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1《红楼梦》是一部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名著,其中不乏描写满族人文化和习俗的片段。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从《红楼梦》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满族的文化和习俗。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北方草原。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以骑射和游牧为生,奉行“舍生取义”、“勇武刚毅”等精神,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是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独具特色,婚姻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私事,更是家族、部落之间的联姻。
在《红楼梦》中,贾母和贾政为了家族的利益,不得不安排贾宝玉和史湘云的婚事,这就是典型的满族婚姻模式。
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上,有“请礼”、“迎娶”、“抬嫁”、“迎亲”等流程,还有特殊的婚俗习惯,比如新娘要在担架上被抬进门槛,以示谦卑和纯洁。
其次是服饰习俗。
满族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男士喜欢穿长袍和紧身裤,女士则喜欢穿袍子和褂子。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史湘云的穿着和装饰都有满族的影子,比如穿褂子、戴花饰、挑绣鞋等。
此外,满族人还有打马球和划船的习俗,这些都需要特殊的服装,例如马球队员要穿马靴和鞭子,船夫要穿蓑衣和渔帽。
第三是宗教信仰。
满族人信奉多种宗教,包括萨满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在《红楼梦》中,宝玉亲眼见到了贾母带着家里的佛像和道士祭拜祖先的仪式,这充分展示了满族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文化。
此外,满族人还有独特的纪念祖先和英雄的仪式和庆典,例如祭祖典礼、守边节等。
第四是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肉和奶制品,如牛肉、羊肉、牛奶、酸奶等。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饮食多样且讲究,添碗、回锅肉等满族菜品也有出现。
此外,满族人还有烤全羊等特殊的宴席和宴请规矩,比如喝酒时要碰杯,并说一些祝酒话语。
最后是音乐舞蹈。
满族人热爱歌舞,能歌善舞。
其中有满族舞、火神舞、喜鹊舞等。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妹妹秦钟舞美豔动人,舞姿优美,引来了宝玉和黛玉的赞美。
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
北京大学
48
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49
新闻学
网络传播管理研究
钟瑛
华中科技大学
50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柯平
南开大学
51
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
金波
上海大学
52
管理学
合作网络范式下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研究
潘爱玲
山东大学
53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创新与动态竞争战略研究
景天魁
中国社会科学院
21
“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工业社区重建
田毅鹏
吉林大学
22
人口学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郭志刚
北京大学
23
国际问题
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李翀
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
24
中国历史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
宁可
首都师范大学
25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研究
孙亚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
26
秦汉称谓研究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
27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
陈大为
上海师范大学
28
宋代地理学研究
潘晟
南京师范大学
29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研究
章清
复旦大学
30
世界历史
美国环境史学研究
高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
31
考古学
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裴安平
南京师范大学
32
宗教学
东亚道教研究
浅谈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CULTURE老舍为“满洲三杰”之一,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对老舍的研究不计其数,包括其作品中的贫穷世界、英国形象、幽默风格等,但老舍“还远远不是并不存在任何历史遮蔽和艺术密码的作家。
”“他的语言、他掌握的文艺形式,他熟悉的人物的社会地位,他对人民的态度,他所取得的现实主义文学成就都和他的这一个独特的出生背景有密切关系。
这是研究老舍先生及其作品时所绝对不应忽视的。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其作品中或隐晦或张扬地体现了老舍对满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感。
“《正红旗下》作于1961至1962年,解放后老舍先生早就放弃了不愿意说自己是满族的顾虑,他还要正正经经地写满人。
他有很大的计划,上至康熙大帝,下至自己的家史,他都想写。
”因此,《正红旗下》的创作期间,由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消散了长期以来满族卖国形象对老舍造成的心理压力,所以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老舍身份认同感的最佳体现,将满族的文化风俗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
