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鼻渊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鼻渊多因六淫侵袭,热邪壅盛,蒸灼鼻窍,或脏腑虚损,邪滞鼻窦所致,以鼻塞、浊涕量多、鼻道有脓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有急性与慢性之分,相当于西医化脓性鼻窦炎。
[历史沿革]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
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
隋、唐时期医著对本病论述较少。
宋、金、元时期仍多从胆热主论辨治,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如《严氏济生方•鼻门》所制苍耳子散,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鼻渊要药,一直沿用至今。
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卷十说:“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
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
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辛^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
”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论述观点颇多,治疗方法亦多。
如虞按《医学正传》卷五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日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
《原病式》日肺热则出涕是也。
”提出了“外寒束内热”的观点。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
脑崩臭秽,是下虚J'提出了“脑受风热”、“下虚”的观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脑漏》卷三说:“《经》云:胆移热于脑为鼻渊。
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
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
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
”对鼻渊的治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
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治以蕾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
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源始愈。
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1.肺气虚寒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 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1. 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 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 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 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 胆腑郁热证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对症下药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对症下药治疗中医耳鼻喉科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领域,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为患者解决耳部、鼻部、咽喉部的各种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进行精准的治疗。
耳部疾病的中医治疗耳鸣是耳部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其病因多样。
若是由于肝胆火旺导致的耳鸣,患者往往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而对于肾精亏虚引起的耳鸣,患者可能会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表现。
此时则需补肾填精,方剂如耳聋左慈丸常常被选用。
中耳炎也是常见的耳部疾病。
急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或肝胆湿热所致,表现为耳痛、耳内流脓、发热等。
治疗以疏风清热、利湿排脓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等。
慢性中耳炎则可能与脾虚湿困有关,患者常有耳部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身体困倦等症状。
此时应健脾利湿,常用的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鼻部疾病的中医治疗鼻塞是鼻部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外感风寒引起的鼻塞,患者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流清涕等。
治疗宜辛温解表,宣通鼻窍,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白芷等。
而肺热引起的鼻塞,常伴有鼻涕黄稠、口渴、咳嗽等症状,治疗应以清肺通窍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较为顽固的鼻部疾病。
中医认为其多与肺脾肾虚、卫气不固有关。
患者常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辨证分型来用药。
若为肺气虚弱型,常用玉屏风散加减以益气固表;若为脾气虚弱型,则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若为肾阳不足型,可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咽喉部疾病的中医治疗咽喉肿痛是咽喉部常见的问题。
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多伴有发热、恶寒、咳嗽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常用的方剂如银翘散。
