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病毒感染与免疫第24章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南华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课设计讲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讲课时间第18次课教课课型理论课√第23章实验课□病毒的传染与免疫(2)第24章病毒传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讲课时数2学时习题课□谈论课□实习(践)课□其余□教课目标与要求:1)掌握搅乱素定义、种类、抗病毒机理及特色;病毒中和抗体的看法、作用机理及种类;病毒的分别培育方法,病毒在细胞培育中的增殖指标。
2)熟习标本的收集与送检;病毒传染的特异性预防。
3)认识细胞免疫抗病毒作用特色及机理;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病毒传染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知识点、要点与难点:主要知识点1)抗病毒固有免疫。
2)抗病毒适应性免疫。
3)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
4)病毒传染的检查方法。
5)病毒传染的特异性预防。
6)病毒传染的治疗。
要点1)搅乱素定义、种类及抗病毒机理和特色。
2)中和抗体的看法、种类及作用体系。
3)病毒的培育方法。
难点:(1)搅乱素诱生、抗病毒作用机理。
(2)病毒在细胞培育中的增殖指标。
(3)抗病毒药物作用体系。
教课过程设计(包含解说内容、教课方法、时间分配、教课媒体采纳、板书、互动设计等):解说内容和时间分配1)抗病毒固有免疫(25min):搅乱素、天生不感觉性、屏障作用、细胞作用。
2)抗病毒适应性免疫(10min):体液免疫的用、细胞免疫作用。
3)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10min):与有无病毒血症、病毒血清型其余多少及病毒表面抗原能否易发生变异有关。
4)抗病毒传染的检查方法(25min):标本的收集与送检、病毒的分别培育与判定、病毒传染的诊断。
5)病毒传染的特异性预防(10min):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6)病毒传染的治疗((10min)):抗病毒化学制剂、搅乱素和搅乱素诱生剂、中草药防治病毒传染、新抗生素、治疗性疫苗、治疗性抗体、基因治疗剂。
媒体采纳采纳详尽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投影图片等多种教课手段,使抽象的理论详尽化和形象化。
板书设计1)抗病毒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细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 抗原结构复杂 损伤免疫细胞 降低抗原表达 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 所有病毒皆为严格细胞内寄生,通过逃避抗体、补 体及药物作用而发挥逃避免疫机制的作用 HIV、甲型流感病毒高频率的抗原变异使得免疫应 答滞后 鼻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型别多,抗原多 态性致使免疫应答不利 HIV、EB病毒、麻疹病毒等可在T或B细胞内寄生并 导致宿主细胞死亡 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可抑制MHC-Ⅰ转录、表达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29
三、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
1、隐性感染:形成原因及意义
•
•
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且被机体 清除的感染。
• 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毒不 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伤;或最 终不能侵入靶细胞。 • 意义:
• (1)获得免疫力; (2)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40 58
Kaposi sarcoma lesion on the leg
41
42
“Slow" ?
A prolonged incubation period 长期潜伏
Whis is the meaning Virus continues to multiply 病毒持续复制 of “slow” ?
32
慢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出现或不出现急性症状,病
毒持续存在可检出,病程长。如HBV。
持 续 持 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可反复激活,急性 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续 性 如 HSV、VZV。 性 感 病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数月至数十年,发病后为呈 染 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毒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3.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并 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 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并不断向体外排菌,成为重要传染 源。
主要为G+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 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链球菌
次要为G-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霍乱 弧菌
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而志贺氏菌 和大肠杆菌的外毒素由细胞溶解后才释放 到细胞外
毒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
肉毒毒素最强-神经毒素
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肉 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 咽肌等麻痹: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严 重者呼吸麻痹而致死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质的 概念,由细菌种属决定
细菌引起疾病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量 的概念,细菌毒力有强弱之分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表 示(LD50/ID50)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菌毛等粘附因子 荚膜与糖萼
具有良好抗原性
0.4%甲醛处理脱毒 ,保留抗原性成 类毒素
类毒素
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作用, 产生抗毒素
结构:外毒素由:
一种无毒B的亚单位肽链与易感细胞受体 结合
另一种A亚单位肽链为毒素中心,决定毒 素的毒性效应
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毒素 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
无毒亚单位(B)的抗原性强 提纯后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又
2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和
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敏感的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
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
? 杀细胞效应
? 稳定状态感染
? 细胞凋亡
? 包涵体的形成
? 细胞增殖和转化
? 病毒基因的整合
(一)杀细胞效应
?
