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精选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精选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精选7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篇1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

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

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

《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一.激情导入,揭题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篇1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

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

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

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

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

“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

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

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

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

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

小学语文观摩课《伯牙绝弦》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观摩课《伯牙绝弦》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观摩课《伯牙绝弦》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小学语文观摩课《伯牙绝弦》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伯牙绝弦》听课有感我们非常有幸聆听了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

我深受感动,心潮澎湃,听完课之后更觉余音绕梁,激动不已:伯牙绝弦兮,妙哉!我想就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

在课堂上罗才军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

罗才军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

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如果你就是伯牙,假如能再见到子期,你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写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

二、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文言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罗才军老师注重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

整堂课,教师反复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从刚开始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自愿读、范读还是通过填空帮助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word文档资料

《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word文档资料

《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我校承办的“全国多种风格和流派教学观摩活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一直想把听课时的心得记录下来。

可是,每次我想动笔时总恐怕自己笔拙,怕写的浅薄,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痛苦的挣扎经历了数次。

今晚在阅读闫学老师《牵到河边的马》一书,又有一种写的冲动,也许是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打动了我,也许是作者孜孜不倦地求索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

“酒是越陈越香”,的确不错,我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课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闫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是一堂富有诗意的、语文味十足的好课。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

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而闫老师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由此我想到了闫老师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走了一遭又一遭,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在课堂上知音已化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萦绕在大家心间。

直至今天,那时那景依然余音袅袅。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闫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不下20遍,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请看下面环节: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

《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

《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我校承办的“全国多种风格和流派教学观摩活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一直想把听课时的心得记录下来。

可是,每次我想动笔时总恐怕自己笔拙,怕写的浅薄,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痛苦的挣扎经历了数次。

今晚在阅读闫学老师《牵到河边的马》一书,又有一种写的冲动,也许是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打动了我,也许是作者孜孜不倦地求索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

“酒是越陈越香”,的确不错,我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课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闫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是一堂富有诗意的、语文味十足的好课。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

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而闫老师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由此我想到了闫老师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走了一遭又一遭,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在课堂上知音已化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萦绕在大家心间。

直至今天,那时那景依然余音袅袅。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闫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不下20遍,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请看下面环节: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作者:王崧舟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1期2004年9月18日,为庆祝《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应编辑部邀请,我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一夜的工作》。

该课在现场引起了强烈震撼和反响,课后,我将自己的语文教育称为“诗意的语文”。

嗣后,我在全国小语界正式提出了“诗意语文”的主张。

从此,我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享受着一路行走的美与好。

我先后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讲诗意语文观摩课近千节、讲座300多场次,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我还先后与诗意语文的同道们组织策划了3届“全国诗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3届“全国诗意语文实践策略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受众达1万余人。

2009年,我依托山东济南师范学校,成立了“全国诗意语文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中心发展了87所实验学校,刊发了4期《诗意语文会刊》。

在诗意语文的指导下,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荣获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荣获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荣获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以冯铁山教授等人为主编的《诗意语文学本》也于2007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诗意语文自草创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朦胧的激情。

这一阶段的诗意语文,在邂逅课堂激情的高峰体验之后,欲罢不能,视激情为语文课堂的最高价值,其教学往往是以情感为突破口、以情感为主线、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所以彼时也有人称我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但这个阶段对“情”尤其是“激情”的课程解读、生发机制、理论基础、实践原则、操作范式等等,仍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绝弦》教学片段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绝弦》教学片段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绝弦》教学片段
谢翠萍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绝唱。

伯牙和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笔者从以下片段进行尝试。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谢翠萍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做文本的知音,课堂的知音--评周莉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J], 简丽梅
2."知音文化"的知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J], 王崧舟
3.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J], 楚爱华
4.高山流水觅知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 [J], 马静静;
5.高山流水传绝响一对知音千古情——《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J], 李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崧舟评课稿

