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记一记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知识体系1个概念——半衰期2种衰变——α衰变,β衰变辨一辨1.原子核在衰变时,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变.(×)2.发生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电子发射到核外.(×)3.γ射线经常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4.半衰期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经过两个半衰期原子核就全部发生衰变.(×)5.根据半衰期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特定的原子核何时发生衰变.(×)6.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都无关.(√)想一想1.半衰期与哪些因素有关?适用条件是什么?半衰期公式是什么?提示:半衰期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关.适用条件为统计规律下的大量原子核,不适用于单个原子核.半衰期公式为N 余=N 原⎝ ⎛⎭⎪⎫12t τ,m 余=m 0⎝ ⎛⎭⎪⎫12t τ. 2.当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如何变化?为什么?当发生β衰变时,新核的核电荷数相对原来的原子核变化了多少?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怎样变化?提示:当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小2,中子数减小2,因为α衰变的实质是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在一起从原子核中被抛射出来.β粒子为0-1e,发生β衰变时核电荷数增加1,所以原子序数增加1.思考感悟:练一练1.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生2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关于它的原子核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子数减少8 B.质子数减少2C.质子数增加2 D.核子数减少10解析:发生2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8,电荷数减少4,发生6次β衰变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6,最终质量数减少8,电荷数增加2,所以核子数减少8,质子数增加2,中子数减少10.选项C 正确.答案:C2.[2019·山东济南一模]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高速带电粒子流B.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守恒C.大量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一定同时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D.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产生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解析:α射线、β射线都是高速带电粒子流,γ射线不带电,是光子流,A错误;原子核发生衰变时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不守恒,B错误;α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氦核从原子核中辐射出来,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γ射线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的产生而产生,所以这三种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大量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不一定同时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C错误,D正确.答案:D3.(多选)对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α粒子带正电,所以α射线一定是从原子核中射出的B.β粒子带负电,所以β射线有可能是核外电子C .γ射线是光子流,所以γ射线有可能是原子发光产生的D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 解析:α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氦核发射出来的,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然后释放出电子,γ射线伴随α衰变和β衰变的产生而产生.所以这三种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答案:AD4.天然放射性铀(238 92U)发生衰变后产生钍(234 90Th)和另一个原子核.(1)请写出衰变方程.(2)若衰变前铀(238 92U)核的速度为v ,衰变产生的钍(234 90Th)核速度为v 2,且与铀核速度方向相同,求产生的另一种新核的速度.解析:(1)238 92U →234 90Th +42He ,(2)设另一新核的速度为v ′,铀核质量为238m ,钍核质量为234m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238m v =234m v 2+4m v ′,得v ′=1214v .答案:(1)238 92U →234 90Th +42He (2)1214v要点一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与衰变方程1.[2019·广东茂名一模]放射性元素钋(210 84Po)发生衰变时,会产生42He 和一种未知粒子,并放出γ射线,其衰变方程为210 84Po → y 82X +42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2He 组成的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强B .y = 214C .X 核的中子数为124D .这种衰变是β衰变解析:42He 组成的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弱,A 错误;根据衰变过程质量数守恒,得y =210-4=206,B 错误;X 核的中子数为206-82=124,C 正确;因为衰变过程中放出的是α粒子,所以该衰变是α衰变,D 错误.答案:C2.14C 的半衰期为5 730年,具有放射性.若考古工作者探测某古树中14C 的含量为原来的14,则该古树死亡时间距今大约为( )A .22 920年B .11 460年C .5 730年D .2 865年解析:由m m 0=⎝ ⎛⎭⎪⎫12t T =14,得t =2T =11 460年. 答案:B3.[2019·广东佛山期中](多选)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下列有关放射性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 kg 氡原子核,经过7.6天后就只剩下1 kg 氡原子核B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后就只剩下1个氡原子核C .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的高速电子D .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解析:若有4 kg 氡原子核,经过7.6天即经过2个半衰期后,就只剩下4 kg ×⎝ ⎛⎭⎪⎫122=1 kg 氡原子核,A 正确;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核不适用,B 错误;β衰变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C 错误;放射性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所处的化学状态无关,D 正确.答案:AD4.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有N 个核子,其中有n 个质子,该原子核发生2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变成1个新核,则( )A .衰变前原子核有(N -n )个中子B .衰变后新核有(n -4)个质子C .衰变后新核的核子数为(N -3)D .衰变后新核的中子数为(N -n -3)解析:核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所以衰变前原子核有中子数(N -n )个,A 正确;衰变后新核有n -(2×2-1)=(n -3)个质子,B 错误;衰变后新核的核子数为N -2×4=N -8,C 错误;衰变后新核的中子数为(N -n -5),D 错误.答案:A5.钍232(232 90Th)经过________次α衰变和________次β衰变,最后成为铅208(208 82Pb).解析:因为α衰变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而β衰变不能,所以应先从判断α衰变次数入手:α衰变次数=232-2084=6. 每经过1次α衰变,原子核电荷数减少2,那么钍核经过6次α衰变后剩余的电荷数与铅核实际的电荷数之差,决定了β衰变次数:β衰变次数=(90-2×6)-82 -1=4. 答案:6 4要点二 半衰期6.[2019·四川攀枝花模拟]A 、B 两种放射性元素,A 的半衰期为10天,B 的半衰期为30天,经60天后两种放射性元素剩余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原来的质量之比为( )A .1:3B .3:1C .1:16D .16:1解析:分析可知A 经过6次衰变,B 经过2次衰变,因此有m A ⎝ ⎛⎭⎪⎫126=m B ⎝ ⎛⎭⎪⎫122,解得它们原来的质量之比为m A m B =161,D 正确.答案:D7.放射性元素氡(222 86Rn)经α衰变成为钋(218 84Po),半衰期约为3.8天;但勘测表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目前地壳中仍存在天然的含有放射性元素222 86Rn 的矿石,其原因是( )A .目前地壳中的222 86Rn 主要来自于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壳中元素222 86Rn 的含量足够高C .当衰变产物218 84Po 积累到一定量以后,218 84Po 的增加会减慢222 86Rn 的衰变过程D.222 86Rn 主要存在于地球深处的矿石中,温度和压力改变了它的半衰期解析:由于222 86Rn 的半衰期为3.8天,较短,故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地壳中原有的222 86Rn 早已衰变完了,目前地壳中的222 86Rn主要来自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选项A正确,B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外界环境等因素无关,选项C、D错误.答案:A8.[2019·河南联考]一块含铀的矿石质量为M,其中铀元素的质量为m,铀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生成物为铅.已知铀的半衰期为T,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经过2个半衰期后,这块矿石中基本不再含有铀B.经过2个半衰期后,原来所含的铀元素的原子核有m4发生了衰变C.经过3个半衰期后,其中铀元素的质量还剩m 8D.经过1个半衰期后该矿石的质量剩下M 2解析:经过2个半衰期后矿石中剩余的铀应该有m4,故选项A、B错误;经过3个半衰期后矿石中剩余的铀还有m8,故选项C正确;因为衰变产物大部分仍然留在该矿石中,所以矿石质量没有太大的改变,选项D错误.答案:C基础达标1.[2019·大庆检测]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有些放出α射线,有些放出β射线,有些在放出α射线或β射线的同时,还以γ射线的形式释放能量.例如234 90Th核的衰变过程可表示为234 90Th→234 91 Pa+0-1e+γ,这个衰变()A.是β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B.是β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C.是α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D.是α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解析:由核反应方程可知,该核反应生成0-1e,并且释放能量,正确选项为A.答案:A2.[上海高考题]232 90Th 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8 82Pb ,则208 82Pb 比232 90Th 少( )A .16个中子,8个质子B .8个中子,16个质子C .24个中子,8个质子D .8个中子,24个质子解析:比较两种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可知,208 82Pb 比232 90Th 少8个质子,B 、D 项错误;208 82Pb 的质量数比232 90Th 的质量数少24,其中质子少8个,则中子少16个,A 项正确,C 项错误.答案:A3.如图所示,图中曲线a 、b 、c 、d 为气泡室中某放射物发生衰变放出的部分粒子的径迹,气泡室中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a 、b 为β粒子的径迹B .a 、b 为γ粒子的径迹C .c 、d 为α粒子的径迹D .c 、d 为β粒子的径迹解析:由左手定则可知,a 、b 为带正电的粒子的径迹,c 、d 为带负电的粒子的径迹,又α粒子带正电,β粒子带负电,γ粒子不带电,所以D 项正确.答案:D4.已知A 和B 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分别为T 和2T ,则相同质量的A 和B 经过2T 后,剩余的A 和B 质量之比为( )A .1:4B .1:2C .2:1D .4:1解析:由半衰期含义可知,A 经过两个半衰期剩余的质量为原来的14,B 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余的质量为原来的12,所以剩余的A 、B 质量之比为1:2,B 项正确.答案:B5.[2019·河北唐山期末]关于碳14的衰变方程14 6C →A Z X +0-1e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A 等于13,Z 等于5B .A 等于14,Z 等于7C .A 等于14,Z 等于5D .A 等于13,Z 等于6解析:由电荷数守恒得6=Z -1,解得Z =7,由质量数守恒得14=A +0,解得A =14.选项B 正确.答案:B6.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时放出的γ光子,是由( )A .核外电子从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时放出的B .核外电子从内层轨道跃迁到外层轨道时放出的C .核外电子受激发后产生的D .它是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核放射出来的解析:γ光子是原子核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故D 正确.答案:D7.[2019·石家庄辛集一中月考]将半衰期为5天的64 g 铋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分别投入开口容器中、100 atm 的密封容器中、100 ℃的沸水中,第四份则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经10天后,四种情况剩下的铋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m 4,则( )A .m 1=m 2=m 3=m 4=4 gB .m 1=m 2=m 3=4 g ,m 4<4 gC .m 1>m 2>m 3>m 4,m 1=4 gD .m 1=4 g ,其余无法知道解析:半衰期是由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的,与原子核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所以m 1=m 2=m 3=m 4.经过10天即2个半衰期,则剩余的铋的质量为m 0·⎝ ⎛⎭⎪⎫122=14m 0=14×644 g =4 g ,A 正确.答案:A8.[2019·宿迁检测](多选)某原子核的衰变过程A ――→βB ――→α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C 比核A 的质子数少1B .核C 比核A 的质量数少5C .原子核为A 的中性原子的电子数比原子核为B 的中性原子的电子数多2D .核C 比核B 的中子数少2解析:由衰变方程可写出关系式x y A ――→β x y +1B ――→αx -4y -1C 可得A 、D 项正确.答案:AD能力达标9.[2019·贵阳联考](多选)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释放出大量的碘131,碘131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会发出β射线与γ射线,碘131被人摄入后,会危害身体健康,由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下面关于核辐射的相关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无法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改变碘131衰变的快慢B.碘131的半衰期为8.3天,则4个碘原子核经16.6天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C.β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但γ射线穿透本领比β射线强D.碘131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解析:衰变的快慢由放射性元素本身决定,与外部环境无关,A正确.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数几个原子核无意义,B错误.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电磁波,故C 错误.β衰变的实质是10n―→11H+0-1e,D正确.答案:AD10.[2019·湖南衡阳模拟](多选)原子核的衰变过程遵守一系列的守恒定律,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原来速度几乎为0的放射性原子核W衰变为两个粒子P和S,衰变后粒子P和S的运动速度和磁场垂直.粒子P和S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粒子P和S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之比分别为R P:R S=45:1,T P:T S=90:117,则()A.放射性原子核W的质量数为238B.P和S两核的质量数之比为117:2C.P和S两核的电荷数之比为45:1D.P和S两核的动能之比为117:2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衰变瞬间P和S两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表达式R=m vBq,可知q Pq S=R SR P=145,C错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的表达式为T=2πmBq,故m Pm S=q P T Pq S T S=145×90117=2117,由于电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相比是很小的,所以该衰变不可能是β衰变,该衰变应为α衰变,由于α粒子的电荷数为2,所以衰变后的P的电荷数为90;α粒子的质量数为4,则衰变后的新核具有234个核子,原子核W的质量数为238,A正确,B错误.衰变瞬间P和S两核的动量大小相等,它们的动能E k=p22m,可知P与S的动能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反比,所以P和S两核的动能之比为1172,D正确.答案:AD1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电离能力最强的是α射线C.232 92Th衰变成208 82Pb要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D.原子从较高的激发态向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E.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于某种金属,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解析:半衰期与温度无关,故选项A错误;三种射线中电离能力最强的是α射线,故选项B正确;据232 90Th→208 82Pb+642He+40-1 e可知选项C正确;原子从较高激发态向较低激发态跃迁,向外辐射能量,故选项D错误;当照射光频率大于金属极限频率时,增加照射光频率,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变大,故选项E正确.答案:BCE12.在匀强磁场中,一个原来静止的原子核,由于放出一个α粒子,结果得到一张两个相切圆的径迹照片(如图所示),今测得两个相切圆半径之比r1:r2=1:44,求:(1)图中哪一个圆是α粒子的径迹?(说明理由)(2)这个原子核原来所含的质子数是多少?解析:(1)因为动量相等,所以轨道半径与粒子的电荷量成反比,所以圆轨道2是α粒子的径迹,圆轨道1是新生核的径迹.(2)设衰变后新生核的电荷量为q1,α粒子的电荷量为q2=2e,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衰变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所以原来原子核的电荷量q=q1+q2.根据轨道半径公式有r1r2=m1v1Bq1m2v2Bq2=m1v1q2m2v2q1又由于衰变过程中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则m1v1=m2v2以上三式联立解得q=90e.即这个原子核原来所含的质子数为90.答案:(1)见解析(2)9013.一静止的238 92U核经α衰变成为234 90Th核,释放出的总动能为4.27 MeV.问此衰变后234 90Th核的动能为多少MeV?(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据题意知,此α衰变的衰变方程为:238 92U―→234 90Th+42He,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αvα=m Th v Th①式中,mα和m Th分别为α粒子和Th核的质量,vα和v Th分别为α粒子和Th核的速度,由题设条件知:12mαv2α+12m Th v2Th=E k②mαm Th=4234③式中E k=4.27 MeV是α粒子与Th核的总动能.由①②③式得12m Th v 2Th=mαmα+m ThE k④代入数据得,衰变后234 90Th核的动能12m Th v2Th=0.07 MeV答案:0.07 MeV。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一、放射性1、放射性核衰变核衰变: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改变核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放射性: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α、β、γ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天然不稳定核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人工放射性:通过核反应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核素的放射性。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①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α粒子)的过程;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能力小,只能穿过皮肤的角质层②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负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

