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以花城版京韵大鼓剧目中的《丑末寅初》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从中感受京韵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本课程适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相关教育领域。
二、课程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特色和艺术价值;2.通过音乐鉴赏,感受京韵大鼓的节奏、旋律、唱腔等艺术元素;3.通过分析京韵大鼓剧目中的歌词、故事情节等内容,了解京韵大鼓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4.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中国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概述1.1 起源和发展京韵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南戏,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1.2 特点和艺术价值京韵大鼓以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唱腔独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等特点,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丑末寅初》剧目的音乐鉴赏2.1 《丑末寅初》的剧情介绍《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剧目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讲述了疫病流行时期,丑角在医生的帮助下调查案件的故事。
2.2 《丑末寅初》剧目中的音乐元素通过对《丑末寅初》剧目中部分唱段进行音乐鉴赏,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中的旋律、节奏、唱腔等艺术元素,并从中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3. 《丑末寅初》剧目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3.1 京韵大鼓剧目的文化内涵京韵大鼓剧目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一种表达文化、传递价值观念的载体。
通过对《丑末寅初》剧目中的歌词、台词等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3.2 《丑末寅初》剧目的人文价值《丑末寅初》剧目为观众呈现了疫病流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应对策略,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尊。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的概述、特点、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感受京韵大鼓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京韵大鼓,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2. 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3. 京韵大鼓的代表作品欣赏4. 学唱京韵大鼓选段5. 创作京韵大鼓节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学唱京韵大鼓选段。
2. 难点:掌握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创作京韵大鼓节目。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让学生通过聆听、观看京韵大鼓表演,感受其魅力。
2. 讲解法:教师讲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
3. 实践法:学生学唱京韵大鼓选段,创作京韵大鼓节目。
4. 合作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让学生初步了解。
3. 欣赏:播放京韵大鼓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4. 学唱:教授京韵大鼓选段,学生跟唱,培养演唱能力。
5. 创作:分组创作京韵大鼓节目,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6. 展示: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收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描述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学生能跟着示范唱出京韵大鼓的选段。
3.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创作并展示京韵大鼓节目。
4. 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京韵大鼓音频、视频资料。
2. 京韵大鼓乐谱。
3. 相关背景资料。
4. 音响、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第3-4课时:讲解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学唱京韵大鼓选段。
3. 第5-6课时:分组创作京韵大鼓节目。
京韵大鼓弹词教案
京韵大鼓弹词教案
教案标题:京韵大鼓弹词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京韵大鼓弹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习京韵大鼓的基本技巧和表演要领;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案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简要介绍京韵大鼓的概念和特点;
2. 播放一段京韵大鼓的表演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京韵大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 解释京韵大鼓弹词的基本概念和表演形式;
3. 分享京韵大鼓的经典作品和名家表演。
三、技巧训练(30分钟)
1. 分发京韵大鼓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跟着乐谱学习基本的鼓点和节奏;
2.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唱和打鼓;
3. 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掌握和声音的表达。
四、团队合作(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京韵大鼓弹词进行表演;
2. 指导学生在表演中注意配合和默契;
3. 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表演经验。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的京韵大鼓弹词;
2. 学生互相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3. 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强调京韵大鼓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教案评价:
1. 通过导入和知识讲解,引发学生对京韵大鼓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技巧训练和团队合作环节,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展示和总结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 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激发学生表演艺术的热情
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激发学生表演艺术的热情。
