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历,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WTT的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
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我也发现了一些缺乏之处以及弥补缺乏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
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交融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局部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局部的学生,应该多催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沉着坦然。
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沉着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收获知识。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宏大改变。
到底是什么宏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
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5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
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
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融合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
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2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
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___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2、利用本节中相对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节省时间,如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公转速度的比较,用“近快远慢”来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可编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约719字)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约1323字)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
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精简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篇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用了四至五个课时才基本讲完,具体课时安排是,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第四、五课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与四季。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该节内容是在初中阶段了解地球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习地球运动现象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可见,该部分内容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要求较高,内容较多,难度较大。
尤其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各课时的难点较多,如: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判断、时间的计算方法、日照图的判读技能、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适时播放课件。
对重难点知识的传授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自转的方向。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自转的方向,但仅要求从地球的侧视图中学习。
高中把这一知识点做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想象在地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读图思考”,要求学生用笔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在自己的演示探究过程中得到顺、逆时针旋转的重要结论。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为什么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而远日点较慢?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该内容讲解的深浅。
该内容重点在于说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而不是过多地探询原因。
教师应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层面讲解,学生才能易以理解。
如果有程度较高的学生再有疑问,教师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从更深层次分析,与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大定律有关系。
即行星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慢一些。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我进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选择了利用图表、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在授课时,我用模型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有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
他们常常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为一种平动或旋转,而没有明确地理解到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和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我通过利用实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来解释地球倾斜对季节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的名称,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些节气与地球倾斜和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术语。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模型和实验,但是这些模型和实验可能没有足够生动和具体,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没有选取足够多样和全面的实例和材料来说明相关概念。
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难以全面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和多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上述的问题和反思外,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我进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选择了利用图表、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在授课时,我用模型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有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
他们常常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为一种平动或旋转,而没有明确地理解到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和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我通过利用实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来解释地球倾斜对季节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的名称,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些节气与地球倾斜和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术语。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模型和实验,但是这些模型和实验可能没有足够生动和具体,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没有选取足够多样和全面的实例和材料来说明相关概念。
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难以全面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和多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上述的问题和反思外,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本(2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本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本(2)地理地球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不同季节的变化、气候区带的分布等,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在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地理地球运动属于抽象概念的学科,教学时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通过口头讲解和图表展示,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这对于一些概念抽象的学生来说尤为困难。
因此,我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播放动画、视频等,通过直观的形象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过程。
其次,地理地球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二:《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篇二: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
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
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5篇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5篇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篇1】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粗浅的体会,把它概括为“课堂提问六要”说来大家共议。
一.要有价值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三类,即:浮现记忆性,如:“是什麽”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性,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
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信息,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他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
这些问题提的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要有梯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三.要有对象教师提问中的偏爱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很大。
由于以前,我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试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
例如,使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如模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部分知识点讲解过于繁琐,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困惑和疲惫。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虽然多样化,但有些方法的运用不够熟练,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例如,小组讨论时,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导致讨论流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但是,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反馈,我有时没有给予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和指导,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另外,在课堂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违纪行为时,我没有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
在知识传授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点,如晨昏线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掌握得还不够扎实。
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难点知识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没有找到更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在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方面,做得也不够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改进教学,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简化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和高效。
《地球的运动》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课后反思其一:教学设计,整合教材。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本课知识结构为线索,紧扣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学生自主学习,两次学生合作学习,两次师生共同探究而完成。
这节内容难点在于公转的相关知识,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在课堂上需要循序善诱,适时点拨。
首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自学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公转做好铺垫。
第二时段,学生自学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
公转引起的现象是四季交替,这部分内容通过北半球在二至二分的位置上的倾向性分析这四个点分别是夏季的某一天,秋季的某一天,冬季的某一天,春季的某一天。
据这四点把公转轨道画出四份,分别对应的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及时讲解什么是直射什么是斜射,并利用学生写作业时对灯光的感受来加深理解。
太阳直射某点,某点获得太阳的光热多,斜射得越大,获得的光热越少。
直射某点后,随着地球的自转,某点所在的纬度都被直射。
给学生准备好足够的学具4个地球仪和地球公转轨道面,当地球运行到二至,二分的位置时,直射点分别在哪里——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
有了学具,直射点的位置一目了然。
其二:情境创设,调动思维。
第三时段,在屏幕上展示地球公转模式图,结合自学的极昼极夜知识,研究极昼极夜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南极地区,引导学生看地球公转模式图——夏至的位置,通过讲解光线的传播特性,地球是球体,所以地球自转一周时,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没有被光线照射到,自转一周都没有被阳光照射到,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黑夜?24小时的黑夜,被称为极夜现象。
我们再来看一下北极地区,引导学生看地球公转模式图——夏至的位置,通过讲解光线的传播特性,地球是球体,所以地球自转一周时,北极圈以北的地区都被光线照射到,自转一周都被阳光照射到,就会有多长时间的白天?24小时的白天,被称为极昼现象。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二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地理是一门涉及人地关系的学科,而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材选择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理教材都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注重理论性和知识的讲解,对于地球的运动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和讲解,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等方式来了解地球的运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缺乏足够的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容易造成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记忆型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缺乏跨学科的融合。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涉及物理、数学、天文和地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内容,但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将地球的运动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的运动,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缺乏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图表来完全展示和解释。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日晷的阴影、测量太阳高度角和方向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综上所述,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存在着教材选择、互动性、跨学科融合和案例分析等问题。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篇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篇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 篇身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历,那末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精心的地球运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家有所匡助。
第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难,然而如果学生不看书或者预先不预习,教师提出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学生会卡住,有少部份学生之前看过书可以作出一些猜测,个别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推测的根抵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方说太阳和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
细想其实也很正常,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缺乏直观经历,没有知识储藏直接让他们毫无根据的猜测,难度很大,而且可能存在胡乱的假说,因此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况,我选择让学生翻书本,看看书本上的猜测可行吗?让他们间接有一个印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有这些原因。
要验证这些猜想,一旦教师提出建立模型,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方手电筒、蜡烛),然而聪明的学生认为蜡烛要比手电筒更好,虽然光暗一点,但是蜡烛光线是向四周散发的,与太阳更相似。
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蜡烛和火柴,学生都很快乐,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做好地球仪,本想让他们贴上地形外观的,课堂时间太少,只能先让学生做好标记。
实验过程中,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方学生容易将蜡烛熄灭,还有调皮的会用火烧纸,不好好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自己在实验前介绍方法时不够子细和全面,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一方面学生对于这部份知识本就不清晰,学习兴趣不浓厚,还有一部份就是没有听懂实验方法,就想别的心思来满足自己了。
此外做实验时,最好将窗帘拉上,学生更容易观察。
做完这部份实验,学生会有许多发现,他们并不会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
其一就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
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即将出来反对。
原因是前一组学生认为地球环绕太阳旋转地球惟独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向来都不会被照到。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四篇)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二)肯定的地方: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
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是插入了视频和图片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
更生动。
四、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
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信息技术,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