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课文的突破口,聚焦语言文字训练

合集下载

如何开展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如何开展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如何开展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作者:杨柳青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4年第08期【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教材【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0095-01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知识的运用半知半解,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知识运用技能的训练。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一、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找到一个既能联系教学内容,又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最佳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充分钻研语言文字训练的具体要求,对“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训练、每个步骤的要求是什么、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王二小》一课时,笔者用幻灯片出示句子:“王二小常常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笔者先指名朗读句子,接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最后由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哪一个词语是重点词?”由此训练学生发现关键词,培养其感知语言的能力。

在指导学习“常常”一词时,笔者提问:“‘常常’在文中是指什么?”生答:“经常,时时。

”“把‘常常’换成‘时常’可好?”学生比较词语:“‘时常’表示不时,不定时。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品评、辨析词语的能力,笔者设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王红()去五保户王奶奶家做好事。

(常常、时常)2.“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句子里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仿照句子完成下列练习。

(一边……一边……)(1)小红高兴得唱歌,跳舞。

小学语文教学“三步曲”

小学语文教学“三步曲”

小学语文教学“三步曲”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的分析能给予的,而是通过语言实践进行了。

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回归,是提高效率的根本。

一篇课文训练内容的选择,训练点的确定,训练重点把握,前提是把握教材的语言文字特点,了解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

钻研教材,得看看课文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哪些新的语言现象。

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带有规律性的,学生学了可以举一反三,可以迁移运用。

同时,它又是跟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在本班大多数儿童语言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

这样,他们可以“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稳步发展。

因此抓住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成为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突破口。

第一步: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训练理解词语,不仅仅是查一查字典、读一读它的注解而已,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它作出说明,到达真正意义上“懂”的境界。

因此,在进行理解词语的训练时,特别要注意设计好训练的环节,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以及讨论、比较,甚至是亲身体验,使学生真正领会它的意思,并能作出正确的表述。

例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对“堵住”一词可以设计以下训练环节:(1)查字典:“堵住”作何解释?(2)联系上下文:黄继光用什么堵住什么?(3)亲身体验:照文中所述,试着做“堵住”的动作。

(4)再读句子,引导讨论:黄继光“堵住”敌人火力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结果?(5)概括小结:从“堵住”一词可以看出黄继光怎样的精神?第二步:抓住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体会的同时,可以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

句式训练,有很多形式和方法,如:填写句子,补充句子,比较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种意思等等。

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方式,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我的家乡》一文的第三自然时,就采用了让学生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文章意思。

灵性引导语言训练,助力提升语文素养

灵性引导语言训练,助力提升语文素养

灵性引导语言训练,助力提升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是一门灵活性高、弹性较大的课程,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贯串于语文教学中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机械化的操作训练,忽视了综合化的文字训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过程,降低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把握能力。

对此,教师应积极关注小学语文高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现状,合理转变语文教学模式,积极搭建语言感悟平台,使学生在揣摩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应用,最终达到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把握语言训练要素,助力积累语言文字教师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之前,应先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要素,不同阶段的学习发展目标需要配以不同程度的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但是学生缺乏较为丰富的积累,学生所具备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信息认知难以支撑其进行高效的训练与提升。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定义为初期阶段的有效积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阅读训练,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赏析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体会文章结构中语言文字的作用与表达方法。

在语言积累中,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基础能力与发展需求,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训练指导。

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入更多关于描写鲁迅人物形象的文章,使学生生动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并对鲁迅的作品产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感悟本,鼓励学生将阅读感想及收获记录在积累感悟本上。

教师还可以开辟班级的展示区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想、读后感等张贴在展示板上,并定期组织阅读讨论会,组织学生在会上谈谈自己对鲁迅人物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会积累不少的写作心得,教师要求学生积累一些鲁迅的名言,掌握鲁迅的作品表达方式,以此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输出奠定基础。

评课稿

评课稿

小学语文第六册《绝招》评课稿张老师执教的《绝招》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

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

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

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浅显的文字当中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精神。

在教学中老师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按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兼顾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

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

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今天张老为我们展现了一节常态的精品课,充分体现了“简单、本分、扎实”的教学理念。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删繁就简,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上课伊始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出示刘谦精彩的魔术,刘翔百米跨栏等多媒体课件展示,附之老师精彩规范的语言介绍。

