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部分汇总(包含翻译常、见问题等信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的封地费城。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是子孙忧愁的事。”孔子说:“冉 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有封国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 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平均公平,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相处,人民都愿意归顺,就 无所谓人口少的现象;社会安定,那么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像这样做了, 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而 使他们归顺。使他们来了以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康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 使他们归顺;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①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 ···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 恐怕··· ···吧”。与:通“欤”,语气词②尔,你 们(两人)。③过,责备,动词。④本句表达了 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 。]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 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 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 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 正义的事。
孔子的意思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文字意义:昔者--者,助词。以为--把 ··· ···作为。
是--这。 何以··· ···为:表反问的句式。 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七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 冉有曰:“今夫(fú)颛臾(zhuān yú),固(城郭坚固)而(连词,表递进,而且)近于(介词,引出对象)费(bì,一说为 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形容词作名词,忧愁的事)。”孔子曰:“求!君子疾(名作动,厌恶)夫((fū) 那些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wèi)替,给)之辞(托辞,寻找借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此处指诸侯、大夫 今义:国家,家庭),不患寡(少)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因为)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如此,依据这个道理)远人不服,则修(讲究,完善)文德以来(通“徕”,招徕使动, 使……到来)之。既来之,则安(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吾恐季孙之忧(形作名,忧愁的事),不在颛臾,而在萧墙(国君宫门之内迎 门的小墙,又叫照壁,这里借指宫廷)之内也。”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道圣老子,第二是德圣孔子,第三是智圣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老 子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佛教。
• 背景简介
•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 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 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 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 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2020年山东专升本
大学语文
知识汇总
记叙文知识
• 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记叙文叙述方式:顺 叙 、 倒 叙 、 插 叙 、 平 叙 、 补 叙 ➢ 顺叙: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
法
➢ 倒叙:指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 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 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第三段 知识点
固而近于费: 城墙坚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介词,引出对象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作名词,忧愁的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厌恶
寻找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
诸侯 讲究,完善
大
夫 通“徕”,招徕 使动,使……到来
相夫子:
辅佐,辅助
而在萧墙之内也:
宫廷
有教 jiào 无类: 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 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 二指人,原本是“有类” 的,比如有的智,有的 愚;有的孝顺,有的不 孝,但通过教育,却可 以消除这些差别。
原文:
• 季氏将伐(攻打,讨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拜见)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战 事)于(介词,对于)颛臾。”【状语后置】孔子曰:“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 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过尔”,责备你)?夫颛臾,昔(以前)者(助词,不译)先王以为东蒙(蒙山)主,且在邦 (国家)域之中矣,是(这)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社稷指国家)之臣也。何以(以何,宾前何:凭借)伐为(语气助 词,呢)?”
问题
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 点是什么? 孔子说话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 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 骨地表白? 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一个状语后置:有事于颛臾 两个宾语前置: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与?
•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 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 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yào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 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 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幼年丧父, 少时家境衰落,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 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 故事的叙述方法
➢ 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谓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故 又叫分叙
➢ 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 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 •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 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 冉有曰:“夫子(fū)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 (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怎么)用彼(他)相(搀 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sì)(独角犀牛)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 (dú)中【状语后置】,是谁之过(错误)与(通“欤”,语气词)?”
记叙文的分类 (1)写人为主 (2)写事为主 (3)写景为主
壹 Part 1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 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北宋时,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和 《孟子》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 “六经”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孔子晚年整理编写)
•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 “天不生仲尼,万物如长夜”
• 孔子的生平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段 知识点总结
陈力就列:
施展,贡献
担任职务
颠而不扶:
跌倒
却
则将焉用彼相矣 疑问代词,怎么 辅助
且尔言过矣
话
错
两个状语后置句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一个通假字
与通“欤”
季氏将伐颛臾 [①季氏,鲁国权臣。②将,表时间的副词。③
伐,攻打。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 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①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 的家臣。②见,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 象。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 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 赞同。]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文字、语句理解: ◎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 , 没
有才能就不要任其职。 ◎危:不稳; 颠:跌到。持:扶,扶持,搀扶。 虎兕:猛兽,
喻季氏;兕,独角犀牛。 柙:关猛兽的笼子。 椟: 匣子。
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 彼相,指冉有、子路。
译文
•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了有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颛臾,以前先代的国君把它(的国君)作为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为什 么要讨伐它呢?”
