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_宪问文言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端正,不用下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不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会遵守。
”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小人的品德就像草。
风吹过草地,草必然倒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端正,不用下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不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会遵守。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制来规范人们,使人们有羞耻之心,并且能够自我约束。
”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人;有智慧的人,了解人。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说:“不要担心财富少,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贫穷,而要担心生活不安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就会产生。
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子曰:“有教无类,道不孤矣。
”孔子说:“有教无类,道德就不会孤立了。
”以上是对《论语·宪问》的文言文翻译,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宪问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原文全称为《论语宪问下,关公问程伯约》。
一般的解释认为,《宪问下》也叫《宪书下》,宋代著名儒学家孔穗先认为,此书记载的是子思宣布讲解宪问书的内容。
《宪问下》全文共五千多字,是一部介绍子思和伯玉之间辩论的著作,凝练和精彩。
本文对《论语宪问篇》原文及其翻译进行深入分析:一、《论语宪问篇》原文《论语宪问篇》原文为“子曰:‘宪,审而不诛;听,闻而不蔽。
允辩与仪,远于施诸礼仪,则孰若忠慈?’”,该原文的意思是:子思说:“宪,审查而不乱治;听取,听取而不盲目拒绝。
宽恕辩解,远胜于封礼仪式实施,何者比得上忠诚和慈爱呢?”二、《论语宪问篇》翻译《论语宪问篇》的翻译为“Confucius said,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out punishment; listening should be done without obstruction. Forgiveness and acceptance instead of formality; Who can compare to loyalty and love?”,翻译的意思是:孔子说:“考察应当而不必以惩罚;聆听应当而不必以阻挠手段。
宽恕而不必以内外形式;谁又能与忠诚与爱相比?”三、综观《论语宪问篇》从《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强调要求政府官员和领导人要忠诚而且有公正的心,宽恕民众,审慎听取他们的建议,以及要结束中央官僚主义等新武器,实现以公平和公正对待人民的政治理念。
《论语宪问篇》以其新颖的思想引发了许多儒家学派和读者们的广泛思考。
其实,无论从思想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论语宪问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论语 宪问篇 译文
论语宪问篇译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一起学《论语》14.4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一起学《论语》14.4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一起学《论语》14.4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白话】孔子说:“国家有道,应该正言正行;国家无道,应该正行但说话要卑逊。
”【释词】危言危行:正言正行。
“危”有三义:1严厉,2高峻、高特,3方正、端正、正直。
此处“危”当为第三义“正”义。
《广雅》:“危,正也。
”钱穆:“高论时失于偏激,高行时亦失正。
君子惟当正言正行,而世俗不免目之为厉,视之为高,君子不以高与厉为立言制行之准则。
”孙:即“逊”,谦逊、卑顺。
钱穆:“言孙非畏祸,但召祸而无益,亦君子所不为。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教人言行之法也。
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
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郑汝谐曰:邦虽无道,苟有言责,守死尽言可也。
在我有不必言,言之而无所补,君子当孙其言焉。
孙,非谀说诡随之谓,不讦(jié)直以取祸也。
戴望曰:正行以善经,言孙以行权。
《四书诠义》曰:言孙非畏祸也,贾祸而无益,则君子不为矣。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时中之道也。
陈祥道曰:天下有道,其言足以兴,故危言;天下无道,其默足以容,故言逊。
舜戒禹以无若丹朱,周公戒成王以无若商王受。
周昌比汉高以桀纣,刘毅比晋武以桓灵,所谓危言也;孔子诺阳货以将仕,闵子告鲁使以善辞,所谓言逊也。
盖行,所以行己;言,所以应物。
行己者,君子所以立道,故施于治乱则同;应物者,所以趋时,故施于治乱则异。
洪氏曰:危言非矫激也,直道而已;孙言非阿谀也,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是也。
危行所以洁身,孙言所以远害。
东溪刘氏曰:有道之时,言不危则非所以忧治世而警明主,至于无道之时而危言以犯世之所忌则殆矣。
《论语正义》曰:汉明之末,学者知崇气节,而持之过激,酿为党祸,毋亦昧于远害之旨哉。
《论语稽》曰:邦无道,则当留有用之身匡济时变,故举动虽不可苟,而要不宜高谈以招祸也。
文言文翻译-《论语》-宪问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篇解读
第一节,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向孔子请教,有哪些事情是可耻的。
孔子说:“邦国行政有道的时候,你为朝廷做事领俸禄;而邦国无道、胡作非为了,你还为它效力得俸禄,这是丢人的。
”又问:“好胜好斗、自吹自擂、刻薄怨毒、贪婪纵欲,这四方面的毛病改掉了,可以算是仁了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能不能算是仁,我就不敢说了。
”第二节,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说:“身为士而只知道贪恋自家,守在家里,那就算不上一个士了。
”第三节,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un。
” 孔子说:“邦国有道,说话正直端方,做事正直端方;邦国无道,做事仍然要正直端方,说话则要低调克己。
”第四节,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会有美好的言论,言论美好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
讲仁爱的人必定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爱之心。
”第五节,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 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j ì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宫适向孔子请教说:“羿精于射箭,奡精通水战,但两人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j ì二人亲自耕田引领务农,而拥有了天下。
您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孔子没有作答。
等南宫适走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是真的崇尚德行啊!”第六节,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而做不到仁的要求的,这样的人是有的;小人而做到仁德的,那是没见过的。
”第七节,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辛辛苦苦吗?为一个人诚恳着想,能不谆zh ūn谆教导他吗?”第八节,子曰:“为命,裨b ì谌ch 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r ùn 色之。
《宪问篇》14.28子曰:“君子...
