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部分汇总(包含翻译常、见问题等信息)
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
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
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可能因地区和具体考试要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仅供参考:
1. 《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八佾》等篇目。
2. 《孟子》中的《尽心》、《尽性》、《离娄上》等篇目。
3.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4.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包括治国理政和修身养性的原则。
5. 《庄子》中的《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目,讨论了自然、人生和道德等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古文篇目,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中的《鞌之战》、《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中的《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秋水》(“秋水时至”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齐桓晋文之事》、《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至“故君子结于一也”)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具体的考试大纲或官方通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季氏将伐颛臾》)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依乎天理..(《庖丁解牛》)古义: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古义: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庖丁解牛》)古义:不曾尝试;今义:未曾虽然..,每至于族(《庖丁解牛》)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连词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河,古义:黄河;今义:所有河流至于..北海(《秋水》)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秋水》)面目:古义,脸色,表情。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观于大海,乃()知尔丑.(《秋水》)丑:古义:鄙陋;今义:丑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秋水》)大理:古义:大道理;今义:云南一地方计中国..之在海内(《秋水》)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城..过百雉(《郑伯克段于鄢》)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
今义:京城,京都。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郑伯克段于鄢》)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未尝..君之赐(《郑伯克段于鄢》)今义:不曾古义:不曾吃冯谖先驱..(《冯谖客孟尝君》)古义:驾车先行;今义:事业先行者寡人不祥..(《冯谖客孟尝君》)古义:不善;今义:不吉祥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赵威后问齐使》)古义:打开;今义:出发恤孤独..,振困穷(《赵威后问齐使》)古义: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今义:孤单,寂寥战车万乘,奋击..百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奋力击敌的士兵,精兵;今义:奋勇攻击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国家法令制度;今义:写出的文章形容..枯槁,面目犂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简练..以为揣摩(《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选择;今义:简洁明了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亲属,指父母妻嫂;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乐正夔[kuí]一足,信.乎(《察传》)信,古义:真实;今义:相信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察传》)国人,古义:城邑及附近的人;今义:同一个国度的人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答客难》)古义:居,居于;今义:全天下平均..,合为一家(《答客难》)古义:一致,统一;今义:两者数量相等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而终惑于大道..也(《答客难》)古义:真理;今义:大路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答客难》)古义:一种小官职;今义:典故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世家》)古义:逐渐;今义:稍微楚灵王兵强,陵轹[lì]中国..(《孔子世家》)古义:中原各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孔子世家》)古义:毕生;今义:当时那一年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孔子世家》)古义:面向北;今义:北边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孔子世家》)古义:进贡之事;今义: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孔子世家》)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孔子世家》)古义:三皇五帝;今义:三五个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孔子世家》)古义:乐曲的最后一段;今义:混乱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管晏列传》)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晏列传》)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管晏列传》)古义:不知羞耻;今义:卑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管晏列传》)古义:小;今义:少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晏列传》)古义:交游,此指做生意今义:游览,旅游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管晏列传》)古义:困厄,窘迫;今义:贫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晏列传》)古义:赞美;今义:数量大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晏列传》)古义:百姓;今义:俗气故论卑.而易行(《管晏列传》)古义:平易;今义:卑下,卑劣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管晏列传》)古义:趁机;今义:所以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管晏列传》)古义:编写;今义:低一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管晏列传》)古义:亲密无间;今义: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垓下之围》)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个地区期山东..为三处(《垓下之围》)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古诗文词类活用汇总1.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吓。
2.爱共叔段,欲立之。
(《郑伯克段于鄢》)立,使动用法,使……立为太子。
3.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伯克段于鄢》)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的东西。
7.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8.隧而相见。
(《郑伯克段于鄢》)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9.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为动用法,为……开启城门10.既而悔之(《郑伯克段于鄢》)悔,为动用法,为……后悔1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诎:使……屈北:面向北,名作状12.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13.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燕昭王求士》)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向……学习14.燕兵独追北(《燕昭王求士》)北: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军队15.岂远千里哉(《燕昭王求士》)远:意动用法,以……为远16.桓公北征山戎(《管晏列传》)名作状,向北17.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晏列传》)怒,为动用法;名作状,向南18.将顺其美(《管晏列传》)形作名,(君子的)美德19.匡救其恶(《管晏列传》)形作名,(君子的)缺点20.齐桓公以霸(《管晏列传》)名作动,称霸21.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管晏列传》)名作动,穿2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名作动,处在……之下23.然孔子小之(《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2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25.贵轻重(《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26.晏子怪而问之(《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奇怪27.富国强兵(《管晏列传》)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使……强28.管仲因而信之(《管晏列传》)动词使动用法,使……守信用29.邵忽死之(《管晏列传》)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30.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晏列传》)动词为动用法,为……发怒31.单于壮其节(《苏武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太叔积极修筑墙,储积粮草,制造铠甲、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姜夫人也将替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
庄公得知太叔袭郑的日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征讨京城。
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逃跑到鄢。
庄公又追到鄢去征讨他。
五月辛丑日,太叔便逃到共国去了。
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不久又后悔不应该这样。
颍考叔是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去给庄公进献物品。
庄公要他吃饭,他吃时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食物。
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献给母亲。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独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是怎么说?”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
