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桂花》——寻找人性中的美好

合集下载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作者:齐慧爽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2期摘要:《迟桂花》中的景物美、女性美、人性美以及意象美使其独具韵味,笔者拟从这四个角度详细阐述《迟桂花》中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迟桂花》翁莲美郁达夫先生的著名作品《迟桂花》给读者以清新、积极的感受,使读者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一、《迟桂花》简介在作品《迟桂花》中,郁达夫先生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病态”男子,而主人公在山清水秀之间忘情游历时心灵得到大自然的净化和陶冶,心理逐渐归乎健康与平和。

另外,“治愈”主人公心理顽疾的还有一剂“猛药”——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翁莲。

翁家山被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调刻画为宁静、圣洁的人间仙境,而翁莲就是飘逸于山水之间、花草之上的精灵,人格中的纯洁、善良、乐观散发着桂花一样的清香,洗涤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郁达夫先生眼中,翁莲就是“一个洁白得如纸似的天真小孩”,也是一个清纯、善良、美丽、没有世俗气息的女子,更是感召和点化主人公心灵的仙子。

二、《迟桂花》中的美在郁达夫先生的《迟桂花》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自然景物非常精细的描写,他笔下的那些男女主人公也显得格外的多愁善感,自然界的阴晴雨雪,一景一物,花开花落的季节流动,都无不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变化与震动”。

[1](一)《迟桂花》中的景物美通过阅读郁达夫先生充满诗情画意的《迟桂花》,读者可以真正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实含义。

在《迟桂花》中,“青葱的山”“如云的树”“撩人的桂花香气”“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秋虫的鸣唱”“白茫茫的透明雾障”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安详、静谧、幽美的氛围,显现出大自然的博大与和谐,从而使人们身上的世俗气息得到洗涤和净化。

安静祥和的大自然不但给予主人公情感方面的共鸣,还能够治愈主人公心理方面的疾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郁达夫先生为了让主人公“病态”心理的“突然好转”不让读者感到意外,就要对自然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层层铺垫,水到渠成之时主人公便“得意忘形”产生了“性”的冲动,使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人间真情的呼唤——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与前期作品不同的思想情感。

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小说设置的叙事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人生困境中对人间亲情和友情的真切呼唤。

关键词:现代文学;郁达夫;迟桂花;思想;解读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抒情体小说,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沉沦》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敢于毫无遮掩的暴露自我,“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1]但30年代以后,进入中年的郁达夫,其小说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迟桂花》就是这一时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一改大胆的暴露,零余者形象的写法,在淳朴静美的境界中荡涤自己内心的躁动,发出了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虽然《迟桂花》发表后的影响并没有《沉沦》等作品那样大,但却“是小说家融合心灵的体验、诗意的感悟和自由的想象而写成的一部抒情小说杰作。

”[2]其所具有的思想意蕴更为深厚,在艺术表现上也更为成熟。

要想把握小说丰厚的内在意蕴,就必须结合作品对主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作品内在的叙事结构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自然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真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对于小说而言,作者通常是不会站出来直接言说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比较隐蔽。

在小说中,作者的观点是通过小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中的人物来传达的。

换句话说,小说的叙述者或人物就是起到传达作者观点的功能的。

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叙事作品是有情节的,自然也就内含着一个叙事结构或称话语结构。

不同的叙事结构隐含着不同的意义,其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百看不厌 回味无穷——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百看不厌 回味无穷——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个新的高度。
然 作 品 中他 们 互 以兄妹 相 称 ,但 按 情 理推 论 ,世 上哪 里 有 如 此 这 般 的 “ 妹 ”呢 ?作 家 的虚 掩 一 笔让 人 回 味 不 已 ,更 显 兄
有人 曾经批评郁达夫的小说 “ 不讲 结构 ”,其实不然, 郁达夫是非常注重结构的营造的, 《 迟桂花》就很能说明这
信 ,对 其 妹 妹 作 了详 尽 的 介 绍 。人 们 从 中 可 以知 道 ,翁 莲 是 眼 ,那 一 个 隆 整 的尖 鼻 ,那 一 张 红 白相 问 的椭 圆嫩脸 ,和 因

个 “ 前世不修”、 “ 命运不济 ”的年轻寡妇 。她有 “ 强壮 走路走得气急,一呼一吸涨弱得特别快的那个高突的胸脯 ,
的 身体 ” ,有 “ 纯朴 的天 性 ” , “ 远是 一 个 天 真 活泼 的 孩 又要 使 我 恼 杀 。还 有 她 那一 头 不 曾剪 去 的 黑 发哩 ,梳得 虽 然 永
于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草木 很多 的这深 山顶上,这也起 了一层 白茫茫的透 明
雾 障。一种空 山秋 夜的沉默的感觉 ,处 处在高压着人 ,使 人肃 然会起一种畏 敬之 思。 ”这 是月光下的翁家 山。除此 之外 ,作者还 写了屋前屋后 的翁 家山 以及翁家 山的清 晓和 翁家 山的早晨 。这些 自然景色 的描写,有颜色 、有光 线、

