轻的合伙人在学生公寓内做出的软件,让这个企业在短短一两年内实现了纯润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为500%。

有了这样殷实的基础,史玉柱想在珠海建一座超过广州的摩天大楼,也有着充分的理由。

一定程度上说,为了发展企业而建造大楼的初始决策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问题就出在了追踪决策的环节,也就是说,在大楼建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列资金、人才准备问题,才酿成集团风波。

二、选择方案与有限理性决策——决策者在对所有备选方案的优劣信息都清楚以后,最终要从其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作为实施方案。

当巨人集团于1992年决定建盖巨人大厦的时候,曾经打算盖18层,但当时资金规模已达一个多亿,流动资金也有几百万,因此第一次出台方案为38层,并以此进军房地产业;最后又受到领导视察指导的影响,最终确定为70层。

到底如何取舍并最终确定这一“宏伟目标”,反映了决策者史玉柱的价值观、风险意识、审时度势等能力。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集团在做这一系列决策时,正赶上全国房地产热,“全国在发烧,我们也昏了头”。

就这点看来,史玉柱的选择似乎是自己最满意的,顺应当时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潮流,然而作为一个创业经验也不过五年的人来说,这样的决定很具有很强的风险性,不够具有足够的忧患意识,甚至是不向银行贷款,有些盲目自信。

巨人集团失败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失败案例分析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産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三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爲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麽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於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爲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问: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爲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産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産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産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後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産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爲,并不是出於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産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财务管理教学案例007巨人集团的兴衰史

财务管理教学案例007巨人集团的兴衰史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 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筹措资金巨人集 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元, 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 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 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 并给予经济补偿。而当1996 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 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 财务危机的导火索。 巨人集团终因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 了破产的危机之中。 当史玉柱走上“二00一年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高峰论 坛”讲台时,面对台下异常热烈的掌声,史玉柱的第一句 话就是“在座许多人都是成功的企业家,而我是一个著名 的失败者,我将要告诉大家的是‘巨人’失败的经验教训, 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借鉴。”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15人,注 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8月,史 玉柱投资80万元, 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11月,公司员工增 加到30人,M-6401汉卡销售量 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 利达1000万元。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 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往珠海。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3亿 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巨人的教训(史玉柱,2001)
1.投资决策的失误是一个企业最致命的失误。企业在做投资 决策时,应判断投资的是否为朝阳行业,是否熟悉,当发现苗头 不对时应当机立断、及时撤出。 2.企业资本流动性低、债权过多。“巨人”的资本当时主要 是固定资产,变现能力低,导致抗风险能力差。而债权过多也 是“巨人”当时很大的弱点.据他介绍,当时如果有2000万元 人民币,“巨人”就可以渡过难关,而当时“巨人”在外的债 权却有三个亿之多。 3.管理失控。当时的巨人管理条款多多,面面俱到而没有重 点,导致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责、权、利的配套。 4.企业文化问题。说到的做不到导致企业内部形成“信任危 机”;干部不敢承担个人责任,出了问题相互推诿,找不到责 任人;总是盯住别人的过失而时常原谅自己的错误,导致企业 的氛围恶化等.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分析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分析

(四)预算
在政策执行之前预算上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和资金流通状况。 技术上,生物保健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巨人 集团无法在短期内掌握核心高端技术,在技 术方面不能一脉相承,全新的行业造成技术 开发成本加大。成本预算也是一个战略实行 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五)政策制定
组织内部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外
部的、内部的因素 在之前已经分析过了巨人集团的内外部因素, 那么整个组织在制定政策时,就要考虑这些因 素,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
(六)沟通
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要通畅,有利于整个
组织的政策执行。 由于实行的是多元化战略,那么各个部门之间 的交流与沟通就成了要使整个企业正常运转下 去的一个必要过程。良好的沟通需要,能让整 个组织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 一个氛围。
2.营销战略
(1)实行前向一体化,整合市场渠道 (2)开发新的细分市场,拓展产品业务覆盖范围 (3)逐步实现营销策略转型,打造品牌
逐步实现营销策略的转型,发展网络营销,走高品
位品牌化道路。减少低俗广告营销,突破礼品概念, 完善功效营销,摒弃 “做产品不做品牌”的做法, 在重视功效宣传的同时大力进行品牌建设。 (4)培养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开拓海外市场
经验与教训一
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与其核心竞争能力
紧密联系,并以培植公司新的核心竞争能 力为中心,从而有助于维持和发展公司的 竞争优势,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经验与教训二
确保公司有限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
利用,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资产盈 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从而在资金上 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B、成本优势战略并不适合巨人集团
成本优势是相对行业而言的,在近似于同质化的行业

