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北宋代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2.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是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丰乐亭记》。
3.本文体裁是记。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
二.理解性默写
1.写醉翁亭丰姿的句子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表明全文主线(微露主旨)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文章的主旨句(醉与乐相统一的句子;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9.最能体现滁人游山欢乐的句子是:前者呼,后者应。
10.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11.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写众宾醉罢晚归情景的句子是: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3.写众宾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4.写太守乐与众乐不同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5.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6.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
别国内政。
三.出自本课的成语
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酒宴场面非常热烈。
2.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表示事情出现转机。
4.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酒中。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
或另有所图,别有用心。
四.问答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①醉翁亭的自然环境。②命名缘由。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3.第一段写了哪些景?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①山、泉、亭。
②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推进,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4.为醉翁亭作记,为什么还要写到山和泉?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5.为什么作者在开篇要写到亭名的由来?
由述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在与民同
乐之中,为下文主旨的出现作铺垫。
6.段末为什么说“太守”,而不称名?
为文末具名埋下伏笔。
7.在你看来,欧阳修自号“醉翁”的用意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一方面表明他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他要寓情山水以排遣郁闷。
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以百姓之乐为乐,被百姓之乐陶醉。
8.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9.第二段分别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六幅画面。
朝景:日出而林霏开。暮景:云归而岩穴暝。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而石出。
10.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景的?
①时令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特点不同。
②视觉、听觉。
11.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分-总。
②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12.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及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13.第二段作者极力渲染的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①山间朝暮、四时的美丽景色。
②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及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14.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5.第三段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其核心是什么?其它图景有何作用?
①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②太守醉。
③陪衬作用,突出太守能够乐在其中,醉在其中,与民同乐。
16.本段中有两处用借代修辞手法,找出来后,并说明指代什么?
"伛偻提携"指老人、小孩;“丝、竹”指音乐。
17“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
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为什么作者极力渲染滁人兴高采烈的出游场面?(1)说明他们生活安定、富足、快乐。
(2)是太守政绩卓越的表现。(或说明政治清明)
(3)是作者“醉”与“乐”的基础。表达与民同乐之乐。
18.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①不事铺张、不讲排场。酒菜取之于当地,极为简朴。
②揭示宴酣之乐来自山水之乐。突出滁州百姓生活富足,表明太守政绩
卓越。
1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真的喝醉了吗?谈谈你的见解?
并非真醉,而是陶醉。太守陶醉于美丽的山水景色、陶醉于百姓的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陶醉于卓越的政绩、陶醉于自己能够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