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_情_的浅析_赵静春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2019年文档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引言汤显祖在我国的历史上是具有很大影响的文学家,他的临川四梦在剧坛中享有盛誉,最为知名的作品《牡丹亭》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文学巨作,使得《西厢记》都不得不减价销售,这足以证明《牡丹亭》的优秀,汤显祖也因为《牡丹亭》的轰动而声名大噪。
四十年前日本的知名戏曲家青木正儿就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在戏曲界的贡献可以与西方的莎士比亚比肩,并且详细分析了汤显祖戏曲和其他作品的优点,高度评价了汤显祖的艺术思想。
我国文学界的研究者们在分析汤显祖和其作品时,多将考察的侧重点偏向汤显祖的“主情观”上,尤其是对“临川四梦”和“情不知所起”的“主情观”探索,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汤显祖对于明代晚期的解放思想和注重人性等一系列当时社会现象的影响。
一、“主情观”的理论内容“主情观”思想和理论是在明代晚期解放思想和注重人性等一系列当时社会现象出现的同时确立起来的。
明代晚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外资本主义的渗透使得明代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国外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到来也让当时中国的民众悄悄地开始了思想的转变。
人们开始发现个性和自身需求的压抑,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求,渐渐怀疑儒家的观念。
这时出现了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的挑战,更一步加剧了对于约束人性的程朱理学的不信任,王阳明心学带来的新思想,主要特点就是对“人”的肯定,肯定“人”的“情”,肯定“人”的“欲”,注重“人”的“解放”。
在这种新的社会思想影响下,当时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注重对“人”的肯定,出现了很多对爱探索的文学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当时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也因为《牡丹亭》的热销,更加激发了对于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小说和戏剧的出现。
本文讨论的“主情观”正是在这一批又一批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主情观”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情”,肯定“人”的“欲”,回归本身的感情表达。
二、汤显祖“主情观”的内涵每当人们说起汤显祖和他的“主情观”时,我们最先能够联想到的是《牡丹亭》中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正因为《牡丹亭》对于“主情观”思想的深刻诠释,使得当时万历朝的戏剧界为之一振,也使得汤显祖成为研究明代晚期思想解放中“以情反理”的杰出代表人物。
解读汤显祖的_至情观_易新香
[收稿日期] 2012-09-02[作者简介] 易新香(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解读汤显祖的“至情观”易新香(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 要] “情”是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而“至情”是其追求的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贯穿于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
《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最好演绎,其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通过对《牡丹亭》的溯源及解读,挖掘其“至情观”的内涵: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至情境界。
[关键词] 汤显祖;至情观;牡丹亭[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2)06-0020-03 何为“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氏认为,这种“情”首先是人的自然本性,无需外物诱发;其次是一种深情,程度可以超越生死。
这种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感情不同于普通的男女恋情,而是“情之至”。
所谓“情不知所起”,是指这种“情”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具体缘由;而“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是指这种“情”具有超越生死的绝对自由性。
这种不能“以理相格”的“情”,即所谓的“至情”。
一、“至情观”的嬗变纵观中国文学史和古人重情的文艺观,情的表达一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相当比重。
“至情”主题早在原始神话中便初见端倪,如古书中二妃(娥皇、女英)殉情的神话传说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故事等都是演绎“至情”的典型例子。
汉代儒者继承荀子的观点,将“性”与“情”区分开来,于是有了“性静情动”之说。
经学家们在论诗、乐时也同意这一观点,在合乎礼仪的前提下,都从正面肯定了情的作用。
而汉代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为了爱情、婚姻自由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中有“圣人有情无情”之辨。
汤显祖“至情”文论观探析
所 谓的 “ 生 者可 以死 ,死可 以生 ”是指 这种 情超 越 了 生死 的绝 对
自由性 ,不 会 因为 生死 的 间隔而 磨 灭 ,不 能 “ 以理 相隔 ”。 “ 至 汤 显祖 被 誉 为 “ 东方 莎 士 比亚 ” ,他 的 戏 曲在 中 国 文 学 史 情 ”即是 不能 “ 以理相 隔 ”的 “ 情 ”。 上 有着 重 要 的地 位 。其 戏 曲将他 的 “ 至 情 ”文 论观 表现 地 淋漓 尽 剧 中杜 丽 娘 的死 并不 是 杜 丽 娘 追 求 爱 情 的 终 结 , 却恰 恰 是 致 ,将 “ 至情 ”形象 演 绎的 荡气 回肠 。他笔 下 的 “ 至情 ”形 象 尤
《 寻 梦 》的 开始 。杜 丽 娘在 阴 间 向判官 询 问她梦 中 的情 人是 姓柳 以女 性为 多 ,如 《 牡 丹 亭》 《 紫 钗 记》 《 南 柯记 》 中 的女性 杜 丽 还是 姓梅 ,其游 魂 与柳 梦梅 相会 ,继续 她 以前所 梦 到 的幸福 美好
娘 、霍小 玉 、崔 氏 的 “ 至情 ”形 象 就表 现地 很鲜 明。推 究 汤显祖 的 生活 ,并要 求 柳梦 梅 掘 她 的坟 墓 , 让她 复 生 , 并 在极 简陋 的仪 “ 至情 ”文论 观 的形 成 原因 ,它 在 一定 程度 上受 到 了罗 汝 芳 、达 式 下举 行 了婚 礼 。因 为 爱 ,她 如此 这 般 动 真 情 , 入 冥府 ,返 刚 观 和 尚和李 贽 的影 响。 世 ,对柳 梦梅 更 是 一往情 深 并 以身相 许 ,其 问所 描 绘 的生死 往 复 汤 显祖 “ 至 情 ”文论 观 的基本 内涵 的情节 ,无 不 贯穿着 一个 “ 情 ”字 。 “ 情 ”是 汤 显祖 思想 之 精髓 ,也 是 他文 论观 的 核心 范畴 ,更 明 末柳 浪 馆 评 本 《 牡丹亭》对第三十二 出 《 冥誓 》有 如下 是 他 毕生 的精 神追 求 。在 谈 到艺 术产 生 的根 源 时 ,汤显 祖 曾作 过 批 语 : “ 不难 为 郎而 死 ,难 在为 郎 而生 。今 之情 人 有生 耳 ,何 能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贺正皖朱三九(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摘要: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统观汤氏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他的”至情”戏曲观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理论来源梦境历史意义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封建纲常礼教). 他反对风靡明代文坛的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力主独抒性灵,在作品中写出至真的人情.汤显祖通晓音律,但他不愿受音律的限制.他曾说戏曲”不妨拗折天下人的嗓子”.这虽然有偏激之嫌.但体现了他追求自然的创作观.