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一份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欣赏和表演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让学生们在表演中学到更多、了解更多、感受更多,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北京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曲艺形式,它是以念白、唱词、说白、做韵的方式讲述故事,并配以打击乐器等伴奏,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它讲述的是南明末年,梁山泊的宋江、李逵等英雄在清军大举进攻时,与明朝朝廷联合抗清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历史背景丰富,而且主人公形象也非常鲜明、丰富多彩,在欣赏和表演中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人物的感人之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这个故事来激发学生们的表演热情呢?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几点建议:一、了解背景知识在开始欣赏和表演《丑末寅初》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如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南明朝的兴衰、梁山泊英雄的个人形象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表演这个故事,增加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二、了解故事情节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我们需要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了解,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等,只有深入了解故事情节,才能更好地表演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场景,使表演更加逼真生动。
三、学习表演技巧表演京韵大鼓需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包括音韵节奏、念白技巧、化妆服装、动作配合等,只有通过细致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才能使表演更加协调、流畅,更能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展示表演成果在学习和练习之后,我们需要给学生展示表演成果,让他们在同学的欣赏和鼓励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更好地体验表演的乐趣和成就感。
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激发学生表演艺术的热情,既需要有深入的文化知识储备,又需要有细致的表演技巧学习,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在行动中掌握并充分发挥。
丑末寅初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历史和特点,掌握其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2.学习《丑末寅初》这首经典京韵大鼓,熟悉其中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2.难点:理解并掌握《丑末寅初》中的语言表达和表演技巧。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京韵大鼓的历史和特点,介绍《丑末寅初》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先有一定了解。
2. 演唱和表演知识介绍1.教师向学生讲解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节奏与韵律,聆听并分析其中的乐曲结构和歌词表达;2.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口头介绍,向学生展示京韵大鼓表演过程,让他们了解这个古老艺术形式的真实风采。
3. 进行实际表演1.教师选出几个能唱会表演的学生,给学生演示一遍《丑末寅初》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式;2.鼓励学生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添加自己的创新演绎,引导他们在表演上更具独创性;3.带领学生练习表演,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4. 课堂总结和回顾教师将学生分为几组,要求他们常识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会,最后教师总结和评价课程效果。
四、教学注意点1.在实际表演中,讲究统一的节奏和整齐的表演,不要过于强调个人表现;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有创造性地演绎表演;3.要注意学生身心健康,不要过度倦勤。
五、教学结果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京韵大鼓的历史和特点,掌握其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学习并熟悉《丑末寅初》中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2.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3.学生能够协作配合,在实际表演中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一、教学目标⒈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⒉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⒈知识点:京韵大鼓知识点定义: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京韵大鼓、顶真、加垛⒉相关知识:京韵大鼓、顶真、加垛⒊技能点:京韵大鼓的特点技能定义:京韵大鼓的特点①一人站唱。
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
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④题材是说故事的。
技能分解:跟随录音哼唱、分析伴奏特点⒋相关技能:聆听、模唱、分析等,以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
⒌审美点或者审美词:曲调、唱腔等京韵大鼓的韵味。
三、教学材料⒈典型材料:京韵大鼓《丑末寅初》⒉延伸材料:说唱音乐的历史音乐文化⒊检测材料:京韵大鼓的风格⒋教具:快板⒌设备仪器:多媒体教学系统⒍教学环境布置:四、教学过程及方法⒈导入师:(播放相声《旧曲新歌》片段,)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想一想这是哪种艺术形式?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走进说唱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观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相声属于说唱音乐。
这一单元,我们来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说唱音乐。
⒉知识点揭示,指向教学目标师: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片段)生:京韵大鼓。
师: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
⒊知识点强化,接近教学目标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丑末寅初》的一个小片段。
(幻灯片播放《丑末寅初》的第一个段落上下句谱例。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导案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导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京韵大鼓的产生背景和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2. 能够通过欣赏与分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唱词、曲调和鼓点等元素,领略京韵大鼓的独特艺术魅力。
3. 练习口头表达、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音乐欣赏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 熟悉各种鼓点的乐理知识,理解其表现方式和在演唱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使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并询问学生对京韵大鼓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唱词和曲调
让学生整体听一遍《丑末寅初》。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唱词内容和曲调,鼓励学生模仿唱歌。
3. 学习鼓点
引导学生感受鼓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再试图模仿。
老师用教学视频对鼓点做具体讲解。
让学生分角色组织合唱,分工合作进行唱词、曲调、鼓点的练习。
5. 欣赏分析
