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设

合集下载

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设

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设

《傍水而居》教学反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

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一单元和每一篇首,都有一段简短的篇章页和课前语,其主要作用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此导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

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重新创设情景。

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中外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教材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外国的一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

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教材介绍了从中国的湖、海到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知识的扩展必须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主动参与。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内涵,设计以学定教,由静变动的教学方案。

如在讲授《傍水而居》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景,把搜集到的图片素材和文字素材(太湖风景图,太湖流域的城镇西塘、乌镇、周庄、同里等民居,舟山渔民海洋渔牧,苏州和威尼斯的风光图)与学生搜集的素材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太湖流域的城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由此导入新课。

总之,课前的情景导入,能使课堂一下子奏响欢快的乐章,激起学生的兴趣。

傍水而居

傍水而居

第三课傍水而居(教案)第一课时水乡孕育的城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理解住在水乡的人们的生产特点和日常生活特色。

从太湖流域的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为典型事例,联系学生自己的家乡—三垟湿地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从人地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水乡和水的密切关系,设计紧扣教学主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求取结论,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解决家乡的保护环境的办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学习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努力付诸于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理解水对水乡的“孕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太湖流域城镇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情画卷,引导学生探究太湖流域的城镇兴起、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从城镇的起源、发展、民居角度深刻理解“水”对水乡的“孕育”作用。

并且由此拓展到家乡三垟湿地的保护问题,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小调查。

1)喜欢旅游的同学有多少?2)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旅游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老师: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一饱眼福,还可以一饱口福,吃遍各地的名小吃,名特产。

老师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旅游的人,今年暑假,老师利用休息时间游玩了两个地方,觉得是大有收获。

我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里――提示一:出示照片(太湖夕照)提示二:这个地方所在的流域是盛产大闸蟹――出示第二张图片太湖蟹提示三:这个地方有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问:1)太湖位于哪个省境内?(请学生在地图上指出)2)让我们再来近距离认识太湖流域有着怎样的特色?活动环节:火眼金睛――从这张图中,我发现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城镇多和水多,谁能数一数有多少个城镇,多少条河流呢?回答略。

傍水而居(教案)

傍水而居(教案)

第三课傍水而居(教案)第一课时水乡孕育的城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理解住在水乡的人们的生产特点和日常生活特色。

从太湖流域的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为典型事例,联系学生自己的家乡—三垟湿地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从人地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水乡和水的密切关系,设计紧扣教学主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求取结论,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解决家乡的保护环境的办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学习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努力付诸于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理解水对水乡的“孕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太湖流域城镇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情画卷,引导学生探究太湖流域的城镇兴起、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从城镇的起源、发展、民居角度深刻理解“水”对水乡的“孕育”作用。

并且由此拓展到家乡三垟湿地的保护问题,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小调查。

1)喜欢旅游的同学有多少?2)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旅游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老师: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一饱眼福,还可以一饱口福,吃遍各地的名小吃,名特产。

老师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旅游的人,今年暑假,老师利用休息时间游玩了两个地方,觉得是大有收获。

我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里――提示一:出示照片(太湖夕照)提示二:这个地方所在的流域是盛产大闸蟹――出示第二张图片太湖蟹提示三:这个地方有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问:1)太湖位于哪个省境内?(请学生在地图上指出)2)让我们再来近距离认识太湖流域有着怎样的特色?活动环节:火眼金睛――从这张图中,我发现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城镇多和水多,谁能数一数有多少个城镇,多少条河流呢?回答略。

第四单元第三课 傍水而居第一课时

第四单元第三课  傍水而居第一课时

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的是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

它是学好第三课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它右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知识结构为:农业以及其他行业发展太湖流域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水建筑与居民的生活今日太湖流域的发展2、课程标准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少的影响。

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少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现状或家乡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设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太小朋友流域的人民生活、生产及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以“水”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

4、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索—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延伸和发展—新问题的提出等。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有:愉快教学策略,如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愉快导课;置疑策略,紧扣教学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思、质疑;迁移和扩容策略,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的同时,要促进外在教学向学生个体内化,从而成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容。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湖流域的有关图片,反映太湖流域发展近况和太湖流域水资源的现状的资料,中国著名水乡乌镇、周庄等有关音像材料或图片。

学生准备:组织学生课前开展对家乡水的考察、调查或水样的采集。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师生共同讲座分析----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住处交流加深了解三、学与教的过程播放:歌曲《太湖美》片段。