β-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β射线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正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出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因靠近原子核的K层电子被俘获的几率大于其他壳层电子,故这种衰变又称为K 电子俘获;③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所发射的电磁辐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约为0.007~0.1nm),穿透能力极强,它与物质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等;3、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A—放射性活度(s-1),活度单位贝可(Bq),其中1Bq=1s-1,1贝可表示1s内发生1次衰变;N—某时刻的核素数;t—时间(s);λ—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②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时间;4、核反应: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一粒子的过程称为核反应;方法:用快速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吸收慢中子的核反应;用带电粒子轰击发生核反应;用高能光子照射发生核反应;二、照射量和剂量1、照射量dQ——γ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C,库仑);x——照射量,国际单位制单位:库仑/kg,即C/kg伦琴(R),1R=2.58×10-4C/kg伦琴单位定义:凡1伦琴γ或x射线照射1cm3标准状况下(0℃,101.325kPa)空气,能引起空气电离而产生1静电单位正电荷和1静电单位负电荷的带电粒子;2、吸收剂量: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大小;D——吸收剂量;——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吸收剂量D的国际单位为J/kg,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用符号Gy表示:1Gy=1J/kg拉德(rad) 1rad=10-2Gy吸收剂量率(P):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单位为Gy/s或rad/s3、剂量当量(H):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修正因素的乘积,H=DQND——吸收剂量(Gy);Q——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N——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通常取为1;剂量当量(H)的国际单位J/kg,希沃特(Sv),1Sv=1J/kg雷姆(rem),1rem=10-2Sv剂量当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Sv/s或rem/s;4、第二节环境中的放射性本节要求: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核素在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中的分布,了解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内照射概念。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2024版】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2024版】
主要内容
一、放射性基础知识
1、基础概念
2、射线分类及危害
3、常用的辐射量及单位
二、放射卫生法规
1、《职业病防治法 》
2001年
国务院令60号
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52号)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号
( GBZ101-2002 )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 GBZ67-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总则)等
25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
主要管理对象及范围
放射工作卫生 防护管理办法
放射防护器材与 含放射性产品卫 生管理办法
放射事故管理 规定
放射工作单位
生产、销售和 进口企业
22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 18871-2002 )
《用于X、γ线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因 子》(GB11712-89)
《不同年龄公众成员的放射性核素的ALI值》 (GB/T16142-1995)等为剂量估算提供基本 参数的标准也属于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国家标准
专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21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标准
2、放射卫生标准按其性质和使用范围共分6类: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二)职业照射的防护标准 (三)公众照射的防护标准 (四)医疗照射的防护标准 (五)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六)监测规范和方法标准
发给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方可上岗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每年复核一次,每5年焕