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
这种感染称杀细胞性感染。
?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由宿主的亲代 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 播
垂直传播方式及常见微生物性疾病
类型
产前 围产期
途径
胎盘
微生物性疾病
风疹、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 弓形体、淋病奈瑟菌
已感染的产道
衣原体
产后
哺乳
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生殖细胞 人基因组含病毒DNA
浆内的(痘病毒),也有在细胞核内的(疱疹病毒);或者两者都
有(麻疹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
? 包涵体的本质:①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 ②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③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故可作为诊断依据和鉴定病毒的参考。如从可疑为狂犬病的脑 组织切片或涂片中发现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 内基小体 (Negri body),可诊断为狂犬病。
? 2.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 中,将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插入细胞膜表面, 导致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改变。 有利于进行病毒 感染的诊断。
(三)包涵体的形成
?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
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 包涵
体(inclusion body )。因病毒种类不同,包涵体有位于胞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包涵 体形成
• 包涵体(inclusion body):某些受病毒感染的 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 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 块。
• 可存在于胞核和/或胞内;可为嗜酸/嗜碱性。 • 本质
• 意义:可作为诊断依据。如内基小体可用 来诊断狂犬病。
包涵体(灰色处)
内有病 毒核内 蛋白
内基小体照片(电镜)
内基小体周围 为狂犬病毒
内基小体照片 (神经元细胞中箭头所指)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细胞 凋亡
•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 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的生物学现象。
① 正常的免疫防御:
病毒抗原
机体免疫 系统
抗体
阻止病毒扩散 导致病毒清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体和抗原 结合
抗体结合相应病毒抗原阻止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② Ⅱ型超敏反应
③ Ⅲ型超敏反应: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出 现关节症状;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 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Ⅱ型超敏反应(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基因 整合与细胞转化
• 逆转录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合成的双链DNA全 部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中。
• DNA病毒复制中,偶然将部分DNA片段随机 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中。
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HIV复制中合成的dsDNA 整合于宿主染色体示意图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合成。
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热点: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热点: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017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热点: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免疫反应。
首先引起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天然存在人体,不是针对某一种异体物质(包括微生物),而是针对一切入侵的异体物质,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第一节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消化或泌尿生殖道等粘膜。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直接进入血循环。
有什么接触就有什么传播垂直传播指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常见导致垂直传播的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HIV等十余种。
可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性畸形。
“口决:巨风爱上乙肝,生下畸形儿”第二节病毒的感染类型根据临床症状的有无,区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按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隐性感染指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的机体,仍有向外界散播病毒的可能,在流行病学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一、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
病程常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HBV、巨细胞病毒、EB 病毒感染。
二、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
但在某些条件下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
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隙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如单纯疱疹病毒l型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
以后由于机体受物理、化学、或环境因素等影响,使潜伏的病毒增殖,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发生唇单纯疱疹。
又如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暂时不显活性,当局部神经受冷、热、压迫或X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则活化,增殖,并沿神经干扩散到皮肤发生带状疱疹。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幻灯片PPT
总结
v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v 病毒感染的类型 v 病毒的致病机制 v 机体抗病毒免疫
习题
1.简述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病毒感染 的类型?
2.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 何不同?
3.什么是干扰素? 它有哪些特性,是怎样 产生的,其抗病毒作用机理如何?
