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学习心得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篆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五体之一,是最早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一种字体。
篆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贝雕、鼎文就是篆体的起源。
而篆书的代表作就是《峄山碑》。
《峄山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名贵碑刻,其雕刻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年左右的秦朝。
碑文主要介绍了当时秦王政的建功业,以及统一六国的历程和功绩。
《峄山碑》篆体工整、刚劲有力,是篆书的代表之作,也是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公认的一张名帖。
篆书的特点是规整工整,笔画端正,线条刚硬有力,向上升起,呈现出一种非常稳重的感觉。
《峄山碑》的篆书尤其地细腻而又刚猛,给人的印象非常惊艳。
这个作品的字体特点突出了篆书的精髓,字形古朴而又不失豪迈,字母之间的结构合理,使得整体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感。
学习《峄山碑》的篆书,首先要练习的是字母的变化。
篆书的字母要求写成硬朗有力的直线和方块组成,这就需要练习笔画的角度和力度。
其次,学习者还需要注重笔画的节奏和速度,以保证整体的纵横结构的和谐统一。
最后,学习者应该多观察碑刻中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了解字形的整体形成模式,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写字的规范性。
在练习篆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篆书的艺术价值。
篆书给人的感觉是稳重、刚硬、古朴有力,是非常具有艺术美感的。
学习篆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种书法技能,更是为了欣
赏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在欣赏中提高水平,在实践中增强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把握好学习的节奏,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掌握好篆书的技巧和美感,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书法家。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与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
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
“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
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
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
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
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
《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
峄山碑
峄山碑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①绎山:指峄山。
翻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
威风加于四海之内。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寴(车巛)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百度百科里面,误释为“专”字。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即太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峄山碑文,是中国历史上一块重要的碑文,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峄山风景区内,是一块高约七米、宽约五米的巨型石碑,被誉为“峄山第一碑”。
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峄山碑文进行一番赏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峄山碑文的内容。
峄山碑文的内容主要是一篇关于峄山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记载,其中包括了对峄山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
这些内容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感悟,极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峄山碑文的文字精湛,行文流畅,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其次,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艺术价值。
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文字方面,峄山碑文的文字工整,字迹端正,笔法流畅,显示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是在构图方面,峄山碑文的构图精美,布局合理,形式丰富,显示出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次是在内容方面,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峄山碑文是一块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意义。
峄山碑文不仅是一块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关于峄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它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峄山碑文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通过对峄山碑文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感受到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书法,是一种修养。
当你蘸下墨,写在宣纸的那一刻,就知道了心手合一、运笔有锋。
让世间尘嚣与浮躁,在墨迹中消散。
