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与任务

合集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立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背景及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针对个性化教学理念设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现代化教学路径构建与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四个部分,提出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移动互联背景;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一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内涵(一)构筑开放、创新、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构筑开放、创新、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既是增强学科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未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未来高校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资本基础,而将迎来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融入了新的知识获取形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开辟多模态、多维度的高校人才发展环境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优化了课程结构,进行了教学目标、育人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的重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也是践行全过程育人的重点[1]。

通过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多模态、多维度人才发展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及人才成长需求。

(三)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多元智能人才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既能够增强人才发现、质疑、批判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依托任务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等多元化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高校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了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办学理念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高校还应该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模式高校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三、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

2、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应该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4、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应该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四、课程设置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如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五、教师队伍建设高校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他 们 是人 类 优 秀 文 化 遗 产 的继 承 者 , 新 科 学 成 果 的 创 造 者 和 传 播 者 , 最 未 诺贝 尔奖首次颁 出至今 , 世界 上每一 个发达 国家 , 有科学 家获此 奖项。 都 来 科 学 家 的培 育 者 ” 。 截 至 20 0 6年 , 国 的 获 奖 人 数 已经 达 到 30人 。 就 连 印 度 、 美 0 巴基 斯 坦 这 样
进 这 项 长期 而 复 杂 的 系统 X 程 , 须 正 确 处 理好 若 干 重要 关 系。 - 必
【 关键 词 】知 识 经 济
创新 型人 才 教授 评 价 制度
个性 自由
伴 随 着计 算 机 信 息 技 术 的 不 断 发展 和 趋 于 普 及 , 类 已 逐 步 进 入 知 识 能力等素质。但又 有很大 的差异 , 人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 , 我国对 创 上 对 能 个 经 济 时代 。在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 济 增 长 最 主 要 的 动 力 不 再 是 资本 的 积 累 , 创 新 型人 才 的理 解 大 多局 限 于 “ 新 ” , 人 才 的知 识 结 构 、 力 结 构 、 经 而 是 知识 的创 新 。 知 识 创 新 的 推 动 最 终 要 依 靠 人 才 , 是 , 界 各 国 纷 纷 性品质 的全面关注不够 i 于 世 国外 则强调在 全面发 展的基 础上培 养创造 性、 创 从社 会 对 人 才 的 需 要 出 发 展 开 了 深 层 次 、 范 围 的 教 育 改 革 , 些 教 育 改 新意识 、 大 这 创新精神 、 创新能 力等素质 , 强调个 性 的自由发展 。其二 , 国对 我 革 的 目标 都 锁 定 于 培 养 适应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需 要 的 新 型 人 才 , 国 理 论 界 将 创新型人才 的理解差异很大 , 我 有的受领 导人讲 话或政 府文件 的影 响较 大 , 这 类新 型 人 才 称 为 创 新 型 人 才 。

2024年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三篇)

2024年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三篇)

2024年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一、遵循原则1.遵循规律性。

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注重整体性。

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体现协同性。

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具体措施1.实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责任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形成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加强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

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

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

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

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

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

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

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

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

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况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建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能力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也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都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一、培养创新意识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前,首先要注意的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

从教育开始,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在企业中,也需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员工的创新灵活性。

二、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设立创新岗位和岗位晋升机制在企业中,需设立专门的创新岗位,并根据创新岗位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晋升机制。

例如,设计岗位可以设立设计专员、设计师、高级设计师等不同级别的职业晋升机制,而研发工作岗位则可以设立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研究总监等不同级别的职业晋升机制。

这样,员工就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得到相应的奖赏和晋升机会,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2. 联合创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商业变革的机会已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

在新的商业范式下,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联合创新,可将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

涉及的人才也更加广泛,这样就能更好地挖掘创新人才的潜力。

3. 建立奖励机制采取合适的奖励机制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是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重要一环。

企业通过设立创新奖项,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表科学论文、领导研究团队、研发新产品等的机会,创新机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进步,创新人才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认可。

三、优化选拔机制在建立好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选拔要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多个视角来综合评估,还可采用笔试、面试、演讲、实习和考察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合理优化的选拔机制,能挖掘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促进组织的长久发展。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下文将从基本思路和任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本思路:1.提倡全面素质培养。

培养人才要突破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建立注重实践教学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实习实训、实践课程、科研项目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合作,促进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接轨。

3.鼓励创新创业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资源和支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培养创业精神。

4.引入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高等教育机构和教师进行绩效评估,以激励高校注重培养质量和实效。

评估指标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状况、科研成果等,以及高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保障等。

二、任务:1.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比重,推动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鼓励开设课程和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高校开展优秀教师评选和教学改进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学实践,并加强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设齐全的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场所,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和技能。

4.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通过创业培训、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资源,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高校人才体系建设方案

高校人才体系建设方案

高校人才体系建设方案我国高校人才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之一。

高质量、创新型的人才是推动学校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石。

一、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1.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

