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家庄园》赏析
摘要:漫步常家庄园,映入你眼帘的是规模壮观的常家祠堂,书香浓郁的石芸轩书院,文化辉映的贵和堂宅院,浓艳秀美的十亩杏林,清澈灵秀的大小湖溪,神韵毕现的各色山石,相映成趣的郁郁林木,传神点睛的楼阁亭榭,还有那彰显风骨的名人石册,佳对神品的楹联匾额,独具特色的雕画艺术。
常家鼎盛时期,曾建有大大小小十三处园林。
现在,我把常家庄园现存的大家能见到的园林分别予以介绍和赏析。
关键字:百狮园杏园可园静园
百狮园
穿过这座规模不大、由四只大小不同的青石狮子围护的四柱三门木制牌坊,眼前是一片槐柳成荫、灌木丛生的天地,这里就是常家庄园的“狮园”。
狮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小桥潭水、回廊掩映、曲径通幽、野趣天成,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佛说: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狮为瑞兽,传为文殊菩萨坐骑,古人认为它有驱邪镇凶之灵异功效。
常家集南北各地各朝代108头石狮为园,借佛家和道家经典教义寄淡泊名利超然世外之意,命曰“百狮园”。
照壁的主图案为一只雌狮带了三只小狮,其寓意一是祈愿主人仕途通达、官至位极人臣的太师或一品少师;二是寓“事事如意、四时通顺”的吉兆之意;三是祈愿主人家族四世同堂、子嗣昌盛。
照壁的主图案从上至下依次为: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福禄寿,和衬托着寿山石、太湖石、牡丹、云龙、月亮等图案的四狮;左右有造型细腻精美的博古龛(可惜大多已毁损)和卷蛇变形篆字楹联,下方是如意双龙图案和“万”字形装饰。
整座照壁雕刻制作精美、造型优雅别致,巧妙地凝聚了我国古代文人情操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特别是以狮为题材的照壁在我国民间较为罕见,成为众多游客摄影留念的明星景观之一。
杏园
十亩园区,广栽杏树,从心境取意寄情上讲,常氏修建杏园有三层典故和含义:其一,常氏崇尚儒学尊奉孔子,而孔子最初在杏坛讲学开创了儒教。
其二,杏花开于二月,报春最早,正好是也各地举子赴京会试之时,故杏花又名及第花,作为文化世家的常家自然更偏爱这种吉祥的花木。
其三,相传东汉末年名医董奉为人看病不收分文,只让患者家属在他门前栽植杏树为报,年久成林,董奉也以其医术医德被尊为仙人。
常氏建杏林,也含有对品德高尚者的崇敬。
常氏崇尚儒学,历代子弟多有赴山东孔庙祭拜者,并最终于清光绪五年北祠堂落成时修筑了杏坛,请回孔子像供于杏坛上,以寄托子弟对孔圣的敬仰。
从杏园的建筑布局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建造它时匠心独具。
进入大门后的两侧小院分别取名“松师”、“梅友”,喻主人崇尚松柏的挺拔、梅花的高洁;
东西两侧各二十八间的长廊,廊壁上镶嵌了清代名家书法碑帖,供族人在散步时玩味习咏。
长廊两端各建一个望亭,与杏林四角的小亭相互呼应,体现出幽雅清新的情趣。
景星、庆云、披风、枕霞(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在杏园四角的高处有四个小亭,称望楼。
其中“景星”指祥瑞的星座,相传舜治天下,有景星显现于空中;“庆云”指五彩祥云,据传尧帝时天空曾出现庆云;两者都表达出主人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与期盼。
与南向望楼比较,披风、枕霞更体现园林主人已经完成了由入世到出世的转变,由被动地企盼天子圣明、世事太平升华为无忧忘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既展现了儒家治世与道家脱俗的和谐统一,也代表了融儒道于一炉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
杏园的花架下有块形状乖巧的巨石是杏园的碑铭石,南侧书“杏林”二字,北侧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八个字。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里的名言,大意是:有大智慧的人并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并不聪明。
它表达了常氏子弟的文人情结和品格,和追求一种超然事外的道德休养的情趣。
知,古代与“智”字通用。
东西游廊有清代名人书法帖。
明清以来,朝廷为缓和阶级民族矛盾,极重科举。
儒学及书法艺术均达到唐宋以后的又一个顶峰。
杏园东西两侧长廊中,嵌有清代各阶段书法界代表人物的作品,成为体现常家庄园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看点。
游廊中的联帖,其中世人熟知的有刘墉、左中棠、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曾国荃、康有为、梁启超等,还有山西名士傅山、祁隽藻,赵铁山等名家作品。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示一下常家庄园建筑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常氏作为儒商世家,曾广为收藏历代名人名家的墨宝并将其溶入建筑之中。
如我们进堡门见到的宋代欧阳修和苏东坡的“二亭双绝”帖,还有雍和堂清初书画名家恽寿平画跋帖。
可园唐诗笔意帖等共有八处名帖。
相传孔夫子讲学论经于杏林之下,常氏先人为了激励后辈努力学习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园的槐荫树下建筑了杏坛。