放射性核元素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核元素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radioactive ):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等各种射线的现象,称放射性。 射线:氦原子核粒子流,贯穿能力很弱。 射线:高速电子流,贯穿能力较强。 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贯穿能力更强。 X射线(英语:X-ray),又被称为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X射线,是一种波 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
射形式。X射线也是游离辐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X射线波长范
围在较短处与伽马射线较长处重叠。人工。
• 1895年11月8日德国科学家伦琴开始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1895年12月28 日他完成了初步的实验报告“一种新的射线”。他把这项成果发布在维尔 茨堡's Physical-Medical Society 杂志上。为了表明这是一种新的射线, 伦琴采用表示未知数的X来命名。很多科学家主张命名为伦琴射线,伦琴 自己坚决反对。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1895年爱迪生研究了材料在X光照射下发出荧光的能力,发现钨酸钙最为 明显。1896年3月爱迪生发明了荧光观察管,后来被用于医用X光的检验。 然而1903年爱迪生终止了自己对X光的研究,因为他公司的一名玻璃工人 喜欢将X光管放在手上检验,得上了癌症,尽管进行了截肢手术仍然没能 挽回生命。1906年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发现X射线能够被气体散射,并且每 一种元素有其特征X谱线。他因此获得了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4年中,不论寒冬还是酷暑,繁重的劳动,毒烟的熏烤,他们从不叫苦。 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使艰辛的工作变成了生活的真正乐趣,百折不挠的 毅力使他们终于在1902年,即发现镭后的第45个月,从7吨沥青铀矿的炼 渣中提炼出0.12克的纯净的氯化镭,并测得镭的原子量为225。镭元素 是存在的,那些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下头。这么一点 点镭盐,这一简单的数字,凝聚了居里夫妇多少辛勤劳动的心血!夜间, 当他们来到棚屋,不开灯而欣赏那闪烁着荧光的氯化镭时,他们完全沉醉 在幸福而又神奇的幻境中。每当居里夫人回忆起这段生活,都认为这是 “过着他们夫妇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年代”。而他们也都痛并快乐着!但让 居里夫人感到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丈夫皮埃尔出了车祸,这对居里夫人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放射化学知识点整理

