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 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甲骨文引课题写师:甲骨文“山”(待会儿讲到“天门中断楚江开”时候需要擦掉中间山头),同学猜一般的山高大写甲骨文“门”,同学猜“天门”是什么样的门?用《大闹天宫》与我们周围的建筑作比较。
“天门山”又是什么样的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写甲骨文“望”,注意“望”与“看”的区别同学齐读课题找出作者回忆作者的作品,生答师: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天门山吧。
师:请同学们自由反复读课文,注意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
(二)初读(生读后)生读,个读。
师:注意“中断”后鼻音,“至此”翘舌音师注意指导节奏,七言,223。
知道读诗,读诗要慢一点。
打手势轻声读。
(齐读)师范读,生再读诗歌诗歌,诗可读可唱。
但是唱不是唱歌,而是咏叹咱们来合作叠读,生读一句,师读后三字。
再换过来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真的就是一幅连环画,咱们都看看李白写了哪些风景?生,圈画交流(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边)(三)再读品读悟诗情师:让我们坐上小船,跟随李白一起去游览天门山的风景1.“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是什么意思生答,师点出来,注释帮助理解词语师:能不能感受到楚江的气势,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再读,读出气势李白大胆的想象楚江厉害不厉害?楚江有没有气势?长江水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将天门山拦腰劈断,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师擦掉甲骨文山中间)再读2、碧水东流至此回回的意思(回旋,回转,返回)生判断,根据生活常识理解词语(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上句咱们说楚江气势雄伟,那么天门山厉害还是楚江厉害这一句是天门山厉害,因为天门山阻挡住了楚江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再读3、(两岸青山相对出咱们接着往前走什么叫想对用学生解释相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相对就像一扇门因为李白坐的小船慢慢的向前驶近景色扑面而来,天门山的两位迎宾(东梁山西梁山)欢迎李白来游玩李白的感受,欢欣。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杨炯杨炯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任过宰相、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有“杨五郎”之称。
在文学方面,杨炯主要以诗、散文和随笔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作品有《阳关三迭》、《游仙窟》、《吾亦知止》等。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借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干净。
2. 课文介绍•《望天门山》(杨炯),节选自《正月十五夜望京师北山王城南轩士兴》。
本篇诗歌以“天门山”为主要景点,描述了作者夜晚望山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山呼”、“露华”、“势拔五峰”等,凸显出作者对山峰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现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恬静、自然的诗意境界。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增强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本诗的主旨意义,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思想,理解诗句中的形象表达和情感意义。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运用丰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4.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教师可通过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在学生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描述一下这座山的风光和自然景观。
(2)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聆听诗歌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模仿和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学习诗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结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思想、韵律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
(4)鉴赏诗文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象征、比喻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3.学习《望天门山》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
1.为学生带来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比喻《望天门山》的诗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
2.了解《望天门山》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欣赏
1.老师诵读《望天门山》。
2.让学生跟读。
3.请学生分析诗句内涵和诗意。
步骤三:分析
1.让学生分组,自选一句诗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望天门山》的诗意。
步骤四:练习
1.讲解朗诵技巧。
2.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练习朗诵。
步骤五:巩固
1.学生自选一张图片,写一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小作文,配合图片展示。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小作文。
步骤六:作业
1.复习《望天门山》的内涵和意义。
2.背诵《望天门山》。
五、教学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望天门山》注释
图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李白的诗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歌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讲解朗诵技巧和练习朗诵,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造的作品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二、教案设计(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五)指导诵读诗句.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a—读出节奏感.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学会朗读《望天门山》。
3.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旨。
4.通过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 课前导入
教师把《望天门山》的图片呈现给小学生,介绍山川的特点及神秘的历史。
对战国时期的民歌小调及民间音乐进行引导,向学生阐述古诗文化创作的意义。
2. 课文朗读
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听懂《望天门山》的内容,开始讲解作者李白的背景,讲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诗歌节奏进行朗读,用图像来阐述古诗的形象,加强学生的感受。
3. 了解古诗文化
针对《望天门山》的背景及故事情节进行解释,展示李白的诗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演能力,并进行阅读训练。
4. 理解诗歌的意境
在准确理解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望天门山》的意境,介绍其艺术风格和句子结构,加深学生领会古诗文化的能力。
5. 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关联性创作,要求学生写一个富有感情的古诗题目,以传承古诗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概要及节选
1. 《望天门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课文翻译
译文如下:
•望眼所及,山峦连绵,昆仑为首,玉门怒脉拱于东,远景陡然而变,耿耿青山之巅,唯见八虏可汗所罗门峰,夏凉立,春暖花开,阴雪飘落成冰雪,红雪飞溅,金碧辉煌,五色显荣光,名胜天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孤、帆”等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默写。
2.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全诗意境,及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培养此种感情。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意境三、课前准备《望天门山》生字词卡片、诗中所描写画面的PPT、有关诗的音频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看过长江吗?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很雄伟壮观?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它的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吗?恩,对呀,李白的诗读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看来大家都对李白的诗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他描写长江的诗(板书“望天门山”)(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又能为今日所学做铺垫,鼓励学生自信心,增加其学习的兴趣)2、读全诗,感受意境播放音频,及PPT,大体感知其意境。
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诗中不懂不会的字词句,读通读懂全诗,无法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分小组交流阅读感悟;指名让学生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步步指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试着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找出诗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诗中共描述几个画面都是什么样的画面?(四个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冲破天山东流而去的壮阔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的是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作者远望天门山所看到它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道出了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地点)标题是“望天门山”为何不见诗中有望字?(细细品味全诗,四句诗句句都是作者遥望天门山的所思所感,这种方法更显其神韵。
)3、赏读全诗并背诵再次播放音频、PPT,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韵律,如“天门”、“中断”、“楚江”、“碧水”等词汇及其在诗中的含义。美。
3.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诗歌意境: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诗句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讲授的新知,讨论以下问题:
a.诗句中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诗人是如何运用词语描绘天门山的?