问: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太湖美吗?美在哪里?为什么说太湖的“水”美?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太湖流域支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产等。

展示:《太湖流域图》。

傍水而居教案设计

傍水而居教案设计

傍水而居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概念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傍水而居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引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思考和讨论。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4 教学资源:图片和案例资料。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展示一些傍水而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5.2 讲解:介绍傍水而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1.5.4 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和观点,强调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第二章:傍水而居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探讨傍水而居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历史背景。

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4 教学资源:图片和案例资料。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展示一些古代傍水而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5.2 讲述:讲解傍水而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解释其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2.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傍水而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5.4 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和观点,强调傍水而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三章: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

培养学生对建筑和艺术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探讨傍水而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

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4 教学资源:图片和案例资料。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2.培育同砚热忱自然、热忱生活的情感。

3.激发同砚的想象力和创设力,拓展同砚的艺术表现形式。

4.提高同砚的综合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2.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3.《傍水而居》艺术作品设计创作。

三、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2.培育同砚热忱自然、热忱生活的情感。

3.设计创作《傍水而居》艺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2.谈论引导,激发同砚的想象力和创设力。

3.小组合作,设计创作《傍水而居》艺术作品。

4.老师指导,同砚展示作品并进行沟通。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展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引发同砚的沉思和爱好。

2.整体了解:讲授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让同砚了解其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3.小组谈论:分组谈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为何喜爱“傍水而居”,并设计创作《傍水而居》艺术作品。

4.设计创作:同砚依据小组谈论的内容,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

5.展示沟通:同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沟通,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

六、评判方式1.作品评判:选拔最具创意,最富有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特色的作品。

2.表现评判:评判同砚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作业要求设计并创作一幅《傍水而居》艺术作品,内容要具有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体现出热忱自然、热忱生活的情感。

八、教学资源1.教材:相关教材和资料。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

3.艺术材料:纸张、颜料、画笔等。

九、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同砚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培育热忱自然、热忱生活的情感,提高想象力和创设力,拓展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和综合表现能力。

《傍水而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傍水而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傍水而居》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傍水而居》,是一种古老而典雅的居住方式。

人们在寻找住宅时,往往会优先选择靠拢水源的地方,因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以《傍水而居》这一主题展开谈论,援助同砚了解这种居住方式的利与弊,并且引导同砚沉思生活中的选择。

二、阅读材料《傍水而居》作为古老的一种居住方式,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应用。

在中国的古代,浩繁城市都建立在河流、湖泊或海岸边,比如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苏州的水乡魅力等等。

人们喜爱选择靠拢水源的地方居住,是想享受水的澄莹和悠遥,也是为了便利取水、洗衣、种植等生活需要。

而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步,有些人依旧钟情于傍水而居,但也有人转而选择遥离水源,因为水源会带来洪涝风险、水污染等问题。

因此,傍水而居既有利也有弊,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

三、沉思探究1. 傍水而居的利与弊有哪些?请列举至少三个以上的优点和缺点。

2. 你喜爱傍水而居吗?为什么?3. 若果你是一位规划师,请设计一个抱负的傍水居住区,该如何思量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卫?四、拓展延伸1. 请查找一些关于傍水而居的案例,了解不同地区的傍水居住方式。

2. 请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下你抱负中的傍水居所,包括房屋结构、环境设计等。

3. 请组织一次学校园地谈论,探讨傍水而居的利弊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五、总结归纳通过本文的进修,我们了解到傍水而居是一种古老而典雅的居住方式,既有利也有弊。

在选择居住地时,我们应该依据自身需求、水资源状况、环境保卫等方面综合思量,做出明智的选择。

期望同砚们能够在本文的引导下,沉思自己的生活选择,追求更加美妙的生活。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傍水而居》的作者及其背景;2. 了解《傍水而居》的内容概要;3. 分析《傍水而居》中的主题和意义;4. 探讨《傍水而居》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傍水而居》是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巨匠。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傍水而居》的主题和背景;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能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傍水而居》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小说《傍水而居》的主题和意义;3. 小说《傍水而居》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小说《傍水而居》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该作品产生兴趣;2. 进修过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4. 总结归纳:总结小说《傍水而居》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对整个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小说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对小说的理解和看法;3.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文学评论和钻研资料,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让他们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五、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参与水平进行评判;2. 作业考核:安置相关作业,通过作业内容和表现评判学生的进修效果;3. 考试评测:设置相关考题,考查学生对《傍水而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小说《傍水而居》的原文和相关文学评论;2. 文学钻研资料和参考书目;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

