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完整版
醉翁亭记_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_知识点整理第一篇:醉翁亭记_知识点整理《醉翁亭记》整理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一、段落大意与内容主旨:(一)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二)内容主旨: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理解默写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 环:环绕。
2. 蔚然:茂盛的样子。
3.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4. 回:回环,曲折环绕。
5.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6.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7. 辄:就。
8. 意:情趣。
9. 得:领会。
10. 寓:寄托。
11. 云归:烟云聚拢。
12. 暝:昏暗。
13. 芳:香花。
14. 秀:茂盛,繁茂。
15. 穷:穷尽。
16. 负:背着。
17.休:休息。
18. 渔:捕鱼,名词作动词。
19. 前:在前面。
20. 陈:摆开,摆放。
2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22. 颓然:指醉醺醺的样子23. 从:跟随。
24. 翳:遮盖。
25.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6.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欢乐27. 述:记述28. 谓:为,是【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二:内容理解1、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4分)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和___。
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5.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6.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
“而”字用法归类:
1.与“已”合用,表时间短已而夕阳在山
2.连词,表并列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而乐亦无穷也③溪深而渔肥④泉香而酒洌⑤起坐而喧哗者
3.连词,表承接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
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⑦水落而石出者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连词,表递进而年又最高
5.连词,表修饰①朝而往②暮而归③往来而不绝者④杂然而前陈者⑤临溪而渔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6.连词,表转折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而不知人之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成语归类: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也”字用法归类:
1.助词,表判断: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d.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e.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f.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助词,表陈述: a.故自号醉翁也b.在乎山水之间也
“之”字用法归类:
1.代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 连词: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山水之间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助词: 名之者谁
4. 意为“的”:a.醉翁之意 b.山水之乐 c.山间之朝暮也 d.山间之四时也 e.四时之景
f. 宴酣之乐
g.山林之乐
h.游人之乐
i.太守之乐。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一、作家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二、基础知识点1、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太白子美子瞻介甫幼安青莲居士杜陵野老东坡居士半山老人易安居士稼轩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字音滁壑蔚琅潺酿辄暝晦chúhèwèilángchánniàngzhémínghuì伛偻佝偻携清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翳yǔlǚgōulóuxiélièlièyáosùgōngyì4、成语出处1、[水落石出]水踩碎,石头就遮住去。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来《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语出《醉翁亭记》。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是饮酒。
形容人别存有意图,言在此而旨在彼。
二、文章结构第1段:导入亭的周围环境:亭的由来:第2段:写景——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第3段:写游而宴——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开怀太守醉酒第4段:写归三种趣:禽鸟游人太守带出太守乐其乐也就是太守能与民同乐这个中心。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爱好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字词翻译见到书下注释及报纸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知识点梳理
醉翁亭记一、理解性默写重点词句1.★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亭记》一文的主旨句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描写山间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表明为何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第三段最能表现众人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的句子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二、翻译本文重点词句★1.环滁皆山(环绕)2.蔚然(茂盛的样子)3.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临于泉上(靠近) 5.名之者谁(给……命名) 6.佳木秀(秀美,茂盛) 7.临溪而渔(捕鱼)8.山肴野蔌(菜蔬) 9.杂然而前陈(杂七杂八的样子/一样一样)(摆开) 10.觥筹交错(酒杯) 11.颓然乎(醉醺醺的样子) 12.树林阴翳(遮盖) 13.鸣声上下(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14.伛偻提携(腰背弯曲) 15.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16.西南诸峰(众)(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至于说到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过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在出游的情景。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有人的快乐而快乐。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挑重点)宴会尽兴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归纳
1、文学常识: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②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2、重点字词注音: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3、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
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花。
今义:芳香。
4、一词多义。
①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若夫淫雨霏霏雨很密的样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④谓太守自谓称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 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乐趣乐其乐第一个“乐”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⑧乎颓然乎其间在⑨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5、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2)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故自号.醉翁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第9课《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部编版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名片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文化常识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三、作品简介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汇总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醉翁亭记文言知识汇总1、古今异义:⑴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心愿今义:意思,含义。
⑵ 苍颜白发古义:脸色苍老今义:青颜色。
⑶ 鸣声上下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⑷ 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⑸ 晦明变化者古义:昏暗今义:隐蔽,不明确⑹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花草的香味⑺ 佳木秀而繁阴古义:树木萌生滋长今义:美丽⑻ 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⑼ 射者中,弈者胜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⑽ 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今义:蚕吐出来的像线一样的东西⑾ 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2、特殊句式:⑴ 倒装句:①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译:至于“说到”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还有那”弯着驼背的老人,“被大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②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⑵ 判断句:① 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⑶ 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3、“而”连词,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
按其所表达的结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有:⑴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秀】(1)秀丽;(2)发荣滋长的意思。
[谓](1)称作,叫作;(2)是。
2.词类活用【名】起名字,命名。
3.古今异义【提携】古义:搀扶,带领。
今义:多指提拔。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
形容真相大白。
【觥(gōng)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常规词语[环]围绕。
[尤]尤其。
[蔚然]茂盛的样子。
[深秀]幽深秀丽。
[回]曲折、迂回。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开]这里指消散。
[辄(zhé)]就。
[意]情趣。
[寓]寄托。
[霏(fēi)]雾气。
[归]聚拢。
[暝(míng)][晦]昏暗。
[芳]香花。
[发]生长、开放。
[时]季节。
[负]背。
[伛(yǔ)偻(lǚ)]驼背。
[洌]清澈。
[肴(yáo)]荤菜。
[蔌(sù)]菜蔬。
[杂然]纷纷地。
[陈]陈列,摆放。
[丝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丝竹指音乐。
[弈]下棋。
[酣]尽兴地喝酒。
[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已而]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述]记述。
二、阅读探究1.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3.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
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一、整体感知课文1、理清结构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1层:介绍亭的环境;2层:介绍亭名由来。
第二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
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用“若夫”一词领起。
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
用“至于”表示跟前一层是平列,内容: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人欢④太守醉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第四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