创设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在惊叹羡慕中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

学习新课,能够紧密围绕“都有谁在比绝招?比什么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等简单却贯穿全文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处理重点句段时,张老师运用了“以读促悟”,“读悟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赏析。

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融入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丰富想象,让文中“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

巧选突破口,有效学语文论文

巧选突破口,有效学语文论文

巧选突破口,有效学语文摘要:教师要立足课本,根据课标关于学段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以及文本的特点进行筛选、取舍,准确寻找到每一篇课文教学的突破口,引领学生读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文字,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达到懂得课文内容,习得课文语言的目标。

关键词根据学情找突破口巧妙引导学语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教材是桥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通过课文的教学要实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辨证统一;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目标。

一篇课文都包含的可学可练的内容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行的。

教师要根据课标关于学段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以及文本的特点进行筛选、取舍,寻找到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教学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巧选理教学突破口理解课文内容(一)从了解创作的背景突破,理解课文内容。

因为每一个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个人的经历、时代背景、不写作目的各不相同。

所以许多古诗、散文、名著、现代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较难理解,这时我们教师可以从课文创作的背景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北师版第十册《种子的梦》时,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

难点是通过理解种子成长的过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梦想未来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从质疑问难处突破,理解课文内容。

在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将全文整合成“父亲是个怎样人?”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两个板块,再借助资料搜集、品读、感悟、感情朗读,想象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失去父亲的悲痛,深深地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一、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及意义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语文味是什么?自己的园该种什么?语文的特质是什么?独当之任是什么?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作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那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订版课标最为亮丽的一笔。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

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

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012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于7月17日——18日在河南郑州举行。

本次论坛就“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等专题进行研讨、交流,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内涵以及将2011年版课标如何运用于课堂实践等问题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二、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1.“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内容。

(1)“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具体说就是,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选择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

找准教学突破口,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性

找准教学突破口,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性
个 自且 ……还 能 不

… …

体 会 关联 词 的好 处 。 着要 求 学生 用这 几个 关联 词和 中 接
了这样一个训练 : 山洪咆哮 着, — — , 山谷里狂奔而 “ 像 从 来 , 不可 当。” 个 比喻 句的 教 学就在 于 引导 学生 学 以致 用 , 势 这 创 造性 地使 用语 言文 字 。这 样 的 语 言 训练 容 易在 学 生的 大脑 中留下 深刻 的 印 象 , 练效 果 必定扎 实有 效 。 训
句 , 么这 节课 的语 言文 字训 练 就具 有一 定 的实 效性 。我们 不 那 提倡 训 练 面面俱 到 ,就 是 因 为语 文学 科 与其 他学 科特 点 不 同 , 有 不少 训练 的 内容 在今 后 的教 学 中仍 会 频频 出现 。学 贵 于精 , 不在 于 多 。 一节 课 仅 4 分 钟 , O 教师 可抓 住 教材 较 为突 出的一 两 个 词 句进 行 重点 训 练 , 实 有效 地提 高 学生 遣 词造 句 的能 力 。 扎 如 《 》 课 中有 一 句 写得 十 分精 彩— — “ 洪咆 哮 着 , 桥 一 山 像 群 受 惊的 野马 , 山谷 里 狂 奔而 来 , 从 势不 可 当。 ” 一位 教 师在 执 教 的过 程 中 , 充 分 引 导 学 生认 识 比喻 句 , 先 然后 指 导他 们有 感 情地 朗读 , 求 读 出洪 水 的来 势 汹汹 , 不可 当。 要 势 紧接 着 设计
二、 选择 课文 空 白处 作为训 练突破 口
在 文艺创 作 中 , 了追求 言 已尽而 意无 穷 的“ 为 无言 之美 ”追 , 求 “ 时无 声胜 有声 ” 此 的共 鸣效应 , 者往 往有 意识 地 留m 空 白 , 作 给 我们 留下 了许 多遐 想与创 作 的空 间 。 学 中 , 师可 以利用 这 教 教 些 “ 白” , 空 处 从课 文 内容 延 伸开 去 , 尊重 学 生不 同的情 感 体验 ,

语文突破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语文突破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语文突破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提高语文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许多学生和学习者所关注的问题。