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条线索,由此,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进退,可以知取舍,书画墨迹碑刻拓片,应该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窥斑知豹,或有所得。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分享了汉隶,晋隶,唐隶等高古的隶书,分享了很多经典简帛作品,也分享了汉篆及少部分篆书作品,后面咱们就来深入篆书,学习秦篆。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在《篆势》中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予了得于自然的艺术性。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周咱们就来分享秦篆精品中的精品,小篆之鼻祖《峄山碑》。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学习篆书的朋友大都喜欢《峄山碑》,可你有没有仔细去了解过《峄山碑》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在读碑文的时候对它的风格形成有没有做过详细的思考?《峄山碑》除了它的年代特征外还有一些什么特点?解读《峄山碑》对今人学篆书会有怎么样的帮助?小篆是秦代官方的标准字体,秦代书法家代表是丞相李斯,他为推广小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等。
在众多代表作中,《峄山刻石》最为被学习篆书的人所钟爱、临摹。
《峄山刻石》也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为颂其功德而立碑,为始皇东巡第一刻。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可见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宋淳化年间郑文宝的刻本。
虽然后来有许多不同的刻本,但是郑文宝的刻本历来被认为是翻刻本第一。
宋以来,学小篆的人大多选择此刻本。
此刻本中锋用笔,结体稳健,讲究均衡对称,尤其不难想见秦篆的体貌。
郑文宝的刻本是由他与其老师徐铉合作摹刻。
郑文宝字忠贤,宁华人。
宋朝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管至兵部员外郎。
能诗,善鼓琴,工于篆书。
徐铉称赞其篆书“李阳冰不及,若大篆可兼尔。
”徐铉为南唐著名《说文》研究学者,小篆家,扬州人。
黄庭坚曾称赞他的小篆“与阳冰并趋争先”。
徐铉和郑文宝的师徒的篆书水平都被认可与李阳冰媲美。
从李斯撰写的《峄山刻石》到徐铉所见的摹本,再到徐铉的摹本,还有郑宝文的刻本,其间经过了数次变易,神韵自然有所不同。
即便如此,我们还能通过摹刻本去揣度秦篆的规范,其特点也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锋行笔,起笔收笔均为藏锋。
所有的起笔和收笔都是浑圆的笔画形态,这种笔画形态与金文《墙盘》类似,每一笔画都圆劲有力,说明其行笔纯用中锋。
第二、节奏平缓,匀速用笔。
从笔画形态上,还可以看出笔画轻重一致,没有明显的起伏。
因为所有的笔画都是一个速度,节奏几乎没有变化所致。
峄山碑赏析
峄山碑赏析1. 《峄山碑》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你看看那线条,多流畅啊,就像舞动的丝带一样优美。
就说“皇帝立国”那几个字,哎呀,简直太有气势了,这得有多高的艺术水准啊!2. 峄山碑上的字啊,一个个都精神着呢!那结构,多严谨啊,好比是精心搭建的积木,稳稳当当的。
“维初在昔”这几个字,难道不让你惊叹吗?3. 哇塞,《峄山碑》真的太让人着迷啦!那笔画的力度,就像有力的拳头出击,充满力量感。
“嗣世称王”这几个字,不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吗?4. 你们知道吗,《峄山碑》简直就是书法界的瑰宝啊!那章法布局,多巧妙啊,仿佛是一场完美编排的舞蹈。
“讨伐乱逆”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威严呢?5. 哎呀呀,《峄山碑》可真是厉害得很呐!那字体的姿态,就如同骄傲的天鹅,优雅极了。
“威动四极”这几个字,难道没有让你心生敬畏吗?6. 嘿,《峄山碑》真的不容小觑啊!那刻工也太精湛了吧,把每个字都雕琢得那么完美,如同精美的艺术品。
“戎臣奉诏”这几个字,是不是展现出一种庄重呢?7. 哇哦,《峄山碑》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啊!那韵味,好似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经时不久”这几个字,不就有着独特的韵味吗?8. 哟呵,《峄山碑》真的是太神奇啦!那风格,就像一位威严的将军,让人不敢轻视。
“功成事遂”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呢?9. 哈哈,《峄山碑》绝对值得好好欣赏啊!那气质,宛如高贵的贵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天下大定”这几个字,是不是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呢?10. 呐,《峄山碑》真的是太棒啦!那整体的感觉,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振奋人心。
“立号为皇帝”这几个字,不就是这乐章中的高潮部分吗?我的观点结论:《峄山碑》就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奥秘,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篆书峄山碑解析
篆书峄山碑解析峄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滑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最重要的遗迹之一是篆书峄山碑,它位于滑县太康乡古峄山,据说是汉孝文帝陵墓周围的礼佛祭祀的遗址。
篆书峄山碑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著称于中国历史文化界。
篆书峄山碑是由汉孝文帝所建,在汉孝文帝即位后,就在峄山上修建了一座碑,以祭祀先祖和天地。
篆书峄山碑共有九章,由汉皇、皇子、贵族和宗室等人参与制作,内容以记载汉孝文帝朝及其宗室氏族的历史事迹为主,也记载了当时的礼仪礼教。
据考,最早的篆书峄山碑记载了汉孝文帝致祭孝文宫的章节,第六章有“汉孝文宫全记录”十一个篇章。
峄山碑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记载汉孝文帝立碑的事迹及其礼仪,第二章记载汉孝文帝宗室的历史,第三章记载孝文帝祭祀先祖的情况,第四章记载了孝文帝年间的宗教礼仪,第五章记载孝文帝庆典的礼仪,第六章记载孝文宫的历史,第七章记载的是孝文帝的行为,第八章记载了孝文帝的政策,第九章记载汉孝文宫的将领。
峄山碑文字记载的,以篆书书写,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确定体系的篆字书写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充分体现了汉朝皇帝礼仪制度完善,社会组织有序的特征。
篆书峄山碑,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雨,仍然保存完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件重要的文物,它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历史的研究上,更在于激发人们对道德审美的关注。
