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测试题选修6 环境与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题 选修六 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题选修六环境保护选修6 环境保护1.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图(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区域——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特征——灌溉农业。
第(1)题,灌溉农业的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而本区蒸发量大,这样易把盐分带到地表,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
第(2)题,聚落周围被沙地包围,加之本区风的频次高,风力大,因此聚落易遭受风沙侵袭。
答案(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环境报》曾有一篇报道:吃烧烤等于“吞绿荫”,呼吁不能“为嘴伤林”。
报道中介绍了两位中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分布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算了一笔账,并向社会公众呼吁:“口下留情救树林”。
(1)炭火烧烤对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哪些?(2)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既能保留烧烤这种受大众欢迎的饮食文化,又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3)根据你的观察,在目前的餐饮业中,还有哪些对环境保护有严重危害的现象?(结合实际列举两例)解析第(1)题,不良影响主要从对植被的破坏和对大气污染等角度分析。
第(2)题,可从技术更新的角度回答。
第(3)题,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及对周边环境的观察了解举例回答。
答案(1)污染空气,破坏森林。
(2)电烤。
(其他方式只要合理即可)春季节约为Ⅳ级水标准。
原因: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自净能力强;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流速慢,自净能力差。
5.左下图是我国化石燃料产生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统计图(以天然气排放量为1),右下图是我国某年能源消费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所导致大气污染的具体表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图中反应的生态环境问题是1.(2)“砍树人”违背了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A. 生活能源短缺B. 荒漠化C. 全球变暖D. 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B【解析】【答案】A【解析】2.(1)在图中 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2.(2)下列国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退化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往往是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根源图中显示b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可能会出现由于人口高增长导致对生态压力过大现象从而陷于题中所说的怪圈之中故选B【答案】C【解析】(2)加拿大为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质量较高目前基本不在“PPE怪圈”故选C3.(1)无燃煤供热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3.(2)我国西部地区为北京市供应天然气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 缓解用地紧张B. 减轻大气污染C. 解决能源短缺D. 扩大绿地面积【答案】B【解析】(1)燃煤会排放出大量的粉尘和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造成大气的污染无燃煤供热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则减轻了大气的污染答案选B 对缓解用地紧张、解决能源短缺和扩大绿地面积没有关系故选B【答案】C【解析】(2)可持续发展没有整体性原则和区域性原则可把AB排除持续性原则强调“发展” 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强调“义务” 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也需要全国人民进行合作故西部地区为东北京市供应天然气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选C4.(1)E、F、G的内容分别是()4.(2) E_1、 F_1、 G_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A. 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B. 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C. 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D. 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故选C【答案】D【解析】(2)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人类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方式的改善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故选D5.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是因为()①人类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量②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和新陈代谢要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环境的供应能力④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⑤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⑥生产部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⑤C. ③④D. ③④⑤⑥【答案】C【解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量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和新陈代谢要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①②是正常的人地关系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环境的供应能力会导致环境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环境污染③④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C正确有史以来世界人口数量的总体是增长的⑤不是主要原因生产部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助于缓解环境污染和破坏⑥不是主要原因③④正确 C正确故选C6.(1)与图中大面积沼泽形成无关的原因是()6.(2)图示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有()6.(3)图中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 冬季寒冷漫长蒸发弱B. 土质黏重地表水下渗少C. 夏秋多雨排水不畅D.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答案】D【解析】(1)我国东北地区形成大面积沼泽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漫长蒸发弱 A不符合题意地下有冻土层土质黏重不利于水分下渗 B不符合题意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且东北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此形成图中的大面积沼泽 C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黑土广布且土壤肥沃与沼泽形成无关 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A【解析】(2)高原、平原、山地三类地形单元完整可种植多种作物 A正确图示为我国东北地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的作物需求 B错误开发较晚地广人稀 C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较厚 D错误故选A【答案】A【解析】(3)图示为我国东北地区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 A正确故选A7.传统环境观和新环境观的主要区分点在于()A. 人类能否利用自然B. 人类能否征服自然C. 人类与自然是否是平等、和谐的关系D. 人类能否改造自然【答案】C【解析】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不过是人类的改造对象人地关系仅仅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新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人地关系的平衡与协调故选C8.(1)据图可知该时间段内疫情输入中国风险等级最高的国家是()8.(2)对中国而言境外输入疫情风险点主要集中在()A. 北美洲欧洲西部B. 大洋洲南美洲C. 意大利美国D. 新加坡埃及【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北美洲就只有美国将病毒传入中国故A错南美洲和大洋洲传入中国的线较小故B错新加坡和埃及并没有将病毒传入中国故D错意大利和美国传入中国的线较粗故C对【答案】B【解析】中国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高铁线路没有直接相通的所以高铁站少故A错(1)海洋运输速度过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故C错(2)地铁适合短距离运输不适合与境外的联系故D错故选 B9.(1)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9.(2)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A.B.C.D.【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B【解析】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故选B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请在图中方框内用箭头绘制出其盛行风向11.(2)以荒漠为主的巴塔哥尼亚南部外流区域广布试说明原因11.(3)简析图示区域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极大的原因11.