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教学反思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https://img.taocdn.com/s3/m/ff05050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4.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这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他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边塞风光的辽阔,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古代战争残酷,开阔、萧索的景色也侧面反映出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但“孤城”中戍边卫国的将士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朗读古诗,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地图、想象、诵读等方式体会古诗意境。
4、感悟诗人当时的感受,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初识边塞诗,揭示课题(出示田园诗和边塞诗诗句)请同学们观察两种不同主题的诗句,通过盛唐时代流行的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
(出示视频)了解盛唐边塞诗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一是唐王朝国力强盛,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多次战争;二是当时很多文人投身边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诗派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引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解诗题读懂古诗的题目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学生自学注释了解)《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
2、知诗人同学们对王昌龄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交流自己对王昌龄的了解。
“七绝圣手”:“圣”有最高成就的。
王昌龄在写七言绝句上是有很高的成就的。
有圣称号是的还有谁?诗圣杜甫、孔子孔圣人...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读古诗请同学们先把《从军行》认认真真的读两遍,里面没有不认识的生字,相信同学们都可以读通诗句。
反复诵读、指导,明确朗读时应注意(节奏、韵律)2、明诗意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讨论一下诗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986728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军人勇敢、坚毅、忠诚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军人在国家利益面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韵律、节奏和意象,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古代文化知识。
但对于边塞诗以及古代军人的生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艰苦环境,从而引出本课《从军行》。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4.说文解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军人,体会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从军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634d0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7.png)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从军行》一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D)
A、清新明丽B、风光旖旎
C、蔚为壮观D、壮阔苍凉
6.《从军行》前两句(B),突出了戍边将士的(C);后两句(A),抒发了戍边将士的(D)。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填Βιβλιοθήκη 时间×××学科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从军行》
重难点名称
理解《从军行》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A、抒情B、写景
C、生活艰苦D、豪情壮志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让我们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今后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诗中,边疆坏境的恶劣和将士生活的艰苦学生较难感受,因为学生缺乏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重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会边疆坏境的恶劣和将士生活的艰苦。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王昌龄的边塞诗了,谁来背诵一下?
③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怎样呢?(环境恶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feaf593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e.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3.分析诗歌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文字内容和意境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三、教学准备1.精心准备《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文及相关资料2.准备PPT或黑板报,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重点3.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4.教案草稿及备课笔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古诗《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正文(30分钟)1.阅读诗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发挥,写下对《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感悟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诗歌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七、课后作业•完成《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后习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参考资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原文及注释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的内容。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aafc58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1.png)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eba1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e.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一、单元课文内容分析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
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XXX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表现出XXX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清贫》则展现出XXX 舍己为公的崇高美德。
究其内核,这些都是先辈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二、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的研究,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
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练活动。
《青山处处埋忠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XXX 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军神》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XXX的内心和XXX医生的内心变化。
《清贫》要求学生从XXX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他的品质。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词句段运用”则让学生从例句出发,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情景仿写。
3、作分析本单元的作话题是“他_了”,要求写一件事,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意在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研究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作中,尝试从多个角度具体描绘人物的表现,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人记事的能力。
四、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要处理好落实语文要素和课文整体研究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要把对关键语句的品读融入课文的整体研究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84bb9470c22590102029dca.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及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优秀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8bb85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0.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课时,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全诗内容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军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这首诗描绘的边塞景象和军人精神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战争和边塞生活的好奇心较强,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塞军人的敬意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边塞的印象,引出本课《从军行》。
2.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理解诗文: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词、短语的含义,引导学生想象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4.欣赏意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5.背诵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诗文,增强记忆力。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773f17616fc700abb68fcbb.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
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王昌龄说课稿(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王昌龄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6ee02d7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b.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王昌龄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
这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将其选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战士们的英雄气概,体会战斗的艰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对于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和战斗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体会。
