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一、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填空、选择) 常识1.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活字印刷(北宋毕昇)、火药(唐代炼丹家发明)、指南针(司南)。
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宋朝以后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3.日晷、古缶、古琴、卷轴画、青铜器、瓷器(第五大发明)。
4.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二、绪论部分1.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易经》: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
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
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3.八卦:乾(qián)——天卦像坤(kūn)——地卦像震(zhèn)——雷卦像巽(xùn)——风卦像坎(kǎn)——水卦像离(lí)——火卦像艮(gèn)——山卦像兑(duì)——泽卦像4.文化结构层:①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②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③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④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5.“中华”得名:“中”,意谓居四方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阴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闰年13个月,全年383天或384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于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现通称阴历或农历。
2、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18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were a time of great social change, stimulati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Confucianism, Legalism, Taolism, and Mohism; and scholars wrote, lectured and debated vigorously, creating a lively academic environment later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1952年,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4)维柯与赫尔德——文化是整体的观念得到加强,而且多元文化观开始流行。
(5)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一般特征: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阴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闰年13个月,全年383天或384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于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现通称阴历或农历。
2、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18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were a time of great social change, stimulati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Confucianism, Legalism, Taolism, and Mohism; and scholars wrote, lectured and debated vigorously, creating a lively academic environment later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大纲模板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选题1、“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
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这是着重于(A)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2-32、“文化乃传统行为的全部丛结。
这样的丛结为人类所发展,且为每一代继续不断学习着。
”这是着重于(B)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 43、“简单地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构成的。
”这是着重于(C)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64、“文化是任何一群人之物质的社会价值,无论野蛮人或文明人都有文化。
”这是着重于(D)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85、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统一思想,其中墨子主张(A)。
尚同##大同##定于一##大一统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6、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统一思想,其中孟子主张(C)。
尚同##大同##定于一##大一统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7、“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C)。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参见P388、“万物皆备于我”出自(B)。
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09、与中国有情的宇宙观的形成相关的思想是(A)。
天人合一思想##人定胜天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210、有情的宇宙观在文学上的表现主要是(A)。
山水田园诗##政治讽刺诗##《诗经》##《楚辞》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311、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人是(D)。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
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
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文化: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享成果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也包括物质对象。
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所谓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重要的符号系统。
物质文化: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被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社会心理文化: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传于后世。
文化整合:许多文化要素之间看上去相互具有某种一致性,当各个文化特征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时,我们说这个文化体现了很高程度的文化整合。
自然环境: 又称地理环境,指被人来改造、利用,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即“人化的自然”。
社会经济环境: 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等。
社会制度环境:指人类创造出来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
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宗法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建立以后,确立起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第一,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封邦建国制;第三,宗庙祭祀制度。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2.谦和好礼
3.诚信知报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6.修己慎独
7.见利思义
8.勤俭廉正
9.笃实宽厚
10.勇毅力行
道教的历史发展:
1.东汉张陵创立了道派“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2.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
宋明理学:
是儒道释三大资源和传统在宋明时的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其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名言来表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庸之道:
属于儒家的思想方法,讲究待人处世遵守常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把握分寸和立场。“中”是指事物的“度”,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庸者,用也,常也”,中庸是和谐的保证,也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扩展,统一多民族政权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汉字的特点:
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就形体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诗经》的内容:
1.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
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
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
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5.叙述爱情和婚姻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件概论一、名词解释题1、民族文化:答: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2、宗法制:答: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文化:答: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4、传统文化:答: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概论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答:(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御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2、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以脏补脏”说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
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
肝开窍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这些方法都大大增强了中国饮食中菜肴的科学性。
发展到现在,“以脏补脏”理论和现代饮食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已成为菜肴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发物”忌口说这一学说为中国饮食中“用料广泛”这一特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选料中做到了“博中有精、宽中有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晶,其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
常见的有鹅肉、鹅蛋、猪头肉、鲤鱼、杏子、李子以及葱蒜之类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等。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化概论期末⼴义⽂化与狭义⽂化⼴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狭义的⽂化排除⼈类社会——历史⽣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态⽂化,⼜称“⼩⽂化”。
⽂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1、⼈类加⼯⾃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量”构成的物态⽂化层。