篆书峄山碑曾被列入第四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人民保护、崇敬和传承2014年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
篆书峄山碑对当代的学术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使人们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中国文化的复兴。
篆书峄山碑的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让人们重新认识古代的文化,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重要资料,研究它有助于探究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的发展,是对古代文字的一次重大考古和研究。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工整精细,结体紧凑,笔画劲健,布局上纵横有序。
2.线条细而匀净,圆润流畅,挺拔有力,具有铁划银钩的视觉效果。
3.整体风格端庄、典雅,既体现了秦朝的严整和规范,又展现了秦始皇的雄
才大略和威严。
4.字体结构上,李斯小篆《峄山碑》讲究对称、平衡和等距,表现出强烈的
秩序感和规则性。
5.在章法上,整体布局严谨,字距与行距均保持一致,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
感。
总的来说,李斯小篆《峄山碑》是秦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这种书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
峄山碑书写心得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字词解释1.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这里的“暗”是个使动用法,就是让雪山变得暗下来。
想象一下啊,那浓厚的云层就像一块大灰布,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雪山戴了个大灰帽子,看起来可压抑了呢。
2.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孤零零的城池,这里指玉门关外的某个军事据点。
- “遥望”:远远地望着。
这个孤城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家的方向。
玉门关可是当时很重要的关隘哦。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沙漠里的沙子,这里指代战场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黄沙飞舞。
- “百战”:多次战斗。
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数都数不清了。
- “穿金甲”:磨穿了铠甲。
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战士们得多辛苦。
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会破,他们的铠甲在战场上不停地被刀剑、沙子摩擦,最后都破了,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攻破。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想啊,要是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超级坚定呢。
二、诗句赏析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人一上来就描绘了一幅很宏大又很苍凉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那长长的云,把雪山都弄得暗暗的,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地图一样,先把大的环境给我们画出来。
这两句诗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那种辽阔和孤寂。
你看,那雪山、那长云、那孤城,多孤单啊,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沙漠里,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远处的一点希望(玉门关)。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有力量。
前面说战场上黄沙漫天,战士们打了那么多仗,铠甲都磨穿了,这是在描述战士们经历的艰难困苦。
然后突然来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定的决心给表现出来了。
峄山碑用笔特征
峄山碑用笔特征最近又仔细研究了下峄山碑用笔特征,发现了一些挺有趣的地方呢。
先说这线条吧,峄山碑的用笔那线条啊,就像是用丝线拉出来的一样,特别的圆润、顺滑。
我观察的时候就在想,怎么能写出这么均匀的线条呢?感觉就像工匠精心打磨出来的玉制品,每一处都光滑圆润,没有一点坑洼或者是粗细不匀的地方。
比如说里面的横画和竖画,从起笔到收笔,粗细几乎是没有变化的,就像数学里精确计算过的一样,这个真的很难做到。
还有啊,这起笔和收笔。
让我想想这个特征,起笔的时候,好多笔画看起来像是轻轻将笔落在纸上,然后缓缓地行笔。
收笔的时候呢,就像是慢慢把笔提起来,但是又非常稳,不会留下那种突然断开的痕迹。
就好像和人告别的时候,缓缓地转身离开,很是优雅。
这一点跟我们现在有些随意的书写习惯很不一样呢。
有时候我自己试着写,感觉不是起笔太重了就是收笔太仓促。
再说说它用笔的力度吧。
这个我不是特别确定啊,但我感觉这力度像是一种带着内功在写字的感觉,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用力,而是很含蓄、内敛的力。
就像是太极拳一样,看着轻柔,但实际上充满了内力。
从笔画当中可以感觉到一种沉稳,但是又不显得笨拙。
比如说那个弯钩的笔画,它就能够在圆润之中体现出一种韧性,感觉像是在石头里顽强生长出来的根茎,虽然不粗壮,但是很有劲道。
另外,在笔画的布局和用笔的方向上也很有讲究。
我看着那些字的时候,发现笔画的走向似乎有一种内在的规律。
好像每一笔画的角度都经过精心设计,它们互相搭配起来就使得整个字看起来非常匀称。
像有的字里有许多斜向的笔画,但组合在一起却一点也不杂乱,这得是多么精确的用笔方向才能达到的效果啊。
我还发现峄山碑用笔的节奏好像也有其独特之处。
我不太确定该怎么形容这种节奏,像是一步一步稳稳当当走路的节奏。
不会出现突然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每一笔向下一笔过渡的时候,就像是音乐里的音符衔接一样自然流畅。
像是有一个内在的韵律在引导着笔在纸面上的运动。
不过啊,这也只是我的一种感觉,毕竟这韵律的东西比较抽象。
峄山石刻观后感