句话来 : “ 噢,你们倒是有缘啊 !”这也让读者感到很突 木、鸟兽虫鱼有极丰富的知识的惊 讶:她说得 “ 非常有趣而
详 尽 ” ,象 一 部 活 的 “ 自然 史 ” ,而 且她 “ 叙述 得 那 么 朴质
兀。可是再往下,翁则生抛开 自己的婚事正题不谈,而是 向 老朋友大谈 自己的婚事引起妹妹 “ 身世凄凉”之感,要郁先

论《迟桂花》的美学价值

论《迟桂花》的美学价值

论《迟桂花》的美学价值
《迟桂花》这首古诗,凝聚着李白浓烈的豪情和凄凉的愁思,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中李白以慨叹的语调,穿插着酒、歌及春愁萦绕的词句,展现出一副游子吟咏的愁思景象,令人感受到季节的绵绵重叠,美好的往事萦绕在心头。

《迟桂花》给人以独特的美学价值。

在文学史上,李白实至名归,他为人称颂“豪放和变幻着,诗词在他手中竞翩飞舞”——关于迟桂花,李白将视角拉近,所写即是自恋,又尝试借此来影射那时时局,是有迹可循,也即具象了古诗词之所以被视为经典,因为它具备了诗词的演绎力-文学思想的概念性。

《迟桂花》又因其穿越世代的哲思,已把人们带进自然的生活,以及解放与社会关系的启迪,令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这也是李白及其诗作异乎常人的原因所在。

桂红惊四季,恒不苟让,此句传递着李白坚持自我,把正义置于一切的可贵情操;端端正正,它也把那无畏自若的激情,缓和的传达,实将古风尽情的展现出来。

《迟桂花》于李白的诗坛洒落贵重珠玑,它把文学、生活及励志精神,精雕细琢,令人心旷神怡。

因此,它的美学价值也越发的出众,在今天更是展现出绚丽的艺术,是一部无可替代的古典经典文学之作。

读《迟桂花》有感

读《迟桂花》有感

读《迟桂花》有感“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芳香不衰。

读《迟桂花》,让我为文中清新、恬静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也为人物之间真挚纯真的感情所感动,更让我深深地为文中所歌颂的迟桂花精神所折服。

出身书香门第的翁则生曾留学日本,踌躇满志。

后家道中落,自己本就疾病缠身后又因病辍学,且又感情受挫,从此在老家静心养病。

恢复健康后,他当了小学教师,后又为使其母亲安心便答应娶媳妇。

由于娶亲的缘故,使他想起了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郁并邀其来参加他的婚礼。

老郁受邀前来,对翁家山的美景所吸引,并深深的感触的翁则生妹妹翁莲纯洁,可爱,善良宛如山中的迟桂花那样美丽的天性。

文章以一封信开始,“我”的老同学翁则生邀请“我”去喝他的喜酒,信中也叙述了很多我们以前一起读书时候的事儿和养病之后的境遇,以及家里的一些情况,特别提到翁莲,因夫死而在娘家寡居的翁则生的妹妹。

来到翁家山的“我”就被和谐淡雅的美丽大自然所包围,“渐走渐高,人声人影是没有了,在将暮的晴天之下,我只看见了许多树影”,“看得见的只是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绿树丛中,又是些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瓦屋与白墙”,以至于发出“啊啊,怪不得他的病会得好起来了,原来翁家山是在这样的一个好地方”的感叹。

再加上“缓慢而凄凉”的晚钟,“山脚下树梢头”笼上的“一带晚烟”以及“老远老远山脚下的村里传来小儿的呼唤声……”这是多么动人的山村晚景呵!它不但给人恬静和悠远的感觉,也给人如画的视觉。

让读者也不禁放松了心情跟着老郁一起去感受更多的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景。

而此处也第一次写到迟桂花,老郁伫立在半山亭中,微风中竟含满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还借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后者的花香沁脾,喜爱之意显而易见。