这两层中间用“然而”表示语意的转换。
2、把握中心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作者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了解写法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乐”为线: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山林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都统帅于太守之乐。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答案1、字词及语句的翻译(见课下注释)2、文学常识: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课文分析: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一层,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1)这一层是按照什么顺序引出亭子的?——空间顺序:远—近大—小(2)作者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高—低(视线:下—上“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酿泉,引上醉翁亭。
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
,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3)滁州的地理环境如何?——“环滁皆山”(4)“诸峰”的特点是什么?——“林壑尤美”(5)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蔚然而深秀”(6)“深”的表现有哪些?——“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重要知识点一、虚词注解(一)“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三、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完整版)《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3、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
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名之者谁名:命名。
(6).饮少辄醉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
从:跟从。
(11).吾谁与归归:归依。
(12).太守谓谁谓:是。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
发:开放。
秀:草木茂盛。
繁阴:形成浓阴。
(14).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休于树于:在。
(16).山肴野蔌肴:野味。
蔌:菜蔬。
(17).宴酣之乐酣:尽兴的喝酒。
(1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19).弈者胜弈:下棋。
(20).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21)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2).树林阴翳翳:遮盖。
(23).鸣声上下上下: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4、重点句子翻译:(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醉翁亭记知识点
《醉翁亭记》知识点一.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主旨句(或:将醉与乐结合起来,画龙点睛的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2、点明全文的核心命意,为下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本文流传最广,指“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季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贯穿全文线索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句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7、表明太守的宴会节俭,就地取材的句子: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二.问答题1、本文的主旨(或: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或志趣):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本文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旷达胸襟。
3、最后一段写了哪几种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它们的关系?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衬托手法;用禽鸟乐来衬托游人乐,用游人乐来衬托太守乐,太守之乐是最高境界,即与民同乐。
4、第三段描绘了哪几幅画?哪一幅是核心图?为什么?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因为太守是因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而醉的。
5、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动静结合。
以树木之静衬托鸟儿之动,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为了显现“禽鸟之乐”,更是为了着力表现滁人游之乐及太守与民同乐之乐。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欧阳修“为政”值得称道之处。
①为政不奢靡。
从他带领百姓“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等这些自食其力、就地取材的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出。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名篇,以谈论游园览胜之乐趣为主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变幻的思考与感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记》的详细解析,对其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知识点一:描写环境《醉翁亭记》开篇即以写景来引入文章,描述了作者游览亭子的情景。
西窗外是湖光山色,东边是古树,遥相映衬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展示了他所见所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宁静宜人的氛围。
知识点二:寄托哲理《醉翁亭记》的主题是游园览胜,但在文章的内容中,作者不仅仅只是描述了他对于游园之乐的热爱,同时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寄托在其中。
通过游园览胜的形象化描写,作者表达了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观点。
在观赏周围美景的同时,他提醒读者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快乐,不要过于执著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知识点三:运用修辞手法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同时,欧阳修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对比,使文章更加深刻和有力。
知识点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醉翁亭记》中,作者不仅仅只是描述了景物的美丽,还塑造了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文中的醉翁被描绘成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他尽情地享受游园的乐趣,并以醉酒作为抒发心中苦闷的媒介;而同行的友人则被描绘成一个世俗之人,他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对游园的乐趣态度冷淡。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作者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知识点五:文章的结构《醉翁亭记》整篇文章结构严谨,由游园的环境描写引入,通过对两位游客不同态度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主题思想,最后以结尾段点题,总结了整个文章。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段落进行组织,使得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总结:通过对《醉翁亭记》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该篇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大梳理一、内容梳理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
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原文及词语解释环(围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递进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代孩子),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玡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
临溪⽽渔,溪深⽽鱼肥。
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学常识填空1.本⽂作者欧阳修,是北宋代⽂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居⼠,死后谥号⽂忠,世称欧阳⽂忠公。
2.本⽂选⾃《欧阳修散⽂选集》是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丰乐亭记》。
3.本⽂体裁是记。
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炉。
⼆.理解性默写1.写醉翁亭丰姿的句⼦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作者⾃号醉翁的原因的句⼦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
3.⽂中描写⼭间朝暮之景的句⼦是:⽇出⽽林霏开,云归⽽岩⽳暝。
4.⽂中描写⼭间四时之景的句⼦是: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5.⽂中照应“饮少辄醉,⽽年⼜最⾼”的句⼦是: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但是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一样,而乐亦无量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拔,来往而不停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但是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吵闹者,众宾欢也。
苍颜鹤发,寂然乎此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斜阳在山,人影凌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但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内容梳理】一、文学知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函集》,作者是北宋有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主题思想:本文描绘醉翁亭的艳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画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川以排解遭到打击的复杂感情。
三、构造梳理:第一段,引入: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量”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写归:太守归,来宾从→游人去,禽鸟乐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四、其余重点:1、请写出贯串全文主线的句子。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述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中心又是什么?四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大梳理《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一、原文及词语解释环(围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递进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代孩子),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乐趣)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的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象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俊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啊。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
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三、翻译句子。
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滁州的四周都是山。
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四、理解1、按课文内容填空(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
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
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