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相关推荐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演示实验转化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能力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针对课本上原有的一些演示实验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从而突出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1科学演示实验及其作用初中科学新课程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建立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四方面的新的目标体系,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新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自经历和体验,使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通过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教材中编排了需要教师亲自设计实施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
初中科学教材中共有各类实验332个,其中学生实验42个,探究37,活动253个,而290个探究和活动当中又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
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新的目标体系看,科学演示实验常具有让学生全程参与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结论的得出,有助于主观的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操作要领、实验现象的分析等基本科学方法和能力。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知的直观手段,让学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点掌握的更加透彻。
2演示实验在课堂实践中的存在的不足演示实验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在科学课教学总离不来科学实验,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能否有效的进行已经对新课程理念能否有效落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演示实验相对于科学实验的整体而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了它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演示实验的学生体验仅局限于学生的观察,主要是看和听,而不是亲自动手体验和实践,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就不够深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他们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文本,引导他们自主选择阅读,同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还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诗词鉴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互动,通过合作研读、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导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传统观念、发展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引导他们挑战现有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培养他们勇于创新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不再被束缚于传统的刻板观念中,而是成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主体。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之一。
学习语文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教师应该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情感体验环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篇1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样就不得不使教师以分数为评价学生质量好坏的标准,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分数作为指挥棒。
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倍加呵护,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那些后进生便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愈来愈低。
而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
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定稿)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定稿)第一篇: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致和统一,现代教学理论早已阐明,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并非易事,其中既有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本文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要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小学语文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我比较注意把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脑、动手,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通过学生的掌握,让学生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阅读教学为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有意识地改变“学生跟着老师阅读”的做法,课前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及用什么方法去学,学生明确了“主攻”方向,在阅读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进击并一步步逼近“目标”。
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进教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以自己的善教为学生善学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注意吸引每一个学生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完每篇课文我总要问“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补充。
对于有些内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我认为只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如何才能体现学生主体论文
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摘要: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觉得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搞好新课程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很多同行都在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就是一种主体性还原,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一、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这是一个在科学基础上要做好的准备。
要鼓励学生面对已知和未知的东西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不要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我会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矛盾,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比如,为了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我领着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学生轮流用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结果无一名学生刺中。
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议论纷纷,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堆学生心目中的问题。
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实验较好地培养了问题意识。
也可通过趣味性实验,使学生由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其产生问题意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和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
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勇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勇于追问。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演示水杯倒扣实验。
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装满水倒扣过来,水立即洒出来;再次装满水,用纸片贴在杯口上倒扣过来,水没有洒出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2. 指导自读,一边读一边想。
▪ “一边读一边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具备了这种能 力,终生受用不尽。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 力,开动脑筋刚,一边读一边想。比如读《古井》,当读 到“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时,就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古井比做“母亲”,女儿 指的是谁,为什把古井比作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读到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想刚下过一场春雨,就要想到, “老是”“刚下过”终日不断,具体说明了古井源源不断 地为人们提供清凉的泉水。接着往下读,从村里的人常年 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中,我们想到是古井默 默奉献的精神教育了人们。就这样,读到重要的或不太好 懂的地方想一想,读完每个自然段想一想,读完全文后与 内容联系起来再想一想,就会对古井是怎样哺育她的女儿 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了。
1.在课文语言文字的积累中进行写的训练
▪ 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学习语言就是要积 累语言,积累那些常用的词汇和句式。积 累是为了准确的运用知识,侧更会将学生 学学到的“消极”词汇转到“积极”词汇。 如教学《鸟的天堂》中作者让第二次经过 大榕树那一段时,让同学们以“这里的鸟 真多,它生活得很快活”为开头,并且用 上“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在课文语言文字的“典型”处进行写的训练
▪ 从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的语言现象﹙句、 段﹚,而这种语言现象又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跟学 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 的,凭借这样的“典型”让学生方练,并举一反三,从而 达到知识技能的目的。如《海滨小城》,作者采用先总后 分的写法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和街道的特点,在描写中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小城的景色描绘得生动 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讲读讲过程可让学生采用这一 手法写一处景物。
