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褶.皱(zhě)雾蔼风雪载.途(zài)衰草连天B.缄.默(jiān) 装置销声匿.迹(nì) 偷偷摸摸C.悬殊.(shū) 沼泽沉淀.物(diàn) 草长鹰飞D.龟.裂(ɡuī) 凋零鹅卵.石(luǎn) 花香鸟语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自然界很奇妙,总在周而复始....地按照规律循环发展。
B.只要有目空一切....的决心和勇气,任何困难就都不值一提。
C.转瞬即逝也好,海枯石烂....也罢,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一切都是美好的。
D.灰太狼总以为自己设置的陷阱是天衣无缝....的,但在机智的喜羊羊眼中,却是破绽百出,不堪一击的。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B.科技发明和人力资本会推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
C.2017年是建军九十周年,我国举行了庄严、隆重的阅兵仪式来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D.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刻苦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两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①②③⑥④B.⑤③⑥①②④C.⑤③①②⑥④ D.⑤①②⑥③④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自然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思考,效果还不错,大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这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举例的部分。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得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过,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定还不够明确,或者是引导方式需要改进。
此外,学生在成果分享环节表现积极,但我感觉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点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准确、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
1.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课文朗读与理解;
3.探讨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4.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5.课堂讨论与分享:大自然中的其他语言现象。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质量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褶.皱(zhě)劫难.(nàn)骨骼.(gé)潮汐.(xī)B.遗骸.(hái)蟾蜍.(yú)彗.星(huì)携.带(xié)C.熔.化(róng)链.条(lián)深渊.(yuān)岛屿.(yǔ)D.追溯.(shuò)衍.射(yǎn)地壳.(qiào)陨.石(yǔn)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次第物候悬殊铜壶镝漏B.领域携带趋势草长鹰飞C.雾霭喧嚷枯躁坚定不移D.踪迹腐蚀山麓悬崖绝壁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4.(3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C.“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3分)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当今的艺术仿佛....的灯光,3D..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舞台上扑朔迷离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光学仪器制造的视觉误差,等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无非,只不过。
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
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教案分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教案分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核心单元,它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文阅读。
这个单元涵盖了大量的知识点,并且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为教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需要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既然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泛,那么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古诗文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文化的兴趣,掌握相关的分析技能和诗词的基本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2、现代文阅读:让学生掌握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写作: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分析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第二单元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古诗文和现代文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阅读,先学习古诗文再学习现代文。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再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结构。
2、互动式教学:如在课文分析时,采用学生主持辩论式教学法引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教学:通过让学生学习古诗文和现代文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仿古诗文写作,并在写作中注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语文游戏:组织语文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诗词接龙”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记忆力。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准备:1.两笔两本(红笔、黑笔,课本、笔记本);2.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发导入屏幕展示: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双色笔);今日赠语: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齐读三遍: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能做的更好!同学们,孔老夫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可见时间是多么神奇。
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高士其的《时间伯伯》(多媒体显示),大家齐读一遍。
时间有脚吗?(没有)那么,可见这首小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题就源于高士其这首小诗。
(板书课题:8.时间的脚印)这课题也采用什么修辞?(拟人)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看图了解陶世龙)。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三叶虫化石”。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指生读,明确重难点)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效果如何。
请看大屏幕:1.字词我会读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2.标出全文的段落序号?并回答共几段?3.标出全文的独句段?数一数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在这些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几段?全班交流:1.字词指生读,每个词齐读三遍并书写;2.全文共31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一、课文内容主题5.《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具条理的说明文。
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
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7.《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大雁是春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
雁群与人类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
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
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
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
本文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8.《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二、文体常识(一)说明文1.概念: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2.特点、分类: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3(含答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3题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总分一二三四五得分第一部分(1~5题21分)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每空1分,共6分)(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
(《关雎》)(2)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4)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每小题1分,共4分)(1)路过小庭院,有西府________(hǎi táng)怒放,呆看片刻,忘掉世态炎凉。
(2)宝蓝色的轿车呼啸而过,转弯时没有减速,整个车________(piāo yí)而去,太危险了。
(3)人类的狩猎..( )行为严重威胁了野生动物的生存。
(4)“践行十九大精神,社区教育社区行”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推理小说的结构,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B.四季轮回,周而复始....,但今天可以过得不一样。
C.取得一点儿小成绩就骄傲的人迟早会在人群中销声匿迹....的。
D.她无时无刻....都在展现着自信,这可能就是她的最大魅力吧。
4.下面对两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图片所示字体为行书。
B.图中两个字分别是“花”“茶”。
C.两个字的部首“艹”写法不一样,都是错误书写。
D.图中书法线条流畅,运笔简洁,都稍向左倾斜,有独特的美感。
5.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中学学生会决定围绕“有效劝阻他人吸烟”的主题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导学案(含答案)
《安塞腰鼓》导学案【作品简介】《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学习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教学难点】品味排比句的作用、气势与激情一、预习·导学1.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瞳.仁()亢.奋()羁.绊()山崖.()冗.杂()磅礴..()戛.然()闭塞.()束缚.()2.填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地搏击着。
