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在线教学案例分享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1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一:观察和记录生长的豌豆植物在生物课上,老师为学生们分发了一些豌豆种子,并要求他们观察和记录豌豆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将豌豆种子种在花盆中,并每天浇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他们记录了豌豆植物的种子发芽、茎的生长、叶片的形成,以及花朵和豆荚的出现。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案例二:进行果蝇杂交实验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果蝇杂交实验。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

他们根据老师的指导,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将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随后,学生们观察并记录果蝇杂交后的后代果蝇的表型比例。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遗传规律,并学会了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记录。

案例三: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学生们将水生植物浮萍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测量并记录浮萍释放氧气的速率。

他们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作为变量,通过实验得出了光合作用速率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培养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案例四: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在细胞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让他们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

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到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官。

随后,他们还进行了细胞染色实验,观察了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案例五:进行DNA提取实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按照步骤,从水果或植物中提取DNA,并观察和记录DNA的形态特征。

他们了解到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会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篇一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
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


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

听说过“多利羊”吗?还
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

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
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
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
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
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
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1: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光照条件,如直接阳光、阴影、人工光源等,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理解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案例2:研究DNA提取实验为了深入了解DNA结构和功能,教师设计了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使用简单的材料如洋葱、盐水和洗洁精等,提取洋葱细胞中的DNA。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们亲手操作,了解了DNA的提取方法和DNA的特点。

案例3:观察和研究细菌生长为了研究细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使用琼脂平板培养基,将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细菌菌液均匀涂抹于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细菌的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案例4:研究遗传变异为了研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和作用,教师设计了果蝇实验。

学生们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并记录后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基因的传递方式和变异的原因,加深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案例5: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为了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及其调节机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选择不同的植物,如豌豆、太阳花等,观察并记录植物对光、重力和刺激等的反应。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运动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案例6:研究酶的作用为了研究酶的作用和特点,教师设计了酶活性实验。

学生们使用不同的酶和底物,观察并记录酶反应速率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酶的底物特异性、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案例7: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呼吸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过程和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呼吸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3篇)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高中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文以“DNA复制”为例,探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DNA复制的基本过程、条件、特点及意义;掌握DNA复制过程中的相关酶、模板、原料等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DNA复制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什么是DNA复制?DNA复制有什么意义?2. 课堂讲授(1)DNA复制的基本过程:①解旋;②合成新的DNA链;③连接。

(2)DNA复制条件: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连接酶。

(3)DNA复制特点:①半保留复制;②边解旋边复制;③半不连续复制。

(4)DNA复制意义:①保证生物遗传信息的稳定性;②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

3.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DNA解旋、合成、连接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分组进行DNA复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课堂讨论(1)提问:DNA复制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复制效果?(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DNA复制的基本过程、条件、特点及意义。

(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等。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论证能力等。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几个高中生物教学案例,以帮助教师们在教授生物学的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案例一:生物进化之旅目标通过模拟生物进化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进化的概念和原理。

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不同的生物种群。

2. 各小组在一定时间内模拟生存竞争,通过抢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来体验生物之间的竞争。

3. 在每一轮竞争后,根据某些特定的表现指标(如适应性、生存率等),淘汰一部分个体,模拟自然选择的过程。

4. 经过多轮竞争和淘汰后,观察每个小组的种群特征是否发生了改变,让学生明白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教学效果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在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选择的重要性和进化的推动力。

案例二:遗传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遗传实验,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内容1. 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相关知识背景,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 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配对实验,观察和记录某个性状在不同代中的传递情况。

3.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并讨论遗传变异的原因。

教学效果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加深入地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同时,学生也能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案例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内容1. 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动物园,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和观察珍稀物种,并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保护工作。

3. 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效果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精选5篇)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精选5篇)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精选5篇)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

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

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

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

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篇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案例1:细胞的发现教学目标- 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及其意义-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学内容1. 细胞的发现历史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实验操作:细胞观察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分组讨论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案例2: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遗传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2. 遗传规律3. 实验操作:性状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观察与分析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观察与分析报告---案例3:生物进化论教学目标- 理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1. 生物进化论的概念2. 生物进化的证据3. 生物进化的机制教学方法- 讲授- 小组讨论- 批判性思考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小组讨论报告- 批判性思考论文---案例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 生态系统的结构3.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实践操作报告---案例5:植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教学目标- 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 掌握植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植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2. 植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3. 实验操作:植物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观察与分析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观察与分析报告---案例6:动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教学目标- 理解动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 掌握动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动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2. 动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3. 实验操作:动物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观察与分析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观察与分析报告---案例7:人体的营养与健康教学目标- 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掌握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与作用- 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教学内容1.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2. 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与作用3. 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教学方法- 讲授- 小组讨论- 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小组讨论报告- 实践操作报告---案例8: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教学目标- 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掌握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2. 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操作3. 实验操作:生物技术应用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实践操作报告---以上为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育案例高中生物(2篇)

教育案例高中生物(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尝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片绿叶,引导学生思考:绿叶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4)实验报告各小组完成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3. 创新教学策略(1)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展示绿叶、实验材料等,将抽象的光合作用过程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创新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不足之处(1)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2)学生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高三生物教育教学案例(2篇)