而对于胃火上炎导致的咽喉肿痛,患者可能会有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表现,治疗应以清胃泻火、解毒利咽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石膏、知母等。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讨论古今医家对鼻渊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的认识,提供临床思路,提高鼻渊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鼻渊;病因病机;中医治法鼻渊属于西医“鼻窦炎”范畴,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属难治病之一,主要以流脓涕、鼻塞、头痛为主要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为实证、热证,起病急,病程短,症状较重,与急性鼻一鼻窦炎相类似。
1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鼻渊”一词最早现在《内经》有记载,《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其中“渊” 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同时《素问·玄机原病式》:“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烁致之然”说明了胆热与热邪袭肺都是导致鼻渊的病因,后世医家都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并且完善了鼻渊的病因病机,例如,明代的虞搏《医学正传》[1]中提到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会出现鼻塞,流清涕或浊涕,说明了风寒袭肺也会导致鼻渊。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证》:“此证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邪,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2],说明肥甘厚腻及燥热之物亦可导致鼻渊。
《医醇感义·卷三》:“阳邪外烁,肝火内潘,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3],进一步总结了肝胆火热也是导致鼻渊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认为鼻渊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风寒袭肺,风热袭肺,还有肝胆湿热等,同时对临床表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治疗古代医家在提出鼻渊病因病机后,对于鼻渊的治法也有了更深一步介绍。
例如《圣济总录·卷一一六》中针对胆腑郁热型鼻渊创建了前胡汤方,鸡苏丸等,名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卷六十五》针对风寒侵袭郁而化热而创立了奇藿授香丸配合补中益气汤。
《济生方》记载的苍耳子散等,在现临床应用中收效显著,沿用至今。
古代医家以内服法为主的同时,配合外治法主要有吹鼻,塞鼻,针灸。
耳鼻喉科优势病种
附件1.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优势病种1、鼻渊(急慢性鼻-鼻窦炎) (3)2、耳鸣耳聋(耳鸣、耳聋) (9)3、乳蛾(急慢性扁桃体炎) (14)鼻渊(急、慢性鼻•鼻窦炎)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渊”字形象的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如王冰所言:“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多发疾病。
根据《内经》对鼻渊的病机病位症状特点的论述,本病乂有“脑漏”、“脑渗”、“脑崩”、“脑泻”等病名。
本病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多与肺、肝胆关系密切,感受风热或风寒入里化热、肝胆火热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鼻渊与肺热有关,“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素问•气厥论》中则认为与胆腑郁热有关:“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相当于西医上的急性鼻-鼻窦炎;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常与肺、脾胃虚弱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谓:“肺气主气而通于鼻,其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头面。
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博于津液,脓涕结聚,即不闻香臭。
”认为本病与肺气虚寒有关,《医学摘粹•杂症要诀》中曰“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
”则认为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有关,相当于慢性鼻-鼻窦炎。
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历代医家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多以虚实来论之。
其病位主要在于肝胆、肺肾、脾胃,病程短者以实证居多,多以湿热为主,病久者多虚实夹杂,病久必瘀,久病者多兼以瘀血之证。
实证多是因为感受外邪、情志不遂或饮食失节等原因,造成肺、脾胃及胆之病变,湿热内生,循经上犯鼻窍而发病。
因此鼻渊的急性发作多与与湿热关系密切,《张氏医通•卷八》中曰:“鼻出浊涕,即令之脑漏是也……皆阳明伏火所致。
” 《辨证录•卷之三》指出了其与肺经郁火关系密切:“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谁知是肺经郁火不宣。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流程是什么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流程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科疾病常常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如耳鸣、耳聋、鼻炎、咽炎、中耳炎等。
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流程,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第一步通常是详细的诊断。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以及嗅患者身体的气味;问诊则会询问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症状特点、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切诊就是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耳鸣为例,中医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或潮红,舌苔是薄白还是黄腻。
通过闻患者说话的声音是否洪亮有力,呼吸是否平稳顺畅。
询问耳鸣出现的时间、频率、声音特点,是否伴有头晕、失眠、腰膝酸软等其他症状,以及日常的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
最后通过切脉,判断脉象是弦细还是洪大等,综合这些信息来判断病因病机。
在诊断明确后,中医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外感邪气等有关。