后又写到到了老翁家之后,“我”一个人在客堂里观察他家的环境,“太阳似乎已下了山,澄明的光里,已经看不见日轮的金箭,而山脚下的树梢头,也早有一带晚烟笼上了。

迟桂花读书笔记摘抄

迟桂花读书笔记摘抄

迟桂花读书笔记摘抄《迟桂花》是郁达夫的一篇著名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景致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则生!莲!再见,再见!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这是小说结尾处翁则生的呼喊,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迟桂花”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它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即使来得晚一些,却依然芬芳馥郁。

小说中的景色描写令人陶醉。

“月光下的翁家山,又不相同了。

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条万条的银线,像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

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的许多秋虫的鸣唱,骤听之下,满以为在下急雨。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翁家山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翁则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经历了科举的失败和身体的病痛,但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善良。

他对朋友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他的身体虽则魁伟,然而性情却很温顺,他的笑,他的话,都有一股朴实的真挚之气流露在外面。

”这种真挚和朴实,在如今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而文中的“我”,在与翁则生和莲的相处中,也逐渐放下了内心的疲惫和烦恼。

莲的纯洁和天真无邪,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她的身体,也真发育得太完全,穿的虽是一件乡下裁缝做的不大合式的大绸夹袍,但在我的面前一步一步的走去,非但她的肥突的后部,紧密的腰部,和斜圆的胫部的曲线,看得要簇生异想,就是她的两只圆而且软的肩膊,多看一歇,也要使人贪鄙起来。

”这段对莲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莲的青春美丽,也反映了“我”内心深处的波动。

文中对于亲情和友情的描绘也十分动人。

翁则生和他妹妹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我”与翁则生之间多年不变的友谊,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力量。

“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

” 这句话富有哲理,让我明白,美好的事物不一定要急于一时,只要能够持久,晚一点到来又何妨?人生中的许多美好,或许都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用心去感受。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人间真情的呼唤——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与前期作品不同的思想情感。

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小说设置的叙事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人生困境中对人间亲情和友情的真切呼唤。

关键词:现代文学;郁达夫;迟桂花;思想;解读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抒情体小说,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沉沦》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敢于毫无遮掩的暴露自我,“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1]但30年代以后,进入中年的郁达夫,其小说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迟桂花》就是这一时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一改大胆的暴露,零余者形象的写法,在淳朴静美的境界中荡涤自己内心的躁动,发出了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虽然《迟桂花》发表后的影响并没有《沉沦》等作品那样大,但却“是小说家融合心灵的体验、诗意的感悟和自由的想象而写成的一部抒情小说杰作。

”[2]其所具有的思想意蕴更为深厚,在艺术表现上也更为成熟。

要想把握小说丰厚的内在意蕴,就必须结合作品对主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作品内在的叙事结构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自然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真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对于小说而言,作者通常是不会站出来直接言说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比较隐蔽。

在小说中,作者的观点是通过小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中的人物来传达的。

换句话说,小说的叙述者或人物就是起到传达作者观点的功能的。

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叙事作品是有情节的,自然也就内含着一个叙事结构或称话语结构。

不同的叙事结构隐含着不同的意义,其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迟桂花观后感

迟桂花观后感

迟桂花观后感
电影一开场,那种独特的氛围就把我给抓住了。

影片的画面就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很有韵味。

我感觉导演特别擅长用画面来讲故事,不用太多的台词,就能让你明白角色的心境。

这里面的角色啊,每一个都好像是从生活里走出来的一样。

他们有自己的小缺点,也有特别可爱的地方。

就拿主角来说吧,他的那种纠结和挣扎,我感觉特别真实。

有时候我看着他,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在生活里的某些时刻,那种面对选择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

电影里有个场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特别清楚呢!就是主角站在那片桂花树下,周围的桂花落了一地。

那画面太美了,真的!当时我就想,这场景肯定有啥特殊的含义吧?也许是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或者是主角内心某种情绪的写照?我也说不太准,不过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它让你自己去想,去琢磨。

其实这部电影的节奏有点慢,不像现在有些商业片那么紧凑刺激。

但是呢,你要是静下心来慢慢看,就会发现这种慢节奏就像是在品一杯香茗,越品越有味道。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点不耐烦,可看着看着就完全沉浸进去了。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点复杂,不太好懂。

它好像在讲爱情,又好像在说人生的无奈。

这个主角的结局啊,我认为有点开放,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呢?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还是依然在迷茫之中呢?这真的让我困惑。

我看完电影就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

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情感,那些难以抉择的时刻,都在电影里被放大了。

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你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这真的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会让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缘情赋形 意境幽远——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缘情赋形 意境幽远——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缘情赋形意境幽远——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迟桂花》之所以成为郁氏晚期作品的代表作,不仅因为其寄寓着作者朴素自然的美学观念,而且是因为他对前期作品做了回应,对人生与社会做了较为深刻的思索与观察,对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提供了解决的模型,尽管这模型过于虚幻,甚至还有点消极。