《宪问篇》14.28子曰:“君子...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注释】
▲君子道者三:君子之道包括智、仁、勇三个方面,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我无能焉:孔子自谦之词,我还没有做到之意。
▲不惑:不迷惑,能明辨是非,分析真伪,判断对错。
▲不忧:指没有私犹私虑。
▲不惧:不畏惧,不怕麻烦。
▲自道[dǎo]:自我完善,自我引导。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包括三个方面,我还没有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说:“这是老师对道的自我完善,自我引导。
”
【学而思】
见《子罕篇》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梁启超说:“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这三部份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智慧)、情育(情感)、意育(意志)三方面。
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
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
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
【知识扩展】
《中庸·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
【译文】真诚者依靠的是自我的完善,有道者依靠的是自我的引导。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原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白话】(原宪又问:)“好胜、夸耀、怨恨、贪欲,不让它行于外,能算得上是仁了吧?”孔子说:“可以算得上是难得啊,若说仁我就不知道了。
”【释词】克:好胜、好胜人。
朱子:“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
”伐:自矜、自我夸耀。
怨:忿恨。
欲:贪欲。
胡宏:“克伐因己所有而生,怨欲因己所无而生。
”不行:内心自我制之,使之不行于外。
为仁矣:为,是。
矣,一说是“乎”。
难:可以称之为难,只是还不够仁的境界。
按:此四者,只是自我遏制它们不使之外行,虽不发作,然而病根犹在,未能上达于仁。
【先贤精义】包咸曰: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郑汝谐曰:克,胜心也;伐,矜心也;怨,忿心也;欲,贪心也:四者皆为仁之病也。
能知其为病而不行,固亦难矣,然仁之本体则未之见也。
陈祥道曰:胜人之谓克,自贤之谓伐,怨生于所求,欲生于所好。
四者出于情,而害于性。
众人纵之而不能止之,学者止之而不能去之。
去之可以为仁,止之则可以为义而已。
唐文治曰:四者之病虽不同,无非气质用事。
张栻曰:克伐怨欲不行,亦可谓能制其私欲者矣。
然克伐怨欲之根,犹在也。
若夫仁者之心,则克伐怨欲无自而萌焉。
故制之于流,未若澄之于源也。
欲进于是,其惟克己乎?戴溪曰:四者不行,犹未绝其本。
谓之用力则可,谓之仁则未也。
夫克伐怨欲不行,犹有以用其力;意必固我既绝,无所用吾力矣。
故曰克己复礼为仁,虽克己而未至于复礼,未可以为仁也。
《论语集注》曰: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
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
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
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篇1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国家上轨道,才可以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能免除,可以算是行仁吗?”孔子说:“可以算是困难的事,至于是否行仁,我还不能确定。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上轨道,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不上轨道,行为正直,言语要谦虚谨慎。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气,勇敢的人却不一定行仁。
”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都亲自下地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
”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多么尊重道德!”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而做不到择善固执的例子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小人会择善固执的。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译文: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真诚对待他能不给他规劝吗?”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到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直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释词】或:有人。
以德报怨:以,用。
德,恩惠之德。
以德报怨,容易让人虚伪,容易让人隐忍。
钱穆:“既以德报所怨,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为报?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无性情之真。
”怨:怨恨。
何如:怎么样。
何以报德:对于所怨,如果用德来回报,那么对于恩德,又用什么来回报呢?以直报怨:居心正直,公平无私,回报其所应当回报的,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
朱子:“不以私害公,不以曲胜直,当报则报,不当则止。
”钱穆:“我虽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君子无所往而不以直道行,何为于所怨者而特曲加以私厚?”伊藤仁斋:“是非邪正,各随其实,不增不减,曰‘直’,以此待所怨者可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
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孔子。
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其德,若受人恩惠之德,不知何以报之也。
故陈其正法,言当以直道报雠怨,以恩德报德也。
蔡节曰:以直报怨云者,亦曰报其所当报者尔。
郑汝谐曰:有德不报,非义也;以德报怨,非诚也。
朱子曰: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
或人之言,可谓厚矣。
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