类型 α、β、γ三型
天然干扰素α 、β、γ三型的特性比较
型别 产生细胞
作用
IFN-α 主要为白细胞 抗病毒作用强
IFN-β 主要为成纤维细胞 抗病毒作用强
IFN-γ 主要为致敏淋巴细 免疫调节作用
胞
强
的干 两扰 种素 途抑 径制 示病 意毒 图蛋
白 翻 译
干扰素
2’-5’〔A〕合成酶 AVP PKR
降低抗原表达 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可 抑制MHC-Ⅰ转录、表达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病症的感染。
原因 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毒力弱 病毒侵犯机体后不能到达靶细胞
意义:局部个体成为病毒携带者,是重要 的传染源
〔二〕显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引起明显临床病症。
可表现为局部感染〔单纯疱疹〕 或全身感染〔麻疹〕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Ⅳ型〕 3.自身免疫反响
病毒感染使细胞隐蔽成分暴露 共同抗原 4.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INF-γ、TNF-α、IL-1等活化血管活性
因子,引起休克、DIC、恶病质等。 5.免疫抑制作用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的免疫逃逸---是反响病毒毒力的另 一重要因素。
病毒通过逃防止疫监视、防止免疫激 活或阻止免疫反响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 疫应答。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习题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 4.干扰素(interferon) 5.聚肌胞(poly I:C)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8.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二、填空题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传播和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播散、播散和播散。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三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和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三型,分别是由、和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和。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
12. 和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保存,灭活疫苗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病毒,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和标本。
三、选择题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A.吸附;B.脱壳;C.扩散;D.复制;E.释放;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A.向组织间隙扩散;B.沿神经扩散;C.水平传播;D.细胞与细胞融合;E.垂直传播;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A.宫颈癌;B.Kaposi肉瘤;C.原发性肝癌;D.B细胞淋巴瘤;E.鼻咽癌;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A.空气传播;B.经血传播;C.虫媒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A.潜伏感染;B.亚临床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B.症状多为亚急性;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E.病毒很快被清除;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郎罕氏细胞;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A.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流感;D.水痘;E.脊髓灰质炎;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A.细胞溶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细胞转化;D.包涵体形成;E.以上均对;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A.轮状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A.T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上皮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白细胞;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A.病毒;B.人工合成双股RNA;C.衣原体;D.细菌脂多糖;E.头孢菌素;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B.直接灭活病毒;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E.增强体液免疫;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A.疱疹病毒B.轮状病毒C.流感病毒D.巨细胞病毒E.腺病毒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A.鸡胚培养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C.二倍体细胞培养D.器官培养E.动物培养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A.致细胞病变作用B.红细胞凝集C.干扰现象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E.细胞培养液PH改变26.有关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E.头孢三嗪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E.病毒的核酸组成四、问答题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3.以人为例举出几种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医学微生物习题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医学微生物学23、24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机体的免疫力弱,病毒的毒力强、数量多
病毒显性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和 滞留时间又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3、急性病毒感染
(acute viral infection)பைடு நூலகம்
机体感染病毒后,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经数 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发病,引起细胞损伤、 死亡,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慢性感染: 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被
chronic infection 完全清除,持续存在于机体血液中
持
长达数月至数十年之久,可经注射、 输血而传播,临床症状时有时无,
续
轻重不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性 潜伏感染: 如慢性HBV
感 latent infection
染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自然因素:空气、飞沫 生活交往:直接或间接(衣物、食品、性接触、
虫媒)。 医源性:注射、输血、拔牙、骨髓或器官移植
等。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
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如流感病毒
3、包涵体形成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 斑块。
形成机制:有些是病毒颗粒积聚而成;有些是病 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意义:对确定某些病毒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病毒在感染损伤宿主的过程中,通过 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导致 组织器官损伤。
医学微生物 病毒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
–某些病毒感染后可潜伏于细胞内,与机体处于 平衡状态,无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 毒被激活,出现临床症状并排出病毒。(疱疹 病毒)
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
4.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感染后抑制免疫功能-AIDS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27.09.2020
CD4+Th1
26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概念:
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 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等多种活性作用的糖蛋白
❖ 诱生剂:病毒、细菌内毒素等 ❖ 性质:小分子糖蛋白,56℃30min灭活,
pH2-10稳定 有一定抗原性
27.09.2020
27
分型
型别 Ⅰ
抗原类别 产生细胞 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α
白细胞
强弱 弱
β 成纤维细胞
Ⅱ
(免疫干扰素)
γ
T淋巴细胞 弱
强
强
27.09.2020
28
• INF抗病毒活性:
第25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病毒感染传播方式
传播途径
• 同细菌; • 吸入是最常见的病毒感染途径; • 多数病毒以一种方式进入宿主机体,也可
见以多途径感染的方式感染机体的病毒。
27.09.2020