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
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中学德育改革中,要通过变革德育观念,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关健词:德育;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推进中学德育改革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1、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力。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坚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素质发展,使学生主体的德性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以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的职能就是要开发学生个人主体所蕴藏的内在潜力,正是这种内在潜力的发掘,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得到弘扬,从而使学生“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全部才能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
所以,现代学校德育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备性,就是要使学生的德性从受教走向自教、从教化转成自化、从他律变成自律,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生存,而且懂得发展自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驾驭自己,能动地改革社会,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人的自由发展中,个人自由的主体性是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人的德性发展。
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具有自尊、自主、自强、自律的意识,使他们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成为一代生气勃勃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在新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在新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在新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互相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理论才能以及创新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参与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步课堂效率。
为此,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理论,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自学才能历史新教材内容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假设干学习主题,这些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确实定,根本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历史主线明晰,学习主题明确,“难、繁、偏、旧”现象根本消除。
所以,很多历史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
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做好引导。
我在上新课前,先出示设计好的自学考虑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带着问题考虑。
学生自学完我所规定的内容后,我先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然后对学生不能答复、不懂的问题进展启发、点拨,消除疑难。
这样学生在自学同时,自己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全班讨论解决问题。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本应是师生间进展平等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老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为了到达这个共同的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间需要进展交往、对话和沟通。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到达最终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在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地配合好老师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假如真正这样的话,那么这种课堂就必然是充满活力和生命活力的和深受学生欢送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
课堂应该转向,从机械向学生灌输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和考虑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才能。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其要义是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所以,素质教育是从教育的本质功能出发的,其对立面是“应试教育”。
主体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有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其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它科学地阐述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受动的关系,其对立面是“客体教育”和“被动学习”。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具有主体性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学生的素质发展,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个没有目标追求,对学习缺乏责任感和热情,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是不能取得包括学习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升的。
所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原则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按自己的构思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主体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尽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体性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实施的。
在课堂上教师的自主权明显大于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要求完成学习过程。
实施主体性教学,核心问题是要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
尽量地由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新模式。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水平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抓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现代教学目标,不但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而且还强调通过知识教学发展水平和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
主体性教学的目标,在发展水平上尤其重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在渗透思想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在制定一个学期、一个单元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是否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的自主学习水平作为重要目标,这是关系到实施主体性教学成败的首要问题。
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高高在上,以绝对的权威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而学生一味的洗耳恭听,习惯于教师讲什么,他们记什么、学什么,根本不会有“异想天开”的时候,也谈不上什么学习热情。
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吗?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呼唤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提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根据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着力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
二是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
比如,教师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可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励性语言表露自己对学生的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和鼓舞。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又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尽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气奋发向上的动机。
教师还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指导,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学生参与的面要广。
比如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某句、段、篇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讲;对于教师提出解决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时,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同位讨论等等。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调动主动学习的情感,让学生敢于参和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开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
知识往往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
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时候,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不愿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
因此,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学生主体性的开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让学生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中,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至关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敢于参和到教学活动中来呢?1.从热爱学生做起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
他们需要一样和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炽热而真诚的心。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为学生捧出滚烫的一颗心。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
