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三大自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自然区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区域界线:
国土辽阔,山区面积广大,区域差异显著,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区域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和基础。为了加快区域发展的步伐,我们应研究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是什么?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从而为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整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区域差异主要分自然和经济两个方面,本讲主要讲我国三大区域的自然差异。
在我国,决定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最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其基本的形成原因是: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受太阳辐射从赤道的西极递减的影响:我国气温及热量条件由南向北递减;③由于海陆分布及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④青藏高原地势高耸,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在此转向,形成特殊的高原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边界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东部则大体以海拔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1)东部季风区: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形上包括位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地势第三级阶梯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南方丘陵、低山区等。面积占全国45%。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主要特点:①海拨较低;②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降水集中夏季,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③植被以森林为主,多为成熟土壤,生物种类繁多;④以外流河为主,河流补给以雨水为主;⑤人口稠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除极少数地区外,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及青藏高原以北的广大地区,地形上主要包括了地势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貌单元,面积占全国30%,人口只占全国人口4%。主要特点:①海拨高(多在1000米以上),但差别显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海拨为—155米);②深居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气候干燥,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自东向西由半干旱区逐渐过渡为干旱区;③植被自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过渡为半荒漠、荒漠,土壤发育较差,有机质少,含盐高,生物物种较档部少;④大部分地区为内流区,河流短小,水量少,多为季节性河流,山地河流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多为咸水湖;⑤地广人稀,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主要分布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及草原。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地区深刻。
(3)青藏高寒区,范围: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西至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主要特点:①海拨高耸,平均海拨在4000米以上;②海拨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除东南部山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外,广大高原地区降水少;③植被以草原、高山草甸及高寒荒漠为主,生物物种少。土壤发育差,冻土广布土层瘠薄;④内地为广大的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多冰川及咸水湖;⑤地广人稀,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况保存较好。
3.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主要表现:
(1)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造成的热量条件变化。因此,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分成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其中南方区又可分为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和华南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西北地区从东向西,植被大体上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差异显然是受水份条件决定的。即从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气流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逐步减少而形成的。其中荒漠和草原的分界线就大体上与2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新疆西部(伊犁谷地、天山北坡、阿尔泰山等地)由于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泽,降水较多。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分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区和西北温带,暖温带荒漠区。内蒙古草原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宽广坦荡,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200mm~400mm之间,为半干旱气候区,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除少数河流流经本地区注入海洋外,大部分地区属于内流区。为典型的草原景观。著名的有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等,东部及南部或有河流流经的地区可发展旱作灌溉农业,如著名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西北暖温带、温带荒漠区主要包括新疆(三山夹二盆)、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新疆南部为暖温带、北部为中温带。年降水量大多在200mm以下,气候干旱,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由于晴天多,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以荒漠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降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河流大多短小,水量少,为季节性河流,以高山冰雪融化补给为主,本地区土壤发育较差,以荒漠土为主,新疆西部,北疆及高山森林带的上、下两侧,分布有草原,居民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在山麓平原,南疆盆地边缘及河西走廊等有冰雪融水滋润的地区形成绿洲,可以发展耕作业。如南疆的棉花、北疆的甜菜、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等都很有名。
(3)青藏高寒区:本地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垂直差异。本地区地形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西北部是完整的高原,北部是由东西走向的山脉和盆地组成。南部高原上横亘着高大的山脉,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组成的横断山脉,高原上由东南向西北出现了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寒荒漠的水平变化。受地形影响:高原东南部夏季受印度洋、太平洋水汽影响,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南较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差异:特别是横断山区及喜马拉雅山南坡,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垂直方向上出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总体上讲,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热量条件不充足,形成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但是本地区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因此,一些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人们发展了耕作业,并且能获得很高的单产。种植的农作物以青稞为主。
4.从地理上讲,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其西侧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的差异主要是由秦岭对冬夏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