汤显祖创立了临川派,强调”曲意”,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摸声”, “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一,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理论来源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550年9月24日),书香世家,祖上四代皆有文名.他从小受到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 由于不肯顺从当时宰相张居正,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卓越.但因为压制豪强,触怒权贵,遭到上司的非议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反对.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l598年)愤然辞官,回归故里,于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戏曲创作.有两个人对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写道:”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时一在念.”这里的明德师就是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汤显祖少年时在罗汝芳那里接受教育.罗汝芳对李贽十分景仰,李贽的诸多论说有着十分强烈的市民阶层个性解放色彩,罗汝芳心领神会李贽的学说,并且言传身教到汤显祖的人格素养中.与追求人格独立的汤显祖一拍即合,并且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上人就是达观和尚,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深交.在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冬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初会于南京.自南京一晤,汤显祖与达观一见莫逆,汤即拜达观为师.达观对汤显祖的影响极大.汤显祖显祖早年着意于儒,出入佛老,倾心于长生,而晚年栖心于佛,正是与达观的交往最终促成汤氏弃道入释.在情与理的辨析上,达观更折服汤显祖.在读到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之后. 汤显祖幡然领悟:”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寄达观》)对明代思想界”二大教主”.他曾充满深情地写道:”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全(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答管东溟》)由此观之,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剧救世, 用至情悟人的戏剧观念有深刻的影响.汤显祖少小承袭家风濡染,着意仕途.但当时科举制度腐败,官场黑暗,他坚决拒绝权贵的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在担任遂昌知县期间,清廉简朴,体恤民情,修相圃书院及演武堂,下乡助农,平反冤狱,惩处恶霸,深得民心,践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统观汤显祖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二,以梦境演绎的”至情”艺术明代前期,承袭宋元南戏和金院本戏的影响.发展衍化出包括杂剧和传奇的明代戏曲.杂剧的发展尤为兴盛, 统治者往往把杂剧作为歌功颂德和享乐消遣的工具.士大夫积极参与到杂剧的创作中.甚至皇族成员朱权,朱有敦也都热衷于杂剧创作,这些作品充斥着粉饰太平和宣扬封建纲常道德的内容.到了万历年间,传奇戏创作步人高潮,作家迭出.汤显祖就是这一时期传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直指矫伪的文坛,主张反映现实.抒写真性情,本真自然,不受格律的束缚,注重艺术的社会功用.从戏剧创作独特的风格来看,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经久不息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他的”至情”戏曲观.汤显祖的”至情”观认为情与理不能共存.两者相互对立.他认为创作是”为情作使”,提倡”神情合至”,描绘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复甘义麓》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至情”观.弟之爱宜伶学”二梦”(《南柯记》与《邯郸记》),道学也.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总于伶无与.伶因钱学”梦”耳.弟以为似道,怜之以付仁兄慧心者.这里深刻地道出了梦与情互为表里关系.也是他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所以”临川四梦”显着的艺术特征就是梦幻,汤显祖正是以梦幻的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真情的追求,构建自己梦幻的至情王国.他反复在文序中申说情梦观念.在《沈氏弋说序》中写道:”爱恶者,情也.”在《赵帅生梦作序》中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在《与丁长孺》中写道:”弟传奇多梦语.”在《续虞初态?许汉阳传》云: “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不自厌.”在《寄邹梅宇》的信文中叙及:”二梦记殊觉恍惚.惟此恍惚,令人怅然.”汤显祖认为要使作品87?墨篁达到令欣赏者心动神驰的功效,莫过于用梦境来演绎人生世态,以此表现出广阔深邃的人类至情.以梦境来构思作品,实在是作为追求至情真情的戏剧家的高妙又有些悖谬之举.但我们可以在汤显祖的生活背景里找到原因.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是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仕途艰辛,官场失落,这使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历历在目的现象和经历,在汤显祖的脑海中烙下了梦魇般的印记.加之早年有追寻仙镜的历程,中年向佛的转向,所以汤显祖在隐居临川后.以梦幻的外衣来歌吟至真人性人情,显得如此熨帖,如此合情理.《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颠峰之作,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得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之入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段话表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而且表明人世间的情事往往不可道尽,所以只有借梦幻来演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体现了汤显祖对现实的理解.既然人在现实中受到许多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要在艺术世界中打破传统的纲常秩序,表现”情”对”理”的反抗.在《牡丹亭》中, 杜丽娘就是”至情”的化身.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孜孜以求,超越生死,死而复生.这一超乎寻常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理”的反抗.表现了对至真人情人性,自我生命的追求.但必须指出的是,汤显祖所倡导的至情,不仅仅限于至真的爱情,它是那种冲决一切,超越时空的人类至真情感.他在《骚苑笙簧序》中就赞扬屈原那忧国忧民的忠贞之情:”天下英豪奇魄之士,苟有意乎世容,非好色者乎?君父不见知,而有不怨其君父者乎?”“至情”所张扬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活力.它是对传统礼教秩序狂飙突进的冲击,它融入到了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个性独立的滚滚洪流中,是这股洪流中夺目的艺术浪花.三,汤显祖”至情”戏曲观在”言情”文学发展史中的意义中国是抒情艺术发达的国度,早在《尚书?舜典》就有这样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则加以引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里所谓的”志”,就是思想感情.对真挚思想感情抒发的诗歌在《诗经?国风》中占很大比重,它们写得自然感人.孔颖达在《左传正义》注疏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他认为情和志互为表里的辩证统一关系.陆机在《文赋》也写道:”颐情志于典愤”,”诗缘情而绮靡”.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感情决定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歌感情源于外物的触发.