良好的语文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还能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介绍几种突破提高语文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拓展词汇量词汇量是语文写作和阅读理解的基础。

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练。

为了拓展词汇量,我们可以多读书籍、报纸和杂志,注重积累生词。

同时,在学习中积极运用词汇,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写作文等方式巩固记忆。

二、阅读广泛多样的文本广泛阅读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丰富我们的视野。

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新闻报道等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注意文本的结构、语言运用和作者意图等方面,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培养写作习惯写作是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和思想进行整理和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可以从模仿名家的作品开始,逐渐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

同时,可以请老师、同学或家长进行修改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作文。

四、注重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关键。

要学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型结构和篇章结构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条理清晰。

在写作时,可以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要注意段落间的过度和连接,使文章整体结构紧密有序。

五、多做阅读理解练习题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针对阅读理解题,我们可以多做一些模拟题和练习题,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审题,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六、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增加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积极参加各类语文比赛、写作比赛等,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或参加文学沙龙、读书会等活动,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三年级语文《红色的报春花》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红色的报春花》教案

【导语】《红⾊的报春花》这篇课⽂讲述了达尔⽂⼩时候把⽩⾊的报春花变成了红⾊的。

课⽂是运⽤⼈物的对话来告诉读者整个故事发⽣的经过。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红⾊的报春花》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三年级语⽂《红⾊的报春花》教案 教学⽬标 1.会正确认读本课4个⽣字;积累若⼲词语;理解词语“赐给”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读出⽂中⼈物对话的语⽓。

3.理解课⽂最后⼀句“我的花园⾥⼜多了⼀种新的报春花,英国⼜多了⼀种红⾊的报春花”的含义。

4.感受达尔⽂“敢想、敢说、敢做”的品质;激发学⽣热爱科学的感情。

5.激发学⽣兴趣,通过实验报告了解报春花变红⾊这⼀现象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的主要内容,读出⼈物对话的语⽓,感受达尔⽂“敢想、敢说、敢做”的品质。

教学难点 在⽼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最后⼀句“我的花园⾥⼜多了⼀种新的报春花,英国⼜多了⼀种红⾊的报春花”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按常规预习课⽂。

2.⾃由查找⼀些关于报春花的图⽂资料。

教学过程 ⼀、揭⽰课题,了解“报春花” 1.(出⽰“报春花”的图⽚) 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过了课⽂。

这就是课⽂中提到的——(报春花)。

你能⽤⼀句话介绍⾃⼰所了解的报春花吗? 在集体交流中,教师梳理归纳: 报春花也叫“迎春花”,在早春时节开放,有黄、⽩两种颜⾊。

2.⽼师这⾥也有⼀句句⼦,描写了美丽的报春花: 出⽰: 早春的花园⾥,⼀簇簇⽩⾊的、黄⾊的报春花,在阳光下怒放。

指导读好句⼦。

3.可是,在我们的课⽂中,报春花却变成了红⾊。

揭⽰课题:46、红⾊的报春花 齐读课题(注意读出奇怪的语⽓) 说明:预习作业是为了学⽣学习新课做准备。

预习作业的布置重在促使学⽣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对第⼆天要学习的内容能读⼀读想⼀想,能有意识地关注即将进⾏的学习任务,并不是要求学⽣对新授的内容进⾏⾃学。

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按常规预习课⽂和收集报春花图⽂资料的任务。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摘要:新课标的前言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此,在语文课改中我努力体现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创设情境聚焦语用扩大容量提升素质体现价值观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我们只有坚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标准方向,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实现美丽的转身。

孩子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长久的,形成的能力是终身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散发的魅力是永恒的。

新课标的前沿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在十三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改变着课堂教学,自己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对一线教师来说,把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转化成促进学生语文发展的现实价值,实现课文增值化,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归宿。

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而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文本解读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增值点,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

1.根据言语形式来仿写。

包括句式、段落、写作方法等。

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及“你好!……的……,你……?”的句式,读起来亲切自然、活泼清新,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情怀。

教学时,先让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表达特点,然后模仿句式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语文课文 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