放射化学知识点整理

放射化学第一章绪论1.1898年M. Curie用化学方法发现放射性元素钋;2.1910年,英国的Cameron提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3.放射化学诞生于1898年。

4.1956年北大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

5.195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招收放射化学专业本科生。

6.1981年,放射化学专业成为国家批准建立的首批博士点之一。

7.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的一门科(基础8.放射化学:研究放射性化学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状态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原理)9.放射化学包括的内容:核化学,核药物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同位素生产及标记化合物,环境放射化学。

10.辐射化学和放射化学的区别:放射化学侧重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而辐射化学主要研究辐射(射线)对物质的作用11.放射化学的主要特点:放射性;不稳定性;微量性1-7第二章基础知识1.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相同的中子数N、处于相同的能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3.异位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为同中子:。

4.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5.同质异位素:不存在相邻的稳定的6.元素质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和827.元素中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82,和1268.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9质子和中子是核子的两种不同状态10.核力:核子间存在的短程强相互作用(吸引)11.原子核的核力作用半径大于电荷分布半径12.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核的质量数成正比13.原子核的核子密度约:1038核子•cm-314.核物质的密度约:1.66 ⨯1014(g•cm-3)15.位于中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零;16.位于质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为零;17.核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18.对任一元素,质量数越大,α衰变能越小,质量数越小,α衰变能越大19.相对于β稳定线,中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质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20.只有在衰变能大于1.02MeV的情况下才能发生β+衰变21.放射性活度:每秒钟放射出的粒子个数(A) Bq(贝可), Ci(居里), 1居里=3.7⨯107Bq.22.质子:1H的原子核23.规定1u等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24.核物质:由无限多等量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称为核物质。

