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和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答应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进行分析。

例如:“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这段话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他深知秦王的狡诈,但仍敢于冒险前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④总结: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

(2)学习“渑池之会”①自由读课文,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尊严的?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蔺相如的言行。

比如:“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毫不畏惧,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

③分角色朗读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果断。

④小结: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和爱国情怀,为赵国挽回了面子。

(3)学习“负荆请罪”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让廉颇深感惭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它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那就是--18《将相和》,(出示课题)你们还记得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师板书)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谁来说是哪三个小故事?(生自由回答)师:课题是《将相和》,也就说明他们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课文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出示课件,生思考)生:廉颇很不服气……(出书课件)同学们,廉颇很不服气呀,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

蔺相如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究竟有多少过人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的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二、完璧归赵1、读“第一次说”教师:谁先来做蔺相如,把他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出示课件)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生:无价之宝、价值连诚……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当时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

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为这个主意好不好?生:(自由回答)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评)师:现在,我们知道此时赵国形势危急啊,左右为难,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生:蔺相如师:好,你们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们对赵国的君臣许诺,生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听歌曲《将相和》。

2. 学习歌词。

3. 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4. 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 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先聆听一遍。

2. 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曲调给人的感觉。

Step 2:学习歌词1. 教师将歌词投影或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一起跟读。

2. 学生多次跟读歌词,模仿歌曲的语调和表情。

Step 3: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词的逐句解析和讨论。

Step 4: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欣赏。

2. 分角色演唱歌曲,体验和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3.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歌曲,展示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2. 学生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工具:音乐播放设备、投影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改编歌曲的歌词,创作属于自己的版本。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儿童歌曲。

课后作业:1. 复习并默唱《将相和》的歌词。

2. 搜集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歌曲,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3、让学生领悟“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宽容大度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2)体会“和”为贵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勇敢无畏。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语气和心情。

(2)“渑池之会”①分角色朗读渑池之会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③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蔺相如的这些特点。

(3)“负荆请罪”①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②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讨论交流,理解“和”的意义(1)小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给了你什么启示?(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更强大。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目标课时概述这是《将相和》教学的第二课时。

在本次课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 2. 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学科标准本次教学设计符合以下学科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讲述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 学情需求: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 1. 通过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3.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地进行本次教学,教师需要做以下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的图片; 2. 准备学生练习册和评价表格; 3. 准备小组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源。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入阶段1.教师通过展示故事的封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3.教师提问学生对该故事的期望和感受。

学习阶段1.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的第一章节;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学生的答案;3.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主持讨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4.教师讲解故事的第二章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5.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搜集答案。

拓展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一幅插图;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插图的设计和绘制;3.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

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蔺相如叫秦王为赵王,后果是“负荆请罪”的前因是,后果是(2)用“~~~”画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其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3)将相之间和好的原因是什么?3、全班交流反馈。

预习1: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预习2:【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抓“拼”字。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畏强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的?(拼)②小结: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为什么说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一种侮辱?①认识“瑟”和“缶”。

(课件出示“瑟”和“缶”,借助图片和字理析字词。

再说出带有“缶”的字,并组词。

指导书写“缶”。

)②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所以蔺相如很生气,又叫秦王为赵王击缶。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

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

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

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品质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人物优秀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学习任务。

(2)提问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的初步印象。

2.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深入理解故事细节。

(2)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

(3)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感受他们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从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学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和展现优秀品质。

4.朗读指导
(1)选取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

拓展环节部分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朗读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通过初读,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廉颇、蔺相如围绕“和”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二、了解失和的原因1、既然有和好这一结果,必然就有失和的时候,是谁在闹不和?文中有一句话最能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是哪句?2、出示第16段廉颇的话:“…………”抽读,齐读。

师问: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然而为什么蔺相如的职位反倒比他高?(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功,所以…………)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对于蔺相如的立功,廉颇是怎么认识的,再读读第二句。

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爬到廉颇头上去的吗?你同意廉颇的说法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靠什么立下大功,让赵王封他为上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1、首先我们来看看蔺相如是靠什么做到完璧归赵的。

2、出示挂图一,画面上表现的是文中哪一小节的内容?(8小节)快速默读这节,看看面对强大的秦国,霸道的秦王,蔺相如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从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边读边做勾画和批注。

板书:言行──品质3、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⑴“蔺相如看到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情形是指怎样的情形?(秦王双手…………绝口不提……)在这情形下,蔺相如说了什么,再读。

他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也知道秦王没有想到璧会有毛病,体现了他的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将相和》这篇诗,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互动探讨,增强学生的社会和文化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协力创作一首古体诗,巩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难点:1. 学会分析《将相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会运用古体诗的形式和语言写作一首古体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相和》的诗歌材料、幻灯片、小黑板。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展示《将相和》的标题,简要介绍该诗与将相才能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歌咏制度和权力运行的思考和讨论。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默读《将相和》。

2. 针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及适当的背景介绍。

Step 3:文学鉴赏(1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介绍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一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古体诗,题材可以包括对名人、名画、名景等的赞美或借景抒发情感。

2.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3. 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并准备好进行展示。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创作的古体诗,并解释诗中所用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展开互动交流。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将相和》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重点讲述了蔺相如识破秦王意图,利用和氏璧保全国家利益,以及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3. 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扩展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讲述的是关于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2)学生回答:廉颇和蔺相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时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质?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互动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学生认真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将相和》第二课时板书内容: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知错就改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运用“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这是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1篇一、教学目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本课学习。
合作交流
展示反馈
品读人物
体会品质
合作交流
展示反馈
品读人物
体会品质
1、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18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
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读课文
探究人物
1、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2、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错就改大局为重)
创设情境,想象情景,学生能够感受廉颇的人物特点。
学习回顾
总结评价
1、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2、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3、本课小结,鼓励学生学习文中人物的伟大品质。
通过交流,小结人物的特点并向他们学习。
布置作业
1、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板书
设计
将相和
2、个人自学,做好批注。
3、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交流体会,相互补充,完善。
4、小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出示幻灯片):
(1)画出蔺相如的话,交流体会。
A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B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G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2)小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教学
用具
相关课件、资料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补充
课前三分钟
1、交流背景资料。
2、交流和氏璧的资料。
为本课学习做准备。
回顾旧知
导入学习
1、出示廉颇表示不满的话,指名读。
2、师过渡导入: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节课我们来探讨。
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出示幻灯片):
(1)出示蔺相如的话。
(2)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3)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找到相关的句子交流体会
能根据学习提示,勾画相关的句子,读出自 Nhomakorabea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能够通过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C蔺相如真的撞吗?
D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
(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E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F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失和
将(廉颇)相(蔺相如)
(勇于认错)(机智勇敢)
(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教学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