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保持教室整洁、安静,营建良好的进修氛围;2. 进修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活动,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3. 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设备齐全,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八、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傍水而居》的主题和意义,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次《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次进修,深入了解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水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爱认识。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中国古代文人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3.古代文人创作灵感来源于水的作品欣赏。

4.学生团队合作创作一篇以“傍水而居”为主题的作文。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对水的情感。

2.讲解:讲解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古代文人如何从水中获取创作灵感。

3.欣赏:让学生欣赏古代文人创作的关于水的诗词、文章等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水的美好和深刻。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傍水而居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将这种生活方式融入摩登社会。

5.合作创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撰写一篇以“傍水而居”为主题的作文,展现他们对水的理解和感悟。

6.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文,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7.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水的重要性和文学创作的乐趣。

四、教学评判1.学生作文评判:评判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否符合主题要求,表达是否清晰准确,语言是否生动漂亮。

2.学生表现评判: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自我评判,反思提升空间。

五、拓展延伸1.邀请当地文化名人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关于水的文化内涵和创作经验。

2.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水域进行实地考察,体验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感受水的魅力。

3.开展“水的艺术创作”比赛,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水的理解和情感。

六、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古代文人关于水的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

3.学生用于合作创作的笔记本、笔等文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水的意义和价值,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爱认识,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傍水而居》教学设计1

《傍水而居》教学设计1

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傍水而居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2.通过收集太湖流域的相关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水乡城镇的柔美,从热爱家乡的水到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4.从资料和图片中分析“水”源起的作用,在实际行动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乡城镇的生产,生活特色。

[ 教学难点] 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研讨法,主动探究学习法。

[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播放歌曲《太湖美》问:1. 歌中赞美的是哪一个地方?2. 听了这首歌以后,你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3. 你认为那个地方主要美在哪里?当学生议论到美在水时,可以很自然地导出本节新课。

<板书>水乡孕育的城镇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成果大展示师:刚才大家听了《太湖美》这首歌以后,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水中鱼虾戏红菱,河渠纵横稻谷香” 的优美山水画。

下面我们请各位同学都能慷慨大方地交流你们在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太湖流域的资料,让我们全班都来共享你的成果,看谁收集到的最多、最棒!生:(纷纷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或文字或图片,并进行交流。

)师:刚才好多同学非常慷慨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精美资料,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对这些同学表示感谢!也为他们能收集到这些精美资料感到骄傲!师生:热烈鼓掌!师:汇总、简介、补充课外资料: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 多平方公里,大小岛屿48 个,山水相依,流域面积36500 平方公里,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地形中以平原为主,占68%丘陵和河湖各占16%,是全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太湖流域耕地2400万田,占全国0.17%,人口3400 万,占全国3.1%,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10%—12%,财政收入占全国13%—14%,被誉为祖国的“金三角” 。

傍水而居教案

傍水而居教案

傍水而居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傍水而居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傍水而居教案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耕海牧鱼;和水上都市;是继水乡孕育的城镇;这一内容之后,又一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

水乡孕育的城镇;中的水是淡水,而耕海牧鱼;和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傍海而居的城镇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耕海牧鱼;描述的是国内水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国外的水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所以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水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本节课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

2、课程标准
通过资料、图片、角色表演等,了解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分析大鱼岛村的发展以及威尼斯的过去、现在、将来,体会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

能通过对水;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下面和负面作用的认识,尝试提出自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傍水而居教案2份(2份打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傍水而居教案2份(2份打包)
内容逻辑关系
①江河湖海的地理特点
-重点知识点:长江、黄河、西湖等我国著名水域的地理特征。
-关键词:流域、水系、地理环境、自然特性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绘制我国主要江河湖海的分布图,标注各水域的名称和地理特点,以便学生直观理解。
②傍水而居的益处
-重点知识点: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等傍水而居的益处。
5.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践activities报告等方面。评价结果将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学生,同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向,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将鼓励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也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傍水而居的基本概念。傍水而居是指人们选择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居住。这种居住方式有着许多优势,比如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傍水而居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资源对人类居住的重要性这个重点。对于如何适应和利用水资源这个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⑦水的应用技术
-重点知识点:与水相关的应用技术,如水利工程设计、水资源利用设备等。
-关键词:应用技术、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
-板书设计:用图示或流程图展示水利工程设计和水资源利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水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傍水而居教案设计

傍水而居教案设计

傍水而居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概念及其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傍水而居”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图片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傍水而居”的概念。