它()着你,()着你,()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3.作者链接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探究文章主旨1.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安塞腰鼓的特点?描写安塞腰鼓的目的是什么?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4.“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三、探究场景描写的作用1.表演前“安静的腰鼓”和表演“寂静的腰鼓”两个场景中的“静”是否一样?2.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3.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四、语言赏析1.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2.对文中“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一句如何理解?3.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5.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五、修辞手法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语文八下第二单元小作文导学案样稿
第二单元小作文“论据的选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选择论据的要求2.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论据。
二、知识链接1、论据是对论点实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
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议论文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充分、有力。
所谓真实,是指引用的论据确凿可靠,准确无误。
所谓充分,就是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注意广泛选择论据,使论据多样化,做到论据理由充足,事例广泛,令人信服。
所谓有力,就是指所引用的论据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既扎实又有分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
理论论据,指的是含义准确,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警句或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
理论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著作和权威性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
3、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有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
而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
在实际写作中,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有时先“实”后“虚”,有时先“虚”后“实”,有时“虚”“实”相间。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文章才会既丰满又有神韵。
三、合作探究1、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
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
选择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论据要选得精,选得充分。
要恰当使用事实论据。
举例讨论1德国马普学会日前发布新闻公告介绍说:马普学会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合作设计的两个实验表明,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智力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而且,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够补充先天智力的缺陷。
是的,我们不必再犹豫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礼记·大同》和《礼记·中庸》两篇经典文章。《大同》篇讲述理想社会的构建,强调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观念;《中庸》篇则阐述中庸之道,提倡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哲学。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人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课堂演讲和辩论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意识到需要更紧密地将《礼记》中的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这些古代智慧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理念。
-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礼记》中儒家思想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对“大同”和“中庸”概念的理解;
-将文言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阅读分析中式,设计详细的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阅读障碍;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如组织学生讨论“大同”社会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可行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大同》篇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一理念是儒家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它对后世的社会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分析《大同》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在古代社会的实践应用,以及它如何启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标: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
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课时安排第五课一课时第六课两课时第七课一课时第八课一课时六、写作:《说明的顺序》(一)学习目标1、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456789导学案《回延安》答案:第一课时:一、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 ǎn)盏(zhǎn) 登时(dēng shí) 脑畔(nǎo pàn) 眼眶(yǎn kuàng) 满窑(yáo)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6)白生生:叠词,形容非常白二、1.贺敬之白毛女陕北民歌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2. ①诗人在离别延安十年后再回延安的情景。
②回忆在延安时期的生活。
③与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的场面。
10④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
⑤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
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第二课时一、赏析诗歌1.研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全册,带答案)1社戏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归省.()(2)行.辈()(3)撺.掇()(4)凫.水()(5)蕴.藻()(6)潺.潺()2.根据拼音填汉字。
(1)____(jué)蚯蚓(2)________(xù)叨(3)欺________(wǔ)(4)________(dài)慢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因为……如果……而B.但……却……然而……即使……而C.但……却……然而……即使……可D.可……但……由于……因此……而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玉树地震发生后,战士们冒着因余震而房屋随时垮塌,再次进入废墟,搜寻幸存者。
B.进入初中,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C.自从他加入学校足球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认真刻苦地训练。
D.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从房内飘出来的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5.全文写了七个故事情节: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根据下面的提示思考:(1)情节顺序是。
(2)详写的是。
(3)略写的是。
6.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7.你是怎样看待“偷豆”这一情节的?8. 课文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9.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天,一个穷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嫌他穷,不想留他,但又不好开口。
恰好这时下起雨来,主人便在纸上写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样一句话,没有加标点。
2017部编版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NO.1)1.消息二则(第一课时)主备人:XXX 审核人:XXXXXXX学习目标1、记住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和写作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一、我会学,我能学。
读教材,划出重点内容,了解新闻的相关文学常识。
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新闻学认为,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的报道。
2.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和。
主要结构有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
1、给加点生字注音。
摧枯拉朽()璀璨()溃退()馈赠()振聋发聩()芜湖()荻港()2、找出并能分析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这则消息标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十万大军”突出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胜利南渡”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本则新闻的电头,它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5、精点探究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本文的导语是什么?。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语:对消息达到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
文章的结语是什么?这篇消息让我们及时了解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中考满分作文又见彼岸花开,真好那年夏末,彼岸花开,时过境迁,一如既往。
做最真实的我,向着自己的辉煌驰骋。
——题记整整两个月,迷失了自己,一次次模拟考的失利,让我不再相信自己还会有力气走完剩下的路。
曾经的自己,经常是被自信塞得满满的,一直以为。