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
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
刘宗周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自是称物平施,天理人情之至。
直则忘怨不较,不枉道以伸情,亦不匿情以市德;德则无德不报,于天理之中,伸人情之至。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篇第⼗四: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原⽂】14.13 ⼦问公叔⽂⼦于公明贾⽈:“信乎?夫⼦不⾔,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以告者过也。
夫⼦时然后⾔,⼈不厌其⾔;乐然后笑,⼈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不厌其取。
”⼦⽈:“其然?岂其然乎?”孔⼦向公明贾问到公叔⽂⼦,说:“是真的吗?他⽼先⽣不⾔语、不笑、不取钱财?”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说错了。
他⽼⼈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不讨厌他的话;⾼兴了才笑,别⼈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不厌恶他的取。
”孔⼦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注释】公叔⽂⼦:卫国的⼤夫。
公明贾.卫国⼈,姓公明,名贾。
以:此。
【解读】恰到好处在这⾥,孔⼦通过和公明贾讨论公叔⽂⼦的处世之道,提出了凡事都要恰到好处的观点。
据公明贾所说,公叔⽂⼦很了不起,他能做到“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应得的⼀份。
也就是说,不论说话做事,公叔⽂⼦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因⽽所有的⼈都对其“不厌”。
他这样做,不仅为赢得了好声名,还赢得了好⼈缘。
恰到好处,其本质是⼀种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是对⼀切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并加以包容、合理地利⽤。
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论它的本质是什么,都含有⼀定的必然性意义,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对其进⾏恰如其分地选择,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宜的⾏动。
在具体的运⽤过程中,则是指注重适度原则,不偏不倚,⽆过⽆不及,不厚此薄彼,在微妙的关系空间中寻求⼀种包含⼤智慧的平衡。
中庸思想之所以历来为⼈所认同和称道,其原因正在于此。
从本章的的讨论来看,公叔⽂⼦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
“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讲的都是有关时机的选择。
其中,头⼀条讲的是说话时机的选择。
说话是我们与⼈交流的最主要⽅式,对说话艺术的把握,某种程度上能决定我们的成败。
一起学《论语》14.27宪问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起学《论语》14.27宪问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起学《论语》14.27宪问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白话】孔子说:“不在此职位上,就不要谋议此位之政。
”【释词】位:职位、位子。
不谋:不谋议。
孔安国:“欲各专一于其职。
”蔡节:“谋,议也。
”【先贤精义】朱子曰:重出。
(按:与8.14章重。
)《论语集说》引范氏曰:此夫子所常言也,弟子各以所闻记之,故又见于此。
钱穆曰:不在其位,不谋其位之政。
《论语注疏》曰:此章戒人侵官也。
言不在此位,则不得谋此位之政。
欲使各专一守于其本职也。
张栻曰:止其分也。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程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伊藤仁斋曰:人各有其分而不能自尽,必好越位犯官,干预其政,故夫子言此以为戒。
辅广曰: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不义而不可为也。
问而不以告,不仁而不可为也。
徐英曰:此非独戒侵官,抑且慎越职。
林希元曰:此只是不相侵越职分之意。
谋是谋欲为之也,故不可。
若穷居而思天下之事,草茅言当世之务,亦可为出位乎?《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刘宗周曰:位凡局于上下皆是君子,居官尽心于职内,不侵越于职外,所以明守分也。
陈恒弒其君,孔子沐浴而请讨,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犹然明个分守,况其它乎?陈祥道曰:大夫不在其政,而谋其政,则谓之犯分;居官不在其政,而谋其政,则谓之侵官。
此《易》所以言“思不出其位”,而孔子所以言各司其局,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
若夫在天,则春夏秋冬不相易时;在地,则东西南北不相易方;在人,则耳目口鼻不相易用。
至于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
大至于天地之理,小至于言语之仪,其定分也,犹且不可犯,又况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哉?范祖禹曰:自天子至于士,皆有位。
论语章节翻译-宪问篇
论语章节翻译-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国学宝典《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翻译宪问第十四【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能够为仁矣?”子曰:“能够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能够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能够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能够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能够为‘文’矣。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
孔子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
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吗?”孔子说:“可算难了。
若说仁,那我就不知呀!”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士,若系恋于他家室乡里之安,那就够不上一士了。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义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义。