峄山石刻观后感篇一《峄山刻石》结字并非机械组合,而是因字制宜,或延长垂脚,重心上移,成上密下疏之构;或上伸笔划,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笔划多者不嫌其密,笔划少不见其虚,显得造型隽美,井然有序。对于篆书的研习,人们总是以为要追踪秦汉,但静心想一下,整个秦汉时期又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供取法的篆书范本呢?就秦篆而言,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秦篆书资料不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以及《之罘刻石》数种。具考,现除了残泐极为严重的《琅琊台刻石》外,其余均为宋以后的摹刻。因此,作为书法艺术家需要的是进入审美之中,剔除尚古心态无谓的干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峄山刻石》,是由宋代人以五代时期南唐徐铉的摹本所刻,如果要以之去推究秦篆风貌,显然是靠不住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临习小篆入手模板,不仅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峄山刻石》具备了小篆法帖的诸多条件。篇二当我阅读了仇高驰教授著《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秦峄山刻石》后,深深觉得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具有书法普及性和书法学术性的书法技法解析类的好书。对一位初学篆书或即便有一定作篆基础的读者来说,仇教授这本专著可谓是金针度人,授人以渔。既然要金针度人就要著书者具有很高的书法学识和超强的书写技法,缺一不可,在这方面,仇高驰教授可以说当之无愧。他对书学和篆刻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众人皆知,其书法理论专著《解密泰山刻石》曾获第十三届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的书法创作水平,尤其在篆书上的艺术成就,那就是中国书坛的“驰名商标”,在中国书协曾举办过的前五次书法兰亭奖中,大数据统计显示,仇教授的积分是最高的。因此,仇高驰教授是一位书法学者兼书法创作高超的艺术家,由仇教授来做篆书范本《峄山刻石》的技法解析,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然是对历代经典碑帖技法的解析,正如前文所说,此专著的读者定位是青少年学书者,或者一些对书法技法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学书者。在这样的定位下,仇教授首先对《峄山刻石》的历史,尤其是对秦小篆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一个详实的阐述,让读者对中国伟大璀璨的传统文化而有个深刻的了解,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青少年学书者有个源流到时代的推广和普及。对秦《峄山刻石》概述后,作者的综合书法素养在后面的段落中便逐渐显现出来。在对《峄山刻石》的技法分析中,从“识篆”到“用笔”到“笔顺”到“结体”,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述了《峄山刻石》学习过程中的步骤。作者将“识篆”放在技法解析的第一篇,其用意是很显而易见的,就是习篆要先通文字学,这是习篆的前提和基础。这和当代许多习篆者上手就追求技法的研习来说,我想其中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作者在最后一章:“关于篆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仇教授用了若干图版和文字告戒大家,作篆切勿以楷书形体去臆造篆字,即便如李阳冰、邓石如这样的篆书大家作品的字法也时常出现错误,我们一定不可以讹传讹,沿袭误说,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研习篆书,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通晓文字学的重要性。作者在《峄山刻石》技法解析过程中,首尾都在谈“识篆”,作者如此这般苦心的强调,这般的循循善诱,我想和当代中书协提倡的“艺文兼备”相契合,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一个心声或者学书几十年的成功经验:习篆者必先“识篆”。告诫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应该在学习书法技法之前。“文”和“艺”在书法的学习传承过程中缺一不可,引导青少年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书艺的学习和传承时,不能是“吃快餐”,应该是文火慢炖般的学习,为其如此,方能学好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仇高驰教授始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上来关照书法的学习,从而也就铸就了此书的高度。。
如何写好小篆,从《峄山碑》聊起吧
如何写好小篆,从《峄山碑》聊起吧《峄山碑》亦称《峄山石刻》、《峄山铭》,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今天就来谈谈《峄山碑》书写的几个关键:(一)笔纸墨的选择与把握笔的选择,临习《峄山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少量也有绢帛等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质感较强,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润的。
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
(二)字形结构的把握《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结构因字立形,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乃至扁方。
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
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
也有上中下结构,如“莫”字,但在《峄山碑》中很少。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
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
总体上说,《峄山碑》碑阳的字多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的字则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但它们的结字都十分工稳,对称均衡。
只有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所以,在临摹的时候,有的人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再去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三)用笔方法的把握1.笔顺篆书的书写,处理好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不仅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也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可谓一把入门的钥匙,其实,篆书的笔顺与其他书体基本相同,如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等,这对初学者来说不成问题。
为什么是《峄山碑》?