(4)指出考察期间(11月)特维尔切人游牧迁徙的方向分析迁徙目的地该季节适宜放牧的有利条件【答案】(1)【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方框位于50°S附近受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的影响而南半球中纬西风带盛行西北风【答案】(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利于河流向东注入大西洋形成外流河外流区域广布【解析】(2)外流区指该区域的河流能够流入海洋巴塔哥尼亚高原多荒漠广布降水少蒸发旺盛该地区河流成为外流河就要从水的来源多中间损耗少等方面进行分析要强调该地河流补给来源高山冰川融水量多地形导致流速快流程短蒸发等损耗少等【答案】(3)西部位于西风带迎风坡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森林景观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草原、荒漠景观【解析】(3)该区域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极大的原因可以从地形、风向、坡向等方面回答【答案】(4)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草场)当地11月份以后进入夏季安第斯山冰雪融水增多牧草丰富山地牧场海拔高气候凉爽蚊虫少可减少蚊虫叮咬【解析】(4)从季节气候看每年11月份相当于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夏季安第斯山脉上的冰雪融水增多山地牧草丰富山地牧场因为海拔高气候也较为凉爽适宜蚊虫也较少所以迁移的方向是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12.(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基础是________ 条件是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 12.(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12.(3)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3.(1)依据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位置上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①回补地下水②地下热水③污水处理厂13.(2)该度假村的水资源利用过程可以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增加地热资源B.消耗沼气C.发展温室农业D.节约电能13.(3)该度假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4)该度假村水资源利用促进了其发展旅游业这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________________、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答案】(1)②, ③, ①【解析】(1)读图可知 A物质有67℃温度给游泳池、洗浴中心和冬季供暖对应的应该是②地下热水 B是由污水转变来的最可能为③污水处理厂然后会到农田 C的水来自鱼塘最可能直接①回补地下水【答案】(2)C, D【解析】(2)地热资源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因此该度假村的水资源利用过程无法增加地热资源 A错误该度假村的水资源利用过程重点在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消耗沼气B错误利用一定的水温可以发展温室大棚发展温室农业 C正确热能的提供可以为当地节约电能 D正确 C、D符合题意【答案】(3)不同温度地下热水的利用, 污水处理后再利用【解析】(3)水资源利用示意图中明显存在不同温度的地下水有不同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有水处理厂分布可以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答案】(4)生态可持续发展【解析】(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14.(1)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缓解城市哪些问题14.(2)如果将海绵城市蓄积的水放任不管可能会产生哪些水环境问题【答案】(1)缓解城市内涝缓解部分城市水资源紧张(增加水资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解析】(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缓解的城市问题主要从城市内涝、水资源紧张、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缓解城市内涝缓解部分城市水资源紧张(增加水资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答案】(2)削弱海绵城市吸吐水的功能地下水放置时间过长水质变差产生新的污染【解析】(2)海绵城市蓄积的水放任不管产生的水环境问题主要从海绵城市吸吐水的功能、地下水水质、水污染等方面分析海绵城市蓄积的水放任不管会削弱海绵城市吸吐水的功能地下水放置时间过长水质变差产生新的污染。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综合练习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练习一、知识结构:二、典型例题例l、下列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 )①水②农田③工厂④植物⑤岩石⑥大坝A.①②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答案] B[研析]自然环境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可以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因此,选答案B。
例2、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社会环境[答案] D[研析]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当然是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当然为社会环境。
因此答案选D。
例3、关于资源、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B.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C.要保护自然资源就无法保护自然环境D .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无任何关系[答案] A[研析]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密切联系的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大部分要素也是自然资源,但二者不能等同;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有关系的。
因此答案选A例4、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的 。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
(3)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按图中①的状况发展下去,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 )A .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率提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6 环境保护[考纲原文] 1.环境与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4.环境污染与防治。
5.环境管理。
高考题组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
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
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2.(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
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高考题组二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人工环境的一组是()A. 土地、岩石、矿物B. 村落、城市、泰山游览区C. 阳光、水、大气D. 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答案】B【解析】A、C项都属于自然环境 D项的丘陵缓坡属于自然环境故选B2.(1)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按性质属于()2.(2)其他国家把电子垃圾运输到“世界垃圾终点站” 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 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B. 环境污染问题C. 生态破坏问慝D.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答案】B【解析】(1)电子废弃物相当于电子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属于环境污染故选B【答案】C【解析】(2)其他国家把电子垃圾运输到“世界垃圾终点站” 也就是让中国承担他国的污染问题影响中国的发展及环境这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故选C3.(1)近年来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①大量消耗资源②大量排放污染物③科教投人入不足④人口增长缓慢3.(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①社会保障建设②经济基础建设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④生态与环境建设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答案】A【解析】(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发展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 而此过程中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和生存支持系统(资源、农业)发展缓慢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导致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故选A【答案】D【解析】(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注重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的改善、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存支持系统(资源、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故选D4.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有()①改变气候类型②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交换③向大气释放废热④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征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D【解析】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对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动但不会改变气候类型①错误对局部的水热产生影响但不会对全球热量和水分成产生影响②错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大气释放废热从而会对气候产生影响③正确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征进而影响到气候④正确故选D5.图中四条河流中可能发生凌汛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C【解析】(1)形成凌汛的河流应有冰期且河流自较低纬向较高纬度流故选①④故选C6.(1)下列对Ⅰ~Ⅳ所示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6.(2)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非洲国家状况相符的是()A. 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B. 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C. 