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见面,谁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照他的话去办。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李春贵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规定的10个文言虚词:之(354个)其(109个)者(118个)所(64个)以(138个)于(100个)而(156个)乃(21个)则(50个)焉(12个)本材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中规定的16篇古诗文中出现的包含以上10个文言虚词的所有例句。
之(354个)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
(《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郑伯克段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公从之.(《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燕昭王求士》)()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燕昭王求士》)()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燕昭王求士》)()()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燕昭王求士》)()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使动用法,使……来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名作动,责备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吾恐季孙之忧.(《季氏将伐颛臾》)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名词活用为动词。
辅助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足之所履.(《庖丁解牛》)“履”,名作动,踩踏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无厚”,形作名,薄薄的刀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时,名作状,按时(季节)顺流而东.行(《秋水》)东,名作状,向东东.面而视(《秋水》)东,名作状,向东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秋水》)少,轻,意动用法,以(认为)……为少(轻)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立,使动用法,使……立。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献,动词作名词,奉献的东西。
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为动用法既而悔.之(《郑伯克段于鄢》)悔,为动用法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子产不毁乡校》)执政,动作名,执政的人我闻忠善..以损怨(《子产不毁乡校》)忠善,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善事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子产不毁乡校》)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药左右以君贱.之也(《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贱,轻视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客孟尝君怪.之(《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怪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是羞耻孟尝君怪.其疾也(《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怪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名作动,穿衣戴帽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子,视同自己的儿子西.游于梁,谓惠王曰(《冯谖客孟尝君》)名作状,向西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使动用法,使……空着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何以至今不业.也(《赵威后问齐使》)业,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恤孤独..(《赵威后问齐使》)孤独,困穷,形容词作名词,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之..,振困穷人;困苦贫穷的人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赵威后问齐使》)息,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胡为至今不朝.也(《赵威后问齐使》)朝,使动用法,使……上朝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赵威后问齐使》)业,朝,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使……上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王,名作动,统治;子,意动,以……为子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赵威后问齐使》)臣,名作动,称臣;上,下,名作状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翻译为“扩大”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执,持,名作动凌万乘,诎.敌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使……屈服子.元元,臣.诸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子;使动用法,使……臣服臣诸侯,非兵.不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发动战争羸縢履.蹻[jué],负书担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穿着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远;名作状,在朝廷上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晚上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做宰相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朝廷上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郊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像蛇一样嫂何前.倨而后.卑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以前;后来贫穷则父母不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把儿子)当做儿子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察传》)过,名作动,犯错误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察传》)霸,名作动,称霸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察传》)和,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和谐(安定)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察传》)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西”,名词作状语。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通假字
38.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39.且单于信女(《苏武传》) 40.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先秦诸子语录》)
“驩”通“欢”,欢聚 “女”通“汝”,你 “共”通“拱”,环绕
41.举笃敬,兴孝弟(《先秦诸子语录》)
“弟”通“悌”,尊敬兄长
42.民恶忧劳,我佚乐之(《先秦诸子语录》)
“佚”通“逸”,安逸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参”通“三”,表示数量
5.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辟”通“避”,躲避,避开
6.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厌”通“餍”,满足
7.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帅”通“率”,率领
8.无庸,将自及(《郑伯克段于鄢》)
“庸”通“用”,必要,需要
(2017翻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 通“猝”,突然
(2016释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苏武传》) 通“叛”,背叛
(2010、2016释词)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通“餍”,满足
(2015翻译)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通“餍”,满足
(2015释词)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管晏列传》) 通“源”,源头
(2007年翻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
通“猝”,突然
(2011年释词)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燕昭王
求士》)
“诎”通“屈”,委屈;“指”通“旨”,意旨
(2011年翻译)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
43.昔缪公求士(《谏逐客书》)
“缪”通“穆”,秦穆公
44.而陛下说之(《谏逐客书》)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曹刿论战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曹刿论战战国时期,赵国与齐国相邻,两国经常发生边境争端。
一次,齐国派遣使者到赵国,要求割让赵国的一块领土。
赵国国君气愤地说:“你们齐国欺负我赵国太甚了!这次我们一定要反击!”于是,赵国国君召集了国内的智者,其中最有声望的就是曹刿。
曹刿是赵国的一位智者,他精通兵法和辩论,被誉为山东的权威。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国君的赏识。
当国君召见曹刿时,曹刿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他必须善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曹刿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与齐国的使者进行一场辩论,以求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目的。
于是,曹刿和齐国的使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曹刿首先指出,齐国的要求不合理。
他解释说,赵国与齐国的边界是根据历史和地理条件划定的,是经过多年争论和协商而达成的结果。
如果现在割让领土,将会破坏这一平衡,给赵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他还强调,赵国不是一个软弱的国家,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来保卫自己的利益。
如果齐国不放弃这个要求,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保卫我们的领土。
齐国的使者听后,沉默了一会儿。
他们明白,曹刿的话很有道理。
他们也知道,赵国并不是一个好欺负的对手。
最终,齐国的使者同意了曹刿的建议,放弃了割让领土的要求。
曹刿的辩论赢得了国君的赞赏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他的智慧和能力在山东地区得到了广泛认可。