对教师的选拔、任用、晋升、评价等方面要引入市场化、竞争化机制,进一步突出业绩考评,逐步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使优秀教师的收入与贡献相匹配,并加大教育经费的支持,为高校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2. 拓宽聘用渠道。

在教职工招聘中,深化招聘、评审、录用等工作市场化、透明化改革,优化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各类教职员工引进、聘任、人事管理、福利保障、容错机制等制度。

3. 打造失信黑名单制度。

对于存在过多连续不良教学考核记录,参与学术欺诈、学术造假等残忍行为的教师,将会被纳入失信黑名单,以此让学校事业发展只有搭配着个体的专业精神才得以实现。

二、打造高校人才培养体系1. 推进学科交叉。

引进跨学科领域人才,开设大类人才班、跨学科实验班、跨学科课程等,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共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境复合型卓越人才。

2. 拓展教育资源。

通过合作办学、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将国外优秀教育机构、资源引入国内,为培养高质量、跨域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3. 实行全面人才培养模式。

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实践教育,实习或实践训练将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实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助力推动社会发展。

三、促进高校研究创新1.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要严格规范教师科研行为,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体系和惩戒机制,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学术不端行为,提升全社会对高校学术研究的认可和信任。

2.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需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合作方向与目标,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战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增强教师科研创新意识。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用,促进经济发展。
跨学科教育与科研平台建设
建立跨学科教育机制
高校应建立跨学科的教育机制,打破学科壁 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复 合型人才。
建设科研平台
高校应积极建设科研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 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其创新能力。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 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 ,提高学术素养。
0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 主要内容
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
跨学科课程
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 养复合型人才。
实践课程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 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国际化课程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
01
目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目标是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政策背景与重要性
政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 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包括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 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实施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成绩、实习报告、就 业跟踪等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平均 分、百分比、排名等。
结果反馈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教师,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人才培养机制措施方案建议

人才培养机制措施方案建议

人才培养机制措施方案建议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宝贵资源,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培养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

因此,本文将以此为背景,提出一些人才培养机制的措施和方案建议,以期改善现状,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

1. 联合创新机制建立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合作的联合创新机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资,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创新项目,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教育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 跨学科培养模式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广泛知识背景和多元思维能力的人才。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还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培养综合型人才。

3. 弹性学制和灵活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引入弹性学制和灵活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

提供更多选修课程和跨专业选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能力。

此外,还可以推行实践导向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创业指导和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在校园创办企业或参与创新项目。

政府可以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企业可以提供创业实践和导师指导,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5. 注重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来校任教。

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此外,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评价体系改革改革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单一标准转为综合评价。

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人才的需求和竞争范围越来越宽广。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实现长期发展的不二之选。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的明确在人才培养中,明确培养目标和标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培养目标应该紧密联系国家的战略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考虑到人才个体的兴趣和能力。

培养标准应当围绕着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得到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

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开展多元化的学习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学习形式层出不穷。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可以探索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实践教学、模拟实验、项目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的开展。

这些形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和走出课堂。

三、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实践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可以通过实习、实验、项目研究等形式进行。

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细节,如安全保障、教学材料和设备的齐备以及教学指导力度的加强等方面。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定期培训、学术交流、科研支持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还应该注重师资队伍的引进和选拔,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并给予他们合理的薪酬和职称晋升机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五、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方式有所不同。

因此,积极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使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开放、多元和有活力。

通过交换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结语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和创新,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引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各行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教育和专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科学的培养模式和系统的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1. 多元化课程设置学校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包括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理论学习、实验实践、实践应用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开设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3. 实习实训与职业素养培养学校应该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建立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和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践应用,锻炼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 学生个性发展和创业支持学校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业支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可以开设创业课程、创业实训等,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人才培养计划1.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计划要具体、可行,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专业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2. 确定培养模式和方法学校应该确定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社会实习等方面的教学活动。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综合计划做好人才发展工作规划规划工作发展人才做好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以培养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人才资源为重点,统筹推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基本思路把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作为强县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优先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切实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和改入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明确主要领导抓“第一资源”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统筹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发展,坚持协调统筹推进。

以工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设为重点。

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既要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又要千方百计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坚持跨越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开发、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坚持政策机制创新。

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观念、政策和机制障碍。

怎样能够培养、开发、引进、留住和用好人才,就实行什么样的人才政策,不断推进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政策机制创新。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改进管理模式。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努力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引导用人单位落实人才政策,重视人才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人才应当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同时还应当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协作能力。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任务是:完善培养目标,重新定义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

高校应当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重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当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任务还包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通过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开设相关科研课程,提供科研资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任务还包括: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非学术方面的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招生录取制度,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高校还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优化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措施,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高等教育在塑造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和经济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促进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发展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已经无法满足创新需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可以通过推行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实现。

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将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思维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则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这可以通过开展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来实现。

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项目则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面对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高等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和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别人共同工作、分享资源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它涉及到高校的组织架构、教学评估和师资培养等方面。

首先,高校的组织架构应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学院或创新中心,专门负责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活动。

这些机构可以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提供创新项目和实践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发展。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