2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讲义:第24单元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第24单元病毒的感染和免疫重点提示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l题,是关于病毒传播方式中水平传播的概念,难度较小。
重点掌握抗病毒感染的免疫,理解并记忆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
熟悉病毒的各种感染方式,掌握隐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及慢发病毒感染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考点串讲一、病毒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一般指病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在人群机体间传播(2003)。
2.垂直传播一般指病毒从母亲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传给子代。
主要见于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等。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1.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且被机体清除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2.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1)急性感染:指病毒在感染机体后,短时间内即被清除或导致机体死亡的过程。
(2)持续性感染可分成三类。
①慢性感染!指病毒在感染体积卮更盥现或不出现急性症状,随着机体免疫系统的激适,大部分病毒被清除,但仍有少量残存在体内,并维持在较低浓度。
②潜伏感染:指病毒侵入机体后,并不引起临床症状,也不复制出大量的病毒颗粒,仅在一定得组织中潜伏存在。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
③慢发病毒感染:感染后潜伏期很长,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待疾病出现后,其发展呈亚急性进行性,点终成为致死性感染,一般病程不超过一年,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三、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病毒杀细胞或致细胞病变感染的机制:病毒感染细胞后可破坏和降解细胞骨架、抑制宿主细胞的大分字合成、裂解细胞、造成细胞膜功能障碍、形成包涵体并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代谢造成影响,引起细胞死亡或病变。
(2)病毒引起细胞转化或永生化的机制:细胞转化是指细胞受外界因素影响后在形态学、生物化学以及生长参量上的改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根据高等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设置为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为两篇。
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主要讲授基础免疫学的内容;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它微生物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为两部分;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生理功能及调节,引起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及防治原则,了解免疫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90,电视教学时数18,实验课学时数27。
本课程为5学分。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概述(1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3学时)[教学内容]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二、周围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掌握T、B淋巴细胞在周围免疫器官的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考纲要求】1.微生物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考点纵览】1.微生物定义。
2.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3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历年考题点津】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D.真菌 E.立克次体答案:D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考纲要求】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3.肽聚糖的结构。
4.革兰阳性菌和荫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5.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6.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8.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9.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考点纵览】1.细菌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基本形态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
4.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及结构不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和甘氨酸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织成。
除此之外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革兰荫性菌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荫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6.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
7.质粒的概念和特点。
8.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9.最常用的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医学意义。
【历年考题点津】1.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肽聚糖B.外膜C.脂蛋白D.脂多糖E.类脂A答案:A2.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A.抗吞噬性B.具有毒素活性C.耐热性D.粘附性E.侵袭性答案:C3.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答案:C(4~6题共用备选答案)A.中介体B.包涵体C.吞噬体D.线粒体E.异染颗粒4.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答案:A5.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答案:E6.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答案:B第三章细菌的生理【考纲要求】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医学微生物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尽早诊断和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降 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公共卫生措施
监测与预警
01
建立健全的病毒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疫情扩散。
卫生宣传教育
02
加强公众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隔离与控制措施
03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04 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流感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病毒分离与培养
通过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分 离与培养,是确诊流感病毒感染 的金标准。
抗原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采 集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快速检测 。
案例一:流感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 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 和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的优缺点
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用于 早期诊断。
抗原检测
01
02
03
原理
通过检测病毒抗原,确定 病毒的存在。
方法
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 疫法等。
抗原检测的优缺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 用于早期诊断,但可能出 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核酸检测
1 2
原理
通过检测病毒核酸(DNA或RNA),确定病毒 的存在。
方法
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实时 荧光定量PCR等。
3
核酸检测的优缺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快速诊断,但可能出现 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且对检测技术要求较高。