至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情是诗歌写作的动力”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抒情言志作品,例如卓文君《白头吟》,王粲《七哀诗》,杜甫《佳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出现了抒情气氛很强烈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这些作品和理论都是在传统”诗言志”的规范下进行的创作和理论总结,”以理节情”显得极为明显.汤显祖”至情” 观的意义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是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在文学艺术上的共鸣.是对封建”以理节情”思想的有力挑战.是晚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黑暗国度闪烁着夺目的光辉.汤显祖的创作和戏曲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戏曲家吕天成推尊汤为”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王骥德在《曲律?杂论第三十九》说:”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巨大成就,在明末就有许多刻意学习他的风格的戏曲家,如阮大铖,孟称舜.他追求个性独立和”至情”观更是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总之,汤显祖是一位伟大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至情”戏曲观代表了进步的时代文学潮流,对当时及后代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6参考文献:『1][明]王骥德.曲律.1983.09,第一版.r2]邹自振.汤显祖综论-2001.04.第一版.『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l964 『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中华书局,1962.『5]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汤显祖至情论
汤显祖⾄情论浅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情论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往⽽深,⽣者可以死,死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可以说,这段话将汤显祖的⾄情论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汤显祖对“情”与“⾄情”的感悟。
本⽂将拟对其⾄情论作简要论述。
⼀、“情”与“⾮情”“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情”以深刻⽽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鸡群,并在⽂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情是⼈的欲望、⼈的追求、⼈对物的占有,是⼈的⾃然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压抑的满⾜,是⼈主动进取的⼀种精神。
若想在理论著述和哲学领域中将“情”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果⽤鲜明的⼈物形象、有机的戏剧结构将其⽣动⽽具体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则有⼀定的困难。
因为在⼀定篇幅的作品中⼈物的⾏动总有⼀定的限制,不可能涉及到情的⽅⽅⾯⾯。
许多论著都指出,《牡丹亭》中的“情”是指情欲还是情爱,笔者认为,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
在《牡丹亭》中,“情”的范围虽然缩⼩到了男⼥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但是“爱”要⽐“欲”的内涵要⾼,“欲”只是原始欲望,但“爱”则囊括⾄真、⾄善、⾄美之物,如杜丽娘⾃⾝所⾔“⼀⽣爱好是天然”,她的真情真性则是“情”的完美体现。
⽽“⾮情”,实际上,剧中的三位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与杜宝、陈最良三⼈始终围绕着“学⽽仕”旋转,以“才”为内涵建构了⼀个“⾮情”的男性世界,他们并不懂得“情”为何指。
柳⽣以才⾃许,但⼀出场便堕⼊了蟾宫折桂的梦想。
陈最良读了⼀辈⼦诗书,最终不过是⼀介陋儒⽽已。
⽽杜宝对宦途⽣涯总是充满着⼀种忧患与疲倦感,⼜以某种勘破仕途的睿智嘲讽了柳、陈对功名的念念不忘。
另外,杜宝治淮时⼀筹莫展,最后靠贿赂李全的妻⼦杨⽒,这才莫名其妙地退兵⾔和,这种功劳说起来并不光彩。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汤显祖是世界著名的清朝文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社会认知和文化发展,其美学生命观一直是被社会关注和探讨的主题。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主张以灵性论美,核心思想是“生趣”,其认为人应该以美好的生活方式经营自己的人生,把生命中每一个美好时刻放大新意,而不是仅仅只有痛苦来面对人生。
因此,汤显祖的主张被誉为“生命艺术”,开创了以审美来感悟生命的崭新派系。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我们更多地从不同视角来分享生活,以更灵活
的形式讨论生活,同时也对汤显祖颂扬的“生趣”提出了更多的定义。
从“社交”概念来看,“生趣”不仅包括参与社群活动、参与互联网文化中各种有趣的创意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开拓性思维、追求和表达自我自由的精神。
它强调认知、创造和表达,这是我们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是对汤显祖思想高度现代化和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现实证明。
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有助于彰显自身独特的性格和个性,可以打造一种重视审
美的方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触摸到美的标准,从而更好地呈现出一种优雅而时尚的生活方式。
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更加全面,如何在煎熬的生活中不失乐趣,如何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如何实现自我塑造,更突出自己的非凡潜质,让生活更加有活力。
总之,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帮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当我们从中了解到美
好的力量时,有助于我们改变对生活的看法,让每一天都充满乐趣,不断提升自我,丰富多彩的人生令人振奋!。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的一个杰出戏曲家,其代表作品《牡丹亭》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
在戏曲创作中,汤显祖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深层次,并且在其作品中不断地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而“至情”思想则是汤显祖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汤显祖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其思想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2.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应用和影响。
3.分析汤显祖“至情”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该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四、研究展望
本文对汤显祖“至情”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旨在进一步挖掘汤显祖思想的丰富内涵,探讨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由于研究的深入与广泛性,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试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
试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武汉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鲁薇一、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及背景汤显祖明代著名戏曲家。