为什么是《峄山碑》?
许多人都知道,于老师2016年书法微课堂是从《峄山碑》开始的,只是也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从《峄山碑》开始?
01 《峄山碑》是书法的零点,是从文到书的转变节点,一旦明白了这个零点,你就可以在左右两边的碑帖里面穿梭无碍,优游自如。
这也是我们学习《峄山碑》的目的。
02 《峄山碑》代表了书法规则的典范。
于老师常说,从篆书开始,书法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的书写,这个变化称之为书法的“顶层设计”。
《峄山碑》就是这个顶层设计的最典型代表。
03 《峄山碑》是线条、线型、线质的典型,对笔墨的精度、线条的长短粗细之间的比例,以及线条的独特质感和节奏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书法的字体结构和黑白比例关系更符合审美要求。
04 《峄山碑》最主要的是控笔能力的锻炼,可以说,它是书法的基础,也是书法学习的基石。
因此,不论是从《峄山碑》的历史地位,还是从其书法水平方面,它都应该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源头。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以《说文解字》与《峄山碑》同一字作比较,始见《峄山碑》之美,线条外其美尤体现在:结构意识、空间意识、变化意识及至简意识。
《峄山碑》之线条为中国书法千年不倒根基,四大意识则成为后世书法恪守的形式准则,(尽管我们目前所见乃宋人徐铉摹本)——转自于钟华老师朋友圈有很多习书之人,苦练多年,他可以把楷书写得秀外慧中,把行书练得率意潇洒,甚至可以把气势磅礴的草书一气呵成,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偏偏写不好横平竖直、布白均匀的《峄山碑》呢?3月31日的篆书微课堂里,于钟华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揭开背后的奥秘,原来写好《峄山碑》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
先来听一段讲课现场的录音资料感受一下吧至简意识老子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然后,人的行动和语言常常背道而驰:虽然嘴上说“大道至简“,但是实际上却过于强调形式技法的丰富。
例如楷书结构:从简单的结加构,到进而有十二法,三十六法,八十四法等等,而道的做法是由繁至简,退回到结加构,进而变为一条——手的运动。
至简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线条:没有起伏、粗细变化,没有提按等所谓的丰富性。
从始至终粗细是均匀的,无线质的变化。
是“归零状态”2、凡事能够说明这个字不产生歧义,又能说明这个字要表达的物或事,即“意”里,没有一笔或一个曲折的多余。
而《说文解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当中都有“饰笔”增加,而嶧山碑中一切修饰,繁华全部落尽,剩下的:归于本真,就像冬天的树。
结构意识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即一个事物的组成方面和构造的方式。
《峄山碑》会对一些笔画、构件进行挪移,然后趋向动态,再用其它笔画补充,最后再次趋向平稳,称之为“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峄山碑》中很多都是用纵横的几个笔画来支撑整个字,使得每个字都像建筑物一样。
2、“结”就是笔画之间相交的地方,“构”是构造,构架的意思,形成一个字的构造的笔画称之为构,它是笔画顺接的方式。
试论《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
试论《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作者:徐世明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78期【摘要】随着书法高考联考的开设,书法高考备考热潮不断升温。
在备战高考书法统考的视域下,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个书法高考备考教师都须思虑的问题。
本文就书法高考备考,从控笔、心性、笔法、字法、章法等多角度阐明在初学阶段选择《峄山碑》入手训练,对书法高考备考的益处,以说明《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旨在打开书法高考备考的思路,以提高书法艺术类学生高考书法统考的总成绩,为学生能够选择优秀的高等学府打好基础。
【关键词】峄山碑;书法高考;初学者;训练随着书法高考热潮的不断升温,如何有效地进行书法高考备考训练成为热门话题。
笔者认为初学者以《峄山碑》入手,进行书法高考备考的开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训练方式。
《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线条圆融劲拔,结字端稳典雅,是小篆的典范,它的小篆笔画只有直线与弧线的要求,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和中、侧锋互用的要求。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减少了对点画运用的复杂理解,而能直面书法线条的本质,不失为入门训练的理想选择。