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D. 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答案】A【解析】(1)由材料及图可知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Ⅱ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Ⅲ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Ⅳ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故选A【答案】C【解析】(2)非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问题突出与Ⅲ类模式对应故选C7.(1)图中数码的含义不正确的是()7.(2)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①为生产规模过大B. 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C. 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D. ④为破坏生态环境【答案】C【解析】(1)根据该环状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滥采滥用自然资源而人口素质过低会违背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取资源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故选C【答案】C【解析】(2)读图可知人与环境具有对立性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环境向恶性方向发展故我们必须要力争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通过停止人类的发展来恢复原始面貌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不合理的故选C8.(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8.(2)由以上材料可知()A. 改善环境质量B. 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C.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 物质资料生产【答案】A【解析】(1)读图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使人类社会与环境和谐统一故选A【答案】D【解析】(2)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才能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故选D9.消失的楼兰古国给我们的启示是()A. 干旱地区不能进行经济建设B. 控制人口是关键C. 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D. 人只能被动的适应环境【答案】C【解析】楼兰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于公元4世纪之后突然销声匿迹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最后造成王国的消亡所以消失的楼兰古国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故选C10.(1)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10.(2)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A. 生物多样性增加B. 生物多样性减少C. 围海造陆D. 海岸受到侵蚀【答案】B【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引种的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原有群落藨草和芦苇群落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可能消失且总面积不断减少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 B 正确故选B【答案】C【解析】(2)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沿海滩涂海水经常入侵而互花米草生长良好说明其抗盐 C正确故选C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常年风力强劲的原因11.(2)指出图中沙丘的剖面形态特点并说明其成因11.(3)简述风沙对当地造成的危害11.(4)目前该海岸沙丘带已有“沙地西瓜种植、滨海虾池养殖、钛砂矿开采、开辟海滨浴场、房地产开发”等人类活动综合考虑这些活动概述当地的发展状况【答案】(1)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为东北季风迎风地带风力强位于夏秋季台风路径上常有台风经过海陆交界处常年存在海陆风【解析】(1)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东北部海岸带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地带风力强根据题干可知该地为“台风走廊” 其位于夏秋季台风的移动路径上常有台风经过该地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处于沿海地区在海陆交界处常年存在海陆风所以图示沿海地区常年风力强劲【答案】(2)特点东北坡缓西南坡陡成因流水、海浪、风等外力作用下导致沙丘堆积沙丘的东北坡为迎风坡坡缓西南坡为背风坡坡陡【解析】(2)根据图中的地形剖面图可知图中沙丘的剖面形态特点是东北坡缓西南坡陡该沙丘位于沿海地带主要是流水、海浪、风等外力作用下导致沙的堆积受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的影响沙丘的东北坡为迎风坡坡度缓西南坡为背风坡坡度陡【答案】(3)破坏地表植被掩埋农田、城镇、道路(加大海岸侵蚀)威胁海上渔船安全等【解析】(3)风沙强劲能吹蚀地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风沙前行会掩埋农田、城镇、道路大风能加大对海岸的侵蚀大风能威胁海上渔船安全甚至造成船毁人亡的危害等【答案】(4)人类活动类型多样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当地生态环境压力大(人地关系紧张)需采取措施协调人地关系【解析】(4)根据题干可知目前该海岸沙丘带已有“沙地西瓜种植、滨海虾池养殖、钛砂矿开采、开辟海滨浴场、房地产开发”等人类活动体现了人类活动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该海岸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活动破坏海防林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当地生态环境压力大表明人地关系比较紧张需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监管协调人地关系12.(1)推测加里宁格勒琥珀形成的地理环境12.(2)说出当地大量开采琥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这里针叶林广布大量的树脂淌出渗入地下地壳下沉发生沉积作用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逐渐转化为琥珀并发生富集【解析】(1)由材料可知琥珀是松柏科等植物分泌的树脂形成的透明生物化石地质历史时期加里宁格勒针叶林广布大量的树脂淌出渗入地下地壳下沉发生沉积作用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逐渐转化为琥珀并发生富集【答案】(2)破坏地表植被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环境污染【解析】(2)大量开采琥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可借鉴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如露天开采挖掘矿坑破坏地表植被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环境污染等13.(1)简述穿山甲濒临灭绝的原因13.(2)分析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答案】(1)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误认为穿山甲具有药用功效导致滥捕滥杀人工养殖穿山甲未取得成功仅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力度欠缺城市化、山林利用过程中不注重生态保护使穿山甲栖息地不断缩小【解析】(1)穿山甲濒临灭绝的原因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误认为穿山甲具有药用功效导致滥捕滥杀人工养殖穿山甲未取得成功仅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力度欠缺城市化、山林利用过程中不注重生态保护使穿山甲栖息地不断缩小【答案】(2)白蚁(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破坏森林资源生物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2)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白蚁(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破坏森林资源生物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14.【环境保护】2019年8月以来亚马孙森林大火已经烧了一个多月了漫天大火正在摧毁一切生命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分析此次森林大火给亚马孙地区大气、水、生物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答案】大气森林植被燃烧并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森林净化能力较低空气质量下降森林蒸腾作用减弱大气中水汽含量降低水森林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汛期洪涝灾害增多生物环境生物栖息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森林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解析】森林大火给亚马孙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抓住大火减少森林植被这一关键点然后从大气、水、生物环境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6 环境保护[考纲原文] 1.环境与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4.环境污染与防治。
5.环境管理。
高考题组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
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
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2.(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
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高考题组二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B. 生产技术水平C. 环境保护观念D. 人口众多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A. ①④B. ②③C. ③④D. ①②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C. 砍伐森林——酸雨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7.近年,“PM2.5”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春季,对北京市PM2.5浓度贡献率最大的是()A. 扬尘B. 机动车排放C. 燃煤D. 建筑尘8.甘肃省民勤县(如图)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
2019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测评含解析