赵国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领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曹刿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辩论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辩论和讨论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智慧的辩论,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同时,曹刿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来自于武力的强大,更来自于智慧和才干的强大。
只有拥有智慧和才干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曹刿的辩论经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智慧和辩论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通过智慧的辩论,才能实现和平解决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专升本文言文翻译汇总
夫专升文者,盖欲由专科之学,进而深造,以求广博之知识也。
然文言文者,古人之言,深奥难懂,故翻译之,以通古今,达意明理。
兹汇专升文之文言文翻译,以供学者参考。
一、文章翻译原文:《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曰:“学习而不思考,则无所适从;思考而不学习,则危险。
”原文:《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尝闲步于下邳之墟,遇一老父,方授书,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张良曾闲暇之时,在下邳城遗址漫步,遇见一老父,正在授书,曰:“此子可教。
”二、诗词翻译原文: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译文:你看不见黄河之水从天上奔涌而来,奔腾入海后便不再返回。
原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明月何时才能再来?我举杯向青天询问。
三、名言翻译原文: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高尚的善行如同水,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
原文:孟子《孟子·离娄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得道之人,帮助者众多;失道之人,帮助者稀少。
四、书信翻译原文: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兰亭,修禊事也。
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春末之初,我们在会稽山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之事。
原文:苏轼《与王定国书》自别后,梦见君来,已三度矣。
译文:自从分别之后,梦见您三次来访。
综上所述,专升文之文言文翻译,旨在帮助学者理解古人之言,传承中华文化。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需学者潜心研读,反复揣摩,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愿此汇总,能助学者一臂之力,登高望远,游于艺海。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名句与成语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名句与成语(背诵名言名句,熟记成语的意义与出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分崩离析(《季氏将伐颛臾》)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虎兕出柙(《季氏将伐颛臾》)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庖丁解牛》)踌躇满志(《庖丁解牛》)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秋水》)见笑大方(《秋水》)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昵,厚将崩(《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赐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高枕无忧(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赵威后问齐使》舍本逐末(一说出自《吕氏春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扺掌而谈(《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悬梁刺股(《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前倨后恭(《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察传》)三豕涉河(《察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
(《答客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世家》)路不拾遗(《孔子世家》)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孔子世家》)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15篇电子版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15篇电子版01《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
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夫子:季康子。
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古今异义(修订版)
(2015释词题)不爱死,义也。(《驳复仇议》) 吝惜
(2013释词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回家
(2012释词)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燕昭王求士》)
将要
(2012、2018释词)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诗经》)
十分
(2015翻译)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 (2016释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留侯论》)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备考材料
(2006释词)可怜光彩生门户。(《长恨歌》) (2007释词)首身离兮心不惩。(《国殇》)
可羡 改变
(2007填空词)“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句中的“沐”意思是
。
洗头
(2009释词)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晏列传》) 赞美
(2009释词)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皎洁的,洁净的
古:土地扩大 ;今:与“薄”相对
古:不曾品尝到 ;今:不曾
8.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燕昭王求士》) 古:即将,将要;义:现在
9.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燕昭王求士》) 10.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管晏列传》) 1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晏列传》)
古:疾走,小跑;今:趋向
古:不贤,没有才能 今:品行不好
……的原因 ……的凭借
(2017翻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回家
(2018释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遗憾
(2018释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菊花
1.都城过百雉。(《郑伯克段于鄢》) 古: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京城,京都。
专升本《大学语文》翻译集
翻译:1、《养生主》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2、谏太宗十思疏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
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
反之,源流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作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刨了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源泉还要流水畅通啊!历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治理天下,善始者实多,而善终者却少。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文言句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宾语前置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宾语前置“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季氏将伐颛臾》)状语后置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季氏将伐颛臾》)状语后置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颛臾》)状语后置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状语后置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判断句乎(《庖丁解牛》)宾语前置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宾语前置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判断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宾语前置我之谓也(《秋水》)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被动句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秋水》)状语后置又奚以自多(《秋水》)宾语前置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秋水》)被动句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秋水》)被动句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被动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郑伯克段于鄢》)省略句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判断句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状语后置句亟请于武公(《郑伯克段于鄢》)状语后置句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状语后置句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判断句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否定判断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固定句式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宾语前置句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子产不毁乡校》)状语后置毁乡校,何如?(《子产不毁乡校》)宾语前置子产曰;何为?(《子产不毁乡校》)宾语前置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子产不毁乡校》)判断句孟尝君曰:“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宾语前置曰:“客何能?”