以下就以《峄山碑》入手训练的好处说说本人的看法。
一、从《峄山碑》入手训练,能够做到有效地控笔能力训练学习书法必须了解毛笔,明确毛笔的性能,通过对毛笔的控制与使用,写出符合书法艺术所要求的高质量线条来,即“控笔能力”。
《峄山碑》小篆字体,对线条的书写要求是逆锋起笔,中锋用笔,回锋收笔,没有侧峰等其他要求。
这种线条,虽则看似简单,但对线条质量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
《峄山碑》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用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练习《峄山碑》的篆书线条的书写,就是要学会运用“中锋用笔”,做到笔笔中锋,做好书法笔法艺术线条的起、行、收用笔,就等于掌握了对毛笔的控制,也就做好了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二、练习《峄山碑》能有效做的修习心性,达到理想的书写状态练习书法最忌心浮气躁。
临摹《峄山碑》有感
临摹《峄山碑》有感79小郭伟 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
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
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
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
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第二篇:峄山碑学习心得《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感受小篆婉转通达之美——以小学书法欣赏课《走进〈峄山刻石〉》为例
感受小篆婉转通达之美——以小学书法欣赏课《走进〈峄山刻石〉》为例作者:王舒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10期王舒【摘要】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在五年级的书法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情以及学生年龄特点,从儿童的视觉层面来教会他们欣赏小篆艺术之美。
【关键词】儿童视觉;小篆欣赏;课程构建【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7-0069-04【作者简介】王舒,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江苏盐城,224005)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峄山刻石》是小篆教学中的重要篇章,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1.立足儿童,“趣”使小篆更形象。
小篆相较于大篆字体逐步趋于完善规范,字形统一,规整纤长,在学生眼中这样弯弯绕绕的笔画线条像画画一样,相较于楷书笔画中提按顿挫的多种笔法,小篆会让学生兴趣十足。
笔者抓住这样的“趣”,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联想生活中具象事物,让“婉而通”的线条变成蜿蜒的小溪、盘绕的公路、有力的树枝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线条的灵动美。
2.突出用笔,“实”使欣赏更深刻。
彰显用笔方法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与学生合作探索、联想对比、研究总结等方法,把握《峄山刻石》的基本特征,切实领略千年前人们的书写状态,拒绝填鸭式灌输书法美。
3.丰富载体,“创”使课程更丰富。
从甲骨到青铜、从简牍到纸张,书法表现形式丰富,不同的材料却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都能促使学生在欣赏课中乐学,通过书写作品感受《峄山刻石》小篆的魅力,增加感情的传递,获得成就感,通过刻印泥板感受书法笔画间天真自然的金石气,这些创意的材料使课堂表现形式更丰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讲解、对比欣赏、探索书写方法等,了解《峄山刻石》的笔法、字法、章法等特征,欣赏此碑的艺术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转折的地方速度要再慢点,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尽量做到看不出明显的接线。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和结构的均匀。
在书法练习最重要的是静心,我写二十个字,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以上是本人的临帖感受,如有疏漏,请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