字义仍,号海若,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
江西临川人。
早年即有文名,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降为广东徐闻县典吏,后又改任浙江遂昌知县。
后弃官回乡,从事戏曲创作。
著有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
后四种统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诗文集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
在艺术创作中,汤显祖特别强调“情”的作用,认为创作都是“为情作使”,提倡“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
他的创作实践都是“情”的产物,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
汤显祖一生为“情”而歌,为“情”而战,在他晚年时,还高喊:“吾犹在此为情作使,劬于伎剧。
”1“情”是汤显祖进行戏剧创作的美学思想核心。
因此,探讨汤显祖“情”的美学观,对理解汤显祖的戏剧理论与实践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汤显祖“情”的美学观的形成,既有着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的一面又有着时代精神和其个性经历铸成的一面。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是纵横交汇,熔铸而成的结晶。
“言志”与“缘情”,是我国古代早就出现的两个对立的美学思想派别。
《左传》和《尚书》中都有“诗言志”之说。
虽然这一命题在揭示艺术要表现思想内容这一规律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里所说的“志”,是包含着当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化的内容的,并非指一般的思想感情。
后来这一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就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影响很大。
渐渐地诗变成了儒家经学的附庸而抹杀了诗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特性。
更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借以宣传道德教化,加强儒家思想统治,以巩固封建政权。
直至东汉末年,“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独尊儒术的局面才得以打破,出现了“慷慨多气”的建安文学。
在这种背景下,到了陆机才提出“缘情”说。
“缘情”说在冲破儒家思想和礼教的束缚,以及使文艺具有其本身的艺术特点方面,无疑是一大进步。
汤显祖 牡丹亭中心思想概括
汤显祖 牡丹亭中心思想概括南宋初年,在江西南安,有一位太守名叫杜宝。
杜宝与夫人伉俪情深,二人育有一独生女儿,名唤杜丽娘。
杜丽娘自小就生得粉雕玉琢,极为可爱,深得父母宠爱。
在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下,杜丽娘渐渐长大。
她出落得花容月貌,那精致的面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娇艳欲滴。
肌肤如雪,吹弹可破,一双大眼睛犹如秋水般澄澈明亮,顾盼生辉。
她不仅天生丽质,还多情善感,内心细腻而温柔。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杜丽娘步入了豆蔻年华。
这个年纪的她,本应如同春日的花朵般尽情绽放,享受青春的美好与自由。
但无奈的是,家中的封建礼教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将她牢牢禁锢。
她不能像其他同龄人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能去追求自己心中渴望的爱情。
她的生活被各种规矩和礼仪所束缚,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不能有丝毫逾越。
一天,杜宝太守为了让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聘请了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
陈最良是一位迂腐的老先生,他满脑子都是封建礼教和传统的道德规范。
当他第一次讲解《诗经》的 “关关雎鸠” 时,那优美的诗句和动人的情感,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杜丽娘心中的情丝。
杜丽娘仿佛从这古老的诗句中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她的思绪开始飘远,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
数日后,杜丽娘在丫鬟的陪伴下,来到了后花园踏春。
春天的后花园,百花盛开,蝶舞蜂飞,美不胜收。
杜丽娘漫步在花丛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心情也渐渐变得愉悦起来。
然而,长时间的游玩让她感到困乏,回到房间后,她倒头便睡在了床上。
在睡梦中,杜丽娘仿佛看到了一个书生。
那书生手持柳枝,风度翩翩,气质儒雅。
他来到杜丽娘面前,轻声请她作诗。
杜丽娘被书生的风采所吸引,欣然应允。
随后,书生竟将她抱至牡丹亭,在那里,他们成就了云雨之欢。
杜丽娘沉浸在这美好的梦境中,感受着爱情的甜蜜与温暖。
待她一觉醒来,才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南柯之梦。
但梦中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让她难以忘怀。
她开始思念那个书生,渴望再次见到他。
汤显祖至情论的理解
汤显祖至情论的理解1. 引言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学家,他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瑰宝。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牡丹亭》。
而《牡丹亭》正是他至情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汤显祖通过这部戏剧,阐述了自己对于爱情、人生和命运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形成了独具一格、深入人心的至情论。
2. 至情论的内涵至情论是汤显祖对于爱情和人生观念的总结和阐述。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主要人物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关于爱情、命运和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思考。
首先,汤显祖认为爱情是人生最重要、最真实、最美好的东西。
他将爱情视为人类感性力量最高尚、最纯粹、最无私的体现。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与柳梦梅相见,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汤显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爱情是超越一切的存在,它能够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自己的信念。
其次,汤显祖认为命运并非不可改变。
他反对宿命论,主张人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汤显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虽然命运有时会给人带来困境和苦难,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付出努力去争取,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汤显祖强调了个体的自由意志。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去选择和追求幸福。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以及其他一些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于自由的追求。
汤显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应受到社会和传统的束缚,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3. 至情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至情论作为汤显祖思想的核心,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丰富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内涵。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真实地揭示了人性和爱情问题而闻名于世。