1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理论与文学研究文化认同的含义是“对本民族生活方式、发展历程、价值观念等的理解、认可与信奉,以及对族际关系的认识。
”因此,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的确认,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的认知与肯定,包括本民族的风俗礼仪、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语言习惯等多个方面。
“表现为对本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和维护,并为此付出了强烈的感情甚至是生命。
”本文中所指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中的“民族”不是指现代意义下以国度区分的国族,而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多个民族即以汉族为主体民族以及55个少数民族。
“具体到少数民族文学,认同牵涉到不同的民族,各少数民族中的社会阶层,文化的各个侧面,又因为书面的文学写作是个体进行的,所以认同问题也比较复杂。
少数民族作家除了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中西方文化认同问题,还要面对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问题。
”在老舍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变化的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即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满族的话语压力。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尼山萨满》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满族社会
中萨满教的传统和文化,同时也揭示了几代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
本文将通过对该小说
的文学性进行浅析,探究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手法。
首先,该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金通过描写尼山一带萨满的信仰和活动,生动
展示了满族神话、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其中,既有唯美的神话与幻想,
也有现实的疾苦和生命的拼搏,反映了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间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深层次
的文化内涵。
其次,小说的人物塑造鲜明生动。
主角尼山、星月、智旺等人物个性鲜明、性格饱满、形象生动。
例如,尼山内心善良、自卑、优柔寡断,但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使命;智旺心狠
手辣、欲望强烈、野心勃勃,却被人性的软弱与迷茫所束缚。
这些人物形象均是真实丰满的,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性内涵和社会意义。
除此之外,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巧妙运用萨满教的形象和
象征。
例如,尼山的成长故事,就被描写成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在萨满教的启迪下,渐渐
明白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爱和责任的价值。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许多象征化语言
和丰富的意象,如“黑夜”、“星”等,加强了小说的寓意和意境。
总之,《尼山萨满》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不仅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和鲜明
的人物形象,更富有隽永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挖掘
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启示。
讲五十六民族的书
五十六个民族的传世之书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文化和传统被代代相传,保留在各自民族的文字和口头传说中。
五十六个民族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宝贵之书,记录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下面,我们将一同探索五十六个民族的传世之书。
1.汉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汉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蒙古族:《元朝秘史》是一部记述元朝历史的重要著作,记录了蒙古族的兴衰和荣耀。
3.回族:《吐鲁番维吾尔文饮食文化方言库》是回族文化中的珍贵之书,记录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4.藏族:《甘丹寺版大藏经》是藏族佛教经典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经典合集,是藏族文化和信仰的象征。
5.维吾尔族:《库尔班大叔的家》是一部以插图为主的儿童故事书,反映了维吾尔族传统生活和价值观。
6.苗族:《苗信文编》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文献,系统地记录了苗族的信仰和传统。
7.彝族:《唐宋傣语合订字典》是一部收录了唐宋时期傣语的特殊字形的字典,对研究彝族文化和语言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8.壮族:《北部广西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方言词汇选编》是壮族文化中宝贵的方言词汇汇编,反映了壮族与哈尼族和彝族的交流与交融。
9.布依族:《云南省文献资料》是一部收录了布依族历史文献和史书的丛书,对于研究布依族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10.朝鲜族:《朝鲜族传统舞蹈史》是一部详细描述朝鲜族传统舞蹈历史的著作,记录了朝鲜族舞蹈的演变和风格。
11.满族:《清宫秘史》是一部描述清朝历史和满族王朝的重要著作,记录了满洲八旗的兴衰和皇室的故事。
12.侗族:《侗族古籍文献汇编》是一部收集整理了侗族民族史料和古籍文献的丛书,是研究侗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