但《迟桂花》的魅力依旧不减,不论其写作构思,其景物描写,其透露的美学韵味,还是其渲染的情境和思想,都不乏研究的价值,或许正如作者在《迟桂花》中所说的,“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1.引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迟桂花》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迟桂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注目,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优秀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对《迟桂花》的分析,探讨其美学意蕴,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篇杰出的文学作品。

2.文学形式上的美学意蕴《迟桂花》是一篇充满了语言美的散文,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语言的多元性和表现力,使得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了极大的美学价值。

首先,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从语言结构到句式运用都非常精妙。

例如文章开头的一段:夜静若水。

这一句中的“静”、“若”、“水”等词汇都是非常典雅的,通过一个简洁的描写,让人产生强烈的美感。

其次,《迟桂花》在描写上也非常独特。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一个美丽的桂花的故事融入到一段人物事迹中,达到了表现感情的目的。

例如一段描写:桂花,从来都是它,也只有它最美。

它那又香又娇艳的芳姿,几乎没有人不爱。

迟桂花比普通桂花更加美丽,但它需要很长时间的候,才能在人们的世界里盛放。

这个描写自然流畅,不刻意张扬,但有强烈的感染力。

阐发了作者对迟桂花的深情厚意。

3.哲学意蕴的美学意蕴《迟桂花》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美学意蕴外,在哲学上也充满了美学意义。

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不急不暴不狂”,作者通篇倡导的是一种谦虚、平和的处世哲学。

文章中提到的“迟桂花”,就给了人们一个非常好的象征:它是一种不着急的生命方式,虽然时间很长,但一定会盛开,并留下永恒的美好。

作者在《迟桂花》中的哲学思想,也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感悟。

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像迟桂花一样,不要急躁,要耐心等待,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生活的美好。

4.文化意蕴的美学意蕴《迟桂花》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散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章中的文化元素丰富,既有桂花这一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有儒家思想对作者写作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在描写桂花时也特别注重“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词的象征意义,让读者理解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理念:就是要淡然处之,明白自己的位置,遵循自己的道德准则。

《迟桂花》赏析

《迟桂花》赏析

《迟桂花》赏析读罢,被文章中的莲儿的单纯感动,也被作者对莲儿的单纯的喜欢的感情所感动。

在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都变得复杂,感情也变得虚假。

我们很难分辨孰真孰假,也很难被感动。

说到文章中的这样的经历更是稀罕。

文章题为迟桂花,迟桂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也是意象。

迟桂花代表着莲儿,迟开的桂花,就像她28岁的姑娘,愈发芬芳和迷人。

她的天真和单纯也像极了迟桂花的清新,令人喜欢、陶醉和惊讶。

莲儿是害羞的,文中多次提到她脸红。

初次见面时,“脸上却涨起了一层红晕”,问了一句话后,“她脸上又红了一红”,当哥哥问她,和郁先生相比哪个年龄大时,“面色又涨红了”,她喊作者大哥,听到应声后,“涨红了脸”。

莲儿是美丽的,不是柔弱的女性的那种美,而是山里姑娘的健康的壮实的美。

“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红红的双颊,挺突的胸脯,和肥圆的肩臂”“她那一双天生成像饱使过耐吻胭脂棒般的红唇”“肥突的后部,紧密的腰部,和斜圆的胫部曲线”“两只圆而且软的肩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那一个隆正的尖鼻,那一张红白相间的椭圆的嫩脸”“一头不曾剪去的黑发”都表现出莲儿康健自然纯朴的美。

文中则生形容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经得久”,后来在婚礼上作者把这话用来祝福这对新人,愿他们像迟开的桂花长长久久,还开玩笑说“大约明年来的时候,在这两株迟桂花中间,总已经有一株早桂花发出来了”。

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迟桂花代表着一种沉静自得的安然之美,也体现为一种顽强生命的意志力。

作者对“迟桂花”的歌颂,着意于对人、对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品格的歌颂。

文中翁家的人,从年迈的母亲到好友和他妹妹,都是平和安分勤劳的人,正是迟桂花的精神所在。

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述了“我”应当年同窗好友翁则生之邀去参见他的婚礼,并同其妹翁莲同游五云山这一过程,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于其中细腻的情感。

文风清淡,笔墨轻松,表达出来的感情却是内敛而强烈的。

文中有亲情,老母对儿子的爱,哥哥对妹妹的关爱。

迟桂花读后感

迟桂花读后感

迟桂花读后感《迟桂花》是中国当代女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充满离奇和惊悚气氛的小说。