至情论思想贯穿于整个剧本中,使得这部戏剧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汤显祖_情本体_文艺美学思想略论
汤显祖“情本体”文艺美学思想略论3李 颖(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摘要:作为中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认为,情感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应该任其自然抒发和表现。
同时,情感也是艺术产生的根源,只有在艺术中,情才能得以很好地抒发和表现。
因此,“情本体”论是汤显祖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系。
关键词:情本体;美学思想;程朱理学;感性主体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8)05-0062-05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中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
万历十一年进士。
官至浙江遂昌知县。
所做诗文收入《玉茗堂诗文集》,代表剧作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亦称之为“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流传不衰。
汤显祖无论在美学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比较自觉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使其在文艺美学史上占居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汤显祖文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要了解汤显祖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出发。
汤显祖生活于明代中叶,中国封建社会日趋式微,走向衰落。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因素已缓慢地从社会内部滋生萌发,并相应地产生了与封建理学相抵牾、相冲突的新思潮。
明代新思潮的主要矛头对准的是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完善发展起来的一套官方哲学体系。
为维持封建统治的既定秩序,程朱理学日趋僵化教条,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具有绝对权威的正统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程朱理学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僵死学说。
一大批有识之士力求呼唤新的思想,以摆脱理学对人的羁绊束缚。
汤显祖曾从师于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罗汝芳,并对当时的“异端”李贽、达观等推崇备至,将其引为思想上的同道挚友。
明代思想争端的核心问题是“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20080408摘要汤显祖是我国明朝中晚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著作《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紫钗记》(即“ll缶)ll四梦”),之所以为历代所喜爱和推崇,除了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就外,更主要的原因是“Jl每JJJ四梦”所包含的作者的进步思想,即“至情”主题的宣扬和对以“情”为基础的人性的关注。
明代初期,程朱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从宣扬“天理至上”发展到“以理杀人’’,理学的森严统治到了极点。
到了中期,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阳明心学逐渐崛起并得到广泛传播,在士大夫心里占掘了主要地位,实现了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启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自身对现实的体会逐渐加深,以及受罗汝芳、达观和李贽等师友的影响,汤显祖反观人的本性,开始了对“至情”理想的追求和对程朱理学的挑战。
“临JlI四梦"可谓是四颗重磅炸弹,不仅在文学艺术界,而且在思想观念领域都有震聋发聩的作用。
但是,毕竟理学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并没有完全抛弃正统理学的思想;作品中多处包含了对理学的妥协。
但尽管如此,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喊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而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汤显祖的研究从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就开始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研究者选取了的不同的研究重点。
有人研究其作品中的文词鉴赏、曲律辩证,有人研究其作品中的精妙情节及其讽刺意味,还有人关注到了作品中戕害自然本性的精髓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汤显祖作品的理解,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文学和戏曲的角度入手的,从思想层面对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作品很少。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择了从思想角度入手,对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尝试性探析。
首先,本文根据“意识取决于一定物质条件”的哲学原理,详细阐述了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其次,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汤显祖“至情”思想产生的思想根源,再次,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汤显祖作品中所渗透的“情”的思想及其从“一点情痴”到“生死为情"的升华,并重点阐述了汤显祖关于“情”与“理”的关系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汤显祖虽然“主情”,但并不是单纯的要以虮隋”代“理”,而是驳斥虚理、张扬实情,基于真情、维护合理,统一理欲于真情。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与思想价值评析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与思想价值评析一、引言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贞白,号东篱,明代著名的戏曲文学家和戏剧理论家。
在明代戏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汤显祖的作品以及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
二、作品概述1.《牡丹亭》:这是汤显祖最为知名和经典的剧作之一,讲述了悲壮动人的爱情故事。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命运以及人性纠葛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2.《紫钗记》:该剧以一个关于宫廷争斗和权谋阴谋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女性角色清秀娴淑、勇于追求自由与正义等形象塑造,探讨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与权力争夺等问题。
3.《桃花扇》:此剧以南京陷落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宦海沉浮的故事。
通过对忠诚、友谊、权谋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变动背景下个体命运的起伏。
三、思想价值评析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汤显祖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影响,他在作品中发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并且通过创新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封建观念和做法,呼吁社会需要进一步变革。