6、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7、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不具备仁德的人有啊,但是没有小人而具备仁德的。
8、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10、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
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2、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一起学《论语》14.37宪问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一起学《论语》14.37宪问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一起学《论语》14.37宪问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白话】孔子说:“没有人能知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能知夫子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向下处用功学习,从而能通达向上。
知道我的,大概只有天了。
”【释词】莫我知:即“莫知我”。
李炳南:“这是孔子感叹没有知己者。
”何为:为什么。
不怨天,不尤人:尤,怨、怨尤。
马融:“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
”钱穆:“孔子道不行于世而不怨天,知天命有穷通;人不己知而不非人,知人事有厄,亦皆由天命。
”下学而上达:下学,向下处学习,此处专指学于人道;下学先从不怨尤开始。
上达,通达向上,此处专指达于知天命、通达天道。
孔安国:“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后案》:“所学通于天也。
”钱穆:“于下学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于天。
由此上达,而知道之由于天命,又知道之穷通之莫非由于天命,于是而明及天人之际,一以贯之。
天人之际,即此上下之间。
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穷,是皆天。
”知我者其天乎: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
钱穆:“孔子之学先由于知人,此即‘下学’;渐达而至于知天,此谓‘上达’。
学至于知天,乃叹惟天为知我。
”张横渠:“笃于其在己者而已,人虽曰不我知,而天则知之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自明其志也。
孔子言己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非人也。
下学人事,上知天命,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是以不怨天尤人也。
唯天知己志也。
朱子曰: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
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
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
程子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
又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
论语《宪问篇》全文
论语:《宪问篇》全文【导语】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一起学《论语》14.11宪问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一起学《论语》14.11宪问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一起学《论语》14.11宪问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白话】孔子说:“贫困而没有怨恨,很难啊;富有却不骄慢,则比较容易。
”【释词】贫:指贫穷。
富:指富有。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之贫乏,多所怨恨,而无怨为难;人若丰富,好生骄逸,而无骄为易。
朱子曰: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
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又曰:谄之病甚于怨,无怨之难则甚于无谄。
白石钱氏曰:贫逆境无怨则难,富顺境无骄则易。
李炳南曰:怨骄二字都是烦恼,一个人如不愿为烦恼所苦,那就要无怨无骄,但贫而无怨比较难,富而无骄比较易。
既知难易之后,就要在贫时勉为其难,至于富贵,当然更不可骄傲。
郑汝谐曰:贫而无怨,乐天之事;富而无骄,自守者能之。
张栻曰:富而无骄易,不矜于外物者能之;至于贫而无怨,非内有所安者不能也。
或谓世固有处贫贱而无失,至于一旦当富贵之地,则失其本心。
然则难易之论,有时而不然耶?此盖未知夫无怨之味也。
所谓处贫贱而无失者,特未见其失于外耳,又乌能保其中之无怨耶?盖一毫有所不平于其中,皆为怨矣。
故贫而无谄易,贫而无怨难,无怨则进于乐矣。
刘宗周曰:贫而无怨,非有真学术、大涵养不能,故曰难;富而无骄,则犹可矜持于意见之间者,故曰易。
夫子盖就学问中勘难易,非就世情上较难易也。
江熙曰:颜渊无怨,不可及也;若子贡不骄,犹可能也。
钱穆曰:使颜渊处子贡之富则易,使子贡居颜渊之贫则难。
此处见学养高下,非孔门之奖贫贱富。
徐英曰:不淫于富贵,中人之所能;不移于贫贱,志士之所希。
《四书辨疑》曰:能安于贫,然后无怨贫之心;不恃其富,斯可无骄富之气。
心颜子处贫之心,则能贫而无怨矣,“富而无骄”不足道也。
志子贡居富之志,则能富而无骄矣,“贫而无怨”未敢望焉。
察天下之贫者,万中实无一二无怨;观天下之富者,十中须有二三无骄。
以此推之,足以知无怨为难,无骄为易也。
一起学《论语》14.47宪问篇——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一起学《论语》14.47宪问篇——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一起学《论语》14.47宪问篇——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原文】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白话】阙党的一个少年在礼仪场合为宾主传达辞命。
有人谈到他,就问孔子说:“他能获得长进吧?”孔子说:“我看到他坐在大人的席位上,看到他和前辈长者并列前行。
这不是求取上进的人啊,是想着速成的人啊。
”【释词】阙党:即曲阜阙里,是孔子所居之地。
《水经注》:“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故名阙里。
”童子:年少者、未成人者。
朱子:“童子,未冠者之称。
礼,童子当隅坐随行。
”将命:在礼仪场合传达宾主之辞命。
按:至于是孔子使之,还是乡人使之将命,则不知也。
或:有的人。
之:代指童子。
益:长进。
与:同“欤”。