高三生物教育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DNA的结构和组成;- 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 掌握DNA复制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DNA的结构和组成;-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 DNA复制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形成过程;- 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DNA结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DNA的结构与功能。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DNA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等。

2. 教师演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讲解碱基配对原则,即A-T、C-G。

3. 教师讲解DNA复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半保留复制、碱基互补配对等。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DNA结构模型和碱基配对卡片。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组装DNA结构模型,观察并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3. 学生将碱基配对卡片进行配对,验证碱基配对原则。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DNA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查阅资料,了解DNA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3.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3篇)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案例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分析。

2. 教学难点: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刀片、剪刀、镊子、显微镜、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清水、碘液等。

(2)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胡萝卜、土豆等。

3. 实验步骤(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①取洋葱鳞片叶,用刀片切下薄薄的片;②用镊子将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③滴加适量清水,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④用盖玻片轻轻盖在切片上,避免产生气泡;⑤用碘液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碘液。

(2)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①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②每隔一定时间,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变化,记录数据;③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1)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数据;(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经验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经验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经验高三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更是如此。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以个人经验为例,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并分析经验中的反思与教训。

案例一:基因突变的教学在高三生物教学中,基因突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首先,我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实例,如突变造成的异常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我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常见的遗传病例,如血友病和先天性耳聋。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解,学生对基因突变的重要性和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讨论环节。

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模拟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突变对基因序列的影响。

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发表观点。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反馈。

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提高彼此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会全程参与讨论,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加强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反思与教训: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阐述。

虽然我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但在理论解释上还是有些不够详细和准确。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清晰讲解,确保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尽管我采用了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但仍有一些学生表现得较为 passively. 这可能与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态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一)细胞膜的成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学案例与实践分享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学案例与实践分享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学案例与实践分享高三生物教学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和备考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高三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和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本文将分享一些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实践方法。

一、植物生长案例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植物生长的知识,我设计了一项植物生长案例实践。

首先,我带领学生们到校园内的花坛进行观察。

学生们观察到不同植物的形态差异,如茎叶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然后,我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形态差异的原因,如光照、温度、土壤以及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通过这个案例实践,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遗传实验案例探究在遗传实验案例探究中,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果蝇杂交实验。

首先,我给学生们介绍果蝇的遗传基础知识,包括基因型和表现型等概念。

然后,我分发果蝇实验材料给学生们,让他们亲自进行杂交实验。

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的遗传规律,并预测下一代果蝇的表现型比例。

通过这个案例实践,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遗传规律,还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享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相关知识,我组织了一次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享。

在这个活动中,我邀请了一位环保志愿者来校与学生们分享他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实践。

学生们听取了讲座并参与了相关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分享,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得到了实际行动的启示。

四、科学实验项目展示作为高三生物教师,我鼓励学生们开展科学实验项目,并组织展示活动。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设计并完成实验项目。

展示活动时,学生们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和实验过程,与同学们分享实验中的困惑、发现和收获。

通过这个实践项目展示,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案例和实践分享,我尝试着将高三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和实践相结合。

高中生物在线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生物在线教学案例分享

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活动模板同学们在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了什么?有没有验血?PPT展示:血液检验化验单1、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2、每种项目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参考范围,为什么?3、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归纳总结: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

过渡: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如何变化的?剧烈吗?PPT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4、上述结论说明了什么?总结:体温始处于动态平衡中。

提问: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强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过渡: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PPT展示图1-4,引导学生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总结: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

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例如尿毒症的发生。

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过渡: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PPT展示: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

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0篇)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0篇)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0篇)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精选篇1【学海导航】1.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础整理】一、被动运输: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类型(1)自由扩散①特点:物质通过简单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①特点: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

二、主动运输1.运输方向:由一侧运输到一侧。

2.所需条件(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3.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排出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 ___浓度→___浓度 ___浓度→___浓度 ___浓度→___浓度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氧气、CO2、水、甘油、乙醇等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补充:大分子的跨膜运输1.: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如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啐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

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踪训练】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B.细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C.细胞提供的能量多少D.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3.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

生物高一教育教学案例(2篇)

生物高一教育教学案例(2篇)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问“什么是蛋白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
教师从蛋白质的结构、合成、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讲解,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蛋白质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三、案例总结
本案例通过一堂高一生物课的教学实践,展示了如何提高生物高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合成、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学习中取得进步。
4.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5篇)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5篇)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5篇)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篇1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 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一→H+ + HC03- (1) (双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 结合成H2C03 ,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

〔小结〕略(黑体字部分)。

〔作业〕练习一二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活动模板
同学们在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了什么?有没有验血?
PPT展示:血液检验化验单
1、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
2、每种项目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参考范围,为什么?
3、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

过渡: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如何变化的?剧烈吗?
PPT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4、上述结论说明了什么?
总结:体温始处于动态平衡中。

提问: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强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过渡: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PPT展示图1-4,引导学生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总结: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

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例如尿毒症的发生。

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过渡: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PPT展示: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

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