人教版(选修3-5)第2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基本概念、课堂例题、课后作业)

人教版(选修3-5)第2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基本概念、课堂例题、课后作业)

19.2 反射性元素的衰变【重点知识】1.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2.α衰变:238 92U→234 90Th +42He3.β衰变:234 90Th→234 91Pa + 0-1e4.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基本知识】一、原子核的衰变1.定义原子核放出 或 ,则核电荷数变了,变成另一种 ,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衰变分类(1)α衰变:放出α粒子的衰变。

(2)β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

3.衰变方程23892U→23490Th + 23490Th→234 91Pa + 。

4.衰变规律(1)原子核衰变时 和 都守恒。

(2)当放射性物质连续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α衰变,有的发生β衰变,同时伴随着γ辐射。

这时,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中就会同时具有α、β和γ三种射线。

二、半衰期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 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2.决定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 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

3.应用利用半衰期非常稳定这一特点,可以测量其衰变程度、推断时间。

【课堂例题】例1、原子核238 92U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 90Th,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234 91Pa,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 92U。

放射性衰变①②③依次为 ( )A.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B.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C.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D.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例2、(多选)14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半衰期约5 700年。

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的比例持续减小。

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 700年B.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例3、 (多选)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其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放射性化学简介

放射性化学简介

放射性化学简介放射性化学是研究与放射性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关的化学现象的一个分支学科。

放射性元素具有不稳定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放射线并转化为其他元素。

这些元素的特殊性质使得它们在许多科学领域,如核能、药物研究和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对放射性化学进行一些详细的讨论。

放射性化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放射性原子核的结构和衰变模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中子数则决定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当原子核不稳定时,会发生衰变,可分为放射性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放射出一个带正电荷的α粒子,同时减少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β衰变则分为β负衰变和β正衰变,前者是指放射出一个带负电荷的β粒子,后者是指放射出一个带正电荷的反电子。

γ衰变是指通过放射出高能γ射线来稳定原子核。

放射性化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其中核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核能通过控制和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裂变或聚变反应,来产生巨大的能量。

裂变是指将重核素如铀或钚分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核素,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聚变则是将轻核素如氘或氚聚合成更重的核素,同样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被广泛用于发电、航天和核武器等领域。

此外,放射性化学在医学和药物研究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放射性同位素被用于医学诊断、放疗和治疗。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可以用于放射性示踪,通过注射具有放射性标记的药物来观察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行为。

同时,也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放射治疗,通过消灭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来对抗癌症。

此外,环境监测中的放射性化学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的释放和传播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监测放射性同位素的浓度和分布,可以评估和管理其对环境的潜在风险,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总之,放射性化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探索了放射性元素和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和行为。

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放射性化学为人类社会的核能发展、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元素知识:铀-核能源和核武器的重要元素

化学元素知识:铀-核能源和核武器的重要元素

化学元素知识:铀-核能源和核武器的重要元素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因其在核能源和核武器中的重要作用而闻名。

铀本身是一种金属,它的原子序数为92,化学符号为U。

铀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它可以通过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铀在核能源和核武器中的应用,使得其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和环境的重要话题之一。

铀在核工业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探索元素的放射性质,并发现铀原子核可以分裂成较小的核片段。

这种现象被称为核裂变,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就为核能源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铀被用于制造核聚变能源,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但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核聚变过程中,铀的原子核与氢原子核融合,形成重氢和氦。

这种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变更加强大,并且不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

尽管核能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形式,但同时也有着它的缺点。

由于核反应会产生高能辐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

铀在核电站中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安全标准,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同时,处理和储存核废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铀在核电站中使用后产生的废料需要长期存储,并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它对环境造成危害。

另一方面,铀还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

核武器是一种可怕的破坏性武器,它可以在瞬间摧毁整个城市。

铀在核武器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

美国曾在1945年使用了两枚原子弹作为对日本的报复行动。

这两枚原子弹都是使用铀制造的。

铀在核武器中的应用需要极其严格的控制和保护。

否则,铀可能会被非法使用,被恐怖组织或敌对国家用于制造核武器,进而威胁到全球的安全和稳定。

在目前的全球能源体系中,核能源仍然是最常见的能源形式之一。

尽管核能源具备一些明显风险,但目前来说仍然没有其他能源形式能够达到同样的功率和效率。

铀在核能源中的应用被广泛接受,但是也需要在严格的安全监管下进行,以确保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损害。

同时,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确保铀不被用于制造核武器,以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安全。

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

一、有关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1.为什么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

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自19世纪末发现了放射性以后,到20世纪初,人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已有30多种,而且证明,有些放射性元素虽然放射性显著不同,但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910年英国化学家F.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应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做同位素。

不久,就从不同放射性元素得到一种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6.08,另一种则是208。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他改进了测电子的仪器,利用磁场作用,制成了一种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

