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9090a3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0.png)
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四书》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1第一则原文翻译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
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
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知识点总结:(一)词语与句子1、“富”与“贵”有别,“贫”与“*”有别。
富:财产多、富裕。
贵:地位高、显贵。
反之则谓“贫”、“*”。
2、不以其道以:用、按照。
道:方法、途径。
“其道”:正当的方法。
“其”是指示代词“那”,加在“道”之前起限制作用。
并非“其”有“正当”之意。
3、恶乎……“恶”犹“何”;“乎”犹“于”。
“恶乎……”意为“凭什么……”。
4、无终食之间违仁无:没有。
违:离开、避开。
注意不是“违反”。
5、于是是一个短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
于:在。
是:这,指代仁德。
“于是”犹言“和仁德在一起”。
(二)语法1、是仁之所欲也“是”作主语“这”,复指前边的“富与贵”,此类“是”易误为联系动词。
一般认为先秦“是”尚未发展出联系动词的用法。
2、“恶乎”的语序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可以借《曹刿论战》中“何以战”一句的复习帮助学生理解。
3、“所+动”短语“所”字与动词性成分结合,转化为名词性短语。
它所表示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例如“所见”、“所闻”。
故文中“所欲”、“所恶”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据此判断“欲”与“恶”是动词。
先秦-论语《论语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先秦-论语《论语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4865b2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9.png)
先秦-论语《论语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论语七则先秦-论语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五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第六则: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第七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第一则: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第二则: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第三则: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48775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7.png)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fa367ba26925c52cc5bf49.png)
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约):说。
时:时常。
习:用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颠覆国家。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人。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39f4bb8cc22bcd126ff0ca9.png)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卡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cc24c7901f69e31433294cb.png)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49e69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6.png)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1. 《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研究并按时复,不是很令人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2. 《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治理国家,就像北辰那样,坚守自己的位置,而众多星星都围绕着它。
”3. 《八佾篇》黄帝问于王昭君曰:“有冯唐氏者,闻之陈蔡,左右言其状貌。
黄帝愿见,使人因奏,辞曰:“动容貌,失次第。
人容貌美,然后可相见也。
若须黄帝,群臣不定。
”黄帝向王昭君问道:“有位叫冯唐氏的人,听说他的外貌很出色。
黄帝想见一见,派人邀请。
冯唐氏却回答说:‘外貌动容,失去整齐顺序。
只有貌美的人,才可以见面。
如果还想见黄帝,群臣们没有定论。
’”4. 《里仁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礼仪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恢复礼仪,天下就会回归仁道。
要成为仁者,要靠自己,还是要靠他人呢?”5. 《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让你的女儿嫁给他,即使他被关在监狱中,也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罪。
”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嫁给了公冶长。
6. 《雍也篇》子谓雍也:“冯其床,弗谨人。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修其行。
”孔子对雍也说:“褪去你的被褥,表示你对自己不够谨慎。
”孔子说:“古人说话不出口,是因为惭愧还没有修行。
”7. 《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求,诗焉,曰:‘三纲三世,古之人皆死矣,然后今之无道也已。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守信用好求,就有了诗。
说的是:‘古代的三纲五常已经死去,然后才有了今天的无道。
’”8. 《泰伯篇》泰伯始兴,为于成周。
子季康子问:“末师何如?”子曰:“進德相师。
”曰:“退之。
”“退”,字有出,其义“远也。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b48ad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0.png)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12篇章原文+翻译
![《论语》12篇章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a855f2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3.png)
《论语》12篇章原文+翻译.txt 论语12篇章原文+翻译1. 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研究并且适时地复,岂不令人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令人快乐?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2. 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位置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行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它虽然独立居住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其他星辰都围绕它而转。
”3. 八佾篇原文:子曰:“割鸡焉用牛刀?”翻译:孔子说:“宰杀一只鸡,何必使用牛刀呢?”4. 学而第一篇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们研究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并追随,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5. 子罕第四篇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翻译:孔子对子贡说:“你和回谁更优秀?”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件事就能理解十件事,而我只能理解两件。
”孔子说:“你们都不如我啊!”6. 为政篇第九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
”7. 为政篇第十九篇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思考是全面而不局限于个人,小人的思考是片面而忽略整体。
”8. 为政篇第二十二篇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也,小人病无道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小人的问题是道德修养不好。
”9. 子罕第二十三篇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翻译:孔子对子产说:“具备君子的品质有四个:自己的行为要谦恭,对上级要敬奉,对待民众要慈爱,任用民众要公正。
”10. 八佾篇第二十五篇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c8be227a26925c52cc5bf8b.png)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9c84a61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8.png)
论语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86d04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4.png)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完整版:《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从天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完整版:《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还反映了其弟子的思想。
书中充满了关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智慧。
孔子的教导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善。
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的每一章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实用的智慧,适合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阅读。
通过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教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取得进步。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完整版:《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君子的指南。
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全面的才能和品质,不应被某一方面的才能所限制。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1ce34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a.png)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君子)吗?”【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第二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二则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则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b46b6d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c.png)
论语的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以下是论语十二则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阅读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60c2120a6c30c2259019e34.png)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留学为您整理的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欢迎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17ece5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1.png)
《论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翻译〗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
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翻译〗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翻译〗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翻译〗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