•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 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个辅助的人呢?况且你的话 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 与?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 是仁,政治上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 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 贤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圣人。
[①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 ···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 恐怕··· ···吧”。与:通“欤”,语气词②尔,你 们(两人)。③过,责备,动词。④本句表达了 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 。]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 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 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 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 正义的事。
孔子的意思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文字意义:昔者--者,助词。以为--把 ··· ···作为。
是--这。 何以··· ···为:表反问的句式。 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七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 冉有曰:“今夫(fú)颛臾(zhuān yú),固(城郭坚固)而(连词,表递进,而且)近于(介词,引出对象)费(bì,一说为 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形容词作名词,忧愁的事)。”孔子曰:“求!君子疾(名作动,厌恶)夫((fū) 那些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wèi)替,给)之辞(托辞,寻找借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此处指诸侯、大夫 今义:国家,家庭),不患寡(少)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因为)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如此,依据这个道理)远人不服,则修(讲究,完善)文德以来(通“徕”,招徕使动, 使……到来)之。既来之,则安(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吾恐季孙之忧(形作名,忧愁的事),不在颛臾,而在萧墙(国君宫门之内迎 门的小墙,又叫照壁,这里借指宫廷)之内也。”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道圣老子,第二是德圣孔子,第三是智圣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老 子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佛教。
• 背景简介
•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 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 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 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 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2020年山东专升本
大学语文
知识汇总
记叙文知识
• 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记叙文叙述方式:顺 叙 、 倒 叙 、 插 叙 、 平 叙 、 补 叙 ➢ 顺叙: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
法
➢ 倒叙:指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 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 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第三段 知识点
固而近于费: 城墙坚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介词,引出对象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作名词,忧愁的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厌恶
寻找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
诸侯 讲究,完善
大
夫 通“徕”,招徕 使动,使……到来
相夫子:
辅佐,辅助
而在萧墙之内也:
宫廷
有教 jiào 无类: 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 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 二指人,原本是“有类” 的,比如有的智,有的 愚;有的孝顺,有的不 孝,但通过教育,却可 以消除这些差别。
原文:
• 季氏将伐(攻打,讨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拜见)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战 事)于(介词,对于)颛臾。”【状语后置】孔子曰:“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 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过尔”,责备你)?夫颛臾,昔(以前)者(助词,不译)先王以为东蒙(蒙山)主,且在邦 (国家)域之中矣,是(这)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社稷指国家)之臣也。何以(以何,宾前何:凭借)伐为(语气助 词,呢)?”
问题
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 点是什么? 孔子说话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 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 骨地表白? 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一个状语后置:有事于颛臾 两个宾语前置: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与?
•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 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 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yào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 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 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幼年丧父, 少时家境衰落,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 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 故事的叙述方法
➢ 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谓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故 又叫分叙
➢ 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 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 •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 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 冉有曰:“夫子(fū)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 (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怎么)用彼(他)相(搀 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sì)(独角犀牛)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 (dú)中【状语后置】,是谁之过(错误)与(通“欤”,语气词)?”
记叙文的分类 (1)写人为主 (2)写事为主 (3)写景为主
壹 Part 1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 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北宋时,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和 《孟子》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 “六经”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孔子晚年整理编写)
•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 “天不生仲尼,万物如长夜”
• 孔子的生平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段 知识点总结
陈力就列:
施展,贡献
担任职务
颠而不扶:
跌倒
却
则将焉用彼相矣 疑问代词,怎么 辅助
且尔言过矣
话
错
两个状语后置句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一个通假字
与通“欤”
季氏将伐颛臾 [①季氏,鲁国权臣。②将,表时间的副词。③
伐,攻打。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 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①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 的家臣。②见,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 象。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 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 赞同。]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文字、语句理解: ◎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 , 没
有才能就不要任其职。 ◎危:不稳; 颠:跌到。持:扶,扶持,搀扶。 虎兕:猛兽,
喻季氏;兕,独角犀牛。 柙:关猛兽的笼子。 椟: 匣子。
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 彼相,指冉有、子路。
译文
•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了有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颛臾,以前先代的国君把它(的国君)作为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为什 么要讨伐它呢?”
•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 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个辅助的人呢?况且你的话 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 与?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 是仁,政治上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 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 贤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