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蒹葭》。

(2)理解《诗经·蒹葭》的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经·蒹葭》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爱情观念等。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经·蒹葭》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经·蒹葭》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经·蒹葭》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诗经·蒹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蒹葭》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经》的历史、文学价值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引出本课《蒹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蒹葭》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蒹葭》所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情观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艺术鉴赏:(1)分析《蒹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2)欣赏《蒹葭》中的比兴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蒹葭》。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蒹葭》与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如《关雎》、《桃夭》等,探讨其异同。

蒹葭教案[1]

蒹葭教案[1]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低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纳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心之恋,和欲见而不得的难过、执着之情,表达的情感“哀而不伤”。

学情分析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擅长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气氛,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爱好。

引导学生学会深切透彻的分析问题。

设计理念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朗诵古代诗词,成心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体味和审美乐趣。

”因此,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气氛,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诵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育学生感受、制造美的乐趣。

二、面向全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讨、体验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点拨引导,体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熟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

教学重点一、朗诵。

二、品悟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明白得主人公、“伊人”的形象。

课前预备一、教师预备PPT。

二、课前学生预习,了解诗意,分组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故事,名言,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特色分析一、重视朗诵,以读悟情。

这节课重视朗诵训练,引导学生注意节拍、重音、情感的处置,通过自由读、范读、个人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二、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其中,斗胆展现,发挥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对中学生来讲,爱情那个话题比较灵敏,但也是不可回避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确处置。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词灿假设星河。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10篇《蒹葭》教案篇一蒹葭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

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

朗读欣赏(一)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1.找出韵脚字2.给生字注音(二)教师指导(三)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九年级蒹葭教案

九年级蒹葭教案

九年级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蒹葭》,理解诗歌的大意。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伊人”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朦胧、含蓄的意境美。

(2)对诗歌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部总集就是《诗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蒹葭》。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3、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诗歌赏析1、诗歌的意境(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芦苇苍苍,白露凝结为霜。

主人公在河边追寻“伊人”,但“伊人”却在水的另一方,若隐若现,难以寻觅。

整个画面充满了朦胧、凄清的美感。

2、诗歌的情感(1)提问:主人公追寻“伊人”的心情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教案(精选12篇)

《蒹葭》教案(精选12篇)

《蒹葭》教案(精选12篇)《蒹葭》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中国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 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 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1. 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

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
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

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

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
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

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在水一方”、“在水之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
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毛诗稽古篇》中对这种情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夫
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

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我们在追求一种美好事物之时,都体验过这种心情,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喜欢,越喜欢,那种得不到的失望感也就越浓重。

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
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
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
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运
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
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D、为什么选择蒹葭?
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诗人写景只用了8个字、两句话,却给与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美丽的景、动人的情全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三章之中。

《诗经》距今有3000年左右,同时期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而我国人民已经可以吟唱出这么细致、隽永诗歌作品来了,真是太了不起了。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再来品味它那醇厚的韵味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全诗,再度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

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

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之”、
“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六、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

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七、想象诗歌展现出的优美画面
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蒹葭》同样也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而且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接下来,请同
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想象,描绘诗篇中构建的美丽画面。

学生交流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