小说以女主人公迟桂花为视角,通过她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抗议。

读完《迟桂花》,我深感其中的深意和思索。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迟桂花是一个顽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从小就拥有超常的灵异能力,能够看到和接触到一些普通人无法触碰的鬼神和事物。

这种能力使她在封建社会中倍受歧视和排斥,被人们认为是异类,并遭到了无尽的欺凌和折磨。

她以自己特殊的价值观和独立的思考方式,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最终为自己争取了解放。

小说通过描写迟桂花的遭遇和经历,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迟桂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丧葬店的家庭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看到和接触到一些超自然的事物,这让她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了疑问和质疑。

然而,她的特殊能力被视为不祥之物,遭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排斥和质疑。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异类和超自然的事物总是抱有恐惧和排斥的态度,无论是迟桂花的家庭还是社会环境,都试图迫使她放弃自己的能力,追求与众不同。

然而,迟桂花决定不顾一切地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心的声音。

她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最终为自己谋得了一席之地。

她拥有独立思考和勇敢行动的精神,使她成为一个非常独特和特别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面对自己的特殊能力,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封建社会的偏见和对异类的歧视。

这种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使迟桂花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个现实社会中需要借鉴和思考的精神。

通过《迟桂花》这部小说,我深感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偏见对于个体的伤害和压迫。

小说通过迟桂花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虚伪,对于当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和反思。

同时,小说通过迟桂花的坚持和奋斗,展示了一个独立自主和勇于挑战的女性形象。

她用自己特殊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为自己争取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并试图改变社会对于异类和超自然的态度。

这种对于个体尊严和平等的追求,使得迟桂花成为了一个令人钦佩和敬仰的女性形象。

迟桂花读后感

迟桂花读后感

迟桂花读后感《迟桂花》是一部由章诒和创作的小说,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传统的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被其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也对其中所蕴含的思考和感悟有了更深的体会。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女主角桂花展开,她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女子,聪明美丽,却因家族的遗憾而注定了不平凡的人生。

桂花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对她的教育十分重视,希望她能够有出息,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桂花遇到了迟子建,两人一见钟情,却因家族的纷争和传统的束缚而面临着重重困难。

小说通过桂花和迟子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在读完《迟桂花》后,我对小说中所蕴含的思考和感悟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小说通过桂花和迟子建的爱情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那个年代,传统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往往被束缚在传统的礼教之中,难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桂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面对家族的压力和传统的束缚,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让我深感痛心。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桂花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勇敢坚强,却又充满了对生活的迷茫和无奈。

她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对她的教育十分严格,希望她能够有出息,却又对她施加了沉重的压力。

迟子建则是一个内心善良、正直的年轻人,他深爱着桂花,却又无法摆脱家族的纷争和传统的束缚。

这些人物形象都让我感到十分真实和鲜活,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让我深感触动。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设置和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小说中的情节设置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作者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也十分细腻,让人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考。

浅析郁达夫小说《迟桂花》中的迟桂意象

浅析郁达夫小说《迟桂花》中的迟桂意象

浅析《迟桂花》中的迟桂意象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其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与其前期作品相比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人生困境中对人间亲情和友情的真切呼唤,就像它的题目一样,显得芬芳馥郁。

小说中多次写到桂花,表现了老郁和翁则生、翁莲的友情就如那迟开的桂花,馥郁持久,同时,也寓意着一种自然美好的生活境界。

迟桂花开得迟,因而开放时间更持久,香味更芬芳。

迟桂花具有清香、朴素、耐久的品性。

以此看出,迟桂花是富于多层意境的,有自然之桂、人物之桂、人生之桂。

关键词:郁达夫迟桂花意象郁达夫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诗人,他热情敏感,小说充满着诗情画意。

《迟桂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的翁则莲就如一株迟桂花,开放在翁家山大自然的世界中,以她独特顽强的性格展现出非一般的自然之美,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感情揉进了桂花中,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融进大自然。

所以在作品中,迟桂花既代表着一种沉静自得的安然之美,也体现为一种顽强生命的意志力。

本文将试从自然之桂、人物之桂和人生之桂对《迟桂花》进行解读。

一、自然之桂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特性。

迟桂花的特点是耐寒,花香浓,持续时间长。

作者在小说中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他对迟桂花的喜爱之情。

在正文的开始,作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翁家山的迟桂花。

老郁接受好友翁则生的邀请,前往翁则生家。

在路上,途经烟霞洞时,远远就闻到迟桂花的“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1]”。

“我看见了东天的已经满过半弓的月亮,心里正在羡慕翁则生她们老家的处地深幽,而从背后又吹来了一阵微风,里面竟含满着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