因此,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科技创新的机制1.政策机制政策机制是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包括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持。

2.企业机制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方式来推进创新。

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形式来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3.科学研究机制科学研究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能够带动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国家应该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并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鼓励科学家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二、人才培养的机制1.教育机制教育机制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和评价机制,让学生早期接触到科技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企业机制企业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机制。

例如,企业可以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服务,让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

3.科学研究机制科学研究机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国家应该加强对科学家的培养和支持,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加入到科技创新的事业中。

三、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路径1.多元化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无论是企业、科研机构还是高校,都应该尽可能地开放思路,加强协作与交流,形成强大的创新联盟。

2.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设。

国家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壮大科技团队和队伍。

3.开放性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还需要倡导开放性创新。

不同领域的人才应该相互交流,创新思路应该参照国际先进水平,并具备自主创新的魄力。

总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和途径,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和途径,推动构建具有创新力的社会和经济体系,让创新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具备高度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提供多样化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让学生领略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

最后,高校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高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外语教育和国际交流机会,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视野。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1 -。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xx机制、高端xx、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将煤炭、电力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人才资源培育为xx,统筹推进xx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努力形成能招到人才、用得其所、为全县经济社会造就大批人才的人才工作xx机制。

2个基本思想把培育、吸引、使用人才作为强县之本、竞争之本、转型之钥,坚持优先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要优先发展人力资源,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保障人力资源投入,打造xx人力资源体系。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X管人才原则。

加强和改进人才引进工作。

明确xx要担当“第一资源”责任,形成X委统一xx、组织部牵头抓总经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产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发展,坚持协调统筹。

以工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社会管理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xx。

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协调发展。

既要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又要千方百计用好现有人才。

要培育、发展、引进跨越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坚持政策机制创造xx。

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观念、政策、机制障碍。

如何培养、发展、引进、留住、用好人才,我们将实施什么样的人才政策,不断推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用人才创造xx的政策机制。

强化xx服务功能坚持改进管理模式。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努力形成xx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创业、人才自主创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引导用人单位落实人才政策,重视人才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3个任务目标全县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规模不断壮大、结构合理、素质能力全面提升、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对于组织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一、重视全面素质培养要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单一的学科知识远远不足够。

因此,人才培养机制应该重视全面素质培养。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各类社团活动、实践实习机会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二、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或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经验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人才培养机制中应该加强对创新教育的重视。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创新方法论、创新案例分析、创新实践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本质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潜能。

四、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了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创建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创新平台,供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活动。

这些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导师制度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建立导师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导师可以通过定期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提供专业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需要与国际接轨。

人才培养机制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机会。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一、指导思想“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

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一)原则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经管教改班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机电、化工、服装与纺织等),深入学习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管理的相关课程,并结合实践实训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工艺和产品的经济管理人才。

-1-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

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

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

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

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

具体说,要在“四个推动”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材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推动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向不同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四是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机制创新,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迫切要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是多样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下大气力创新多层次的“三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极为迫切。

这就要求高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提升实践能力是重要突破口。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中,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非常薄弱的环节。

我在学习《邓小平年谱》时看到,小平同志1985年评价云南边防前线作战部队时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有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

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

”要下大力气落实好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

归纳起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目前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主动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选准突破口,在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形成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法学教育方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目前有631所普通本科高校设有法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31.25万人。

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能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领土、发展和安全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迫切需要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目前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有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达到23万人。

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够深入,对外宣传人才短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在农林教育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林人才。

目前,高校开设的农林类专业有27种,专业布点824个,在校本科生达24.4万人。

但基层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复合型农林人才相对短缺。

在医学教育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目前有167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37万人。

但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乏,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要求,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抓手,着力创新高等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

这些改革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必须三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领高等法学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

要培养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服务群众的前沿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农林、医学人才。

二是必须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要紧紧扭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三是必须坚持制度建设重要保障。

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

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2014年,要在这四个学科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地干成几件事,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一是以推进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为重点,把高等法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会同中央政法委等部门选聘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

建设若干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二是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团队、实践基地、研究智库。

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继续选聘优秀编辑记者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

三是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把高等农林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遴选一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开展国家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

四是以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为重点,把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会同卫计委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重点推进“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合格医生培养制度。

深化面向基层的医学教育改革,培养能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

在做好以上四个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个核心,继续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耕细作已经启动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关计划。

总结“拔尖计划”实施四年来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完善“一制三化”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高校与中科院优势互补,继续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探索完善校所协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推进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继续实施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开展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

二是基本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要按照基本建立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目标要求,颁布实施“国标”,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颁布实施“行标”,推动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颁布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颁布实施“校标”,推动高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重点完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与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

突出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推动高校办好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加强社会紧缺的集成电路、服务外包等专业人才培养。

四是继续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

改革项目管理方式,允许高校跨项目统筹使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鼓励高校把钱用在支持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上,系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五是深入推进试点学院等改革试点项目。

引导高校把试点学院的“三改革一完善”也就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重点任务更加聚焦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

进一步完善试点转示范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试点院校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