第一章测评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下列各地景观图,完成第1~2题。
1.这四处风景地中,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松赞林寺景观图反映的各种环境要素中,最主要的是( )A.岩石B.阳光C.科学技术D.宗教信仰2013年11月16~19日,欧洲最高和最活跃的火山——意大利埃特纳火山持续爆发,岩浆喷涌,高达数千英尺。
这已是埃特纳火山2013年的第16次爆发。
据此完成第3~4题。
3.火山爆发会喷出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对大气造成极大的污染。
这种污染属于( )A.资源枯竭B.生态破坏C.原生环境问题D.次生环境问题4.按产生的原因来说,下列图片与火山造成的大气污染同类的是(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完成第5~6题。
5.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6.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图中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
读图,完成第7~9题。
7.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8.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9.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B.加大台风预报警报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D.加强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11.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单元过关检测: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含答案)
第一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开发②F表示产业活动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答案:1.C 2.D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完成第3~4题。
①农地面积/107 km2②人口数量/108③能源消耗量/108 t ④淡水消耗量/103 km3⑤氟利昂排出量/104 t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10-63.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
A.能源消耗量B.淡水消耗量C.氟利昂排出量D.二氧化碳排出量4.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解析:第3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二战后增加速度最快的,其中氟利昂排出量从无到有,且二战后急剧上升。
第4题,城市及基本建设会占用农业用地,而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都会使农业用地退化,从而减少农业用地面积。
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试卷及答案
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试卷及答案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完成1~2题。
1.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答案:1~2.1.B2.D第1题,在城市中植树种草,增加绿化面积,可以减少城市的噪声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美化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等。
但具体到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屋顶、阳台等对大气的热辐射和美化环境。
第2题,绿化中使用的杀虫剂,随着大气降水或人工洒水渗透到地表以下,导致地下水污染。
题目给出的四种绿化方式中,只有人工草地最贴近地表,杀虫剂最容易下渗,从而污染地下水。
3.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3.A本题考查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的措施,是对分析辨别能力的考查。
题目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这就要求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快速、有效”。
③④两个措施都是对森林的保护,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但不能快速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4.在我国的绿化工程中,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的是A.沿海防护林体系B.黄土高原防护林C.“三北”防护林体系D.平原绿化工程答案:4.B沿海防护林体系以防止海风侵袭为主,“三北”防护林体系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主,平原绿化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主。
【地理】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①大漠盐湖②农田③工厂④极地苔原⑤岩石⑥畜群牧场A.①②④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答案:1.B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因此,选B项。
2.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答案:2.D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
因此答案选D项。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答案:3.A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答案:4.A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5.关于资源、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B.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C.要保护自然资源就无法保护自然环境D.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无任何关系答案:5.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大部分要素也是自然资源,但二者不能等同;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有关系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测试题
章末检测一、选择题1.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了栖息之地,第三幅图反映的是水体污染。
答案 D右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2~3题。
2.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的措施是()。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3.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沙漠化B.泥石流C.石漠化D.滑坡解析第2题,由图知,柏树林植被条件下CO2浓度最低,营造柏树林,可有效减慢石灰岩地区岩石的溶蚀速度。
第3题,该地植被破坏易形成石漠化。
答案 2.C 3.C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
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4~5题。
4.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B.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D.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增加就业机会5.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A.青海省B.四川省C.广东省D.河南省解析第4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5题,青海省在河谷地带种植青稞,四川省、广东省广泛种植水稻,图中的粮食作物为玉米,所以应为河南省。
答案 4.A 5.D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6~7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19 题;共 48 分)1.以下图为反应某环境问题的漫画,该漫画反应的环境问题及主要原由是()A. 土地荒漠化—植被损坏B. 资源枯竭—打劫性开采C. 环境污染—不合理的生产方式D. 生物多样性减少—栖息地丧失2.平流层臭氧减少将直接致使()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B.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C. 酸雨区面积减小D. 平流层气温降低3.一般状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目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有关,但在不一样的季节、海疆,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生殖的主导要素不一样。
以下图表示长江口邻近海疆某年8 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散布。
据此达成以下各题。
( 1)夏天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 递减B. 先减后增C. 先增后减D. 递加( 2)致使夏天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水平散布的主导要素是()A. 水体营养盐B. 太阳辐射C. 水体含沙量D. 洋流流向( 3)与夏天对比,冬天图示海疆浮游植物()A. 总数目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挪动B. 总数目增加,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挪动C. 总数目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挪动D. 总数目增加,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挪动4.依据我国1951 年以来 824 个气象站点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得出全国各农业区的无霜期,结果见表,我国各地无霜期空问散布的整体规律是()A. 自西南向东北渐渐增添B. 自南向北随纬度增添渐渐减少C. 白沿海向内地渐渐减少D. 自东向西随海拔高升渐渐增添5.读图,加速该地域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门路有()① 加大家产构造调整力度② 推进高新技术家产发展③ 鼎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 加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6.黄河培育了绚烂的中华文明。
可是黄河身体上也存在“病症”。
读以下图,达成以下问题。
( 1)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选项是()A. “腹泻”——地表植被损坏——退耕还林、还草B. “大批脱发”——天气严寒干燥——加高、加固堤坝C. “动脉堵塞”——过分放牧与垦殖——成立自然保护区D. “脚肿”——黄土高原土质松散,地形曲折——在下游修建梯田( 2)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最有益条件是()A. 流经峡谷多,水量大,流速快B. 属亚热带季民风候,年降水量大C. 地处北方地域,气温高,蒸发旺盛D.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漂泊差大7.最近几年,“ PM2.5成”为媒体和民众关注的话题,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
