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宗羲
一、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君主是天下人民最 大的祸害,人民仇视君主是很自然的、应 该的。 二、主张限制君权,提高宰相的权力,提高 学校的作用。 三、批判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也 是国家之本。
自1572年关" 1644年 明朝灭亡,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 明朝灭亡,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 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 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 国,共计约3.53亿两(保守估计, 国,共计约3.53亿两(保守估计, 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 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并且 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类 别 文 学 艺 术 家 人物 国籍
意大利 ·
称谓
人
代表作或杰出成就
《神曲》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奇 英 国 波 兰 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 姆雷特》《奥赛罗》 提出 太阳中心说” 发展哥白尼学说,认为 宇宙是无限的 制成天文望远镜,论证新 天文学说的正确性
科 学 家
意大利
意大利
启蒙运动
②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 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 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 知后行” 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 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 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 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儒家话语的近代化转型——关于明朝中后期异端思想的认识
No42 D . .D 9
第 2 卷 ( 5 19期 ) J U N FC O Q N H E O G SU V R IY 1 O R ALO H NG I GT R EG R E NI E ST
Vo . . l 1 No 1 9 25
儒 家话语 的近代 化转 型
— —
关于明朝 中后期异端思想的认识
滕新 才
( 重庆三峡 学院民族学系,重庆2 4 4 0 ) 7, 00 0 4 1 1
摘 要:明朝 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促使人们 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发生 了急剧变化,人 性 自由、个性解放 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薄孔孟、非圣 贤的异端思想 此起彼伏,王阳明、李贽、冯
说, 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天赋潜 能, 只要努力地 “ 致 良知 ” 去其私欲之弊 ,……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 ,“
不知心 即理耳。 ( ” J卷二 《 习录 中 ・ 传 答顾东桥书 ) 他 也反对程颢 、程颐将天理人欲截然分开,以天理 为主 、 人欲听命 的谬论,认为:“ 心一也,未杂于人
梦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关键词:明朝;异端;王 阳明;李贽;冯梦龙 中图分类号:I0 . 文献标识码:A 262 文章编号 :
孔子开创的原始儒学,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 ,把对人们 的教化寄寓在 日常生活中,一切从 自己开始 ,从身边做起,不需要到彼岸世界去苦寻,也不需要脱离世俗去清修,就在 平凡的现实人生 中实现思想的净化和行动的 自如,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当中国历 史发展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传统的社会模式开始 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转型,人们的思 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人性 自由、个性解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薄孔孟、非圣贤的异端 思想不绝于缕,持续二千余年的儒家话语方式出现 了天翻地覆的大变革。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导学案1.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
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3.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并认识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①经济上:经济发展,产生,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开始变化;②政治上:加强,宦官专权,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③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倡导的封建礼教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④外部环境:新航路开辟后,运动的影响。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地位: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2.主张(1)反对理学:提出“,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之中。
(2)反对盲从:认为不能以“”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反对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主张“”,反对当时盛行的文风。
3.影响:李贽对的大胆批评,引起统治者的不满。
(二)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一.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思想观点及影响:(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的思想。
(2)限制君权:提出的主张,认为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3)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思想。
(4)著作:《》。
(5)影响:为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思想观点:(1)批判君主专制:矛头指向“”的君主专制,提出“”的主张。
(2)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著作:《》、《》。
三、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 著作:《》。
2.批判君主专制:(1)主旨是“”。
从三个方面批判秦以来的暴政:①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②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③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他主张改革。
(2)唯物辩证思想:以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提出尊重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地位:清初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奠定思想文 化基础
民主、自由、平等 伏尔泰 1、2、3
共同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逐步发展
解放思想,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为资产阶级取得政 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
共同作用
共同性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中考链接
“百日维新”犹如流星划过黑暗的天际,虽然短 暂却光芒耀眼。它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影响体 现在: A.完成了社会制度的更迭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D.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温故知新 辛亥革命
领导人物: 孙中山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 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邓小平理论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知识升华
世界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 的进步思想
文艺复兴 启蒙思想 马克思主义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人文主义 自由平等
文艺复兴运动 对新航路开辟 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强 调人的价值和力量鼓舞了航海家们 的冒险精神和自信精神对新航路的 开辟起到推动作用
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二、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魏源
严复
列举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
魏源、严复 (1)魏源:主张(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 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 时期:鸦片战争; 著作:《海国图志》—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意义: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有利于人们研究现实问题。 (2)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 制; 时期:戊戌变法; 译著:《天演论》; 意义: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 固势力;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 对外来侵略。
李贽 寂寞童心,疏狂一身
92文 孙聚成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子,认为孔子生前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
李贽本身是一位儒生,是一个真心崇拜孔子的学者,他出家后还在佛堂上高高供奉着孔子圣像,只是他把孔子回归到人的本身,不唯儒独尊。
为了打破孔子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为了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来奉为圭皋。
作为启蒙者的李贽,对人的本体进行了最大的肯定和尊重。
李贽顺应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社会变化,把尊重人的本体提高了新的层次,他肯定人的欲望,主张“以人为本”,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论断,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李贽性格独立,崇尚高洁,不愿受人辖制,尤其不愿与庸人、奸邪之辈往来,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
他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
因自幼“便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李贽 寂寞童心,疏狂一身社会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各种思潮的迸发。
明朝中后期,特别是到正德、嘉靖年间,古风渐渺,社会思想已经非名教所能羁绊。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悄然发端,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尊重。
他就是李贽。
李贽(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字宏甫,号卓吾,明代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是16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被正统者和道学家们视为“异类”,自己也以“异端”自居,对社会时弊进行抨击,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贽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董伸舒的新儒学内容:(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主流地位的确立(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3) 结果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太学汉武帝创办为提高儒学地位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使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汉武帝时期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程朱理学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 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 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 大公哉!