播放优秀《丑末寅初》表演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分析表演的技法、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
6. 创作表演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或者以《丑末寅初》为基础,自己编排表演剧本,进行表演。
四、教学方法
1. 听觉感受法
2. 分组讨论法
3. 合作式探究法
五、教学评价
1.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学习效果面面俱到;
3. 学生通过表演,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
《重整河山待后生(京韵大鼓)教案》初中音乐苏少 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
二、简要介绍曲艺的种类。
1、评书
2、相声
3、快板
4、鼓曲
5、说唱大书
曲艺表演的六种艺术手法:说,唱,演,评,噱,学
三、了解几种代表性曲艺。
1、京韵大鼓
(1)介绍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2)介绍京韵泰斗骆玉笙。
(3)介绍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聆听骆玉笙演唱片断。
《丑末寅初》
3
福建南音
《八骏马》
4
东北二人转
《过河》
五、课堂小结。
关注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四、回顾课堂,辨听作品。
1、回顾课堂知识,完成南北方曲艺音乐对比的表格。
说唱艺术
曲艺名称
曲艺风格
北方曲艺
京韵大鼓
壮美豪放
幽默明快
东北二人转
南方曲艺
苏州弹词
柔美精致
优雅委婉
泉州南音
2、辨听四个音乐片段,根据方言、伴奏乐器等特征辨听其曲种,完成课本P40页的表格。
序号
曲种
曲名
1
苏州弹词
《新木兰辞》
2
京韵大鼓
(3)观看视频,了解南音的悠久历史。
南音——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古老的乐器:拍板,尺八,琵琶,二弦,三弦
四、回顾课堂,辨听作品。
1、回顾课堂知识,完成南北方曲艺音乐对比的表格。大鼓
壮美豪放
幽默明快
东北二人转
南方曲艺
苏州弹词
柔美精致
优雅委婉
泉州南音
2、辨听四个音乐片段,根据方言、伴奏乐器等特征辨听其曲种,完成课本P40页的表格。
(4)欣赏韩红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
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京韵大鼓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历史渊源,认识其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2.学习京韵大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对京韵大鼓的欣赏能力;3.通过学习,了解京韵大鼓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京韵大鼓的历史渊源及发展;2.京韵大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京韵大鼓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京韵大鼓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并结合图片、视频等材料进行辅助说明;2.示范法:教师进行京韵大鼓的基本技巧演示,并引导学生模仿练习;3.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京韵大鼓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四、教学步骤:1.导入(2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向学生展示京韵大鼓的表演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你们对京韵大鼓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京韵大鼓吗?2.讲授京韵大鼓的历史渊源及发展(3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京韵大鼓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
3.示范京韵大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40分钟)教师进行京韵大鼓的基本技巧演示,并引导学生模仿练习。
教师可以将基本技巧分解讲解,如击鼓的姿势、手法、节奏等,以及一些常见的韵律和鼓点。
并结合视频等材料进行辅助说明。
4.小组讨论京韵大鼓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3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京韵大鼓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如京韵大鼓是如何传承发展的?京韵大鼓在京剧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京韵大鼓对于民族团结有何作用?5.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1.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京韵大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回答来评价学生对京韵大鼓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中的理解能力。
一份经典的初中音乐教案: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一份经典的初中音乐教案:京韵大鼓《丑末寅初》》京韵大鼓是京剧中的一种流派,它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是京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演形式。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中的一部经典剧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一大宝库。
本文将结合这部剧目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一份初中音乐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取《丑末寅初》中的“客家姑娘千枝竹”这个片段作为教学内容,这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二人唱,曲调流畅动听,旋律婉转柔和,表现出客家姑娘的纯真和坚强,是初中音乐课程中难得的珍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历史渊源;2.掌握“客家姑娘千枝竹”的歌词和曲调,理解歌词的含义;3.通过唱、说、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发扬民族文化。
三、教学步骤1.导入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和演唱技巧,用视频或音频辅助讲解。
让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独特风格和古老传承。
播放《丑末寅初》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客家姑娘千枝竹》的美妙旋律和深刻情感。
2.理解歌词和曲调教师逐句解读歌词,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
教唱《客家姑娘千枝竹》的曲调,让学生跟唱。
在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个音符的要领和技巧,同时强调曲调中情感的变化和表现方法。
3.联想发挥通过将客家姑娘的情感与大家平常见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例如,让学生思考困难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情感等等。
4.集体合唱学生通过唱歌、说话,和合唱奏响这首歌曲。
同时,要求学生注重动态的变化和音乐情感的表现。
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演唱,以展示他们的成果。
四、教学效果在这个教案中,学生将掌握京韵大鼓的基本技巧,了解其演唱经验和发展历程;领会歌曲的音乐意义,掌握唱、说、听等一系列训练方法,提高其音乐感知能力;同时,进一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尤其是华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增长了情感和审美经验,培养了感知、欣赏和表达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相信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和生命素养有良好的作用。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丑末寅初(京韵大鼓)