语文课文 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

语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身的协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身挨饿受苦,也不拖累他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这是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我认为教学这类课文首先应引导同学关注人物命运,使同学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同学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同学的内心矛盾,加强同学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形成同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干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同学关注人物命运,使同学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一、课前准备:利用班会课,组织同学观看长征的录象集锦,听长征故事,特别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情况,感受一下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高尚人格,奠定同学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同学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语文新课程规范》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同学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同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提出四个问题:1、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协助小红军?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协助?3、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4、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同学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同学自身有了问题,就会主动的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同学的理解和体会)。

同学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

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把这四个问题作为学习全文的突破口。

三、挖掘本文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的铺垫作用。

本文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四处,但每一处的作用偏重点又有所不同。

寻找词句段的突破口聚焦语言文字训练——在《落花生》的阅读教学中渗透“词句段运用”

寻找词句段的突破口聚焦语言文字训练——在《落花生》的阅读教学中渗透“词句段运用”

寻找词句段的突破口聚焦语言文字训练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中心小学528241摘要:“词句段运用”是部编版语文新增的重要板块,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词句段,为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它所存在的不理想现状——学生比较畏惧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训练;教师在单元课文中的讲解比较少渗透方法,缺乏灵活性等。

以《落花生》的阅读教学渗透“词句段运用”的教学策略,改善这一板块的教学现状。

关键词:《落花生》词句段运用教学策略一、探究现状对目前五年级上册“词句段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把不理想的状况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教法上缺乏灵活性。

在教学上,比较多的老师是按部就班来上,缺乏对单元乃至整本书的统筹,知识点之间没能很好地落实到课文讲解中,导致到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这一模块上起来,花费较多时间,而收效甚少。

二是学法上缺乏积极性。

由于该栏目是部编版新增加的板块之一,难度比较大,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感觉平时缺乏训练,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二、悟重要性“词句段运用”本身所蕴含的重要性:有利于对接语文要素,为习作奠定基础,提升阅读素养。

我们的习作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小到标点符号,大到篇章结构。

而统编版教材所新增加的“词句段运用”这一栏目,分步骤地训练词句段、标点符号、修改习作等知识点,恰如其分地为我们的习作做好铺垫。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题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如“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不忍心叫父亲买。

”选自《父爱之舟》,引导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并在《鸟的天堂》一课中启发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环境入手,例如:花坛里的花真多啊!五颜六色,有红的、黄的、白的……千姿百态,有的在向你招手,有的在风中跳舞,有的在向你点头……你看,那牵牛花在风中仰起头,挺直腰,吹起小喇叭。

这为六年级下册的习作“难忘小学生活”对学校美景的描写奠定基础。

同时,在理解和训练这一模块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准确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准确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观, 体会到 三个 四字词语 的准确运用可谓是言简意赅 ! 接着变换一种教 学方式 , 让 学生默读 三 、 四 自然段 , 画出描写 的体验 , 张扬言语个性 , 回归语文本色 。
( 作 者单 位
福 建 省 南平 市师 范 附属 小 学 )
往上走 , 让 学生把学到 的写作 知识 在作文 时付 诸应用 。从 写作 的 情感会与 日俱增 。 内容看 , 应 先让学 生写亲身 经历 的事 , 再写其他 ; 先 写一件 事 , 再
教学 中让学生充 分领悟文 本 、 感 受语 言后 安排小 练笔 , 使 学生学
以致用 , 不 但语言 能力得到 了提高 , 而且精美 的 寿山石雕 图片 的 提供 , 给学 生一个形 象直观的感知 , 降低 了学 生小 练笔 的难度 , 大 大提高 了学生 的写作兴趣 , 为学 生提供 了一次 言语 实践 , 习得语 言的很好 平台。 通过 实践 , 我们更加 相信 , 我们 的语文 的确要洗 尽铅 华见本
力 。下面我就结合 《 卖木雕 的少 年》 第一 课时 的教学 , 谈谈 具体 的 的过程 , 而且重要 的是 引导学生直面 四字词语 , 直奔教学重点 。
做 法。

就这样 , 学生在 反复读词语 、 读句子 的 同时 其实 已经深刻理
要准确地选 找语言训练点 解语言文字 内涵 , 感受到语言表达 的精妙 。 三、 创设情 境让 学生运用语言 、 迁移表 达 学 习贵在学 以致用 , 创设情 境让学 生运用语 言 、 迁移 表达是
《 义务 教育语 文课程标 准》 明确指 出 : “ 语 文是 实践性很 强 的 木雕 的语 句 , 在学生 自学 的基础 上 , 出示 “ (
) 的木雕 ” 让学 生