高中地理复习测试题选修6 环境与环境问题
选修6 环境与环境问题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答案:(1)土地荒漠化。
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的发展观(或征服论发展观)。
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2.(2011·莱芜质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电站、钢铁、有色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用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空气,造成全球变暖。
由于变暖破坏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
长期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
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
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
材料二2010年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在26 ℃以上。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6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1小题每题3分共计33分)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B. 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C. 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D.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答案】D【解析】按照环境的形成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A错误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错误人类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口 C错误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D正确故选D2.(1)该图片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2.(2)该剧照所示人类活动给当地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崇拜自然B. 改造自然C. 征服自然D. 追求人地协调【答案】B【解析】(1)根据材料图片为黄土高原农业劳动的场面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体现了改造自然故选B【答案】C【解析】(2)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多暴雨水土流失是当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过度开垦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故选C3.(1)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3.(2)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 气候的周期性波动B. 人口过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太多C. 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D. 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答案】D【解析】(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川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故选D【答案】C【解析】(2)全球变暖会造成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会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不同地区降水有不同的变化耕地面积有的地方会增加有的地方会减小与火山地震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C4.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图中哪个时间以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A. A时间B. B时间C. C时间D. 都不是【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时间和C时间都有部分时段环境污染程度大于自然环境自净能力故选B.5.(1)导致2014﹣2016年埃博拉疫情比以性严重得多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发生地()5.(2)一个地理兴趣小组准备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与贫困的关系下列哪个研究方法最好()A. 公共卫生系统脆弱B. 人口密集C. 交通比较便利人口流动频繁D. 气候湿润风力强劲【答案】C【解析】2014﹣2016年非洲交通比以前便利加之疫情发生在三国接壤地区人员流动频繁导致疫情容易扩散【答案】D【解析】A、采访埃博拉患者和家庭成员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能代表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故不符合题意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不能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与贫困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C、利用疫区人口流动大数据不能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D、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埃博拉的发病率与当地社会经济数据联系起来可以很好的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可以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与贫困的关系故正确6.能正确表达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的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 b表示环境质量)为…()A.B.C.D.【答案】D【解析】7.(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7.(2)有关追求经济增长的观点不正确的是()7.(3)下列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B. 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C. 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D.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答案】D【解析】(1)按照环境的形成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A错误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错误人类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口 C错误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D正确故选D【答案】C【解析】(2)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C错误故选C【答案】C【解析】(3)云南元阳梯田、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新西兰的畜群牧场均受人类活动的改造 A、B、D错误新疆的大漠盐湖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天然环境 C正确故选C8.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B.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C. 人类应停止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D. 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答案】C【解析】人类应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故选C9.(1)根据图示木本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9.(2)“复吕”、“泉英”地段草本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9.(3)时至今日“山之侧”的林木多由原生林变为次生林且覆盖率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A. 东南地区B. 华北地区C. 西南地区D. 青藏地区【答案】B【解析】(1)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习性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图示山麓地带分布着榆树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故选B【答案】D【解析】(2)复吕、泉英地段生长有柳树为喜湿、耐寒树种光照、热量、土层对其生长影响较小水分对其生长影响较大故选D【答案】C【解析】(3)山之侧位于低海拔地区是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最大为扩大耕地而不断垦殖导致原生林减少覆盖率下降 C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物入侵等都为自然变化过程 A、B、D错故选C10.(1)河南省近10年年际NDVI数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河南省()10.(2)关于河南省近10年四季NDVI年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10.(3)影响植被覆盖度时间分布特征的因素可能有()①气象灾害②种植制度③地形状况④水热条件⑤土地类型A. 完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B.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减小C. 实行生态修复保护政策D. 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增加【答案】C【解析】【答案】A【解析】【答案】D【解析】11.(1)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11.(2)P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 甲表示资源B. 乙表示人口C. 丙表示环境D. 丁表示经济系统【答案】D【解析】(1)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中甲为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乙为资源人类生产和消费产生废弃物丙为人口社会三大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 D选项正确 ABC错误故选D【答案】C【解析】(2)甲为地理环境 P表示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为了获取物质和能量过度开采资源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故选C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2.