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曲艺篇——品南北之精华课程性质:校性公开课授课班级:高二音乐班一、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欣赏和学唱曲艺代表作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和粤曲《荔枝颂》,剖析其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从而学会辨识“曲艺”类型。
2、艺术表现:学唱《丑末寅初》和《荔枝颂》音乐片段,感受“曲艺”音乐旋律与语言的关系,体验南北曲艺不同的音乐风格;根据“曲艺”的艺术特点,尝试曲艺旋律创编。
3、文化理解:学习曲艺的发展历程,感受曲艺在中国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剖析曲艺中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和粤曲《荔枝颂》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根据“曲艺”的特点,进行学唱和创编。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实践法等五、教学准备:视频制作课件制作口风琴等六、教学过程:(一)讲授内容:1、了解“曲艺”及其发展历程。
2、欣赏、分析和学唱《丑末寅初》,归纳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1)介绍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骆玉笙(2)欣赏并剖析《丑末寅初》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完成表格)(3)学唱片段3、欣赏、分析和学唱《荔枝颂》,归纳粤曲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1)介绍粤曲(2)通过创作、填词和学唱音乐片段,体验唱词与旋律的关系(3)欣赏粤曲代表作《荔枝颂》,剖析其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完成表格)4、总结:什么是“曲艺”?“曲艺”有什么特点?(二)练习:播放视频,辨析声乐作品类型,(三)作业:作业一:根据曲艺的特点,用潮汕方言尝试创作一段曲艺《夸潮汕》敲起竹板笑呵呵手敲竹板口唱歌歌唱家乡潮汕美山明水秀绿满坡溪口出名甜杨桃澄海出名狮头鹅东津出名好窑土棉阳出名拍铜锣作业二:收集潮汕地区的曲艺作品。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理解京韵大鼓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3.学习京韵大鼓的基本表演形式和节目编排;4.掌握京韵大鼓演出的基本技能和演出规范;5.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京韵大鼓是北京地区的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20世纪初,京韵大鼓开始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得到广泛流传;•1949年以后,京韵大鼓经过整顿创新,有了新的发展。
2. 京韵大鼓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京韵大鼓表演的技巧主要分为鼓点、唱腔、说白、打击和舞蹈等方面;•京韵大鼓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表演艺术,形式多样,表现力强。
3. 京韵大鼓的基本表演形式和节目编排•京韵大鼓的基本表演形式有独角戏、大鼓、二黄、板胡等;•节目编排一般分为序、引子、扇头、中段、折子、收尾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
4. 京韵大鼓演出的基本技能和演出规范•京韵大鼓的演出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语言表达、音乐演奏、舞蹈动作等多方面;•在演出中还需要注意现场氛围的营造、服装表演的设计、舞台布景的搭建等方面。
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践,采用“看、听、说、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反复演练,注重细节把控,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京韵大鼓的技能和规范。
教学资源•京韵大鼓的演出视频和音频资源;•京韵大鼓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基础乐器器材和服装道具等教学器材。
教学评估•采用班内演出、个人展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落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集体评估,总结教学成果和优化教学方案。
丑末寅初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一、教材选取本教案所选取的教材为《冀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该教材是一首精彩的京韵大鼓曲目,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同时也展示了京韵大鼓独特的韵律、唱腔和表演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基本演唱技巧和表演特点。
2.了解《丑末寅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3.学习演唱《丑末寅初》的基本唱腔和韵律。
4.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提高感性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5.掌握一些基本的京韵大鼓表演技巧和舞台礼仪。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丑末寅初》的唱腔和韵律、京韵大鼓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礼仪。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丑末寅初》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提高表演时的情感表达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丑末寅初》的历史意义和演唱技巧。
2.对话演练法: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在尽量还原舞台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表演和提高技巧。
3.评比评选法:对学生参与的课堂表演进行评比和评选,鼓励表现出色者,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1. 第一节课:了解《丑末寅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1.通过PPT、图片等媒介向学生介绍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2.通过文本和歌词的解析,讲解《丑末寅初》所表达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3.分析京韵大鼓的表演特点,引导学生对《丑末寅初》的音乐进行感性理解。
2. 第二节课:学唱《丑末寅初》的基本唱腔和韵律1.教师先带唱,学生跟唱,帮助学生熟悉《丑末寅初》的基本唱腔和韵律。
2.学生分组演唱,通过对细节的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提高唱腔和韵律的准确性。
3.教师引导学生多次练唱,注重学生对感情、情绪和声音的表达和掌控。
3. 第三节课:学习京韵大鼓表演技巧和舞台礼仪1.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的表演装备、舞台构造和演员表演技巧。
2.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在教师的辅导下模仿演员的动作、面部表情和舞台姿势。
《丑末寅初 京韵大鼓》教学设计1-九年级下册音乐【冀少版】
华夏之音——京韵大鼓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的经典作品,能够对老北京的曲艺音乐产生兴趣;
2、乐于了解京韵大鼓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进而关注民间曲艺音乐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音乐、学唱歌曲片段、观看视频、对比探究,感受曲艺音乐独特韵味,运用所学方法鉴赏曲艺音乐。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及其代表艺术家;
2、体验用京韵大鼓的韵味儿演唱《丑末寅初》片段;
3、模仿演奏京韵大鼓的基本伴奏型,尝试用所学知识鉴赏曲艺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京韵二鼓的艺术特点;
2、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的风格、韵味儿。
(二)教学难点
1、尝试演奏京初大鼓的基本伴奏型;