如果是由于肝胆火旺导致的耳鸣、耳聋,治疗上通常会采用清肝泻火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黄芩、栀子等,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对于肺脾气虚引起的鼻炎、咽炎,治疗则以健脾益肺为主。
可能会用到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方剂如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
若是肾阴亏虚导致的耳鸣、耳聋,治疗会着重滋补肾阴,常用熟地、山药、山茱萸等中药,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中医还会配合一些特色的治疗方法。
比如针灸,通过针刺耳部、鼻部、喉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迎香、廉泉等,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症状。
推拿按摩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按摩耳部、鼻部周围的穴位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对于耳鼻喉科疾病患者,中医会根据其体质和病情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热性疾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羊肉等;对于虚寒性疾病,则应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螃蟹等。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
”抗敏通窍方(朱瑞群):乌梅9克、防风9克、甘草5克、细辛3克、白芷6克、川芎6克、苍耳子9克、辛夷6克(包煎),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小儿过敏性鼻炎。
通窍方(何宗德):柴胡9克,香附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辛夷花9克(包煎),白术9克,黄芪18克,白芷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疏经活络、畅通气血,主治血管运动性鼻炎,咽鼓管闭塞。
本方是通气散、苍耳子散、玉屏风散化裁而来,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香附、川芎、当归、赤芍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柴胡既清解余邪,又引药入肝上行鼻咽;苍耳子、辛夷、白芷疏风散邪,除湿通窍。
张氏鼻渊方(张学礼):关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包煎),信前胡10克,甜桔梗10克,天花粉10克,薏苡仁15克(捣碎),净蝉衣10克,白僵蚕10克,皂角刺10克,露蜂房10克(炒制),香白芷10克,川黄芩10克,绵黄芪10克,生白术10克,京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鼻渊、鼻鼽(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
治过敏性鼻炎方(邓铁涛):五爪龙30克,木贼12克,菊花10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白蒺藜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辛夷花10克,太子参15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主治过敏性鼻炎。
注:如无五爪龙,可用黄芪15克代。
鼻炎验方(王大鹏):黄芪30克,鹅不食草30克,防风9克,山茱萸9克,白术12克,山药25克,熟地25克,枸杞子15克,薄荷10克(后下),辛荑花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肺益气、扶正固本,主治过敏性鼻炎。
方用玉屏风散补肺气、固卫气,增强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补肾药物有益元气扶正固本,改善过敏体质的作用,通过调节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鼻渊
鼻渊(急、慢性鼻窦炎)诊疗方案(2013年)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
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
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
鼻窦X线或CT检查常显示鼻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可见液平面。
(4)本病需与鼻窒及鼻真菌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1)全身症状:急性鼻窦炎伴有烦躁不安、畏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及嗜睡等症,在儿童较为多见。
慢性的伴随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局部症状:鼻塞为常见症状之一。
流涕多是主要症状。
嗅觉障碍常表现为嗅觉减退或嗅觉缺失。
患者常感到局部沉重、痛感,多在低头、咳嗽、用力蹬等使头部静脉压增高时,或情绪激动时加重。
视觉障碍。
(3)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或肥厚,钩突肥大、泡状中甲、中鼻甲反向弯曲、鼻中隔高位重度弯曲压迫中鼻甲导致中鼻甲水肿或息肉样变,中鼻道狭窄或完全阻塞。
脓性分泌物积聚于鼻道内,色黄或灰白色,粘性、脓性或粘脓性,量不定。
(4)急性鼻窦炎可有局部压痛和叩痛,受累鼻窦窦壁处明显。
(5)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变鼻窦的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黏膜病变程度等。
(二)证侯诊断1.肺经风热: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邪壅肺系,肺失清肃,邪聚鼻窍而为病。
耳鼻喉科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T001.6—94)(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涕或脓涕。
(2)次要症状: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3)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4)病程:病程持续12周以上,或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7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
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或脓涕,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1)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下鼻甲肿胀、光滑,对血管收缩剂反应敏感。