02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疫苗接种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 力,预防病毒感染。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病毒总论重点整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病毒总论重点整理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病毒(virus):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征体积非常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体(virion):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①大小:nm,比细菌小的多,细菌的测量单位是μm。
②形态:球形、杆形(丝形)、弹性、砖形、蝌蚪状,多数呈球形的。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基本结构有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有的病毒核衣壳外有包膜和刺突,有的没有。
根据包膜有无可分为:裸病毒(naked virus)、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1、病毒核心:成分为核酸,病毒基因组,控制病毒的遗传性状。
2、病毒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具有保护核酸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比如核酸酶等;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根据壳粒排列方式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型:螺旋对称、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复合对称①螺旋对称:有些病毒粒子呈杆状或丝状,其衣壳形似一中空柱,电镜观察可见其表面有精细螺旋结构。
在螺旋对称衣壳中,病毒核酸以多个弱键与蛋白质亚基相结合,能够控制螺旋排列的形式及衣壳长度,核酸与衣壳的结合也增加了衣壳结构的稳定性。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螺旋对称的典型代表。
②20面体立体对称:有些病毒的外形呈“球状”,实际上是一个立体对称的多面体,一般为二十面体。
它由20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具有12个顶角,20个面和30条棱。
腺病毒是二十面体对称的典型代表。
二十面体病毒有的也具有包膜。
③复合对称:两种对称方式同时存在:T噬菌体,头部呈立体对称(二十面体),尾部为螺旋对称。
逆转录病毒内部是螺旋形的核心,外部是二十面体的外壳,是复合对称型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diagnosis of viral infection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 采急性期标本 2. 抗生素处理易污染标本 3. 低温保存,尽快送检 4. 血清学诊断采双份血清(发病初期、病后 2~3 周)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病毒的鉴定
3. 病毒的感染性及数量测定 (3)空斑形成试验 (plaque forming test):
原理:将适量病毒接种单层细胞,病毒增殖使感染的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 一个空斑即一个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每个空斑是由一个感染 性病毒颗粒形成的。可测定活病毒数量(感染性病毒量的滴度可用 PFU/ml 表示)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1.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病毒形态和大小
(李凡主编的第 8 版医学微生物学 图 27-1,258 页)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2. 鸡胚培养 (1)孵化 9~14 天的鸡胚 (2)优点:对多种病毒敏感,条件易控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3)缺点:无病毒增殖指标;有些病毒可致鸡胚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感染
integration infection
❖ 完全整合:逆转录病毒以双链DNA整合到宿主细 胞染色体DNA。
❖ 失常式整合:DNA病毒在细胞核内偶然地以部分 病毒基因片段与细胞染色体DNA随机重组,整合 的病毒DNA随细胞分裂进入子细胞。
溶细胞型感染
❖ 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成熟后,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 胞裂解死亡。
❖ 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polio virus,多引起 急性感染。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引起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溶细胞感染 cytocidal infection
多见于naked viruses
包涵体形成 inclusion body
内基氏小体(Negri bodies): 狂犬病毒感染脑组 织神经元细胞中嗜酸性细胞质内的包涵体
tissue culture cells
epithelial
slides from CDC
epithelioid
fibroblastic
epithelial cells - adenovirus
HB\HC\HPV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溶细胞感染 cytocidal infection 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细胞凋亡 apoptosis 细胞的增殖与转化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etection of virus in a clinical specimen frequently is based on the appearance of CPE in cell culture.
uninfected
slides from CDC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 播所导致的感染,其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 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 眼和破损皮肤等。
主要感染途径 传播方式与媒介
病毒种类
呼吸道
空气、飞沫
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等
消化道
污染水或食物 脊髓灰质炎病毒、 轮状病毒等
输血、注射或 污染血或血制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器官移植
稳定状态感染
❖ 有包膜的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细胞短时间内不立即 被溶解与死亡。
❖ 包涵体形成 ❖ 细胞膜发生变化:CTL识别病毒抗原;细胞膜融合形成多
核巨细胞,如: 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 多)
核内包涵体呈“猫头鹰眼”状:细胞肿大、变圆、核变大, 形成巨大细胞; 核内出现大型的嗜酸性包涵体。
❖ cell rounding, swelling or shrinking, death, detachment from the surface, etc.
❖ Many viruses induce apoptosi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infected cells.
垂直传播发生的过程
按病毒传播方式和感染部位把人类病毒分类
病毒组
虫媒病毒 肠道病毒
特征
吸血昆虫传播 胃肠道感染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传播
肝炎病毒
感染肝脏
性传播病毒 性接触传播
输血传播病毒
举例
布尼亚病毒、黄病毒 小RNA病毒、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轮状病毒 正粘、副粘、鼻病毒、腺病毒
HA\HB\HC\HD\HEV HPV\HIV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 viral infection
病毒通过多种传播途径进入机体并 在细胞中增殖的过程。
病毒与机体 病毒与细胞
病毒感染的传染源
病人 病毒携带者 患病或携带病毒的中间宿主 医源性感染
病毒的传播方式
一、水平传播 (horizontal infection) 二、垂直传播 (vertical infection)
、污染注射器等 、乙肝病毒和丙肝
病毒等
眼或泌尿生殖 接触、游泳池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道
性接触
、乳头瘤病毒
破损皮肤
昆虫叮咬、狂犬 脑炎病毒、出血热
、鼠类
病毒等
垂直传播:是病毒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亲代 传给子代的过程,常见的是RUV、CMV、HBV、 HIV。
TORCH:常见经垂直感染致胎儿畸形的病原体。 梅毒螺旋体(T. pallidum, Tp)、弓形虫(Toxplasma, Tox)、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 RV)、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 virus, CMV)、单纯庖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transformation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 integration infection
Cytopathic effect (CPE)
❖ The presence of the virus often gives rise to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host cell. Any detectable changes in the host cell due to infection are known as a cytopathic effect.
❖ The cytopathic effects produced by different viruses depend on the virus and the cells on which it is grown. This can be used in the clinical virology laboratory to aid in identification of a virus isolate.
Rounding and darkening of the cell Lysis or giant cell formation
uninfected
slides from CDC
early infection
late infection
epithelial cells -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