13.瑶族:《广西瑶族文化研究》是一部介绍瑶族文化的专著,记录了瑶族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
14.白族:《白族口头文学选集》是一部收录了白族口头文学作品的选集,体现了白族的语言艺术和传统文化。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描绘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满族习俗,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满族习俗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满族习俗的生动描绘,如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婚丧嫁娶等。
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满族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进行研究。
我们将对满族服饰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我们将关注满族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联。
我们还将对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描写《红楼梦》作为一部描绘清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仅反映了汉族封建社会的诸多习俗,也深刻地展现了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习俗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色彩,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贾宝玉身上的蟒袍、马褂,以及他佩戴的玉佩、金链等,都是满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身份认同。
满族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当代满族小说的普世价值关怀
族题材的 同时, 也通过作品极 大地 弘扬 着时代 的普世 价值 , 并取得 了世 间公认 的成就。该 民族 的作 家文 学长期 养成 了高度 包容 的性格 , 不愿收缩 自己一向拥有的外向型视野。行进在世纪旅途的 满族 作 家, 因应 于这样 一个
前所未觏的铿锵 时代 , 精神意识领 受着人 类优 秀思想的洗礼 , 乐于以开放 的文化胸怀 、 取 的人 生眼光 , 更 进 全方 位地观察发现 生活, 将融会 着现代理念 的艺术思考 , 注入笔 端。 关键词 : 3代 满族 ; " ; - 小说 ; 普世 价值
不缺 少 与 国 内兄 弟 民族会 通互 读 的质素 和机 制 。 2 0世纪 的中 国国 门时慢 时快 终 于敞开 。东 西方 文化 原 本鲜 明 的边 界 氤 氲模 糊 开来 , 翻越 国别 的跨 文化 交 流互 动成 为必 然 。世人 猛然 体验 到 , 自己 已为人 类 信 息化 的宏 阔 版 图所 接 纳 、 没 , 也 做 不 成 吞 再 隔绝 于外 部 时空 的 “ 花 源 中人 ” 桃 。 中外 各个 民族 文 化与 文学 互通 有无 的时代 , 了 。 来
相当理性地认定了要包容八方族群乃至人类精神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 与 国 内一 些少 数 民族 的书 面文 学有 所不 同 , 满族 的作 品书 写滥觞 于 自身 投入 中原 的历史 举 动 中 , 随 后蔚成满族文学洪波的汉文创作形式 , 更是这个文化后进 民族跨进 中原文化腹地的确切注脚。在 中华 民族渐趋形成 的历史背景下, 满族的文化及文学 , 注定带有 中国大文化一定的烙印。满族书面文学历来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0 2 (0 10 0 8 O 17 4 9 2 1 )4— 0 7一 8
中国贵族精神的丰富性表达——再论叶广芩家族叙事的文化图谱与意义指涉
等人 , 仅受到传统 家学 习染 , 不 还受过 高等 教育 , 或毕
业 于燕 京大学 或毕 业 于北 京 大学 …… 这些 大宅 门里
走 出来 的贵族后裔 , 完全颠覆 了我们对 八旗 子弟 只会 贪 图享 乐 、 游手好 闲 的理解 。作 家 即便 刻 画一 个 “ 底
家族小说 , 塑造 了一批极 具古典文化意 义的贵族形 象 , 鲜明呈现 出对 于 中国贵 族及其 文化 拥有 的历 史反 思 与价值重
识。值得 重视 的是 , 家努 力于 中国传统精英文化在 满清时代 的整体观 照 , 图提 炼 、 作 试 整合 、 熔铸 出 中国开始 现代 性 阶段 以来一直被有意排斥否 弃的“ 贵族精神” 并从满族独特 的审美视 点 出发 , 贵族精神 ” 以艺术的镂雕 与情感 , 对“ 加
笔者 把 叶广芩 在 文学 世界 提 炼 、 整合 、 铸 出 的一 种 熔 “ 贵族精 神 ” 称之 为“ 国式贵 族精 神 ” 是 因为支 撑 , 中 ,
写 的金 氏家族 十 四个子弟 , 老舍笔 下落 魄 的底 层 既非 旗人 , 又非曹雪 芹笔 下钟 鸣 鼎食 之 贵族 , 是 曾经 门 而
层人 ” 象 , 形 也总会 透 露 出这个 人 物背 后 与宫 廷 贵族
作者 简介 : 席扬 (9 9 ) 男 , 15 一 , 山西省绛县人 , 福建 师范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 中国现当代 文学 。
型性 。笔者主要 从人 物 和文 化元 素 的选 取 两个 方 面 加 以探 讨 。 1 人物 形象 : . 京旗贵 胄。叶 氏家族 小说 描写 的是
一
能量 在现实 文化 建构 中的 多种 可能 性 。亲历 式 的家
论《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文化-论满族服饰、饮食、重内亲文化
《 红楼梦 》 宴会 礼仪 沿用 清朝满 族贵 族待 客礼 仪 。满汉 全席 是
满族 宴席 的特 色 ,满汉 全 席 大 体分 为五 个 程序 迎 宾 净 面 、茶 台茗
满族 入关 后 , 在 衣 饰 选 材上 得 到 了发 展 ,其衣 着 浸 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许 多
汉 文化色 彩 。这些 汉 化倾 向,令 清朝 统 治集 团十 分担 忧 。 “ 满语 、 骑 射及 服饰 ” 事关 清朝 国体 。 因此 ,统 治 者 为 了 极 力捍 卫 其 满 族 生 活特 色 ,就把 满 族 服 饰 推 向 全 国 ,并 保 持 了 一 定 的满 族 民族 特征。 1 .1 满 族 的服装 又称旗 装 。 旗 装指 “ 清代 满族 人 的装束 ” 。旗装 典型 的特 征 主要 是 :以袍 褂 为 主 ,居 家时 穿长 袍 以便 保 暖 ;外 出时 为 了 骑乘 方便 ,袍 褂 多 有 开衩 ,少 则左 右 两衩 ,多则 前 后 左 右 四开 。衣 服 袖 端 多 带 有箭 袖 ,可覆盖 手 背 。还 有各 种挂 佩。 这 些 服饰 原 本 是 旗 人 的衣 着 , 但满 人入关 后 ,为巩 固在全 国的统治 地 位 ,却要 求 汉 民效 法 其 俗 , 导致 有清 一代满 族服 饰是 中 国服饰文 化 的主流 。 《 红楼 梦》 写 贾宝 玉去 庙 上还 愿穿 的就 是 一身 旗装 。 “ 头 上 戴 着 紫金冠 。齐 眉勒 着金抹 额 ,一 件 大 红箭 袖 ,束 着五 彩 丝攒 花 结 , 外 罩倭缎 排穗 褂 。 ”(《 红楼梦 》 第 三 回)贾 宝玉 这 样 的打 扮处 处