2.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战士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背诵和思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战斗的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和补充。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感悟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
5.诗歌朗诵:选取优秀的诗歌朗诵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模仿,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e0ca5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6.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敬意和赞美。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形象地展现了边塞风光和军人的英勇形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对于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意象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意的传达。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边塞风光和军人形象;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和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的主题和内容。
3.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的意思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表达和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d14d3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3.png)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
4.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从军行》,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
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进入古诗营造的情境。
3.教师出示《从军行》,学生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思考:从军的环境如何?从军的将士有什么志向和愿望?二、初读古诗,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曾任江宁丞,世称“王江宁”。
因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情,可以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4)学生认真听课文的朗读音频,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聆听中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a37f3cbed5b9f3f90f1cf0.png)
9.古诗三首(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古诗《从军行》教学反思
![古诗《从军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43d0f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4.png)
古诗《从军行》教学反思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一首经典边塞诗歌,对其教学进行反思可以有以下亮点和改进之处:
亮点:
情感共鸣与情景想象: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文字描绘,体验边塞环境的恢弘壮美,以及士兵的归乡之情,帮助学生建立情感共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军旅生活的想象。
历史与文学融合: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边塞风情、战争状态,以及诗人王昌龄的时代境遇,促进历史与文学知识的交融。
诗歌韵律与韵脚分析:解释和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韵脚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审美感受。
启发思考与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士兵心境等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
改进之处:
多元化教学方法:尝试引入多媒体、影音资料或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性活动设计:设计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实践性活动,如朗诵比赛、创作小作品或者模拟体验边塞生活,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诗歌情境。
个性化学习支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支持和拓展,比如提供补充阅读或研究课外材料。
跨学科融合: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比如结合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拓展学生对于边塞文化的多维理解。
通过这些改进,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从军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从军行》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从军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990e1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0.png)
5.诗歌鉴赏: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6.创作实践:尝试仿写一首以边塞为背景的诗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鉴赏与评价:《从军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边塞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诗歌艺术价值;
2.思维发展与创造:《从军行》的解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仿写实践,提升创新表达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边塞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
我还观察到,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交流。这说明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方式很感兴趣,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思考。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由于害羞或者不够自信。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更多地鼓励和引导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一个特定的诗句,分析其意象和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朗读练习,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他们所分析的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比如,"孤烟"和"暗雪山"这样的意象,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我尝试通过图片和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历史背景知识有限,难以将抽象的意象与具体的情感联系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直观、更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短视频、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边塞的壮阔和将士的情怀。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10dd2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6.png)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7、我们还学过哪些边塞诗呢?
小结
战争带给老百姓们妻离子散的生活,那些远在边疆的战士们同样想和家人们平平安安在家,可是不把敌人杀死赶走,他们的家人就不能得到安定的生活。所以,即使战士们的军旅生活艰苦、艰险,他们也要誓死保卫家园,那些穿在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虽然磨破了,却磨破不了他们的报国之心,不打败敌人,他们誓不返乡!战士们这份令人动容的爱国情怀。这也正是我们诗人王昌龄的内心想法,是什么呢?(思念家乡、誓死杀敌)
4、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读了这句诗,你能结合课文注释,试着这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黄沙,是边塞诗特有的风景,边塞里经常黄沙漫天,甚至淹没人马,所以“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里除了写了黄沙,里面的“百战”又是什么意思呢?(极言战事之频繁)“金甲”课文注释里说的是金属制的铠甲,战衣。这个“穿”是指穿上吗?(这个“穿”是指磨破)。
2、指名说,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读古诗,要以什么节奏读?读完古诗,你脑海里浮现什么画面?
简单介绍诗人。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诗句里描写了哪些景物?(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这几个词。
(2)同学们展开想象,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对于战争题材较难理解,而这首古诗中内容叙述的军旅战争之事,历史久远,现代的孩子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15ccb84028915f804dc2af.png)
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
(2)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描写边塞景物的古诗;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环境恶劣)孤城遥望玉门关。
(思乡)黄沙百战穿金甲,(艰苦)不破楼兰终不还。
(誓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泪尽(凄凉)山河壮丽忧国忧民五千仞岳南望(悲凉)精忠报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捷报传来喜泪沾裳 盼望已久颔联妻子一扫往日愁云 欣喜若狂颈联纵酒欢唱作伴还乡 多年愿望尾联想象中飞驰到洛阳 归心似箭欢庆胜利【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设计这一课时我力争把教与学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查找一些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重读悟,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我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这一方法进行的。
经过这堂课的实践,我觉得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自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
[不足之处] 尽管这一节课有个别成功之处,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d77bbfaa00b52acfc7ca94.png)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2022年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从军行》教学反思(共二篇)
![2022年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从军行》教学反思(共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54221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b.png)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从军行》教学反思(一)《从军行》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诗的头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本课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
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不足之处:1.课堂教学时间超时。
2.在学生读诗汇报的时候学生对诗中个别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遥望”“暗”指导不到位,学生理解不透彻。
3、课堂讲课语速有些过快。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要用适中的语速同学生交流,这样后进的学生吸收的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多学习,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学反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诗的头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
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