第二章:傍水而居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分析傍水而居的原因和优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傍水而居的原因和优势,如水资源利用、交通便捷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时间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发展过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傍水而居的优势和原因。

第三章: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

分析水乡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如水乡房屋的结构、装饰等。

分析水乡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黑瓦白墙、木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建筑特色。

引导学生关注水乡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第四章: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分析水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

4.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如交通、饮食、服饰等。

分析水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如船文化、茶文化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水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

第五章:傍水而居的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分析傍水而居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策略。

5.2 教学内容介绍傍水而居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分析傍水而居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城市化等。

5.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傍水而居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傍水而居教案

傍水而居教案

傍水而居教案第四单元第三傍水而居第二时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节学习的“耕海牧鱼”和“水上都市”是继“水乡孕育的城镇”这一内容之后,又一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

“水乡孕育的城镇”中的水是淡水,而“耕海牧鱼”和“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傍海而居的城镇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耕海牧鱼”描述的是国内水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国外的水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所以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水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本节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

2、程标准通过资料、图片、角色表演等,了解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分析大鱼岛村的发展以及威尼斯的过去、现在、将来,体会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

能通过对“水”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下面和负面作用的认识,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大鱼岛村和威尼斯的过去、现在、将来与“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以“水”贯“史”。

4、教学方法本采用角色扮演与问题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运用角色扮演的愉快教学法,导入新和中激趣;用反常规教学法,给出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证明结论,形成新的思考;用自学合作式的讲座法和师生对话法,理解掌握重点、难点;运用矛盾策略,探究“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危,因水再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投影图片、学生作品、学生主持的小节目和前的操练。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角色扮演导入新----以图为载体联系分析----角色扮演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探究解决----教师小结布置作业----后作业作品交流三、学与教的过程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我想请他们给大家谈谈他们自己的家乡。

其中一位来自国内,一位来自国外。

一名女生扮演成渔村的小姑娘,讲述家乡大鱼村。

展示:《中国政区图》和《大鱼岛村平面图》。

问:下面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到大鱼岛村去做客。

然后说一说大鱼岛村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

《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怀。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傍水而居》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文学作品《傍水而居》的主要内容分析。

3. 文学作品《傍水而居》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4. 作文写作指导和范文赏析。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入《傍水而居》的主题。

2.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内容、艺术特点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 写作指导法:提供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傍水而居》1. 利用图片展示中国古代文人居住的环境,引入《傍水而居》的主题。

2. 介绍作者胡适及其代表作品《傍水而居》。

3. 分析《傍水而居》的主题和意义。

第二课:分析《傍水而居》1. 分组讨论《傍水而居》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3. 探讨《傍水而居》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课:作文写作指导1. 引导学生盘绕“傍水而居”的主题进行作文创作。

2. 提供写作范文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3. 学生进行作文交流和互评,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考察学生对《傍水而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定:评判学生的作文创作质量和文学修养。

3. 进修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息优化教学方案。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傍水而居》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作品分析等内容。

2.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 作文范文:提供优秀的作文范文供学生参考和进修。

七、教学反思通过《傍水而居》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怀,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傍水而居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

《傍水而居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

《傍水而居》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傍水而居》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理解《傍水而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 分析《傍水而居》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干系。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傍水而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AD 365-AD 427)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的闻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桃花源中人”。

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淡雅、自然清丽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二、作品背景《傍水而居》是陶渊明的一篇田园诗作,描述了他倾慕自然、追求简朴生活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傍水而居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倾慕和尊重。

三、作品内容《傍水而居》描绘了陶渊明在山水之间悠然自得的生活,他在清晨起床,走出门外,看到柳绿桃红,感叹大自然的美好。

他与家人一起在水边游戏,享受着宁静和快乐。

陶渊明通过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倾慕,呼吁人们遥离尘世的烦恼,回归自然。

四、人与自然的干系《傍水而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亲密干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摩登社会,人们常常轻忽了与自然的联系,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因此,我们可以从《傍水而居》中进修到如何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导学练习:1. 请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宁文学成就。

2. 你认为《傍水而居》中的傍水而居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人们倾慕这种生活方式?3. 你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干系?在摩登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傍水而居》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干系。

陶渊明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智慧,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傍水而居教案

傍水而居教案

傍水而居教案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二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的“耕海牧鱼”和“水上都市”是继“水乡孕育的城镇”这一内容之后,又一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