2.关注女性命运和权力问题:汤显祖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俏丽娴淑、聪明勇敢的女性形象,并且对于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及权力争夺等问题进行了关注和剖析。
这对当时封建社会中妇女权益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3.表达情感与追求自由:汤显祖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透过剧中人物的动人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真挚的感情、对自由追求的渴望以及命运的无奈。
这使得作品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并启发思考。
四、结论汤显祖作为明代杰出的剧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传递了丰富的思想价值。
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同时也积极关注社会状况和个体命运,并试图通过文学艺术表达对社会变革和自由追求的渴望。
他所创造的形象和推崇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达到字数要求,如果有来源引用或者需要更加详细深入地讨论,请提供更多细节资料。
汤显祖的文学观
汤显祖的文学观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汤显祖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牡丹亭》、《南柯记》等戏剧作品和《杂剧》、《小令》等小品文。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文学观的内涵、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汤显祖的文学观的内涵1. 以情为主汤显祖的文学观主张以情为主,即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他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是作品能否打动人心的关键。
在他的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比如《牡丹亭》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是通过两人的言语、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深情。
2. 以人为本汤显祖的文学观主张以人为本,即文学创作应该以人物为中心,突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
他认为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读者能否产生共鸣的关键。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往往是栩栩如生的,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都是与读者息息相关的。
比如《南柯记》中的潘金莲,就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行为和命运都是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关键。
3. 以生活为材料汤显祖的文学观主张以生活为材料,即文学创作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心理。
他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只有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实质,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生活的细节和情感的描写往往是非常细致和入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心理。
二、汤显祖的文学观的特点1. 情感丰富汤显祖的文学观主张以情为主,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情感丰富,感情真挚,能够打动人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这些情感的表达往往非常细腻和真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人物形象鲜明汤显祖的文学观主张以人为本,因此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鲜明,行为举止也非常具体。
他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栩栩如生的,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形象感。
3. 生活细节入微汤显祖的文学观主张以生活为材料,因此他的作品中生活细节非常入微,能够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心理。
试论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及其社会影响
试论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及其社会影响作者:邓莉华胡淑云周旺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对于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汤显祖至情说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作用,为日后促进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在社会中的作用,提供宝贵的建议。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时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其戏剧创作之所以广受欢迎和推崇,不仅是由于汤显祖所创作的戏剧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包含其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至情思想和主题。
本文主要将汤显祖与国内外戏剧家进行比较,从中提炼出汤显祖至情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同时探讨汤显祖至情说的建立背景,并分析汤显祖至情说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研究汤显祖至情说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超越生死;戏剧家;至情说;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6-0051-02自汤显祖的戏剧作品诞生以来,学术界关于汤显祖及其作品的研究便未间断过,在学术领域中,由于汤显祖与国外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时期,因此汤显祖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美誉。
汤显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将“情”深深融入到戏剧创作中,并倡导至情论,“情”是汤显祖一生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核心范畴,因此本文就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以“情”为主线对其展开研究,分析汤显祖至情说的来源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于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为日后促进至情说在现代社会中处理相应的人情与人性关系等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汤显祖与国内外戏剧家的比较(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戏曲家和文学家,其主要的戏剧作品有《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等,汤显祖一生追求“情”并提倡至情论,尤其在诸上述戏剧作品中都有“情”的体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作家,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情”字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有诸多体现。
汤显祖美学思想初探
作者: 周江洪
作者机构: 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武汉430010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134-140页