2、学唱《丑末寅初》片段,感受京韵大鼓的唱腔韵味儿;
3、用所学方法练习演唱《丑末寅初》的片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大张伟《梦醒时分》
二、教师简单介绍曲艺曲种,说唱艺术的种类十分丰富
一一点明主题
三、新授
1、介绍京韵大鼓
2、师唱《丑末寅初》生并带着问题欣赏
3、介绍京韵大鼓用到的乐器
4、介绍伴奏乐器三弦
5、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
6、学习老七点:> > >
4ΛO X义XXXXI×OOO
尺啕尺嘲尺♦嘲
7、学习固定前奏:
8、学习体验尝试学唱《丑末寅初》
四、拓展:
1、介绍骆玉笙简介
2、作品介绍聆听《重整河山待后生》
五、发展:
欣赏传统音乐与摇滚音乐的结合欣赏《数人玩》六、教师总结:。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
一、教案内容:一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第一章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和韵味,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教学重点掌握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和韵味。
3. 教学难点京韵大鼓的节奏变化和韵味把握。
4. 教学准备音乐教室、音响设备、京韵大鼓音乐素材。
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京韵大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聆听:学生聆听京韵大鼓音乐,感受其节奏和韵味。
(3)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并进行现场演示。
(4)实践:学生分组练习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强调京韵大鼓的节奏和韵味。
二、教案内容:一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第二章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演唱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 教学重点演唱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
3. 教学难点京韵大鼓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4. 教学准备音乐教室、音响设备、京韵大鼓音乐素材、乐谱。
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聆听:学生聆听京韵大鼓音乐,感受其节奏和音准。
(3)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示。
(4)实践: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强调京韵大鼓的节奏和音准。
三、教案内容:一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第三章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参与京韵大鼓的集体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重点集体演唱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
3. 教学难点京韵大鼓的节奏变化和团队协作。
4. 教学准备音乐教室、音响设备、京韵大鼓音乐素材、乐谱。
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聆听:学生聆听京韵大鼓音乐,感受其节奏和团队协作。
(3)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京韵大鼓的集体演唱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示。
(4)实践:学生分组练习集体演唱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第一章:了解京韵大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熟悉京韵大鼓的基本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京韵大鼓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京韵大鼓的基本演唱技巧。
教学步骤:1. 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京韵大鼓的基本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京韵大鼓。
4.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演唱京韵大鼓。
第二章:学习京韵大鼓的唱腔和节奏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悉京韵大鼓的唱腔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京韵大鼓的演唱能力。
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唱腔和节奏。
教学步骤:1. 讲解京韵大鼓的唱腔和节奏。
2. 示范演唱京韵大鼓。
3.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演唱京韵大鼓。
第三章:学习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京韵大鼓的演唱能力。
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
教学步骤:1. 讲解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
2. 示范演唱京韵大鼓。
3.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演唱京韵大鼓。
第四章:学习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悉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
2. 培养学生对京韵大鼓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
教学步骤:1. 介绍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
2. 示范演唱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
3.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演唱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
第五章:进行京韵大鼓的表演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独立演唱京韵大鼓。
2. 培养学生对京韵大鼓的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表演实践。
教学步骤:1. 讲解京韵大鼓的表演实践。
2. 示范演唱京韵大鼓。
3.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演唱京韵大鼓。
4. 学生进行京韵大鼓的独立演唱。
第六章:了解京韵大鼓的乐器和伴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的常用乐器和伴奏。
2. 培养学生对京韵大鼓伴奏的认知和协调能力。
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常用乐器和伴奏。
教学步骤:1. 介绍京韵大鼓的常用乐器和伴奏。
重整河山待后生(京韵大鼓)-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重整河山待后生(京韵大鼓)-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课程背景《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一首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中国北方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快节奏、华丽的唱腔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
在传承中,京韵大鼓因为其较为简单明快的节奏和受众普遍,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教案将以《重整河山待后生》为例,介绍如何教授京韵大鼓。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历史和演唱风格。
2.掌握《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基本唱腔和节奏。
3.理解歌曲的含义并表达情感。