[2]”“原来这儿到这时候还有桂花?[3]”寥寥数笔,不仅写出了迟桂花的幽香,还勾勒出了迟桂花生长环境的僻静、清幽。

环境的僻静,承载着作者内心的细腻,对自然的观感,以及对朋友生活的关怀。

迟桂花读后感

迟桂花读后感

迟桂花读后感迟桂花读后感(一)读《迟桂花》,我们似乎也幸运地同老郁在一起,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茶,浸醉在翁家山那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里。

《迟桂花》以老郁收到的老同学翁则生的一封信开始,老郁看到信后,到翁家山去喝翁则生的喜酒。

作品中没有过分注重故事情节的描述,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对美丽的翁家山的描绘上,在美丽的翁家山,人儿也是淳朴善良,组成了一幅景美、人美、情美的飘逸自然画。

“在半山亭里立住歇了一歇,回头向东南一望,看得见的,只是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寥寥几句话,就把翁家山清新和淡雅呈与读者面前,这样青葱如翠的山,如云团簇的树,还有那隐约的屋瓦、白墙,怎能不让人不沉醉与其中?怎能不让人的心灵不得以纯净?在读者沉浸于这样的美景中时,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东嗡东嗡地这钟声实在来得缓慢凄清”,这样清幽的语言,却给翁家山增添了几分凄清的诗意,大有远离市嚣的归隐之感。

这样的美景有视觉的美、有听觉的美,使人心旷神怡,真个是美不胜收!这样的山乡美景,正是幻化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我”的老同学翁则生一家,在这俨然是世外仙境的山乡,过的是恬静的日子,本来,翁则生是疾病缠身、学业中辍、感情受挫、灰心丧气的一个人,却在这样的灵秀山水中奇迹般地康复,并为人师表,且即将成家;而翁则生的妹妹——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

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予了老郁强烈的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化为澄静大自然中一部分。

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的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在红尘俗世中浮沉的我们,要去哪儿才能寻到“翁家山”,遇到“迟桂花”一样的人? 老郁在故事最后同则生还有莲告别时,喊道,“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对,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迟桂花读后感(二)这是郁达夫的一篇短篇名作。

《迟桂花》的主要内容

《迟桂花》的主要内容

《迟桂花》的主要内容
《迟桂花》是钱钟书先生的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
长故事。

这个女主角叫做迟桂花,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逐渐成熟。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迟桂花的家庭很贫困,但是她的父
亲却很有远见,让女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女孩子的教
育机会很少,但是父亲却倾尽全力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这让迟桂花
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父亲心存感激。

随着时间的流逝,迟桂花开始了解到社会上的不公和无奈。

她遇
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件,也经历了许多心酸和坎坷。

在她长大成人
的过程中,她学会了自立、担当、坚定和勇敢,也认识了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

整部小说的主题是女性的成长和家庭的力量,作者通过一个女孩
子的成长经历,传达出一个普遍的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关
系的力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

《迟桂花》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女孩子
的成长故事,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小说。

通过对迟桂花的塑造,作者对女性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定义,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女
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迟桂花读书笔记摘抄

迟桂花读书笔记摘抄

迟桂花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郁达夫的《迟桂花》,心里就像被一阵轻柔的风吹过,泛起了层层涟漪。

在《迟桂花》里,郁达夫用他那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到让人心醉的乡村画卷。

那山间的迟桂,那淳朴的民风,那真挚的情感,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宁静与美好。

文中对于迟桂花的描写,真的是太绝了。

他说那桂花“同深山里的清风,与得天独有的阳光,深深地溶合在一处,酝酿出一种极醇极厚的香甜,让人闻了就忍不住想大口大口地呼吸,想把这股香甜全都吸进自己的身体里。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日子。

外婆家在一个小山村里,每到秋天,村子里到处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

那时候的我,总是喜欢在桂花树下跑来跑去,偶尔还会调皮地摇晃一下树干,让那金黄的小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然后我就会在这花雨中欢快地笑着,笑声能传出好远好远。

还有文中对翁家山的描写,“那四周的山色,竹树,与茅屋,和一白的炊烟,同轻纱似的在蓝天下浮荡。

”这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山上砍柴的情景。

山上的空气特别清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听着鸟儿在枝头唱歌,那种感觉真的特别惬意。

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比如那位善良纯真的莲,她就像是一朵盛开在山间的迟桂花,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她的笑容就像莲一样纯净,让人看了心里特别舒服。

她细心地整理着那些花朵,每一朵都像是她心爱的宝贝。

而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自然、对于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去欣赏身边的美好。

