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春节传统习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火锅 宜宾双龙一带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土火锅 吃,没有吃上土火锅不叫过年,并且过年吃火锅 时必须先祭拜祖宗,烧完钱纸后才能动筷子。 制作土火锅所用的锅是宜宾县凤仪老林沟特制, 现在已经十多年没有生产。土火锅多次蒸煮后会 产生一种特别的香味,其他材料制成的锅则没有 这种味道。 土火锅里一般装有鸡、猪蹄、瘦肉、酥肉、黄花、 耳子、芋头、墨鱼等菜。首先将鸡宰成块后在开 水里煮成3成熟,然后把水过滤掉,放在盆里澄 清,猪蹄瘦肉也是这样。做法:将鸡肉和猪蹄、 黄花耳子等加上花椒生姜放在火锅里炖熟,讲究 一点的还要在面上放上蛋卷。以前要过年才能吃 上一次。现在生活富裕了,吃的次数也就多了。
四川宜宾春节传统习俗
• 枕头粑 • 还记得以前春节,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家人便做上一份枕头粑炒 肉招待大家。几片回锅肉加上枕头粑,满满的一大盘就成了餐桌 上一道有份量的菜肴。直到现在,童年时的那种粑粑香与肉香混 合的味道,仍在我的脑海中回绕。 • 在宜宾县双龙一带,做枕头粑的传统据说从清代开始就一直流传 至今。今年101岁高龄的陈兴元老人家里年年都做枕头粑。 • 陈老说,枕头粑做法工序较为复杂,一般要到每年腊月二十以后 才开始做。糯米、谷米各一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糯米、谷 米在石磨中推好后,用白布或麻布口袋过滤掉多余的水分,将原 料倒入大盆内多次揉搓,使其均匀、筋道。之后用当地一种称为 “船船叶”的草叶包好,并用棕叶捆扎好,再压扁,形似枕头状。 之后,将其大火煮三四个小时或者蒸笼蒸三四个小时。出锅之后, 将枕头粑放入盛有清水的大陶缸之内,经过一天左右便可以食用。 有的人家所做的枕头粑可以一直吃到端午节。改革开放前,当地 人还将做好的枕头粑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 •
• • •

• 醪 糟 • 将糯米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左右,淘洗干净。 放在甑子里蒸四五十分钟直至熟透。出甑 子后,在糯米上冲一瓢凉水,称之为“过 水”,以防糯米相互粘连。然后,将糯米 取出甑子,倒入盆内。将买来的土曲药, 最好是云南高山苗族同胞制作的曲药,捣 成粉末加入糯米盆内,搅拌均匀倒入陶缸 内,用木盖盖好。最后将陶缸放入有干猪 草或棉絮的箩篼内,使其保温发酵,两至 三天后便可食用。 • 过年时,醪糟可与鸡蛋、糖同煮,称为 “醪糟蛋汤”,又称为“醪糟开水”,与 炒米糖之类的茶食同吃。当地宴席上的酥 肉,在制作时就离不开醪糟水。瘦肉在下 锅油炸前,需同醪糟水、豆粉一同搅拌均 匀,油炸之后才成为金黄色。当地宴席上 的“皮菜”也离不开醪糟水,没有醪糟水, “皮菜”就不会呈现为金黄色。醪糟还可 以平时生吃,较为香甜。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 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 [2] ,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 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 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 ,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 灶王爷别说坏话。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 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 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 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 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 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 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 灶糖(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 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 ,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 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 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 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 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 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 •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 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 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 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 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 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 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 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 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10]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 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 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 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 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 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 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 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 《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 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 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一块枕头粑长约七寸、宽约四寸、厚约一点五寸,重两斤余Fra Baidu bibliotek枕 头粑既可作为饭前茶点,也可作一道主菜,是以前家家必备的一 种食品。
• 枕头粑的吃法多样,可繁可简,一是将枕头粑切成块状,放油锅 内煎炸至二面微黄,撒上些许食盐或是沾着芝麻、白糖吃;二是 将煎过的枕头粑倒入红糖熬制的汁液中搅拌,即可食用;三是将 煎过的枕头粑和回锅肉、蒜苗一同炒,枕头粑就有了肉香味;第 四种吃法,是将枕头粑切成粒状,放进沸水中煮二十分钟左右, 然后加入红糖、醪糟,这道“醪糟粑粑”多在春节期间与茶食一 同上桌,当地农村称之为吃“果果茶开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