当他用氖气进行测定时,无论氖怎样提纯,在屏上得到的却是两条抛物线,一条代表质量为20的氖,另一条则代表质量为22的氖。

这就是第一次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即无放射性的同位素。

当F.W. 阿斯顿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后,进一步证明,氖确实具有原子质量不同的两种同位素,并从其他70多种元素中发现了200多种同位素。

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元素有109种,只有20种元素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但所有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

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1932年提出原子核的中子一质子理论以后,才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

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

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原子质量会有所不同,涉及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放射性等),也有所不同。

铀基础知识分析

铀基础知识分析

铀基础知识分析
介绍
铀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U,原子序数为92。

它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能源生产和医学用途。

物理性质
- 铀是一种银灰色的金属,比较重,密度高。

- 它的熔点相对较高,约为1132°C。

- 铀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强的放射性,可用于核能反应。

化学性质
- 铀在大气中稳定,但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铀。

- 它可与许多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如铀氧化物和铀酸化合物。

放射性
- 铀的主要放射性同位素是铀-235(U-235)和铀-238(U-238)。

- U-235具有核裂变能力,可以用于核能反应。

- U-238通过放射性衰变最终变为铅。

应用
- 铀在核能行业中用于发电和制造核武器。

- 它还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例如铀放射性示踪剂和铀放射治疗。

- 铀在玻璃和釉料制造中也有应用。

环境影响
- 铀矿的开采和加工可能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对环境和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 铀的放射性性质需要妥善处理和储存,以防止辐射泄漏。

铀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在能源和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需要加强对其放射性性质的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其安全应用和处理。

实验室安全-放射

实验室安全-放射
事故应急处理
培训实验室人员掌握放射性事故的应 急处理措施,包括应急预案、事故报 告和处置等。
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
理论授课
通过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授课,系统介绍放射性知识和安全操作规 程。
实践操作培训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防护措施。
模拟演练
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实验室人员在应对放射性事故时的应急处理能 力。
3
实验环境
确保实验室环境满足放射性实验的要求,包括放 射性物质的储存、通风系统、安全门等。
实验操作规程
操作规范
遵循标准的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准确。在操 作放射性物质时,应遵循最小化原则,即使用最少的放射 性物质达到实验目的。
剂量控制
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放射性剂量,避免人员受到过量辐 射。使用剂量监测设备,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辐射检测。
门、防护墙、防护玻璃等,确保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放射性物质的储存与使用
放射性物质分类管理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别的放射性物质应存 放在相应的安全容器或库房内,并配备相应的监测和警报设备。
严格控制使用条件
在使用放射性物质时,应严格控制使用条件,如剂量率、暴露时间 等,避免造成辐射损伤。
保障实验结果准确
避免放射性污染对实验样 本和设备的干扰,确保实 验结果的可靠性。
遵守法规要求
符合国家和地方对放射性 物质管理的法规要求,避 免法律责任。
实验室安全的法规和标准
国家安全标准
个人剂量限制
遵循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实验室安全标 准和规范,确保实验室建设和运营的 合规性。
根据国家和国际标准,限制实验人员 接受的辐射剂量,避免超过安全限值。

放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学

放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学

原子核结构
2020/12/29
编辑ppt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6
几个概念
➢ 元素(element)——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
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物理性能不 同,如碘元素中的131I和127I;
➢ 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 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 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 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T1/2: ①66.02d; ②6.02h)
131I → 131Xe + β- +γ
(T1/2:8.04d)
+ +
+
++
+
+
+ +
2020/12/29
光子

编辑ppt 中微子
22
137 Cs
➢ 放射药物
➢ 放射性测量
➢ 放射生物效应
➢ 辐射防护的原理与措施
➢ 放射卫生管理
➢ 放射线的监测
➢ X 射线、超声的防护
2020/12/29
编辑ppt
3
第一章
放射基础知识
2020/12/29
编辑ppt
4
第一节 原子核结构
2020/12/29
++ +
原子结构 编辑ppt
原子核 中子 质子 电子
5
β射线本质:高速运 动的电子流
2020/12/29
编辑ppt
16
-衰变:3H 3He+ -
2020/12/29

放射性基础知识概述

放射性基础知识概述
放射性基础知识概述
2021/7/14
原子核的表示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
质核子子带数单位正电荷。中子和质元子素质符量相号当,分
别约等于一个原子质量单位。核中中子和质子
A 统称为核子,数目以A表示,A称为核子数或
质量数,核中质子数记为Z,中子数记为N。
X 常用如下形式表示一个原子核:
Z N 质子数
表示方法:238U、238、铀-238
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 比称为同位素丰度。
1 1HΒιβλιοθήκη 2 1H99.985%、0.015%
16O 17O 18O 99.756%、0.039%、0.205%
3).同中子异荷素()
中子数N相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也称为同中子素或同中异位素。
2 1
X 原子序数 A ZN
实际上核素符号X和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 系 ,所以用符号X足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核素。
1原子结构模型
1)汤姆逊模型 1903年,汤姆逊提出模型:原子是一个半径 大约为10-10米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于 整个球体,电子则稀疏地嵌在球体中。 同年,长冈半太郎认为正负电子不可能相互 渗透,提出了电子均匀地分布在一个环上,环 中心是一个具有大质量的带正电的球,被他称 为“土星型模型”结构。
跃迁的基本特点:
跃迁包括跃迁和内转换电子两种形式。
跃迁发射粒子能量在几~十几
跃迁半衰期范围为,10-16s~10-4s
跃迁(发射光子的过程)
光子的性质:
静止质量 能量(动质量) 动量 自旋(玻色子)
0
E h
h h
P
c
s1
六、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 (P13)在无外界影响下,原子核自发地 发生转变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衰变,又 叫放射性衰变。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二——放射性与辐射分析-2022年学习资料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二——放射性与辐射分析-2022年学习资料