巧抓突破口,让课堂教学绽放光彩

巧抓突破口,让课堂教学绽放光彩

巧抓突破口,让课堂教学绽放光彩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范文,为听说读写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发挥出课文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情感、形象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真正发挥语文课文的范例作用,每一课语文教学都要抓准训练点,千锤百炼,重拳出击。

教师只有解读好文本并选准突破口,语文教学才有效。

下面我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用语文。

《威尼斯的小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马克吐温的一篇景物散文。

文章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等几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与特有的风土人情。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将人的活动与景物、风情结合起来,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展开描写,文虽不长,意味却深长,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语言训练的好范例。

1.以境激趣,妙引入本课中作者所介绍的威尼斯水城的特点与生活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截然不同,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是,水道纵横交错的威尼斯,对于生活在陆地农村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学生缺乏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存在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向导。

”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

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能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富于变换的文字和图像,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

如,教学伊始,教师依托网络优势,由苏州这座闻名遐迩的水上城市过渡到她的姐妹城--威尼斯,接着让同学们随着录像去领略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纵横交错的河流,古老雄伟的建筑物,姿态各异的桥梁,别致灵活的小艇。

抓住语文实质,咬定语言文字训练不放松

抓住语文实质,咬定语言文字训练不放松

抓住语文实质,咬定语言文字训练不放松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真是“百花齐放”,出现了无比繁荣的现象,在老师的探索之下,语文越来越充满活力,也越来越具有张力,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但是,“透过开满鲜花”的语文课堂,我们也发现,一些“假语文”现象披着新课标的“外衣”使我们的课堂不再“纯净”。

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抓住语文实质,咬定语言文字训练不放松。

眼下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片段解读乱生成、水中之月镜中花、肥人田地荒已园等。

例如《三打白骨精》片段:师: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有哪些新发现?相信你有一双“慧眼”哦!生:我发现唐僧很可恨,因为他好坏不分,不明是非,还把孙悟空撵走了,所以他吃苦头也是活该。

生:我也觉得唐僧应该被教训教训。

生:我觉得白骨精也很了不起,她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次次失败,并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继续努力,不泄气。

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师:同学们果真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忽略的内涵,我们读文章就应该要这样,要有自己的见解。

“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轰动,那就是因为他有一双读书的慧眼,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

上则案例,如果说学生认为唐僧可恨勉强还能接受的话,解读出白骨精的“优点”并值得“学习”就不敢苟同了。

作为教师,在学生解读发生如此重大偏差的时候,非但没有及时负起点拨引导的责任,反而对此加以肯定和赞赏,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不仅限于阅读教学本身。

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还有的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多元的“生成”,明明学生已经回答到位的基础上,还要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或者“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让学生挖空心思,偏离教学重点以及作者本意找出所谓的“多元”理解,认为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片面认为有“多元”的思维产物就是“课堂的生成”。

认为这样才符合新课标,这样才能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

其实不然,当“多元”离开了主体价值或者文本已有的价值取向的时候,这“多元”的产物还有多大的存在意义?这样的“多元”培养下的求异思维又有何意义?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慧眼”能真正“看透”语文真正的内涵吗?课堂也需要“打假”,需要将貌似语文实质与课标背道而驰“假语文”赶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为“纯净”。

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

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

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教学过程对重难点的突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1 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

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

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

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

2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上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是当前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需要从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开始着手。

一、语言文字的魅力语言文字是人类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通过语言文字,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念,也可以传承和发扬文化传统。

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关注人类价值观、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 注重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传统。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识字、造句、作文等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多角度思考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是多角度的,既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又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启发和享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丰富语言文字的词汇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也可以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

4.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5. 注重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发现》教学反思

《发现》教学反思

《发现》教学反思《发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发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现》教学反思1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精神。

本文要求学生复述全文,并且复述要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使学生对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

我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

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

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

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

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发现》教学反思2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陶艺系列的内容。

无论你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都会发现身边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它们可能是乡村的老戏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昔日大宅、名人故居,也可能就是你的老家。