(1)批判“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 下当作私产,须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正统观念:重农抑商
思想正统观念:儒学正统(宋明理学) 社会稳定;民族融合;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明朝中后期:李贽 一、活跃表现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唐甄 三、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4、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 碍思想更新
“八股文”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 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 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 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 路。
5、外部:西方文化传入(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 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 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 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1)“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 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1.思想主张
关于红楼梦真正想表达什么
关于红楼梦真正想表达什么红楼梦真正想表达什么《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水平,这也是其高超艺术水准的体现。
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读《红楼梦》,更像瞎子摸象,都只摸到了一个或几个部分,未能见完整的大象。
主要是其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吸住了读者的思维,无法从纷乱中拔出。
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而要探究其宗,必须抓住其钥。
因为小说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反映人与环境的矛盾、人的内心追求与人和环境的矛盾。
所以,要真正理解小说反映、说明、表达、揭露、批判、讽刺了什么,必须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考虑,并放到当时展现出来的主要矛盾中思考,或者说作品展现出来的当时人物与环境、人物的内心追求与人和环境的矛盾中来思考,这样,思考起来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也是读懂、并理解到位小说作品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说,了解清楚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是能理解到位文学作品的重要条件或者说是先决条件。
《红楼梦》创作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对内通过“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言论,社会统治和文化严重倒退,而统治者仍沉浸在康乾盛世、天朝大国的迷梦中。
清朝初期,农业的大力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繁盛起来,进入康乾盛世。
而清朝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严厉恐怖的“文字狱”,摧残了大量有先进思想的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自由。
在长期的“文字狱”控制下,人们的精神、思想已经麻木不堪。
而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活动更是持续了近20年,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优秀人才被毁,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销毁,社会一片死气沉沉,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
而这一时期,社会腐化和矛盾不断积累加剧,而由于失去了思想进步的精神支柱,人们开始变得堕落、颓废。
官场、军队严重腐化、堕落,贪腐、贿赂、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各级官吏为一己私利,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搜刮敲诈百姓,想法设法中饱私囊,国家开始从内部加速变质腐烂。
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提倡人类平等。 二、提倡人类平等。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 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 的地方。他说:“ 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 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 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 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守仁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 “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 ,认为“ 全在人“ 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 自秉其精要。 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心外以求义, 独可心外以求理乎?
②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 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 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 知后行” 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 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 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 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王夫之 二、顾炎武 三、黄宗羲
王夫之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是独立 存在的。人的认识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 外界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 中。 三、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的。他反 对那种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历史观。
顾炎武
启蒙时代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 启蒙时代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 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 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 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 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 教育学等等。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目标】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新课导入】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可以说,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变化,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
因此,著名的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樊树志提出了“晚明大变局”发概念,一时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么,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玉米、甘薯、烟草等)解说:据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研究的结果,大约在16世纪中叶前后,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的吕宋去做买卖,于归途中把番薯的品种带回本县种植。
其后到了1594年,当福建发生饥荒的时候,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把收成的番薯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说明栽种番薯的益处。
金氏便劝勉人民广为种植,以济饥荒,因此它被称为“金薯”。
②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解说: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判断明朝后期中国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1: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末清初思想2
(3)李贽的代表作:
诗文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等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 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 “藏之后世”的缘故。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 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 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 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 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 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 是非的最高机构 公其是非于学校。” 经济思想——反对传 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认为工商皆本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 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 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1)、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公元1610— 1695年),字太冲,号梨 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曾参加过抗清斗 争,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 派的创立者。
(2)思想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建立 “天下之法”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 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材料一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 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 主张男女平等 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物矣。世间种种 ,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材料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 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二)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
1、黄宗羲(梨洲先生):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1)生平:
①参加抗清斗争; ②失败后,隐居著述; ③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主要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二、活跃的表现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