读了《迟桂花》,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明白了,其实幸福就在那些简单的瞬间里,就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

就像有一次,我下班走在路上,心情特别糟糕。

突然,我看到路边有一只小猫,它正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共5则范文)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共5则范文)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共5则范文)第一篇: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共)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论文摘要:《沉沦》与《迟桂花》是郁达夫前后期的两部代表性小说,这两部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

《沉沦》的价值体现为作者的时代性使命感,大胆探索人的欲望与传统伦理的冲突,而非文学本身;而《迟桂花》更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美感。

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对郁达夫两部作品的地位进行价值重估。

论文关键词:《沉沦》《迟桂花》郁达夫前后期异同一.(一)1921年,郁达夫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宛如平地上的一声惊雷,立刻为文坛瞩目。

郭沫若说它如“一股春风”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并对“士大夫的虚伪”作了“暴风雨式的闪击”[①]。

小说的成功并非偶然。

郁达夫个人经历很坎坷,幼年的贫弱、留日的受辱及归国后无比困窘等一系列不顺利的人生际遇,性格日趋忧郁消沉。

郁达夫在日本的日子,有许多日本友人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如日本著名诗人画家担风氏,但是还是有很多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日本人看不起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当时他们管中国人叫做“支那人”。

郭沫若说:“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

本来支那并非恶意,有人说本是‘秦’字的音变,但出自日本人口中则比欧洲人称犹太还要下作。

”(郭沫若《关于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当时郁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不同阶段对文学艺术的接受上也因此表现出对传统婉约风格和异域感伤文学的偏重,感伤心态日益强烈,一旦为国内病态的社会所触发,便不可遏制了。

《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人性中的美好
——《迟桂花》读后感20世纪早期的中国社会是动荡不安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像是一层层的黑幕,笼罩着整个国家。

内忧外患的现实,让一群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感到困惑不安,为自己也为这个民族。

我们也许可以将这称之为“时代的感召”,在这样的感召之下,这一群知识分子运用自己的才华在各个领域充当中华之崛起的开路者。

作家们也不例外。

除了鲁迅这样的弃医从文,画笔为投枪的杂文家和瞿秋白这样的弃文从武,用暴力改变国家命运的社会家之外,还有像《迟桂花》的作者郁达夫这样的坚守文学阵地的“纯文人”。

很多人都为他们感到不齿,因为在那个国将不国的年代,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文字当成武器,向腐朽的政府,向混用的统治者,向残暴的侵略者开炮,用自己的声音号召更多的人来战斗。

但是我认为他们并不是这样逃避现实的人,也许有,但郁达夫不是。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或许看不到那样尖锐或者深刻的批判现实的语句,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于人性的追求。

美丽、公正、正直、爱情、宽容、纯洁等等这样的词汇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更重要的是他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品德的力量,让我们相信在丑恶的现实下,人还是可以拥有这样的品质的,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品质,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而这种人性之光,这种希望的力量,就是郁达夫的作品给人们最大的价值。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部小说——《迟桂花》。

文章开头就叙述了“我”
意外收到则生的来信,顿感意外。

对于生活在喧嚣繁华的大城市中的“我”,很愿意趁此机会到久未会见的老朋友家喝喜酒,其实这就是最开始为我对迟桂花钟情的铺垫。

在去翁家山的路途中,我被这里淳朴的乡风民情所吸引,更为这一路走来看到的迟桂花和闻到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所陶醉着
不可否认,老翁在都市生活的失败、身染肺病、多年隐居的遭遇和形象,暗合作者的消极避世心理,但在文章中令我流连的是作者渲染的那股迟桂之香,反而让人感到开朗明亮的心境。

优美怡然的自然之景,老翁染病之躯奇迹般的好转、并无如何衰老的面容,翁母依旧轻健的体格,翁妹永久小孩子般的天性,轻松愉悦的谈话,无不传达出乐观的色彩。

城市的污浊气息和乡村的清新欢快的对比,让读者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之外的感情倾向。

惊异于迟桂馥郁的芬芳,作者用大量笔触描写了自然景致和充溢于山野间馥郁的迟桂香气。

翁家山在暮色中的晴爽,月色下的沉静内敛,清晓里的澄鲜可爱,缭绕其间若有若无的清香,人物与自然渐渐融为一体。

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迟桂花开得晚,经得久,清香、朴素、耐久的品性从中展现,有着沉静自得的安然,有着生命的自然与顽强。

如其他文中中所述,迟桂花的意象,已成为人格、友谊、真诚、纯洁的永久象征,是对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品格的歌颂。