“水乡孕育的城镇”中的水是淡水,而“耕海牧鱼”和“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傍海而居的城镇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耕海牧鱼”描述的是国内水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国外的水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所以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水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本节课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

课程标准通过资料、图片、角色表演等,了解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分析大鱼岛村的发展以及威尼斯的过去、现在、将来,体会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

能通过对“水”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下面和负面作用的认识,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大鱼岛村和威尼斯的过去、现在、将来与“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以“水”贯“史”。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角色扮演与问题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运用角色扮演的愉快教学法,导入新课和课中激趣;用反常规教学法,给出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证明结论,形成新的思考;用自学合作式的讲座法和师生对话法,理解掌握重点、难点;运用矛盾策略,探究“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危,因水再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投影图片、学生作品、学生主持的小节目和课前的操练。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角色扮演导入新课----以图为载体联系分析----角色扮演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探究解决----教师小结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作品交流三、学与教的过程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我想请他们给大家谈谈他们自己的家乡。

其中一位来自国内,一位来自国外。

一名女生扮演成渔村的小姑娘,讲述家乡大鱼村。

展示:《中国政区图》和《大鱼岛村平面图》。

问:下面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到大鱼岛村去做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傍水而居课程标准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日本渔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结构分析教材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案例:太湖流域的城镇、日本的渔业、意大利的威尼斯城组织教学内容,特点鲜明地体现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水边生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生活、深受渔业捕捞影响的生活、以旅游业和商业为主的城市生活。

教材以水为纽带连接三部分内容,不同的水和不同的聚落形成不同的特色。

水乡孕育的城镇──重点说明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市的起源。

耕海牧鱼──重点讲述日本渔民的生产生活及其变化,让学生认识鱼不仅是日本人重要的饮食,还是日本“鱼文化”的源泉。

水上都市威尼斯──重点以“水”和“古”为线索,介绍威尼斯的形成、兴衰与面临的危机等。

教学评价建议本课的评价应该侧重三个方面:一是情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的程度,同他人的合作态度;二是知识和方法的建构,学生能否真正认识课文所描述的区域生活,能否以此来了解和分析其他类似区域;三是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3 课时。

[新课导入]叙述引入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描述了“山”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人类傍水而居,形成了水乡城镇、美丽的渔村、繁华的都市。

这里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山区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活。

[水乡孕育的城镇]1.水乡自然环境特点的教学建议○可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以及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

○让学生说一说太湖流域河流和湖泊的特点。

[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

2.水乡孕育了城镇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在图4-16上找出太湖流域的城市,说明城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让学生认识太湖流域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等特点。

启发学生思考水乡为什么被誉为“鱼米之乡”,讨论太湖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卡”,讨论分析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城镇是怎样兴起的,发展情况如何。

○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太湖流域城镇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

○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最初人们多选择傍水而居。

[活动]○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为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

是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是水孕育了一座座城镇。

3.水乡城镇美不胜收的教学建议○可让学生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水乡城镇,为大家描述独特的水乡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展示或播放典型的水乡城镇(如周庄)的图片或录像,请学生观察水乡城镇的景观有哪些特色(如建筑特色、交通工具等)。

然后,让学生思考:那里的景观和我们这里的景观有哪些差别?引导学生理解水乡城镇所有的特色与水的密切关系。

○发动学生收集描述水乡城镇的歌曲、图片、诗歌、游记等,让学生认识如今在太湖流域的一些水乡古镇里还保留着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吸引着四方游客来此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和独特风韵。

4.新型城镇悄然兴起的教学建议○可向学生介绍今天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水乡城镇(其中要说明乡镇企业、城市化的概念)的新面貌,同时播放“城市化”后的水乡城镇景观,如华西村。

○让学生观察说明它们在景观上有哪些变化(建筑、街道、公共设施等),思考水乡城镇化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内容点析[水乡孕育的城镇]1.课文中的三幅图都是围绕水乡城镇的形成、特色与发展而设置的。

三幅图都紧紧扣住了“孕育”的主题。

充分利用这三幅图,可启发学生从城市的产生、人们的生活和城镇的发展几个方面体会水与水乡城镇的血脉关系,更好地理解“孕育”的涵义。

2.图4-16 可使学生对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使学生理清教材的主线:水乡密集的灌溉系统、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充足的灌溉水源使之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便利的水上交通促使物产交易的活跃,在交易的场所和货物的集散地出现繁荣的集市,集市演变成小城镇。