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布着诸多第三纪(7000万年以来)残留湖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与黄河的直线距离也仅有8公里在该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造成严重污染相关责任人已经受到法律追究请就这一事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并分析事件处理方式对今后环保工作的作用【答案】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地下水污染湖泊对植被造成危害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对环保工作的作用对环保工作有利严格执法有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对排污行为做到警示作用【解析】这一事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土壤、水源、植被、居民生活等方面分析13.(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13.(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答案】(1)地区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解析】(1)获取饼状图的构成信息即能指出差异原因与气候、能源类型有关【答案】(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解析】(2)城市垃圾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都会造成危害14.【环境保护】2019年8月以来亚马孙森林大火已经烧了一个多月了漫天大火正在摧毁一切生命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分析此次森林大火给亚马孙地区大气、水、生物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答案】大气森林植被燃烧并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森林净化能力较低空气质量下降森林蒸腾作用减弱大气中水汽含量降低水森林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汛期洪涝灾害增多生物环境生物栖息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森林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解析】森林大火给亚马孙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抓住大火减少森林植被这一关键点然后从大气、水、生物环境进行分析15.(1)描述鲁尔区城市数量、城市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15.(2)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15.(3)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答案】城市数量多规模小、等级低城市密集(城区片状分布)【解析】读材料可知鲁尔区目前有500多万人口 50多座城市说明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是城市数量多计算可知平均每座城市10万人城市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鲁尔区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图例可知建成区连片说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区内城市分布密集(【答案】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需求大【解析】医疗保健业的发展受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是由于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而确尔区又是德国“工业的心脏” 经济发达材料中指出鲁尔区境内有“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 说明其医学研究水平高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与其市场需求关系密切该区曾经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还有题中材料指出该区“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 说明老龄人口多一般老龄人的身体状况较差故对医疗保健需求量大(【答案】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解析】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可从位置适中、技术先进等方面进行分析读波鸿市的位置图及图乙可知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位于波鸿市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医学科研和医药研制水平高波鸿市的位置适中便于医疗保健与研究及医药生产间的相互联系协作。
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湖泊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①调蓄洪水的功用削弱;②湖水的增加可减轻外地的洪涝灾祸;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增加;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域气候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对大少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完成〝碧水蓝天〞的主要缘由是〔〕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质变大C. 城市树立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形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状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以下要素与此有关的是〔〕A. 动力消费结构特征B. 消费技术水平C. 环境维护观念D. 人口众多4.日本派专家协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①环境效果能够会影响到周边国度和地域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③兴旺国度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开展中国度④处置环境效果需求国际协作A. ①④B. ②③C. ③④D. ①②5.以下污染缘由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选项是〔〕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B. 少量运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C. 砍伐森林——酸雨D. 二氧化碳少量排放——全球变暖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以下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表达正确是〔〕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伸有关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有关7.近年,〝PM2.5〞成为媒体和群众关注的话题,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
在春季,对北京市PM2.5浓度贡献率最大的是〔〕A. 扬尘B. 机动车排放C. 燃煤D. 修建尘8.甘肃省民勤县(如图)地处河西走廊西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环境保护》测试题(共30题,每题2分)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据此回答1-2。
1、关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A 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被砍伐林区原有的生态环境B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人工措施无法恢复其原貌c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干洁空气的成分D 人类进行任何生产和生活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伤害2、关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B 水土流失和酸雨危害在许多国家都存在,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c 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湖泊水量大故自净能力强D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是含有氮、磷的化合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l2 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3~4 题。
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4.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5 、目前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① 产业转移 ②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③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④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业A .②④B .③④C .①③D .①②2004 年 5 月 7 日中国教育报《风沙威逼北京域》报道,今年 第8 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 像今年沙尘暴来得这样早,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此回答 6- 8 题6。
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将使北京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碳氢化合物 D 悬浮颗粒 7.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 ) A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 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 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8.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 ) A 冷锋过境 B 暖锋过境 c 气旋过境 D 反气旋过境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 50 年来平均每年造地 4 05 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综合练习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大漠盐湖 B.极地苔原C.畜群牧场 D.高山草甸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3.生态系统的基础与和核心的是()A.土壤B.植被C.水文D.大气4.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