其 书 中所描绘 的 满族服 饰文化 、满族 饮食 文化 、满 洲重 内亲文 化等风 俗 > - - j - 惯 ,更是细 腻逼 真 ,给人 以强 烈的 时代 感。 关键 词 :满族 服饰 文化 ;满族 饮食 文化 ;满 洲重 内亲文化 中图分 类号 : J 7 1 7 文献 标识 码 :A
述史寻根求同探异-读《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收稿日期]2015-05-20[作者简介]王鸿莉(1980—),女,山西阳泉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满族文学,北京文化。
述史寻根求同探异——读《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100101)王鸿莉[摘要]满族小说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奇异瑰宝。
但在长期的文学史研究中,却始终没有一本完整论述满族小说的专著。
关纪新《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一书是首部以历史性眼光、整体性格局全面考察满族小说的著作。
本书以“满族小说”为研究对象,描摹出满族小说自身的发展历程,勾勒了满族小说的整体文化特征和艺术诉求,是对满族小说研究的全面总结与最新成果。
[关键词]满族;中华;小说[中图分类号]I2;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15)04-0010-04关纪新先生的最新著作《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可以视为作者三十余年来对于满族小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它是国内首部以满族小说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
关纪新先生以“老舍研究”闻名学界,近十余年来再度发力,对清代以来的满族小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辨阐释,本书即是这方面学术积累之产物。
一、满族小说承载中华文化关纪新先生最初以老舍研究知名,但在跟随张菊玲老师读书时,也进行了不少古典文学的研究。
在1982年大学毕业之前,他已完成了两篇重要论文《当代满族文学的瑰丽珍宝——老舍<正红旗下>试探》和《几回掩卷哭曹侯——清代宗室诗人永忠和他凭吊曹雪芹的诗》。
两篇论文论述时段一古一今,就研究对象的文体言,一为小说一为诗——前者是关纪新先生老舍研究的起步,后者是“国内学界最早将清代宗室诗人作为独立的话题来讨论的论文”[1]。
这两篇文章颇具象征意义,几乎预示出关纪新先生日后研究的几大重点:康乾时期京师满洲作家群、民国时期旗人小说(老舍、蔡友梅、穆儒丐、王度庐)等。
满族文化——精选推荐
摘要:满族建立清朝后,逐渐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最终融入其中。
在清朝的首都北京,满族与汉族之间的这种融合尤其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满族汉族民族融合文化满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民族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但统一全中国的封建王朝——清朝建立后,满族固有的文化与另一种强大的、先进的、与之截然不同的文化——汉族文化发生了强烈碰撞。
最终,满族全面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改造,吸收了汉族文化的几乎所有精华。
但满族文化也并未完全磨灭,在以民族大融合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化中亦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迹。
本文试图以作为清朝首都长达三百六十八年的北京为切入点,对满、汉两族文化在这个城市中的交融与整合进行剖析与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入关前的满族简史与文化状况满族的历史十分悠久,不同时代的典籍对这一民族均有记载:商周称肃慎,秦汉称挹娄、扶余,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宋元明称女真。
唐朝时靺鞨族统一中国东北部,建立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
这一政权于952年亡于契丹。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建立金朝。
太宗完颜晟时金朝盛极一时,先后攻灭辽、宋,统治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原、关中地区百余年,直至1234被元朝灭亡。
明朝时山海关外(以下简称“关外”)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分化为建州、海西、东海三部。
其中建州女真分布在以今抚顺以东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北麓,南抵鸭绿江边的地域。
海西女真分布在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曲折处的地域。
此两部在经济上以农业生产为主,已进入奴隶社会末期,较为发达。
而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尚处于游牧渔猎的原始社会时期。
金亡后,经历了元明两代数百年的发展,女真族在十七世纪进入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时代。
1616年,其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并统一女真各部。
1635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为“清”,正式确定了“满”作为民族名称。
满族文化概况[方案]
满族文化概况撰文:王萌满族的先祖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从帝舜时期向朝廷贡弓石砮的肃慎族以来,先后经历了挹娄族、勿吉族、靺鞨族、女真族、诸申族、满洲族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满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奇异久开不凋的奇葩。
满族是个优秀的民族,满族的先祖肃慎,在女真语中就是“东方之鹰”的意思。
同样,满族文化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曾产生过曹雪芹、纳兰性德、吴阶平、启功、程砚秋这样一流的作家、学者和艺术家。
创造这个文化的民族是从长白山走出来的,它所创造的文化,是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结合的产物。