一如来到翁家扑面而来的淳朴、祥和、单纯及热情。

一如老翁经历恋
爱失败、学业停辍、疾病折磨后依旧的沉静清澈。

一如翁莲遭受父死、家衰、夫亡创伤后如故的小孩天性。

翁莲是作者着力刻画且最具迟桂之香的人。

她有着天真、纯洁、自然的人性,使“我”自觉为自己的邪心和卑鄙感到羞愧,并给予了“我”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净化。

对她的身体产生的揉入,在这集天地灵气的山乡庙宇之中,和莲自身的淳朴天真的气息感染之下,我的肉欲也被荡涤和净化,变成了一种纯净的爱慕和赞叹。

莲的性格气质与翁家山的自然世界糅合在了一起,似已成了大自然质朴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中的“迟桂花”。

磨难阻延了她的绽放,却使花开之时更为绚烂夺目,迟桂之香更为醇厚经久。

为什么要给这样一个角色取“莲”这个名字呢?我的看法,是因为“莲”这种花能够象征翁莲身上所体现的那种精神。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的这种清纯自在,似乎的天性所使然。

即使遭受生活的无情摧残,也会保留那一份与生俱来的童真和美好。

莲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嫁到丈夫家去却又遭受到丈夫一家无情的摧残。

一个如花的少女最后只能成为一个悲惨的寡妇,在自己的娘家盘桓不去。

对于我们来说,这恐怕将是一个女人最不幸的遭遇吧。

但是在莲的身上,我们看不到那种世俗和苦难带来的风霜,也看不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怨恨,相反地,她依然对大自然抱有孩子般的好奇之心,对生活给她的不公正的遭遇,她依然可以笑着接受。

这种力量,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扎根于中国土地中的人民的乐观自信。

在山水的召唤下,在莲纯洁的心灵的感应之下,
我也生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态度,将肮脏的肉欲净化了。

这或许就是迟桂花的精神吧。

“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文章最后“我”如是感慨与祝愿,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翁兄妹历经坎坷后的平淡幸福,亦表明了生的意志必引着我们战胜磨难与挫折,争取美好与幸福。

不必艳羡早开却也早落的花朵,自如迟桂花,虽迟开却经久,淡淡忧郁迷蒙中坚韧乐观的信念恒久闪耀。

现代都市空气日渐浑浊,匆匆往来的人群也渐以面具示人,将本真的自我埋藏于功利、金钱、权利、欲望之中。

有人在生活的打击之下轻易便一蹶不振,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与希望,有人在现实的各种诱惑之下同流合污,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的心灵日渐蒙上挥不去尘埃,汲汲于富贵,汲汲于名利,迟桂之香愈为难得。

而此刻的我们,更应学习迟桂花的精神与秉性。

以迟桂之香保护心灵的一方净土,熏染周围的世界,涤净人们的灵魂,使其馥郁的芬芳随风飘散。

回过头来,重新品读郁达夫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迟桂花》是脱离了他早期那种阴郁沉闷的风格的。

在《沉沦》中,他同样能够将情景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描写的不着痕迹。

但是从始至终,那种挥之不去的悲伤和绝望却始终紧紧的攫住读者的心,令我们喘不过气来。

而在《迟桂花》中,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没有改变,甚至显得更加的自然生动,然而其表达的主题却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对人性之中丑恶加以鞭挞,到对人性中的真实和善良加以赞扬,这两种极端不同的
态度,看似作者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实则是他早期创作精神的延续。

因为无论的批判丑的,还是赞美善的,其目的都是一样的。

对人性的追求,对完善自己生命的渴望,这是郁达夫的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郁达夫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作家,他开创了近代中国具有鲜明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式的写作风格。

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总是占有极大的分量。

而描写这种心理活动的改变,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起到了一种心理剖析的科学意义。

《沉沦》中的抑郁症,《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变态心理学,以及这篇《迟桂花》中的善的心理对恶的心理的战胜,无一不是对心理学的深刻理解和描写。

而作者将散文风格的风景描写和心理活动的融合,更是通过文学的手法,将这种心理变化进行了巧妙的暗示,是使人在读起来时浑然不觉其变化而顺着这种思维往下走,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读者在感受到作品的力量的同时,更是不知不觉的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领悟。

总而言之,依区区愚见,郁达夫并不是那种消极避世的“纯文人”。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写作方向或者人生方向的权力,即使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也不能非黑即白,就此断定一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

郁达夫精湛的文字技艺,融情于景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心理学的探讨和认识,对于当时的文学界和后世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学习作用。

而一如《迟桂花》这样的作品中,给人们带来的生命的力量和对美好的追求,则是人类无论何时都需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