这里是从城镇的起源谈“孕育”。

3.图4-17展示了水乡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古朴、独特的水乡城镇的特色。

这里是从人文景观、民居谈“孕育”。

4.图4-18帮助学生感受水乡城市化的现代气息。

这里是从发展谈“孕育”。

[耕海牧鱼]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沿岸海域上的群岛国家,领土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的小岛组成,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27亿,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2.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如横滨、大阪、神户等都是重要的港口。

北海道附近海域是寒暖流交汇的地区,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从日本的渔港分布可以看出日本渔港众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3.鱼影响着日本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材重点分析了鱼对人们生活和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里既有对物质生活的影响,也有对精神生活的影响。

4.几位渔民的话说出了日本渔民的烦恼,体现了捕捞渔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学生在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5.为保护渔业资源,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定禁渔期,并对捕捞器具、捕捞方法做出规定──避免过度捕捞,使渔场有休养生息的时机;制定海洋环保法规,限制废水排放──保护沿海水质,为鱼类的生长提供无污染的环境;发展人工养殖──提高海产量,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教学建议[耕海牧鱼]1.导入建议“人们平时听说耕地,而没有听说耕海,只听说放牧牛羊,没有听说放牧鱼群。

耕海牧鱼指的是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日本发展渔业的条件的教学建议○出示《世界政治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说说日本的地理位置,了解日本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岛国,地域狭小,人口众多。

○让学生读图4-19,找出组成日本国土的4个主要岛屿,说说日本的范围和海岸线的特点。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4-19中的渔港的分布,说一说日本的渔港在分布上和数量上有什么特点,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渔港。

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卡”了解暖寒流与渔场的关系。

3.鱼与日本人们的生活的教学建议○可收集反映日本“鱼文化”的各种图文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去日本旅游,你会在哪些地方、哪些方面感受到日本的“鱼文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鱼对日本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4.日本渔业发展的问题与机遇的教学建议○让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说一说日本渔业的发展过程以及推动日本渔业特别是远洋渔业发展的因素。

○让四名学生扮演日本的渔民,根据教材上渔民的烦恼进行情景再现。

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渔民们有哪些烦恼?烦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些原因中,哪些来自日本国内?哪些来自国际社会?○让学生思考: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前后内容,说一说推动日本养殖渔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预测一下日本养殖渔业的发展前景。

[活动]○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主要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海域范围内捕鱼;世界燃料价格的上涨,使捕鱼的成本大大增加;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其中前两项因素来自国际社会,后两项因素来自日本国内。

教学建议[水上都市]1.因水而生的教学建议○可采取设问方式,如水上能够建设都市吗?你能够设计一座水上城市吗?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水上都市──威尼斯的话题。

○让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意大利及地中海。

再让学生读图4-21,找到威尼斯,说一说它的海陆位置。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威尼斯城市的形成。

2.因水而兴的教学建议○指导学生了解威尼斯曾经的辉煌及其在欧洲的地位。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威尼斯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利用“阅读卡”,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与威尼斯的兴衰,思考威尼斯衰落的原因,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活动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可视时间补充有关历史知识。

内容点析[水上都市]1.因水而生。

图4-22以及相关的文字介绍,说明威尼斯是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100多个岛屿上兴建的城市,岛以桥连,水为通道,水城兴起。

2.因水而兴。

教材以“阅读卡”的形式说明了威尼斯的兴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补充有关历史内容,展现威尼斯鼎盛时期的情景。

3.因水而美。

图4-23展示了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

水为道路舟为车,市民摇桨出行,穿过古老的建筑,朴实而不失华贵,画龙点睛地反映出威尼斯的历史与现实生活。

4.因水而忧。

图4-24让学生认识到水城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感受到水城人沉重的忧虑。

教材的三幅图片和“阅读卡”是对这四部分内容的诠释与图示。

教学中应注意图文结合,把形象与抽象、文字与想象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训练。

3.因水而美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威尼斯城市景观有哪些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朗读介绍威尼斯风光的优美文章,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威尼斯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出问题:威尼斯现在以旅游业闻名世界,人们当初建造它仅仅是出于旅游观光的需要吗?以此引入下文。

4.因水而忧的教学建议○让学生思考:水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但同时水又使威尼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你能想出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让学生思考:水对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响?水给水乡人们又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自我测评]1.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参考资料太湖流域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太湖流域河网总长度12万千米,土地总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

到1997年末,总人口3611万。

行政区划包括上海市(崇明县除外),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丹阳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市全部和杭州市及部分县,共有9座特大、大、中城市和近30个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