是高山上的棒槌(人参)、灵芝、野果,林间的蘑菇野菜,山野间的熊狍鹿兔,江湖中的三花五螺养育了满族儿女骁健的体魄,是苦寒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性格。
这些都为这个民族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进行了铺垫。
满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虽然满族文化的特质在满族统一中国的道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相对于历史悠久的汉文化,满族文化仍然显得有些稚嫩。
很多人认为满族文化就快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不过,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包括野蛮的或半开化的民族,只要是一个有文化根柢的民族,彻底被文明先进的民族同化,以致在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几乎不可能的。
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所创造的满族文化也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当“年青”的满族文化遭遇到“老成”的汉文化时,满族利用其居于最高统治的主导地位,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自觉地、清醒地抵拒汉文化的包融和侵蚀,运用各种手段裁量、陶铸、重塑、支配着汉文化,从而使满汉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最终达到在一个新的层面、新的内涵的融合。
康雍乾三位皇帝在吸取汉文化和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上做的比较成功。
尤其是乾隆帝。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乾隆在汉学上有极高的造诣。
因为作为统治着汉人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一个偌大国家的少数民族帝王,不深通汉文化是无法胜任的。
乾隆坚信自己决不会被汉化,他所担心的是本民族内那些不善把握自己的意志薄弱者。
叶广芩家族小说的文化学意义
家族小说是叶广芩写作中的精品,它的艺术性、思想性的成就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隐藏于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尴尬,却很少有人涉猎。
实际上,家族小说,虽然采用似乎是自叙方式的纪传体,但是,它毕竟是小说,隐藏于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思考,才是叶广芩心灵深处的隐忧。
一、儒家家庭伦理道德的文化特征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是调整家庭关系的主要规范。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其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这“三伦”中,“父慈子孝”又是传统家庭关系的轴心,由于中国传统家庭的宗法等级结构,父与子的关系有严格的尊卑之别,即所谓“父为子纲”。
这就规定了“孝”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成为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的核心。
在他们看来“百善孝为先”,“孝”为“立身之本”①。
另外,所谓“父子之严,不可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②即亲子之间,既不能过于亲昵,也不能过于简慢、严肃,而应以严正慈,以慈辅严。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仅在“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
在家为“孝”,在国为“忠”。
以“孝”促“忠”,以血缘关系促社会等级秩序,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孟子明确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③从家庭的结构和文化内涵入手,要求亲情、友爱、善良、温柔的内在精神交流。
这种家庭结构式的伦理理想,虽不乏片面的伦理说教,但可以演化为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家庭伦理文化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的倡导下,以水银泻地一般的强势深入渗进人们的日用伦常中,表现出普世性质的文化价值,成为《采桑子》等叶广芩家族小说的潜在的、稳定的阅读交流心理平台。
关于民族典籍海外出版传播的思考
关于民族典籍海外出版传播的思考李佳凝【内容摘要】对外出版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出版事业获得蓬勃发展。
我国的民族典籍蕴涵独具特色的文化精髓,对国内外读者具有特殊的魅力。
促进和发展民族典籍的海外出版是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从影响出版传播效果的因素如讯息内容、转换策略、媒介手段和受众对象等多个方面,对民族典籍的海外出版传播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对外出版;翻译;民族典籍;海外出版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向世界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弘扬。
民族典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块瑰宝,其海外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向海外读者展示了中国多民族的文化特色。
做好民族典籍的海外传播,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新时期民族典籍的海外出版和传播事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它不仅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要求,也要满足海外读者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文从影响出版传播效果的因素出发,从讯息内容、转换策略、媒介手段和受众对象等多个方面,对提升民族典籍海外出版传播效果提出了建议。
一、民族典籍海外出版传播的价值和意义传世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典籍按现代学科分类,不仅包括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科学、艺术,还包括医学、经济、军事、天文、地理、法律等种类的作品。