王崧舟评课稿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第二,语文教学要有诗意。

这本书中的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诗意般的感觉,很多案例我读完看都能深深震撼和感动,震撼老师们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感动于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

比如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木笛》一课,王老师评价《木笛》一课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

我很喜欢肖老师的这一课,光读教学实录我都能深切体会到课堂中浓浓的诗意味,如果真得去听这一课,我肯定会身临其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王老师说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和教程的诗意。

其中教师的诗意集中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教师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融入自己的智慧,将文本传达的感情通过教学语言或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不做作的。

肖老师执教的这一课中,他的教学语言处处体现着诗意,如在教授词语时,肖老师这样引导:“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

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一般教师的简单的让学生读词显得更诗意,更有语文味。

类似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么多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才使学生真诚的思考,融入文本。

语文课堂需要诗意,枯燥的读课文,讲解课文,学生是感受不到文本最深处的感情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诗意,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

第三,语文教学要注重读。

看了无数个案例后,这么多的教学实录,几乎所有教师都会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词语、读句子,使用了齐读、指名读、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

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抓住关键句不停地读,直到学生的感情被逐渐燃起。

比如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在体会凡卡的生活这一教学环节时,彭老师就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反复复的读,每一次分析凡卡的艰苦生活后,彭老师都会这样引导学生:“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一共有五次回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这样的回旋中,学生的感情由无到有,由淡到深,最后完全融入课文。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罗才军)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

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范、 全 国五一 劳动 奖章 获得 者 、
浙江 省十 大育 人先 锋 、 《 国家基 础 教育 资源库 开发 基地》 电视
我还 先后 与 诗意 语 文的 同道们 组 织 策划 了 3届 “ 全 国 诗 意语 文 教学 观 摩研 讨 会 ” 、 3 届 “ 全 国诗 意 语 文 实践 策略 教 学 观摩 研 讨会 ” , 现 场 受众 达 1万余 人 。2 0 0 9 年, 我 依 托 山东 济
“ 诗意 语 文 ” 的主张 。
减、 睿智与经验 , 不 断地 为教 师专 业 成 长 注 遇 头活 水 。本 期专 题 让我 们 一起 走 近王 老 师 , 分 享
: : 煎童亟童: ’ n
从此 , 我在 诗 意语 文 的道路 上 孜 孜 砣砣 、 上下求索 , 享受 着一路 行走 的美 与好 。 我 先后在全 国 2 9 个省、 自治 区、 直 辖市 开讲 诗 意语 文观 摩 课 近干 节 、 讲座 3 0 0多场次 , 出版 《 诗 意语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王 崧舟
■_
的 和谐发 展 。 王老 师所倡 导 的“ 诗 意语 文”近年 来 更是 风 靡 大 江 南 北 ,成 为 小语 界 一 道 亮丽 的 风 景 。他的课 是 生活 的诗化 , 质 朴 而灵动 , 清新 而 简 2 0 0 4 年9 月 l 8日, 为 庆祝 《 小 学语 文教 师》 创刊 2 0 0 期
动特等奖。以冯铁山教授等人为主编的《 诗意语文学本》 也于
2 0 0 7 年 由广西教 育 出版社 出版 发行 。 诗意 语文 自草 创迄 今 , 大体经 历 了三 个阶 段 。 第 一阶 段 : 朦胧 的激情 。这 一 阶段 的诗 意语 文 , 在 邂逅 课

王崧舟评课《伯牙绝弦》

王崧舟评课《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

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

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现摘几段如下:——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一曲肝肠为君断天涯何处觅知音_伯牙绝弦_教学赏析_叶刚