这些老房子有的是砖石结构,有的是土木结构,有平房、有楼台、有院落。

它们都曾经辉煌,曾经人声鼎沸,曾经有着美丽的装饰,曾经热闹温馨。

它们有些虽然出自乡村工匠的手,却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独特而精湛的工艺水平,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散发着淳厚的乡土气息,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悠悠的历史中感受着时代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求课文的突破口,聚焦语言文字训练摘要: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是在表达上,或是在构篇上。

教师要善于从中寻找突破口,通过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扎扎实实地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取得言意兼得之效果。

关键词:教学价值;突破口;语言训练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是很丰富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常量,我们既不能文本有什么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

因此,文本细读还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文章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
位置,从诸多的教学价值中选择适当的核心价值点进行教学目标定位。

如此,就能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题、警句、过渡段、语言等等。

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文本中寻找突破口。

如苏教版十一册语文《爱之链》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并不复杂。

如果还要在思想内容上花时间,所讲的必定是学生已懂的,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而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却仍然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

如生词的默写与书写,语言
的描写,环境的烘托等,学生处于似懂但未必真懂、似会但未必真会的状态,所以需要专门的训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去练。

【案例】
1.出示人物的两段语言描写。

2.指名读。

师:读得流畅很容易做到。

“言为心声”,要读懂人物的内心就不简单了。

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好不好?
出示方法:品读语言,首先要弄清楚这个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体会)
3.交流语言描写。

(1)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2)凄凉(我们还要关注一个细节,此时乔依的心情)
哪个词语写出了乔依当时的心情?(凄凉)
理解:凄凉,注意看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两点水)两点水的字还有哪些?(冰、凉、冻……)读这些字有什么感受?(冷)是啊,凄凉的凄就是寒冷的意思?
他的心情为什么会这么凄凉?
(工厂倒闭、妻子怀孕了,这意味着……这怎么不是雪上加霜?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此时的乔依家境穷困,又失业了,孩
子又快生了。

你能读出凄凉吗?齐读这一个句子。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一段还有一段环境描写,谁来读
一读?
你能否用一个词语来说一说当时的环境怎样?(凄凉)
师: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的心境。

指名读。

(生读第一节。


师:是啊,他的心里很凄凉,这黄昏,这寒风,这冷雪。

风冷,雪冷,人的心更冷。

师感情配乐朗读领头,让学生读下去。

(3)一个内心凄凉的人,却把微笑、理解、安慰带给了一位萍水相逢的老妇人。

(4)指导读好这段语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乔依?
(5)师小结: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再读语言,人物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所以优秀的作品,人物语言的描写一定是合乎当时的情境的。

4.再读语言。

乔依为什么这样说?
理解“天经地义”,哪些事是天经地义的事呢?(生答:比如孝顺父母,好好学习……)
师:乔依的心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他觉得如果需要回报的话,那就是——齐读乔依的话。

5.多么无私的爱,多么诚挚的话语,老妇人感动吗?她会怎么
说?
6.作者写了没有?为什么?
师小结:世界上最美的是语言,最感人的是一个人美好的行为。

此时不写,却是无声胜有声。

“读中导悟,以悟促读”,教师深入钻研文本,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否合乎情境?什么时候该写?什么时候不该写?以此为切
入点展开讨论,学生在课堂才有了精彩的生成,习得语言,获得方法。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是在表达上,或是在构篇上。

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课中的语言训练点,一课一法,保证学生每课都有收获。

再如《最后的姿势》一文应该教什么?开始我们都有点迷惑。

第三学段言语点教学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也就是说,篇章的结构、材料的编排等也成了言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因而,言语点选择时,我们还要跳出来,整体地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所以笔者认为,揣摩作者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谭千秋老师这一写法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也是区别以往写人文章的不同点。

作者选取了这三个人: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并且这三个人的证言各不相同,却直指一个中心——谭
千秋,让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逐渐高大起来。

还有人物说话的顺序也值得学生关注,能否颠倒?从这些地方切入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谋篇布局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讲课文的教学怪圈,真正将重心转移到语言文字上来。

“聚焦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

”(郑逸农语)因此,寻找语文教学中隐含在文本、学生、教师等资源中的一些非常好的“语言训练点”,将其巧妙利用,就是给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促使学生“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新区平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