”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老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宏大推动力。
没有这种爱,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挪动。
在和学生的不断接触、不断磨合中我还是时时提醒自己说“不要吝啬自己的爱”.用微笑,让学生靠近你;用宽容,让学生信服你;严爱有加,让学生敬重你。
这时的学生自然被激发出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大胆地参和到教学活动中来。
2.营造和谐气氛和谐、活泼的气氛是发挥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敏捷思维、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协调配合,但是最根本的因索还是来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一一老师自身的努力.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和学生打成一片。
在课堂上,可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 “你们自己试试”这样一类教学用语,给学生以亲切感,为学生所承受。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的掌握,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中完成的。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通过主体努力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达到新知的内化。
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尽管各具特色,但是价值评价上都把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看作是先进教法与传统教法的根本区别。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锤炼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催化剂,若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打击和泯灭,学生成了千面一律的解题机器,学生的数学素质必将遭到埋没和忽略。
现今社会人才应具备的以下基本素质: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感、自主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教学中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不仅是教学效益问题,而且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问题。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因素分析1、学生应当经常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中经常体验成功呢?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建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课题难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
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体系的细节,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承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如,数学定理、公式,不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参与整个发现的过程。
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以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
2、学生应当拥有充分交流的机会。
信息的交流可实现系统的优化。
在不同表式的数学交流中,学生可知彼知己、获得动力。
例如,数学认识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化所学知识的认识。
又如,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攻下一道难题,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这样,无需老师敦促,便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力争一展伸手。
3、学生应当拥有切合自己水平的数学问题情景。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学生主体作用(2)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学生主体作用(2)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学生主体作用篇三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本人就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
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学生政治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去。
(二)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到:(1)更新教学观念。
二十一世纪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
因此必须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教师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2)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关键是要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我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五要”“五忌”。
一、要善于设疑,忌直接灌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
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二、要形式多样,忌刻板单调。
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
三、要面向全体,忌冷热不均。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可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上课,翻来覆去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执教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语文课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有时候上课前就圈定了要提问的学生的名单)参与讨论问题,起来发言的学生仅仅几个人,很多情况下还是重复发言,其他学生呢?也许有的在思考,也许有的一头雾水,也许有的开了小差,也许有的什么也没想——天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从更多学生的眼光来看,“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四、要点面结合,忌泛泛而过。
我们强调开展学生活动要面向全体,并不是说搞什么活动都是“大轰隆”:一起读、一起答、一起背……实践证明,过多的搞学生集体活动,只有“面”,没有“点”,效果往往不理想。
应该做到点面结合,多搞一些学生的个别活动。
我认为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语文课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那么他就会把精力始终放在教学内容上,随时准备“出击”,这样就会少开小差、少走神;第二个好处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为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提供依据;第三个好处是,多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助于抓好知识和能力的落实,防止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班主任论文: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5篇模版)
班主任论文: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5篇模版)第一篇:班主任论文: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班主任论文: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是有现代化的教师。
当代班主任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要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班主任必须具备适应工作需要的素质。
即:高尚的思想品德,端正的教育思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接受并传授新知识的能力;执着热爱班主任工作,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善于了解和理解学生,掌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组织活动,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师表形象。
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班主任普遍有主观性、随意性。
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
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无巨细都要管。
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实现和谐教育,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苏霍姆林指出:和谐教育──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种劳动中显示自己,他就会变成一个对什么事不关心的人,他也会在其他活动领域找到困难的力量和方面。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
因此,我认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
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前教育毕业论文一、综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要。
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其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其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领域。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认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国内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实践层面的探索,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尝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等方式,来尊重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管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和需求。
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其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引导。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阐述学前教育的意义及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充分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前教育的意义深远,而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生的主体地位(5篇)
学生的主体地位(5篇)同学的主体地位(5篇)同学的主体地位范文第1篇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中,哪种最简便?(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热闹进行争论)生12:我认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简便。
生13:有些不能先约分再比较的分数,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