一曲肝肠为君断天涯何处觅知音_伯牙绝弦_教学赏析_叶刚
一、天籁声声:高山流水遇 知音
师:我们能从哪里感受到
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 善听呢?
生 :可 以 从“ 伯 牙 鼓 琴 ,志 在 高 山 …… 洋 洋 兮 若 江 河 ”这 句中体会到。
师:具体谈谈你是怎么理 解的。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 山,钟子期就说: “好啊,高高的 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 水,钟子期就说: “好啊,广大的 像江河一样。”
生:不再孤!
【赏析】罗老师创设为伯牙
代言的练笔环节,让学生以心
契心、以情悟情,感同身受般地
将伯牙得遇知音的狂喜之情尽
情倾吐。唯此,方能让学生“我
手 写 我 心 ”,达 到“ 使 其 言 皆 若
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
吾之心”之境。
四、此恨绵绵:破琴绝弦祭
知音
师 :传 说 这 一 次 相 遇 伯 牙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 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 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 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学习了 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 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 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
生: (齐)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 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 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 在生命中寻寻觅觅我们的— —— 生: (齐)知音! 师:下课! 【赏析】正当学生深入而切 实地感悟到伯牙得遇知音后的 那种狂喜之情时,无限悲怆却 悄然而至— ——子期死!和着伤 感 的 音 乐《伯 牙 悼 子 期》,随 着 教师一一擦去“志” “念” “心”乃 至“ 知 音 ”,伯 牙 那 种 深 入 骨 髓 的穿肠之伤、锥心之痛怎不令 学生感同身受?这真是“借问人 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课终时,教师再次板书“知音”, 于是,在伤感和幻灭之后, “知 音”又再次得到重生和拯救,这 就是生命的希望,这就是真情 的咏唱!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县实 验小学)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伯牙绝弦》评析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

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如: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

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

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全国观摩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全国观摩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全国观摩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浙江罗才军【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伯牙鼓琴》参考教案实录罗才军《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教案

《伯牙鼓琴》参考教案实录罗才军《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教案

【按】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

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唐琳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伯牙绝弦》。

下面我对本课进行分析:一、说教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

《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

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学情分析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

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

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方法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伯牙绝弦,黄婷婷

伯牙绝弦,黄婷婷

且吟且诵素课生香——《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黄婷婷评析: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王任黄婷婷现任教于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学校教研员,海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曾先后荣获“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琼海市教坛新秀”“琼海市先进教师”“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海南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崇拜的名师:王崧舟。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

视频导入——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

“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

(师边板书边说)师:读过这个故事了吗?生:读过了。

师:这是一个准和谁的故事?生:这是一个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

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

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生:应该是说伯牙不再弹琴,然后把琴毁掉吧!师: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

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点评:解“绝”的字义,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

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

(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师:读得真准!“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生: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都是表达感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知音文化”的知音
——《伯牙绝弦》评析
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
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

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如: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
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

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

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

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

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

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

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

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

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

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识。

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

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

“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
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才军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

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三、做学生的“知音”
语文教师倘若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必将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措。

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既反映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上。

没有对学生、学情、学力的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此课的现场效果据说十分理想。

无论是学生的诵读水平还是应答质量,都出乎意料、令人叹服。

我看课堂实录,发现全场自发的掌声不下6次之多,这在大型公开课中是鲜有的感人场景。

这样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基础和准备是一个方面,教师本人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动态把握,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要素。

譬如,初读时,对“谓”和“兮”的处理,就是教师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前提下取得的实打实的课堂效果。

又譬如,对“志”“念”的理解,由一开始的“心想”到后来的“志向”,解读中教师精心安排了几处台阶:先是设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再是探问——“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学情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情总是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经验、教学策略等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之网,笼罩在课程的每一个当下。

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洞察学情、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理答应对,是“教在当下”的最典型的真实写照。

且看才军的精彩理答:
——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这里有学法的巧妙点拨,有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激励,有信手拈来的精准评价,有峰回路转、更上层楼的教学引领,而这一切,无不基于教师对当下学情的瞬间、敏锐的理解与顺应,这是颇见功力的教学机智,是直指心性的课堂智慧。

教在当下,你就成了学生的知音。

这正是,伯牙绝弦神未绝,知音说与知音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