1、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2、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3、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4、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泉州晋江人,祖与父两辈都从事商 业活动,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 少,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 家和进步史学家。 2、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焚书》。
探究思考1: 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 即“人民为主”。 2)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 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3)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 特色的思想体系。
探究思考2:
明清时期思想方面表现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考试要求: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本课内容概述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 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 社会大变革,明覆亡的惨痛事实,对以华夏文明为 自豪的士大夫,形成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 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 界各国的规律一样,文化学术界首先掀起了一场推 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传统儒学的地位 受到挑战,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 儒学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 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玉娇梨》之苏友白观明末清初文人的理想婚恋观
881980年创刊MASTERPIECES REVIEW由《玉娇梨》之苏友白观明末清初文人的理想婚恋观明朝中后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不仅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而促使了他们对传统婚恋观的重新审视。
因种种原因所致,明末清初封建文人拥有婚姻幸福的概率很小,但他们可以借助所创作品中的人物来表达其对理想婚恋的向往之情。
《玉娇梨》中苏友白自主有情的婚恋观在某种程度上就为明末清初封建文人理想婚恋观的折射,这种婚恋观虽彰显了进步的人文精神,但也有一定的落后性和狭隘性。
一《玉娇梨》中的男主人公苏友白是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他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制约,在婚姻大事上坚持自主择偶的原则。
苏友白自主择偶的举动无疑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因婚恋对象是其本人所选从而确保了婚后生活幸福的可能,相对于婚姻不和谐的明末清初封建文人来讲,苏友白的这种择偶观念也为他们所向往。
明末清初之际的封建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这类小说“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a。
此时的封建文人热衷于创作此类小说,这一文学创作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究的,而作者借助作品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也是原因之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婚姻大事上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但这种婚姻缔结模式其实是有弊端的,因为封建家长为子女选择婚姻的时候会非常重视门第观念,他们看重的是“门当户对”,其实这样的婚姻仅仅是为了达到双方家庭的互利共赢为目的的,这样的包办婚姻往往会忽视当事人的意愿和想法。
因男女双方的结合不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故而往往会造成男女婚后生活的不幸福。
笔者认为明末清初的封建文人除了希冀中榜外,也渴望在婚恋方面能自主择偶,毕竟科举成功和婚姻美满是读书人的最高愿望,但这种愿望的实现可能是很渺茫的。
以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们为例子,他们大多既无金钱权势,又无出众的才华,严格来讲他们更没有真正地中过状元,这样就使他们没有机会去结识上层的名门闺秀,还会因家庭生活的因素进而导致他们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不和,既然现实没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土壤,明末清初的封建文人们就把满腔的情思倾注在作品之中,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完成他们的这一愿望。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何以_活跃_起来_省略_际活跃的儒家思想_一课的教学思考_朱修庆
M A S T E R169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何以“活跃”起来了?——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的教学思考朱修庆一、根源:儒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基因儒学经历春秋战国的形成、汉代的正统、宋明的复兴,是一个逐步变异的发展过程。
明末清初阶段,社会变化造成了思想界波动。
这种社会变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市民和工商阶层要求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理念,促进了民末清初思想界的新变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人们对这种体制的反思。
“皇权的高度强化已经使皇帝本身发生了异化,缺乏制约的皇帝一旦把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则会造成无法协调的政治冲突。
”社会发展过程的问题与冲突只能通过强化压制去处理。
所以,会有明朝的锦衣卫制度和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在专制体制下,维系统治的理论是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君主专制的稳定剂,人们反对君主专制,势必冲击理学思想。
“社会的急剧变革一方面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崩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大批社会的先知先觉者,对传统的价值观重新评判。
不过,明末清初,社会表现出来的新变化是社会转型的体征。
思想界出现了与理学体系不同的新主张,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本相: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核心明清之际的儒家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尤其是后三者,堪称“有思想、有创见、有鲜明个性、有深厚学养的思想家。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思想界的“异端”。
他认为,孔子仅仅是位有影响力的“贤者”,”没有必要以孔子所说的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儒家经典,在李贽看来,并不是“万世之至论”。
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李贽反对用所谓的“道义”和“伦理”来制约人们的个性思想,提倡尊重个人的发展。
李贽的思想是心学发展的内在趋向,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综合上述,李贽批判封建社会传统观念,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预示着社会思想界的变化。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东亚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解析】选C。
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故C正确;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故A不正确;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故B不正确;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D不正确。
2.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解析】选C。
根据史实,佛教和道教思想只是在魏晋至唐兴盛,一直没成为正统思想,A错误;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故B错误;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
甚至从唐时起中医药学是儒、道、佛的一种共同语言和联系纽带,D不符合史实,故C正确。
3.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A.冲击了儒学地位B.日趋世俗化C.受到理学的批判D.呈现本土化【解析】选D。
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佛教是呈现出本土化特点,而非世俗化,排除B。
4.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解析】选A。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优质课件)
文化交流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但民 间海外贸易和交流仍然存 在,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 合和碰撞。
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儒学复兴
实学思潮的兴起
明朝中后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对 传统儒学进行重新诠释和创新,为思 想活跃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明末清初,实学思潮逐渐兴起,强调 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传统学术思 想进行了挑战和补充。
详细描述
经世致用思潮主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现 实主义色彩。这一思潮在明末清初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 为当时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03
思想活跃局面的特点
儒学与佛、道的融合
儒学在明末清初逐渐与佛、道思想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思想体系。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对经典解释的互相借鉴上, 还表现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互相渗透。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 结合,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培养了开放心态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敢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培养了开放的心态, 为后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将其融入中华文化 之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05
结论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意义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明末清初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学、佛学、道教等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思 想格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激发了社会的创新活力
思想的活跃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 面的进步,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