位:指大人所坐的席位,童子无位。
钱穆:“古礼,童子当隅坐,无席位。
此童子不知让,乃与成人长者并居于位。
”先生:谓先己而生,即长辈、成人。
并行:指童子与先生并列而行,可见其毫无谦逊之意。
按:居位并行,此是用成人之礼也,童子不当用,“长幼有序”是最基本的伦常。
陈祥道:“居位则不逊,并行则不弟。
”求益:求取长进。
速成:不靠自己修身长进,而是走捷径,想速成。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戒人当行少长之礼也。
《礼》童子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今见此童子,其居于成人之位;《礼》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今见此童子,其与先生成人者并行,不差在后,违谦越礼,故知欲速成人者,非求益也。
唐文治曰:盖童子欲表异于众,所以失礼耳。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教小子之道也。
盖圣人之教固贵敏求,尤忌凌躐,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刘宗周曰:童子少而不学,恃其聪明才知,俨然以成人自命,而无求益之心,惟取必于速成而已。
古人八岁而入小学,则教以洒扫应对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而入大学,则教以大学之道,修己治人之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
篇一
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能够为仁矣?”子曰:“能够为难矣,仁,则吾
不知也。
”
译文: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国家上轨道,才
能够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能免除,能够算是行仁吗?”孔子说:“能够算是困难的事,至于是否行仁,我还不能确定。
”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读
书人了。
”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译文:孔子说:“国家上轨道,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不上
轨道,行为正直,言语要谦虚谨慎。
”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
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气,勇敢的人却不一
定行仁。
”
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
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
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
不得/好死。
禹和稷都亲自下地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
”孔子没有
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多
么尊重道德!”
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译文:孔子说:“君子而做不到择善固执的例子是有的,但是,
从来没有小人会择善固执的。
”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真诚对待他能不
给他规劝吗?”
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政令,都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
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子产作润色加工而成。
”
9、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问管仲。
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
译文:有人问孔子子产是个怎么样的人。
孔子说:“是个有恩惠
于人的人。
”又问子西。
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
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只能
吃粗粮,到死却没有怨恨的话。
”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做到;富裕而不骄傲,
比较容易做到。
”
篇二
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能够为滕薜大夫。
”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游刃有余的,但不能做滕国、薜国这样小国的大夫。
”
2、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
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能够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
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能够为成人矣。
”
译文:子路请教怎么样才是理想(完美)的人。
孔子说:“明智
像臧武仲,淡泊无欲像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
礼乐来加以文饰,也能够算是理想的人了。
”稍后又说:“现在所谓
理想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义就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愿
意牺牲生命,长期处于(要:通‘约’,贫困)穷困也不忘记平生期
许自己的话,也能够算是理想的人了。
”
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
然后笑,不人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
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请教公叔文子这个人,他说:“公叔先生平
常不说话,不笑,也不拿取财物,这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
“这是传话说得夸张了。
公叔先生在适当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讨厌
他说话;真正高兴了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笑;应该拿取的财物他才拿取,别人不讨厌他拿取。
”孔子听了之后说:“你说得好,但是真有
你说的那么好吗?”
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他的封邑防城,请求鲁君立臧氏之
后为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鲁君,我不相信。
”
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