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的矛盾?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7.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8.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13.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A.臭氧层破坏问题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C.海洋污染问题D.水土流失问题14.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15.“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16.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D.到2008年,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17.沙尘暴的袭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要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我国应()①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适度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③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④加强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A. 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B. 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 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 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答案】C【解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C 对故选C2.(1)从武汉第1例确诊病例到2月27日全国各省累计确诊78824例新冠肺炎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的原因是()①武汉是我国中部交通枢纽交通发达②时值春运、春节、寒假期间流动人口多③武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④武汉河湖广布气候湿润2.(2)专家预测未来武汉会发展成为继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后的新一线城市专家推测的依据不可能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解武汉是我国中部交通枢纽交通发达利于病毒传播①观点正确时值春运、春节、寒假期间人口流动人口多速度快②观点正确武汉河湖广布气候湿润不利于病毒传播④观点错误不符合题意武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③观点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汉为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形成的城市有京广铁路经过水陆空交通便利武汉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云集人口、人才优势明显经受了疫情防控的磨练和考验行政效率高、防灾能力强 ABC都是武汉发展的有利条件不符合题意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气候非常适宜对武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 D符合题意3.(1)该社会发展阶段()3.(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 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B. 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 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 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答案】C【解析】(1)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故选C【答案】A【解析】(2)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是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图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故选A4.(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4.(2)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A. 史前文明时代B. 农业文明时代C. 工业文明时代D. 环境文明时代【答案】A【解析】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因而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原始文明时代【答案】B【解析】资源曲线的上升意味着资源种类的丰富和资源数量的上涨在生态文明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但依然增长该阶段早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的改变同时环境质量的改善也不是资源曲线上升的原因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获得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导致了资源曲线的上升5.(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5.(2)图中问题①②产生的后果分别是()A. 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B. 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C. 酸雨污染、气候变暖D. 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答案】D【解析】(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降雨后含有大量泥沙的径流入河有水土流失问题工厂污染直接排放入河流有水环境恶化水污染问题 D对故选D【答案】C【解析】(2)图中问题①产生的后果是水污染鱼因缺氧而大批死亡②产生的后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大河道泥沙淤积洪水灾害增多 C对河水污染不一定引发赤潮现象水土流失与臭氧层出现空洞无关 A错植被破坏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会变大 B错植被破坏不是酸雨现象形成原因水污染导致水质恶化不是气候恶化 D错故选C6.(1)这四处风景地中属于自然环境的是()6.(2)松赞林寺景观图反映的各种环境要素中最主要的是()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1)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四处风景地中横店影视城和松赞林寺属于人类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是社会环境元谋土林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千湖山是洼地积水成湖属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是自然环境故选C【答案】D【解析】(2)横店影视城和松赞林寺属于人类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是社会环境其中松赞林寺主要是藏传佛教寺院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宗教信仰所以D正确故选D7.(1)因DDT的发明米勒可谓名利双收但仅仅十几年后某科普杂志就披露了DDT的危害又使它臭名昭著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说明环境问题具有的特点是()7.(2)DDT的高残留性使得它在生物链中攻无不克就连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 的成分这说明其危害具有()A.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 过程的不可逆性C. 规模的全球性D. 影响范围的区域性【答案】A【解析】(1)DDT的发明在当时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特点故选A【答案】C【解析】(2)南极地区没有使用DDT 但是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 这说明DDT的危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说明其危害具有全球性故选C8.(1)导致2014﹣2016年埃博拉疫情比以性严重得多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发生地()8.(2)一个地理兴趣小组准备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与贫困的关系下列哪个研究方法最好()A. 公共卫生系统脆弱B. 人口密集C. 交通比较便利人口流动频繁D. 气候湿润风力强劲【答案】C【解析】2014﹣2016年非洲交通比以前便利加之疫情发生在三国接壤地区人员流动频繁导致疫情容易扩散【答案】D【解析】A、采访埃博拉患者和家庭成员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能代表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故不符合题意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不能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与贫困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C、利用疫区人口流动大数据不能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D、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埃博拉的发病率与当地社会经济数据联系起来可以很好的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可以研究埃博拉疫情的流行与贫困的关系故正确9.(1)根据图示木本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9.(2)“复吕”、“泉英”地段草本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9.(3)时至今日“山之侧”的林木多由原生林变为次生林且覆盖率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A. 东南地区B. 华北地区C. 西南地区D. 青藏地区【答案】B【解析】(1)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习性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图示山麓地带分布着榆树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故选B【答案】D【解析】(2)复吕、泉英地段生长有柳树为喜湿、耐寒树种光照、热量、土层对其生长影响较小水分对其生长影响较大故选D【答案】C【解析】(3)山之侧位于低海拔地区是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最大为扩大耕地而不断垦殖导致原生林减少覆盖率下降 C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物入侵等都为自然变化过程 A、B、D错故选C10.(1)有关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俗称白色污染②无法回收利用③大都难以降解④仅造成视觉污染10.