一个民族历经传作者简介:李佳凝,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民族翻译》编辑部办公室主任。
承保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不仅蕴藏着祖先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而且是这个民族延续至今并保持其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和根本之所在。
1民族典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中华民族典籍,包括少数民族典籍和汉族典籍,狭义指除汉族典籍之外的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典籍。
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典籍作为我国典籍和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珍宝般熠熠生辉。
“十七年”满族作家文学梳理
进 中的相关 教训 。 人 民共 和 国 新 型 政 权 对 于 “ 中华 民 国” 有 政 旧
体 的取 代 , 叫 国 民精 神 为 之 一 振 的大 事 情 。 旧 中 是
帆争进 态 势 。一 些 历 史 上没 有 多 少 书 面 文 学 积 累
的少数 民族 , 登堂 人 室 , 展示 自我 的文 学 能量 , 由 并 是而拥 有 了文学 史 册 的骄 人 纪 录 。然 而 , 一佳 好 这 局 面也似 乎 挟 带 着 某 项 切 实 的 不 足 , “ 即 翻身 农 奴
了“ 化大 革命 ” 文 的深 渊 。
“ 十七 年” , 国 内地 的文 艺 是 由人 们 尚可 理 间 中 解 的红 色叙 事 , 发展 到 令世 间惶恐 的 “ 红” 叙 事 深 色
的过 程 。它从 一 开 头 便 独 尚一 创 建 伊 始 的“ 七 年” 是 中 国 十 ,
了满族 文 学在该过 程 绝无仅 有 的独特“ 性” 族 书写 。 回忆起 “ 七年 ” 十 的满 族 文学 , 们不 能不 人
说 , 正做 到 了在 民族 文 学本质 意义上 丰沛 书 写 的作 家 , 真 实在 太 少 了。假 若 没有老 舍 的话 , 满
族 文 学在 该 过程 中特有 的“ 族性” 书写 , 乎要 交 白卷 。 几
不 过 ,十七 年” “ 里执 政 党 意 识 形 态 也委 实 出现 了大小 失误 , 被人 们 呼作 “ 中 国” 国 度在 所 有 制 新 的
收 稿 日期 :0 10- 5 2 1- 90
系 的方 式 , 是 不容 小 视 的 质 的 飞跃 。提倡 国 内各 却
古代文学作品推荐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古代文学作品推荐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几部值得推荐的古代文学作品,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我们的历史和智慧。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满族贾府为背景,通过庞大的人物关系网络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人性的诠释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都非常精深。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对人性追求的杰作,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推崇节俭、勤劳、诚实、忠诚等传统价值观。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六经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约公元前11世纪到前7世纪的诗歌作品,全书共311篇,是研究古代社会、风俗、文学和音乐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料。
《诗经》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包含了古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真切体验和感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思考。
通过欣赏《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美的追求,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期许,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非常重要。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
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宋朝末年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贫苦农民的反抗。
《水浒传》中塑造的各色英雄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情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蕴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悲欢离合、豪杰志向和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部作品不仅在叙事和艺术水平上有着较高的成就,更体现出了对于正义、友爱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对于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非常有价值。
四、《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民族精神和进步史观在《满族文学史》中的体现
2021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21第39卷第1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9 No.1民族精神和进步史观在《满族文学史》中的体现韩丽霞(赤峰学院师范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 要]《满族文学史》四卷本的编辑出版,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和进步史观。
这部著作民族特色突出,体现出民族意识和心理,突出了满族作家在满族文学史、清代文学史甚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该书秉承进步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对初步的民主思想和反封建思想的大力颂扬,体现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进步历史观。
