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小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8.《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用标准
![8.《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df586c7172ded630b1cb65b.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822b634a0116c175e0e48b4.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1.2.3活动设计及课时安排说明本课程教学中遵循“注重传承、充实底蕴”的原则,精讲多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高职小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高职小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3b7463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6.png)
高职小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适用专业]小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一、课程性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公共课,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1.认知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力目标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世纪社会生活,并将思考所得用复合现代测评规范的、感染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3.素质目标学生树立起爱国情操: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树立良好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在课程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要求而设计的。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
转变成为以具体知识传统和整体文化精神把握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中国文化精神有所领悟。
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观念把握历史文化的特征,从历史文化的变化去看思想观念的演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8518eacaeaad1f346933fc0.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292d50fe53a580217fcfe1b.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 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 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3 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d1bee710b4c2e3f5727634e.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完整)8.《传统文化》课程
![(完整)8.《传统文化》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555c4cf121dd36a22d8260.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
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
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2。
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1.2。
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word完整版)8.《传统文化》课程
![(word完整版)8.《传统文化》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edf0b3364028915f814dc2bb.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
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
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3788334c850ad02df804152.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1c3e3dfd4d8d15abf234e25.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5d2ce9d0912a2161579295c.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e975a6e0722192e4536f6cf.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 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 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3 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ff42c65de80d4d8d05a4f0e.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9df040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7b.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03373cac5da50e2534d7f3c.png)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肋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九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n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中遵循“注重传承、充实底蕴”的原则,精讲多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适用专业]小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一、课程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公共课,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1.认知目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力目标
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世纪社会生活,并将思考所得用复合现代测评规范的、感染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3.素质目标
学生树立起爱国情操: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树立良好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课程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要求而设计的。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
转变成为以具体知识传统和整体文化精神把握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中国文化精神有所领悟。
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观念把握历史文化的特征,从历史文化的变化去看思想观念的演进。
同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充足、必要及发展性要求,融入管理从业人员在职业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要求,以此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该门课程的建议总学时为66学时。
四、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及要求
(二)课时分配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用
必须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以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要求为中心、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模块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任务单元,按每一项目单元对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策划教学内容,在每一任务单元的设计中,应通过典型的案例、故事、作品欣赏等引入内容,,侧重于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说明,并在其中引入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强调技能训练内容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点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有意识应用。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任务单元为基础进行能力训练,创设学习情景,以角色扮演、互评、讨论、自行设计场景等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教师讲解、作品分析、分组讨论、文物鉴赏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任务单元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真正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评价
力求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以课堂提问、集中考核等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考核要求: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编制人: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