2.核衰变类型-基本衰变—B衰变(动画)-8
2.核衰变类型-B衰变3H-→3He-Electron-Beta Particle)-H-3-He-3
2.核衰变类型->说明:-i.B粒子实质是电子,质量为-0.000549u,带一个负电-荷。-.粒子比核的 量小几千倍→几十万倍,因此,B粒-子从原子核带走的能量很少。-i.粒子的能谱是一个连续值,E。的值可以从0 →最大-值。-iw.E是粒子的最大能量值,一般图表上给Ep即是Eo
2.核衰变类型-从母核中射出-的4He原子核-238U→4He+234Th-放射性母核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 能
2.核衰变类型-衰变—241Am-237Np-Alpha-Particle-Am-241-Np-237
2.核衰变类型-2B衰变Beta-negatron-B射线:-高速飞行的电子流,称为邹粒子-衰变通式:-n P+f+Q+v-*AzX→Az+1Y+p+Q+v-B:负电子-n:中子-P:质子-v:反中微子->例:32 sP→3216S+
EB=专E0-Eo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二——放射性与辐射分析
2.核衰变类型-3B+衰变Beta-pasitron-P→n+B+Q+V-AzX-→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Y+B*+Q+ -B:正电子-v:中微子
2.核衰变类型-正β衰变一11C→11B-Positron-C-11-B-11
2.核衰变类型-B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反中微子-质子转变成中子,并且-带走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子转变成质子,并且-带走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三种子体分享裂变能一因此电子具有连续能量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核化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行为的学科,主要涉及核反应、核能转换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对核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并介绍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即为原子核的质量数。

原子核的直径很小,但质量却集中在其中,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核反应的类型核反应是指由于核内部发生的变动导致原子核转变的过程。

根据核反应的不同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裂变反应:重核裂变成中等质量的两个核片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聚变反应:轻核聚变成较重的核,是太阳和恒星产生能源的主要方式。

3.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核通过放射粒子或电磁辐射逐渐转变为稳定核。

三、核能转换核能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核能转换是指将核能转变为其他形式能量,如热能、电能等。

核能转换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1.核裂变反应:将重核裂变后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通过控制反应可以产生核能。

2.核聚变反应:将轻核聚变后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聚变反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3.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放射性示踪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性质进行示踪,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或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医学诊断和治疗: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放射性示踪诊断、肿瘤治疗等领域。

3.能源开发和利用: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通过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应用于电力生产和航天工程等领域。

4.环境监测和食品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五、核化学的重要性核化学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原子核组成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助于开发核能、探索核反应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

放射性基础知识

放射性基础知识

第一讲 放射性基础知识
物质的微观结构 放射性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 放射性强弱的表示- 放射性强弱的表示-放射性活度 辐射源 辐射危害
1.物质的微观结构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组成元素的基本单位 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 电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和 原子核由质子 中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的 , 构成 质子和 构成的, 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X射线的发现:1895年冬,伦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 射线的发现:1895年冬 年冬,
学的实验室里做阴极射线管辉光实验. 学的实验室里做阴极射线管辉光实验 . 伦琴用高压 电场轰击阴极射线管内的两个金属电极, 电场轰击阴极射线管内的两个金属电极 , 把电子从 金属原子中打出来,此即"阴极射线" 金属原子中打出来,此即"阴极射线" .
玻尔的原子模型 1913年尼尔斯 玻尔对" 年尼尔斯 1913年尼尔斯玻尔对"小太阳系 原子模型"进行了完善, 原子模型"进行了完善,提出了 玻尔模型. 玻尔模型. 1.原子核外的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 不连续的, 运动轨道是不连续的 动,运动轨道是不连续的,每个确定的轨道 都具有与其相关的确定能量.电子运动轨道 离原子核越远,相对应的原子的能量越高, 离原子核越远,相对应的原子的能量越高, 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组成了原子的不同的 能级" "能级". 2.原子从较高的激发态向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 跃迁的过程是辐射能量的过程, 跃迁的过程是辐射能量的过程,该能量以光 子的形式( 辐射出去, 子的形式(波)辐射出去,辐射的能量等于 这两个能级的差值. 这两个能级的差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关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1.为什么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

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自19世纪末发现了放射性以后,到20世纪初,人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已有30多种,而且证明,有些放射性元素虽然放射性显著不同,但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910年英国化学家F.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应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做同位素。

不久,就从不同放射性元素得到一种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6.08,另一种则是208。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他改进了测电子的仪器,利用磁场作用,制成了一种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