长者们常常来此不懈地对晚辈们进行教诲,后来便有了“常威梦圣立大志”的故事。
杏坛台下方四周的四幅石质浮雕,分别记述了孔子“周游列国”、“论穆公霜”、“杏坛讲学”、“学琴师襄”的典故。
镶雕于北墙的五面影壁,雕工精细、清新淡雅、寓意深远。
首先要说的是八卦影壁。
“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是易经的根本原理;而八卦图则是中国“玄学”的首要课题;在中国,用太极八卦图做影壁是非常罕见的。
北墙正中的八卦影壁,中间是“八卦图”,八卦,分别是:乾、坎、艮、震、巽、
离、坤、兑。
它与杏园的正门相对,意蕴深奥,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难以穷尽其深遂的内涵。
但从它所处的位置上,明白地表达了主人的造园宗旨,就是观象而系理,从大自然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四季更易中,去领悟万事万物变迁的哲理和人生真谛。
然后便是花墙影壁。
两侧这四面制作精美的砖雕影壁,构图严谨、形象生动、做工细腻;俗称“花墙”。
花墙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基本画面,辅以楷、草、篆、隶四种不同字体题书的《四时读书乐》诗,形成了四幅构图完美、极具欣赏和品读价值的写意工笔画。
我们在赞叹这些巧夺天工的、堪称艺术精品的影壁作品的同时,不难体会出当年制作它的主人所具有的高雅情操和艺术鉴赏水平。
据传,此影壁为清道光年间主人从扬州带回,所以又显示出江南水乡明秀清丽的特色。
可园
可园位于养和堂与客房院之间。
面积虽然不大,但其间牡丹、芍药、玫瑰、月季等名花其芭林林总总、遍布园中,加之马兰等四时花草、奇松、石榴等树木,每逢春暖花开,真可谓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给人以别样的享受。
知味轩内刻有由常家庄园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中共榆次区委书记耿彦波撰文、榆次区人民政府立的《重修常家庄园碑记》。
唐诗笔意帖:诗画同帖,在法帖史上非常罕见,但却是最能直观地表达“诗情画意”的一种碑刻形式。
在可园丁字廊内,有常氏传人绘制并雕刻的15方唐诗笔意帖,高90、宽45公分,展示了常氏深厚的儒学功力和高雅的审美趣味。
唐诗笔意帖为有意于品位其恬淡隽永内涵的游客,提供了另一份诗情画意。
静园
占地120余亩的静园,是常氏家人休闲、游乐和陶冶情操的场所。
常氏将其冠名为“静园”,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主人修建这座园林的追求和目的。
“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是一种“出世”的追求,表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心态。
中国文人的造园活动,发展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叶,发展到了高峰。
北国、江南皆涌现出一批可居、可赏、可游、可憩的优秀园林典范。
历史上南派园林多小巧灵珑、清丽淡雅,而北派则气势磅簿、舒展大度。
南北派园林风格的区别,如同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既个性鲜明,又各得其妙。
静园始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于光绪初年。
在全部建园过程中,正值我国造园艺术水准的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园林均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由于常氏族人历代不息、来往于大漠与江南之间,也就决定了静园所具有的精致、肃穆、空灵、通透的文人写意山水般的高雅格调,和其融北派的质朴大方与南派的小巧细腻于一体的不同特色。
在此前提下,让南北迥然不同的园林风格得以融汇贯通,使其
更具备人性化特点,达到一园一境界、一景一画图的效果,就成为静园独具魅力的看点。
走出杏园玲珑雅致的后门,您一定会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湖山亭轩相映成辉,会使人顿时产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悠然之感。
说到园林,人们首先会关注到水。
因为水是灵气的象征、美感的源泉。
静园之水大致可分为三部份:由东而西,从不高的泊岸上,数股清泉跌宕(dang)而下,泻入叠石为岸的小潭中;由于它淙淙有声、清澈见底,让人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于是此潭便有了一个令人感谓生情的名字:小石潭。
潭的北岸连接着一条曲折蜿蜒的溪流,叫曲溪。
取两晋文士厌恶喧嚣繁闹,喜爱自然山水,常常以曲水流觞自娱之意。
常家庄园是古典汉族民居的典范。
该园林以儒家的严谨秩序,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境界,集北国的大气厚重之风格与江南钟灵毓秀之精粹,神工鬼斧,浑然天成。
游于其中,皆使人放怀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咏叹于文脉。
留连园中,景随步移,尽享人生,心旷神怡。
超凡脱俗的静园,无愧为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中国民居第一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