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2021北京各区高三历次统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详解

2021北京各区高三历次统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详解
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曰:史以事、词胜。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有修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海淀区202011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夫人姓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县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1】不愿为吏也,去之,居田间,有耕渔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余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
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当此时,夫人归叶氏也。夫人既归而岁大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2】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也。”于是家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夫人无生事【3】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4】。人或笑夫人之如此。夫人曰:“此吾职也,不可废,其所不得为者,命也。”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至如《国风所称之妇人,不足道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姑【5】之世也。”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故虽其穷如此,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

②⑧C.③⑥D。

④⑤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doc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doc

北京高考丈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文言文阅读是北京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考生阅读练习。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李顺,字德正,赵郡平棘人也。

顺博涉经史,有才策,知...文言文阅读是北京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考生阅读练习。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李顺,字德正,赵郡平棘人也。

顺博涉经史,有才策,知名于世。

始光初,从征蠕蠕。

以筹略之功,拜后军。

世祖将讨赫连昌,谓崔浩曰:"朕前北征,李顺献策数事,实合经略大谋。

今欲使总摄前驱之事,卿以为何如?〃浩对曰:"顺智足周务,实如圣旨。

但臣与之婚姻,深知其行,其性果而不慎于去就,不可专委。

"世祖乃止。

初浩弟娶顺妹,又以弟子娶顺女,虽二门婚媾,而浩颇轻顺,顺又弗之伏也。

由是潜相猜忌,故浩毁之。

及克统万,世祖赐诸将珍宝杂物,顺固辞,唯取书数千卷。

世祖善之。

至京论功,以顺为给事黄门侍郎,赐奴婢十五户,帛千匹。

又从击赫连定于平凉。

三秦平迁散骑常侍进爵为侯加征虏迁四部尚书甚见宠待。

崔浩恶之。

顺凡使凉州十有二返,世祖称其能。

而蒙逊数与顺游宴,颇有悖慢之言, 恐顺东还泄之朝廷,寻以金宝纳顺怀中,故蒙逊罪衅得不闻彻。

浩知之, 密言于世祖,世祖未之信。

太延三年,顺复使凉州,及还,世祖曰:"昔与卿密图,期之无远。

但以顷年东伐,末遑西顾,荏苒之间,遂及于此。

今和龙既平,三方无事,比缮甲治兵,指营河右,扫荡万里,今其时也。

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顺对曰:"臣畴日所启,私谓如然。

但民劳既久,未获宁息,不可频动,以增劳悴。

愿待他年。

〃世祖从之。

五年,议征凉州,顺议以凉州乏水草,不宜远征。

与崔浩庭净。

浩固执为宜征。

世祖从浩议。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李锦超)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李锦超)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8分)晋出公【晋国君,公元前474—前452年在位】十七年,智伯【即智瑶,晋国卿。

】与赵、韩、魏共分范【晋国卿】、中行【晋国卿】地以【介词,把,拿】为邑【城镇】。

出公怒,告【动词,请求】齐、鲁,欲以.地及【动词,牵连】韩、魏矣。

今约【动词,约定】胜【动词,战胜】赵而三分其地,城【指,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城【指,城中人】降【动词投降】有日【不久】,而二子【指魏桓子、韩康子】无喜志.【名词,心意,心情】,有忧【形容词,忧愁】色【名词,脸色】,是【代词,这】非【否定副词,不(是)】反而何?”明日【第二天】,智伯以【介词,把】疵之言告【动词,告诉】二子,二子曰:“此夫【名词,成年男子】谗【说别人坏话】人,欲为【介词,替】赵氏游说,使主【主公,指智伯】疑于【介词,对】二家【魏韩1/ 8二家】而懈【懈怠,放松】于【介词,对】攻赵氏也。

不然【代词,这样】,夫二家岂不利【用为动词,获得利益】朝夕【早晚】分赵氏之田,而【连词,却】欲为【动词,做】危难不可成【动词,成功】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主公】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以.【介词,把】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介词,为】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动词,小步快走】疾【形容词,迅速】,知臣得其情故【名词,原因】也。

”智伯不悛.【动词,悔改】。

疵请使【动词,出使】于【介词,到】齐。

】】因袭【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一.关于选文出处的几点说明:1.《史记》,材料出自于《晋世家》,原文如下:2/ 8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以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哀公大父雍,晋昭公少子也,号为戴子。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

①⑦B。

②⑧C。

③⑥D。

④⑤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XXX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7.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岀,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丙】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北京卷+答案+注释+解析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北京卷+答案+注释+解析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

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

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

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

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

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

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

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

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

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

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

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近三年高考真题练——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近三年高考真题练——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近三年高考真题练——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

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

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此议今亦可行。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①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①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解析)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解析)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①王安石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

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

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

长老言:钱氏②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

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

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

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

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以为宜乘人之有馀,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之患。

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馀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

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

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之事,悉已讲而明之矣,而.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

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

顾其厝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其详以闻。

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

【注释】①宋仁宗庆历(1047年)春,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

提出“浚治川渠”建议,本文是作者在呈送“开河”方案时写给上级杜学士的一封信。

②钱氏:五代时的吴越王。

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愚,不更.事物之变更:经历B.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穰:丰收C.亦皆惩.旱之数惩:惩戒D.辄复条件..其详以闻条件:逐件条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故辄具以.闻州B.水有所.去有所.未安C.而.非岁之咎也而.又导利去害D.闻之.翕然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我)在学士部下充数,身在学士周围人的监察之下。

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

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

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粹,是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载体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供大家分享。

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原文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

①⑦B。

②⑧C。

③⑥D。

④⑤7.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的语文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试卷上的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考生需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是指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虽然人工智能在当今产业界和学术界中被广泛使用,但它并不是新鲜事物。

早在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经出现。

1936年,英国数学家XXXXXX提出了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如果一台机器能够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然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XXX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实验中,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XXX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

②⑧C.③⑥D。

④⑤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

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

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卷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 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 年变化缓慢,之后的 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 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概”,概括。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

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①认之者不塞则惑②吾无取乎尔也10.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

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6分)11.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

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译文(一)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

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

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

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

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

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

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

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

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

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

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

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

因为十是数的终极。

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

”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

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

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

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

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

”“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

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7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

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

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

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