当他用氖气进行测定时,无论氖怎样提纯,在屏上得到的却是两条抛物线,一条代表质量为20的氖,另一条则代表质量为22的氖。

这就是第一次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即无放射性的同位素。

当F.W. 阿斯顿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后,进一步证明,氖确实具有原子质量不同的两种同位素,并从其他70多种元素中发现了200多种同位素。

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元素有109种,只有20种元素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但所有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

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1932年提出原子核的中子一质子理论以后,才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

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

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原子质量会有所不同,涉及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放射性等),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同位素,而且通常不少于3个,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般只有一个稳定核素,其稳定同位素从不会多于两个,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一步。

这不仅使元素概念有了新的含义,而且使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再一次证明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不是原子质量数。

2.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是不稳定的,它会“变”。

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

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

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

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P(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P(磷)-32 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

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衰变得越快。

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变的时候放射出射线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3.放射性强度及其度量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的减少服从指数规律。

随着时间的增加,放射性原子的数目按几何级数减少,用公式表示为: N=N0e- λt这里,N为经过t时间衰变后,剩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N0为初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λ为衰变常数,是与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性质有关的常数,λ=y(t) =e-0. 693t/τ,其中τ指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衰变,它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目叫做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放射性强度的常用单位是居里(curie),表示在1秒钟内发生3.7×1010次核衰变,符号Ci。

1Ci=3.7×1010dps=2.22×1012dpm 1mCi=3.7×107dps=2.22×109d pm 1μCi=3.7×104dps=2.22×106dpm 1977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表的第26号出版物中,根据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的建议,对放射性强度等计算单位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我国于1986年正式执行。

在SI中,放射性强度单位用贝柯勒尔(becquerel)表示,简称贝可,为1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符号为Bq。

1Bq=1dps=2.703×10-1 1Ci该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减少了换算步骤,方便了使用。

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的射线碰到各种物质的时候,会产生各种效应,它包括射线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射线的作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例如,射线能够使照相底片和核子乳胶感光;使一些物质产生荧光;可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在穿透物质的过程中,能被物质吸收一部分,或者是散射一部分,还可能使一些物质的分子发生电离;另外,当射线辐照到人、动物和植物体时,会使生物体发生生理变化。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对核射线来说,它是一种能量传递和能量损耗过程,对受照射物质来说,它是一种对外来能量的物理性反应和吸收过程。

各种射线由于其本身的性质不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各有特点。

这种特点还常与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有关。

α射线通过物质时,主要是通过电离和激发把它的辐射能量转移给物质,其射程很短,一个1兆电子伏(1 MeV)的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0<厘米,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μm),一张普通纸就能将α射线完全挡住,但α射线的能量能被组织和器官全部吸收。

β射线也能引起物质电离和激发,与α射线的能量相同的β射线,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比α要长得多,如>1MeVr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是10米,高能量快速运动的β粒子,如磷-,能量为1.7 1MeV遇到物质,特别是突然被原子序数高的物质(如铅,原子序数为82)阻止后,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轫致辐射。

轫致辐射是一种连续的电磁辐射,它发生的几率与β射线的能量和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采用低密度材料,以减少轫致辐射。

β射线能被不太厚的铝层等吸收。

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射程最大,1MeV的r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有米之远,r射线作用于物质可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它不会被物质完全吸收,只会随着物质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二、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作用(应用)主要方面:1.射线照相技术,可以把物体内部的情况显示在照片上。

2.测定技术方面的应用,古生物年龄的测定,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厚度进行监视和控制等。

3.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

4.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作为航天器、人造心脏能源等。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杀伤力,转恶为善,治疗癌症、灭菌消毒以及进行催化反应等。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是沿着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的.1.利用它的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也能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r射线.α射线由于贯穿本领强,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沙眼或裂纹,所用的设备叫α射线探伤仪.α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强,可以用来消除机器在运转中因摩擦而产生的有害静电.生物体内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承载着物种的遗传密码,但是DNA在射线作用下可能发生突变,所以通过射线照射可以使种子发生变异,培养出新的优良品种.射线辐射还能抑制农作物害虫的生长,甚至直接消灭害虫.人体内的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对射线更敏感,因此用射线照射可以治疗恶性肿瘤,这就是医生们说的“放疗”.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相比,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强度容易控制,还可以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特别是,它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物质短得多,因此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由于这些优点,在生产和科研中凡是用到射线时,用的都是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不用天然放射性物质.2.作为示踪原子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跟这种元素其他同位素的原子核具有相同数量的质子(只是中子的数量不同),因此核外电子的数量也相同,由此可知,一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非放射性的同位素来制成各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原子跟通常的化合物一样参与所有化学反应,却带有“放射性标记”,用仪器可以探测出来.这种原子叫做示踪原子.棉花在结桃、开花的时候需要较多的磷肥,把磷肥喷在棉花叶子上也能吸收.但是,什么时候的吸收率最高、磷能在作物体内存留多长时间、磷在作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等,用通常的方法很难研究.如果用磷的放射性同位素制成肥料喷在棉花叶面,然后每隔一定时间用探测器测量棉株各部位的放射性强度,上面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人体甲状腺的工作需要碘.碘被吸收后会聚集在甲状腺内.给人注射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然后定时用探测器测量甲状腺及邻近组织的放射强度,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近年来,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几乎都要借助于放射性同位素.三、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

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

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一、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

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

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1.灵敏度高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