(2)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并渐进性加重,下鼻甲表面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对血管收缩剂反应不敏感。
(二)证候诊断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色黄量少;可有口干或咳痰黄粘等。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寒冷加重;可伴有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纳呆便溏等症。
舌质淡,或有齿印,苔白,脉弱。
3.邪毒久留,瘀滞鼻窍证:鼻塞持续不减,涕或粘黄或粘白,嗅觉减退,头昏头痛。
舌质暗红,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辛夷花、知母、栀子、黄芩、枇杷叶、升麻、麦冬、生甘草、石菖蒲、路路通、白芷、蔓荆子等。
中成药:香菊胶囊、苍耳子散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治法:补益脾肺,宣通鼻窍。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白术、云苓、扁豆、陈皮、淮山药、砂仁、苡仁、桔梗、苍耳子、辛夷花、薄荷、白芷、甘草、诃子、荆芥、细辛等。
老中医治疗鼻渊医案大全
老中医治疗鼻渊医案大全鼻渊施今墨医案游某,男,45岁。
头常晕痛,鼻塞,涕多脓稠有异味,嗅觉不敏,已有年余之久,眠食二便均正常。
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鼻为肺之窍,肺气流通,鼻始为用。
肺胃积热,郁蒸上腾于鼻,以致浊涕如渊,窒塞不通,嗅觉不敏。
治法:辛通清热为主。
方药:辛夷花6克,香白芷5克,南薄荷5克,杭菊花10克,酒川芎5克,明藥本5克,北细辛2克,酒生地10克,青连翘10克,节菖蒲5克,酒条芩10克,炒防风5克。
二诊:服药五剂,浊涕渐减,异味亦轻,鼻塞基本通畅,嗅觉稍好,效不更方,嘱将原方多服至愈为度。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丁甘仁医案阴虚肝胆火升,风燥外乘,鼻渊腥涕,内热口干,拟育阴清泄。
京元参钱半,甘菊花三钱,苍耳子钱半,生石决五钱,净蝉蜕八分,薄荷叶八分,生甘草六分,天花粉三钱,夏枯花钱半,苦桔梗一钱,冬桑叶三钱,陈辛夷八分,川象贝各二钱,活芦根一尺。
另用陈辛夷八分、苍耳子一钱半、炒薄荷八分、青葱管一钱半,煎汤薰鼻。
水亏不能涵木,肝阳上升,清空逼脑液而下流,鼻渊腥涕,头胀眩晕,心悸少寐,脉象弦小而数,舌光绛,宜育阴潜阳而安心神。
川石斛二钱,明天冬二钱,大生地三钱,花龙骨三钱,左牡蛎四钱,酸枣仁三钱,朱茯神三钱,天花粉三钱,肥知母钱半,灵磁石三钱,夏枯花钱半,金器一具,琥珀多寐丸钱半(吞服)。
(《丁甘仁医案续编》)。
黄一峰医案王某,男,49岁。
经常头痛,鼻塞流清涕,气味臭秽,每日须更换手帕数块。
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
近增咳呛气急,两胁引痛。
辨证:新邪外袭,痰热内蒸。
治法:疏散风邪,化痰泄热。
方药:前胡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土藿香10克,辛黄6克,苍耳子10克,炒白芷5克,制半夏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桔梗5克,茯苓12克,杏仁9克,焦芩10克。
另用鼻渊散塞鼻。
鼻渊散处方(黄氏经验方)。
土藿香15克,苍耳子15克,青木香15克,鱼脑石15克,辛荑15克,鹅不食草9克。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鼻衄.鼻渊.鼻鼽.慢喉痹.梅核气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鼻衄.鼻渊.鼻鼽.慢喉痹.梅核气鼻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10.1 诊断依据10.1.1 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
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
10.1.2 起病迅速。
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
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
10.1.3 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
10.1.4 鼻腔检查粘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
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10.1.5 有条件时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
10.1.6 应与伤风鼻塞、鼻窒、血管运动性鼻炎等鉴别。
10.2 证候分类10.2.1 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
舌苔薄白,脉浮。
10.2.2 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
鼻粘膜色淡红。
舌淡,苔白,脉细弱。
10.2.3 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鼻粘膜淡白,鼻甲水肿。
舌淡,苔白,脉沉细。
10.3 疗效评定10.3.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
10.3.2 好转: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10.3.3 未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11 鼻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
主要指急、慢性鼻窦炎。
11.1 诊断依据11.1.1 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急性鼻渊伴发热及全身不适。
11.1.2 急性鼻渊发病迅速,病程较短。
若治疗不彻底,则迁延为慢性鼻渊,病程较长。
11.1.3 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法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法中医药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传统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是由于人体气血阻滞、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因此在治疗上注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原则。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并探讨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的应用。
一、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发生炎症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黄色鼻涕、头痛等。
中医药治疗鼻窦炎主要通过疏通经络、化痰利湿以及抗炎镇痛等方式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苍耳子、瓜蒌籽、连翘等,可以内服或者鼻腔冲洗。