三、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的历史、特点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学生们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到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京韵大鼓的歌曲包括哪些元素以及京韵大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基础知识教授(20分钟)老师以《重整河山待后生》为例,向学生介绍其唱腔和节奏,让学生们通过认真听和模仿老师进行练习,学习唱腔和掌握节奏。
同时,老师应该给学生们时间去逐字理解歌词的含义,并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3. 分组练唱(20分钟)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练唱,让学生有机会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通过小组内的练习相互帮助。
老师对学生在练唱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4. 集体表演(10分钟)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练习的成果,让全班同学欣赏其他小组的表演,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遗漏的或出现问题的部分可以在该环节中得到更正。
5. 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回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要点和需要改进的环节。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最后,让学生口头或笔头上表达自己对这堂音乐课的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京韵大鼓的基本节奏和唱腔。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并表达情感。
五、教学后记《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京韵大鼓曲目,它唱出了一个坚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学会使用京韵大鼓的基本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等;3.能够通过学习京韵大鼓的现代改编曲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掌握京韵大鼓的基本演唱技巧;3.通过学习京韵大鼓的现代改编曲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把握好京韵大鼓的音乐韵律,把握好曲子的速度;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将京韵大鼓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歌曲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流传和特点;2.老师播放京韵大鼓的视频,让学生听、看、感受京韵大鼓的音乐风格。
2. 学习京韵大鼓的基本演唱技巧(40分钟)1.老师演示乐曲,让学生听、看、模仿;2.学生练习唱歌,老师予以指导;3.学生分组唱歌,加深理解。
3. 学习京韵大鼓的改编曲目(4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的现代改编曲目;2.学生模仿演唱,让学生具体了解曲目。
4. 评价与总结(20分钟)1.学生表演唱歌;2.老师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方法和实施效果。
五、教学评价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有效学习和提高音乐表演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合作评价、班级演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以达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冀少版的京韵大鼓教案,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教学方法新颖,活泼有趣,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
同时,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价值,为学生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音乐、文化修养。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教学评价不够精准,因而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京韵大鼓知识教案一、基本知识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基本简介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三、历史介绍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
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四、发展过程京韵大鼓表演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
浙教版语文九上《曲艺两则》(京韵大鼓 快板)word教案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曲艺、京韵大鼓的特点。
2、通过对结构、语言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朗读京韵大鼓《地球的呼救》,要求读准字音。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理解:什么是曲艺?它有哪些类别?③曲艺有哪些主要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中有关文字,归纳如下:曲艺是一种流行于民众中的富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
曲艺可分成两大类,即以说为主的和以唱为主的。
包括相声、快板莲花落、弹词、京韵大鼓等。
京韵大鼓属以唱为主的一类。
曲艺的主要特点是:内容集中,主题单一;叙述描写生动形象;语言浅显易懂;常有乐器伴奏。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京韵大鼓”的特点。
(明确:京韵大鼓,曲艺的一种。
流行于河北以及东北、华东的部分地区。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一人演唱,自打鼓、板,有三弦、琵琶等伴奏。
)3.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的呼救》这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呼救什么?边听录音边思考,深入体会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地球的呼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呼救:盲目生育、人口猛增已给人类带来严重恶果。
课文提出了人类面临的人口问题,用京韵大鼓这种曲艺形式宣传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4.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5.结合评点文字,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明确:全文分成三层:(1)开头至“惊呆了众星球”:设疑——地球为什么如此窘迫难受?(2)“月宫嫦娥”至“向你们来呼救”:释疑——通过地球自诉,交待呼救的原委。
(3)“众星球听罢”至末尾:解救——要靠计划生育,自强自救。
)6.概括中心思想。
以京韵大鼓的形式,提出了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说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7.全班齐读课文,体会京韵大鼓的语言特点。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1)唱词多为七字句。
(2)唱词唱出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每句或隔句押韵。
例如,首段中“头、由、受、眍、瘦、悠”都是ou韵。
(3)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一、基本知识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基本简介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三、历史介绍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
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四、发展过程
京韵大鼓表演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