c.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望天门山》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2.强调古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关键词、发挥想象、感悟情感等。
3.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
a.抄写并背诵《望天门山》。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望天门山》的意境中,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壮美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声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诗人游历天门山”的情境,让学生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探索天门山的奥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去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重点理解“中断”“开”,感受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断开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想象长江水在天门山处回旋激荡的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体会“相对出”的动态感,仿佛青山在向自己走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想象孤帆从太阳旁边驶来的画面。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山水的雄伟壮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动词的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6.拓展延伸介绍李白的其他山水诗,如《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门山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望天门⼭》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望天门⼭》教案 教学⽬标: 1、理解《望天门⼭》这⾸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想象能⼒和形象思维能⼒。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查阅资料了解李⽩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释题: 天门⼭: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在江南的叫东梁⼭。
两⼭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范读诗歌 三、⾃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天门被长江之⽔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相对耸⽴巍峨险峻, ⼀叶孤⾈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诗热情赞颂了祖国⼭河的壮丽,⽓势⼗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六、动⼿做 根据这⾸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彩笔画⼀幅图。
图上要有青⼭、江⽔、孤帆、太阳。
【篇⼆】⼩学三年级语⽂《望天门⼭》教案 教学⽬标: 1、学会本课的⽣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的想象能⼒和形象思维能⼒。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其它⼭⽔诗的课件。
2、学⽣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些李⽩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3.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巩固学习成果。
5. 欣赏: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甫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诗歌意境: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欣赏文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爱游山玩水吗?(生激情高昂的说太爱爬山了)都去过哪些山?(指生说:泰山,梁山,赤眉山,黄山,五莲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指生介绍李白,然后出示资料。
3.他还去过一座山,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介绍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出示资料。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在自然美的描绘与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通过仿写、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文字描绘自然之美。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其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品味。
5.增强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长期的学习兴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4)写作技巧的运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诗句描绘自然景色,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用了对偶和意象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1)诗句内涵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和诗人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
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
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望天门山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望天门山9篇望天门山 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天门山风景。
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激情简介。
2、说一说:天门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学生读题,解题4、题目指的是谁望天门山?(李白)你们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说)师出示课件,补充简介李白。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自由地读诗2、字正腔圆地读诗(个别读,学生评析,男女赛读,齐读)3、画节奏线,并指导有节奏地读。
4、手舞足蹈地读诗(并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5、按平仄规律读诗。
(画平仄线—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赛读—齐读)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1、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读百遍,画面出现,那么,这画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①“楚江”指的是什么?(长江)请学生欣赏长江,说一说长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天门山,配上这样的长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诗。
(指导朗读)②除了天门山,除了楚江,还有孤帆呢,说到“孤帆”,让我想起:李白曾经送孟浩然去广陵时,想起了不能和孟浩然一起作诗饮酒时,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读(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完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难过、忧伤……)③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有感伤吗?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日)④理解“日“字(“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有了温暖,“孤帆”就不孤了)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连太阳都放射着光芒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能够朗读《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其旷远雄浑的意境;3.学会运用古诗句子进行造句和写作练习。
二、课程重点1.理解诗人的意象和抒情手法,感受其豪迈和奋发向上的精神;2.能够运用古诗句子进行造句,并用古体诗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的作者和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有诸多辉煌的诗篇,其中《望天门山》就是其中一部分。
李白自幼聪慧,为人豁达大方,好饮酒作诗。
他的诗歌以壮丽幽远的山水意象和旷达豪迈的情感为主,充满了奔放和激情。
2. 《望天门山》的意义和手法《望天门山》是一篇显而易见的描绘山水的诗篇,诗人以万山环绕的形式,表达出内心情感的汇聚和震动。
其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段描写,表现出了孤独和寂静的感受,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从描写手法上看,李白通过生动的描写语言,刻画了天门山的宏伟和美丽。
同时,他还借助自然景色,抒发了人的情感,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内心感受。
3. 朗读及写作练习朗读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朗读示范,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作练习请同学们使用下面的古代诗歌写作练习模板,运用古诗句子进行创作。
可以参考《望天门山》这首古诗,也可以使用其它古代诗句。
山泉流九曲,古木耸千丈。
白云如似霜,一路天山长。
……四、课程延伸1. 读诗感悟请同学们简单描述一下对《望天门山》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书法练习请同学们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抄写一遍,并拍照上传。
3. 参观天门山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介绍天门山的游记,并加上课堂所学的古诗句子。
五、课程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意义和手法,朗读并感受其旷远雄浑的意境,还能够进行写作练习和书法练习。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1.会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背会默写古诗。
3.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采用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体会诗意。
3.指导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古诗动画朗读、古诗范唱及伴奏教学过程:【课前】:1.谈话老师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
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好?背李白的,不过有个小要求,要和诗。
知道什么是和诗吗?和诗就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
老师先来背一首《静夜思》……(老师,学生一起背李白的诗)2.了解李白和他的诗(1)师:刚才我们背的诗都是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2)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谈到李白喜欢饮酒,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3.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开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名字,它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
李白的诗奔放炽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解题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