案例1-巨人集团的兴衰成败

案例1-巨人集团的兴衰成败

案例一:巨人集团和史玉柱的兴衰成败一、曾经辉煌:一路小败一路大胜一介书生成偶像1992年,一家知名媒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大城市的万名青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写出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

”结果是:第一名,比尔·盖茨。

第二名,史玉柱。

那时的史玉柱,可能是全中国30岁以下青年中最著名的一个,史玉柱当年的气派无人可比。

这一切都不过是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靠真才实学得到的应有回报。

1989年8月,史玉柱和三个伙伴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

创业是艰难的,没资金,也没靠山,当时,史玉柱身上的全部家当就是4000元人民币,唯一让史玉柱充满信心的是他呕心沥血研究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

他觉得M—6401此时已能推向市场,在手头上仅有4000元的情况下,史玉柱“赌”了一把,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时间差,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广告打出后13天,8月15日,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

巨人事业由此起步。

到9月下旬,收款数字升到10万。

史玉柱全部取出再次投入广告。

四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奠定巨人创业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l 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

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3汉卡销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至珠海。

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集金1.19亿元,下设8个分公司,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史玉柱总裁。

到1993年7月份,“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已经发展到38个,是仅次于四通公司的全中国第二大民办高科技企业。

史玉柱在做出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时说:“特区是干事业的地方,珠海能干大事业。

”1992年,M—6403桌面印刷系统共卖出2.8万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问:归根到底,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三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问: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里?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进入生物工程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巨人以做电脑软件发家,后来又进入房地产,生物工程,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的“高利润”,而忽视了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并且一个产业的高利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只要该产业没有很高的壁垒,竞争者必然蜂拥而入,而巨人又缺乏在该产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没有长期的规划,产品研发;脑黄金的成功只是一个好主意加上成功营销的战术上的胜利,巨人对这一胜利明显感到无所适从,管理层,营销网络,生产系统都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脑黄金”的成功其实是替巨人揭开了疮疤。

“脑黄金”虽然火爆了一把,但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很短期化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在企业远景框架下,基于市场需求树立顾客心中位置的战略扩张。

巨人在生物工程领域,把一切都寄托于一个产品,(与案例不符,案例中提到已开发系列产品)没有长远的诉求,“过把瘾就死”,更难以协调各经营产业间的资源竞争,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控。

这种“什么赚就做什么”缺乏大局观的做法无疑是以企业的资本作为赌注的冒险行为。

二、外部环境分析问:巨人失误的外部原因是什么?巨人的失败,最根本的,可以说是没有一套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战略。

所谓“量身订做”就是战略选择没有适应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没有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决策没有溶化在环境中,而是孤立于现实的。

1.行业的特点从建巨人大厦到进入房地产,仅仅是因为巨人觉察到了房地产的火热,有利可图,而不考虑行业本身特点所引起的风险。

房地产行业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往往热得快,冷得也快,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

巨人进入房地产的实施,可谓是“做工粗糙”,决定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出发点单纯,盲目和短期化,没有形成系统的流程管理和规范。

资金保障是房地产行业的关键所在,巨人在资金的管理和支持上过于自大,与银行缺乏沟通,没有把资金的保证落在实处。

生物工程领域更有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科研的特点。

巨人进入生物工程是有本钱的:优秀的产品、一定量的资金,但是该行业进入成长期后仍需要足量资金的支持,史玉柱却釜底抽薪,在最关键的时候拿走了生存、竞争保证,导致了“半死不活、逐渐萎缩”的结局。

可见,本案例的关键就是资金的使用、资金的筹集,其中资金筹集尤为严重。

许多民营企业都忽视了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原因主要有:对于本企业资源的战略分配和制定长远计划的问题对于像巨人这样一个多角化的企业,每个行业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资金投入量。

尽管巨人很牛,但流动资金的几百万只能用来应付一项紧急情况,要是“几手都抓,几手都要硬”那是做不到的。

我们搞新产业根本出发点就是钱,而且是现钱。

所以我们投资的项目出发点都是有大量的现金流产生,那么资金总是富裕的,不需要银行贷款。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银行“朝南坐”,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服务种类少、态度差、操作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客户,尤其是以一个人意志为主导的民营企业的贷款积极性。