(2)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有()①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②用塑料袋购物③参加植树活动④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⑤使用一次性餐具⑥节水节电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A【解析】(1)一次性塑料污染俗称白色污染大都难以降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回收利用该污染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还会带来不良刺激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深层次的破坏故选A【答案】C【解析】(2)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参加植树活动、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节水节电都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而用塑料袋购物会增加塑料污染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间接破坏森林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都不是环保行为故选C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指出历史上柳州适宜于古人类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11.(2)分析1949年以来推动柳州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11.(3)推测柳州近年来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主要措施11.(4)说明柳州市空间结构确立组团式发展的主要依据【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2.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布着诸多第三纪(7000万年以来)残留湖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与黄河的直线距离也仅有8公里在该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造成严重污染相关责任人已经受到法律追究请就这一事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并分析事件处理方式对今后环保工作的作用【答案】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地下水污染湖泊对植被造成危害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对环保工作的作用对环保工作有利严格执法有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对排污行为做到警示作用【解析】这一事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土壤、水源、植被、居民生活等方面分析13.(1)简述怒江成为我国尚待开发的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的条件13.(2)简析“怒江人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的原因13.(3)简述实现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答案】(1)有利怒江水量大自然落差大水能丰富且集中多峡谷利于建坝不利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解析】(1)有利条件怒江水量大自然落差大水能丰富且集中多峡谷利于建坝不利条件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答案】(2)怒江流域地表起伏大降水多种植面积扩大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解析】(2)怒江流域地表起伏大降水多种植面积扩大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答案】(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流域观光、生态旅游等【解析】(3)实现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流域观光、生态旅游等14.【环境保护】投资8亿多元的巴中市津桥湖(下图)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预计2019年3月完工这将是位于主城区中心内的唯一人工湖这里原是巴河支流的一条长约2千米的臭水沟两岸10多万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沟十多家建筑公司产生的弃土乱堆乱放垃圾成山、污水横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该项目周围数十栋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多家商业楼盘先后开业健康步道、休闲广场、儿童乐园、音乐喷泉、生态花园等设施逐渐建成简要分析说明津桥湖建成后的经济社会意义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答案】经济社会意义建成城市湿地公园既形成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又改善人居环境土地增值带动周边房地产开发及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城市湿地公园是市民休闲观光、运动健身及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提升了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价值)生态环境影响水文方面形成湖泊水量增大水的自净能力增强改善水质形成的湖泊可调节城区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适当减轻巴河夏季洪涝灾害压力生物方面利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及两岸植被和生态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气候方面形成人工湿地空气湿度增大城市热岛效应减弱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地形(地貌)方面平整土地处理弃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河道淤塞环境方面建设排污管道清运弃土、垃圾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解析】津桥湖建成后的经济社会意义可以从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等方面分析津桥湖建成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水文、生物、气候、地形、环境等方面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6 环境与环境问题
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
(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
答案:(1)土地荒漠化。
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的发展观(或征服论发展观)。
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2.(2011·莱芜质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电站、钢铁、有色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用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空气,造成全球变暖。
由于变暖破坏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在印度
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
长期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
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
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
材料二2010年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在26 ℃以上。
节约1亿度电,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万吨。
(1)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
(2)分析为减缓“烹煮地球”而采取的根本措施。
(3)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
答案:(1)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变暖使河流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
(2)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
(3)节约用电;以步代车;资源循环利用;使用购物袋购物;生活垃圾彻底分类等。
3.(2011·泰州调研)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危害越严重)。
据此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各省区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解决措施的掌握情况。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各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第(1)题,甲类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滇、粤的共同点是都位于我国主要的林区内,由此可以推断出甲类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最突出,应是水土流失;丙类环境问题在新疆危害最严重,应是土地荒漠化;丁类环境问题在广东最明显,应是酸雨危害。
第(2)题,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回答时要全面。
第(3)题,酸雨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所致,防治要有针对性。
答案:(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危害
(2)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塔里木河相关数据对比表
(1)材料反映了塔里木河及其沿岸地区
存在着什么问题?
(2)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解析:第(1)题,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自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
塔里木河下游河段水量大大减少,地下水位变深,胡杨林面积锐减,说明生态环境已
经恶化。
第(2)题,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回答。
造成塔里木河沿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人为原因则主要是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不合理活动产生的结果。
答案:(1)存在的问题是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胡杨林大量枯死,生态环境恶化等。
(2)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冰川退缩,融水量减少;过度开垦,耕地面积增大,农业用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