主题词: 文化哲学;汤显祖;情;美学思想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文化哲学的理论视角来观照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晚明是中国社会由中古向近代转变的中介,汤显祖与启蒙思潮的理论代表李贽相推引,提出了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又有较强的个人风格:以情趣为内核的美的本质论、以情梦为关纽的艺术创作论、以情奇为美的艺术特色论、以情教为中心的审美价值论。
虽然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规范的背离和突破,但在总体上仍未超出儒家美学的樊篱。
汤显祖与龚自珍情思内涵的多向辨析获奖科研报告
汤显祖与龚自珍情思内涵的多向辨析获奖科研报告“情”是汤显祖和龚自珍著作中引人注目的字眼,也是他们文学创作以及美学观念的灵魂。
汤显祖和龚自珍的情思多有相似之处,呈现出前后承继的面貌,并且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然而,学者大多将二者的情思分别与三袁的“性灵”说或李贽的童心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不曾对汤显祖和龚自珍二人进行对比探讨。
本文将尝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展现汤显祖与龚自珍情思的发展脉络,从不同阶段对比分析二人情思内涵的异同,探讨社会环境对其二人情思的影响。
一、情思的生成——“外部”与“内部”汤显祖和龚自珍情思生成的动因不仅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个体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在“外部”与“内部”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
(一)“外部”的影响汤显祖身处明末,龚自珍身处晚清,均处于历史大转折、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二人情思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代表他们思想意识的思想家,猛烈地冲击着封建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同时,也带动了俗文学的迅猛发展,小说和戏曲的演出日趋繁荣。
在晚清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大厦终于日薄西山,清王朝在内部遭遇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同时还面临着西方的领土、资本、文化入侵,从经济命脉和国体人心上打乱了王朝的正常运转。
这一时期,西方先进的思想传入中国,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的社会思潮兴起。
社会的转型、新思想的传播为汤显祖和龚自珍情思的生成提供契机。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促使汤显祖和龚自珍希望通过肯定个体情感的合理性、追求无拘束的情感抒发,对统治集团的思想控制进行反抗,并借此表达他们的社会理想和美学追求。
明代后期,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工具。
故而,汤显祖的“至情”观中的“情”强调的是人的七情六欲。
而晚清时期,社会内忧外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
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核心是一样的
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核心是一样的是的。
曹雪芹用“情”照亮了“空”,因此人生是有意义的。
一部《红楼梦》给予读者的“悟”就在于此。
这个“情”字,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红楼梦》的意蕴中有一个形而上的层面: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这是《红楼梦》意蕴中一个最高的层面,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还有很多人也谈到《红楼梦》的这个层面,但是他们误解了《红楼梦》(曹雪芹)的本来意思。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
汤显祖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
汤显祖和自己说,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1期 沧州师专学报 No.1 Vol.19 * 收稿日期:2002-11-21 作者简介:赵静春(1965- ),男,河北盐山人,沧州师专中文系讲师。
・21・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赵静春 (沧州师专中文系,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
汤显祖张扬的“情”有其独特的内涵,并由此独特的美学观出发,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对此,应抓住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情”这一独特范畴,加以探究,解读其“情”之内涵;进而剖析“唯情”之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 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3)01-0021-03自从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一一问世以后,尤其是随着《牡丹亭》的家传户诵,世人都认为他是“唯情派”,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唯情”理论。
汤显祖所讲之“情”细读起来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并在“情”之美学观点滋养下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他的唯情主义,二是他的浪漫主义。
一、关于“情”汤显祖在其诗文、论著当中反复强调过“情”这一范畴。
据粗略统计,在汤显祖的诗文、剧作中,“情”字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
例如:“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
“人间何处说相思?我辈钟情在此。
”“有所不能忘者,盖其‘情’也。
”“恨流岁岁年年生,情债朝朝暮暮多。
”“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
”…… 那么,这个“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历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见解不一。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它指“一般人情”;[1](P88)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认为汤显祖的“情”是“同‘理’相对立的范畴”;[2](P341)还有人把它理解为现实生活、伟大思想等等,不一而足。
汤显祖反复强调的“情”分析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
《青莲阁记》云“世有‘有情’之天下”,[3](P1173)指的是“才情”;《调象庵集序》云“有所不能忘者,盖其‘情’也”,[3](P1088)指的是一般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云“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3](P1110) 指的是情志;《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云“缘境起‘情’”,指的是情趣;[3](P1185) 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云“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指的是激情。
[3](P1088) 其他尚有“情思、道情、文情、交情”等等提法,不一一列举。
至于《复甘义麓》中关于“性无善无恶,情有之”的观点,[3](P1464)则显然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而言,明显的是受到了明代被称为“异端”的思想家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李贽所谓的童心、真心,也就是赤子之心和真情实感。
他认为只有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否则就是假文学。
李贽还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 [4](P98)李贽借“童心”的比喻来说明写真感情是文学的真谛所在。
同时他的“性无善无恶”的观点也和王安石《原性》中的主张相通:“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行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