二、中耳炎中耳炎是由于中耳黏膜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
中医药治疗中耳炎的主要方法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以及消炎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可以口服或者外敷。
三、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是指声带黏膜因长期受损而形成的息肉状物体,常见症状有声音嘶哑、咳嗽等。
中医药治疗声带息肉的方法主要有清热利咽、理气化痰等。
常用的中药有葱白、桑叶、天花粉等,可以口服或者外用。
四、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黏膜发生感染或发炎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咽喉疼痛、发热、咳嗽等。
中医药治疗扁桃体炎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可以冲剂口服或者外用。
五、鼻炎鼻炎是指鼻黏膜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
中医药治疗鼻炎的方法主要是疏风清热、活血化痰等。
常用的中药有苍耳子、百部、黄芩等,可以口服或者鼻腔冲洗。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治疗经验。
但需要提醒的是,中医药治疗需要依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也需要患者耐心配合,按医嘱使用中药治疗。
在接受中医药治疗时,还需注意遵循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疾病康复和健康常态的维持。
总结起来,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法主要包括鼻窦炎、中耳炎、声带息肉、扁桃体炎和鼻炎等。
中医药能够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等方式改善疾病症状,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耳鼻喉科学如何治疗鼻腔疾病
中医耳鼻喉科学如何治疗鼻腔疾病鼻子是我们呼吸和感知气味的重要器官,一旦鼻腔出现疾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中医耳鼻喉科学在治疗鼻腔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鼻腔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鼻腔作为肺窍,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当肺气虚弱时,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导致鼻塞、流涕等症状。
同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也会产生痰湿,上犯鼻窍;肝胆的火热上炎,或者肾的阴阳亏虚,都可能影响鼻腔的正常功能。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通过观察患者的鼻部外观、鼻涕的颜色和质地,闻其呼吸气息的变化,询问症状的特点、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等,以及切脉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比如,鼻涕清稀、色白,多为寒证;鼻涕黄稠、量多,多为热证;脉象浮紧,多为外感风寒;脉象细数,多为阴虚内热。
中医治疗鼻腔疾病的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内服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对于风寒袭肺导致的鼻塞、流清涕,常用的方剂有苍耳子散加减,其中苍耳子、辛夷等药物具有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的作用。
如果是风热犯肺,出现鼻塞、流黄涕、头痛等症状,则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对于肺气虚弱的患者,玉屏风散能够益气固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改善鼻腔的症状。
而对于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所致的鼻腔疾病,常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
中药外用也是中医治疗鼻腔疾病的特色之一。
比如,用滴鼻法,将具有清热解毒、通窍作用的药液滴入鼻腔,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如鱼腥草滴鼻液。
还有熏鼻法,通过药物加热产生的蒸汽熏蒸鼻部,如用辛夷、苍耳子等药物煎煮后熏鼻。
此外,还有鼻腔填塞法,将具有止血、收敛作用的药物制成栓剂或纱条,填塞于鼻腔,用于治疗鼻出血等疾病。
针灸在鼻腔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印堂、合谷、风池等。
迎香穴位于鼻翼旁,针刺或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疏通鼻部经络,改善鼻塞症状。
中医耳鼻喉科学如何治疗鼻腔疾病
中医耳鼻喉科学如何治疗鼻腔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耳鼻喉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鼻腔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且历经千年的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认为,鼻腔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失衡有关。
例如,外感风邪、寒邪、热邪等外邪侵袭,可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可使鼻窍失养;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也可能上扰鼻窍。
因此,中医治疗鼻腔疾病并非仅仅针对鼻腔局部,而是从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入手,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鼻腔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对于风寒袭肺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状,常用的方剂有苍耳子散,其中苍耳子、辛夷等药物具有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的作用;对于肺热壅盛引起的鼻腔红肿、疼痛、流涕黄稠等,可选用黄芩汤加减,黄芩、栀子等药物能清泻肺热、解毒消肿;若因脾气虚弱导致的鼻窍失养,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则常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除了口服中药,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用于鼻腔疾病的治疗。