[关键词]《满族文学史》;民族精神;进步史观[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1-0136-02 赵志辉、邓伟、马清福主编的《满族文学史》以史为纲,以文本为主要依据和支撑,既能从全局、整体上把握史的脉络,又能使读者对文学作品本身有具体形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
从而构成血肉丰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鲜明生动的长篇巨制《满族文学史》四卷本。
这部书时代意识突出,能够把作家作品放到相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评价。
又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如对纳兰性德、纳兰常安、尹继善、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列出专章加以介绍,突出文学大家的作品的典范价值。
同时,把每个时间出现的众多作家也专门进行介绍,使读者看到一部立体生动的《满族文学史》。
一、《满族文学史》对民族精神的颂扬《满族文学史》重视对满族文学文献的保存,重视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并辩证地加以利用。
这部书把不常见的散见的有关满族的文学文献搜集起来,加以展示,以方便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突出满族文学史的民族特色,体现满族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对满族民族精神的颂扬与讴歌是该书最值得肯定的特点。
该书指出保持女真旧风的进步意义,对保持本民族的特色进行准确的评价:“世宗(按:指金世宗)提倡女真旧风,当然不是反对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主要是为了使女真人不忘本,不忘女真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
满族文学的流传
价值和价值观 。经过他们和他们的作家们倾心倾情悉心悉
力反复打磨 的北京 口语及其书面表达 , 似可记到这笔账下 。
在 中国文学 的发展中 ,最 能代表满人文 学成 就的 , 非 满族小说创作莫属。而满族小说一直 以来 的长处 , 首推语
言 。清前期 中原文坛卷起 过写作文言短篇小说 的浪头 , 从
西部 、 发达地 区向落后地 区、 富裕人群 向贫 困人群 的倾 斜 , 这才能成为合理配置资源的一个 出发点。
( ) 育公平强调教 育要 建立一 个“ 三 教 亲近 穷人 的教 育
制度 ”
7 .6 7 . %。IS 5 %、01 o 5 V 国家及各级地方 政府在很大程度 上还 g 是更关注于改善 现有条件较好 的学校 , 积极发展重点学校 以求获得更 大的收益 , 而原本条件 比较差的学校又得不到 用来改善办 学条件的资金 , 导致 生源 、 师源面 临着大量 的 流失 , 并且近年来 , 沿海 与内地 、 东部与西部地 区 , 这种差 距越来越大 , 西部农村 破 旧不堪 、 岌岌 可危 的校 舍与东部 沿海城市可 与大学相媲美 的豪华 中学校舍 , 形成 了极其鲜
创作 、 而是借 用汉 文达意 的满人 文学作品 , 便有意无 意地 淡化了其 出生背景 , 消融在浩瀚的汉语文学海洋中。语言
蒲松龄 的《 斋志异》 聊 到纪晓岚 的《 阅微草 ( 下转第 11页) 2
【 作者简介 】 唐
・
果 (97 )女 , 18 一 , 重庆人 ,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学生 , 文学硕士学位 。
无法估量 。不过 , 改用汉文, 也无形 中获得了“ 失之东隅 , 收 之桑 榆” 的补偿 , 满族文学作品因此拥有 了广大的读者群 ,
别出心裁的“小说旅馆”
别出心裁的“小说旅馆”
袁文良
【期刊名称】《人民文摘》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在美国俄勒冈州的纽波特海湾,有一家旅馆被人们称为"小说旅馆"。
从外观看去,这个只有3层楼的旅馆与周围的其他建筑没有什么不同,但每年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特别是一些喜爱读书的人下榻这里。
【总页数】1页(P13-13)
【作者】袁文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71.2
【相关文献】
1.别出心裁的“小说旅馆”
2.一部别出心裁的“满族小说史”——浅谈关纪新先生新著《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3.印象主义勾勒出的蓝色旅馆——短篇小说《蓝色旅馆》品读
4.别出心裁的"小说旅馆"
5.别出心裁的"小说旅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作者:刘致远魏韶华
来源:《东方论坛》 2015年第4期
刘致远魏韶华
关纪新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
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出版。
)首次对满族小说的成就进行了
全面的梳理,将满族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与满族历史上的民族文化流变相联系加以考量,与满
族曾经普遍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同时又注意葆有本民族审美特征相联系加以探究。
全书分成若
干主题,在分析满族小说的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学和文化整体展开过程中的表现与意蕴的基础之上,对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广泛运用多重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对满族小说在中华文化大格局中存在与呈现的能量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描述。
与此同时,这也不单单是一部史论,在对满族小说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之上,本书将清代
至当代的满族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共性,围绕着“民族精神”这一核心,从“文化土
壤”“艺术表达”“悲悯情怀”“人物画廊”“语言特征”“艺术诉求”和“京城摹写与民俗
扫描”七个方面对满族小说加以分析,从而建构出了完满的满族小说概念。
在此基础之上,讨
论满族小说之特性,意在“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加以回顾和省视”。
在进行“满族小说价值评估”的同时,关纪新先生着力于讨论在“中华文化”这一宏大概念之下,满族在历史中应该占据的
位置。
在研究中,作者先是针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对满族文化、历史及文学不甚了解的现状,先