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小得多,不简单出错。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却说“先通分,再比较”呢?……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同学觉得主动乐观,不仅课堂参加率高,而且思维敏捷多样,富有制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胜利体验。
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坚持同学的主体地位。
一.在“沟通”中学习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同学在自身的数学学习践中都已积累了肯定的数学活动阅历,在沟通中充分发挥了“同学共同体”的作用。
在沟通中,同学把自己在比较分数大小时积累的感性阅历表述出来。
使大家详细、清楚地去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同学提出了与课本中方法不相同,却也科学有用的方法。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一般采纳先通分的方法,而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学习阅历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为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索来比较等富有制造性的方法。
在沟通中,同学不仅理清了学问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沟通、碰撞,激活了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
在沟通中,同学思维乐观,思路开阔,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完善。
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仆人。
二、“学问链”比“学问山”更重要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同学对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比较、联系、探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章转化成了与自己头脑中的学问结构相适应,便于长期储存和随时撮的学问。
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对于比较分数大小的各种方法及其来源的熟悉,不再是堆砌而成的“学问山”,而是井然有序的“学问链”。
教导处范文课堂教学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诲处范文之课堂教学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照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居于主体地位,老师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大家已熟知的。
但是,由对这“两个地位”(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教学中表达,缺乏详细的研究,没有现成的可操作程序,因而以上理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实际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形式仍然占据着整个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抄、背,没有积极考虑,发咨询、质疑的余地,也没有反应和矫正。
如此久而久之,只能培养出一批思维懒汉,他们心甘情愿地等老师来灌,学生的学习才能无法得到开展,教学效果极差。
为了习惯素养教育,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亟待处理的咨询题。
1、什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单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浩动的中心。
老师、教材、教学设备和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而效劳。
学生应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是否做到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直截了当决定着的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
同样一个老师,同样的教科书,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导致这种差异的缘故是:知识向大脑输入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采纳不同的知识加工方法,对学习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妨碍。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妨碍着“学”的质量,而学习的主动性包含着:学习的兴趣,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觉性。
怎么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处理的咨询题。
综合上面阐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有内、外两层含义。
从内来讲,指学生处于主动、积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外来讲,指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
2、学主怎么样确保本人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本人的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一个会学习的学生,能擅长把本人置于主体地位,主动地学习。
然而,由于“以老师为中心”传统观念的妨碍,学生普遍构成一种依赖老师、迷信课本的心理,根本不明白主动学习的真正含义,他们简单地认为,主动学习,是上课要“认真”地听讲,“勤奋”地一字不漏作笔记、反反复复地背,但是一旦面临咨询题,就束手无策,望着老师和课本,企图找到现成的答案。
试论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试论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试论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的目标。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育是一种与学生之间的“授受”活动。
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主要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以及教得怎么样。
教师被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被看作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是教育活动的容体。
主体教育思想则透过教育活动的表面,看到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它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过程,对各种内外影响加以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
它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会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学生会学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师生双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基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本质,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思想要变革。
首先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得有个学生的样子。
学生就要听教师的话,老师教什么,他就要学什么。
这种陈旧的观念我们必须转变。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试完全成了教与学的指挥棒。
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应该得到转变。
第三要变“讲堂”为“学堂”。
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做自我发展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指导学生学
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这是共识,更是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讨论。
第一大方面:课堂教学外,第二大方面:课堂教学中。
为什么还需要第一大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平时做人来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是一个好人,
然后才是一位合格的,并且优秀的教师,是一位认真、负责、敢于并善于管理学生,能全心付出的好老师。
换言之,是一位能够亲情投资,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并能赢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著名教育家卢勤说过:“如果你想让一名孩子有成就,你就往死里夸奖他。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其师,信其道”。
亲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能缩短师生距离,增强信任度,凝聚师生群体力量,对课堂教学,知识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从备课来讲,作为育人、授业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必须
依据课标,科学规划,精心准备。
对于备课,我想从四点来说明一下:第一点,备教材。
一定要对课本知识点及课外的知识点进行,并且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课本所有的栏目各自的作用也要心中有数;
同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调整内容,甚至自编教学内容。
第二点,备学生。
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或个性问题。
第三点,备教法,在上述基础上,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举例法、阅题法、讲解法等。
第四点,备练习题,这是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大方面,侧重课堂教学中。
1.课堂氛围要民主,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角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主体,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2.教学过程要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认知心理学认为:环境不变,对于学习着就没有新的挑战,任务也枯燥无味。
常言道,思维活跃在疑路的交叉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答案的处理,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主动的创造”。
鼓励学生向学生质疑,向老师质疑,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
3.实施开放教学,不拘一格。
(1)一节课纵然有预设,但毕竟还有生成,因而,一节课有时会成为谈心课、交流课;(2)不论是教师设疑,还是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需争取使人人都动脑,人人都能成功,不要有偏见,更不能歧视差贫生。
“允许落后,鼓励冒尖”。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通过引导、鼓励,树立自尊、自信。
(3)上课要有艺术味道。
如人情味、幽默味、情趣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引之以趣”。
要注意自悟味,在学生获得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他们分析社会热点、难点,从而使其调整视角、转变观念,升华思想,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4.讲课一定要务实。
杜绝“假、大、空”。
如果学生不能认同,反而会引起反感。
5.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被赋予鲜明的时代味,将抽象理论适时地融入社会生活,才能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教室在实践中要努力探索,多反思、多总结,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适应性、多样性、灵活性的使用,刻意制造一种民主的乐学情景,渲染一种师生互动氛围,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能真正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塑造个性、完善人格、提高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