(《冯谖客孟尝君》)宾语前置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状语后置能为文收责[zhài]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状语后置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判断句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宾语前置使吏召诸民当偿者(《冯谖客孟尝君》)定语后置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冯谖客孟尝君》)定语后置千金,重币也(《冯谖客孟尝君》)判断句百乘,显使也(《冯谖客孟尝君》)判断句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冯谖客孟尝君》)状语后置无纤[xiān]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判断句苟无岁,何以有民(《赵威后问齐使》)宾语前置苟无民,何以有君(《赵威后问齐使》)宾语前置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赵威后问齐使》)判断句何以至今不业也(《赵威后问齐使》)宾语前置胡为至今不朝也(《赵威后问齐使》)宾语前置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宾语前置何为至今不杀乎(《赵威后问齐使》)宾语前置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被动句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判断句是皆秦之罪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判断句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定语后置乃夜发书,陈箧[qiè]天下莫之能伉[kàng](《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宾语前置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察传》)判断句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察传》)状语后置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察传》)状语后置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pǐ](《察传》)状语后置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察传》)状语后置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察传》)状语后置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察传》)状语后置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察传》)状语后置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察传》)状语后置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察传》)判断句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察传》)判断句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察传》)状语后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察传》)状语后置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察传》)判断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察传》)状语后置非也,是己亥也(《察传》)判断句此圣人之所慎也(《察传》)判断句然则何以慎(《察传》)宾语前置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状语后置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iǎn)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状语后置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状语后置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省略句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状语后置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判断句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谏逐客书》)宾语前置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谏逐客书》)被动句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谏逐客书》)判断句《郑》……《象》者,异国之乐也(《谏逐客书》)判断句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判断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判断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状语后置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谏逐客书》)用,被国家使用,为国家效力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宾语前置至则靡耳,何功之有(《答客难》)宾语前置困于衣食,或失门户(《答客难》)被动句,被衣食所困,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答客难》)判断句此士所以日夜孳孳[zī]子何疑于予哉(《答客难》)状语后置而终惑于大道也(《答客难》)状语后置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答客难》)被动句,被封在齐国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世家》)判断句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吾恐季孙之忧.(《季氏将伐颛臾》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 ) 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 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 “履”,名作动,踩踏
在朝廷上
乃夜.发书,陈箧 [qi è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名作状,在晚上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名作动,做宰相
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名作状,在朝廷上
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名作状,在郊外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名作状,像蛇一样
人;困苦贫穷的人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赵威后问齐使》 ) 息,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
胡为至今不朝.也(《赵威后问齐使》 ) 朝,使动用法,使……上朝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赵威后问齐使》 ) 业,朝,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使……
上朝
何以王齐国,子 .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 王,名作动,统治;子,意动,以……为子
2020年最新
2020 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季氏将伐颛臾》 ) 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 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季氏将伐颛臾》 ) 使动用法,使……来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名作动,责备
第 3页 共 8页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特殊句式
形容、数量、名、代
状 语
定 语
主语
时、地、 介宾短语
名、代
形容、副
形容 形容、数量、名、代
状 语
谓语
补 语
定 语
宾语
形容、动
名、代
1949年,伟大的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腐朽的蒋家王朝。 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古汉语特殊句式结构图示
状 语
定 语
主语
状 语
谓语
补 语
主谓倒装
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
父》)
被,被动句
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
仲之谓乎?(《管晏列传》)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定
3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语后置句 3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判断句
三、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 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 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 作判断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
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谏逐客
书》)
定语后置句
213年考题
四、翻译题(每题2分,共10分)
被动句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
齐王纳谏》)
省略“于”
判断句
4.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系列训练(一)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系列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试题(每题1分,共30分)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qiān,拔取]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
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
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选自李陵《答苏武书》)1.与“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的“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空以身膏.草野(《苏武传》)B.王必欲降.武(《苏武传》)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秦诸子语录》)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先秦诸子语录》)答案:C。
意动用法2.与“缮甲兵,具卒乘”的“卒”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前书仓卒.,未尽所怀B.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C.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D.管仲卒.,齐国遵其政答案:B。
2023年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山东