它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2、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化层。
3、由⼈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为⽂化层。
4、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的⼼态⽂化层。
这是⽂化的核⼼部分。
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作⽤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类和⼈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物特别是⼈类社会赖以⽣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可分为⾃然环境(或⾃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化环境。
地理环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因此,地理环境对⼈类和⼈类社会所起的作⽤是具有⼀定的决定意义的。
2、地理环境对中国⽂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农业⽣产发达。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化,⽆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在农业产⽣的基础上的。
3、地理环境对中国⽂化多样性的影响在⽣产⼒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现在⼤得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们形成了不同的⽣活⽅式与思想观念。
地理障碍对⽂化的传播有很⼤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有⼀定的封闭性。
容易令汉民族在⽂化⼼理上产⽣优越感,以⾃我为中⼼,"⾮我族类,其⼼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
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
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之后世。
(修改版)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一、英文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2、campaign of”banning all schools of thought except Confucianism ”P19In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Wudi instituted the campaign of”banning all schools of thought except Confucianism ”. He ruled out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chose officials from those who were steeped(专心于) in Confucianism only. Consequently, Confucianism became an orthodox school that served a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feudal rule throughout the dynasties in China.3、Spring Festival P104Spring Festival, also called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China's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1st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each year. Family members gather just as they do for Christmas in the West.4、The Silk Road P134The Silk Road was the main trade route running through Asia in ancient times. It started from the Weishui Valley(渭水流域) on the east and ended on the east coast of the Mediterranean(地中海), from where it led to various places around Europe.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on, China’s silk was exported via this route to the West, and thus a closer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s formed and cultural exchange and friendly visits were promoted. The Silk Road introduced the soft and lustrous silk of China to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West Asia and Europe, along with the technology of silkworm raising, silk reeling, and weaving of brocade(锦缎). Through the silk trade, Chinese garment design and style had its greatest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Conversely, garments, crafts and styles of other countries had their own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garments as well.二、中文名词解释1、百家争鸣 P18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文化导论一些基础知识简单梳理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入诗歌305 篇,分国风、大雅和小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而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中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玉、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楚辞也因此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6 、《诗经》和《楚辞》合称为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7 、历史散文是指先秦的史官记录成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8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以论述为主的散文,分为战国初期的语录体、战国中叶的对话体和战国后期的专题论著三个时期。
其代表作分别是《论语》、《孟子》和《庄子》、《荀子》和《韩非子》。
9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0、《孟子》、《庄子》的内容多为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
前者的内容以宣扬仁政为主;后者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社会返朴归真。
11、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以汉赋为盛。
汉赋按题材取向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鹏鸟赋》、《吊屈原赋》;另一类是铺陈排比为主的“体物大赋”,这一类是汉赋的主流。
12、唐诗的发展经过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以盛唐和中唐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儒道释三大资源和传统在宋明时的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其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名言来表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庸之道:
属于儒家的思想方法,讲究待人处世遵守常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把握分寸和立场。“中”是指事物的“度”,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庸者,用也,常也”,中庸是和谐的保证,也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扩展,统一多民族政权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百家争鸣:
儒家: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在许多方面是儒家的对立面,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解脱;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法家: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法;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法家的先驱是郑国的子产和齐国的管仲。
4.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积淀。
孔子的三达德:知、仁、勇
孟子的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管仲的四维:礼、义、廉、耻
董仲舒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
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汉字的特点:
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就形体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诗经》的内容:
1.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
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
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
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5.叙述爱情和婚姻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 。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3.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
4.唐宋之后,道教有两大派系:正一道和全真道
5.进入明清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教日渐衰落、
关于道教:
1.产生于东汉时期,创始人为张陵
2.其基本信仰为“道”,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3.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4.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化学、医药学、文学艺术及民俗均与之关系密切
《诗经》的艺术特征:赋、比、兴
《诗经》与《离骚》历来合称“风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元曲的主要取材:
1.爱情剧
2.公案剧
3.水浒剧
4.世情剧
5.历史剧
元杂剧的成功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1.《诗经》与《楚辞》
2.先秦散文与汉赋
3.唐诗宋词
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笃实宽容、勤俭廉正、见利思义、勇毅力行、克己奉公、修己慎独
1.
1.
1.
墨家:尚力(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节用(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兼爱(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和平)、天志(尊崇天神)、尚同(鼓吹专制政治)。典型的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老子》、《庄子》二书被称为道家经典。
四谛:
苦:佛教对现实和人生性质的认知,“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集起,即“事物”集起的原因,是招致苦难的原因。“贪、嗔、痴”
灭:称“涅槃”或“入灭”,是解脱苦后的结果、状态
道:达到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三学:戒、定、慧)
隋唐时期佛教学说的最大的特点是把佛性心性化,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2.谦和好礼
3.诚信知报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6.修己慎独
7.见利思义
8.勤俭廉正
9.笃实宽厚
10.勇毅力行
道教的历史发展:
1.东汉张陵创立了道派“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2.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的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