从银行的机制看,由于民营企业一直没有信用记录,而国有银行的贷款为防范风险必须要考虑信用问题,这就无形中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融资体制外。

某些地方外资银行虽然可以从事人民币业务,但他们的重点客户也不可能是民营企业。

2.金融体系的外在制约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限制苛刻。

国有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有待更新,二是中小型专业银行的市场缺位。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均成立了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专业银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要素发育的不完善,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三是现行中小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的不完善。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民营企业及其它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但目前这些金融机构自身也面临诸多困境,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3.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一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有限。

这些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无发展潜力和民营企业自然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二是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资信度偏低;三是民营企业偿贷能力低,银企关系紧张。

银企双方只有通过换位思考,互相沟通理解。

企业要为自己在金融界留条后路,讲求信用,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银行也要对自己经办人员既约束又激励,不能只看到鼻子下面的贷款风险,更要看到贷款的远期效益。

真正的银企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利互惠的关系。

只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文章做好,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才会渐入佳境。

传统价值观的作用中国人一般对借钱总是很忌讳,一般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借。

在传统价值观浓郁的民营企业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的内心深处认为借钱是企业力量不足、困难重重的体现,只愿用自己的资本。

这种思维与目前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格格不入,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资本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政府有鼓励措施,社会上也有投资热,但企业借钱的出发点都是创业、新投资、有困难等情况,很少把借贷作为财务杠杆使用。

2.宏观经济环境刚刚提到,房地产是一个对宏观经济环境很敏感的产业,巨人在经营房地产的时候,忽视了这一点,对经济环境缺乏预测,大脑发热,直至国家财政政策从紧,资金问题的严重性终于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巨人财务危机。

三、企业内部管理问:从企业内部看,巨人的失误在那里?战略制定是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战略的决策必须基于企业的内部条件。

巨人的决策冲动而飘忽,决策过程几乎完全是一个人的主观构想,缺乏管理层和运营部门的沟通和反溃面对迅速增长起来的资本规模和企业人员规模,巨人没有针对它进行评估和整理,高估了企业的适应能力。

巨人只看到了其拥有巨大资源,没有看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机制配置和协调资源的能力是滞后的。

企业形式上是变大了,但观念,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上都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这就导致了巨人这种“自上而下”的体制下,决策难以落实,信息得不到反馈,从而决策进一步背离企业的内部条件。

许多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企业规模的增长与管理机制,经营理念落后的矛盾。

决策的集中化,短期化,不但使资源配置没有效率,“近视”的战略招致的巨大风险,而且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以下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企业家要想赢得人才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摆正自我与人才的位置关系,平等的合作关系必须时时体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针对他们的需求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舞台空间,让他们真正能有“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之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的使命感,从而真正塑造出忠诚于企业的人才来。

具体做法:1.设立共同远景并融入企业文化企业不仅是企业家的企业,更是员工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要走向壮大的话就要自始至终具有这种意识——社会化,是企业走向长寿的必然。

工商企业家要认识到智力资本在未来信息时代的价值,把人才真正当作平等的资本所有者对待,寻求彼此的协调一致,共建企业经营理念与发展远景。

同时,人才作为职业社会的优秀者,谋求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分享财富创造的均匀分享机制是其追求,企业家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人才从单纯的人力资源里解脱出来,赋予其与企业利益均沾的权利与义务,也只有如此,人才才能真正融入企业,企业才有可能和人才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产生所谓的愿景来,并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工商企业,绝不能忽视企业家与人才的沟通、理解、融洽关系,争取人才对企业家、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绝对认同。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可在公司宗旨、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及英雄模范(CIS外包装)方面进行构建梳理,进而实现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让人才感觉到自己受重视企业应该赋予年轻活力与快捷灵气,辅以完善的制度架构,建立内部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与环境。

只有管理架构合理、顺畅,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企业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

明智的做法是学习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当个开明的工商企业家,抓住工商企业家应该着眼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大问题而把经营权下放给人才,选择那些优秀人才,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让企业尽量成为优秀人才发挥才智的舞台。

实践证明,授权是企业家重视、信任人才的最佳表现,企业工商企业家要善于通过授权留住精英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