我的天空里永远只是晴天,就算会有淡淡的灰黄,也会被呼之欲出的好心情磨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7第二单元《大雁归来》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雁迁徙的基本概念、生态意义和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雁迁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爱护鸟类。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大雁归来》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生态意义,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大雁迁徙的奥秘。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中。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大雁迁徙的基本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讲解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为此,我采用了分析典型句子和实际案例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大雁迁徙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缺乏自己的思考。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大雁在实际迁徙过程中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它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生态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典型句子和实际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练习(含答案)
大雁归来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冬天似乎总是充满了灰白色的雾霭,天地也都缄默起来。
大大小小的生灵,或休眠,或南飞。
蓄积着力量,等候那春日的暖流。
待万物sū xǐng,鸟雀归来,空气中又mí màn起生命的活力。
这算是又一个四季的轮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ū xǐng苏醒mí màn弥漫(2)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雾霭.(ǎi) 缄.默(j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纠正迁徒赌注目空一切B.撤回瞄准守猎一声不响C.黎明喧嚷邀请偷偷摸摸D.滑翔凋零濒繁有益无损(解析:A项“徒”应改为“徙”;B项“守”应改为“狩”;D项“濒”应改为“频”。
) 3.(2017·广东模拟)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B)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B.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将“交往”改为“交流”)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
(在“审美”后加上“价值”)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将“探访”改为“探究”)(解析:B项搭配不当,应将“模式”删除。
)4.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A)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________①而他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苏东坡所谓“雁字一行书降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
第二单元群文阅读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群文阅读:科技之光【单元主题回顾】篇目体裁主要内容阅读重点《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介绍“物候学”。
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物候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作者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的说明特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明文第一篇短文意在通过“恐龙无所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第二篇短文则说明了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恐龙灭绝年代问题的。
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
《大雁归来》说明文展现了大雁季节性迁徙的过程,形象地阐明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道理。
细致的观察、平淡的记录,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
《时间的脚印》说明文讲述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展现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
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人文主题: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语文要素:(1)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2)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群文阅读训练】(一)天上的“眼睛”这样看清地面物体的“指纹”孙明源作为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高光谱遥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个比较“遥远”的专业名词。
其实,高光谱的含义并不神秘。
原来,高光谱遥感就像一只“眼睛”,只是它探测的光谱范围比人眼宽得多,也精细得多。
而地面上的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就像“指纹”一样,专家通过高光谱遥感卫星获得的光谱信息就能识别出地物成分。
可以识别“指纹”的“天眼”之所以说高光谱观测卫星就像“眼睛”,是因为卫星和人眼一样,都是通过获取光谱来采集信息的。
但是,人眼的观测范围十分有限,仅限于对可见光频率范围内的观测,而高光谱观测卫星的“可见”范围要广得多。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精品测试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精品测试卷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二单元第7课大雁归来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雾霭(ǎi)缄默(jiān)B.曲线(qū)狩猎(shǒu)C.香蒲(pú)沼泽(zhǎo)D.雉鸡(zhì)黑鹂(l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改为“狩猎(shòu)”。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融化暄嚷B.邀请凋零C.想像枯燥D.鸭蹼窥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改为“喧嚷”。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3.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②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
③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④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⑤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答案】③②⑤④①【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
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
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
3、是否协调。
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③总起,概括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
②⑤写出发。
④①写返回。
因此选B。
4.下列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标: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
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课时安排第五课一课时第六课两课时第七课一课时第八课一课时六、写作:《说明的顺序》(一)学习目标1、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写作中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3、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二)内容: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一)活动过程1、确定宣传主题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5.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积累和学习一些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知识链接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物候学》等。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二、基础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
萌发(méng)翩然(piān)簌簌(sù)孕育(yùn)谚语(yàn)区域(yù)酝酿(niàng)温和(hé)载途(zài)候鸟(hòu)草长莺飞(zhǎng)(yīng)销声匿迹(nì)2.组词辨形。
衰(shuāi)(衰败)榆(yú)(榆树)衷(zhōng)(衰肠)偷(tōu)(偷渡)哀(āi)(悲哀)愉(yú)(愉快)裹(guǒ)(包裹)渝(yú)(坚贞不渝)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匿:隐藏。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
三、整体感知: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物候:自然周期性的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可以广泛运用在农业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等。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时间。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农业发展。
四、问题探究8.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
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图。
优美的语言像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这样开头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并且在描写中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9.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本文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更新颖,更富有吸引力。
10.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呢?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不能互换。
这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个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让读者接受。
五、品味语句(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沉睡”“苏醒”是拟人手法,开篇使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切动人。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得活灵活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最后一句又生动形象的点明文章的主旨: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多,并且有范围,不是一概而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用在此处表示无例外。
在此,“凡是”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知识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二、基础梳理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劫难(jié)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三、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四、问题探究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