2023年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山东(原创版)目录1.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的背景和意义2.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的具体内容3.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对考生的影响和挑战4.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正文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的背景和意义2023 年山东专升本考试语文科目的文言文部分增加了新的篇目,这一变化引起了广大考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根据考试大纲,这些新增篇目主要包括《过秦论》、《许行》等经典文言文作品,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专升本考试的语文科目内容,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对考生的应试策略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的具体内容在新增的文言文篇目中,贾谊的《过秦论》上中下三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篇文章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总结了秦国统一六国、开创封建统一王朝的历程,对于考生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许行》这篇文章则通过讲述陈良之徒陈相负耒耜而自宋之滕的故事,表达了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政治理念,对于考生理解和认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对考生的影响和挑战面对新增的文言文篇目,考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和准备。
对于考生来说,熟悉和掌握新增篇目的内容和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此外,考生还需要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文言文部分的题目。
2023 年山东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增加篇目的应对策略和建议面对新增的文言文篇目,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建议进行应对:1.提早准备,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确保对新增篇目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2.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多读、多练、多思考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经”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孔子晚年整理编写)
•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 “天不生仲尼,万物如长夜”
• 孔子的生平
•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的封地费城。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是子孙忧愁的事。”孔子说:“冉 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有封国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 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平均公平,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相处,人民都愿意归顺,就 无所谓人口少的现象;社会安定,那么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像这样做了, 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而 使他们归顺。使他们来了以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康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 使他们归顺;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道圣老子,第二是德圣孔子,第三是智圣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老 子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 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 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 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 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 与?
•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 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 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yào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 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 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幼年丧父, 少时家境衰落,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问题
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 点是什么? 孔子说话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 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 骨地表白? 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
第三段 知识点
固而近于费: 城墙坚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介词,引出对象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作名词,忧愁的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厌恶
寻找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
诸侯 讲究,完善
大
夫 通“徕”,招徕 使动,使……到来
相夫子:
辅佐,辅助
而在萧墙之内也:
宫廷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第二段 知识点总结
陈力就列:
施展,贡献
担任职务
颠而不扶:
跌倒
却
则将焉用彼相矣 疑问代词,怎么 辅助
且尔言过矣
话
错
两个状语后置句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一个通假字
与通“欤”
记叙文的分类 (1)写人为主 (2)写事为主 (3)写景为主
壹 Part 1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 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北宋时,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和 《孟子》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
译文
•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了有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颛臾,以前先代的国君把它(的国君)作为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为什 么要讨伐它呢?”
•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 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个辅助的人呢?况且你的话 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有教 jiào 无类: 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 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 二指人,原本是“有类” 的,比如有的智,有的 愚;有的孝顺,有的不 孝,但通过教育,却可 以消除这些差别。
原文:
• 季氏将伐(攻打,讨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拜见)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战 事)于(介词,对于)颛臾。”【状语后置】孔子曰:“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 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过尔”,责备你)?夫颛臾,昔(以前)者(助词,不译)先王以为东蒙(蒙山)主,且在邦 (国家)域之中矣,是(这)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社稷指国家)之臣也。何以(以何,宾前何:凭借)伐为(语气助 词,呢)?”
[①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 ···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 恐怕··· ···吧”。与:通“欤”,语气词②尔,你 们(两人)。③过,责备,动词。④本句表达了 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 。]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 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 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 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 正义的事。
季氏将伐颛臾 [①季氏,鲁国权臣。②将,表时间的副词。③
伐,攻打。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 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①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 的家臣。②见,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 象。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 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 赞同。]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2020年山东专升本
大学语文
知识汇总
记叙文知识
• 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记叙文叙述方式:顺 叙 、 倒 叙 、 插 叙 、 平 叙 、 补 叙 ➢ 顺叙: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
法
➢ 倒叙:指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 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 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 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 •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 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 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 故事的叙述方法
➢ 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谓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故 又叫分叙
➢ 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 是仁,政治上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 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 贤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圣人。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一个状语后置:有事于颛臾 两个宾语前置: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与?
孔子的意思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