” [5](P236)王安石的话是与儒家传统观点相对立而言的。
汤显祖则从戏曲创作的美学规律出发,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这个“情”字,“戏”所表现出的“极善极恶”的矛盾冲突,必定由“情”带来而非由“性”引发,这样汤显祖就把“情”看作是构成戏剧动作的原动力,也把“情”看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的本性特征。
历史上许多美学家、文学家常常讲到“情”。
汤显祖笔下的“情”尽管也是其义繁多,但是作为美学理论上的用语,其内涵却是明显而新鲜的,这里自然需要我们重点探讨一二。
最能代表汤显祖“唯情”学说的当首推《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所必有耶![3](P1153) 沧州师专学报 第19卷・22・这里汤显祖所言之“情”实则指的是意欲、愿望、志向、情感、思想(主观精神),“以理相格”明确的把“情”作为了“理”相对立的范畴。
“理”就是宋明理学讲的“理”,它的内容就是封建伦理规范,是封建社会判断是非的标准。
汤显祖是把“反封建的情”作为“封建的理的对立物”加以彰显的,在他看来,“情”和“理”是互不相容的,“情”是人生来就有的,他反对“以理相格”,也就是反对用“理”来否定“情”。
他所说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就是说,“情”有自己存在的权利,“情”应该从“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前面所引的两段话中,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他所说的“情之至”,是指对“情”始终不渝地追求的信念,是对“情”的痴迷。
在那个封建礼法、宋明理学处于权力话语地位,专制统治十分严酷的年代,对“情”的痴迷还必然导致“情”与“法”的对立。
汤显祖是渴望“情”之自由的,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
”他认为李白生活的年代是“有情之天下”(当然这是他对古代社会的理想化),所以李白可以尽情发挥其才能,忘情驰骋其才情。
而自己生活的年代是“有法之天下”,是“灭才情而尊吏法”的时代。
既然汤显祖的“情”是与封建理学和礼法相悖立的范畴,那么其中必然包含着超出封建社会的东西。
为此他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为情所使,劬于剧技”,这说明剧作家因为有“情”而曲成;“没乱里春情难谴”、“一点情千场影戏”,说明剧中人物因为有“情”而矛盾(指居中矛盾)生。
这里所讲的作家之“情”在戏剧作品中常常要化为“思想”,而剧中角色之“情”则常常要化为“生活”。
一旦作家之情与角色之情自然融合,并且十分强烈、执着,那么,就能达于艺术创作的“神情合一”的最佳境界。
因此,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才能塑造出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
从这一角色看,他所张扬的“情”,实质上包含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它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有力批判”,此话不虚。
汤显祖的这些主张一方面与明代中叶进步的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束缚的思想运动一脉相通、遥相互应;另一方面又是和明代中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必然联系的。
汤显祖渴望“有情之天下”,追求“有情之人”。
但是,现实世界并非“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
现实世界寒气森森,并无春天,春天正被“理、法”所扼杀。
于是只好“因情成梦”。
在“梦”中,无情人变为有情之人,从而成为了“真人”;有法之天下成为了有情之天下,从而有了“春天”。
可见,“梦”就是汤显祖的理想。
又因为“情”是“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上天入地、出生入死、死而复生、汤显祖的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既宣扬了人情存在的绝对合理性,也宣告了人格、个性的神圣不可侵犯。
同时阐明了戏曲创作超越时、空界限的巨大力量和极大自由。
这既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理想主义色彩,又成为他关于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宣言。
二、关于浪漫主义汤显祖的“唯情”主义的美学观,表现在戏曲创作上就是大力提倡浪漫主义。
汤显祖认为,既然现实世界十分残酷,那么艺术家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应该用大胆、热烈的幻想来改造不合理的现实。
他写的《牡丹亭记题词》可以说是他的一篇浪漫主义宣言: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之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情非真?天下岂少梦重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3](P1153) 在这篇题词中,汤显祖既确立了自己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也凸显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
他既然认定“情”是人生真谛、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缘起,那么为了追求“情”之解放和自由,艺术家就可以充分驰骋艺术想象力,文学艺术作品就可以冲破生死界限,到达理想的世界。
这显然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诗学主张。
《牡丹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和特色,比汤显祖以前的剧作更为鲜明。
《牡丹亭》中的梦境,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片断和情节,而成为了剧情发展的枢纽。
杜丽娘的生与死、死而生的过程,贯穿于全剧。
换言之,《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修辞上、文笔上,而是体现在剧作的整体构思上。
梦,本来是人的一种纯粹主观的精神现象,在汤显祖笔下,却成为了完成人物性格塑造,促进戏剧矛盾展开,链接主客观世界的一根纽带。
在这一点上,他决不愿意因袭前人,而是大胆突破常格。
于是,他让杜丽娘游园之后,同柳梦梅梦中幽会,然后是主人公的寻梦、写真、殇逝、更为奇异的是,杜丽娘死后可以还魂、回生、婚走。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是多么大胆、热情、坚执、精妙的浪漫主义构思啊!杜丽娘的“这个梦决非现实世界所能有,梦中爱人柳梦梅就是她后来的真正爱人,……她的鬼魂和他成就了好事。
所有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是为表达反封建的积极浪漫主义理想而服务的。
” [6](P36)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尽管汤显祖的艺术构思超凡脱俗;但是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又是深深根植于现实世界的。
一个少女,因春生情,满腔的幽怨无外倾诉,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在严酷的现实中无法实现,也只好依靠幻想来求得心灵的解脱与慰藉。
这样,她的梦就不是一种怪诞离奇的精神现象,而是对生活真实的恰当折射。
就连梦中的丽娘也决没有脱离生活真实的基础,她既羞又怯,欲言又止,这些都同生活在封建礼教阴影下的丽娘的心理特征和身份非常吻合。
所以,我们才说:第1期 赵静春: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23・汤显祖笔下之梦,既是浪漫的,又有它的现实性,这也是汤显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噪天下的妙曲佳剧,而风靡人世;还在于他尽情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力。
要写人间无有之情,要创造出人世间无有之“有情人”,就必须尽情想象、幻想,就要有艺术的天才和灵感。
汤显祖因此还非常重视“奇士”、“灵气”。
他曾说: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
如意则无所如。
[3](P1132) 汤显祖所谓的“奇士”、“灵气”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戏剧创作要有高超的艺术想象力,这样就能生灭如意。
作为浪漫主义的戏剧大师,汤显祖是把艺术想象力当作艺术家的最为本质的属性加以提倡的,所以他反对用固有的法则、模式、规矩来限制艺术家的想象力。
他曾对苏子瞻所画枯株竹石推崇备至,就是因为它绝异于古今画格。
艺术家有了敢于突破一切现成的法则、模式、规矩的“灵气”,就可以创造出奇妙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