对满族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满族文学的积淀之深厚。
接
下来,作者首先界定了满族小说的概念内涵,然后具体介绍了自清康熙以来的满族小说创作。
满人用汉文写小说,最早始于康熙时期的佟世思创作的《耳书》。
作者沿着时间线索先后评述
了满清时期的多部影响较大的满族古代小说,下至老舍、端木蕻良、关沫南等民国时期作家的
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众多满族小说家的创作。
从中可以发现满族是个名副其实的盛产小说的民族。
从第三至九章,作者紧紧围绕着“民族精神”这一核心,从“文化土壤”“艺术表
达”“悲悯情怀”“人物画廊”“语言特征”“艺术诉求”和“京城摹写与民俗扫描”七个方
面对满族小说加以分析,赋予了“满族小说”丰富又鲜明的特征。
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与“说部”,作为培植满族小说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对日后的满族
书面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萨满教观念,更是使每一个民族成员
都笃信“万物有灵”的说法,这一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日后满族小说的创作。
满族小说作为民族
精神型范的艺术表达,其中深深植有萨满教的精神。
其对于满族的传统精神文化的养成与传承,产生了非凡的意义与作用。
以《红楼梦》为例,作者详细分析了潜藏在作品当中的满洲元文化
气息。
除此之外,萨满教的文化精神同样流淌在《夜谭随录》等满族小说当中。
直至现代的满
族作家端木蕻良,这种强大的文化精神,仍然被他表达得相当浓烈。
抓住满族小说中深深植根的萨满精神之后,关纪新先生进一步关注到在满族小说长久的创
作实践当中,积聚着的作家们对沧桑历史、跌宕旅程、变迁世事、苦难人生之深切的体察与品味,书写出的许许多多饱含悲剧意蕴的作品和渐渐形成的凸显悲悯情怀的民族文学传统。
八旗
制度带来的种种弊端,导致满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特别的性情:在看似洒脱的外表里,掩藏
着悲怆与忧患。
自纳兰性德起,到《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再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大悲寺外》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了带有悲剧色彩的精神内核。
在人物塑造方面,满族小说有诸多贡献,在中华多民族文坛上,构成了与汉族以及各个兄
弟民族作品在人物形象描绘上的相异相辅,从而丰富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形象画廊。
从《红楼梦》里的家奴世仆到和邦额笔下的红衣少女,从王度庐笔下的旗人女主人公到叶广岑的“家族
命运系列”,再到老舍对城市下层社会苦难人民的书写,身为满族一员的作家们对于本民族同胞、本家族亲人的命运深沉的关爱,成为了他们高潮迭起创作的潜在动力。
在语言特征方面,
满族人入关定都北京之后,随着习汉语的日益普遍,原先京城里带有吴语方言特色的汉语逐渐
被沈阳方言的言语所取代。
久而久之,带有浓重“儿化音”的京腔应运而生。
满族一代代的小
说家将“京腔”“京韵”等民族性语言天赋兑现到作品叙事当中,为中华的文学与文明留下了
卓有价值的语言范本。
最后作者分别分析了满族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诉求和满族作家对京城进
行社会描摹的传统。
众多满族小说家通力完成的“北京浮世绘”,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京师市
井文化的特征,对内对外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典型意义。
自第十章始,作者从个案的分析上升到抽象精神的高度,分析了满族书面文学传统及其流
变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特性:自我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
对自身历史文化加以回顾和省视,是
满族作为一个睿智的民族的精神特征之一。
曹雪芹因满洲入关前后的社会文化冲突而在作品中
表现出痛苦忧思;和邦额的《戴监生》和《卖饼翁》表达出对既有历史演进的寻绎和反刍;现
代作家老舍,更是在通过小说叙事反思民族历史教训方面,有着格外重要的贡献。
全书的归结
点在于,通过这一研究,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整体环境对满族和它的一切既往文学绩效起到的
不可或缺的作用,继而明确指出满族小说并非汉族文学的附属物,其多方面独到的个性化的艺
术书写,是对中华文化丰富与展开不可或缺的积极奉献,进而完成了中华文化大格局下满族小
说的基本价值评估。
多年以来,满族小说的系统化研究始终是满族文学的研究空白,虽有诸多学者针对满族小
说家极其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但始终未能做到理论层面的提升。
如今,关纪新先生在几十年
的研修、积累和思考的基础上,对满族小说的成就认真完整地做出梳理,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较为细致地阐释了满族小说的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学和文化整体展开过程中的表现与价值,填补
了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
此外,值得文学界关注的是,关纪新先生着眼于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提出了相对新颖的
理论视角:中国文化并不等同于汉族文化,而是众多民族文化的汇聚与融合。
这一观点是针对
多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模糊界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
一直以来,在中国这个多民族文化共
存的大氛围内,以满族文化为代表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化总是被掩盖在汉文化的光芒之下,缺乏
普遍的认同和高度的关注,因而造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发扬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
关
纪新先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带来的阻滞,表现出其学术思想的前瞻
性与深刻性。
这种站在国家与民族高度上进行文学思考的做法也正是我们新时代需要提倡的。
《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从特有民族的个性文化视角出发,参照该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诉求原则,对诸多满族小说的作品及其作者进行深度的分析与论证,实可谓满族小说研究之“新声”。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