其中,滴鼻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通窍作用的中药制成滴鼻液,如鱼腥草滴鼻液、滴鼻灵等,直接滴入鼻腔,能够迅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此外,还有鼻腔熏洗法,使用中药煎汤,趁热以蒸汽熏蒸鼻腔,待药液温度适宜时进行鼻腔冲洗。
这种方法可以清洁鼻腔,去除分泌物和病邪,促进鼻腔黏膜的修复。
针灸治疗在鼻腔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迎香、印堂、上星、合谷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通窍、止痛、消肿的效果。
艾灸则适用于虚寒性的鼻腔疾病,如艾灸肺俞、足三里等穴位,能够温通经络、补益正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鼻腔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用手指按摩鼻部周围的穴位,如迎香、鼻通等,每次按摩数分钟,每天多次,可以促进鼻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中医治疗鼻渊医案85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 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鼻渊医案85例, 以供大家参详。
1
一士人患鼻渊,脉疾而数,此有内热。 遂以黄鱼脑即石首鱼头中二块是也,取二三十枚,煅过存性为 末,先以一二分吹入鼻中,以五分酒下。 不数服而愈,更不复发。 (《名医类案》)
韩飞霞
当归尾 川芎 荆芥 生甘草 炒山栀 桔梗 白芷 酒炒黄芩 辛夷蕊 川 贝去心 水少些,一沸即斟服。
左。 脑漏久,肺液受伤。 脉左关仍数,木火不熄也。 拟养肺清肝法。
生黄芪二钱 枸杞子三钱 秦艽钱半 川芎八分 中生地三钱远志钱半 制首乌三钱 怀牛膝三钱 炒山栀钱半 生甘草四分甘菊花钱半 广陈 皮八分 干荷蒂三枚 加细桑枝五钱
四诊:11月15日,病人服完1料后,觉得很好,头不痛,鼻涕不 流,对香臭也有所感觉。 嘱按原方再服1料。
按语:用此方治慢性鼻炎,效果均很满意。 此病一般多由外感引起,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慢性。
经常前额痛,流鼻涕,难以治愈,有的鼻腔还出现恶臭。 此病与身体状况有关,当身体好时,不治也会自愈。 身体不好时,单纯用对症药治疗,未必见效。 必须配补血药,久服方可见效。
二诊:12月5日。 鼻塞、喷嚏、流涕好转,鼻仍痒。 舌脉如前。 检查:双下鼻甲稍肿胀,黏膜苍白、湿润。
处方:上方去僵蚕,加桂枝10g,白芍15g,6剂。
三诊:12月14日。 诉鼻塞、喷嚏、流涕基本消失。
按语:鼻渊、鼻窒、鼻鼽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上述三例均属慢性虚性鼻病,属肺气虚兼有湿邪停聚。 临床全身辨证属肺气不足,五官局部检查见鼻黏膜颜色较淡、湿 润等,均可运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祛风,合苍耳子散祛寒湿、消 肿、排脓、止痛来进行治疗,即可收到药到病除之效。 另因二方合用性偏温补,故多加用性味辛甘微寒之杭菊以制其 温,又取其升清解毒、祛风止头痛之作用;如涕较多,检查见鼻 黏膜水肿较明显者,则酌加木通以清利湿浊;如喷嚏频频,则加 用五味子以补肺敛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
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胆腑郁热证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合苍耳子散加减。
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川木通、石菖蒲、黄芩、川贝母、射干、薄荷、连翘、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4.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祛寒开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
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二)外治法
1.鼻窦置换疗法:使用中药灌洗液灌入鼻腔,以正负压交替吸引分泌物。
2.理疗:微波治疗机或红外线照射等。
3.熏蒸法:选取芳香通窜的中药进行熏蒸。
4.鼻腔(盥洗)冲洗法:辨证选方用药或用高渗盐水冲洗鼻腔。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
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个。
2.艾灸法:囟会、前顶、迎香、四白、上星。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命门。
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个。
3.贴敷疗法:穴位贴敷:可选用具有通透作用的中药研粉,用香油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双侧肺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命门、合谷、鱼际、内关等穴。
(四)西医治疗方法
参看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_昆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四)健康指导
1.预防感冒,指导病人正确擤鼻,正确使用滴鼻药。
2.保持空气流通,在污染环境中应佩戴口罩。
3.戒除烟酒,忌食辛辣。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评价指标: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
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所推荐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中文版。
症状无轻中重
需要擤鼻涕 0 1 2 3
打喷嚏 0 1 2 3
流清鼻涕 0 1 2 3
咳嗽 0 1 2 3
鼻涕倒流(咽喉) 0 1 2 3
流脓鼻涕 0 1 2 3
耳闷胀 0 1 2 3
头昏 0 1 2 3
耳痛 0 1 2 3
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 0 1 2 3
难以入睡 0 1 2 3
半夜容易苏醒 0 1 2 3
夜间睡眠质量不好 0 1 2 3
睡醒后觉得累 0 1 2 3
疲倦 0 1 2 3
工作效率下降 0 1 2 3
注意力不集中 0 1 2 3
沮丧、焦躁、易怒 0 1 2 3
忧虑 0 1 2 3
感觉不安或难堪 0 1 2 3
2.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鼻部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疗效指数≥90%。
显效:鼻部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疗效指数≥66%。
有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改善,疗效指数≥26%。
无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量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3月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